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堰湿地对农田排水氮磷净化效果的影响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59.60 KB
- 文档页数:5
《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研究》篇一摘要:本文针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问题,研究人工湿地技术的处理效果。
通过实地调查、实验数据分析和长期跟踪观察,探讨人工湿地系统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实际应用及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湿地技术对农村生活污水具有显著的净化作用,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引言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压力。
如何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低成本的污水处理技术,在农村地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因此,研究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人工湿地技术概述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净化污水。
其核心是湿地基质、湿地植物、微生物的协同作用。
该技术具有投资成本低、维护简便、生态效益好等优点,适用于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
三、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实验室分析和长期跟踪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地区,建立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并对其运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记录。
实验设计包括污水的取样、处理前后的水质指标分析、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态学研究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污水处理效果通过对处理前后的水质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人工湿地系统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显著。
其中,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的去除率均达到较高水平。
2. 湿地植物与微生物的作用人工湿地中的植物通过吸收、吸附和稳定作用,有效去除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有机物。
同时,湿地中的微生物通过生物降解过程,进一步净化污水。
植物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提高了人工湿地的处理效率。
3. 长期运行效果经过长期跟踪观察,人工湿地系统的处理效果稳定,未出现明显的性能下降。
系统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适应农村生活污水的水质波动。
五、讨论与结论1. 人工湿地技术的优势人工湿地技术具有投资成本低、维护简便、生态效益好等优点,适用于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
塘堰清淤可行性研究报告1. 引言1.1 背景塘堰是中国传统农田灌溉和排水的有效工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堆积的泥沙会导致塘堰堆积淤积,影响其正常功能。
因此,进行塘堰清淤工作对于保证农田灌溉和排水畅通具有重要意义。
1.2 目的本报告旨在就塘堰清淤的可行性进行研究,评估清淤工作的必要性、影响因素以及清淤的可行性,以提供决策方案和指导。
2. 方法和过程2.1 数据收集通过实地考察和录取必要的数据,包括塘堰的尺寸、淤积程度、堤岸情况等,以及影响清淤工作的因素,例如项目所在地的水文环境、地质条件等。
2.2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评估塘堰清淤的必要性,如淤积程度是否超过设定的阈值、对农田灌溉和排水造成的影响等。
并考虑到清淤的可行性,如清淤工程的难度、清淤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
2.3 成本效益分析通过评估清淤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投入,结合清淤后对农田灌溉和排水效果的提升,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分析清淤工程是否经济可行,是否值得投资。
3. 结果与讨论3.1 清淤的必要性评估结果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评估了塘堰清淤的必要性。
发现淤积程度超过阈值的塘堰对农田灌溉和排水产生了严重影响,清淤工作势在必行,以恢复其正常功能。
3.2 清淤的可行性评估结果根据数据分析和综合考虑,评估了清淤工作的可行性。
发现清淤工程存在一定的难度,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经验积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3.3 成本效益分析结果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得出清淤工程经济可行的结论。
清淤工程的投入相对较小,而清淤后对农田灌溉和排水带来的效果明显,能够提高农田的产量和效益,因此值得投资。
4. 结论与建议4.1 结论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 塘堰清淤对于恢复农田灌溉和排水功能是必要的; - 清淤工程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 清淤工程具有经济效益,值得投资。
4.2 建议基于研究结果,我们给出以下建议: - 进一步细化项目计划,明确清淤工程的具体内容和投入; - 积极寻求资金支持和合作伙伴,以确保清淤工程的顺利进行;- 加强对清淤工程的技术研发和人员培训,提高清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机制研究进展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机制研究进展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废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其中包含大量的氮和磷。
而氮和磷作为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对水体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有效的废水处理技术备受研究关注。
本文综述了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氮和磷的去除机制的研究进展。
1. 引言人工湿地是利用湿地的吸附、沉淀、微生物代谢等自然过程来净化水体的一种现代化废水处理技术。
在人工湿地中,氮和磷的去除机制主要包括物理吸附、沉降、植物吸收和微生物代谢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人工湿地去除氮和磷的机制进行探讨。
2. 氮的去除机制2.1 物理吸附物理吸附是指氮通过与湿地介质中的颗粒接触,以静电作用、作用力等方式将废水中的氮物质吸附到固体表面。
颗粒的大小、比表面积以及载体孔隙结构等因素会影响物理吸附的效果。
通过物理吸附,人工湿地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氨氮、硝态氮等有机氮物质。
2.2 沉降沉降是指氮以颗粒物质的形式沉降到湿地底部,在此过程中将废水中的氮物质随颗粒物质一同去除。
沉降过程主要受颗粒物质的沉降速度、废水流速以及水体中悬浮颗粒的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适当的湿地设计和流速控制可以提高沉降效果,进而实现氮的有效去除。
2.3 植物吸收植物吸收是指湿地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废水中的氮物质。
植物的吸收主要包括根系吸收和叶片吸收两个过程。
根系吸收主要通过与底泥中的微生物共生作用来转化氮物质为植物可吸收的形式。
叶片吸收则通过植物的叶片表面特殊结构吸附废水中的氮物质。
湿地植物种类和密度、湿地水质以及水分状况等因素会影响植物吸收氮的效果。
2.4 微生物代谢微生物代谢是指湿地中的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将废水中的氮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
在湿地中,一些特定的微生物通过硝化反应将废水中的氨氮转化为氮酸根,并通过反硝化反应将氮酸根还原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
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湿地温度、氧气状况等因素会影响微生物代谢的效果。
湿地农田“三沟”配套排水整体功能研究
古汉虎;向万胜;李玲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7(000)0S1
【摘要】研究表明,湿地农田采取开"三沟"(主沟、支沟和厢沟)配套排水,能加速排除田间渍水,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通透性,增加土壤养分,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增加稻谷产量,充分发挥排水治溃整体功能。
【总页数】5页(P130-134)
【作者】古汉虎;向万胜;李玲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2]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410125;[3]4101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276
【相关文献】
1.洞沟配套分层排水农田治渍增产的有效措施 [J], 吴健生
2.生态沟-湿地系统对农田排水氮磷的去除效应 [J], 朱金格;张晓姣;刘鑫;郭西亚
3.塘堰湿地对农田排水氮磷净化效果试验研究 [J], 吴军;崔远来;赵树君;童晓霞
4.不同湿地植物系统对农田排水氮磷净化效果试验研究 [J], 吴军;崔远来;赵树君;刘方平;许亚群
5.塘堰湿地对农田排水氮磷净化效果的影响研究 [J], 牟军;崔远来;赵树君;许亚群;刘方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淹水频率下湿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1. 湿地植被生态系统对于地球的生态平衡和气候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而湿地土壤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则是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淹水频率对湿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入手,探讨这一主题的深度与广度。
2. 淹水频率对湿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2.1. 不同淹水频率下湿地土壤碳的特征2.1.1. 水分对湿地土壤碳储量的影响在缺氧条件下,有机质的分解速度减缓,导致碳的积累,但同时也会抑制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影响土壤碳的循环。
2.1.2. 淹水对土壤碳酶活性的影响淹水会降低土壤中碳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中碳的代谢和积累。
2.2. 不同淹水频率下湿地土壤氮的特征2.2.1. 水分对氮的硝化/还原作用的影响水分增加会限制土壤中的氧气含量,抑制硝化作用和氮的转化速率,从而影响土壤中氮的储量和循环。
2.2.2. 淹水对土壤氮素的损失淹水条件下,土壤中的氮素容易流失,导致土壤氮的减少和失衡。
2.3. 不同淹水频率下湿地土壤磷的特征2.3.1. 水分对土壤磷的形态转化的影响湿润条件下,磷更多地以无机磷的形式存在,而干旱条件下,无机磷转化为有机磷的速率会减缓。
2.3.2. 淹水对土壤磷的有效性的影响淹水条件下,土壤磷的有效性会减少,导致植物对磷的吸收受到限制。
3. 淹水频率对湿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的意义和启示3.1. 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3.1.1. 深入了解淹水频率对土壤碳氮磷特征的影响,可以为湿地的合理利用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3.2. 对于湿地碳循环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有着重要启示3.2.1. 正确认识淹水频率对土壤碳特征的影响,有助于准确评估湿地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的影响。
3.3. 对于湿地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提供了重要参考3.3.1. 了解不同淹水频率下土壤氮磷特征的变化,可以帮助科学家和管理者更好地规划湿地保护与恢复的措施。
湿地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研究概述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水、土壤和植被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磷和氮是生物生长必需的元素,它们通常通过氮循环和磷循环来进行循环。
磷循环和氮循环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功能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磷循环,对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磷循环的研究湿地中的磷来源主要是来自强化处理排水和河流输入。
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磷主要通过植物吸收和沉积物沉积两个途径来循环利用。
研究表明,湿地植被对磷的吸收主要是通过根系和吸附两种方式进行,而湿地底泥是磷的主要沉积物质。
底泥中包含着一些磷酸盐结晶和有机物质,这些物质能够被水中的磷离子吸附,形成与底泥颗粒表面的弱化学键。
此外,底泥中的微生物也可以促进磷的沉淀和吸附过程。
磷的吸附和沉积作用能够促进湿地生态系统中磷的循环利用,但过多的磷的输入也会导致遗留磷和磷的富集,对湿地生态系统构成威胁。
氮循环的研究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同样是生物生长必需的元素,也是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营养源之一。
氮的来源主要包括沉降、养分输入、土地利用变化以及生物发生作用等多种途径。
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氮主要通过植物吸收和细菌转化两个途径来循环利用。
光合作用是植物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的过程,而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会吸收氮素。
此外,氨氧化和硝化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氮转化的两个重要过程。
氨氧化是通过硝化细菌将氨氧化成为亚硝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而硝化是通过硝化细菌将亚硝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转化为固体硝酸盐,将氮转化为可供细菌和植物利用的形式。
影响氮磷循环的因素除了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特性外,还有其他种种因素能够影响氮磷循环。
其中,人类活动是湿地生态系统氮磷循环的主要干扰因素之一。
强化处理排水、农业活动以及城市化进程都会导致氮磷输入增加。
过度输入氮磷会导致湿地生态系统中氮磷的富集,从而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导致生态系统逐渐退化。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流失是一种重要的农业非点源污染问题,对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的流失特征,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长湖流域位于某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流域。
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施肥、农药使用和畜禽养殖等活动。
这些活动导致农田土壤表层的氮磷含量增加,并随着降雨的冲刷而流失到河流和湖泊中。
研究表明,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流失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流失量和流失通量较大。
长湖流域的降雨量较多,且降雨强度大,导致农田地表径流量增加。
农田土壤表层的氮磷含量较高,加上农业活动带来的外源性氮磷输入,使得流失量和流失通量较大。
流失过程季节性明显。
长湖流域的农业生产以夏季为主,施肥和农药使用较为集中,造成夏季流失量较高;冬季降雪融化和春季雨水较多,使得流失过程在冬春季节也较为明显。
氮磷的流失形式多样。
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主要以溶解态和颗粒态的形式存在,其中溶解态氮磷占主导地位。
溶解态氮主要以硝态氮的形式存在,而溶解态磷主要以无机磷为主。
颗粒态氮磷主要是通过颗粒物的携带而流失,其中颗粒态磷主要以有机磷为主。
流失过程具有一定的空间异质性。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流失的分布不均匀,不同地区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农田存在着不同的特点。
旱地农田的氮磷流失量较大,而水田农田流失量相对较小。
这与不同土壤类型、地形条件、降雨量等因素有关。
针对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流失的特征,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加强农田地面覆盖,选择适宜的土壤保护措施,如保墒覆盖层、水土保持梯田等,降低农田地表径流产生和流失的可能性。
合理调控施肥和农药使用,减少农田土壤的氮磷含量,并利用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等生态工程措施,提高氮磷的截留和去除效果。
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合理调控农作物种植结构和肥料农药的使用量,稳定氮磷的输入,从源头上减少氮磷的流失。
农田退水中氮磷与吡虫啉的光催化水循环协同净化试验研究胡诗瑶;王沛芳;胡斌;饶磊;李丹丹;袁秋生【期刊名称】《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4(52)2【摘要】为探究光催化和水循环协同净化氮磷和吡虫啉污染的效果,设计了空白对照、水循环和光催化水循环3组生态浮床系统、6个处理组对2种模拟农田退水(氮磷退水、氮磷和吡虫啉复合污染退水)进行了试验研究。
试验结果表明:水体循环能增强浮床系统对氮的去除效果,7 d后氮磷退水的水循环浮床水体中氨氮和硝氮去除率较空白对照浮床分别提升了5.5%和27.1%;增加光催化的净化技术可加快氨氮硝化,氮磷退水的光催化水循环浮床水体中氨氮和硝氮去除率较空白对照浮床分别提升了26.2%和20.3%;吡虫啉会影响水循环浮床系统对氮磷的净化效果,TiO 2光催化复合陶粒对吡虫啉有良好的氧化降解效果,同时对氮磷和吡虫啉复合污染有显著净化效果;氮磷和吡虫啉复合污染退水的光催化水循环浮床降解了58.2%的吡虫啉,水体中氨氮、硝氮和磷酸盐去除率较未添加吡虫啉的水循环浮床分别提升了72.4%、15.0%和14.8%。
【总页数】8页(P35-42)【作者】胡诗瑶;王沛芳;胡斌;饶磊;李丹丹;袁秋生【作者单位】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河海大学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工水力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相关文献】1.三唑磷·敌百虫和吡虫啉对泽蛙蝌蚪的毒性研究2.35%吡虫啉悬浮剂和10%吡虫啉微乳剂的研究与开发3.农田水中吡虫啉的残留HPLC测定4.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降解水中吡虫啉、啶虫脒和三唑磷的研究5.不同生物炭对水中吡虫啉、噻虫嗪、呋虫胺的吸附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工湿地的碳氮磷循环过程及其环境效应人工湿地的碳氮磷循环过程及其环境效应引言近年来,人工湿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工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污染治理中。
人工湿地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的生态功能,可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质和营养盐,具有净化水体、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作用。
对于人工湿地而言,碳、氮和磷元素是其中最重要的循环物质。
本文将详细介绍人工湿地的碳、氮和磷元素的循环过程和环境效应。
一、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及环境效应人工湿地中的碳元素主要来自水体中的有机物质、湿地植物的生物质和沉积物。
碳元素在湿地中会经历多环境过程,包括植物吸收、微生物分解和有机物质沉积。
首先,湿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氧气和有机物质。
这些有机物质可以被湿地植物部分利用,同时也有一部分被分泌到根际区域。
其中一部分被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完成碳元素的释放循环。
其次,湿地植物生物质中的有机碳会在植物死亡后沉积到沉积物中,进而形成湿地的土壤有机质。
土壤中的有机质可以通过微生物分解释放为二氧化碳,也可以沉积到更深层次的土壤中形成长期储存的碳库。
这部分碳元素的储存和释放过程会影响湿地的碳平衡和碳循环速率。
另外,湿地植物的根系和根系泌物也能促进土壤中的碳储存,从而提高湿地的碳汇能力。
对于环境效应而言,人工湿地在碳循环过程中具有显著的碳吸收和固定能力,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
此外,湿地植物的根系和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能够有效地渗透和吸附水中的有机物质和重金属,从而减少水体中碳污染物的浓度,改善水质环境。
二、氮元素的循环过程及环境效应氮元素在人工湿地中的循环过程主要包括氮固定、生物转化和氮淋洗等环境过程。
湿地植物的根系和根系附近的微生物是主要的氮转化参与者。
首先,湿地植物中的根结瘤菌能够与植物共生,通过固定大气中的氮气,将其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氨氮。
这部分固定氮能够提供给湿地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同时也能够降低湿地中氮的浓度,减少氮的排放,达到保护水质的目的。
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对氮磷的吸收作用研究进展
人工湿地是一种通过人工手段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系统工程,通过湿地中水生植
物的作用来净化废水中的污染物,特别是氮和磷的含量。
水生植物对氮磷的吸收作用是人
工湿地净化废水的关键过程之一。
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对氮磷的吸
收作用的研究进展。
在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其中氮磷是关键的营养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到重要的作用。
水生植物吸收氮磷的机制主要是通过活性运输和被
动扩散两种方式。
活性运输是指植物根系中的离子泵主动将氮磷离子从根系中吸收,并转
运到植物的地上部分。
被动扩散是指氮磷溶解在水中,通过浸润入根系细胞内,并在根内
被植物吸收。
近年来对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对氮磷的吸收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表明,不同
种类的水生植物对氮磷的吸收能力存在差异。
一些水生植物,如黑三棱、香蒲、金鱼藻等,对氮磷的吸收能力较强,能够有效减少废水中的氮磷浓度。
而其他一些水生植物,如莲藕、菰草等,对氮磷的吸收能力较弱,对废水的净化效果不明显。
还有研究发现水生植物的生长状态对其对氮磷的吸收作用有一定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
水生植物的叶片面积与根系质量比例与其对氮磷的吸收能力有较强的相关性,即生长较好
的水生植物对氮磷的吸收能力更强。
除了水生植物的特点,底泥也对氮磷的吸收作用有一定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底泥中
存在的有机质可以吸附氮磷,从而减少水生植物对氮磷的吸收能力。
在人工湿地的设计中,也需要考虑底泥的特性对水生植物对氮磷的吸收效果的影响。
生态沟渠对农田排水中N、P等污染物的拦截净化效果-农田水利论文-农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越来越大,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据报道,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的化肥施用量已超出300 kg/hm2,高于国家为防止化肥污染而制定的225 kg/hm2标准。
由于长江流域分布着广阔的水田,其农业氮、磷的流失直接加速了湖泊、河流等封闭性水体和半封闭性水体富营养化水平,如江苏太湖农业面源污染的氮量占入湖总氮量的73%,安徽巢湖约有52% 的总磷和70%的总氮来自农业。
沟渠湿地作为农田径流污染物的最初汇聚地和河道营养性污染物的主要输入源,对农田径流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周围受纳水体。
传统的农田排水沟渠指天然形成的裸露在地表或者以排水为目的而人工挖掘的水道,本文所述的生态沟渠可定义为一种经人工干预的,生长有水生或湿生植物,以排水和灌溉为主要目的,兼具农田径流污染物截留和生物栖息、生态廊道等生态效益的沟渠湿地系统。
生态排水沟渠不仅能作为降雨径流的排水通道,还可以通过沉淀、吸附、降解等作用减少进入环境的污染负荷。
生态沟渠截留农田径流营养性污染物的研究已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上海地区对利用沟渠湿地控制农田径流污染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仍需要继续开展适宜性植物筛选和现场验证,以累积经验参数。
本文通过现场试验和工程尺度的现场示范,探讨生态沟渠对农田排水中N、P 等营养性污染物的拦截净化效果,以期初步掌握生态沟渠的设计、建设方法,为合适、有效地防治农田径流污染提供定量化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点概况1.1.1 基地试验区试验地位于上海市青浦区华新镇东风港滨岸缓冲带试验基地,属于苏州河上游区域,建成于2005 年,是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开展滨岸缓冲带农业面源污染生态工程控制及生态恢复研究工作的示范基地。
该区域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温暖湿润,雨量充沛。
《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效果与机理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其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过量排放是主要诱因之一。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具有成本低、维护简便、生态友好等优点,在污水处理特别是脱氮除磷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探讨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效果与机理研究进展,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二、人工湿地的基本构成与工作原理人工湿地主要由基质、水生植物、填料及微生物等部分组成。
水体在流经湿地时,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的三重作用,实现污染物的去除。
其中,脱氮除磷是人工湿地的主要功能之一。
三、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效果研究(一)脱氮效果研究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主要通过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实现。
研究表明,人工湿地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特别是通过合理设计湿地系统和优化植物种类后,脱氮效率可显著提高。
(二)除磷效果研究人工湿地通过吸附、沉淀及生物吸收等多种方式去除磷。
研究表明,湿地中的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等对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同时植物对磷的吸收也是除磷的重要途径。
此外,湿地中的微生物活动也有助于磷的去除。
四、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机理研究(一)微生物作用微生物在人工湿地脱氮除磷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微生物能将氨氮转化为氮气,从而从湿地系统中去除。
此外,一些微生物还能通过代谢活动吸收和转化磷。
(二)物理化学作用人工湿地中的基质如沙、石、土壤等,通过吸附、沉淀等物理化学作用,有助于去除水中的氮、磷等物质。
此外,湿地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也为脱氮除磷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研究进展与展望近年来,关于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湿地设计、植物种类选择、微生物群落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突破。
然而,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湿地的长期运行效果、对不同污染负荷的适应性等。
未来研究需进一步优化湿地设计,提高脱氮除磷效率,同时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和维护。
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工程目前,推进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主要通过推动农田退水净化试点工程,通过科学布局建设废水收集池、生态调蓄塘、生态拦截沟渠、生态护坡等工程,实现农业面源的有效治理。
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最重要的就是灌排设施的建设,确保能灌能排,旱涝保收。
农田灌排系统生态化改造的目标就是在保证耕地粮食生产产能的前提下,通过灌排单元内的水系及灌排设施的合理规划和排水系统的生态化改造,提升对农田排水中氮、磷等的拦截净化及循环利用水平,减少农田面源污染排放。
由于地形地势的差异,丘陵区和平原水网区农田灌排系统也有所不同,生态化改造中均应遵循因地制宜、生态处理、循环利用的总体原则,对已有灌排水系(沟渠、塘堰、河浜)进行疏通连接,充分利用泵、闸等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调度和管理,促进农田排水在灌排单元内的有效蓄滞与循环利用,并尽量优先利用塘浜对降雨初期产生的高浓度农田地表径流进行汇集后循环灌溉,尽量不外排。
如南京江宁汤山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充分发挥其地势高程差,农田排水汇流到沟渠,进入区域内的河浜,通过闸控制其向外河的排放,并利用提水泵站将其提升至区域内高处的鱼塘, 然后通过管道自流灌溉至稻田,从而实现了农田内部用水的循环。
而地处平原河网区的武进新康村,在高标准农田建中,通过建设地表径流汇集池,利用提水泵站将排水提升至荷花生态净化塘中,不仅实现了农田排水的汇流净化,还打造了生态景观。
此外,排水系统生态化改造工程宜在原有排水系统基础上进行生态化改造提升,尽量不额外占用土地,保证排水通畅的同时采用相应技术措施对农田退水进行净化后再排放至水体。
可采用的技术包括生态田填、农田排水促沉净化装置、生态沟渠、生态净化塘等。
一、相关工程案例(1)武进区某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试点案例。
该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试点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新康村,试点总面积约8 7万m 2o为打造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样板区,试点区域于2 0 1 7年启动了农田排水系统生态化改造,并于2 0 2。
第30卷第10期2 0 1 2年1 0月水 电 能 源 科 学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Vol.30No.10Oct.2 0 1 2文章编号:1000-7709(2012)10-0107-04沟塘湿地对农田面源污染的降解试验吴 军1,2,崔远来1,赵树君1,刘方平3,许亚群3(1.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2.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72;3.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江西南昌330201)摘要:农田排水导致的面源污染是灌区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寻找适合南方地区的治理办法,提出了运用排水沟与塘堰湿地结合的系统净化农田排水水质,并在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开展了系统的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净污效果,对TN、NH+4-N、NO-3-N和TP的综合去除率分别为69.8%、88.1%、69.6%、81.2%,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减少农田面源污染和修复农田水环境的目的。
关键词:田间排水沟;塘堰湿地;去除率;面源污染中图分类号:X52;X592文献标志码:B收稿日期:2012-02-09,修回日期:2012-03-15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11010040);水利部“948”基金资助项目(201229)作者简介:吴军(1987-),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管理与水环境治理,E-mail:wujun@whu.edu.cn 《2010年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农业流域排放的TN、TP总量分别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7.2%和67.4%,可见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其中农田排水导致的农田面源污染又在农业面源污染源中占主导地位[1~3],因此处理好农田面源污染成为控制面源污染的关键。
排水沟塘作为农田与外河水系之间的过渡带,既是农田排水的最初汇集地,又是下游水体营养盐的输出地,发挥着排水和生态湿地的双重作用[4~6],因此研究N、P污染物在排水沟塘中转化和去除机理对农田面源污染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稳定塘在农村污水治理中的效果分析一、研究背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农村污水排放问题日益严重,给农村环境带来严重污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推广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其中稳定塘作为一种传统的农村污水处理方法,在农村污水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稳定塘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设计、运行和管理等。
对稳定塘在农村污水治理中的效果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农村污水处理效果、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旨在通过对稳定塘在农村污水治理中的效果分析,为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的改进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A. 农村污水治理的重要性和现状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给农村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农村污水治理作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障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当前我国农村污水治理工作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地区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污水处理体系;另一方面,农村污水处理技术水平较低,难以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
农村污水治理资金投入不足,导致部分地区污水处理设施无法正常运行。
这些问题使得农村污水治理工作进展缓慢,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亟待加强农村污水治理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政策措施,以期在农村污水治理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B. 稳定塘的概念和特点自然生态过程:稳定塘利用自然生态过程对污水进行处理,如微生物分解、水生植物吸收等,使得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物质得到有效去除,降低污水的富营养化程度。
循环利用:稳定塘具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污水在经过处理后可以循环利用,如用于农田灌溉、养殖用水等,减少了对外部水源的依赖。
投资成本较低:相较于传统的污水处理设施,稳定塘的建设投资成本较低,运行维护费用也相对较低,适合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采用。
塘堰生态治理措施方案1. 引言塘堰是一种传统的农田水利设施,在中国乡村广泛应用。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为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等多种原因,塘堰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和恢复塘堰的生态系统,实施生态治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方案旨在提出一系列塘堰生态治理措施,以促进塘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2. 治理方案2.1 按照生态原则修复塘堰生态原则是重建塘堰生态系统的基本指导原则。
首先,根据土地利用状况和水质情况,确定修复范围。
然后,根据塘堰的大体状况,进行淤泥清除、堆放植物等一系列处理。
在修复过程中,注重增加栖息地多样性,包括水生植被和水下结构物的设置,以支持生物多样性。
2.2 优化种植结构优化种植结构是提高塘堰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采用水生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相结合的方式,合理设置不同植物类型的比例,达到氮磷去除、水体净化和减少藻类生长的目的。
同时,选择适应性强、抗病虫害的植物品种,提高种植效果。
2.3 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农药和化肥对塘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因此,限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建立科学合理的施肥体系,合理控制用药量和肥料用量,尽量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并确保使用前经过充分稀释和调配。
2.4 加强监测与管理建立塘堰生态系统监测体系,对水质、水生植物分布、鱼类数量等进行定期监测。
通过监测数据分析,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有效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此外,加强对塘堰的日常管理,定期清理淤泥、修剪植物,以及进行防洪等工作,保证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
2.5 加强宣传与培训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引导他们理解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塘堰生态治理的价值。
开展培训工作,提供生态修复技术和管理知识,帮助农民掌握塘堰生态治理技术,提高他们对生态环境的管理水平。
3. 预期效果通过上述塘堰生态治理措施的实施,预期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有效恢复和改善塘堰生态系统,提高水质质量,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提高农田生产效益,保障农民的经济收入;- 培育农田生态旅游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
稻田退水沟渠去除氮磷的强化措施及其应用概述李海波;吕学东;王洪;王鑫;李英华;季现超【摘要】在阐述稻田退水氮磷面源污染严重性及沟渠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分析了沟渠底泥吸附、植物吸收、微生物分解和协同作用等主要净化机理,探讨了沟渠植物种类选取、沟渠基质类型筛选、沟渠结构的合理设计以及充分利用毗邻生态单元构建生态处理系统4种沟渠改造措施,指出在沟渠工程化建设的同时宜采用人工强化技术,可有效增强沟渠生态与服务功能;从生态学及景观生态学角度,提出生态拦截型沟渠、溪流式接触氧化沟渠、多级消减沟渠等3种新型生态型沟渠的应用.建议在沟渠的改造、利用、管理上要实施合理的监管制度,对新型沟渠的建设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及设计规范;同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室模拟分析,为实践工程提供数据支撑及科学指导.【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54)020【总页数】6页(P4985-4990)【关键词】稻田退水;沟渠系统;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沟渠【作者】李海波;吕学东;王洪;王鑫;李英华;季现超【作者单位】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沈阳 110004;沈阳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沈阳 110044;沈阳大学环境学院/区域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沈阳110044;沈阳大学环境学院/区域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沈阳110044;沈阳大学环境学院/区域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沈阳110044;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沈阳 110004;沈阳大学环境学院/区域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沈阳 11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703;X71;S511进入21世纪以来,面源污染已取代点源污染,成为威胁地表水环境最严重的问题,其中农业面源污染又是水体污染的最大“贡献者”,负荷率最高[1]。
稻田生产具有典型的水文过程,稻田退水是一类重要的面源污染形式。
据统计,稻田退水对河流、湖泊富营养化的贡献率高达27%,大量未经充分利用的氮、磷随退水流失到周边水体环境中,造成河流、湖泊甚至海洋的富营养化[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