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1
- 格式:pptx
- 大小:12.23 MB
- 文档页数:13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问题及答案1、糖尿病得诊断标准就是什么?答:(1)空腹血糖≥7、0mmol/L.(2)OGTT试验2小时血糖≥11、1mmol/L。
(3)有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
(4)糖化血红蛋白≥6、3%。
2、糖尿病患者眼科筛查时间与内容就是什么?答:首次确诊得2型糖尿病患者,应立即进行眼底检查,未发现眼底病变者每年随访1次。
有眼底病变者,应进行眼底照相、FFA、OCT检查。
如只有微血管瘤者,每年随访一次。
轻、中度NPDR不伴有黄斑水肿者6-12个月复查一次,伴有黄斑水肿症状不明显者4-6个月复查一次;症状明显者3个月复查一次。
重度NPDR患者3个月复查一次。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通过什么手段能使90%以上得糖尿病患者减少失明得风险?答:提高高危人群与糖尿病患者早期筛查率及并发症危害得知晓率,通过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定期复查,控制血糖、血压、血脂达标,定期复查眼底,行眼底检查、眼底照相、FFA、OCT检查,决定DR得治疗方案,采用药物治疗、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玻切术等治疗方法,能使90%以上得糖尿病患者减少失明得风险。
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得国际分期标准就是什么?答:无明显DR:眼底无异常.轻度NPDR:仅有微血管瘤,属低危病变。
中度NPDR:不仅有微血管瘤,病变轻于重度DPDR。
重度NPDR:具有下列任何一项(421):(1)4个象限有20个以上得视网膜出血点。
(2)2个以上象限有明显得静脉串珠样改变。
(3)1个以上象限有明确得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
无PDR体征,属于高危病变.PDR: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前出血。
5、重度NPDR得诊断标准就是什么?答:具有下列任何一项(421):(1)4个象限有20个以上得视网膜出血点.(2)2个以上象限有明显得静脉串珠样改变。
(3)1个以上象限有明确得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
6、何谓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得表现?答:FFA表现为视网膜视网膜内无灌注区周围出现毛细血管迂曲、扩张得节段,或视网膜内早期得新生血管,视网膜动静脉短路等异常血管,分为芽状、发夹样环状、珊瑚树状3类.就是视网膜新生血管出现得前期标志,就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由非增殖期转向增殖期得重要标志,也就是眼底激光治疗得重要参考指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专家共识解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简称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亿,其中约30%~40%的患者伴有视网膜病变。
这一严峻形势促使我国眼科学界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专家共识。
专家共识指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理机制主要包括微循环障碍、神经功能障碍和纤维组织增生。
微循环障碍导致视网膜毛细血管壁损伤,神经功能障碍使视网膜神经细胞受损,纤维组织增生则导致视网膜病变加重。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阶段,患者可能没有任何自觉症状,但通过眼底检查可以发现微血管病变。
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出现视力模糊、视物变形等症状。
此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进入中晚期,治疗难度较大,视力恢复效果不佳。
专家共识强调,早期筛查和干预是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键。
对于糖尿病患者,建议在确诊后立即进行眼底检查,以后每隔1~2年进行一次复查。
对于高风险患者,如年龄大于60岁、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等,应缩短筛查间隔。
在治疗方面,专家共识推荐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如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
激光治疗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晚期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通过激光凝固病变区域,减轻视网膜病变程度。
手术治疗主要用于严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如玻璃体切割术、视网膜移植等。
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进一步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
张先生,50岁,糖尿病患者,因“视力下降”就诊。
经检查发现,张先生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处于早期阶段。
医生建议他进行眼底检查,并定期复查。
同时,给予抗VEGF药物治疗,以减轻视网膜病变程度。
张先生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并接受药物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文档中,有几个关键细节需要我们特别关注。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指南共识l2020ADA诊疗标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1-4)**CK注:2020版ADA糖尿病诊治标准于2019年末发布,该2020标准总体延续了2019版本的架构和基本内容。
CK经典文献翻译组在2019版标准的中文译文基础上(链接: 指南共识l 2019ADA 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目录+中文译文全文链接)),开始2020版ADA糖尿病医学诊治标准的翻译。
2019版中文译文约18万字,本公众号曾断断续续用时长达10个月完成,此次将由CK翻译组各位老师更新为2020版本,可望更快速呈现于大家面前,会陆续发布于公众号内,另外也欢迎有余力的专业医生加入CK经典文献翻译组2020标准已发译文部分:•指南共识l 2020ADA诊疗标准-改善人群管理,促进人群健康(01)**•指南共识l 2020ADA诊疗标准-综合医学评估和合并症评估(04)**•指南共识 l 2020ADA诊疗标准-促进行为改变和心理健康以改善健康结局(05)**•指南共识 l 2020ADA诊疗标准-糖尿病技术(07)**•指南共识l 2020ADA诊疗标准-管理肥胖以治疗2型糖尿病(08)**•指南共识l 2020ADA诊疗标准-糖尿病和高血压/血压控制(10-1)**•指南共识 l 2020ADA诊疗标准-老年糖尿病(12)**•指南共识 l 2020ADA诊疗标准-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13)** •指南共识 l 2020ADA诊疗标准-院内血糖管理(15)**ADA 糖尿病诊治标准2020第十一部分 l 微血管并发症和足护理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and Foot Care翻译:李莉/陈康CK经典文献翻译组李莉简介•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社会任职:山西省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委员、山西省免疫学会内分泌代谢免疫学专委会委员、山西省医师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内分泌分会委员、长治市医师协会内分泌医师分会常委、长治医学会内分泌专家委员会甲状腺学组委员•发表国家级和省级论文10余篇、编写论著1部•获奖荣誉:“春天计划”病例大赛山西赛区一等奖、长治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双语教学比赛一等奖、长治医学院双语教学大赛二等奖、“德医双馨”病例大赛山西赛区二等奖、“秀霖解泌”病历大赛山西赛区二等奖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医疗保健标准”包括:ADA当前的临床实践建议,旨在提供糖尿病诊治的相关内容、一般治疗目标和指南以及评估诊治质量的工具。
糖尿病和视网膜病变发展过程相关性分析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状态对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其中,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和视网膜病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发展过程相关性,本文将对这一关系进行分析。
首先,了解糖尿病和视网膜病变的发展过程是理解两者关系的重要前提。
糖尿病造成的高血糖状态刺激了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和血液流变性改变。
在视网膜中,这会导致微血管病变,其特征是血管壁的黏液沉积和管腔狭窄。
随着糖尿病的发展,视网膜血管壁修复受损的能力逐渐减弱,导致微血管闭塞和新生血管形成。
这些新生血管脆弱且易破裂,会进一步加剧病变。
其次,糖尿病和视网膜病变之间的相关性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糖尿病和视网膜病变有着共同的发病机制,即糖尿病引起的高血糖状态。
高血糖会引起视网膜内皮细胞中多种代谢异常,如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血管生成因子的异常表达,从而导致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其次,糖尿病和视网膜病变之间存在着时间相关性。
糖尿病的持续时间越长、血糖控制越差,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风险就越大。
这表明糖尿病控制对预防和延缓视网膜病变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的风险因素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
这些因素与糖尿病引起的血管损伤相互作用,促进了视网膜病变的发展。
此外,糖尿病和视网膜病变之间的相关性还可以从临床表现角度进行分析。
糖尿病患者往往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但可能已经存在视网膜病变。
当糖尿病进展到一定阶段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症状,这通常是视网膜病变已经发展到较严重的程度。
此时,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可能会导致永久性视力损害,严重甚至导致失明。
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可能存在的视网膜病变。
综上所述,糖尿病和视网膜病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发展过程相关性。
高血糖状态是两者共同的发病机制,糖尿病的控制和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