浅谈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现代农业种养循环模式
现代农业种养循环模式是指在农业生产中,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形成协同循环的生产模式。
这种模式的核心理念是“物尽其用,循环再利用”,通过对农业废弃物和副产品
的收集、处理和利用,形成高效的种养循环链条,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具体来说,现代农业种养循环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作物与畜禽养殖的有机结合。
通过将畜禽养殖和农作物种植结合起来,实现畜禽粪便、秸秆等有机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为农作物提供肥料,同时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2.畜禽养殖与生态养殖的有机结合。
通过生态养殖的方式,让畜禽在自然环境中自由放养,同时与农业废弃物等有机物质相结合,形成生态循环链条,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环境污染。
3.农业生产与能源利用的有机结合。
通过利用农业废弃物和副产品进行生物质能源的生产,实现能源利用的循环和节约,同时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
4.农业生产与生态旅游的有机结合。
通过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等形式,将农业生产与旅游业相结合,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惠,同时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现代农业种养循环模式是一种高效、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推广价值。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这种模式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加重要的
作用。
12种生态循环农业养殖模式生态循环农业养殖模式是指在农业养殖过程中,通过生态循环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下面是12种生态循环农业养殖模式的介绍:1.走廊农业模式:在农田中种植不同类型的作物,形成一条条走廊,使得水、阳光和气流能够通过,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2.输送带式养殖模式:在大型鱼塘或养殖池中设置输送带,将饲料、水和鱼苗以适当的速度通过输送带送至养殖场,减少人工操作的同时提高饲养效率。
3.封闭循环养殖模式:通过合理设计养殖池和过滤装置,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并进行养殖废水的处理。
4.全鸟循环养殖模式:将不同品种的鸟类养殖在同一场地中,通过饲料、粪便和死鸟的相互作用,实现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5.多元配套养殖模式:将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家禽和家畜养殖在同一场地中,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促进生态循环,降低养殖成本。
6.有机循环养殖模式:在养殖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和化肥,通过生物有机肥料、微生物和植物抗病虫害等手段,实现农产品的有机生产。
7.一体化循环农业模式:将农作物种植、养殖和工业生产相结合,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对外界环境的污染。
8.薄膜覆盖养殖模式:在养殖场地上设置透明薄膜,提供光照和保温,延长养殖物的生长期,提高养殖产量。
9.多层立体养殖模式:通过建造多层养殖场,增加养殖密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并利用层间温差、光照差异等条件促进养殖物的生长。
10.养殖粪便资源化模式:将养殖废弃物进行堆肥处理,通过添加菌种等方式,使其转化为有机肥料,在农作物种植中使用。
11.循环水肥养殖模式:将养殖废水经过生物处理、物理处理等工艺,去除其中的污染物,净化后作为肥料进行重复利用。
12.精确养殖模式:利用物联网技术、无人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养殖场的精确管理,提高养殖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以上是12种生态循环农业养殖模式的简要介绍,这些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循环农业的五大模式1.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生态循环农业的核心模式,其主要目标是通过综合管理农田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依赖,并通过有机肥料和天然措施来增强土壤肥力和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有机农业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产品的营养价值,也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2.轮作休耕:轮作休耕是一种通过在农田中轮流种植不同作物来保持土壤肥力和改善病虫害问题的模式。
当一种作物种植结束后,农田会暂时休耕一段时间,以让土壤恢复营养和有机物。
此外,轮作休耕还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虫害传播,因为不同作物有不同的虫害偏好。
3.生态循环畜牧:生态循环畜牧模式强调畜牧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
这种模式通过使畜禽与农田有机物循环利用,实现畜禽粪便和农田秸秆等农副产品的相互补充和资源循环利用。
例如,将畜禽粪便用作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同时,农田秸秆可以作为畜牧业的饲料或垫料。
4.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是指将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所有副产品充分利用,以减少浪费和环境污染。
比如,农业废弃物可以用于生产有机肥料或生物质能源,农田秸秆可以用于制作纸张和建筑材料,果皮和谷壳可以作为动物饲料等。
通过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可以有效地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
5.农业生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是通过改变农田和农业生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例如,通过建立生态堤坝、湿地和人工湖泊等水利设施,可以有效地改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
此外,农村植树造林、构筑沼气池和建设绿色屋顶等措施也可推动农业的生态化发展。
以上是生态循环农业的五大模式。
通过实施这些模式,可以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改善农产品品质和农民收入。
常⻅⽣态循环农业模式在当今的农业发展过程中,⽣态循环农业模式正逐渐受到⼴泛关注。
⽣态循环农业是⼀种将传统的农业技术与现代的⽣态理念相结合,旨在实现资源的⾼效利⽤和环境的保护的农业发展模式。
以下是⼀些常⻅的⽣态循环农业模式,以期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态养殖模式⽣态养殖模式是⼀种利⽤养殖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共⽣关系,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的农业模式。
例如,畜禽养殖与⽔产养殖相结合,畜禽粪便作为⽔产饲料的来源,同时⽔产养殖产⽣的残饵和粪便也可作为畜禽的饲料来源。
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提⾼资源的利⽤率。
⼆、废弃物利⽤模式废弃物利⽤模式是⼀种将农业⽣产过程中产⽣的废弃物转化为有价值资源的农业模式。
例如,农作物秸秆可以⽤于⽣产纸张、⽣物质能等;畜禽粪便可以⽤于⽣产有机肥料;⽣活垃圾可以通过堆肥等⽅式转化为有机肥料。
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害化。
三、⽴体种植模式⽴体种植模式是⼀种利⽤不同植物种类的⽣⻓特性和环境适应性,实现空间和资源的充分利⽤的农业模式。
例如,林下种植、果园种植等。
这种模式可以增加⼟地资源的产出率,提⾼经济效益。
四、有机农业模式有机农业模式是⼀种将有机理念融⼊农业⽣产,通过有机肥料和⽣物防治等⼿段,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保护⽣态环境和提⾼农产品质量的农业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保障⻝品安全和⼈⺠的健康。
五、⽣态恢复模式⽣态恢复模式是⼀种通过⽣态⼯程技术,对退化或受损的⽣态系统进⾏恢复和重建的农业模式。
例如,⼟壤改良、湿地恢复等。
这种模式可以改善⽣态环境质量,提⾼⽣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六、农牧结合模式农牧结合模式是⼀种将农业⽣产与畜牧业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和循环利⽤的农业模式。
例如,在种植作物的同时养殖畜禽,畜禽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于农作物⽣产;在草原地区种植耐旱作物,同时养殖⽜⽺等草⻝动物。
这种模式可以提⾼⼟地资源的利⽤率和经济效益。
七、⽣态旅游模式⽣态旅游模式是⼀种将⽣态理念与旅游相结合,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然保护区旅游等⽅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农业模式。
生态循环农业五大模式和典型案例介绍循环农业是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与加工业有机联系的综合经营方式,利用物种多样化微生物科技的核心技术在农林牧副渔多模块间形成整体生态链的良性循环,力求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优化产业结构,节约农业资源,提高产出效果,打造新型的多层次循环农业生态系统,成就一种良性的生态循环环境。
因地制宜、依托当地生态资源搭建独立成熟的单一或多种复合农业模块的经营方式,充分利用地大物博的优势,既根植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优质改善,又跨区域调配资源,形成更广义空间上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福建省生态建设促进会立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需求,努力为会员单位指导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开拓农业发展新形势,做好政府与企业的对接窗口。
促进会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推动乡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生活幸福感。
促进会常设机构有顾问委员会与专家委员会,汇集数百位著名专家学者,构建“三位一体”大型综合服务体,在帮扶企业提高品牌标准化建设、经济管理水平、开拓市场营销、走绿色循环发展道路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开展科普惠农示范工程,提供良种选育、水土改良、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服务,帮助会员企业采用新技术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病虫害、原料浪费、污染等问题,获得企业的一致好评。
一、物质再利用模式通过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将上一产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下一产业的原材料。
如沼气、畜禽粪便等的利用。
1.沼气综合利用。
以沼气为纽带,将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污水等作为沼气基料处理,产生的沼气作为燃料,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
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农田地力培肥、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等工作,探索“一气两沼”综合利用模式。
开展沼渣、沼液生态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推行“猪-沼-果(菜、粮、桑、林)”等循环模式,形成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的生态循环农业新格局。
2.畜禽粪便收集处理和有机肥加工利用。
浅谈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随着畜牧业从散养向规模化畜禽养殖的发展以及农业专业化生产的不断推进,由于没有形成农牧结合的良性机制,农牧业经营一直是一种线性的单向流动发展模式,即:“资源-农产品-废弃物-污染浪费”,具有“三高一低”的特征,即产品的高产出、资源的高消耗、污染物的高排放以及物质和能量的低利用,其实质是对农牧业采取掠夺性经营,使农牧业生产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这是当前发展畜牧业乃至整个高效生态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循环经济”是近来出现在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高频词语,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促进资源利用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陈瑞清,2007)。
在发展农牧业上引入循环经济,可以解决目前出现的污染和资源紧缺的问题。
1、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的意义
1.1 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是保护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污水、固体粪便和恶臭气体。
这些污染物一方面会造成水质的不断恶化,严重威胁水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会污染皱胃空气,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危害人类健康,对环境保护形成了巨大压力。
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已经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需要面对的基础问题之一。
1.2 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是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迫切需要
畜禽养殖产生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等,会增加环境中病原菌的种类和数量,从而造成传染病的蔓延,尤其是人畜共患病。
不仅给畜牧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而且给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命造成威胁。
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打造生态化的农牧业,是有效防止各种畜禽流行疾病和人畜共患病传宝的有效方式之一。
1.3 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再利用的迫切需要
在各种资源日益缺乏的情况下,采取资源开发、节约使用并举的措施,大力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强化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综合利用,避免资源过早废弃,减少畜牧业污染的产生、迁移、转化与排放,是缓解畜牧业资源匮乏的有效途径。
2、农牧业经济的循环模式
2.1 “畜禽饲养-粪便-沼气(或粪便生化处理加工)-绿色农产品”
通过在规模养殖场大力实施“沼气工程”,把畜禽的粪污进行厌氧发酵生产沼
气,生产燃气和用于发电,从而节约能源。
或者将畜禽的粪便进行生化处理,制成有机肥料,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使大量畜禽粪便得到无害化处理。
这样既能生成新的资源,为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提供肥料,又可以减轻对于环境、地下水和农产品的污染,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2.2 “粮食种植—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处理再利用”
以畜禽养殖加工业为龙头,向上延伸带动种植业发展,从粮食生产到饲料加工,向下延伸带动畜禽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不断提高,实现畜禽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化。
如畜产品加工业的废弃物(血、羽毛、骨骼等)通过加工,又转化为饲料原料,从而实现物质能量循环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此形成比较完整的循环链。
2.3 “饲草种植—反刍动物饲养—蔬菜种植—特种动物养殖—单胃动物养殖”
通过种植牧草或秸秆等作物,饲喂反刍动物(牛等),然后将牛粪用于种植蔬菜,比如蘑菇等,采集蘑菇后的基料再养殖蚯蚓,蚯蚓喂鸡。
通过一系列的循环利用,将农牧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2.4 “农作物秸秆—青贮—草食家畜养殖—过腹还田”
通过开发秸秆饲料资源,发展生态型、节粮型畜牧业,变废为宝,减少污染,提高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农牧业的有机结合,推动农牧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循环经济在畜牧业的应用不仅仅是治理污染,关键是“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利用生物间相生相克原理,尽可能地以多种方式使用各种资源,避免资源过早废弃,提高废弃物的资源化,减少畜牧业污染的产生、迁移、转化与排放,提高畜禽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与环境的相容度,降低整个畜牧业生产活动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风险,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