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安事变重大历史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14.46 KB
- 文档页数:4
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
史称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停止了”安内攘外“政策,迫使国民政府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它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提前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
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
由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
同时,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合法生存与喘息休整、壮大的机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西安事变:国共合作及其破裂对中国的影响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影响深远。
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当时国民党军阀蒋介石对抗日战争的形势逐渐恶化,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
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在井冈山等地的革命根据地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而蒋介石则控制着全国政府和军队,但在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中处于下风。
国共合作及其破裂对中国的影响可以从多方面来讲述,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
首先,西安事变的发生导致了国共合作的破裂,这对中国的政治软实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当时,毛泽东和共产党领导人在政治思想上与蒋介石存在很大的分歧。
蒋介石信奉孔孟之道,认为民主集中制是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最佳选择,而毛泽东则坚信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认为只有通过暴力手段才能实现革命进程。
国共两党在政治思想上的分歧导致了他们在抗日战争中的协调困难,导致了一系列军事上的失败。
其次,对于抗日战争来说,国共合作的破裂对中国的军事形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当时,蒋介石曾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试图打击共产党在各地的势力。
然而,这种针锋相对的态势使得中共领导人不得不寻求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谈判。
此时,日本帝国主义发现了国共合作的矛盾,并借机要求蒋介石颁布完全动员令,以消除国共的影响力。
动员令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执行,但却使得国共政治矛盾愈演愈烈。
这种矛盾的迅速升级导致了国家在战争期间的政治不稳定,使得抗日战争的进程受到了严重挫折。
最后,国共合作的破裂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损失。
中国的经济结构十分脆弱,在战争时期非常困难。
然而,国共两党的矛盾,使得经济发展的进程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破坏了中共建设方针。
例如,中共领导人于1934年初提出“三三制”,要求建立以农业、手工业和军队为主体的结构,以及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方针,这些都是为了打破传统封建资本主义的体制,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然而,国共矛盾的恶化,使得这些倡议得不到很好的实施,从而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西安事变:中国与国际秩序的关系和地位西安事变,又称西安事变或双十一事变,是指1936年12月12日至25日,在中国国共两党内战期间,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在西安被他的部下张学良、杨虎城软禁时发生的事件。
这次事件对于中国与国际秩序的关系和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地位1936年,整个世界正处于法西斯思潮蔓延的时期。
此时,中国的政权内部自寻争斗,带来了中日持续的紧张局势。
中国的政治局势影响了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看法,使得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不足以自我保护。
这种观念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之前政治和军事的失败使许多人认为国家失去了荣誉和信誉。
二、中国的内外困境在当时,日本已经占领大部分的中国,内战不断,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对立尤为突出。
这个时期的中国的面临着两个内外困境,外部是侵华日本更加强势的挑战,内部则是各治理领域的分散、军阀混战等问题。
因此,在这种内外困境的背景下,中国对于国际秩序的关系和地位显得更加复杂。
同时,中国的国家形象也走到了一个低谷。
因此,中国必须加紧整治内外问题,强化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以不失颜面的方式应对各种难题。
三、西安事变与国际秩序关系西安事变的发生,不仅是国共两党和解的重要契机,也是中国民族团结的象征。
国共两党的和解与统一,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带来了希望。
在此背景下,战争的双方需要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的侵略,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这样才是中华民族的未来所在。
此外,西安事变的发生,证明了中国政权可以采取独立的外交政策。
此前,国民政府一直采取了被动防御的外交政策,而西安事变的发生,意味着中国可以在外交方面继续发挥影响力,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另外,在西安事变中,苏联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也证实了苏联和中国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
苏联的支持,让中国看到了自己在国际秩序中的地位和价值,这也推动了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更加紧密,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
四、结语总的来说,西安事变对于中国与国际秩序的关系和地位,具有深远的意义。
西安事变心得体会在撰写这篇心得体会之前,我对西安事变的了解并不多,因此我首先需要对西安事变进行深入的研究。
通过阅读历史资料和书籍,我了解到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至25日,是指国民党政府领袖蒋介石被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软禁在西安,并要求蒋介石停止对共产党的内战,联合抗日。
这次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于国共两党的关系以及中国的抗日战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点一】西安事变是国共两党从内战走向合作的转折点在西安事变之前,国共两党长期处于内战状态,这对于抵抗日本侵略者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然而,在西安事变中,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合抗日,这一要求最终得到了蒋介石的同意。
这次事件之后,国共两党开始了军事上的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这种合作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抗日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壮大。
【论点二】西安事变体现了爱国将领的担当和勇气在西安事变中,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以国家的利益为重,敢于对蒋介石进行软禁,并要求他停止内战,联合抗日。
这种行为体现了他们作为爱国将领的担当和勇气。
在当时,中国正面临着日本侵略者的威胁,国家的命运岌岌可危。
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的行动,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但却为国家的抗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点三】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对于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安事变的发生,使得国共两党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内战走向了合作,这对于中国的抗日战争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西安事变也使得中国人民对于国家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情感。
在事变之后,中国的抗日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壮大,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撰写这篇心得体会时,我对于西安事变的了解更加深入,对于事变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通过对于西安事变的研究,我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中国的抗日事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西安事变观后感范文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不仅直接影响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也对中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观看关于西安事变的纪录片后,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个事件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首先,西安事变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团结合作,为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张学良和杨虎城在事变中的合作,展示了共产党和国民党都能为了国家大局放下成见,展现出了真正的爱国情怀。
正是因为这次事变,才让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建立了一种基于抗日合作的关系,为日后的抗战奠定了基础。
其次,西安事变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对外国侵略的坚决抵抗精神。
张学良、杨虎城坚持抗战立场,坚决不向敌人屈服,最终扭转了当时国民党内部对抗日战争的动摇态度。
他们的坚强意志和不畏强权的态度,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仁义之心和民族自尊心。
最后,西安事变也反映了当时中国政局混乱的现状和人民的疾苦。
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腐败和内讧,使中国政治陷入混乱状态,给抗日战争的进程带来了困难和阻碍。
事变也凸显出了中国政治体系的腐败和弱点,呼吁国家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总的来说,西安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格局和民族精神。
通过观看关于西安事变的纪录片,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这段历史,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时光,并意识到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当培养和传承的重要品质。
观看西安事变观后感心得体会(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事迹大全、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计划总结、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报告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deeds,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report summari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观看西安事变观后感心得体会观看西安事变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10篇)《西安事变》,它讲述了西安事变这一爱国运动的起因,经过、结果,让我更加的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局势。
西安事变论文篇一:关于“西安事变”的文献综述关于“西安事变”的研究综述陈苗历史系历史学“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它对开启国共第二次合作,联合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近十年来,学术界对于西安事变的研究成果颇多,呈现出从多角度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
形成了不同的学术观点,丰富和拓展了当代史学界对此领域的研究。
而且新的史料不断被发掘利用,其研究的方向逐渐从社会学、政治学拓展到新闻学、心理学方面,而其研究的内容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事变发生的原因;(二)关于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历史意义;(三)关于事变解决的国际国内力量;(四)关于主要人物在和平解决事变中的作用;(五)关于张学良送蒋返宁的原因和后果问题;(六)关于事变是否推动蒋介石走向抗日道路问题。
关于事变发生的原因,黄道炫的《西安事变:不同抗战观念的冲突》中认为导致西安事变发生的关键因素不在于是否抗战,而在于如何抗战,蒋介石坚持片面抗战,而张学良和中共坚持全面抗战,是不同抗日观念的冲突。
而胡欣红则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西安事变,在《运用心理学解析西安事变》中通过对当事人张学良与蒋介石心理世界的剖析,张与蒋存在的动机、性格,情感、人生经历等方面的冲突来阐述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
张同新在《从国家观的演变看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心结》中认为是张学良的特殊身份、地位与传奇式经历使他国家观的产生表现出曲折、反复和多变的特点,最终才形成了其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命运之所系的关键,发动了西安事变。
蔡克文在《救国会与西安事变》中认为,救国会推动了张学良、杨虎城的转变与合作,为西安事变的发生作了积极的准备,“七君子”事件又是西安事变的直接诱因之一。
关于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历史意义,刘圣陶、罗雄在《博弈论视角下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以博弈论作为分析利益冲突与妥协的工具,面对西安事变引起的政治危机和军事危机,张、杨和中国共产党一道,在理性决策下,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观后感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36年12月,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与国共两党合作的关键时刻。
这次事变发生在西安,由国民党军队发动,将蒋介石软禁在西安,并迫使其与中共代表毛泽东会晤,达成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共同立场。
对于西安事变,我深感震撼和思考。
它不仅仅是我所学到的一段历史,更是我在想象中的某种理想主义变成现实的契机。
首先,我被西安事变所展示的勇气和智慧所感动。
在当时艰难的抗战年代,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境。
国共两党长期以来的内战使得抗日力量削弱,而蒋介石作为国家的领导者,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也备受压力。
然而,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西安事变成为了他们间合作的契机。
这需要双方军事指挥官的英明决策和勇气,也需要他们的智慧和谅解。
这次会晤的结果,将中共的抗日理念带到了国共两党之间,为后来的团结奠定了基础。
其次,西安事变也启示了我对于政治决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政治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游戏,它关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在西安事变中,何应钦、张学良等人的决策直接影响了国共两党的合作方向,进而也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普通的公民,我们可能无法直接参与到这些决策中,但我们需要认识到政治决策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选举人、投票等方面的权利和责任。
此外,西安事变也使我反思了历史对于现实的影响。
西安事变的背后有着许多深层次的历史背景,如国民党与共产党的长期对立、国民政府的不稳定等。
这些历史因素对于西安事变的发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在理解历史事件时,我们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还要去研究历史的深层次因果关系。
历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后,西安事变也给了我对于团结合作的重要启示。
正是因为中共和国民党在西安事变中的共同合作,才能够形成抗日的强大力量。
这告诉我们,无论是国家间的团结,还是民众之间的合作,都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只有通过团结和合作,才能够战胜困难,实现目标。
西安事变心得体会300字范文(通用篇)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它对于中国的革命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次事变发生在1936年,当时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国共合作关系岌岌可危。
在这个背景下,张学良、杨虎城等冀东军队主力部队官兵于12月12日夜袭西安,将蒋介石软禁在西安,迫使其同意停止对共产党的内战,并建立国共合作的条件。
这次事变被誉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教训",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心得体会。
首先,西安事变告诉我,国家的利益永远应该放在第一位。
在事变发生前,国民党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争夺利益的局面非常严重。
而张学良等人的举动,表明他们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决心迫使蒋介石停止对共产党的内战,实现国共合作。
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只有当国家的利益得到最大化的保障,国家才能有稳定的社会发展和长远的发展前景。
其次,西安事变教育我们,解决问题要通过对话与合作。
张学良等人通过软禁蒋介石,迫使其停止对共产党的内战,这一行为虽然带有一定的武力威胁,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达成国共合作。
这种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值得我们深思。
在解决国内矛盾和外交纠纷时,不能仅仅依靠武力,更要通过协商与合作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此外,西安事变还提醒我们要始终保持警惕,不断改革创新。
事变发生时,国共两党直接对峙,内战的危险非常高。
而张学良等人的举动,使两党关系得到暂时缓和,为国共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说明在遇到挑战和问题时,我们不能僵守原有的思维和方式,而是要敢于改革创新,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以应对形势的变化。
总的来说,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大事件,它对于当时的国共两党关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对这次事变的回顾和思考,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要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问题,同时保持警惕、勇于改革创新,以此推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我们才能为国家的强大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学良与西安事变: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而张学良作为该事件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对于中国的历史走向和张学良自身的影响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本文将从张学良个人的经历和西安事变的影响两个方面,探讨这一时刻的重要性。
首先,回顾张学良的经历可发现,他是一位具有深厚军事才能的军事家。
曾多次在国共内战中领导国民党军队取得重要战果,而他所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抵御日军进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尽管张学良是国民党内的重要领导人物,但他与蒋介石在军事战略和政治理念上的分歧逐渐加深。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西安事变的发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事变发生时,张学良选择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并希望通过这次事变来改变国民党的政策。
他迫使蒋介石与他进行了会谈,并通过与共产党合作的方式,提出了多项改革建议。
西安事变不仅是张学良个人政治抉择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事变的发生使得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达成了临时的合作。
事实上,这次临时的合作为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建立了临时的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对推动抗日战争胜利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也促使了广大民众对军阀主义和专制独裁的不满,为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开创了新的局面。
尽管西安事变带来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但也不能忽视其中的复杂性和问题。
事变后,张学良被软禁,并生活在政治舆论的阴影下。
他所提出的改革建议也并未获得国民党的积极响应,反而加深了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矛盾。
因此,尽管此次事变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困境。
总的来说,张学良与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
事变的发生不仅反映了张学良个人政治抉择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纷争。
尽管此事变带来了一些机遇,但也给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国内政治环境带来了新的挑战。
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西安事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张学良的政治角色,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历史教训,推动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西安事变简介篇一:张学良与西安事变www内容简介本书汇集了史学专家杨奎松关于张学良与西安事变的三篇最新文章。
一、有关西安事变发生时间及经过的几个问题西安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60年,但时至今日,有关这场事变还有不少的谜没有解开。
甚至有些本来是清楚的问题,如关于事变发生的时间及经过情形,也因为种种原因,变得扑朔迷离,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说法。
本文仅综合各种资料,就几个分歧较多的问题提出个人看法。
1.蒋介石是被张学良设计骗来西安生擒的吗?从目前所有的资料看,发动西安事变的最初提议无疑是张学良自己在1936年4月底对刘鼎谈话中提出来的。
但张学良当时所考虑的事变是一种什么形式,并无明确的说明。
其具体提到反蒋的方式,仅仅表述为“预备着硬干,预备着和大老板打一架”,“我要干就彻底干”。
这里“硬干”、“彻底干”、“打一架”,多半是政变的意思,就是要公开结盟红军,与蒋分裂和准备着与南京进行公开的军事对抗。
[1]具体怎么实现这个分裂与对抗,张似乎没有提到过。
或者可以认为,在那个时候,张学良还没有后来在西安扣蒋的想法。
目前所见到关于张学良早有扣蒋预谋的说法,多半来自张魁堂先生如下的转述。
根据他转述当年做过张学良赴新疆与苏联联络代表的栗又文的回忆,说是1936年8月间,即张派栗赴新疆之前,栗曾问过张学良:“蒋介石不赞成抗日怎么办?”张说:“我可以劝。
”栗说:“你劝他不听呢?”张回答说:“再劝。
”栗又问:“他还不听呢?”张拍大腿说:“除非他不到我部队中来!”[2]言外之意,还在1936年9月,张学良就已经考虑过蒋介石来西安时捉蒋的问题了。
张转述的另一则资料,是《叶剑英传》(未刊稿)中的。
据张转述说,该书肯定地说,叶在离开西安之际,张学良曾对他谈过准备发动事变的想法。
称张说:“许多天我都没有睡觉,内战我是绝对不打。
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苦跌打(按:法文coupdetat即政变的音译)。
”反而是叶剑英对此感到不妥,并电告中共中央,中共中央来电劝张对此事要慎重。
八年级上册西安事变知识点西安事变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这场事件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是由张学良将军率领的国民党军队绑架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毛泽东,并迫使中国国民党政府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同打击日本独裁统治。
以下是八年级上册关于西安事变的一些知识点:1.西安事变的发生原因在1936年,中国正处于混乱的时期,内战不断,国共两党一直都在摩擦中。
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认为反对日本独裁是当务之急。
同年,日本在华北地区继续侵略,这让他意识到城市的力量不足以抵御日本的侵略,需要统一战线。
因此,他提出了“一切抗日民主力量联合起来”的政策,这一政策得到了共产党领导人的大力支持。
然而,国民政府并没有这种政策,它只想要中国共产党。
然后不得不提出了严格的限制。
毛泽东认为,要共同抵抗共同的敌人,否则,中国将面临灭亡的威胁。
这是西安事变发生的主要原因。
2.西安事变的主要人物西安事变中的主要人物主要是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他们两人是国民党内的知名人士,同时也是这次事件的领导人。
此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也参与了这场事件,并坚持了自己的想法。
3.西安事变的影响西安事变的影响非常深远,首先是对于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虽然他们两人在之后的历史中又有过很多的争执,但是西安事变还是让国共两党重拾了一些信任。
其次,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更加加剧,西安事变成为了中国全面抵御侵略的标志之一。
最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更加清晰,团结起来完成共同目标。
这三个因素共同为中国的未来提供了一个更为积极的、更为有利的前景。
4.西安事变现在的意义60多年过去了,西安事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件非常重要手故事,并且在许多方面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它使国共两党开始意识到自己应该意识到需要进行合作抵抗日本侵略。
其次,它为共产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帮助中共理清了未来的方向,扫清了一些障碍。
西安事变历史背景经过以及影响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
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第二次国共合作(党外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历史背景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1933年1月1日,榆关抗战爆发;1933年1月3日,山海关失守;1933年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1933年3月4日,承德失守,热河抗战失败,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1935年7、8月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七次代表会议,着重讨论有关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问题。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王明等人根据共产国际会议精神的要求,以中华苏维埃政府和中共中央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
1935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转移,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会师。
1935年9月20日,蒋介石在西安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调东北军入陕甘剿共。
1935年10月1日,东北军在劳山战役中,王以哲的67军110师2个团和师部被歼,师长何立中战死,团长裴焕彩被俘。
1935年10月29日,东北军在榆林桥战役中,107师和619团全部被歼,团长高福源被俘。
1935年11月22日,东北军在直罗镇战役中,红军仅以800多人的伤亡就杀、伤、俘6000多东北军精锐109师的士兵。
1935年11月,张浩向陕北中共中央传达了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会议和《八一宣言》的精神。
1935年12月9日中共在北平举行了大规模的大学生示威游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
浅谈西安事变重大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到底意义如何,是否真的是停止了内战,促成了国
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
抗日热情?
现代大多数人的认识是这样的。它实际上的意义真的有这么
大吗?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浅见:
1. 没有西安事变,中国是否就不抗日,或者打不了抗战了
呢?
实际上,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日战事几乎每年都
在进行,而且在长城、古北口抗战还打出了威名,打出了一个"
大刀队"。日军南侵的气焰受到打击,虱伏了好几年。国共第二
次合作后,按理说抗战力量更强大。但是为什么在西安事变之后
才半年多,77事变就爆发,日军就开始全面侵华了呢? 这说明,
至少在日军眼里,抗日统一战线并没有那么强大。
2. 西安事变的真正受益人是谁?无疑是共产党。
不少朋友都认为,陕北的红军当时处境并没有那么困难。这
是"成王败寇"以后的想当然。
陕北是一块很贫穷的地方,自唐宋开始,它就是完全依赖内
地经济保障的边防地带。这块地方一下子要养活这么多军队,其
困窘可想而知。
看看后来蒋介石一停止发饷,边区政府立刻陷入经济危机,
甚至有饿死人的现象,就不难理解。南泥湾,"359旅好榜样",
都是那时候来的。
这就是为什么,1935年长征到达陕北,立刻 就开始东征西
征。因为不打出去实在没法活。结果,东征没有任何效果,死了
刘志丹,撤了回来。西路军则干脆全军覆没,回民马家军的剽悍,
是不能轻易视之的,十几年后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都还对他们心
有余悸。
就在西安事变之前,蒋调来中央军三十万,准备以河南为基
地,最后解决陕北红军。如果没有命运之神的眷顾,中国现在的
历史已经改写了。要知道,红军是很厉害,可他们毕竟不是神仙。
江西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一直都说是因为王明左侵路线的
结果。但在斯诺的西行漫记里,其实已经说的很客观明白。最后
一次围剿,是蒋的"步步为营","堡垒封锁"的战略取得了胜利。
中央苏区最后黔驴技穷,不得以给挤了出来。那么可以想象一下,
在经营了十年的江西,鄂豫皖,都无法立足的红军,在人生地不
熟,吃饭都成问题的陕北,如何坚持下去,是很成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