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5
《我国“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对策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简称“三化”)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本文旨在评价我国“三化”协调发展水平,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我国“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评价(一)城市化发展水平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比例持续上升。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城市发展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地区存在过度扩张、资源浪费等现象。
(二)工业化发展水平我国工业化进程迅速,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然而,工业结构仍需优化,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比重较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压力较大。
同时,部分地区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一定成果,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然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村环境改善等问题依然突出。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持尚显不足。
三、对策研究(一)加强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为推动“三化”协调发展,应加强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推动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同时,加强区域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二)推进产业升级,提高经济质量为优化工业结构,应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三)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同时,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持。
(四)加强政策支持,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为推动“三化”协调发展,应加强政策支持。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三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显著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存在虚高成分;城市区域布局不合理,城市人口集中度不够,大中小城镇规模一等级结构有待优化;城市发展模式粗放,日益不适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城乡关系不协调,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60年前刚刚建立的新中国,面对贫弱的局面,首先升腾起的是工业化的梦想。
正是工业化的发展,带动着城镇化的进程。
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大项目带动了城镇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了5个百分点。
而在改革开放后,城镇化的步伐明显加速,关于城镇化路径的选择也成为议论的焦点。
60年来,作为政治、经济和人民精神生活中心的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是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
20世纪19年代末以来,由于各地加快了推进城镇化的力度,加上在宏观政策上大大减少了城镇化的阻力(如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城镇化的速度空前加快,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
城镇化过程给国家带来了GDP的增长,同时也给政府带来了一系列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镇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以城市为主,还是以小城镇为主的问题。
正确的城镇化道路应该是稳步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这样才能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第二,要坚决防止大城市病的发生。
城市管理者,一定要作好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容量,积极开辟就业渠道,给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条件;做好宏观调控,使城市人口的机械增加与城市公用设施、教育、服务、生产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克服和防止盲目扩镇、建镇热潮。
在城镇化过程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一部分转移到镇,这是必然趋势。
但是全国1.9万个建制镇不可能全面扩容,不能一哄而起,必须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做好统筹规划,选择少数有发展条件的镇有重点地扩建和发展。
切不可形成扩镇、建镇热潮。
对于农民来说,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启动城乡居民消费品市场,创造最大增长空间,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推动农民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转变,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可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高,从而启动农村消费,带动整个国民消费。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城镇化发展论文一、中国城镇化的战略嬗变与国家治理著名城市学家贝利曾指出,20世纪快速城市化过程尽管存在很多共性,但是其道路却各不相同,差异主要源于文化背景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并产生多样化的人类后果③。
新中国的城镇化战略,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演变。
正是在这种战略演进之中,国家治理的实践进程以及新近的公共治理需求变化得以呈现。
第一,抑制型城镇化或逆城镇化。
自新中国建立至“文革”结束,基于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城市(镇)化采取极为谨慎的限制发展思路,城市建设总体上处于相对迟缓甚至是停滞且有阶段性起伏的状态。
譬如,1949—1957年为显著的上升期,城镇化率从10.64%上升到15.39%;而1958—1965年间,则分别经历了前三年的快速增长和后五年的持续下降,城镇化率一度达到19.75%的阶段高位,也曾一度因撤销城市而迅速降至17.98%。
及至“文革”,城镇化基本停滞,1977年的城镇化率甚至负增长至17.55%④。
此阶段的城镇化,受到三方面因素的重大影响:一是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建设资源的匮乏。
建国初年,恢复秩序与发展生产面临严重资源紧缺,这对于选取乡村服从和服务于城市、以农村对城市的支撑能力为依据设计城市发展规模的思路影响深刻。
二是城市“生产性功能”的新设置。
革命后政权无论是基于秩序可控的考量,还是出于迅速促进国家建设的需要,都亟需发展出生产性而非延续传统的消费性城市定位,以工农产品“剪刀差”实现对乡村资源的超常规汲取,将经济上“小体量”的城市转变成为秩序支配的中轴。
从那时延续至今、被人们广为诟病的城乡二元体制,实际上是国家对城市功能进行生产定位置换的实践后果。
三是以满足城市人口控制、实现城乡区隔化治理的户籍制度。
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户籍制度,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确保资源供给和迅速形成国家统治力的强大功效。
然而户籍的居住固着功能逐渐衍生出新的内涵,它逐渐成为城乡分治体系下大量社会福利差异化配置的“分配器”,这实际上以计划方式固化了城乡之间的权益格局。
新时代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和政策建议作者:新时代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和政策建议来源:《企业科技与发展》日期:2018-07-02人气:3753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世界各国都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所处的不同阶段经历各自的时代。
但新时代下中国的经济无论是外在表现形式,还是形成机制,都与发达国家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虽然中国经济学界对新时代中国经济的特征还存在分歧,但是综合来说可以总结为经济增长速度减慢、经济结构亟待调整和增长动力需要转换三个方面的特征。
在这些特征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还面临这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
一、新时代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由于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也各异,因此各个国家的经济也都表现出不同的问题。
就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现状来看,新时代下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如下:(一)人力资源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1978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战略,在1978-2000年前后的20多年时间里,中国最短缺的生产要素是投资和进口先进技术和设备所需的外汇。
由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的人口高出生率,导致人口结构非常年轻,人口抚养比持续下降,适合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的青年劳动力供给相对于短缺的资本投资和外汇储备而言几乎是“无限”的。
这种状况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
自1980年实行强制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下降的效应在2004年开始显现。
从2000年到201 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只增加了13.13%,而经济总量增长了143%。
2013年第一次出现了劳动人口数量下降的情况,2014年又比2013年下降371万,2016年又比2015年减少349万。
劳动人口的绝对数量下降意味着劳动力供给会出现短缺,工资上涨成为必然结果。
(二)传统经济结构逐渐落后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高速工业化和十几年的城市化建设,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后期阶段,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发生了本质性变化。
目前中国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及认识经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总体富裕程度确实显著提高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力大为增强了,与此同时,改革和发展中积累的某些深层次矛盾和进入新世纪后遇到的新问题也更加凸显出来了。
特别是,党内外议论较多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腐败现象屡禁不止问题等,凸显出来了.当前中国面临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都与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和缺位有关。
比如,政府与民争利、行政干预增多、经济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产业结构失衡、消费驱动偏弱、机会不均、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持续扩大、腐败和违法乱纪屡禁不止、利益集团影响变大;其他如社会诚信危机,教育投入严重滞后,国民基础教育薄弱,犯罪案件、经济纠纷、民事纠纷增多,社会结构不稳状态有扩大化趋势,等等。
实践表明,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城乡发展失衡、区域发展失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失衡等,都与这种政府主导模式和政府的缺位、错位和越位有关。
特别是城乡发展失衡的问题愈演愈烈,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在总体稳步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拉大。
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已经由1978年的2.57倍(尽管到1983年曾降至1.82倍)增至2009年的3.33倍。
从这个意义上看,民富的内涵有二:一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整体提升,二是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的相对合理。
收入分配的经济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随时可能向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转变。
显然,没有上述那些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的发展,没有一个相对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体系,公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起点公平条件将难以得到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将无法实现。
对现阶段的中国而言,要实现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包容性增长,关键是政府的定位必须作出重大转变。
下一步改革的关键在于实现政府职能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即从与民争利的发展型政府向公共利益服务型政府转变,从行政干预过多的全能政府向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有限政府转变,建立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本规则,实现无为而治和科学发展。
教育学院应用心理091班6202109010 何洋洋期中论文中国的城市化问题背景:中国现在存在两件事情,一件是城市如何发展,我们看到城市化的体系,更多是关于城市如何发展的情况。
中国的城市化落后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20XX年城市化率是46.6%,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20XX年是全球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
同时,中国的城市化里面还是有些泡沫的,因为我们含了一亿多进城农民工,农民工没有市民化,而只是进了城市。
更重要的是城乡发展二元性差距大。
我们算过一个经济上的账,3.3个农民收入相当于一个市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4.5个农民的购买力、消费力相当于一个市民。
20XX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如果按47.4%算,中国的经济增长需求动力长期主要依靠于40%多一点的人口,这是个扭曲,也是难点。
城市化的社会学理论分析:小城镇理论:1.小城镇理论:这种观点认为,大力发展小城镇对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促进农村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因此,大力发展小城镇才是我国城市化的基本途径关于农村城市化道路之争,最初是从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镇化”的正确道路的立论开始的,城市规模就成了讨论的中心,并由此形成了“小城镇论”及与此相对的“大城市论”,随后又演生出了“中等城市论”和“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论”等代表性观点。
“小城镇论”立论依据主要是“国情与乡情”。
认为中国的国情国力决定大城市由于存在诸多城市问题,无法接纳众多亟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而在当时,乡镇企业已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渠道的前提下,由于地缘关系紧密,采取离土不离乡形式,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的成本要低,这样可以降低城市化的成本。
同时,小城镇在空间上接近广大农村地区,利于城乡结合,迅速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农业规模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这一主张既适应当时乡镇企业发展的需要,又符合政府的城市发展方针,影响很大,成为当时我国农村城市化道路的主流观点。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并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随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同城市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对国民经济的促动是不能替代的,在“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上面临着许多问题,这里就城市规模问题与资源环境问题加以论述。
一、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也叫城市化(以下均称为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镇)集中的聚集过程,也是城市(镇)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区域规模上的扩大、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和城市(镇)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
城市化其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即城镇化的数量过程;一方面是指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城市文明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即城镇化的质量过程。
城镇化的数量过程和质量过程是城镇化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只有数量过程而没有质量过程,即进入城市或被划入城市的人口没有被城市文明同化,不能算做真正的城镇化。
二、城市规模问题讨论城镇化问题时,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城市规模的认识,狭义的城市规模,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
广义的城市规模,是指在城市地域空间内聚集的物质与经济要素在数量上的差异及层次性,它主要包括城市人口、经济活动及其能力、建成区土地面积这三个互相关联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定的经济规模吸纳着一定的人口规模,而一定的人口规模又要求有一定的土地规模。
我国目前在城镇化与城市规模上,存在一些不很正确的认识与做法。
1、凭国外经验来预测城市化水平,再确定城市规模与城市建设。
我国目前许多城市在做总体规划时,往往凭国外经验来预测城市化水平,再根据城市化水平确定城市规模与城市建设:也就是先制定该城市在规划期限城市化水平,然后根据城市化水平确定城市规模,再用城市规模(人口)反过来指导城市的一些建设,如基础设施建设。
这种做法不科学,因为我国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的产生背景和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我国前段时期城市化快速增长是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用户口等政策限制农民由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使我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背景下,政府放开政策鼓励农民买房而成为城镇人口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等条件下爆发出来的,它经过了一段长时间的蓄积。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兴化为例摘要:中国旅游业自1978年步入现代化发展阶段以来,已经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旅游大国之一。
小城镇旅游的开发更是有利于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不同需求,同时可以带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发展小城镇旅游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本文主要介绍了小城镇和旅游小城镇的概念,以及小城镇旅游开发的意义。
小城镇按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可分为:资源型、区位型、综合型,本文分别讲述了这三种类型的开发策略以及开发的注意事项,最后以兴化旅游的开发举例。
关键词:小城镇,小城镇旅游,新型城镇,开发策略New urban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tourism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For example XingHuaTheoryLuLuAbstract: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into modern development stages since 1978,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urism country in the worl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is more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tourism product system, to meet the different need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tourists, also can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raise the level of people's life. Developing small cities and towns tourism is an inevitable trend.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small towns and tourist small towns, and the meaning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Small towns according to th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resources can be divided into: resources, location, comprehensive, this paper tells the story of the three types of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finally USES the example of XingHua tourism development.Key words: small towns, small cities and towns tourism, new town, development strategy1引言 (3)第一章新型城镇化 (3)1.1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3)1.2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4)第二章小城镇和旅游小城镇 (4)2.1小城镇 (4)2.2旅游小城镇 (4)第三章小城镇旅游开发的意义 (5)3.1有利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充分利用 (5)3.2有利于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创新 (5)3.3有利于小城镇历史文化的保护 (5)3.4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5)第四章小城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6)4.1旅游小城镇的合理开发 (6)4.2旅游小城镇开发存在的问题 (6)第五章小城镇旅游开发的策略 (7)5.1小城镇的旅游开发策略 (8)5.1.1资源型 (8)5.1.2区位型 (8)5.1.3综合型 (9)5.2开发策略的注意事项 (9)5.2.1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9)5.2.2坚持以人为本 (10)5.2.3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10)第六章兴化旅游开发 (10)6.1兴化简介 (10)6.1.1兴化的区域位置 (10)6.1.2兴化的旅游资源 (10)6.2兴化旅游的开发 (11)6.2.1开发的机遇和挑战 (11)6.2.2开发的策略 (11)6.2.3兴化旅游开发的现状 (12)第七章总结 (12)1引言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效应:理论、实证与对策在当前世界经济再平衡和再调整的复杂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内外交困,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经济转型面临多重挑战,如何化解这些不利因素,确保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寻求引领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和新途径。
新型城镇化蕴藏着巨大的内部需求,具有拉动内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改善民生的重要优势,具有化解各种经济发展瓶颈问题的巨大潜质,能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今后较长时期引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
因此,本论文主要从理论、实证与对策三个层面研究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效应,重点考察新型城镇化对破解我国各种经济发展瓶颈问题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探索中国情境下借力新型城镇化推动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策略选择。
本论文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出发,通过全面考察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以及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传统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对传统城镇化的校正与优化,并基于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从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基础、人口发展、社会功能和环境质量四个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科学测度与客观评价,在此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对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研究。
论文首先研究了新型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
研究表明,在时间维度上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同时在空间维度上对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现象,即对全国和东部地区表现为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作用有限,表明中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仍然未能跨越有力推动经济增长的某一“门槛”,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中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可能存在着某种潜在的传导路径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再对这种潜在传导路径及其影响强度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消费路径和投资路径是新型城镇化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但产业结构升级路径对经济增长存在阻碍作用,说明在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有力推动经济增长还有待时日。
摘要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表明,人口的转移和集中只是城市化的表现形式;经济活动的集聚是城市化的主要内容;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则是城市化的实质与核心。
面对经济全球一体化日益加强的趋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长期的重要意义。
我国国民经济和“卜五”计划纲要强调,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并在未来50年左右的时间里,全面超出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城市水平,城市体系的总能力(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3名的国家行列,同时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用50年左右的时间,将中国的城市化率从现在的38%提高到75%以上,具有容纳1卜12亿人口的城市容量,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大、中、小“城市体系”。
但是由于政策性和体制性的障碍,制约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导致了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地区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城市化发展现状、面临的难题、城市亿水平滞后的负责影响以及加快城市化的意义、作用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的分析,并从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制度创新以及转变观念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旨在通过对我国当前城市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及相关制度的研究,能够在推进城市化发展中提供某些启示。
关键词:城市化,道路,政策AbstractItisexpressedontheurbanizationofthedevelopedmarketeconomynationsthatthetransferandconcentrateofpopulationisjustthemanifestationofthecityturningThegatheringoftheeconomicactivitiesisitsmaincontentsandtheeconomicsstructuralchangeinsocietyisthenthesubstanceandcoreofthecityturning.Facingthetrendthattheeconomicworldenhancesincreasinglyandthesocialistmarketeconomysystemgraduallyestablishes,pushingforwardtheprogressofChinesecityturninghasalong—termimportantmeaningtopromoteourcountryeconomyincreasingandsocietydevelopment.Thenationaleconomyofourcountryand15thNCCPplanedprogramemphasizesthatitmustexpeditetheurbanizationcourse,andconstructwholewell-societyandachieveThethird-steptacticaimofmodernizationconstructThereportingof16thNCCPalsobringsforwardcity.town’sroadofcharacteristicchina,exceedsurbanizationlevelofmiddle—developmentcountry,obtainsthefrontofthirdcountryprocessionofcitysystem’swholetimecapabilityoftheworld,realizescitypersistencedevelopmentandgoodcycleattimsameItwillraisepresenturbanizationratefrom38%to75%andaccommodatepopulationsfrom11to12hundredmiHionatabout50yearsMoreover,formingmoderatestructure,mutualfunctionandmaximizeprofitofcitysystemofbigcity,middlingcityorsmallcityBecauseofpoliciesandsystemsholdbaektolimittheprogressofChineseurbanization,leadtotheurbanizationlevellagtheindustrializationleveldistributeunproportionofthecityareaetcItbringsaseriesofnegativeinfluence,tooThethesisdeeplyanalyzesdevelopmentsituationandfacingdifficultofchineseurbanizationbringsnegativeinfluencebecauseurbanizationlevelislow.Andbringsforwardth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forfurtherspeedingupthedevelopmentofChineseurbanizationfromthreeaspectsincludingdevelopmentmodes,systeminnovationandchangingideasThethesisaimsatrevealingsomeviewpointthroughanalyzesofdevelopmentsituation,facingdifficultandstudiesofcorrectionpoliciesofChinesecurrentlyurbanizationKeywords:city-turning,road,policy关于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思考引言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诸多发展中国在努力实现现代化的同时,都非常注重城市化。
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中国的城镇化问题一直都是一个备受关注和讨论的话题,而在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来研究这一问题,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角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空间生产是生产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生产,更是社会关系和权力的生产。
而城镇化正是空间生产的一种表现,通过建设和扩大城市,改变了原有的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作为生产力的集中地,具有资源的集聚效应和效率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开始于上个世纪末,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户籍制度不合理、城市规划和管理不规范等。
这些问题反映了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扭曲和失衡,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通过对城镇化进程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了解城镇化对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的影响。
可以研究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土地和资源配置以及社会公平和福利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对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研究,分析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可以研究城市规划对空间生产的引导作用,考察城市规划是否合理,城市管理是否规范。
还可以分析城市规划和管理中存在的腐败问题,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
通过调研和采访,了解城镇化对不同群体的影响和反应。
可以研究城镇化对农民工、低收入人群以及社会底层的影响,探讨他们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和权益。
还可以从性别、族群和地域的角度来研究城镇化的差异性和不平等性。
通过以上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城镇化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改革方案。
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的应用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城镇化问题的本质和内在关系,从而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指导。
㊃100㊀㊃Business商中国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陈燕茹作者简介:陈燕茹(1991.11-),女,海南琼海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专业㊂摘㊀要: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经济㊁社会问题㊂本文就中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发展现状进行论述,得出中国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其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是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用地的逐利性扩张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㊂关键词: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1.前言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中国城镇化进入了加速推进的轨道㊂然而,应该看到,由于中国城镇化的建设偏重物的城镇化,片面强调土地城镇化,而忽视人的城镇化,对人口㊁居住㊁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城镇化不重视,使得中国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相对而言是滞后的,尤其是滞后于土地城镇化㊂2.中国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现状分析通常我们所说的城镇化,是除包括人口城镇化以外,还包括土地以及生活方式等的城镇化㊂然而,人口城镇化是基础性的,其他关于城镇化的丰富内涵都是从人口城镇化衍生出来的㊂单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关系来看,人口城镇化使城市人口增多㊁城市规模增大,造成城市范围扩大或设置新的城市,这样就需要将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而实现 土地城镇化 ,土地城镇化再把原农村地区的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㊂目前,中国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㊂从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速度来看,中国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速度普遍快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㊂2001到2014年,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1年的24026.63平方公里扩大到2014年的49805.28平方公里,提高了2.22倍,总规模扩大了107.29%,但是同期城镇人口大约仅增加了55.87%①㊂根据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基本内涵,通常利用城市用地规模弹性系数②来测定两者的关系㊂经计算,2003 2014年城市用地规模弹性系数平均值为1.67,超过城市扩展合理系数1.12③,说明中国城市用地规模扩展过快(表1)㊂另一方面,在对人口城镇化的衡量中,中国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是按城镇常住人口进行统计的,也就是说这其中包括有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㊁户籍在农村的农民工及随迁人口㊂考虑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统计差异,土地城镇化快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的问题更加显著㊂一方面,地方政府将城市周边的地区纳入城市范围将土地城镇化;另一方面,原来土地上的农民只是被动地城镇化了,他们的生活方式㊁生活质量很可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能够 洗脚上楼 ,仍未能 洗脑进城 ㊂再加上中国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的选取,这样的城镇化率只能反映有多少人住在城市,多少人住在农村,反映国内人口的居住集中程度㊂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城镇化率是虚高的,只能说是实现了 名义 上的城镇化,或者是 城镇化泡沫 ④㊂3.导致中国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从城市土地供需关系来看,人口向城市的聚集增加了对住房的需求进而增加对城市土地的需求,同时,地方政府出于 公共利益 动机会不断向城市边缘区扩展㊁将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城市土地供给实现外延式扩大㊂为了更好地探讨影响土地城镇化过快发展的各种因素,本文首先对此进行定量分析㊂本文选取1995 2014年的数据为样本㊂选择中国城镇建成区面积(记为Y)作为被解释变量㊂在解释变量的选择上,选取了总人口(X 1)㊁城镇人口(X 2)㊁城镇化率(X 3),GDP (X 4)㊁第二产业占GDP 比重(X 5),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X 6)㊁第三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X 7)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X 8)等8项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㊂其中,X 1,X 2,X 3反映人口向城镇的聚集程度,X 4,X 5反映经济增长情况;X 6,X 7,X 8反映产业结构调整㊂模型设定如下:模型中的β0为常数项,βi 是相应自变量的待估系数㊂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各变量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下:Y =-305.9833+17.40939X 1-68.85446X 2+9.543679X 3+0.147694X 4+1.634860X 5-(58.60560)(3.086585)(21.17915)(3.125436)(0.074576)(0.665825)2.670011X 6+100.6698X 7+0.037129X 8(0.856195)(36.53536)(0.079032)R 2=0.982㊀F =77.01结果表明选取的模型拟合优度较好,同时也说明总人口㊁城镇人口㊁GDP 等8个指标在98%的程度上能够说明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程度㊂同时,X 6的系数为负数说明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将会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㊁减少城镇土地扩张进而抑制土地城镇化过快发展,除此之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但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存在使得制度因素仍然产生重大影响㊂改革开放之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总的制度框架,与此相适应形成了一系列具体制度:土地制度㊁户籍制度等㊂无偿使用的土地制度使得各级政府的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受损,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的自由流动,城镇化进程受阻㊂土地是构成空间的最基础的载体,没有土地便没有空间 ㊂[1]城镇化与土地制度密切相关,中国现行的二元土地制度,即城市土地的国家所有与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对于土地城镇化具有推动作用㊂法律规定城市土地属国家所有,也就是说中国的土地城镇化的实现方式之一是政府征收农业用地,将农业用地纳入城市用地范围㊂而政府征收土地的补偿费总和最高不得超过被征土地前三年年均产值的30倍㊂以平均每亩产值1500元计算,征地的补偿费用每亩不到5万元,即每公顷不到0.3万元,这远低于土地出让市场的价格㊂[2]中国土地出让成交价款逐年递增,从2005年的0.59万亿增加到2014年的3.34万亿⑤㊂2013年全国财政收入12.9万亿,其中土地出让收入4.1万亿,土地出让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31.78%㊂地方政府的利益在于地方经济发展,土地是地方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的重要条件,为了更好地吸引企业投资,地方政府会尽可能地增加土地供应㊂而价格差背后的高昂土地出让金构成了政府土地财政收入,由此加深了城市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进而使得地方政府越来越偏好于征收农业用地㊂有关数据显示,2005 2013年中国农用地征收面积占全国土地征收总面积的比重都在70%以上⑥,政府通过征收农业用地不断地扩大城市范围,导致土地城镇化过快发展㊂值得一提的是,通常城市化进程对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并且随着高密度城市的发展,农村㊁农业人口将逐渐减少,进而耕地和绿地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但中国却并非如此㊂在中国,城市用地面积的扩张程度超过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程度,出现很多土地利用不够集约的地区;而且,农村建设用地并没有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聚集而减少,反而也加速扩大㊂城乡建设用地双面夹击耕地,使18亿亩耕地成为中央政府严加保护的对象,成为中国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㊂而这根源就在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导致农民工 两头 占地,他们不仅占有100平方米左右的城市建设用地,同时保留着人均250平方米左右的农村宅基地㊂[3]尽管经过近年来中央与地方多层面的制度改革和创新探索,户籍制度的二元隔离特征已逐渐淡化,但未彻底改革的户籍制度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口城镇化㊂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镇规模迅速扩张,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㊂[4]然而,传统户籍制度对户口迁移的严格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业无法实现发展意味着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改革难以展开,进而阻碍了中国城镇化进程㊂另外,由于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限制公民的迁徙自由,制约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使农村人口负担过重的状况无法改变,妨碍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健康转化,加剧了城乡的不平等,而且制约了城镇大规模扩张与可持续发展㊂在这一制度框架下,反映出来的抑制人口城镇化的关键就在于 农民工 问题㊂ 从农民转换为农民工,(上转第60页)㊃60㊀㊃Business商强,从64.3%上升到68.7%㊂这说明迁移率与房价确实有关㊂其相关系数为负,但这并不能说明迁移率对房价的负向因果关系,更有可能的是外来人口更多的地区,其房价更低,只能说明外来人口集中在城市不甚繁华的地区,其房价较低㊂若以租金费用为因变量,迁移率为自变量,虽然结果并不显著,但其解释系数就为正,也就是说外来人口集中的地区租金普遍比较高㊂这是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外来人口对于住房的有效需求比较弱㊂总体而言人口因素都应该并不是主要影响房价的因素㊂四㊁结论通过考察北京外来人口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得出北京的外来人口规模逐渐加大,但受教育程度和收入仍比较低,集中住在北京不甚繁荣的地区,其住房购买力偏弱㊂至于迁移人口是否推高北京的住房需求,进而影响房价,本文并不能给出明确结论,仍然需要进一步统计更多数据,同时加入时间因素,并且建立更复杂的住房需求模型㊂(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注解:①㊀因为数据来源受限,本次房价按照搜房网对各地区二手房平均估价来计算并进行一定的四舍五入,数据均是2015年8月最新㊂②㊀数据来自2010年人口普查,不足9平算5平,超过70平算70平,其他区间取平均数,四舍五入至5的倍数㊂③㊀不足100算100,高于3000算3000,其他区间取平均数参考文献:[1]㊀北京:人口剧增背景下的房价综合治理张远索2013年[2]㊀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 全国35个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排行榜报告2013年[3]㊀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 城镇住房空置率及住房市场发展趋势 调研报告2013年[4]㊀The Baby Boom,the Baby Bust,and the Housing Market 1989[5]㊀House Price Differentials and Dynamics:evidence from the Los Angel-es and San Francisco Metropolitan Area SA Gabriel,WL Wascher,JP Mattey ‘Economic Review“,1999:3-22[6]㊀平均家庭规模对中国房地产价格影响实证研究2009[7]㊀影响房地产需求的因素分析2010[8]㊀北京统计年鉴2013[9]㊀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10]㊀搜房网┈┈┈┈┈┈┈┈┈┈┈┈┈┈┈┈┈┈┈┈┈┈┈┈┈┈┈┈┈┈┈┈┈┈┈┈┈┈┈┈┈┈┈┈┈┈┈┈┈┈(下接第64页)三㊁对提高住房保障财政支出的对策(一)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住房保障财政支出中的主体地位㊂住房保障财政资金一部分来源于中央政府,一部分来自于地方政府,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在住房保障财政支出问题上,2010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约是中央政府财政支出6倍,从2011年至2013年每年地方政府的支出约是中央政府财政支出的10倍,所以相对于中央政府财政支出而言,地方政府住房保障财政支出对于住房保障财政支总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㊂因此,对于提高住房保障财政支出量要继续保持地方政府在住房保障财政支出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㊂(二)住房保障财政支出要和当地实际情况相匹配㊂住房保障财政支出水平要和地方经济发展及实际状况相适应,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可用于住房保障的财政支出额相对较高,同时由于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多,越来越多的低收入者需要住房保障的支持,因此,对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可以根据地方人口包含外来务工人口的实际需要提高住房保障财政支出的比例,同时,要提高地方政府对住房保障的重视程度,只有足够的重视程度加充足的资金才能保证住房保障财政支出额㊂(三)优化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提高住房保障财政资金的使用率,减少浪费㊂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用于住房保障的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都较低,有些地方住房保障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还不到2%,而住房保障问题是关系民生大问题,要使住房保障财政支出比例和此问题的地位相适应,在住房保障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加强监督,促使住房保障财政资金高效使用,降低资金的运行成本,避免使用过程中的人为浪费,从而促使资金合理有效使用㊂(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参考文献:[1]㊀张锐.我国政府住房保障支出水平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68 75.[2]㊀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下接第100页)是人口城镇化的过渡状态 ㊂[5]在这个阶段已经完成了 地点转换 和 职业转换 ,仍需要继续前行完成 身份转换 ,真正实现人口城镇化㊂但是,由于存在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 ⑦,地方政府缺乏为农村居民进入城市提供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的动机,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远远低于招商引资㊁拆迁建楼的积极性,从而抑制了人口城镇化㊂2013年㊁2014年中国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 分别为538.77亿元㊁710.12亿元⑧,根据测算,未来五年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 将逐年增加,这对于实现 农民工市民化 ,加速实现人口城镇化带来了一定的阻碍㊂4.结语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必须直面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问题㊂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从理论上看,城镇人口数㊁城镇化率㊁第二产业占GDP 比重㊁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㊁三产产值比上二产产值比重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城乡之间的制度性障碍都是造成中国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主要因素㊂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造福城乡人民,因而,中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将 重物 转变为 重人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事实上的城镇化㊂(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注解:①㊀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 2014)㊂②㊀城市用地规模弹性系数=城市土地增长速度/城市人口增长速度㊂③㊀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对中国历年城市化过程的分析,城市扩展合理系数为1.12㊂当K >1.12,城市用地规模扩展过快;当K <1.12时,城市用地规模扩展不足;当K =1.12时,城市用地规模扩展较为合理㊂K =(dA (t)/A (t))/(dP (t)/P (t)),其中K 为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A 为城市用地面积;P 为城市人口㊂④㊀著名房地产评论员和房地产战略研究员许子枋说,城镇化泡沫就是地方政府基于GDP 冲动,人为拉升土地城镇化率,大规模 造城 ,没有实体产业和消费基础支撑,以农民被城镇化为人口表征,以政府办公大楼迁址拉动房地产为规划表征,以经济开发区丢荒和 鬼城 为结果表征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现象㊂⑤㊀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05 2014)㊂⑥㊀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06 2014)㊂⑦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测算的2013 2020年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具体包括养老保险㊁低保㊁医疗保险和随迁子女教育成本等四类成本㊂只考虑由政府承担的增量成本,不考虑由企业和个人承担的相关成本㊂⑧㊀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㊁模式和政策[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㊂参考文献:[1]㊀[5]厉以宁,艾丰,石军.中国新型城镇化概论[M].中国工人出版社,2014,P75;P92.[2]㊀范进.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性测定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学家,2012.05,P64.[3]㊀王建.城镇化与中国经济新未来[M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P217.[4]㊀王本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P81.。
论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是“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要想如期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不断总结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偏差。笔者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城镇化发展方式,需要从外延式城镇化向提高城镇产业聚集水平和人口就业吸纳能力、增强城镇内生发展能力的内敛式转型。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方式;内敛式转型 过去30多年,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0年的47.5%。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二元体制的原因,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相当突出。2011年3月份,国家公布了“十二五”规划纲要,其中提出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这就意味着到201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將由现在的47.5%提高到51.5%,城镇人口总数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总数。要想如期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不断总结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偏差,提高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道路。城镇化转型的核心是以农民工整体融入城镇公共服务和公共福利体系,加快农民工市(镇)民化。
一、城镇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一)城镇化率统计口径存在偏差,出现“虚拟城镇化” 根据目前我国城镇化率的统计口径,近1.5亿农民工被统计在城镇人口中。事实上,由于这部分“城镇人口”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没有实现户籍转型,也未能均等地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也就没有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具有“半城镇化”的性质。这个城镇化率是含有水分的虚拟城镇化,如有的学者估算,目前真正的城镇化率要打七五折,大致在35%—36%之间。
(二)农民工尚未市(镇 )民化,出现“不稳定城镇化” 当前,我国人口的城镇化快于农民工市(镇)民化。城镇产业依赖农民工,现在二、三产业劳动者中农民工占60%,且这一比重呈逐年增加趋势。农民工队伍已成为城镇不可或缺的产业力量,但城镇居民待遇却没有惠及农民工。被边缘化的农民工无法在城市定居扎根,不得已回流到农村。于是,城镇产业将无以为继,城镇化泡沫就会破裂。没有将农民工当作主人留在城镇的城镇化将是不稳定的城镇化。
(三)城镇产业聚集和人口吸纳能力不强,出现“空心城镇化” 从1997年2007年,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了7.2%,但吸纳的人口只增长了4%,土地的城镇化大大快于人口的城镇化。城镇建成区土地利用粗放,产业聚集能力不强。城镇化进程不是市场主导而是行政主导的城镇化,政府通过户籍、就业、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等管理制度以及土地征用、城镇规划、公共投入等的控制权对城镇人口、规模等进行调控,其结果是城镇规模扩张与产业形成集聚不同步。产业集聚能力不强致使城镇人口密度偏低,城镇服务业难以规模化发展,产业与人口密度偏低,城镇出现一定的空心化。
(四)户籍转型以农民权益侵害为代价,出现农民“被城镇化” 城镇化依靠“农地支持”。有关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总价高达2.7万亿元,土地出让金已成为许多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外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占地方财政预算外收入60%以上,土地城镇化增值收益强化了政府土地城镇化动机。广大失地农民虽然一夜之间“被城市化”,由农民变成市民,实现了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农转非”梦想。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他们却遭遇“有名无实”、“有本无权”的尴尬,只是户籍“被城市化”的广大农民,无疑又罹遇一次身份贱卖和权益盘剥。
(五)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主要风险点之一,出现“风险化城镇化”
当前,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年龄在20岁-30岁之间的“新生代”已是数量庞大的农民工主体,数量达1亿人左右。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新生代农民工主要由两类群体组成,其一为首次进城务工的80后、90后农民工,即一般意义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其二为农民工二代,即第一代农民工的子女,该类农民工一般随父母生活在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形成了既不同于城市居民,又不同于农村居民的特有生活、行为和就业方式,他们的生活处于多元化价值观的无序混合状态。其结果是,文化冲突导致他们的行为失去了原有规范的束缚,评价善恶的标准也失去了统一尺度,并在内心不断受到冲击乃至弱化。新生代农民工强烈希望通过努力改变自身经济困境,城市丰裕的物质和生活方式,又无形中拔高了他们对物质的期望目标。然而,由于城市政策、自身文化素质以及择业不稳定造成的生活窘迫,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挫败感和失落感,导致其极易偏离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准则,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六)“民工荒”现象频发,出现“不可持续城镇化” 频频出现的“民工荒”现象表明,农村劳动力已经出现结构性短缺并正在向全面性短缺转变。不但如此,被拒于城镇社会之外的农民工除打工收入外几乎没有其它收益,较低的工资水平让农民工每年都要重新调整外出打工期望。据人保部的调查,2010年仅有62%的返乡农民工明确表示春节后要继续外出务工。劳动力短缺与农民工外出打工意愿低迷表明,以传统制造业为支持的粗放式城镇化道路不可持续,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亟待转型。 二、城镇化难题的破解 改革开放后 ,我国走的是一条外延式的快速城镇化发展道路。近年来,党和政府调整城乡发展战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农村公共设施和服务的投入。然而,重城轻乡的公共财政投入结构并没有根本性变化,农村的劳动力和资金等要素仍不断流入城镇。农民工将劳动奉献给城镇而自身并没有成为城镇的主人。这种没有充分吸纳新居住群体的城镇化必然引发一系列的城镇化病。
解决城镇化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工镇民化或市民化,以此为基础实现城镇化内敛式转型。农民工市(镇)民化是以农民工整体融入城镇公共服务和公共福利体系为核心,推动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农民工市(镇)民化要求农民工其家属在城镇具有合法的生存和居住空间、平等的社会保障、公共医疗服务、子女受教育权利和住房保障等,农民工及其家属由过客转为城市主人。城镇化内敛式发展就是依靠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作用提高城镇产业与人口集聚水平,扩大城镇居民消费效应和城镇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城镇内生发展能力。
农民工市(镇)民化是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民工荒”问题的关键。农民工只有在城镇扎根生存,工业化和城镇化才会有稳定的基础。农民工只有与雇主缔结稳定的劳动关系,实现城镇稳定就业,才能形成稳定的职业预期和稳定的产业队伍。
农民工市(镇)民化本身需要支付社会成本。研究测算,农民工市(镇)民化的成本在2.5—10万元之间。市(镇)民化的社会成本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合理分担。其收入水平决定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根据社会成本、承担能力大小选择不同的市民化方式。大中城市市民化门槛较高,可以有选择地分次推进,如在城市打工多年并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的农民工及其家属举家到小城镇落户,实现农民工镇民化。在大中城市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可加快小城镇基础建设,提高吸引吸纳能力,鼓励农民工镇民化。
三、城镇化内敛式转型的对策建议 城镇化内敛式转型需要发挥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机制,提高城镇产业聚集和人口与就业吸纳能力,丰富城镇化内涵。
(一)实现农民工市(镇)民化——稳定城镇化 农民工市(镇)民化应该在农民工自愿基础上,采用市场手段与政策激励相结合,引导农民工在城镇居住生活,杜绝农民“被城镇化”现象。一是政策鼓励一般农民工进入小城镇就业定居,引导具有所需技能的农民工进入地级市就业定居,放宽地级市准入门槛;对于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可以根据城市承载能力有选择地吸纳农民工落户定居。二是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等要放宽高技能农民工家属投奔落户尺度,并为其提供与城市居民均等的社会保障待遇和城市公 共服务等。三是降低农民工子女入学门槛,允许尚未在城市落户的农民工子女能够享受与城市学生均等的教育服务。
(二)实现城镇化顶层设计——规范城镇化 由于农村人口多而“城市供给不足”以及制度限制、福利巨大落差,使發展小城镇成为一种客观的必然选择。城镇化需要从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和布局出发,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统筹考虑城镇化有关重大问题,做好顶层设计、系统规划,明确发展重点、路径和顺序,确保城镇化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三)保障农民工市(镇)民权益——城镇体面生存 实现农民工体面生存必须保障工劳动权益。用人单位除按时缴纳社会保险外,还要保障劳动者职业卫生、职业安全和休息权益,尤其女工的怀孕、生育和哺乳期间的权益保护。政府应严格限制企业非自愿加班行为,严格限制加班时长。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需要健全和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监察力度,对侵犯农民工劳动权益的行为可以采用经济、行政,甚至刑事处罚手段。
(四)发展农村职业义务教育——促进就业转型 继续实行义务后教育即职业义务教育。一是将初中毕业未升学人员纳入“9+2”职业义务教育范畴,通过法律强制其参加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由国家承担教育成本。二是将40岁以下农村未转移劳动力纳入国家义务培训范围并由政府承担培训费用。三是通过法律规定企业承担职工培训义务。企业必须定期为本单位职工提供免费职业培训,不具有培训条件的企业可以缴纳培训税的形式,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委托有培训资质的专业单位集中培训。
(五)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促进劳动公平 一是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定期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并建立最低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让农民工同样享受经济发展成果。二是逐步缩小农民工与城市单位职工工资水平差距,实现农民工与城市职工同工同酬。三是建立农民工补偿性工资标准,增加农民工劳动条件恶劣的补偿水平。四是修改劳动工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保障农民工工资水平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参考文献〕 〔1〕厉以宁.中国需加快城镇化〔N〕.经济观察报,2010-12-03. 〔2〕辜胜阻.城镇化新政重点应是户籍制度渐进式改革〔N〕.华夏时报,2010-03-26.
〔3〕吴江,王斌.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J〕.中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