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130.66 KB
- 文档页数:3
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发表时间:2017-08-24T15:39:32.873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6月上第11期作者:苗冬梅[导读] 观察分析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150088【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进行开颅手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通过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其进行分组,分别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给予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1g,一日2次,再静脉注注射用滴美罗培南2g,一日3次,研究组行腰大池置管引流,将脑脊液释放,缓慢注射盐酸万古霉素20mg,接着使用2ml0.9%的氯化钠冲管,接着缓慢注射20mg美罗培南,一日2次。
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患者采取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静脉给药,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关键词】美罗培南;万古霉素;鞘内注射;开颅术;颅内感染颅内感染是开颅手术中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出现颅内感染,将严重增加术后的病死率及致残率。
临床上既往采取广谱抗菌药物,但大多无法通过血脑屏障,对于较为严重的颅内感染治疗效果欠佳[1]。
由于脑屏障阻挡,通过静脉给药通常无法持久的保持在脑组织内的杀菌浓度,同时还伴有多种并发症,采取鞘内注射能有效提高脑脊液中的抗菌药物的浓度,临床上有多数研究表明,鞘内注射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2]。
本文通过对我院的颅内感染患者采取鞘内注射美罗培南及万古霉素,分析治疗效果,现在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进行开颅手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通过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其进行分组,分别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48.3±6.3)岁,术后出现感染时间1.3~11.2h,平均出现感染时间(5.2±1.3)h,其中颅内肿瘤疾病有21例,颅内创伤疾病有10例,高血压出血疾病5例,其他疾病3例;研究组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29~73岁,平均年龄(48.8±6.1)岁,术后出现感染时间1.4~12.4h,平均出现感染时间(5.7±1.2)h,其中颅内肿瘤疾病有20例,颅内创伤疾病有8例,高血压出血疾病6例,其他疾病5例。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09年10月第4卷第5期Chin Med Biotechnol, October 2009, V ol. 4, No. 5 381 DOI: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09.05.014 ·综述· 浅谈颅内感染的药物治疗罗晓媛,李晋颅内感染在神经外科是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一般情况下,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颅内感染发生的机会并不高,但是由于外伤、手术等情况导致脑部保护环境破坏时,颅内感染的概率就会增加。
一旦形成颅内感染将给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处理不当可引起患者病情迁延、治疗困难以及预后不良等。
现本文即对颅内感染难于治疗的主要因素以及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阐述。
1 导致颅内感染治疗困难的主要因素由于大部分抗菌药物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在脑内难以达到有效浓度;加之脑脊液(CSF)细菌培养阳性率较低,以至于不能及时应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使得颅内感染的防治难度增加。
颅内感染主要出现在颅脑手术后,据统计,颅脑手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为2% ~ 27.59%,而颅内感染通常发生在手术后 3 ~ 7 d[1];此外,手术中引流管等异物的放置也可增加感染概率。
颅内留置各种导管或穿刺针后,因导管、穿刺针以及头皮消毒不严、无菌操作差和引流管接头拉脱污染等因素,容易并发术后颅内感染[2]。
有国内学者报道,脑室外引流后颅内感染的发生概率为 10% ~ 17%[3]。
2 抗菌药物的应用2.1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为提高我国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我国卫生部于 2004 年颁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该原则提出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可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
目前,根据手术的污染及危险因素,国际上将外科手术分为 4 类:I 类为清洁切口手术;II 类为清洁-污染切口手术;III 类为污染切口手术;IV 类为感染切口手术。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为: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异物植入、或者涉及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的I、II、III 类手术。
不同方式治疗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卢秀花;桑林涛【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ravenous and intrathecal administration of vancomycin and meropenem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lumbar cistern drainage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infections after craniotomy.Methods We enrolled 93 cases who developed intracranial infections after undergoing craniotomy i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Weifang People's Hospital from July 2014 to July 2016 and divided them into the control group (31 cases),group A (31 cases) and group B (31 cases) by random number table.All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positively for basic diseases,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intravenous drip of vancomycin and meropenem;group A received vancomycin and meropenem administered intravenously and intrathecally via lumbar puncture;group B received vancomycin and meropenem administered intravenously and intrathecally via lumbar puncture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lumhar cistern drainage.The clinical efficacy was evaluated on the seventh day after treatment.The WBC and procalcitouin level in peripheral blood,WBC and protein content in CSF were detected before treatment,on the third,fifth day after treatment.And the adverse reactions during treatment were recorded.Results The control group had lower overall response rate than group A [77.4% (24/31)vs.100.0% (31/31)] (P<0.01) and groupB [77.4% (24/31) vs.100.0c% (31/31)] (P<0.01).The control group needed longer duration of treatment to achieve effective responsethan group A [(22.7 ± 7.3) d vs.(13.4 ± 6.6) d] (P <0.05) and group B [(22.7±7.3) d vs.(10.8±3.5) d] (P<0.05).Group B needed shorter duration of treatment to achieve effective response than group A (P <0.05).Before treatment,the WBC and procalcitonin level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among the three groups (P > 0.05).On the third day after treatment,the WBC and procalcitonin level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in group B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P < 0.05).On the fifth day after treatment,the WBC and procalcitonin level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in other two groups (P < 0.05),and they were higher in group A than in group B (P <0.05).Before treatment,the WBC and protein levels in CSF were similar in the three groups (P >0.05).However,on the third and fifth days after treatment,the WBC and protein levels in CSF in group A and group B we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05);the WBC level in CSF in group B was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A (P<0.05).The incidence of lumbago was 45.2% (14/31) in the control group,51.6% (16/31) in groupA,and 16.1% (5/31) in group B.Group B presented lower incidence of lumbago than the other two groups (P <0.01).Neither of the three groups had been detected with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s.Conclusion Vancomycin and meropcnem administered intravenously and intrathecally via lumbar puncture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lumbar cistern drainage is asimple,safe,effective and short-duration therapy to treat the intracranial infections after craniotomy,which is worthy of wide application.%目的探讨静脉滴注联合鞘内注射万占霉素、美罗培南结合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6年7月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和B组,每组各31例.患者均积极治疗原发病,对照组静脉滴注万古霉素+美罗培南;A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腰椎穿刺并鞘内注射万古霉素+美罗培南;B 组在A组的基础上,给予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第7天评价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第3、5天监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降钙素原水平、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及蛋白质含量,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4% (24/31),A、B组均为100.0% (31/31),A、B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A组[(13.4±6.6)d]、B组[(10.8±3.5)d]患者临床有效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22.7±7.3)d](P<0.05);B组患者临床有效治疗时间短于A组(P<0.05).治疗前,3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降钙素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天,B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降钙素原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第5天,A、B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降钙素原水平较对照组降低,B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降钙素原水平较A 组降低(P<0.05).治疗前,3组患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和蛋白质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5天,A、B组患嚣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和蛋白质含量较对照组降低,B组患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较A组降低(P<0.05).对照组腰痛发生率为45.2% (14/31),A组为51.6% (16/31),B纠组16.1% (5/31),B组患者腰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和A组(P<0.01).3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静脉滴注联合鞘内注射万古霉素、美罗培南结合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颅脑术后颅内感染方法简单,安全有效,疗程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年(卷),期】2017(020)032【总页数】7页(P3996-4002)【关键词】感染;神经外科手术;万古霉素;美罗培南;注射,脊髓;引流术;治疗结果【作者】卢秀花;桑林涛【作者单位】276400 山东省临沂市中心医院;261061 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9.3同行评议:本研究对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方法进行了临床研究和评价,研究方式为前瞻性随机对照,思路清晰,资料详实,统计合理,结论符合临床实际,有向基层医院推广的价值。
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鞘内注射对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效果评估万兴;陈云祥;杨帆;周格知;刘继红;童民峰【摘要】目的分析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鞘内注射对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4例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静滴万古霉素注射液,观察组接受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2周后,分析结果.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颅内压以及WBC计数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脑脊液内蛋白质以及葡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TNF-α、IL-6以及CRP值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经开颅术后颅内感染者,使用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效果显著,可消除脑脊液内炎性物质,安全性强,全面促进疾病转归,值得推广.【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8(024)016【总页数】3页(P24-26)【关键词】美罗培南;万古霉素;鞘内注射;开颅术;颅内感染【作者】万兴;陈云祥;杨帆;周格知;刘继红;童民峰【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浙江金华 321000;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浙江金华 321000;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浙江金华321000;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浙江金华 321000;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浙江金华 321000;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浙江金华 321000【正文语种】中文颅内感染为开颅手术后常见疾病,该并发症的病情凶险,病死率较高。
革兰阳性菌为主要感染菌种。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占据较大比例。
万古霉素在治疗颅内感染中有一定效果,但值得说明的是,单一使用万古霉素治疗该疾病,存在一定弊端。
其一、万古霉素对革兰阴性菌无效。
其二、这种药物的血脑屏障透过率低,经静脉给药后,脑脊液有效浓度为3.9%~18.0%。
颅内感染诊疗常规【概述】颅内感染是指致病微生物侵入颅内,并在颅内生长繁殖引起相应的组织病理反应,致使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神经外科感染主要有两种:手术后感染和外源性脑脓肿。
一般都很严重且预后差。
[诊断】具有以下临床症状和体征者,应考虑颅内感染:1、发热、颅压高症状、脑膜刺激征,CSF化脓性改变。
2、发热、颅压高症状、脑膜刺激征,CSF白细胞轻度至中度升高,经抗菌素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CSF恢复正常。
3、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出现发热,不典型颅压高症状体征,CSF白细胞轻度增多,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A.CSF中抗特异性病原体的IgM达诊断标准,或IgG呈4倍升高,或CSF涂片找到细菌;B.有颅脑损伤或颅脑外伤或腰椎穿刺史;C.脑膜附近有感染灶或有CSF漏者;D.新生儿血培养阳性。
[治疗及预后】1、常规神经外科手术后前三天一般不做腰穿,发热超过38℃,腰穿后须查CSF常规,生化,细菌涂片,细菌培养,药敏试验,血和CSF中C-反应蛋白。
2、为除外无菌性脑膜炎,在手术第四天以后检测血和CSF的C-反应蛋白。
手术4天以后CSF中C-反应蛋白浓度仍较高时,诊断为细菌性脑膜炎。
3、术后应依据致病菌敏感程度使用抗菌素。
细菌培养阴性者,由一线可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素用起,同时应用甘露醇和速尿减轻脑水肿,应用抗癫痫药物防治癫痫。
疑有感染加重时,可行腰穿检测CSF,必要时还可放液或行持续引流。
4、药物多以静脉用药为主,鞘内注射多不推荐使用。
5、脑脓肿手术治疗可分为脓腔穿刺和脓肿切除术。
脓肿切除适应症:脓肿包膜形成,位置不深,且在非功能区;反复穿刺抽脓未能好转或治愈的脑脓肿;多房或多发性脑脓肿;外伤性脑脓肿含有异物或碎骨片者;脑脓肿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应急诊手术;脑疝病人急诊钻颅抽脓不多,应切除脓肿并去骨瓣减压;开颅探查时发现为脑脓肿者;脑脓肿切除术后脓肿反复复发者。
脓腔穿刺术适应症:任何种类的脑脓肿,病情较为稳定者;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脑脓肿;位于中央区或深部的脑脓肿;婴幼儿、老年人或体质衰弱难以耐受较大手术者;危重脑疝或行将脑疝的病人,急诊穿刺抽脓。
二次开颅手术的颅内感染疑云请勿转载患者基本情况•男性,32岁。
2020年1月29日19:00入院。
•头痛、呕吐意识不清2天余,外院行脑出血术后1天。
•患者2天前无诱因头痛,后出现呕吐及意识障碍伴大小便失禁。
外院检查CT发现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行开颅清除血肿及去骨瓣减压术,术后一直昏迷,呼吸机辅助呼吸,家属要求转院。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未规律服药治疗,血压水平不详。
•查体:神志昏迷,GCS6T(E1VTM5),双侧瞳孔直径1mm,对光反射消失,右侧肌力1级,左侧肌力3级,四肢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术前外院检查●入院后即完成大血管未见明显异常●考虑患者减压窗足够大,张力中等,暂完成凝血功能等检查,监测神志瞳孔变化,必要时再次手术。
入院次日(1-30)复查CT●减压窗张力进一步增高●复查头部CT将血肿有增多迹象●须解决颅内压增高问题及头皮切口问题术前头皮切口图片急诊行“左侧额叶脑内血肿清除+右侧脑室外引流+颅内压探头植入术”脑组织明显高出骨窗二次手术后治疗方案●亚低温+脑室外引流●白蛋白+利尿●头部伤口每日换药术后头部伤口每日换药二次术后5天,切口缺血明显术后CT(01-30)该阶段患者治疗所面临困难•多种降颅压措施已经使用的情况下,减压窗一直饱满,张力偏高,切口缺血,愈合存在严重困难•二次手术及亚低温有颅内感染风险•并发症:肺部感染、内环境紊乱、营养不良控制颅压的措施弹药已经打完!!早期的抗感染方案支气管吸取物培养(02-02、02-03) 调整抗感染方案治疗效果(01-29~02-11)住院第2周亚低温治疗结束,复温后反复发热,药物降温效果差,依赖物理降温;感染指标(白细胞计数、血PCT 及hs-CRP )升高。
0102030白细胞计数0.51PCT501001502001月29日1月30日1月31日2月1日2月2日2月3日2月4日2月5日2月6日2月7日2月8日2月9日2月10日2月11日hs-CRP02-05取脑室外引流脑脊液送检病情变化•02-08脑室外引流管堵塞,予拔除,行腰穿放脑脊液以降低减压窗张力。
清洁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尚爱加,程东源,周定标(解放军总医院,北京100853)摘要:目的 探讨清洁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
方法 清洁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26例,分别进行抗感染、腰穿持续引流、鞘内注射、脑室冲洗及引流,理疗等治疗措施。
结果 26例患者中痊愈出院25例, 1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死亡。
结论 对于开颅手术后发生的颅内感染,应根据情况进行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
关键词:神经外科手术;颅内感染;术后并发症;治疗;脑脊液漏中图分类号:R65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529(2002)022*******Trea t m en t for I n tracran i a l I nfection af ter CleanCran iocerebra l Opera tionSHAN G A i2jia,CH EN Dong2yuan,ZHOU D ing2b iao(D ep a rt m en t of N eu rosu rg ery,Genera l H osp ita l of PL A,B eij ing100853,Ch ina) Abstract:OBJECTI VE To discuss the treatm ent fo r intracranial infecti on after clean crani ocerebral operati on. M ETHOD S Tw enty six patients w ith intracranial infecti on w ere treated by anti2infecti on,lum bar puncture and drainage,intrathecal o r ventricular drainage,physical treatm ent,etc.RESUL TS Tw enty five of all the patients recovered but one died of ali m entary tract bleeding.CONCL USI ONS To cure intracranial infecti on after clean crani ocerebral operati on,vari ous treatm ent modes could be choo sed acco rding to different cases.Key words:N euro surgical operati on;Intracranial infecti on;Po stoperative comp licati ons;T reatm ent;Cere2 bro sp inal fluid leakage 清洁开颅手术后发生的颅内感染是神经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1]。
因其为医院感染,治疗上较为困难。
我科自1996年7月~1999年7月,共发生清洁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26例,现就其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临床资料 本组26例,占同期1130例清洁开颅手术的2.3%,其中男16例,女10例,男女比例1.6∶1。
年龄7~68岁,平均31.8岁。
其中颅内肿瘤19例,颅底畸形3例,高血压脑出血1例,脑积水2例,闭合性颅脑损伤1例。
1.2 临床表现 全部患者均存在高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及体征。
8例患者合并脑脊液漏或皮下积液。
颅内感染的诊断标准为手术3d后体温大于38℃,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大于0.01×109 L,糖定量小于400m g L,蛋白质大于450m g L。
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时间为术后3~7d内17人、7~10d 5人、10~20d3人、20d以上1人。
1.3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达到(0.01~收稿日期:2001203209; 修订日期:20012072060.1)×109 L6例、(0.1~1)×109 L13例、(1~10)×109 L5例、大于100×109 L2例。
糖定量小于400 m g L,蛋白质大于450m g L者24例。
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8例,致病菌为铜绿假单胞菌2例、表皮葡萄球菌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变形杆菌1例、微球菌1例、真菌1例。
1.4 治疗 治疗包括根据脑脊液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应用敏感抗生素。
全部患者每日或隔日行腰穿术,20例患者采用鞘内注药,6例患者行腰穿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2例患者行脑室引流+冲洗治疗。
8例合并脑脊液漏患者中,6例经穿刺抽出皮下积液,加压包扎,伤口理疗后痊愈。
2例因脑脊液漏难以控制,采取全麻下行硬膜修补术。
2 结 果2.1 治愈标准 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脑脊液白细胞计数、糖定量和蛋白质定量正常;血常规检查正常;合并脑脊液漏者经治疗后无脑脊液漏和皮下积液,伤口甲级愈合。
2.2 治疗结果 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痊愈者25例,占96%。
1例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死亡。
感染控制时间见表1。
无脑脊液漏组与合并脑脊液漏・48・Ch in J N o socom i o l V o l.12N o.22002组感染控制时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2,秩和检验)。
表1 25例颅内感染患者感染控制感染控制时间(周)无脑脊液漏组(例数)合并脑脊液漏组(例数) <11… 1~25… 2~382 3~423 >4133 讨 论3.1 颅内感染的特点 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在外科手术中较高,文献报告发生率为1.75%~15%不等[2],其特点是:脑外科手术复杂,手术时间和术野暴露时间长,感染机会增加;由于脑脊液成分的差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力不如血液,抗感染能力差,脑脊液本身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培养基;发生颅内感染时,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口服、肌注或静脉给予抗生素后,药物在脑室内,蛛网膜下腔脑脊液中的浓度比血中低得多,常常达不到有效的治疗浓度;术后的引流管与外界相通,成为颅内感染的一个来源;颅内感染的发生时间以手术后3~7d为多[3],本组颅内感染的病例中有65%在此期间发生;手术后若发生脑脊液漏,则颅内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感染控制的时间也会延长,本组未发生脑脊液漏的18例患者平均控制时间(15.2±3.8)d,而发生脑脊液漏的8例患者为(17.8±5.5)d,二者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
3.2 抗生素的使用 清洁开颅手术后发生的颅内感染为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治疗上往往很棘手。
因此,在治疗上要选择透过血脑屏障好的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中浓度很低,达不到抗菌效果。
磺胺类可以通过血脑屏障,但对革兰阴性菌效果不佳。
青霉素和四环素类因耐药菌株较多,仅作为预防性用药。
喹诺酮类通过血脑屏障较好,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菌作用较强,但大量应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和软骨生长有一定的毒性,儿童和孕妇需慎用。
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等可有效地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中杀菌效价高,对革兰阳性、革兰阴性菌的治疗有效率达90%以上。
尤其是头孢曲松的半衰期长,在脑脊液中可维持较长时间杀菌浓度,是较好的治疗颅内感染的药物。
抗生素的应用应与病原学培养和药敏实验相结合。
但对于已使用大量抗生素进行治疗的患者,细菌培养很可能出现阴性结果。
对疑为颅内感染的患者应早期进行脑脊液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并连续送检3次以上。
抗生素的使用也要注意及时更换,一般1种抗生素使用1周后患者的感染征象无好转,应更换其他抗生素进行治疗。
脑脊液中的白细胞数是监测颅内感染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仅提示感染的存在与否,与感染严重程度无线性关系。
抗生素的停用应以脑脊液中白细胞数正常为准。
但有人[3]主张脑脊液阴性,还要继续用药1~2周。
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要防止由于大量长时间使用抗生素而造成的菌群失调和真菌感染。
一旦发现真菌感染要停用抗生素,采用抗真菌药治疗。
3.3 脑脊液漏的预防和处理 由于颅脑手术的特殊性,有部分患者术后会发生脑脊液漏,尤以后颅窝的手术更易发生。
要减少脑脊液漏的发生,手术中应严密缝合硬膜,若缝合困难要做修补手术。
肌层缝合不留死腔,肌腱处缝合牢固,各层组织间不宜放置过多的明胶海绵或其他止血品,以免影响组织粘连。
引流管于24~48h内拔除,消除颅内感染的通道,不宜长时间放置,以免影响伤口愈合或形成瘘道。
后颅手术因切除枕骨鳞部,肌层和硬膜间易形成腔隙,成为潜在诱发颅内感染的因素,包扎时应采取加压包扎的方法。
感染和脑脊液漏关系密切。
感染可能是脑脊液漏发生的原因之一,而脑脊液漏又常常诱发感染。
手术中严格无菌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有利于预防颅内感染,亦有助于减少脑脊液漏发生。
研究表明:开颅手术时间超过4h者,颅内感染率明显增高。
一旦出现脑脊液漏,必须尽快处理,否则其他治疗都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开颅手术后发生的脑脊液漏,会影响伤口的愈合,且容易在皮下(或肌间)形成积液。
对于尚未形成皮下积液的脑脊液漏,局部消毒后,可重新缝合皮下及皮肤。
伤口换药,配合进行理疗,促进其愈合。
亦可在伤口上方放置一引流管,引流脑脊液,待伤口愈合后予以拔除。
一旦发生皮下(或肌间)积液,应在加强抗感染的同时,采取穿刺法抽出皮下积液,局部加压包扎,压闭形成的死腔。
还可以给予醋氮酰胺口服,减少脑脊液的分泌。
有少数患者因形成深层肌间积液而不易发现,可借助于B超定位并在其引导下进行穿刺抽液治疗。
必要时行CT扫描,确定积液情况。
本组有2例经CT 扫描发现局部积液,1例借助B超穿刺抽出积液。
对于脑脊液漏难以控制者,应清创伤口并行修补术。
3.4 腰穿持续引流 多次腰穿放出感染的脑脊液是治疗颅内感染的一个重要措施,同时可以监测脑・58・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年第12卷第2期脊液常规和生化指标,了解感染的情况。
腰穿可隔日或每日进行1次,每次放出10~30m l。
为防止腰穿后出现低颅压头痛,可用等量生理盐水置换放出的脑脊液。
对于儿童或体弱者不能配合多次腰穿治疗者,可行腰穿置管持续引流。
每日可引流出脑脊液100~200m l。
同时配合其他治疗,直至感染控制。
引流管的放置时间不长于7d。
本组中有6例患者行腰穿持续引流治疗。
3.5 鞘内注射抗生素 鞘内给药是治疗颅内感染的好方法,可配合腰穿同时进行。
由于药物不经过血脑屏障而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脑脊液中药物浓度高、效果好。
又避免了大剂量静脉用药带来的副反应及加重经济负担。
鞘内给药要选择对中枢神经系统刺激性小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