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5
当代艺术
论文名称 当代艺术的整体发展趋势有何特点,
较之以往有何不同,为什么?
学 院 计算机科学学院
专 业 自动化
姓 名 ×××
学 号 *******×
当代艺术
1 当代艺术的整体发展趋势有何特点,较之以往有何不同,为什么?
一、当代艺术整体发展趋势特点
当代艺术的发展表现了极大的任意性,不注重任何有影响力的风格或占支配地位的艺术方向,没有关于艺术的发展的可靠路标。德国当代哲学家哈贝马斯就用“新朦胧”来描绘西方世界的形势,同样也适用于当代艺术,因而以玩世不恭的口吻说当代艺术的发展就会说“一切皆有可能”。
以中国,德国新表现主义 、意大利超前卫派、美国超级市场等主要代表为例:
未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这样的——从传统文化中发掘符合中国人审美意境的题材,然后用现代的手法予以表现。比如吴高钟的石头山水系列,管策的二十四节气系列,都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寻找元素,然后用超越传统审美和思维的手法表现出来。这是中国当代艺术未来发展的趋势。
现在从事当代艺术中国创作的人数量众多,市场可能会经历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过去十年以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和曾梵志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创造了财富的神话,但他们的创作题材和风格是与以西方收藏家为代表的西方理念相适应的产物。无论从审美上,还是价值观上都与中国主流资本的价值观有一定距离,因此可以说是虚拟的神话奇观。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主流资本并未参与其中,而未来十到二十年,中国本土的资本必然会越来越紧密地渗入当代艺术这个领域,因此也必然要求出现符合他们需求的风格和作品。从艺术品种来说,我觉得绘画和雕塑作品因为历史悠久,接受度高,可能还是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主要的市场份额。多媒体、影像艺术这些品种因为体量小,做的人多,收藏的人少,未来也可能拥有比较大的市场,但是和传统绘画和雕塑比起来,还是会有一个时间差,大众普及的时机还没到。西方从二战到现在,绘画雕塑还是主流,中国的情况也不例外。
当代艺术的市场总成交额相对于古典艺术还是非常小的,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如此,因此作为年轻艺术家要沉得住气,只要自身提高了,就不愁未来的市场上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全球当代艺术的整体发展有:德国新表现主义 、意大利超前卫派、美国超级市场等主要代表。
1、德国新表现主义
20世纪80年代初期,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的出现,给世界艺术造成了很大影响,成为80年代绘画复兴潮流的重要开端之一。新表现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三位,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吕佩尔兹(Markus Lüpertz)和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
巴塞利兹认为绘画不表达任何东西,不是一个达到目的的手段,相反绘画是自发的。从60年代中期开始,巴塞利兹就尝试用一种“形象倒置”的创作方法,创作绘画。这种倒置不仅是对观众而言,艺术家本人在绘画过程中也是倒着画的。他画面中的形象使用强烈的色彩和宽大而粗犷的笔触绘制而成。用巴塞利兹自己的话来说,这种创作方式是为了引发“迷惑和震撼,表现出一种挑战的姿态。”因为,这样的手法一下就让观众注意到了画面本当代艺术
2 身,而不是绘画的主题。
吕佩尔兹和巴塞利兹一样,从60年代起,就反对绘画的观念性。他说:“绘画已经年迈,但我依然照料着她……我并不来自一个固定的地方,我来自所有的画家”。但与巴塞利兹不同的是,吕佩尔兹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历史色彩,和德国表现主义有着强烈的血脉联系。在70年代和80年代创作的《酒神系列》作品中,他用军帽、钢盔、鹿角和谷穗对德国的历史进行了象征性的表现。
格哈德·里希特是一个不断尝试各种风格和主题的画家。从60年代临摹黑白照片,到70年代的灰色单色画,以及80年代的“抽象形象”画,里希特不断进行改变,以探索绘画中形象和抽象之间微妙的平衡。
“新表现主义”在德国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轨迹,从完全的抵抗变成了世界性的全盘接受。今天,“新表现主义”的成功已经让它的反叛性彻底消失,再度成为商业化潮流中时髦形式。
朱利安·施纳贝尔的风格具有折衷的倾向,使用了非常多的形象来源,从神话、宗教以及艺术传统中创作作品。
2、意大利超前卫派
超前卫派是在意大利出现的艺术潮流。主要由山德罗·基亚(Sandro Chia)、佛兰西斯科·克莱门特(Francesco Clemente)、恩佐·库奇(Enzo Cucchi)三位艺术家(简称为3C)和尼古拉·德·马里亚(Nicola de Maria)这五位艺术家构成。他们重新回到意大利的文化传统中寻找资源,对历史上的所有画风进行质疑、嘲讽和肆意的分解。如基亚的作品通常都是古典神话主题的庸俗翻版,有时还加入自传的成份。他说:“艺术家的任务就是在尚存的创造中开始新的创造。”
克莱门特的兴趣更广泛,他不停地去世界各地学习当代艺术,在日本学习木刻,在意大利学习几乎灭绝的传统壁画技巧,并将这些因素融合在自己的创作中。在他的作品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象被糅合在一起,有超现实主义的因素,也有东方的神秘主义,以及对人自身原始欲望的表现。
库奇与克莱门特恰好相反,他长期固守自然和自己的心灵世界,不断捕捉隐含的精神力量。他说:“就像你看一座山,它因为不动,不变,似乎很没意思,但实际上它包含的意思是不可思议的。”他的作品体现出一种单纯性,一些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物质和生命,如大地、蓝天、山、海洋和人。
意大利超前卫派和德国新表现主义不同之处是,他们并不去表现复杂的政治历史环境,而更关注人类自身及其文化。
大卫·萨利的作品常以冷漠、大杂烩的形式出现,显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某种特征。
苏珊·罗森伯格的作品是一些具有骨骼肢体,隐约象人的东西,都运用了一种模糊性的手法。
3、美国超级市场
80年代初,美国的纽约,已经作为艺术超级市场,在世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艺术市场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一些新艺术流派的发展。当新德国的新表现主义和意大利的超前卫派在欧洲出现后,艺术市场迅速对其作出了反应。美国画商大量引入这些作品并引当代艺术
3 起收藏的高潮,直接刺激了美国年轻画家,迅速出现了明星画家。代表人物有朱利安·施纳贝尔(Julian Schnabel),大卫·萨利(David Salle)、女画家苏珊·罗森伯格(Susan
Rothenberg)以及罗伯特·朗戈(Robert Longo)等人。
朱利安·施纳贝尔的风格主要围绕着对新奇性的追求展开的,他的作品通常尺幅很大,善用各种各样的材料来构成作品,形象来源多种多样。他说:“对我来说,艺术和自我表现无关。描绘脱离人体的精神就永远不会导致任何有趣的观念和有趣的图象。重要的不是表现主义,而是感情,虽然不一定是我的感情。”有趣的是,和安迪·沃霍尔一样,他非常会利用大众传媒进行自我推销,画家由此也成为了80年代以来特有的超级明星。
大卫·萨利也相当受媒体欢迎,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各种图像的碎片。它们是从艺术史或者现代生活的各个角落中直接挪用的,被杂乱地堆砌在一起。犹如“冰箱冷冻式的、直接了当的、暴力的、大杂烩的、性感的、朝气蓬勃的年轻社会。它们以层次复杂的、交叠在一起的形象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特征。
苏珊·罗森伯格早年从事抽象画的创作,后来,她的作品也仿佛和现代生活无关,看起来却与原始洞穴中的壁画有着某种联系。这些形象介于形象和抽象之间,非常模糊。而这种模糊性正是她所关注的。
美国的新绘画和欧洲不同的是,他们没有一脉相承的特征,商业性在其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每个人处于各自的目的重新开始了绘画,但他们不拘一格的绘画风格,对绘画的表现空间进行了重要的探索。
二、当代艺术较之以往有何不同及其原因
对于艺术,无论古今、中外,人们面对一件艺术作品,都有一种情结或直觉的判断,就是它有什么艺术价值;或作为一件艺术家表现的对象、艺术行为、艺术事件、艺术观念,它的艺术价值何在。即使当代艺术如此杂多,如此宽容,人们还是会用艺术的概念、眼光去问这是艺术吗、它的艺术性在哪里。对于一般人的反应是这样,就是对于艺术家、对于从事艺术史研究与批评的人来讲,也是一样,无非后者的理解更多元、更多了理论框架的铺陈。但艺术性的问题与当代艺术无法回避,甚至也是人们攻讦当代艺术的一个着力点:当代艺术太简单、没有艺术性、谁都会玩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当代艺术的艺术性就发生了语义的转换,进入到艺术性为艺术目的和意图服务的境地中,而不是传统的形式艺术性或技法的艺术性,这通常也是人们直觉判断是否具有艺术性的一个出发点。这时候的艺术性的判断,是它是否贴切地满足了艺术家的追求、是否融合了他/她作为艺术家的感知能力、是否它传递了艺术家的经验反应和艺术历程的理解。当代艺术的艺术性由于其语境的特殊,已经溶入到艺术表现的多元汇合中,我们无法用一种方法或形式去指涉艺术性是一种形式关注,它恰恰是超越于形式的心理形式、观念形式、情感形式,是由于艺术历史文化的建构和积淀,艺术已经被赋予的形式含义灌注到了艺术家的作品表现中。这一点是许多艺术家追求自我、突出其艺术身份时不能忽略的。由于我们面前有了一个强大的艺术历史参照物,对艺术概观和心理契合的把握,成为艺术家能否提升出自己的艺术性表现的关键。这时的艺术性事实上已转换为文化性,也就是艺术性不再仅仅是单纯的形式关照,谈当代艺术的艺术性,不谈当代艺术的文化性和艺术家身份含义,是无法凸现他的艺术性的。 当代艺术
4 “当代艺术”在时间上指的是今天的艺术,在内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之所以现在的展览普遍用“当代艺术”的提法,是因为用“现代艺术”的名词容易与已有过的“现代派艺术”混淆,同时,“当代艺术”所体现的不仅有“现代性”,还有艺术家基于今日社会生活感受的“当代性”,艺术家置身的是今天的文化环境,面对的是今天的现实,他们的作品就必然反映出今天的时代特征。
“当代艺术”所体现的不仅有“现代性”,还有艺术家基于今日社会生活感受的“当代性”,艺术家置身的是今天的文化环境,面对的是今天的现实,他们的作品就必然反映出今天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