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 格式:pptx
- 大小:3.55 MB
- 文档页数:25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石漠化是近年来我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环境问题,给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石漠化治理中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下面给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1. 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是治理石漠化的根本措施,可提高土地的水土保持能力,改善生态环境。
尤其要注重引进适宜的树种,并注重营造树木生长的适宜环境,以保证植树造林能够成活并继续生长。
2. 坚持水土保持。
采取降水保持、护坡固土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遏制石漠化的增长。
同时,在项目实施中,要对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进行评估,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防止人为破坏和污染。
3. 加强人工改良。
采取加减肥、耕作、播种等措施,增加石漠化地区的土壤肥力和水分,提高植物抗旱能力,有利于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
4. 推广科学技术。
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如利用氢氧钙水泥固土、采用流速控制网等,对石漠化区域实施科学治理,提高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5. 开展科普宣传。
加强对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宣传和教育,不断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让人们自觉地参与到石漠化治理中来,共同促进石漠化综合治理事业的发展。
总之,治理石漠化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植树造林、水土保持、人工改良、科技推广、科普宣传等多种手段,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让我们到更加美好的未来。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石漠化是指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退化、荒漠扩张的现象。
在中国,石漠化严重危害着土地资源,给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带来了很大困扰。
为了综合治理石漠化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策规划政府应加大对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资金投入,制定更为完善的政策措施以规范和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石漠化治理工作。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对非法砍伐、过度放牧和滥用农药等行为严格追究责任。
二、植被恢复植被是抵御石漠化的第一道屏障,我们应当大力推动植被的恢复与保护。
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草原恢复等方式来增加植被覆盖率,减缓土地侵蚀的速度,提高土地的保持力和持续利用能力。
三、水土保持工程加大水土保持工程的力度,修建大型的防护林、护坡、拦沙坝等设施,提高土地的稳定性和保持功能。
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保证植被的生长和土壤的保持,减少水土流失。
四、农业生产方式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实现由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多元化、高效的农业生产转型。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秸秆还田、有机肥料等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用。
五、经济激励措施对于积极参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个人和单位,应给予一定的经济激励措施。
对于植树造林、草原恢复和土地保护等项目,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六、科学技术支持加大科研力度,开展更多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和示范工程。
利用遥感技术、GIS技术等手段对石漠化的分布和演变规律进行监测和分析,为综合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七、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石漠化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引导公众关注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重要性,树立绿色生态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良好氛围。
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农民等多方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综合治理,才能减缓石漠化问题的恶化,保护土地资源,建设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502106);生态环境部财政预算项目“主体功能区空间优化管治技术与生态环境管理研究”石漠化是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脆弱性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的过程及结果[1],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主要生态问题[2-3]。
石漠化通常与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并存,并伴随着人口贫困、经济与科技文化落后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的关键因素[4-5]。
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区域面积约占西南5省(区、市)总面积的38%,人口密度相当于全国的153.3%[6]。
该区域人口密度大、经济落后,加上长期不合理的土地开垦活动,导致大面积水土流失和植被退化,是多年来石漠化问题加剧的主要原因[6-7]。
贵州省黔西南州位于《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的桂滇黔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和《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的西南喀斯特土壤保持重要区的交叉重叠区域,同时也是全国扶贫攻坚11个重点区中唯一以“石漠化”名称命名的扶贫攻坚区,全州8个县(市)全部被纳入石漠化治理工程县或扶贫攻坚石漠化治理重点区域,生态区位重要[8]。
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处于持续快速发展阶段,同时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近年来,虽然在石漠化生态修复治理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压缩型、复合型、结构型”生态环境问题仍长期存在,突出的人地矛盾及相对落后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制约着区域可持续发展[9]。
本文以黔西南州石漠化典型区域为例,通过开展野外实地调研,结合与各相关管理部门咨询研讨、农户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石漠化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进行系统性研究,梳理黔西南州在石漠化治理方面的主要措施及成效,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喀斯特石漠化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长效管理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实现区域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支撑。
土地石漠化成因与防治土地石漠化是一种生态环境现象,是大量农村土地受到破坏,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的结果。
土地石漠化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我国西南地区,在许多维护了生态环境的国家和地区都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下文将从土地石漠化的成因以及防治措施来探讨这一生态环境问题。
一、成因1. 地形因素大部分土地石漠化发生在丘陵山区,这些地区一般的地形都比较陡峭,土层较薄,而且下雨量大,雨水流失很快。
如果这些地区种植的作物生长不良,它们就会不能约束水土流失。
这样就会导致漫山遍野的石头被带到田地上,形成土地石漠化。
2. 农业过度开发传统的农业方法农药、化肥和农业机械等对土地剥夺,使得农地失去天然的滋润保护层,导致水柿滑坡,然后形成土地石漠化。
此外,长期的种植同一种作物,也会使得土壤中的养分浓度不断增长,土壤过度耗竭,最后导致土地石漠化。
3. 自然资源过度开采煤矿开采、采石场和建设工程都会导致土地石漠化。
这几种活动会采走山上的植被,导致山体侵蚀,土层流失,最终形成乱石堆。
4. 过度的抽取地下水一些农民抽取地下水来农耕,但这样会导致地下水位降低,自然保护层丧失,最终导致土地石漠化。
现代农业种植技术中,如滴灌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显著地减少地下水过度开采现象。
二、防治措施1. 抓紧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最主要的防治手段,只有修复好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植被,才能保持水源培土。
为此,应广泛开展造林、种草、种树等环境修复,增加土壤保持力和土壤肥力,缓解土地石漠化。
2. 推广种植技术一方面可以科学种植,科学管理,使得土壤蓄水量增加,挽救或预防一些荒漠化和石漠化现象;另一方面,种植树木和地被植物的干扰能显著地减缓水流,侵蚀及停止土地石漠化发生。
3. 精准施肥,强化耕作科学施肥,使得苗圃生长茁壮,同时增加土壤植物保护层的含量;耕作的时候积极控制土壤流失,强化保护层的功能。
4. 推广生态畜牧生态畜牧的优势在于可以协调农业奖励和生态保护,同时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水保护层的抵抗力。
石漠化治理总结引言石漠化是指石质地壤面严重暴露,土壤质地强硬且缺乏养分,植被稀疏甚至丧失的一种土地退化形式。
石漠化的广泛存在给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治理石漠化,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与实践,并对治理效果进行了总结和评估。
本文将就石漠化治理的目标、方法和效果进行综合分析。
一、石漠化治理的目标石漠化治理的目标是恢复土壤的肥力和保持水分,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植被的恢复和植被种类的多样化。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制定了以下治理措施:1.土地复垦:通过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使石漠化土地转变为农业或林业生产用地,提高土地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
2.植被恢复:通过引种适应性强、抗逆能力强的植物,恢复石漠化地区的植被覆盖,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肥力,防止水土流失。
3.水资源利用:合理规划和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合理安排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用水量。
二、石漠化治理的方法为了实现石漠化的治理目标,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1.水土保持:在石漠化地区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包括修筑沟渠、建设防护林带、植被覆盖和黄土地生态修复等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2.植被恢复:选择适应性强的经济作物和植被,在石漠化地区进行大面积的植被恢复工作。
同时,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和科学的管理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和植物的生长状况。
3.土地改良:通过改良石漠化土壤的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常用的土地改良措施包括有机肥料的施用、土壤覆盖、石膏施用等。
三、石漠化治理的效果经过一系列的石漠化治理措施的实施,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效果:1.土壤改良: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和石膏等土地改良措施,石漠化土地的肥力得到提升,土壤质地得到改善,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根系的扎牢。
2.植被恢复:经过大面积的植被恢复工作,石漠化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得到显著提高。
大量的抗旱植物和经济作物得到推广种植,增加了植物的多样性和经济价值。
石漠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治理措施关于《石漠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治理措施》,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显着特征为土壤严重侵蚀、基岩裸露、植被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
石漠化的存在不仅影响岩溶地区农、林、牧业的发展,也是岩溶地区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
粤北岩溶山区是广东省石漠化分布的主要区域,范围涉及清远市的阳山县、英德市、连州市、清新县北部、连南县东部,韶关市的武江区、乳源县、曲江县、翁源县、乐昌市、仁化县南部、始兴县西南部、新丰县西北部以及河源市连平县西部的14个县(市、区),总面积20 576km2。
区内有大面积下中生界和上古生界碳酸盐岩出露,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石灰岩夹砂岩,在长期的内、外营力作用下,岩溶地貌发育,地貌类型以峰林山地、丘陵和洼地为主,潜在石漠化与石漠化总面积高达45.96万hm2,占全省的94.6%。
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粤北岩溶山区经济发展落后,是广东省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贫困地区,土地石漠化问题仍是制约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本文探讨石漠化对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防治对策。
1 粤北岩溶山区石漠化概况根据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2005年的遥感调查,粤北岩溶山区的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韶关市的武江区、曲江县、翁源县、乳源县、乐昌市和新丰县,清远市的阳山县、英德市、清新县,河源市的连平县,总面积为70 336.3hm2,其中韶关市石漠化面积42 303.8hm2,清远市石漠化面积26 321.4hm2,河源市石漠化面积 1 711.1hm2,分别占粤北岩溶山区石漠化总面积的60.15%、37.42%和2.43%。
按照基岩裸露度、植被类型、植被综合盖度和土层厚度4个指标可将粤北岩溶山区石漠化划分为极重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4个等级,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14 111.5hm2,占石漠化面积的20.06%,主要分布在阳山县到连州市一带的裸露石灰岩分布区,呈较均匀的斑点状分布,在本区东部和北部的覆盖型岩溶地区,盆地中周边分布的峰林或残丘多数属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面积29 887.1hm2,占石漠化面积的42.49%,主要分布于乳源县大桥、必背镇,连州市东陂、西岸、九陂、龙潭、高山、西江、龙坪等镇,阳山县江英、青莲、七拱、东山、大莨、犁头、岭背等镇,英德青坑、青塘等镇,一般呈小块斑状出现或呈零星状分布;重度石漠化面积25 897.6hm2,占石漠化面积的36.82%,主要分布于乳源县红云、大坪、必背、大桥镇,阳山县江英、青连、水口、东山、岭背等镇,英德青坑、青塘镇,连州市山塘、大路边、清江、星子、东陂、保安、龙坪等镇,除在乳源县大桥镇、连州市大路边镇及其附近为大片分布外,其余为小片状分布或呈零星分布;极重度石漠化面积440.1hm2,占石漠化面积的0.63%,主要分布在阳山县东南部的东山、杜布、水口、江英、岭背镇,乳源县的古母水、大布、龙南、侯公渡镇,连州的星子、大路边镇,英德的岩背、石灰铺镇。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石漠化是指土地逐渐丧失肥沃的土壤和植被,形成裸露的岩石表面,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影响。
石漠化综合治理对策及建议是一个重要课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和逆转石漠化现象,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石漠化治理需要有坚实的政策和法规作为保障。
政府应该加大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的投入,加强监督和考核机制,确保各项政策和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还要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石漠化治理工作,推动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加大科研力度,不断完善技术手段石漠化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完善技术手段,提高治理效率和治理质量。
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石漠化治理技术研究,推广先进的治理技术,提高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科技含量和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治理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三、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石漠化是一个长期的生态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石漠化治理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提高公众对石漠化治理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度,促进社会各界加入到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中来。
四、积极发展经济,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石漠化治理需要有经济的支撑,要通过发展经济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政府应该加大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产业扶贫、就业创业等措施,帮助当地居民摆脱贫困,改善生活条件,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可持续的经济支撑。
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石漠化挑战石漠化治理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石漠化挑战,通过经验交流、技术合作、资金支持等方式,加快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进程,推动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石漠化治理措施石漠化的概念石漠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岩石覆盖的地表,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石漠化地区常见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都具有严重影响。
为了治理石漠化,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是必要的。
石漠化治理措施的分类石漠化治理措施可以分为机械治理、物理治理、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等几个方面。
1. 机械治理机械治理主要包括控制水土流失和保护土壤的措施。
例如,在易发生水土流失的沟壑区域进行沟道整治,修筑护岸、石条沟和段石沟等,防止水土流失。
同时,在裸露岩石表面覆盖生物肥料、塑料防雨布等,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
2. 物理治理物理治理主要是利用物理手段改变石漠化地区的地表条件。
比如,在裸露的岩石上进行水化作用,增加土壤颗粒间的附着力,提高土壤的结构稳定性;通过喷洒石灰水或石膏浆液等,改变土壤的酸碱性,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
3. 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指通过添加改良剂改变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水分保持能力的一种措施。
常见的土壤改良剂包括有机肥料、磷肥、增效菌等。
在石漠化地区,施用这些改良剂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蓄水能力,为植被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4. 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石漠化治理的核心内容,通过种植适应干旱环境的植物,恢复土地的生态功能。
选择适应性强、抗旱能力高的植物进行种植,如草本植物、乔木等。
同时,采用措施保护已有的植被,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
石漠化治理措施的实施步骤1. 调查评估在实施石漠化治理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评估,了解石漠化的程度和原因。
通过采集样本、测量土壤、植被和水源等数据,确定治理的重点区域和适用的治理措施。
2. 制定治理方案根据调查评估的结果,制定石漠化治理的具体方案。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理措施和技术,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方案。
3. 实施治理措施按照制定的方案和计划,逐步进行石漠化治理措施的实施。
根据不同措施的特点,确定合适的实施方法和施工技术。
石漠化的治理措施石漠化是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使得土地表面裸露的岩石增多,植被减少或消失,并伴随着水土流失、河流水位下降等问题。
为了治理石漠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土地治理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工作。
下面将详细介绍石漠化的治理措施:首先,植被恢复是治理石漠化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适当的植物配置,可以提高土地的植被覆盖率,防止土壤暴露,减少水土流失和风蚀。
选择适合生长在石漠化地区的植物,如沙冬青、沙柳等,并采用合理的植被配置方式,例如三七植株配置、梯田种植等,增加植被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有效防止土壤流失。
此外,还可以进行土地改良,通过添加有机肥料、施加石灰等措施,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保水能力,促进植物根系生长。
其次,水土保持是治理石漠化的重要手段。
建设人工林、草地和人工湿地等,是有效保持水土的措施。
人工林可以通过搭建防护林带、植树造林的方式,增加植被覆盖,减少土壤流失和风蚀。
草地可以采用种苗播种和草皮铺设等方式,增加土地的绿化程度,增强土壤保水能力,减缓水流速度,防止水土流失。
人工湿地可以建设水生植物和湿地生物群落,提高地下水位,增加表土湿度,改善土壤环境,并净化水质,促进生态平衡。
第三,土地治理有助于减缓石漠化的发生。
在石漠化地区,可以开展地质工程治理,如处理断崖、山体岩石等,加固地表结构,防止土壤塌方、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修建水利设施,如水渠、水坝等,引导水流,防止水流冲刷土壤和房屋,并利用农田排水和水源管理,提高灌溉利用率,减少用水浪费,从而减轻土地的退化压力。
最后,生态修复是治理石漠化的长期任务。
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等手段,重建、修复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石漠化地区,可以加大生态补偿力度,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如发展养殖业和旅游业,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同时,可以积极推广科学技术,加强科研合作,提高石漠化治理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推动石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石漠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使本来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变成无法利用的荒漠化地区。
石漠化受到的影响广泛,涉及到许多方面,如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社会稳定等。
为了解决石漠化问题,需要综合治理,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下面就该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一、种植防护林防护林的种植是治理石漠化问题最基本的措施。
防护林具有固定砂土、防风固沙等功能,同时能够保护旱作农业、保护水资源等。
因此,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应加大防护林的种植力度,同时根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不同情况来选择适宜的树种。
此外防护林的管理也很重要,要加强对防护林的护理,适时修剪枝条等,保证防护林长势健壮并起到最大的防护效果。
二、水利设施建设石漠化地区不仅水源干旱,水资源还存在大量的浪费和破坏。
因此,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应加大对水利乃至水源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具体包括打井、挖渠、修水库等措施,通过人工加强水源的调节和利用,减少水资源浪费,增加供水量和质量,为当地的农业和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
三、推进生态农业石漠化地区的农业生产在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水土流失等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
因此,在治理石漠化问题中,应推进生态农业,将传统的以高产为目的的农业生产模式转变成以生态效益为导向的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农业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压力,同时也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当地的经济状况。
四、发展旅游业五、政策配套措施政策配套措施是石漠化综合治理中不可或缺的措施,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等措施,为当地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总的来说,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在制定治理方案时应考虑到综合治理的目标和难点,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各种措施,不断探索新方案、新方法,以期达到治理石漠化问题的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石漠化成因及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刘剑波(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在读学士学号:20102011)摘要:石漠化是我国西南8省都存在的一种石质荒漠化现象,以贵州最为严重,石漠化面积逐年增加,大片的石漠化土地生产力极低,已威胁到人们的生存,严重影响西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南方山区的心腹之患。
本文主要分析石漠化概念、成因、分布、对当地的影响、以岩溶地区如何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恢复当地生态环境,达到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石漠化成因威胁人类生存水土保持措施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
The cause of stony desertification and the measure of soil and waterconservation of this regionJIAN BO LIU(Undergraduate majoring i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f sicu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Abstract: Stony desertification is a phenomenon appearing vast in south-east china. GUI ZHOU province is the most severe area. The deserted area is magnifying year by year,a large area of stony deserted soil is low yield .It has threaten the existence of humanit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uth east area.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onception , cause and distributing and the influence to those areas. And conclude the measure to work on i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ose regions.一、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是指逐渐形成石漠景观的过程。
221BIOTECHWORLD 生物技术世界岩溶地区石漠化是我国发展需认真对待的课题。
它是在岩溶作用和人为因素相互作用下,土壤逐渐被侵蚀殆尽,地表土层严重流失,导致基岩大面积裸露呈现出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由于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土地使用率急剧下降,造成大面积地区石漠化,继而当地生产力急剧下降,人地矛盾尖锐,水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及人畜饮水困难。
岩溶石漠化问题渐渐已经成为我国首要的生态问题。
1 岩溶石漠化的形成因素及危害1.1 岩溶石漠化形成的内外因素岩溶石漠化形成的因素有三点,分别为自然因素、地质条件、人为因素。
其中人为因素是主要内因,人为因素形成的岩溶石漠化土地大约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5%。
由于岩溶地区普遍人口容量大,群众环保意识薄弱,大面积地区因为经济过于贫困,导致频繁开采土地资源。
不遵循自然规律,使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失去平衡,导致土地石漠化。
外因包括自然因素和地质条件,其中自然因素是岩溶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它易生长于气候温暖、山高坡陡、雨水富裕而集中的地方,同时其产有碳酸盐岩,其具有成土慢、易淋溶的特性,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是石漠化形成的主要物质条件。
另外一个因素是地质条件,岩溶石漠化多存在于纯灰岩地区,在纯灰岩地区中可溶性物质难以长时间留存,只有微量难以溶解的物质成分留下来形成少许积土,继而在风化的作用下形成土壤。
据统计,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将花费50万年左右的时间,由于岩溶石漠化地区缺少植被和土壤贫瘠,其岩溶作用大大减弱,因此需要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所花费的时间会更多。
1.2 岩溶石漠化的危害泸西县是云南省内石漠化危害比较重的地区之一,根据调查其石漠化面积仍呈扩展趋势逐年增加。
岩溶石漠化的危害已经成为我国重中之重的任务,由于大面积石漠化,会导致以下危害。
首先,石漠化使水土更易流失,可耕地面积因此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生存条件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变差以及社会经济的落后。
浅谈喀斯特石漠化的生态治理喀斯特地貌石漠化是中国西部的四大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之一。
石漠化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可以说,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给人们带来了压力,也迫在眉睫。
生态治理就是一种主要方式。
就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的定义,危害及其治理现状作了浅谈,并提出来一些相应措施。
标签: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治理工程治理1关于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及其成因中国西部的四大生态环境脆弱带包括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和黄土、荒漠、冻土等,这四大脆弱带是限制我国西部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石漠化,又称喀斯特荒漠化或者石化,是指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岩溶及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由于人为活动的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沙砾堆积,地表呈现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乃至消失的现象。
它是岩溶土地持续水土流失的最终结果,也是岩溶地区生态恶化的顶极形态。
石漠化的成因很多,主要原因是石山岩溶地区恶劣条件,而脆弱的生态环境下人类活动又超出了允许的范围所导致的。
可以说,石漠化现象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现象,综合来看,石漠化的成因有自然的地理原因,也有人为因素,是与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是各种复杂的自然、生物、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我国石漠化现状及其治理的意义我国石漠化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在湘西、鄂西、粤北、川南、重庆也有分布。
近年来,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愈演愈烈。
石漠化的大面积存在,给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危害,其危害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喀斯特发育典型地区因遭受干早、洪涝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一百多亿元。
例如喀斯特发育典型的贵州地区由于地处两江(长江、珠江)源头的分水岭地带,因此迫切需要解决好石漠化问题,重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这不仅关系到贵州石漠化地区的自身发展,而且关系到两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与发展。
第二,石漠化地区生态脆弱。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喀斯特石漠化是指由于生态环境破坏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喀斯特地区的植被退化,土地干旱,石化严重,环境恶劣,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的现象。
这种地貌环境不仅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民的生存环境,而且还会导致土地退化,流域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严重问题的产生。
为了治理喀斯特石漠化,需要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方法。
一、植物恢复措施植被是维护土壤稳定和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植防护林和植被带可以防止风蚀、水蚀和土壤侵蚀,恢复土壤和水土资源。
1. 林带防护在重点的山坡上和风口处种树,可以抵抗风吹和侵蚀。
通过合理的造林和栽培组合,增加林地的面积和植被覆盖率。
同时,还可以阻止降雨水的流失,增加陆地水资源,改善水土水散。
2. 草畜配套改造草地是喀斯特环境中重要的水土保持植被之一,其种植的草种是在该区域适应的物种。
草畜配套进行土地的多元利用,种植适宜的草类,使土壤更加稳定,避免种植过度,形成草地退化现象。
二、土地水资源调节措施土地水资源调节还是防止土地流失与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增加土地的覆盖,调整土地的结构和改善岩体中孔隙和通透性,从而改善土地的水文状况。
1. 改善土壤质量增加中小生物的数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增加地表水含水层的储存能力。
例如,加入堆肥等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的气、水、温性质,促进植物生长,并提高土地的质量。
2. 生态工程防护这里的生态工程主要是指开展林带、植草、林下作物等防治措施,提高水土资源的保持能力。
防护生态工程分为多个层级,分别可以防止风蚀、水蚀和土壤侵蚀,使环境全面改善。
三、土地利用和管理措施利用和管理喀斯特石漠化的土地也是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类活动过度会导致土地失去生产能力,加重喀斯特石漠化的程度。
1. 土地利用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将农业、林业、牧业、果园、渔业等地种植间非农业项目整合到一起,使土地得到更好的利用。
2. 改变农业种植制度喀斯特石漠化的土地大部分都是非常贫瘠的,推广应用生态农业,改进耕作方式,实现生态农业和多年生植物的融合,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不仅改善了土地环境和水资源环境,还实现了土地可持续利用。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石漠化是指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当的人为活动或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表土壤风蚀、水蚀和水盐化,导致土地逐渐变为沙漠或半沙漠的过程。
石漠化的形成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需要综合治理和采取有效的对策。
一、对石漠化的综合治理1. 多措并举,综合治理要想有效地治理石漠化,需要采取多种综合治理措施。
首先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和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其次要进行水土保持工程,修建护坡、植树造林等工程,减缓风蚀和水蚀速度。
另外要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地下水位,减轻土地水盐化程度。
2. 政策法规,加强管理政府需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石漠化治理的责任部门和具体措施。
并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对石漠化地区的土壤、植被、水资源等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
同时要加大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的资金投入,确保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 科技创新,提高治理效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对石漠化地区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提高治理的针对性和效率。
同时要鼓励科研机构和技术人员进行石漠化治理方面的研究和创新,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理方法和技术手段。
二、对策及建议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要加强对石漠化问题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对石漠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等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措施,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到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中来。
2.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石漠化问题不仅是一个地方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挑战。
要加强与周边国家以及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应对石漠化问题。
可以开展联合科研项目、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等形式,促进石漠化综合治理经验和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3. 加强产业扶持,促进经济发展在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发展生态产业、旅游业等方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也可有效减缓石漠化的发展速度。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支持当地农民和企业发展适宜的生态产业项目,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