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薸对水体中氮、磷成分净化作用的研究及探讨
- 格式:wps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9
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综述富营养化水体是指水体中营养物质(如氮、磷等)浓度过高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的现象。
水生植物是富营养化水体中重要的生态修复因子,可以通过吸收和吸附营养物质、促进水体氧化还原、抑制蓝藻等方式,发挥净化作用。
水生植物通过吸收和吸附营养物质来净化富营养化水体。
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水生植物根系和叶片表面的细胞索具有较强的吸附磷的能力,可以有效减少水体中的磷浓度。
氮也是富营养化水体中的关键营养物质,水生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氮元素来降低水体中的氮浓度。
水生植物还可以通过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溶解性有机氮,促进微生物分解和氧化还原反应,降低水体中的氮含量。
水生植物能够促进水体氧化还原作用。
富营养化水体中常因缺氧而造成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和磷释放,加剧富营养化程度。
而水生植物的根系能够分泌氧气,提供给根际微生物进行呼吸代谢,从而增加水体中的氧气浓度。
水生植物的生长和分解残余物质也能够促进微生物活动,降解有机质,减少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
水生植物可以抑制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蓝藻爆发。
蓝藻是富营养化水体中最常见的有害藻类,其爆发使得水体中的氧气含量骤减,产生毒素,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水生植物的生长竞争能力较强,能够抑制蓝藻的繁殖,对维持水体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水质因素是影响水生植物净化效果的重要因素,包括水体温度、pH值、溶解氧含量等。
适宜的水质条件有利于水生植物的正常生长和代谢,进而发挥净化作用。
水生植物的生长状态也会影响其净化效果。
水生植物叶面积的增加可以提高其吸收养分的能力,从而增强水质净化效果。
富营养化水体中的其他生物因素(如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也会与水生植物相互作用,影响净化效果。
水生植物对于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时,应考虑水生植物的种类及其适应性、生长状态、水质条件以及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等因素,以提高水生植物的净化效果,恢复水体生态平衡。
蓝藻与水体氮磷含量之间的关系研究水体中的蓝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影响水体的氮磷含量,从而改变水质和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蓝藻与水体氮磷含量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如何有效地监测和管理水体中的蓝藻。
蓝藻是一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色细菌,它们生长在水体表层,通过吸收阳光和营养物质来生长繁殖。
蓝藻在生态系统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吸收大量的氮和磷元素,从而减轻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负荷,使水质得到改善。
但是,当水体中的氮磷含量过高时,蓝藻的生长也会加速,甚至形成大规模水华,对水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带来很大威胁。
许多研究表明,水体中的蓝藻生长与氮磷含量密切相关。
水体中的氮和磷是蓝藻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缺乏氮磷会限制蓝藻的生长,而过多的氮磷则会促进蓝藻的生长。
此外,蓝藻还能够通过固氮作用善于利用氮元素,因此在氮限制的条件下,蓝藻的生长能力仍然较强。
对于水体中的蓝藻管理,了解蓝藻与氮磷含量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监测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可以帮助管理者及时了解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负荷,有利于预防蓝藻水华的形成。
因此,建立高效、稳定、经济的氮磷监测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氮磷监测技术不断创新,基于遥感技术、化学方法、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手段的氮磷监测方法得到广泛应用,这为蓝藻水华的预测与早期预警提供了帮助。
除了监测水体中的氮磷含量,管理者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蓝藻水华的发生率。
首先,控制污染源是预防蓝藻水华的根本措施,减少排放污水和农业溢流,可以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从而减缓蓝藻的生长速度。
其次,对于已经出现的蓝藻水华,可以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进行治理。
这些方法包括:水体深度加深、向水体中释放特定细菌、进行植被修复、进行药物浸泡等。
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水华的面积和数量,从而减少其对水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综上所述,蓝藻与水体氮磷含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了解这种关系对管理水体中的蓝藻水华非常必要。
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综述水生植物是水体中重要的生物成分,对维持水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除此之外,水生植物还有着非常重要的净化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体中富营养化现象越来越突出,水体质量逐渐恶化。
因此,利用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治理已成为当前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
一、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一)氮素去除水生植物通过吸收底泥、水中的氮素把氮素从水里采集出来,减少了水体内部的总氮含量。
同时利用厌氧细菌降解氮化物使之转化为气态氮排出水体外,也起到了治理水体中氮素的能力。
水生植物中较为典型代表为菖蒲和香蒲等。
水生植物可以把底泥中的磷元素吸收,并化归自己消化利用,通过自我消化再生过程,将底泥形成生态壳层,并极大的提高了水体的透明度,减少了浮游植物的数量。
同时水生植物根系细长,形成了一张底下的过滤网,清洁水体内的磷元素。
(三)有害物质去除水生植物中有很多种植物可以充当吸附剂和分解剂的角色,如活性碳可以吸附有害物质,鱼藻和水生植物则可分解化学品和毒素。
(一)水体本身的特性水体的营养状态是影响水生植物对底泥中的养分吸附能力的重要因素。
水体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营养物质以及底泥的颗粒大小、颗粒结构等因素会影响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能力。
(二)养分含量变化养分的含量会改变水生植物根系外部所遭受的营养物质扩散、暴露和吸收,因此会有较大影响。
(三)水生植物的成长状态水生植物的成长状态也会对其净化能力产生影响,无论是刚种植的新栽苗还是已长时间生长的大型水生植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水体结构的限制。
三、结语总的来说,水生植物是一种优良的富营养化水体治理方式,可以净化水体中的养分,并改善水体的透明度和有害物的含量。
为此,水生植物成为了现代水治理技术的热门研究课题,相信在未来,水生植物将会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利用二形栅藻去除水体中N、P的研究摘要:二形栅藻是一种能在低氮磷水平下生长的藻类,因此可以将其用于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的深度处理,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氮磷,从而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并降低水华爆发的可能性。
藻类利用光合作用生长,利用的是无机碳源,获得的生物质还可以再利用,而且没有利用细菌除氮磷时出现的污泥处置问题。
该应用符合绿色工艺的理念,优越性明显,是很有发展潜力的污水深度处理技术。
本项目通过在不同条件下二形栅藻的培养和研究,初步总结出氮源、接种量、氮磷比和饥饿处理等因素对二形栅藻的氮磷去除效果的影响,可为二形栅藻在污水处理方面的实际应用提供技术参数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水体富营养化二形栅藻低营养水平去除氮磷1前言近年来,我国经济总量的迅速增加使水资源总量日益稀缺。
城市化的趋势和区域经济的进一步集中,更加加大了水资源的局部负荷。
远距离甚至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大量实施,使我国水资源的局部稀缺进一步扩大为全面稀缺。
日益严重的水环境污染,是这一稀缺进一步加剧。
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我过经济和社会可持续的瓶颈。
对我国而言,水资源继石油之后成为新的战略资源。
然而,我国的淡水资源紧缺,而且人口众多,这就导致了“污水再生利用”概念的出现。
所谓污水再生利用,即将污水经过适当处理,达到一定标准后,被再次使用,例如景观用水。
污水再生利用作为一种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有效手段,正在被国内外的许多专家研究。
然而,大量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常规的污水处理工艺虽然能够有效地去除污水中大部分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但对氮磷营养物质去除效果较差。
当水体中N、P含量较高时,藻细胞大量快速生长,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体恶臭,破坏水体生态系统。
[1]1.1水华危害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相对封闭、水流缓慢的水体,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水域的物理化学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下,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2]。
藻类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藻类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藻类是一类具有光合作用能力的微生物,拥有很多种类和品种。
近年来,人们发现藻类在污水处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以下是
藻类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1. 藻类的生物吸附作用:藻类可以吸附和吸附各种有害物质,
如重金属离子、有机物质和化学污染物等。
通过将藻类引入污水处
理系统,可以减少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含量,提高处理效果。
2. 藻类的生物降解作用:藻类具有很强的生物降解能力,可以
分解有机废物和污水中的有机物质。
藻类通过光合作用消耗污水中
的有机物质,并将其转化为藻类生物质。
这不仅能净化污水,还可
以生产有机肥料和生物能源。
3. 藻类的氮、磷去除作用:藻类对污水中的氮、磷具有很强的
吸收能力。
通过培养适当的藻类群落,可以将污水中的氮、磷转化
为藻类生长所需的养分。
这有助于减少污水中的氮磷浓度,避免造
成水体富营养化和水华现象。
4. 藻类的CO2吸收作用:藻类具有高效的光合作用能力,可以
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CO2)。
将藻类引入污水处理过程中,不仅可
以净化污水,还能够将大气中的CO2转化为有机物质,减缓温室效应。
,藻类在污水处理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通过利用藻类的生物吸附、生物降解、氮磷去除和CO2吸收等作用,可以实现对污水的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藻类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金鱼藻与瓢沙对水体中N、P吸收性能比较摘要:利用漂浮植物瓢沙、沉水植物金鱼藻、及两者混养体系,对水体中TN、TP、氨氮吸收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下,瓢沙吸收效果最好,去除率依次为89.8%、73.12%、86.50%,对于净化低浓度污染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金鱼藻瓢沙N、P吸收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日益严重,如何治理或修复氮磷污水已成为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
目前,相关技术种类繁多,从原理上来看,可以粗略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和生态方法等。
水生植物修复作为一种生物、生态方法相结合的通用技术,以其具有的投资少、风险小、不产生再次污染的优势,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污染防治的主要技术之一。
本研究通过对沉水植物金鱼藻、漂浮植物瓢沙去除氮磷作用的比较分析,力求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提供相关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品种在溧阳市郊采集金鱼藻、瓢沙,均为苏南常见水生植物。
用江苏省淡水研究所内池塘水进行扩大培养,两周后使用。
1.2实验用污水按TN含量10mg/L标准,加入(NH4)2HPO4,人工配置12组模拟氮磷污水。
1.3实验方法实验设置瓢沙(A组)、金鱼藻单种植物体系(B组)和瓢沙-金鱼藻混养(C 组)三种体系,并以不加入植物的各水样为对照组,每组设置3个平行试验,共12组实验。
实验从2009年8月31日开始,选用健康的瓢沙、金鱼藻植株。
经自来水去除杂质后,分别按瓢沙10g鲜重和金鱼藻15g鲜重投放到25×45×70培养箱中,培养箱置于室内,设置光照时间为5:00至18:00,每周取水样一次,测定其TN、TP、亚硝态氮、氨态氮及浊度。
数据结果取各平行组平均值。
并根据取样量补充一定量的原供试污水,实验过程中,每天用蒸馏水补充培养箱中蒸发消耗的水分。
实验结束后称量每组鲜重。
1.4测量方法TN采用碱性过硫酸钾-紫外分光光度法;TP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氨氮采用水杨酸分光光度法;亚硝态氮采用分光光度法。
水生植物对不同富营养化程度水体净化能力研究一、内容综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富营养化现象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盐含量过高,导致水体中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从而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
为了保护水资源,减轻水体污染,研究水生植物对不同富营养化程度水体的净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水生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许多学者通过实验研究和模拟计算,探讨了不同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水生植物在净化富营养化水体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营养盐,降低富营养化程度,提高水质。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不同种类的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能力存在差异。
例如某些水生植物对氮、磷等营养盐的吸收能力强,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较好;而另一些水生植物则对某些特定类型的营养盐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因此在净化特定类型富营养化水体方面具有优势。
然而目前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进行富营养化水体净化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一方面需要考虑水生植物的生长条件、生态习性等因素,以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另一方面,还需要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状况,选择具有较高净化能力的水生植物品种。
水生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其净化机制、优化种植技术以及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品种等方面的问题。
A. 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重要性和背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导致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其中富营养化是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是由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高,导致藻类和其他生物大量繁殖,从而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的现象。
富营养化水体不仅影响人类生活用水安全,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研究水生植物对不同富营养化程度水体的净化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水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水中或水边的植物,它们具有较强的吸收和转化水中有害物质的能力,如氨氮、总磷、硝酸盐等。
水生植物净化水体中氮磷含量的研究进展张扬;杨友才;李燕子【摘要】@@%湖泊、河流等水体的富营养化已越来越严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氮、磷营养元素的普遍过剩.水生植物是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永生生态系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因其生物量大、生长快等特点,对水体中氮、磷含量的去除具有明显的生物学效果,故而可以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本研究从生物学角度出发,综述了3种生活型水生植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现状,指出了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重要作用,展望了水生植物对水体中氮磷去除效果的发展前景.【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07【总页数】2页(P323-324)【关键词】水生植物;氮磷含量;修复;富营养化【作者】张扬;杨友才;李燕子【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8.116随着工农业的发展,江河、湖泊等水体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其中富营养化问题严重影响水体环境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
据统计,目前全球约有75%以上的封闭型水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问题[2]。
富营养化的成因比较复杂,丹麦著名生态学家Jorgen sen指出,浮游藻类的过量生长是富营养化形成的关键原因[3]。
针对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各国都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
美国Moses湖自1978年起,除1985年出现“水华”,叶绿素a含量急剧上升外,其余年份湖水总磷和叶绿素a含量一直在较低水平波动,湖水的透明度显著提高,与引水前相比,藻类组成却没有变[4]。
南京市玄武湖自从1990年起开始截污,但截污后湖区水质改善进程十分缓慢,死鱼等事故频发,富营养化藻类生物量和种类组成也未见明显变化。
美国、加拿大、日本、西欧等国家根据各国水体富营养化的严重程度,分别提出了地区性的“禁用或者限用”含磷洗涤用品的法规、政策,在一些地区已经有效控制了地表水中的磷浓度[5]。
大型水生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重金属通过工业废水、农业径流等途径进入水体,造成水体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
重金属污染不仅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寻求有效的水体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成为当前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
大型水生植物作为一种天然的生物修复工具,因其具有生长速度快、生物量大、吸收重金属能力强等特点,在水体重金属污染修复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大型水生植物在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大型水生植物的种类、重金属吸收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实际应用效果等方面,以期为水体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重金属污染水体的现状及其危害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重金属,如铅、镉、汞、铬、铜、镍等,或其化合物在环境中的异常浓度,可造成水质下降或恶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我国的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尤为严峻,地表水源如河流、湖泊及水库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其中以汞、镉、铬和铅的污染最为严重。
重金属污染水体的主要来源包括矿山开采及选矿废水、冶炼工业废气废水、电镀、仪表、涂料、玻璃、化工等企业的排放,以及地表径流和农田排水等。
这些途径导致重金属元素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水体,如颗粒态的存在、迁移与转化,以及多种价态的化学变化等。
重金属的复杂性和毒性使其在水体中的存在具有长期性和累积性,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深远影响。
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重金属元素进入生物体后,常与酶蛋白结合,破坏酶的活性,影响生物正常的生理活动,导致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等功能异常,引发慢性中毒甚至死亡。
重金属可被水生生物摄取,并在体内形成毒性更大的重金属有机化合物,进一步加剧其毒性。
重金属通过食物链的逐级放大,最终进入高等动物乃至人体中,引发各种健康问题,尤其对儿童的影响更为显著,可能导致免疫力低下、注意力不集中、智商下降、身体发育迟缓等症状。
《不同水生植物吸收去除水体氮效果及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水体氮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当前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水生植物作为水生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具有吸收、转化和去除水体中氮的能力。
因此,研究不同水生植物对水体氮的吸收效果及机理,对于控制水体氮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不同水生植物吸收去除水体氮的效果及机理展开研究。
二、研究方法1. 实验材料选择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如水葫芦、金鱼藻、苦草等,作为实验材料。
2. 实验设计在实验室条件下,设置不同浓度的氮溶液,分别放入不同水生植物,观察其生长情况及氮的去除效果。
3. 数据收集与分析定期测量水体中氮的浓度,记录水生植物的生长情况,分析不同水生植物对氮的吸收效果及机理。
三、不同水生植物吸收去除水体氮的效果1. 水葫芦水葫芦对氮的吸收效果较好,其生长迅速,能够在短时间内降低水体中氮的浓度。
这主要得益于其发达的根系和叶片,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固定水体中的氮。
2. 金鱼藻金鱼藻对氮的吸收效果也不错,其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将氮转化为自身的营养物质。
同时,金鱼藻还能够通过根系分泌物促进氮的转化和去除。
3. 苦草苦草对氮的吸收效果相对较弱,但其对水体中其他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好。
苦草能够通过根系吸收和转化水体中的氮,但其生长速度较慢,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著降低水体中氮的浓度。
四、不同水生植物吸收去除水体氮的机理1. 水葫芦水葫芦主要通过根系和叶片吸收水体中的氮。
其根系发达,能够固定并吸附水体中的氮,而叶片则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将氮转化为自身的营养物质。
此外,水葫芦还能够通过根系分泌物促进氮的转化和去除。
2. 金鱼藻金鱼藻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将氮转化为自身的营养物质。
同时,其根系分泌物能够促进氮的转化和去除。
此外,金鱼藻还能够通过竞争关系抑制其他藻类的生长,减少水体中氮的来源。
3. 苦草苦草主要通过根系吸收和转化水体中的氮。
水生植物净化富营养化水体效果及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工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其中,富营养化是中国近年来水体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尤其是在农业地区和城市周边地区。
富营养化水体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导致水体中藻类等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等问题,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研究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方法成为了当今环境科学的热点问题之一。
水生植物是一种自然的生物修复剂,在水体的净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水生植物通过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降低水中氮磷浓度,同时能够生长繁殖,形成生态系统。
因此,研究水生植物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效果及其机理不仅对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水生植物的生态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的效果及其机理,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究:1. 水生植物(如菖蒲、香蒲等)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不同水生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并比较净化效果的差异。
2. 探究水生植物在吸收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等元素时的生长规律和代谢特性,研究水生植物的营养元素吸收机制。
3. 研究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机理,探究水生植物对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及其对水体水质的改善作用。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实验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野外采样来获取不同水质的水体,实验室内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模拟实验。
其次,选取适宜的水生植物,并进行室内种植实验,分析吸收能力和生长状况。
最后,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分析和解释,总结发现富营养化水体中水生植物的净化机制、生长规律。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结果可为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提供新的途径和理论依据,同时,对水生植物的生态利用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外,可为相关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
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基本上以化学性污染为主。
具体污染杂质有无机污染物质、无机有毒物质、有机有毒物质、植物营养物质等。
而对于这些污染物的清除,水生植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水生植物指生理上依附于水环境、至少部分生殖周期发生在水中或水表面的植物类群。
水生植物大致可区分为四类: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与漂浮植物。
而大型水生植物是除小型藻类以外所有水生植物类群。
水生植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对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和传递起调控作用。
它还可固定水中的悬浮物,并可起到潜在的去毒作用。
水生植物在环境化学物质的积累、代谢、归趋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用水生植物来监测水生污染、对污染物进行生态毒理学评价及其进入生物链以后的生物积累、修饰和转运,对植物生态的保护和人畜健康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清除1.1水生植物对氮磷的清除湖泊富营养化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
利用水生大型植物富集氮磷是治理、调节和抑制湖泊富营养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湖泊水环境包括水体和底质两部分,水体中的氮磷可由生物残体沉降、底泥吸附、沉积等迁移到底质中。
对过去的营养状况的追踪表明,水生植物可调节温度适中的浅水湖中水体的营养浓度。
而大型沉水植物则通过根部吸收底质中的氮磷,从而具有比浮水植物更强的富集氮磷的能力。
沉水植物有着巨大的生物量,与环境进行着大量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十分庞大的环境容量和强有力的自净能力。
在沉水植物分布区内,COD、BOD,总磷、铵氮的含量都普遍远低于其外无沉水植物的分布区。
而漂浮植物的致密生长使湖水复氧受阻,水中溶解氧大大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并未提高,且造成二次污染,影响航运。
挺水植物则必须在湿地、浅滩,湖岸等处生长,即合适深度的繁衍场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大量水生物净化水质的原理水生物净化水质的原理涉及到多种生物和生态机制,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中一些主要的原理。
1. 藻类的光合作用:藻类是水中一类重要的原生生物,它们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可以通过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和二氧化碳来进行光合作用,并释放出氧气和有机物质。
光合作用可以降低水中的营养物质浓度,有效防止富营养化的发生和水体产生藻类暴发。
2. 水生植物的吸收和吸附作用:水生植物如睡莲、莲藕等,在水体中生长并扎根于底部泥沙。
这些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营养盐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在植物体内进行转化,并吸附在植物的体表。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的浓度,起到水质净化的作用。
3. 浮游生物的摄食作用:浮游生物如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是水体中的重要生物群体,它们可以通过摄食水中的悬浮颗粒物和有机物质来获取能量和营养。
浮游动物如轮虫、浮游甲壳类等摄食浮游植物和细菌,而浮游植物则摄食水中的有机物质和细菌。
这种摄食作用可以有效地将水中的悬浮物去除,净化水质,防止水体浑浊和富营养化。
4. 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水中存在大量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它们具有生物降解有机物质的能力。
这些微生物利用有机物质作为能源和碳源,通过分解、氧化等代谢反应,将有机物质降解为无机物质。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水体中的有机物质浓度,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和氧气亏缺。
5. 水生生物的生态链效应:水生生物之间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环境。
例如,某些水生动物如鱼类、某些甲壳类等摄食浮游动物和底栖昆虫,而这些浮游动物和底栖昆虫则通过摄食浮游植物和细菌等来获得能量和营养。
通过这种食物链的关系,水中的生物能够相互制约和平衡,有助于维持水质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
总的来说,水生物净化水质的原理主要包括藻类的光合作用、水生植物的吸收和吸附作用、浮游生物的摄食作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以及水生生物的生态链效应。
这些生物和生态机制相互作用,通过吸收、分解、降解等过程,可以有效净化水质,维护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
3种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其中富营养化水体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
富营养化水体是指水体富含营养物质,例如氮、磷等,这些营养物质会促进水中藻类和其他水生生物过度生长,导致水体变绿、水质恶化,甚至引发赤潮等环境问题,给水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解决富营养化水体问题,研究人员开始关注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的作用。
水生植物具有吸收和富集水中营养物质的能力,通过水生植物的生长和代谢,可以有效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浓度,改善水体质量。
深入研究不同种类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及机制,对改善水体环境质量、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000字】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三种不同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通过对比分析它们在水体富营养化修复中的作用差异,为水生植物在水体净化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研究不同水生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吸收养分、降解有机物和抑制藻类生长的效果,评估其净化水质的效果;2.比较分析三种水生植物的净化效能,探讨其在水体净化中的优势和劣势;3.分析影响水生植物净化效果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外界干扰,为进一步优化水体富营养化修复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水生植物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净化机制,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水生植物在生态环境修复中的价值和潜力,为改善水体环境质量提供科学支持。
1.3 研究意义富营养化水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由于大量的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导致水中藻类过度生长,从而引发水体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水体不仅影响水质的透明度和味道,还会造成水体富含有毒有害物质,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平衡。
对于富营养化水体中水生植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生植物可以通过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净化水体,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抑制藻类的生长,从而改善水体质量。
10种水生植物的氮磷吸收和水质净化能力比较研究金树权;周金波;朱晓丽;姚永如;蔡国成;陈若霞【期刊名称】《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年(卷),期】2010(029)008【摘要】选取10种水生植物水罂粟、黄花水龙、大聚藻、香菇草、水芹、大薸、凤眼莲、美人蕉、黄菖蒲和鸢尾等为研究对象,于2009年2月中旬至6月中旬在室内静水条件下对其吸收氮、磷和净化水质的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水生植物的净增生物量差异较大,变化范围为109.9~1 511.1 g·m-2,其中香菇草净增生物量最高,是黄花水龙(最低)的13.7倍;(2)不同水生植物的氮、磷含量差异较小,其氮、磷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3.67~26.38 mg·g-1和1.16~3.50 mg·g-1;(3)不同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能力差异较大,10种水生植物的水质氮、磷去除率范围分别为36.3%~91.8%和23.2%~94.0%,10种水生植物的氮、磷吸收贡献率分别占水质氮、磷去除率的46.3%~77.0%和54.3%~92.7%.水体氮、磷去除率与水生植物净增生物量存在较高相关性,而与植株氮、磷含量不存在相关性,因而氮、磷吸收量而不是植株氮、磷含量应作为水生植物筛选的一个重要指标.【总页数】5页(P1571-1575)【作者】金树权;周金波;朱晓丽;姚永如;蔡国成;陈若霞【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浙江宁波 315040;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浙江宁波 315040;宁波市农村水利管理处浙江宁波 315000;宁波市鄞州区下应街道农办浙江宁波 315100;宁波市鄞州区下应街道农办浙江宁波 315100;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浙江宁波 315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3【相关文献】1.6种植物水质氮、磷净化能力的比较研究 [J], 李楠;范泽;董阳;乔秀亭;孙金辉2.冬季低温条件下6种水生植物水质氮、磷净化能力比较 [J], 周金波;金树权;姚永如;陈若霞3.9种植物对模拟污水中氮、磷的净化能力比较研究 [J], 蒯圣龙;尹程;张祥霖;郑斌4.阿什河流域10种水生植物对水质氮磷的净化能力比较 [J], 杨帆;刘赢男;焉志远;隋心;袁磊;倪红伟5.水生植物对不同氮磷水平养殖尾水的综合净化能力比较 [J], 冯优;陈庆锋;李金业;郭贝贝;刘婷;李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32卷第2期2011年 3月水生态学杂志JournalofHydroecology Vol.32,No.2 Mar., 2011 收稿日期:2010-11-19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项目(NO:D101105046210004);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nycytx 49 46)。
通讯作者:朱华。
E mail:zhuhua@fishery.com作者简介:刘盼,1984年生,女,工程师,专业方向为渔业生态与环保。
E mail:lp1984040824@hotmail.com3种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研究刘 盼,宋 超,朱 华,张清靖,贾成霞(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68)摘要:以紫叶酢浆草(Oxalistriangularis)、凤眼莲(Eichhorniacrassipes)和大漂(Pistiastratiotes)为试验对象,研究了其生长状况及对3种不同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分析了3种水生植物对水体中总磷、总氮和氨氮的吸附能力。
结果表明,3种水生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可以正常生长。
大漂对3种不同富营养化程度水体的总磷吸收率分别为93.58%、97.72%和96.65%,紫叶酢浆草为89.57%、83.76%和86.54%,凤眼莲为90.11%、85.07%和91.46%;大漂对水体中总氮的吸收率分别为89.05%、90.18%和73.50%,紫叶酢浆草为68.32%、59.73%和72.90%,凤眼莲为68.45%、71.49%和71.53%;大漂对氨氮的吸收率为85.80%、91.48%和88.60%,紫叶酢浆草为77 51%、72.07%和89.68%,凤眼莲为68.84%、90.90%和90.88%。
试验表明,3种水生植物均能显著改善富营养化水体的水质。
各项指标综合分析可见,大漂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最为明显,凤眼莲次之。
关键词:紫叶酢浆草;凤眼莲;大漂;净化作用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075(2011)02-0069-06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N)、磷(P)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