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略论老子的无神论思想—我个人的一点小析老子姓李,名耳,谥号聃,春秋末期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所撰述的《老子》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老子首次提出了容实体和规律于一体的道一元论哲学思想。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 其神不伤人。
非其鬼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明确表明鬼神在道的面前失去了神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无神论哲学体系,其价值在于使西周以来的神占主宰地位的思想第一次发生了动摇,是后代哲学家反对天命论的重要理论武器。
老子同荀子一样,是我国古代无神论思想的重要代表,他们对于建立我国传统的无神论学说,各自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在古代无神论思想发展史上,老子是一位开路的先驱者。
一、老子无神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古代中国对“天”的认识有两种概念:宗教的、人格的天与自然的、规律的天。
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由于力量有限,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产生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魔鬼、灵魂不死等即是这种幻想观念的一部分。
灵魂不死或灵魂崇拜是原始社会的迷信。
到了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便把原始宗教加以提高和改造。
西周晚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逐步变革,人们越来越对宗教天命论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天”的地位逐渐低落。
到了春秋时期,神的权威也逐渐下降,出现了“天道”和“人道”的观念,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有了初步发展。
随着自然科学和哲学思想的发展,自然的和合理的“天”的概念站于主导位置,因此‘神’的概念亦变为宇宙自然的变化法则。
老子的哲学正是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二、以自然为本—反神学的思想体系老子的无神论思想,集中反映在他所创立的以自然为本的思想体系中。
自然,是老子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
在先秦思想家中,老子是最先把自然一词哲理化,并引入哲学体系的人。
在《老子》一书中,自然一词虽然出现的并不多,但它是贯穿全书始终的一个基本思想。
第1篇近年来,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研究道家哲学。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道德经》更是被誉为东方哲学的瑰宝。
我有幸参加了老子课程的学习,通过深入研读老子的思想,我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老子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道法自然,顺应规律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揭示了“道”的不可言说性和不可名状性。
道是宇宙的根本法则,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学习老子,让我明白了“道法自然”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欲望和诱惑所困扰,难以保持内心的平静。
而老子告诉我们,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顺应自然,就是要遵循宇宙的规律,做到“无为而治”。
在为人处世中,我们要学会放下执着,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减少烦恼,获得内心的安宁。
二、上善若水,宽容包容“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是《道德经》中著名的一句话。
水是柔弱的,但正是这种柔弱,使水能够滋润万物,化解纷争。
老子认为,上善之人应具备水的品质,宽容包容,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在学习老子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宽容包容的重要性。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难免会遇到矛盾和冲突,这时,如果我们能够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就能够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智慧。
只有学会宽容,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三、虚怀若谷,谦虚低调“满招损,谦受益。
”这句话告诉我们,谦虚低调是一种美德。
老子认为,虚怀若谷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骄傲自满而失去很多机会。
而谦虚低调的人,往往能够虚心学习,不断进步。
在学习老子课程的过程中,我明白了谦虚低调的重要性。
我们要学会虚心向他人请教,从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智慧。
同时,我们要学会放下自我,尊重他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成长,取得更大的成就。
四、无为而治,顺应时势“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之一。
《老子》思想及其在战略管理上的思考未分类《老子》思想及其在战略管理上的思考摘要老子哲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之一,在我国和世界各国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至今对老子的思想仍然对现代社会问题的阐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老子思想研究现状的调查,说明了老子思想的深远作用。
同时从哲学意义和社会归止上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探讨,并对老子哲学的思想体系做了初步的介绍。
同时对老子哲学思想的从企业管理方向,由战略管理的高度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以期能与战略管理知识和理论相印证,寻求战略管理在中国文化中的支撑和理解。
关键词:老子、道、战略、管理《老子》思想及其在战略管理上的思考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是中国古代一位很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
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
春秋末年,老子写下了《道》《德》二篇著作,世称《道德经》,也叫《老子》。
老子之后列子、庄子、鬼谷子等人为传播道家思想写下了《列子》、《庄子》、《管子》、《鬼谷子》、《吕氏春秋》等大量著名经典,汇聚成蔚为大观的道家流派,到了汉代又发展出中国最大的本土宗教----道教,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
一、《老子》思想研究现状《道德经》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
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被德、英、日、前苏联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译出版。
美国《纽约时报》更是将老子本人列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从《道德经》诞生起至今,老子哲学对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人们对老子思想的研究也就一直持续着,从未间断。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内容提要:人们历来对老子哲学特别是其政治哲学中的基本思想——无为主义或者说无为论存在着较多的歧见甚至误解和曲解, 而要辨明是非, 关键是首先应切实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本义, 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目的和意义,分析其在老子政治哲学中的独特意蕴和理论功能, 为正确地研究和评价老子政治哲学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逻辑基础。
为此本文从无为即自然,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三个层次对无为的含义加以论述。
无为”“上德无为”(《老子》第三十七、三十八章, 以下凡引于《老子》只注章数)。
又说:道生之, 德畜之, 长之育之, 亭之毒之, 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第五十一章)。
也就是说, 道生万物,德养万物但“道”并不因此而把功劳占为己有,也不自恃有功对万物生长横加干涉,这是一种深远的德。
道之所以会具有这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不居的深厚的道德是出于道的自然本性。
老子认为道的本性就是不用心、不经意、不强求、自然而然的态度去成就一切。
“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第七十三章)。
道的这种自然性就是无为“无为”也就是无违自然,因任自然而无所作为或不强作为之义。
王弼以“顺自然”一语来诠释老子的“无为”是深得其精髓的。
在老子看来, 不仅道“无为”, 而且天地万物在其本性上也都是“无为”的,因此人当然也不应例外。
所以老子得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这一结论。
所谓“自然”, 就道自身来说, 就是自己如此之义, 而就道与万物的关系来说, 就是顺应万物之固有本性、使之自然而然地演化之义。
可见, 道的作为就是一种“顺其自然而为”老子说: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
天地无所偏爱, 听任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无所偏爱, 听任百姓自然地生活, 这种使天地万物“自化”顺其自然而为的结果就体现了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性质。
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论老子的无为思想摘要“无为”作为一种治国思想,是道家创始人老子首次提出的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的落脚点,但老子哲学中的“无为”决不是不作为, 而是另一种方式的“有为”。
“无为”思想是老子政治思想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它强调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无为意义Abstract:"Doing nothing" as a governing thought, is the first Taoist founders Lao zi propo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tao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foothold, but Lao tze in the philosophy of" doing nothing "never is not as, but another way of" can do ". "Doing nothing" thought is Lao tze politicalthink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e core content, it emphasizes "tao always dose non-being but all for" to its further study for today we handle to na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have deep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Keywords:Lao tzu tao non-being significance 导论老子作为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领域的一座丰碑。
老子的自然思想总结怎么写老子(公元前6世纪)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体系以《道德经》为代表,与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并称为古代中国三大学派。
老子的自然思想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强调了个体应与自然相融合,追求自然的无为而治态度。
下面,我将以1000字为篇幅,对老子的自然思想进行总结。
老子的自然思想源于对自然法则的观察和思考。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道,而这种道是隐而不显的,没有名无形。
人们过多地追求名利和权势,却远离了真实的本性和道。
老子认为,人应该追求虚无而无为的境界。
他主张顺应自然,不去过度干预和改变。
他形容自然如水,它温柔而顺从,能够充满包容和活力。
通过与自然融合,人能够达到一种极致的平和与平衡,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和谐是存在的基本状态。
他以“尊道”、“尚柔”为核心,主张不争之争,倡导无为而治。
他认为,只有通过无为而治,才能追求真正的自由与和谐。
在个体层面上,老子的自然思想提倡了个人修养和自我反省。
他认为,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本性,摆脱外界的诱惑和压力,回归内心的纯净和平静。
人要以无欲为度,不为外物所扰,保持内心的安宁与宁静。
在社会层面上,老子的自然思想强调了无为而治的道德观和政治观。
他认为,社会的发展应以无为而治为理念,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和尊严,避免控制和压迫。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主张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老子的自然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过度追求欲望和功利,导致人与自然的脱节和社会的不平衡。
老子的自然思想提醒人们要谦逊、自省,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之,老子的自然思想以其独特的观点和深刻的洞察力,对中国古代哲学和人类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通过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以无为而治为核心的自然哲学,强调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摘要: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
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
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
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
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
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
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
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
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正文:第一部分:概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于前571年。
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
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
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
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
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底、不坚决,只要统治者对其不太苛刻,能保持其现有的经济地位就知足常乐了,老子的哲学正是反映了当时这个阶层的要求和愿望。
姓名:让么学号:************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中国哲学杨翰卿老师浅析老子《道德经》中蕴含的辩证哲学思想摘要中国哲学里面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集中阐释了无为而治、“道”等思想,其中大部分哲学思想在其著作《道德经》中得以体现,以“道”和“德”为论点,从自然出发,联系客观事物,对世界的本源问题,对事物的发展规律等的认识,老子有其自身的独到见解。
本文就以老子著作《道德经》为例,对其中蕴含的深刻的辩证哲学思想,联系当前实际研究现状,进行综合论述。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辩证哲学思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直以来以孔子、老子、庄子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圣贤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并在当前对我们产生极大的影响。
德国哲学为世人津津乐道,而中国哲学则更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对世界的本源,辩证的发展观等都有深刻体现出来,代表性人物老子在这方面深有研究,在其著作《道德经》中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哲学思想,以“道”和“德”展开,全书短短5000多字,却有丰富的蕴意,全书“道”是中心点,对道进行论述,并阐释出世界的本源问题,以及对辩证的发展观进行说明,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对当前环境日益恶化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要从整体出发,看到事物的本质,以此循序渐进蕴含着深刻哲学思想。
一、世界的本质是“道”的本源观哲学的一大问题,世界是本质是什么?从哪里是来?回到哪里去?是一直以来人们讨论的问题,并慢慢在争论研究中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又继续往下分为其他门派,以此构成了哲学这个大系统。
而早在笛卡尔、康德、费尔巴哈等为唯物唯心等哲学问题研究之前,老子就已经明确提出,世界的本质是“道”,“道”就是一切,“道”就是世界的来源。
1.“道”即无老子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道”,而“道”是由有无构成并相生的,“道”可以是看得见,也看不见。
而“道”的最开始就是无,就好比世界是从道来,世界是从无开始的,从无发展看来,慢慢的形成了今天的世界。
齐物论深度解析齐物论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经典之一,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篇章。
在这部文献当中,老子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得出了一系列关于道、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想法。
本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对齐物论进行深度解析,全面阐述老子的思想精髓。
一、关于道的思考在齐物论中,老子最为着重的就是关于“道”的思考。
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规律和本质,贯穿于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在老子看来,道是一种沉默而无声的存在,但它却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来源和根源。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表明了道的普遍性和生成性,它是整个宇宙的起源。
老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认为领导者应当以宽容、自然的方式来处理事物,让自然界的道来指导政治和社会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要虚心求学,不断领会道的真谛,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政治决策。
他们要了解道是无私的,不追求功利和利益,而是追求人性的完美和社会的和谐。
这就是老子治国的思想,也是对传统政治的一种反思。
二、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老子从自然中获取灵感,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他看到,自然界中的万物都能和谐共存,互相依存。
每个事物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责任,但它们不代表自己,只是整体的一部分。
这样的哲学思想被称为“自然至上主义”,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源头和灵魂,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
老子也关注自然界的变化,认为所有事物都不可能永远不变,它们都在处于不断的演变和变化之中。
他认为,当人们追求其最初的本源时,他们将会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永恒变化的世界中,并且自己也在不断变化之中。
这就是他提出的“无为而治”,认为人们应该放弃过多地追求物质的功利和利益,而是从自己内心寻求灵性的成长和发展。
三、对人生的思考老子认为,人生是一个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
他认为人们应该尽可能地追求自然和宽容,人生应该是无欲无求的。
人的身体、宝贵、道德修养等的全部力求归于无,领受自己的道与真理,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和平静。
老子还提到了“柔弱胜刚硬”的思想,认为柔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比强硬和暴力更容易获得和平和成功。
|RADIO &TV JOURNAL 2015.3老子的《道德经》,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上至宇宙起源,下至自然演变,包含了老子的人生理想、玄学哲思、治国之道等诸多内容。
老子的思想本源归根结底是一个“道”字,他以“道”为核心概念,建立起一个完整而严密的哲学体系。
而在这个哲学体系当中,老子以水喻道,认为“水”具有“道”的诸多特征,从而赋予了“水”韵味悠长的生命哲思。
一、以水喻道的生命旨趣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第八章)水,首先具有空明清澈的特性。
致虚守静也是老子的哲学思想之一,“虚”是形容清明空灵的心境,“静”是指心灵宁静安和的状态,只有在这样的心境和状态之下,才能保持内心的平和安静,杂念不生,外物不能侵扰本心,以利于对客观事物、客观形势的分析和认识。
内心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毫无阻滞,也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与“道”相融,复归自然。
其次,水具有柔弱的特性。
因为水的柔弱,使任何东西都无法改变水的本性,因而也无法胜过水,但水滴石穿,水却可以改变坚强的东西的形状,寓刚于柔,内敛却不失其锋芒。
其三,水具有谦下的品德,水能“处众人之所恶”,去别人所不愿意去的地方,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忍辱谦让,淡然泊居。
最后,水具有不争之德,“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与人相争,不追名逐利,却在无声无息中滋养万物,顺其生长。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道”先于万物而存在,并且创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之所以备受尊崇,是因其对外物的生长不加干涉,完全任其自然发展,具有“不有”“不恃”“不宰”的特性,使“道”既存在于万物之外,又内化于万物之中,促使万物的发展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而水所具有的这些柔弱、谦下、不争的品德,最接近老子所认为的“道”。
孔子云:“水有五德,有德、有义、有道、有勇、有法,君子遇水必观。
”水正因具备了这些美好的德行,才能润万物,普生灵,而君子也应学习这些品质,在处世之中更好地修养其身,锻炼其能。
浅析⽼⼦朴素辩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2019-10-22摘要:⽼⼦是我国哲学⽂化的先驱,《道德经》是其思想代表著作。
“道”是⽼⼦整个思想的核⼼及基础。
⽼⼦思想体系内容博⼤精深,朴素辩证思想是⽼⼦思想中的精华。
深析⽼⼦的⼀些重要思想,汲取精华,有利于当代社会⽣存发展。
关键词:朴素辩证思想;⽆为⽽⽆不为;治⼤国若烹⼩鲜⽼⼦思想主要体现在西汉初年“修养⽣息”的政策上。
作为优秀的传统⽂化,应该正确理解传承其思想理论体系,使其体现出真正的社会价值。
1 ⽼⼦的朴素辩证思想朴素辩证法是⽼⼦思想的核⼼内容,在⽼⼦的辩证法中,⽼⼦承认了事情具有变化,发展,相互转化的特质。
“道”是⽼⼦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和基础。
⽼⼦把道看作是世界万物的本源,“道⽣⼀,⼀⽣⼆,⼆⽣三,三⽣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以为和。
”(道德经第四⼗⼆章)“道”是第⼀性的,天下万物都是“道”派⽣出来的。
⽼⼦认为天地万物不是永久不变的,⼀切都在变化中。
有得就有失,有利就有弊,福祸互存。
⽼⼦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两个⽅⾯,他说:“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下相倾,声⾳相和,前后相随。
”此外,他还进⼀步提出⼀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反⾯转化的观点。
《⽼⼦》书中包括⼤量朴素辩证法观点,例如以为⼀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下相倾,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章》)。
⼜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之统⼀:“有、⽆相⽣”,⽽“⽆”为基础,“天下万物⽣于有,有⽣于⽆”。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之道则不然,损不⾜以奉有馀”。
⽼⼦肯定了世界上的事物普遍的存在着对⽴,这种对⽴性的⽭盾具有普遍性。
他认为世界万物是运动变化的。
事物的相互对⽴促进了事物的运动。
⽼⼦认为⽭盾相互对⽴的两个⽅⾯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反相成”。
毕业论文题目:论老子的哲学思想核心-道学 校: 黑龙江齐齐哈尔大学学 院: 人文学院专 业:历史学教育班 级: 历史032姓 名: 林 云 长日 期: XXXX年XX月XX日指导教师: 陈 志 贵目 录摘要 (Ⅰ)A b s t r a c t (Ⅱ)一、天道无神 (1)二、“有”“无”之辨 (4)三、科学之“道” (8)结论 (10)注释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4)摘 要老子在《道德经》中建构起了一套以“道”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
“道”是老子哲学的思想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区“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
在对老子哲学思想的研究中,建国以来学术界和史学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老子哲学中的“道”是唯物性抑或唯心性的哲学属性划分。
如果抛开这种唯物、唯心的划分方法,改从其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以及对中国文化的构成的作用去考察,便会超越上述价值取向,而窥见另一新天地。
本文将从老子的天道观、有与无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老子之道与现代科技的关系三方面内容去论证老子之道的唯物性。
从而使读者对老子的道这一物质性的存在有一个直观且深刻地了解。
关键词:老子 《道德经》 “道”的唯物性AbstractIn the "Tao Te Ching" ,lao zi builds up of a series of "Tao" to the highest areas of philosophy. "Tao" is a philosophy core of the thinking, as well as the Chinese culture "ideology of the most noble concept, the basic driving force." Right in the philosophy of the study, since the founding of academics and historians matter poser. Controversial primarily focus on the philosophy of Lao Tzu's "Tao" the materialistic nature or idealist philosophy of ownership division. If this cast aside materialism, idealism arrangement, changed the culture from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and on the composi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it will be beyond that value orientation, and to get a glimpse of another new world. The article will be the metaphysics, between the haves and have-nots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 and Lao zi and modern technology of three aspects to the argumentation of Lao zi materialism . So that readers of the Tao of this material is a deep intuitive understanding.Key words : Lao zi 《Tao Te Ching》the materialism of "Tao"论老子的哲学思想核心-道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探究老子的辩证思想 方胜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3)
摘要: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虽然人们普遍认为老子关于道的思想论述非常深奥, 不可捉摸,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而且我们发现老子在对大道生 成变化的描述中,有着非常明显的特征,那就是特别强调反面因素。详细阅读老子的《道德经》,探究老 子道的秘密,领悟道的辩证思想,对于当代人尤其是当代青年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辩证思想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431(2013)01—0062—02
老子以道为核心,阐述了道的主要特征,道在自 然、社会和人生中的表现,要求人们依据道行事。人们 普遍认为,老子道的含义玄妙深远,不可捉摸。但是通 过对这些内容详细阅读,我们发现,这个玄妙的道中 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 一、老子道的辩证思想内涵 (一)对立统一规律 首先,从道的特征描述来看,“道可道,非常道;名 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瞰。此两者,同出而 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这就是说,道 这个辩证法规律是可以言说的,不然老子也不会写下 五千言对其进行描述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道 的辩证规律,不是指常见的道路、论说。道的名称也是 可以命名的,但是它不同于那些固定不变的具体事物 的名称。“无”和“有”作为对立统一的两方面,是天地 万物形成的始母。这就是说,天地万物形成之初就包 含着“有”和“无”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另外在其他章 节,老子提出了世界万物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现象, 比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 声相和,前后相随。”这说明道这个玄妙神秘之物中包 含“有”、“无”两方面,两者同时出现,同时存在,或者 说“有”、“无”是道之矛盾双方的代表,两者既对立又 统一,存在于万物之中。这个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规 律在天地混沌未开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支配着天地万 物生存变化发展。如果我们能够保持清净无欲的状 态,就能体会到它的本质;如果处在匆匆忙忙、欲望横 流的状态,就只能看到它的现象。从这些对道的描述 来看,“道”包括了“有”、“无”两方面,两者相反相成。 这些内容的描述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基本是一 致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老子的道的涵义已经包 括了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的概念和规律。 其次,从各章的内容来看,基本上都是辩证法规 律在各种具体事物或现象中的表现和运用。《道德经》 的绝大多数章节内容都表达了事物或现象的矛盾规 律。比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已”。即美与恶对立统一;“曲则全,枉则直, 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明道则昧,进道若 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衲”等等,都肯定了 事物的相反相成,肯定了事物矛盾现象的普遍性。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 在《道德经》十六章,老子写道:“万物并作,吾以 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其根。根归日静,静日复命。”这 里老子提出了循环往复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他认为,
老子思想研究 一、老子其人与道家学派 《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云道家之学: 1、道家之学: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采,事少而功多。”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後,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翟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讬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2、老子其人 老子其人其事,记载语焉不详,到西汉时代已有神话传说成份在内,计有三说。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3、《老子》其书 《史记》谓:“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一书,现存八十一章五千余言。其成书年代也有争议,一说是春秋老子手书,一说是战国时期道家门人据老子思想所撰或谓老子即战国人,一说是成书于西汉。但是马王堆帛书本《老子》的出土,证明《老子》成书至迟于战国前期。从书中所述政治理想来看,是书影是春秋末年最终 本比较属实。
二、老子的哲学思想
1、宇宙观: 老子是第一位探讨宇宙本原的人。提出了“道”这一哲学范畴作为宇宙本体。《老子》云: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二十五) 道这个“物”是个什么象状呢?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深远)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二十一) 这是一个恍恍惚惚、窈兮冥兮的东西。它又有象——万物的形象、原型;有物——形色千万之物;有精——万物之所以为万物之精。 人们对道看不见,摸不着,也听不见,只能感知。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十四) 这是一个无始无终、无上无下,可意念而不可用感观去触知之物,也没有名字,只能勉强称之为道。但它是万物之本,万物各有其名,各有千差万别,但基本原则为“无名”之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个“无”理解为空无之无,而是指无以用 眼光命名之无。是无名之存在。所谓“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即此之谓。(一章) “道”是浑然一体的客观存在,先生一个一,又生个二,然有三,有万物。那么为什么会有现实世界中万事万物的差别呢?这是因为各种事物所得之道不同。提出了另一个哲学范畴“德”,“德者,得也。”道是整体,天地万物所得之道有别,故而形成了林林总总的世界,故云: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 道是脱离自然界的总规律,德是脱离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德脱离不了道,道由通过德来体现其存在。故云:“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二十一章)。 2、辩证法思想: 道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其动力来自于自身的动与静、有与无,包含着相反的东西,故曰“反者道之动”。这是一个光辉的命题。道本身包含着相反想成的内容,所以自然界也包含着对立统一,如有高山就有河流,有春夏就有秋冬,有男就有女,有阴就有阳,等等。 由自然界的对立统一,进一步指出了事物转化的规律,他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五十八) 意为,有了灾难,很可能幸福就靠它身旁;有了幸福,很可能灾祸就埋藏在它里面。谁知道它的最后结局:实在没有主宰者。正常可随时变为反常,善良可随时变为妖孽。 在这里,老子正确地指出了事物性质相互转化的事实,但他忽略了事物的相互转化往往要有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特别是向对立面转化过程时条件是不可缺少的。只看到转化而没有看到条件在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在祸福得失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显得苍白无力,提出了以无为求有为,以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态度对待人和事。他根据:“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的原则。指出: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 面对礼的竞争,则用以退为进,以弱克强的办法。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三十六)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六十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 为人于乱事,要防患于未然: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六十四) 既然是福祸相倚,弱强相极,人们就不必一味地去追求所谓的福,一味地逞强。正确的态度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相怨以德”(六十三)。因为只有“无为才能无败,无执才能无失”(六十四)“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 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六十八) 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当时的现实是“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九)这种现象,览目皆是。要想永远富贵,永远刚强,就在于知足在于退保,“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二十八)要做到这一点,在心理上要“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五十六),达到混混沌沌,忘却得失,“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二十)。这是一个隐者智者对人生所会的哲学总结,是经过了反复的观察和思考之后理论概括。但是,这种概括过于消极了,更过于抽象,可以变为光明正大的斗争等等,也可以变为阴谋家的手段。老子所说的这一切,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的目的是取得最大富贵,最高位置,最后胜利并取得胜利。“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七)。居后是为了身先,外身是为了存身,无自私是为了成私。这就是老子的人生哲学,对后世影响之大,历久弥远。
三、政治思想
1、愚民政治: 老子认为治理百姓,就是要让百姓愚昧。他说: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六十五) 为什么要愚民?是因为现实纷争是由于聪明导致,现实所提倡的仁义道德都是违反自然之道的病态社会的体现。如果回到常态社会去这些仁义道德都不需要了。他说: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十八) 这里反映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智慧和狡猾、诚信和虚伪、仁义和社会混乱、孝慈和家族纠纷,都是相伴而生的。但这不是病态社会所致,而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老子以此为认识的出发点。若回到“大道”行的时代,这些仁义孝慈都不需要了。怎样才能“大道”行的时代呢?首先是要抛弃这些仁义孝慈,不要让百姓知道这些。这当然是掩耳盗铃之举,客观上是先有诸子的社会的,才有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理念。人为地取消这些理念,并不能消除社会问题,相反会加剧社会的矛盾性。 然而,老子的愚民经济并非是单方面的要百姓变愚,而是要统治者也放弃仁义孝慈。他说: “绝学无忧”(二十)即抛弃文化学问才能免除忧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作为理论原则)。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十九)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指外表单纯,内心朴质,减少私心降低欲望。这是指所有人而言的,而非要指普通百姓而言。表现在对统治者的具体要求方面,就是无为而治。 2、对统治者的要求: 总方针是无为,无欲,无事。他说: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