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住房保障研究述评
- 格式:pdf
- 大小:950.77 KB
- 文档页数:6
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研究述评娄文龙【摘要】学界从社会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和法学学科视角,对农民工住房特征、住房改善的约束因素、化解住房保障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农民工住房条件、来源、消费支出和空间位置等方面的特征不容乐观,住房满意度各有不同;农民工收入低、住房保障的法律制度缺失、城市住房规划没有实现全覆盖、城市住房市场失灵制约着农民工住房的改善;要建立健全的住房制度,扩大农民工的保障体系,规范住房市场,加快推进农民工居住区的建设,深化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改革,才能有效化解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进一步深化农民工住房保障研究,应从扩大抽样调查范围、分类调查、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等方面予以考虑.【期刊名称】《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7)005【总页数】8页(P55-62)【关键词】农民工;住房保障;研究述评【作者】娄文龙【作者单位】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农民工是指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农民工已达到16 884万人。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这一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一直难以顺利地融入城市,其住房问题就是制约他们融入城市的主要因素。
这一现象引起学术界的密切关注,学者们对农民工的住房保障问题展开了大量而又丰富的研究。
笔者拟就中国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研究的脉络以及研究成果、方法进行全面梳理,以期为进一步深化农民工住房保障的研究提供帮助。
(1)基于社会学视角的研究。
李斌[1]是国内较早对农民工住房问题关注的学者,他认为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存在着严重的分割性和封闭性,特别是以城市户口为分界线的房改政策,忽略了农民工的住房权利。
吴维平等[2]通过对京沪两地农民工的住房现状分析,提出改善这一群体的居住质量才是城市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
Walker & Wigfield[3]也认为住房的可获得性和住房条件直接关系到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并将其看作是衡量社会排斥和社会融入的重要指标。
&2010.52010年第5期改革与战略NO.5,2010第26卷(总第201期)REFORMATION &STRATEGY(Cumulatively,NO.201)自从1994年的《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第一次以政策文件形式明确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要求,开住房保障之先河以来,这二十多年的时间我国的住房保障从无到有,从有到逐渐完善的过程,莫不凝聚了各界人士的积极引进和探索。
本文作者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将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住房保障的研究进行归纳,以清晰的思路总结阐述对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见解。
一、现状方面的研究首先,针对地方区域进行研究。
多采用年鉴数据或者网络收集数据来说明,实证方面的研究较少,学位论文文献较多。
文志鸿(2004)结合株洲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支付能力、居民住房状况及居民收入水平等情况,阐述了保障原则、保障对象、保障目标。
黄英锋、吕德宏(2009)以陕西省宝鸡市经济适用房发展为例,分析宝鸡市经济适用房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角度进行深层次原因分析,提出土地供应、住宅产业化建设、加强和完善政策体系建设等解决对策。
蒋慧(2006)利用住房保障的倒U 型曲线和三阶段发展模型,分析了北京市目前所处的模型发展中的位置,确定北京市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建立垂直层次的动态保障体系。
张佩、郭彬奇、胡长明(2009)将西安市的住房保障现状与天津、成都的进行比较研究。
其次,针对保障对象进行研究。
魏珊、滕晓浩(2006)研究了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现状和原因。
其它还有一些文献研究了特殊群体,如农民工、大学生、老年人等的住房保障情况,但很少。
二、问题方面的研究剖析(一)保障范围难以确定,保障层次之间的衔接不好,“夹心层”问题大量存在从购买对象看,一个家庭的收入难以精确计算,目前所能计算的是面上的工资,而工资以外的其他收入则是隐性的。
同时人们的收入是动态的,单位开出的收入证明可信度差,一些不符合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条件的家庭占用了保障住房。
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的调研报告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的调研报告精选2篇(一)保障性住房建立和管理调研报告一、背景: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保障低收入人群根本居住权利而提供的财政援助。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住房问题日益突出,保障性住房建立和管理成为解决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调研报告旨在对保障性住房建立和管理的情况进展调研,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改良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居民进展了调查和访谈,并搜集了相关数据和文献资料。
三、调研结果:1. 保障性住房建立情况:a) 不同地区保障性住房建立进展不平衡,大城市保障性住房供给相对充足,但小城镇和农村地区保障性住房建立滞后。
b) 保障性住房建立形式多样,包括租赁住房、廉租房和公共住房等。
其中,租赁住房比例较高。
2. 保障性住房管理情况:a) 不同地区的保障性住房管理方式各异,有的由政府直接收理,有的委托给社会组织或企业管理。
b)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政策执行不标准、管理机构职责不明晰、住房质量差等。
3. 保障性住房租赁市场:a) 保障性住房的租赁市场逐渐形成,但市场规模有限,供需矛盾突出。
b) 租赁政策存在一定问题,租金标准不统一,租户权益保护不完善。
四、建议:1.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立的力度,将保障性住房扩大至小城镇和农村地区。
2. 完善保障性住房管理机制,明确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的职责和权利。
3. 完善保障性住房租赁政策,制定统一的租金标准和租户权益保护措施。
4. 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建立和管理的监视和评估,进步政策执行效果。
五、结论:保障性住房建立和管理是解决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的重要手段,经过调研发现,目前保障性住房建立进展不平衡,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应加大保障性住房建立力度,完善管理机制和租赁政策,并加强监视和评估。
只有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保障性住房建立和管理的良好开展。
国外中国住房政策研究:述评与启示
朱亚鹏
【期刊名称】《学术研究》
【年(卷),期】2006(000)007
【摘要】中国住房政策与住房改革成为国外学者研究中国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文介绍并分析了国外学者对中国住房政策和住房制度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国外对中国住房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其研究方法,评析了其主要贡献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国外中国住房研究对中国解决住房问题和发展住房研究的意义和借鉴作用.
【总页数】6页(P67-72)
【作者】朱亚鹏
【作者单位】香港城市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31
【相关文献】
1.国外经验对中国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的启示 [J], 李春日
2.国外分散式风力发电政策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 [J], 于海洋;武国良;陈光;徐明宇;陈晓光;曲义
3.国外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违约风险理论述评及其启示 [J], 王福林;贾生华
4.国外住房补贴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J], 黎兴强
5.国外住房问题和住房政策研究——回顾及启示 [J], 张祚;李江风;李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法律经纬法制博览2019年08月(上)各国住房保障政策研究与比较龙雯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31摘要:住房保障政策已经成为各国公共政策与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都致力于本国住房保障问题。
本文主要对各国住房保障政策进行了研究和比较。
关键词:住房;保障政策;国际比较中图分类号:F29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22-0257-01作者简介:龙雯(1982-),女,汉族,湖南安乡人,博士,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法学,法律教学。
住房保障政策的制定是国家提供基本生活所需住房的特殊政策安排。
目前,各国在住房保障政策的制定上,会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各国的出发点、成熟程度和建立模式等各不相同。
研究比较各国住房保障政策,对于我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各国住房保障政策的分类研究在资源配置中,考各国政府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文化与价值观等方面,都适时地选择了不同的住房保障政策。
世界上社会保障政策具有三种福利基本模式:一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属于市场救济型,其住房保障政策侧重于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是有选择地对贫困阶层提供住房保障,经过严格审查申请资格,旨在实现效率目标、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保障对象为低收入等特殊阶层;二德国、法国等属于保守的合作主义,强调政府在住房保障体系中的政策指导,倾向于发挥市场在住房供应中的基础性作用,旨在调控市场和侧近社会福利,保障对象为鼓励四有住房和低收入阶层;三新加坡、瑞典等国家属于社会保障型,是以政府配置住房资源为主,旨在提供社会福利,保障对象为全民性向中、低收入阶层居民,保障政策涉及方方面面。
受经济社会状况、住房保障水平、居民支付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各国的住房保障政策都经历了不断的调整和适应过程。
二、各国住房保障政策工具比较(一)市场救济型:住房保障法制化配合多层次金融体系该类型主要是以美国为典型代表。
国内外保障性住房模式的成功经验1.新加坡保障性住房制度层次分明、全面覆盖式的保障性住房政策作为一个高人口密度的城市型国家,新加坡一直将为本国居民提供合理的住房并保持住房价格的基本稳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最为典型的政策,当属“居者有其屋”的计划,按收入水平将居民区分为不同的收入阶层,并为其提供相应的购房政策。
1964年开始实施的“居者有其屋”计划实施至今,新加坡已经兴建了100多万套公共组屋,使得全国84℅的人口在其中安居,这种全面覆盖式的保障性住房政策使得新加坡成为世界上住房问题解决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
2.美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全面的立法保障和发达的金融体系作为支撑美国是世界上住房自有率最高而保障性住房比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其政策特点在于全面的立法保障和发达的金融体系作为支撑。
首先,为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美国政府先后颁布了诸如《住房法》、《城市重建法》、《国民住宅法》、《住房与城市发展法》等多项法律,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低租金的公共住宅、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低息购房和建房贷款、提供租房和住房补贴等政策提供了全面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其次,发达的金融体系使得房地产抵押贷款及其证券化大行其道,为居民自建住房和购房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3.法国保障性住房制度法国强制与市场化运作并行法国的保障性住房政策鲜明的体现在其独具特色的法律制度上,即规定任何开发商在开发住宅项目时,其中必须有20℅的面积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并为之提供日常的管理和维护。
这就在法律的高度上保证了保障性住房的市场供给;同时通过政府专门机构的全面市场化运作,为保障性住房提供了行政组织和管理保障。
4.香港保障性住房制度租售并举的保障性住房模式香港的保障性住房政策分为两个方面,即租房和购房两个方面。
租房方面,根据家庭的人口数量和收入水平制定相应的租房价格,并对租房资格予以严格限制。
具体规定为:单身月收入4600元以下、两口之家月收入7600元以下、三口之家月收入9500元以下、四口之家月收入20000元以下的可以租公房。
1文章编号2 1002-2031(2008)04-0092-04国外住房保障制度比较研究卫 欣 刘碧寒1摘 要2 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城市中低收入者住房保障体系的主要特色。
重点分析了美国从供需两方面进行补贴的保障模式、英国的混合产权补贴方式、日本的住房保障三大支柱,同时,还比较了德国、韩国和新加坡三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差异。
概括出这些国家城市中低收入者住房保障体系的主要特征和存在的矛盾,即从补贴卖方到补贴买方的转变,根据发展阶段确定需要补贴的卖方以及以需求补贴为主导的特色补贴模式。
最后,对国外城市中低收入者住房保障体系进行了评价,指出了公房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政府与民间团体以及政府与城市中低收入者之间存在的三大矛盾。
1关键词2 城市中低收入者;住房保障制度;国外;比较1中图分类号2 F293131 1文献标识码2 A1作者简介2 卫 欣(1977)),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刘碧寒(1985)),女,汉族,江苏盐城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
1基金项目2 北京市科委博士论文专项资助项目(ZZ0701)。
1收稿日期2 2008-03-111修回日期2 2008-03-17一 国外住房保障制度鸟瞰本文选取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作为研究对象。
选择这些国家的原因有三,第一,这些国家经济发达,住房制度相对完善;第二,这些国家都采取了政府主导、民间参与、个人补贴三管齐下的中低收入者住房保障政策;第三,这些国家都通过政府直补、金融政策、利税杠杆等多种手段来保证住房保障的公平有效。
1.美国:从供需两方面进行补贴美国住房保障的核心思想是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补贴。
从供给角度看,政府尽可能多地增加低租金住房或以低价格将住房卖给中低收入者。
从需求角度看,政府直接补贴租户。
美国住房保障制度相对于其它发达国家而言,最大的差异在于其特色的租金补贴模式,这也是目前美国政府对中低收入者采取的最主要的补贴手段。
中国城镇住房保障研究述评顾书桂摘要:分析从中国知网检索核心期刊论文关键词获得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城镇住房保障研究的鼎盛期在2007-2014年。
尽管中国城镇住房问题日趋恶化,但中国城镇住房保障研究目前已经趋于平静。
中国城镇住房保障研究分化明显,政策导向型学者是主流,立足于对现有的城镇住房保障政策修修补补;问题导向型学者基本否定现行的城镇住房保障政策。
要解决中国城镇住房问题,中国城镇住房保障研究由政策导向转向问题导向是先决条件。
关键词:城镇住房保障;政策导向;问题导向中图分类号:F84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3-0017-06从实践看,住房保障是近代社会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果,是当代社会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从理论看,住房保障是与市场经济相呼应的一个经济名词,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住房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政府虽然也以低租金向城镇居民提供住房,但这与其说是住房保障,不如说是住房供给。
中国大陆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8年开始全面推进城镇住房商品化改革,这意味着中国理论界对住房保障的严肃探讨不可能早于1992年,中国住房保障的实践则要推迟到1998年以后。
住房商品化和住房保障同步推进应该是中国城镇住房保障研究的基本国情。
本文拟对1992年特别是1998年后中国城镇住房保障研究进行回顾与分析,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同时对中国城镇住房保障研究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一、研究样本的选择核心期刊论文是中国城镇住房保障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获得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的住房保障核心期刊论文,基本上足以代表中国城镇住房保障研究成果的主流。
截至2016年12月26日,以篇名“住房保障”检索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核心期刊”,结果如表1。
表1 住房保障核心期刊论文搜索结果年份篇数年份篇数年份篇数年份篇数1994220024200733201245 1996120036200839201332 1997120045200938201435 2000120058201057201527 20013200612201153201617从研究内容看,中国城镇住房保障研究有三条主线,一是介绍国外住房保障情况,二是探讨国内城镇居民住房保障,三是研究农民工城镇住房保障。
国内外住房分异研究的成果、不足及展望第一篇范文"An Analysis of Housing Differences at Home and Abroad: Achievements, Shortcomings, and Prospects"住房问题一直是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内外学者对住房分异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将梳理这些成果,分析其中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国内外住房分异的成果国外住房分异研究国外学者对住房分异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当时的背景是城市重建和大规模的郊区化进程,住房问题日益严重。
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住房市场的不平等、住房质量的差异、以及住房选择的影响因素等。
研究显示,住房市场的不平等主要表现为收入和种族两个维度。
高收入群体能够负担更高质量的住房,而低收入群体往往被迫居住在质量较差的住房中。
此外,种族歧视也是导致住房不平等的重要因素。
在某些国家和地区,非裔和拉丁裔等少数族裔往往无法享受到与主流群体相同的住房条件和质量。
国内住房分异研究国内住房分异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住房问题愈发突出,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国内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住房市场的发展与住房分异的关系;二是住房政策对住房分异的影响;三是住房需求与供给的匹配问题。
研究发现,我国住房分异主要受限于户籍制度、土地政策和金融政策等因素。
户籍制度导致农村和城市居民在住房市场上存在明显的权益差异。
土地政策使得住房供应结构失衡,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的住房价格居高不下,而三四线城市的住房库存过剩。
金融政策则加剧了住房市场的周期性波动。
国内外住房分异的不足尽管国内外学者在住房分异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以下不足:1. 研究方法单一:现有研究大多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住房分异的深层次原因和机制探讨不足。
全球视野下的保障性住房案例研究在当今全球范围内,保障性住房成为了许多国家都面临的共同问题。
为解决住房问题,许多国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和措施。
本文将以全球视野为基础,探讨几个保障性住房的典型案例。
1. 新加坡的公共住房政策新加坡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亚洲国家,成功地解决了住房问题。
新加坡政府通过“保障性住房管理委员会”负责规划和管理公共住房项目。
该委员会通过提供廉价租房和公共住房贷款,帮助低收入家庭购买住房。
此外,新加坡政府还通过积极的城市规划,确保公共住房项目的分布合理,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2. 荷兰的合作社住房荷兰的合作社住房模式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了合理的住房选择。
合作社住房由居民组成的非营利组织拥有和管理,居民可以租用或购买合作社住房。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房屋的租金和售价相对较低,并且住房的维护和管理由居民自主完成,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居民对住房的责任感。
3. 加拿大的住房合作社加拿大的住房合作社是由居民共同拥有和管理的组织,是提供负担得起的住房的一种模式。
合作社成员共同负责住房的运营和维护,并按照每个成员的贡献来确定租金或分摊房屋维护成本。
这种模式不仅提供了经济适用的住房选择,还促进了社区的合作和共同发展。
4. 新西兰的房屋信托基金新西兰采取了一种创新的方式来解决住房问题,即设立房屋信托基金。
房屋信托基金通过筹集资金购买和管理住房,然后将房屋出租给低收入家庭。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通过集中管理和专业化运营,降低了住房成本,提供了负担得起的住房选择。
5. 巴西的社会住房项目巴西政府通过“我的家,我的生活”计划大力推进社会住房建设。
这一计划的目标是提供负担得起的住房,并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条件。
通过政府的资金支持和建筑公司的参与,巴西成功地建设了大量的社会住房项目,为更多人提供了安全和适宜的住房。
以上是全球视野下几个典型的保障性住房案例。
这些案例表明,解决住房问题需要政府、市场和居民的共同努力。
政府的参与和支持是推动保障性住房发展的关键,市场机制的发挥能够提供多样化的住房选择,而居民的参与和责任感则是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论住房保障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启示概述住房保障制度是各国政府为解决住房问题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住房保障问题,因此各国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住房保障制度的国际经验,并分析其对中国的启示。
1. 北欧国家的社会住房制度北欧国家如丹麦、瑞典和芬兰在住房保障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这些国家采取了租金控制、社会住房建设和租金补贴等措施,致力于提供经济实惠的住房。
芬兰的社会住房制度值得注意。
该国政府通过公共住房公司建设并管理一定比例的租赁房屋,目的是确保居民能够负担得起住房。
政府还设立了租金补贴计划,向符合条件的租户提供租金补贴。
这些国家的经验启示我们,政府应扮演积极的角色,通过建设和管理住房供给,为住房保障提供支持。
2. 新加坡的经济租赁计划在过去几十年中,新加坡通过经济租赁计划解决了住房问题。
该计划由政府提供补贴,并通过租赁房屋的价格低于市场价来帮助低收入家庭获得负担得起的住房。
新加坡的经验告诉我们,政府需要积极介入市场,通过政策手段来控制住房价格,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可负担的住房选择。
3. 加拿大的共管租赁住房加拿大采用了一种特殊的住房模式,即共管租赁住房。
在这种模式下,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共同管理住房项目,通过提供负担得起的租金,并为低收入家庭提供支持和服务。
加拿大的共管租赁住房模式提醒我们,政府和民间力量可以合作管理住房项目,以实现更广泛的住房保障目标。
4. 香港的公共房屋计划香港在住房保障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该地区通过公屋及各类政府资助的住房提供可负担的住房。
截至2019年,约30%的香港人口居住在公共房屋中。
香港的公共房屋计划向我们表明,政府要采取措施提供大量的可负担住房,以满足广大民众的住房需求。
5. 对中国的启示住房保障制度的国际经验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住房问题是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
首先,政府应加大投入,增加住房供给,通过公共住房建设和租金补贴等方式为低收入家庭提供负担得起的住房选择。
住房保障政策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1. 引言住房问题一直是全球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和人口增加,住房问题愈发突出。
为解决住房问题,各国纷纷制定了住房保障政策,并逐步完善。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住房保障政策的演变和当前的现状。
2. 早期住房保障政策的产生早期的住房保障政策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
当时,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从事工业化生产,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在缺乏规范管理的情况下,城市住房严重拥挤,社会问题逐渐凸显。
因此,政府开始在城市规划中考虑住房问题,并制定了一些最基本的住房保障政策。
3. 住房保障政策的演变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住房保障政策也逐步发生了变革。
一方面,政府优化了城市规划,提升了住房质量和居住环境。
逐步引入了建筑标准和住房安全等相关政策,以保障居民的居住权益。
另一方面,政府开始探索将房屋纳入社会福利体系,通过购买、租赁或分配等方式向低收入群体提供保障性住房。
4. 现代住房保障政策的特点在现代社会,住房保障政策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
保障性住房将逐渐和市场供应的住房形成互补关系,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
现代住房保障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政府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出台政策法规,提供经济补贴和土地使用权益等措施,推动住房供应。
二是多元化的住房供应方式,包括公共租赁、经济适用房、集体建设等。
三是注重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坚持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基本居住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5. 住房保障政策面临的挑战尽管住房保障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住房需求迅速增长,政府需要持续投入巨额资金来满足需求。
其次,由于市场供应与需求不平衡,一些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仍然面临住房困境,住房保障的覆盖面有待扩大。
此外,住房政策的执行和监管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以防止一些人滥用住房保障政策。
6. 住房保障政策的前景与建议针对住房保障政策的挑战,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现状。
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1年7月163农民工保障性住房问题的研究综述黄 金1 凌 竺2 黄 萍2(1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天津,300191;2抚顺市自来水公司,抚顺,113008)摘 要: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是关乎农民工市民化顺利与否的重要因素,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关键在于为其提供保障性住房。
国内外关于保障住房问题的研究方向比较扩散,将其进行整理,从保障政策到对象界定再到比较研究,最后以农民工住房问题为落脚点,希望对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农民工 保障性住房 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7—0163—02近年来,农民工的相关问题备受关注,其中一个方向是农民工的住房问题。
农民工的住房存在居住空间小,居住环境差,居住空间被隔离等现象。
由于户籍和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购买住房非常困难,所以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关键在于为其提供保障性住房。
目前大多数地区的保障性住房的保障对象还都是城市低收入居民,各种社会保障制度都将农民工群体排除在外。
住房和衣,食一样,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只有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人类才能实现生活与生产活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住房问题更是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研究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意义十分重大,关于农民工住房及相关的保障性住房问题的研究有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一、国外关于保障性住房的相关研究美国、德国、英国和新加坡等国住房市场比较成熟,保障性住房起步也比较早,大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国外关于保障性住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住房的供需特征和保障政策分析等方面。
对于住房需求的研究是从度量收入和计算价格弹性角度出发的,关于这方面研究的代表人物有里德、伊兰菲尔德特以及汉森等。
有学者认为公共住房的兴建对居民消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低收入者将收入的大部分用于住房消费,而高收入却仅为住房消费支付了很小的一部分。
价值工程国内外公共住房的政策研究及其启示Research on Public Housing Policy in China and Abroad and Its Enlightenment莫文彬MO Wen-bin(华南理工大学,广州510000)(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0, China )摘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带来了城市人口的住房问题。
为了保证居民总体的生活质量,确保 住房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社会的相对公平,公共住房的建设和政策实施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新加坡、德国 的公共住房政策和国内珠海的公共住房政策,通过经验借鉴的形式,提出完善我国公共住房政策制定的建议。
Abstract: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not only promoted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but also brought the housing problem of urban population. In order to ensur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life of residents, and ensure the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housing resources and social fairness, public housing construction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becomes very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public housing policies of United States, Singapore and Germany Zhuhai City in China,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perfecting the public housing policy.关键词:公共住房;政策制定;经验与启示Key words:public housing; policy making;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4311(2017)04-0008-03i研究背景与意义近年来,随着城市数量和规模的不断发展,外来人口、低薪阶级的城市住房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相应的 公共住房的建设、发展以及配套一系列的政策制度也应运 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