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鼓膜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董晓斌 柏正群 李曼【摘要】 目的 探索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采用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鼓膜置管联合治疗的疗效。
方法 4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 参考随机双盲分组法将患儿随机分成参照组与观察组, 各20例。
参照组单以鼓膜置管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加用腺样体切除术治疗。
治疗完毕后对两组患儿的疗效进行评估分析, 且经随访记录患儿术后感染及复发状况。
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总有效率95.0%高于参照组70.0%(P<0.05)。
观察组患儿术后感染率5.0%与复发率5.0%均低于参照组35.0%、30.0%(P<0.05)。
结论 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采用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鼓膜置管联合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且还可减少术后感染与复发, 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 分泌性中耳炎;鼻内镜;腺样体切除;鼓膜置管术;儿童DOI :10.14164/11-5581/r.2016.23.042作者单位:224100 江苏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常见的耳部疾病, 易发于儿童, 临床症状包括耳鸣、耳痛及听力下降等表现, 严重阻碍了患儿的语言发育和听力发育[1, 2]。
因此, 采用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及时治疗该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取本科室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患分泌性中耳炎的20例患儿, 施行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鼓膜置管联合治疗, 效果较满意, 现总结治疗情况及疗效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室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患分泌性中耳炎的40例患儿, 入组标准:①40例患儿均满足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诊断标准;②均经鼓气耳镜与耳窥镜检查显示鼓膜内陷, 表现为琥珀或淡黄色, 部分具有气泡或液平面, 且活动受限;经纯音测听示单耳或双耳传导性耳聋, 多频率声导抗图表现为B 型曲线或C 型曲线;③均伴有耳鸣、耳闭塞及耳痛等表现;④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⑤经本院医学伦理研究委员会批准通过。
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对儿童慢性鼻窦炎和分泌性中耳炎转归的影响探讨发布时间:2022-06-24T08:15:04.694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7期作者:聂雷、李慧、顾月、赵曼、孙景元、王彤、郝津生、孙守军、张铁城[导读]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在儿童慢性鼻窦炎和分泌性中耳炎临床中的应用价值聂雷、李慧、顾月、赵曼、孙景元、王彤、郝津生、孙守军、张铁城保定市儿童医院河北保定 071000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在儿童慢性鼻窦炎和分泌性中耳炎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从2019年1月-2021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儿科患者中选取100例伴腺体肥大症状的慢性鼻窦炎或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入组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以此评估腺样体切除术的应用效果。
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伴腺体肥大症状的慢性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具有良好效果,可有效促进患儿症状转归。
关键词: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儿童;慢性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和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科临床中常见的疾病,这两种疾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的特点,是儿科临床常见的顽固性疾病[1-2]。
性鼻窦炎是耳鼻喉科的病症之一,该疾病较为常见,发病不受季节影响,难以治愈,主要表现为多个鼻窦同时受累,会造成患者鼻塞、打喷嚏等症状的出现,长此以往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不便,严重情况下还会引发呼吸道感染以及颅眼并发症等,给患者带来较为严重的不适感近些年来的报道发现腺样体肥大是儿童鼻窦炎和中耳炎的诱发因素,通过切除腺样体可以有效缓解或扭转儿童慢性鼻窦炎症状、改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从而避免儿童嗅觉或听觉发育异常,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3-4]。
本文就腺样体切除术在儿童慢性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
腺样体切除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作用
胡远宾;王莉
【期刊名称】《内蒙古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7(039)004
【摘要】目的:探讨腺样体切除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对73例伴腺样体肥大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行腺样体切除术.其中,51例行腺样体刮除术,22例行鼻内镜下吸切器腺样体切除术.并对两种手术方法的病例分组,把两组治疗前、后声阻抗图结果和纯音测听结果进行χ2检验.结果:声阻抗图转变"A"型,刮除组有效率80.4%,吸切组81.8%;纯音测听结果,刮除组平均听阈提高(15.44±2.72)dB,吸切组平均听阈提高(18.71±4.2)dB,经χ2检验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腺样体切除对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起到了重要作用.传统的腺样体刮除术和鼻内镜下吸切器腺样体切除术均为有效方法.没有显著差异.
【总页数】2页(P387-388)
【作者】胡远宾;王莉
【作者单位】包头铁路医院耳鼻咽喉科,内蒙古,包头,014040;包头铁路医院耳鼻咽喉科,内蒙古,包头,0140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5
【相关文献】
1.鼻内镜下单纯腺样体切除术与腺样体切除加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样体肥大疗效比较 [J], 任丽华
2.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对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作用 [J], 张艳红;张芩娜
3.腺样体切除术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作用 [J], 汪本翔;涂德根
4.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J], 王倩倩
5.鼓膜置管联合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听力水平及复发的影响[J], 周金兰;钟康华;李桃根;敖红敏;刘庆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鼓膜置管联合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对分泌性屮耳炎患者听力水平及复发的影响周金兰钟康华李桃根敖红敏刘庆涛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江西新余338000[摘要]目的探讨鼓膜置管联合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对分泌性中耳炎(SOM)患儿听力水平及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治疗的SOM患儿82例(106耳),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41例。
对照组接受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接受鼓膜置管与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联合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听力水平、复发率及并发症等。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15%・)高于对照组(74.07%),复发率(3.85%,)低于对照组(2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阈值、ABR I波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ABR阈值为(27.23±4.16)dB、ABR I波潜伏期为(1.54±0.11)dB,低于对照组的(35.41±3.69)dB、(1.67±0.14)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联合鼓膜置管、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SOM效果确切且术后并发症、复发率较低,能够恢复患儿听力,可作为治疗SOM优选术式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听力水平;复发[中图分类号]R74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21)12-0091-04Effect of tympanic membrane catheterization combined with nasal endoscopic adenoidectomy on the hearing level and recurrence of patients with secretory otitis mediaZHOU Jinlan ZHONG Konghua LI Taogen AO Hongmin LIU QingtaoDeparLmenL of Otolaryngology,Xinyu People's HospiLal in Jiangxi Province,Xinyu338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ympanic membrane catheterization combined with nasal endoscopic adenoidectomy on the hearing level and recurrence of children with 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Methods A total of82 children with SOM(106ears)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2017to January2019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with41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nasal endoscopic adenoidectomy,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the combined treatment of tympanic membrane catheterization and nasal endoscopic adenoidectomy.The clinical efficacy,hearing level,recurrence rate,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96.15%)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74.07%),and the recurrence rate(3.85%)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20.37%).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threshold and ABR I wave laten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operation(P>0.05).The ABR threshold(27.23±4.16)dB and ABR I wave latency(1.54±0.11)dB after opera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35.41±3.69]dB,[1.67±0.14]dB)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tympanic membrane catheterization and nasal endoscopic adenoidectomy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SOM with low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recurrence rate.It can restore children's hearing and can be used as an optimal surgery for the treatment of SOM in clinical promotion.[Key words]Secretory otitis media;Tympanic membrane catheterization;Nasal endoscopic adenoidectomy;Hearing level;Recurrence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作为耳鼻喉科常见病,多以中耳腔积液、听力下降等为主要表现,若不及时治疗,对患儿生长发育影响较大[1-2]o 目前SOM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晰,但腺样体肥大已成为临床公认的诱发SOM重要原因。
鼓膜置管手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陈丙辉;陈楚亮
【期刊名称】《河南外科学杂志》
【年(卷),期】2015(021)006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鼓膜置管手术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将132例(156耳)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60例(71耳)采用传统治疗,观察组72例(85耳)于耳内镜直视下行鼓膜置管手术. 观察2组治疗效果、纯音听力测试气导平均值、鼓室导抗图结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气导平均阈值低于对照组,A型图比例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鼓膜置管手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理想.
【总页数】2页(P54-55)
【作者】陈丙辉;陈楚亮
【作者单位】广东潮州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潮州 521000;广东潮州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潮州 5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21
【相关文献】
1.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结合鼻内镜手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 [J], 王丽妍;李慧军;姚宪义
2.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 [J], 魏琳琦
3.经耳内镜下鼓膜置管联合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J], 李丹丹;宋伟
4.鼓膜置管术联合鼻内镜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中长期疗效观察[J], 陈子涵
5.鼓膜置管、曲安奈德局部灌注联合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J], 金玮;陈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耳内镜鼓膜置管术治疗中耳炎的方法及疗效评价目的探讨耳内镜鼓膜置管术治疗中耳炎的方法以及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中耳炎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行联合用药治疗,观察组实施耳内镜鼓膜置管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气导听阈以及气骨导差均显著降低,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耳内镜鼓膜置管术对中耳炎创伤小、具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中耳炎;耳鼓膜置管术;内镜;疗效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临床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中耳积液、听力下降等。
常规应用抗生素以及糖皮质激素等治疗,但往往难以取得满意疗效[1]。
我院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应用耳内镜鼓膜置管术治疗,获得满意疗效: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56例共62耳,男31例,女25例,年龄8~62岁,平均为(30.9±3.6)岁;病程3~24个月,平均为(8.1±2.2)个月。
患者主要表现为耳闭塞感、听力下降、耳痛、耳鸣等,均经耳内镜检查显示鼓膜呈现琥珀色或者淡黄色,并明显内陷,活动受限,有液平面或者气泡,光椎明显消失或变短。
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对照组本组予以常规综合用药治疗。
予以青霉素类或红霉素类抗生素口服7 d,并予以泼尼松片0.75 mg/Kg/d,每日晨起顿服,连用7 d后逐渐减量至停药;予以4 mg马来酸氯苯口服,1次/d,连续用药7 d;予以盐酸氨溴索口服,30 mg/次,2次/d,连续用药7 d。
对于闭塞严重者,予以1%麻黄素滴鼻液实施咽鼓管咽口扩张,连续用药7 d。
1.2.2观察组本组行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
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发布时间:2022-05-26T08:29:28.595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5期作者:杜婷婷[导读] 目的: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观察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杜婷婷辽宁省沈阳市儿童医院 110032 摘要:目的: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观察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次研究的研究样本为到我院接受诊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样本数量为88例,然后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研究组44例与常规组44例,分组完成后分别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其中常规组患者采取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鼓膜置管术进行治疗,待患者接受治疗后,对这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加以统计评估,以此来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式的应用效果。
在统计分析两种治疗方式临床疗效的过程中主要对比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满意度.结果: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可知,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可知,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可知,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更高。
结论:对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来说,应采取鼓膜置管术进行治疗,这种治疗方式可以改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同时还可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鼓膜置管术;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观察分泌性中耳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中耳积液、听力下降及耳闷塞感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及鼓膜置管术治疗,其中药物治疗主要采用皮质类固醇、抗组胺药及抗生素药物等进行治疗,但临床治疗效果较为一般,所以目前在临床上主要以骨膜置管术进行治疗[1]。
为了分析这种治疗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本次研究的过程中,选取了到我院接受治疗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88例)作为样本进行研究,现做出如下报告。
回顾性总结分析幼儿中耳炎的治疗特点及临床注意事项【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幼儿中耳炎的治疗特点及临床注意事项。
方法:回顾2009-2010年笔者所在科室对本镇幼儿进行健康筛查,发现有38例幼儿患有中耳炎,对38例患儿全麻情况下进行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置管术,取管时间在手术结束半年后。
结果:38例患儿听力检查结果全都恢复正常,腺样体切除加鼓膜置管术治疗幼儿中耳炎治疗疗效显著。
结论:幼儿患中耳炎疾病率高并且其病程具有隐袭性,利用腺样体切除术加鼓膜置管术治疗疗效显著,避免使用抗生素治疗。
【关键词】中耳炎;腺样体切除术;鼓膜置管中图分类号r7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35-0129-02语言发育最快速的阶段就是婴幼儿阶段,对于良好的听力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影响到婴幼儿的语言发育,也给患儿的交流带来困难,此时,婴幼儿的家长应该多注意这时期的听觉变化。
中耳发炎即中耳炎,中耳炎常发生于8岁以下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时期居多,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也有发生,它经常是普通感冒或咽喉感染等上呼吸道感染所引发的疼痛并发症[1-2]。
中耳炎疾病分为四种,即分泌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胆脂瘤型中耳炎和气压损伤性中耳炎,其中在婴幼儿时期最为常见的是分泌性中耳炎,其发病率极高,病程隐袭,直接影响幼儿听力发育,导致学语迟缓,学习困难。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2009-2010年笔者所在科室对本镇的幼儿进行健康筛查,发现有38例幼儿患有中耳炎并且分泌性中耳炎占多数,其中女18例,男20例;年龄10个月~6岁,对38例幼儿的表现症状进行调查,均发现有以下临床表现:38例患儿的家长均曾发现患儿对声音反应迟钝,但并没有引起特别关注,年龄较小的婴幼儿会哭闹不安,甚至不能入睡,年长的幼儿会简单表示耳朵痛、耳朵有人说话等,并且近期均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1.2 方法对38例患儿全麻的情况下进行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置管术。
两种腺样体切除术对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样体肥大患儿的疗效对比王鑫;刘志建;刘慧颖;孙姝阳【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年(卷),期】2022(14)6【摘要】目的对比低温等离子腺样体切除术和电动吸切钻腺样体切除术对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样体肥大患儿的疗效。
方法选取自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样体肥大患儿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
对照组采用电动吸切钻腺样体切除术+置管术,观察组采用低温等离子腺样体切除术+置管术。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手术前后听力水平、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中出血量、不良事件发生率和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情况。
结果经过治疗,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71.4%(25/35),显著低于观察组97.1%(3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儿治疗后气导水平和气骨导差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但两组治疗后两项听力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术后12 h疼痛评分以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6%(10/35),显著高于观察组5.7%(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1个月、6个月时血清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低温等离子腺样体切除术联合置管术与电动吸切钻腺样体切除术联合置管术相比,具有更好的疗效,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12 h疼痛评分,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治疗后1、6个月时血清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水平,但对听力的改善无特殊作用。
【总页数】4页(P525-528)【作者】王鑫;刘志建;刘慧颖;孙姝阳【作者单位】沈阳市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沈阳市儿童医院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4.23【相关文献】1.鼻内镜下单纯腺样体切除术与腺样体切除加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样体肥大疗效比较2.等离子刀切除腺样体在伴腺样体肥大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中的效果3.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耳内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腺样体肥大致分泌性中耳炎患儿4.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耳内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腺样体肥大致分泌性中耳炎患儿5.内镜下腺样体消融术联合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样体肥大的效果及对患儿咽鼓管功能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作者:刘艺昌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03期【摘要】目的分析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为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本院于2010年3月~7月收治了82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实验组除了要进行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以外,还要切除掉腺样体。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实验组有41例患者,治愈35例,显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7%。
对照组有41例患者,治愈31例,显效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4%。
结论采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来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好,感染率和复发率也比较小。
【关键词】耳内镜;鼓膜置管;切除;腺样体;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耳鼻喉科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跟成年人相比,儿童更容易患上此病。
此疾病对儿童的影响非常大,不但会使听力下降,而且还会对儿童的生活与学习造成困扰。
一般情况下是采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来进行治疗,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对此进行了探讨,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院于2010年3月~7月收治了82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将这些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有39例,女性患者有43例,患者的年龄在2~14岁之间,平均(4.7±2.8)岁。
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实验组4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史、性别等比较,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实施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实验组除了要进行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以外,还要切除掉腺样体。
年龄较大的儿童可以实施表面麻醉,年龄较小的儿童实施全身麻醉。
通过鼻内镜以及鼻咽部CT检查,如果腺样体对咽鼓管咽口造成了影响,而且后鼻孔被腺样体堵塞,那么则可以切除患者腺样体。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对比评价1. 引言1.1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定义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指中耳黏膜长期分泌物滞留,且有中耳有粘稠的分泌物积聚,伴有听力减退和乏力感,是中耳炎的一种常见类型。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复杂,可能与急性中耳炎未能完全康复、鼓膜穿孔、中耳胆脂瘤等有关。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引起中耳腔内分泌物的潴留,导致中耳黏膜下的炎症反复发作,进而影响听力和耳部功能的正常运作。
对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早期干预非常重要,既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又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寻找一种适合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方法至关重要,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穿刺治疗也就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治疗手段。
1.2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的背景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在患者鼓膜上植入小型通气管,以帮助中耳内液体的排出和通风,从而减轻炎症和症状。
鼓膜置管通常选择耳内镜作为手术辅助工具,能够提供清晰的视野、精准的操作,以及减少组织损伤和术后不适。
这种治疗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随着耳内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该方法逐渐得到了更多医生和患者的认可和接受。
与传统的鼓膜切开手术相比,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还被证明可以改善患者的听力和生活质量,并减少反复发作的中耳炎的次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1.3 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治疗的背景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指中耳黏膜长期分泌物潴留,引起中耳腔内炎症,并可能导致听力下降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这种疾病常见于儿童和成人,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困扰。
在过去的治疗中,常见的方式是通过开放式手术治疗,但手术创伤大,愈合时间长,术后需密切观察等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推广。
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对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作用
张艳红;张芩娜
【期刊名称】《实用医技杂志》
【年(卷),期】2008(15)10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对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因腺样体肥大入院的134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行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观察其疗效.结果:术后随访半年,121例痊愈(90.3%),6例好转(4.5%),7例无效(5.2%).结论:对合并有腺样体肥大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能在直视下进行,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手术疗效显著.
【总页数】2页(P1251-1252)
【作者】张艳红;张芩娜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4.21
【相关文献】
1.鼻内镜下同步完成腺样体切除及鼓膜置管术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 [J], 刘忠意;侯杰;
2.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穿刺术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研究[J], 颜斌
3.小儿分泌性中耳炎采取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穿刺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研
究 [J], 吕萍; 宋伟
4.鼓膜置管结合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 [J], 钱复
5.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置管治疗小儿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 [J], 刘刚;张晓华;杨红;张青;常蕾;辛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和安全性观察摘要:目的:探究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在我院耳鼻喉科2018年4月-2019年2月诊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选出13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67例患者应用耳内镜下穿刺术治疗,试验组66例患者应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03%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43%,P<0.05;试验组随访1年分泌性中耳炎复发率4.55%低于对照组的复发率14.93%,P<0.05。
结论: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应用效果肯定,安全性高,减少分泌性中耳炎的反复发作,值得推广。
关键词:耳内镜;穿刺术;鼓膜置管术;分泌性中耳炎;并发症;复发率分泌性中耳炎(SOM)是指以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非化脓性中耳炎症反应性疾病[1-2],是耳鼻喉科的多发病,若是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导致听力的不可逆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随着耳内镜的发展应用,耳内镜下的鼓膜置管术与鼓膜穿刺术也成为治疗SOM的两种常用方法,本研究选取133例患者为对象,对比分析这两种术式的优劣,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耳鼻喉科在2018年4月-2019年2月诊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选出133例为对象,均为双耳发病,无其他中耳疾病,无鼓膜穿孔,签署知情同意书。
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共有67例,其中男42例,女25例,年龄25-68岁,平均(40.2±8.5)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2.54±0.44)年。
试验组共有66例,其中男40例,女26例,年龄23-69岁,平均(40.5±8.7)岁;病程7个月~6年,平均(2.57±0.41)年。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耳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方法76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
对照组行鼓膜置管术,观察组行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中耳积液时间短、治疗后复发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完全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耳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显著,可缩短中耳积液时间,术后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腺样体切除;鼓膜置管术;儿童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多发于儿童的耳鼻喉科临床常见疾病,以中耳积液、传导性耳聋为主要特征。
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已成为致儿童耳聋的重要病因。
研究表明[1],腺样体肥大是引起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因之一,患儿如治疗不及时可引起鼓室硬化、中耳粘连、听骨坏死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患儿智力、语言发育障碍。
作者对本院收治的38例分泌型中耳炎患儿采用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5月~2014年10月本院耳鼻喉科治疗的76例(114耳)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男41例(55耳),女35例(59耳),年龄2~10岁,病程3~26个月。
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
两组患儿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对照组采用鼓膜置管治疗:在鼓膜前下方将鼓膜切开,吸出鼓室内的积液,而后地塞米松冲洗鼓室腔,置入硅胶中耳通气管。
观察组采用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经鼻插入耳内镜,再用弯电动切割器经口咽将腺样体切除,手术深度应与咽口壁平齐,术中应注意保護园枕、咽鼓管咽口和咽隐窝。
两组患者术后抗生素药物治疗以预防感染。
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后症状改善、中耳积液时间、完全愈合时间及复发情况。
1. 3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鼓膜恢复至正常,症状消失,鼓室声导抗图恢复至A型;有效:鼓膜有所改善,有轻微症状,鼓室声导抗图由者由C型转A型或B型转C型;无效:治疗后鼓膜及症状均未发生改善或改善不明显。
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疗效比较对照组痊愈18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8.95%;观察组痊愈25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中耳积液、愈合时间及复发情况比较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中耳积液时间短、治疗后复发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完全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儿童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与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胃食管反流、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及免疫反应等相关,其中腺样体肥大所引起的咽鼓管口机械性阻塞是诱发本病的主要原因,由于增生的腺样体不仅可阻塞和压迫咽鼓管咽口,且慢性腺样体炎症可引起咽鼓管逆行感染;此外,腺样体可释放组胺、前列腺素、血小板激活因子及白三烯等血管活性物质,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引起中耳、咽鼓管黏膜水肿。
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主要表现为耳内闷胀感、耳鸣、听力减退、睡眠打鼾、鼻窦炎及扁桃体肥大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永久性失聪[2]。
由于分泌性中耳炎初发症状隐匿,且患儿缺乏主诉,尤其对于一些单耳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因一侧听力正常,不易引起家长注意,因此常造成临床误诊和漏诊。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4%和79.85%,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中耳积液时间短、治疗后复发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耳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术式。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是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的通气和引流状况。
腺样体切除术可有效去除鼻咽部病灶,解除因腺样体肥大所致咽鼓管阻塞,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使咽鼓管引流功能得以恢复。
耳内镜下行腺样体切除手术具有术野清晰、出血量少、损伤小,可彻底清除两侧咽鼓管园枕、后鼻孔处增生肥大的腺样体组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此外,耳内镜下鼓膜置管可长期维持鼓室与外界大气间压力平衡,防止鼻咽部分泌物吸入中耳内,有效清除中耳腔内的分泌物,防止术后粘连发生[3]。
综上所述,耳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显著,可缩短中耳积液时间,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吕兰,徐家兔,商黎明,等.鼓膜置管对腺样体切除治疗儿童分泌型中耳炎疗效的影响.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5,15(1):39-43.
[2] 马静,李正才,郭亚丽,等. 96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手术治疗.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3,19(3):250-253.
[3] 李清华,皇甫辉.腺样体肥大并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5,23(1):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