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文人与美食(一)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5
文人与美食的故事一、文人墨客的饕餮岁月1.1 诗人的食欲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不仅以才华横溢而闻名于世,他们对美食的追求也是无法忽视的。
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人,都对美食情有独钟。
他们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美食的热爱和欣赏。
1.2 杜甫的饕餮之旅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中经常提到美食。
他在一篇名为《饥鸽赋》的诗中写道:“鸽食红藕香,人间万姓仰头归。
”通过这句诗,我们可以看出杜甫对美食的追求,他用红藕香来形容鸽子的美味,表达了自己对美食的向往。
1.3 白居易的食谱收藏与杜甫不同,白居易更加注重烹调技艺,他拥有自己的食谱收藏,其中包括了许多珍馐美味。
他将自己对美食的热爱和烹调技艺结合起来,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菜肴。
二、文人与美食的交融2.1 文学作品中的美食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美食的描写常常出现。
许多文人通过对食物的描写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这些描写不仅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还能让人们感受到文字之中的美食的味道。
2.2 茶香与墨香的碰撞茶和书法是中国文化中的两大瑰宝,它们都代表着高雅和品味。
文人常常在书房中泡上一壶香气扑鼻的茶,或者在写字时点燃一炉墨香,将茶香与墨香交织在一起,给自己带来灵感和享受。
2.3 美食的启发与创作美食对于文人的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许多作家在创作之前会先享受一顿美食,用美食的味道激发灵感,然后才开始动笔。
三、文人与美食的传承3.1 古代文人的美食传世古代文人的美食传世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财富。
许多文人墨客都将自己的烹饪心得和食谱留传后世,使得后人可以继续品味到他们的美食。
3.2 记录美食的文学作品除了传世的食谱外,一些文学作品也成为了记录古代美食的重要资料。
这些作品中详细描述了当时的美食文化和烹调技艺,让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人与美食的关系。
3.3 现代文人的美食创作尽管时代变迁,但美食与文人之间的联系依旧存在。
现代文人通过自己的创作和烹调技艺,将传统的美食文化与现代的审美需求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兼具传统和创新的美食作品。
苏东坡与美食的故事一、苏东坡书信中的美食描述苏东坡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饮食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大文豪。
他不仅以诗、词、赋、文等各种文学风格享誉于世,还拥有着一种卓越的烹饪才能,因此也被尊称为“食品大家”。
在他的书信中,经常写到各式各样的美食,例如:1. 在某个冬天,苏东坡写信给好友林升:“天气一冷,自然口腹便贪,所以有麻油鸡、姜汁鸭、烩鲜鲍、炖肥鲍之类,实在悠哉悠哉,不知寒冷。
”这些都是极其珍贵的美味佳肴。
2. 在一封给好友九峰的信中,苏东坡写道:“我这里杭州名品,甚多公可略知一二。
譬如香干鲜、椒鱼、脆皮烤鸡、烟熏竹蚌等等,皆无难得之处,还有酒店内路乞人知者……你到此来,吃饭不愁。
”3. 苏东坡写给朋友晁端礼的信中,曾提到自己的食欲与美食文化:“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奚取于其间?吾闻先人有言:食取天下之美,心安人生之乐。
由是,吾愚甚悦,以为人生惟有三件事:好男子相逢、美食相得、长夜相伴。
”二、苏东坡的美食作品苏东坡不仅善于品尝美食,还精通烹调技艺。
他曾亲手创造了许多美味佳肴,其中最著名的是“东坡肉”。
这道美味佳肴在苏东坡的家乡浙江嘉兴最为流行,也成为了中华美食文化的重要一份子。
据传说,苏东坡为了庆贺儿子考中状元,亲自下厨烹制出这道美食。
其做法有:1.选择新鲜的猪肉,先用酒醋加麻油去腥,随后放入盐、酱油、豆瓣酱、冰糖、姜片等配料,放锅里煮烂。
2.烧制时要从冷水开始,烧至开锅后再将肉块放入,让水面翻滚。
3.把肉块捞起,趁热切成小块,与滑入肉块口感相配的蒸饭一同享用,绝佳美味。
三、苏东坡与美食的情感苏东坡对于美食有着深深的情感,他在家族中排行第七,生于贵族之家,自幼饮食讲究,从小便领悟到中华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
他在《喜堂集》中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食为之本,美为之乐,饮为之欢,和为之兴。
故饮食成了人伦道义的副产物,也成为人们交流情感和加深感情的一种方式。
一顿美食,不仅可以满足口腹之欲,更可以传递深深的情感。
关于爱美食诗句名句(形容美食古诗词句)关于爱美食诗句名句(形容美食古诗词句)美食,是一种全球共同的语言,无论在哪个角落,都能够引发人们的味蕾和情感共鸣。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就以诗词的形式赞美和形容美食的诱人之处。
他们用文字描绘美食的香气、味道和质感,向读者传递一种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
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些形容美食的古诗词名句,感受诗人们对美食的深情赞美。
1.《食指》 -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是杜甫的《食指》中的名句,以食物为对象,写了一个奢华豪富的酒宴场景。
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窗外的秋雪,使整个场景显得格外美丽,而且杜甫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语双关,将其比喻为美味可口的食物。
句子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表达了人们在享受美食时忘却了生活中的烦恼和忧愁。
2.《秋诗》 - 白居易“食松花,《秋诗》毫银汤丽,熊掌染麝粉。
牛白背红椒,河豇黄金鶂。
螭头深口银鼻牙,易得美人心。
咳唧舔干唾,我愿女儿共一碗。
”这是白居易的《秋诗》中的名句,以描述美食的形状、颜色和质感为主。
他用细腻的词语描绘了松花、银汤丽等美食的色彩和质地,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美食的美味。
句子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的美好愿望,愿意与心仪的女性共同享受美食,以表达自己的爱意。
3.《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名句,虽然没有直接描写美食,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把美食与大自然的美妙相连。
诗中的原野、草木、春风等自然元素,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同时也与美食的鲜美、丰盛相呼应。
整首诗以送别王孙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别离的思念之情。
4.《上林赋》 - 杨洪基“食鱼之乐,莫足详也。
荐之以琼曲,炙之以宝炉,膳以刀簟,奠之庙门。
苏东坡与美食教学目的:让学生因喜欢苏东坡而喜欢美食,或者让学生因喜欢美食而喜欢苏东坡,又因喜欢苏东坡和美食而喜欢乐观地美美地生活。
教学设想:针对学生(特别是烹饪班学生)对苏东坡较感兴趣,顺便联系专业,进行一次语文与专业双赢的教育。
重点在学习苏东坡的生活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一、苏东坡与美食(一)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的文化名人与饮食结下了不解之缘,且都是善于烹任的美食家。
苏东坡便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位。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的大文豪,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那纵横奔放的文章,飘逸豪放的诗句,以及与黄庭坚、蔡襄齐名的书法,至今被国内外人民所敬仰。
他不仅对诗文书法造诣极深。
而且对烹饪技艺也颇有研究,还善于把饮食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道独特的美食文化风景线,是位造诣颇深的美食家。
苏东坡祖籍四川眉山,历任江浙、中州。
尝遍了各地的美食,写过许多反映各地佳肴名撰的诗文,如《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鲸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馋赋》。
他在自己的诗作中以老馋嘴自居,这生动地反映了他对饮食烹调的浓厚兴趣和品尝佳肴美味的丰富经验,堪称中国古代美食家。
苏东坡除了善于品尝外还经常自己动手烹饪佳肴。
据宋代周紫芝《竹坡诗话》记载,苏东坡被贬到黄冈时,不时下厨劳做,他见黄冈市面猪肉价贱,而人们较少吃它,便亲自烹调猪肉吃得津津有味。
有一次他吃得兴起,即兴戏作了一首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后来这首诗传了出去,宋人亦和时人一样,对名人一举手一投足都热衷模仿以为时髦,人们争相仿效如法炮制并把这道菜戏称为“东坡肉”。
过去了数百年,“东坡肉”的制作方法不断改进,流传至今。
苏东坡烹制鱼羹颇为在行,并自称在家乡时常亲自煮鱼以侍客,客尝无不称善。
他的素食也做得不错,曾用芦菔白米为掺,做过“玉掺羹”自称其昧之佳可与西天的醍醐媲美。
他还曾用山芋做过“山芋羹”,说是色香味皆奇绝的少有佳品,正因为苏东坡与饮食有如此的缘份,所以相传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掺、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
写作  中外作家笔下的美食本文转载自腾讯文化编者按“吃”虽是细枝末节,却也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反映在文学中,前有袁枚谈小吃,后有汪曾祺说五味,小葱拌豆腐的清雅,也值得一遍又一遍地细说。
不独中国如此,外国名家在写作时,也会不惜笔墨地赞叹糕点的芬芳和果酱的甜美。
但许是由于传承的差别,看外国作品中的食物描写,总觉得不够满足中国读者心中的味蕾…下面随文化君一起看看中外作家都是如何描写美食的吧!中国作家写美食《汤包》,作者:梁实秋,中国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早期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之一。
玉华台的汤包才是真正的含着一汪子汤。
一笼屉里放七八个包子,连笼屉上桌,热气腾腾,包子底下垫着一块蒸笼布,包子扁扁的塌在蒸笼布上。
取食的时候要眼明手快,抓住包子的皱榴处猛然提起,包子皮骤然下坠,像是被婴儿吮瘪了的乳房一样,趁包子没有破裂赶快放进自己的碟中,轻轻咬破包子皮,把其中的汤汁吸饮下肚,然后再吃包子的空皮。
没有经验的人,看着笼里的包子,又怕烫手,又怕弄破包子皮,犹犹豫豫,结果大概是皮破汤流,一塌糊涂。
有时候堂棺代为抓取。
其实吃这种包子,其乐趣一大部分就在那一抓一吸之间。
包子皮是烫面的,比烫面饺的面还要稍硬一点,否则包不住汤。
那汤原是肉汁冻子,打进肉皮一起煮成的,所以才能凝结成为包子馅。
汤里面可以看得见一些碎肉渣子。
这样的汤味道不会太好。
我不大懂,要喝汤为什么一定要灌在包子里然后再喝。
《豆腐》,作者:汪曾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豆腐最简便的吃法是拌。
买回来就能拌。
或入开水锅略烫,去豆腥气。
不可久烫,久烫则豆腐收缩发硬。
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
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
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香椿头只卖得数日,过此则叶绿梗硬,香气大减。
刘兵哈尔滨是冬季最美的城市,天气虽寒,但是哈尔滨人的豪爽、热情却能暖人心窝。
来自哈尔滨的刘兵就是这样一位热情满满,同时又能让身边的人满腔热血的西餐厨师。
刘兵现任苏州吴江盛虹万丽酒店西餐行政副总厨,年仅28岁的他已经在三亚金茂丽思凯尔顿酒店、北京兴基铂尔曼酒店、成都富力丽思卡尔顿酒店等多家五星级酒店担任过Chef,在他心中,烹饪就是他的生活。
对美食不变的热情一直做西餐的刘兵也接触过东南亚菜和中餐,但是他最擅长的还是意大利菜和法国菜。
因为老家是哈尔滨,所以刘兵最早接触的是俄罗斯菜。
刚步入这个行业,刘兵就喜欢上了烹饪,可能很多人认为常年从事一个行业会逐渐失去对这份工作的热情与兴趣。
但是也有人对某一行业的热爱自始至终不会改变。
刘兵从进入烹饪行业至今,一直钟爱美食,他不再将这份工作视为赚钱的工具,而是当作他的生活,他的兴趣爱好。
这样的生活会让刘兵拥有成就感与自豪感。
管理餐厅虽然很辛苦,但是只要客人对自己的菜品满意就是最大的欣慰。
做个有文化的厨师各行各业都需要经验的积累,厨房工作更是如此。
刘兵觉得在星级酒店的厨房工作不仅要烹饪技艺高,还要熟悉操作电脑,会说英语,有控制成本、组织管理的能力,不能仅做一个炒菜的厨子。
他的人生格言就是:做一个有文化的厨师。
热爱烹饪的刘厨对一切与美食相关的事物都充满兴趣,喜欢与朋友畅聊美食、喜欢看美食节目......介绍风土人情的美食类杂志他更加视为珍宝,所以平时有收集美食类杂志的爱好。
他还推荐看一些国外的美食类杂志,学习英文是一方面,美食摄影的艺术感更能让他收获很烹饪就是我的生活文/周敏 摄/陈果慢炖牛脸肉,花菜泥,手指胡萝卜,百里香牛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 寒冬食牛肉,有暖胃作用,且不易长肉。
原料:牛脸肉、洋葱、西芹、胡萝卜、大蒜、红酒、盐、黑胡椒粒、百里香、花椰菜、黄油、手指胡萝卜、百里香制作过程:1、牛肋排切成长段,加入洋葱,西芹,胡萝卜,大蒜,红酒,盐,黑胡椒粒,百里香,牛肉底汤,放入炖锅,慢炖1小时;2、花椰菜洗净,切块,煮熟后放入打碎机,加盐,胡椒,黄油打成花菜泥;3、手指胡萝卜煮熟,清炒调味;4、百里香装饰。
讲述文人与美食的故事
文人与美食是如此息息相关,从古代到现代,每一位文人都尝过
不同的美食,也都留下了他们对美食的评价——不论是正面的、负面
的还是中性的。
比如,对于烹饪,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孔子给出了“致色烹饪”
的定义,即保留食材原始状态的最佳做法;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则建
议用葱、姜、蒜、醋等来烹饪,以增加美味;清朝官僚王实甫也有自
己独特的烹饪方式,他将鸡、鹅、鱼、虾等烹调成各种精美的菜肴。
此外,更多文人也会品尝美食——汉孝文帝刘彻曾经大吃一顿干鱼,把美食吃得津津有味;宋代文学大家苏轼也深知茶叶的精华,他
曾经说过“敬一壶好茶,其乐无穷”;王安石也是一位著名的美食爱
好者,他曾在《易府经》中提出了“以鱼养肉,以火制烹”的概念。
由此可见,文人们历来都会把美食当作一门艺术,用以提升心情,放松压力,治愈愁闷。
古今中外,无论什么文人,都会在他们的文学
作品中,或多或少地留下心中对美食的眷恋,每一句文字里都流淌着
他们对美食的深情和赞美之情。
古代名人与美食的故事在古代历史中,有许多名人与美食的故事令人津津乐道。
这些故事展现了古代名人的品味、智慧和生活态度,同时也揭示了古代社会对美食的重视和探索。
一位古代名人和美食的故事值得提到的就是孔子与鱼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美食的态度也颇为独特。
相传有一次,孔子前往一个城市参观,准备在那里吃一顿丰盛的饭菜。
然而,当他走到鱼摊前时,却停下来并赞叹地说:“这些鱼看起来如此鲜活,它们一定会有美味。
”于是,孔子决定放弃前往那家名店,而选择品尝市场上新鲜的鱼。
这个故事展示了孔子对食物质量和原始真实的追求,他教导人们应该珍惜自然的味道和养分。
另一个以美食为主题的古代名人故事是关羽与烧鸡的传说。
关羽是中国三国时期的武将,也被称为“武圣”。
据说,有一次他在一家小酒馆里品尝到了一道美味的烧鸡。
他觉得这道菜非常美味,于是问酒馆的店主烹饪的秘诀。
店主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告诉了关羽秘方。
关羽得到秘方后,竟然拒绝了战友们的建议将该秘方带回给其他人享用,因为他相信人们可以通过发现自己的独特口味来创造自己的美食。
这个故事展示了关羽对独特味道和食物个性化的理解。
最后,还有一个有关古代名人与美食的故事,是关于西方的第一位女数学家希波克拉底的。
希波克拉底生活在古希腊时代,被誉为“希腊第一位女水手”。
她是一个热爱冒险和美食的女性,曾经在她的航行中发现了许多陌生的食物和独特的烹饪方法。
她在旅途中也品尝了各种各样的美食,同时也学到了很多关于食物和烹饪的知识。
希波克拉底将这些经历和发现记录下来,并与世人分享,她的著作极大地影响了食物文化的发展。
这个故事展现了希波克拉底对探索和分享美食的热情,她的努力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美食灵感。
这些古代名人与美食的故事启示我们,美食是一门艺术,需要品味、创造力和热情。
他们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对美食的独特见解和态度,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美食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这些故事将继续激励着我们探索美食,发现美食背后的故事,并将美食文化传承下去。
文人谈吃有传统有一回听沈昌文老先生闲聊,说到上世纪50年代胡愈之先生任新闻出版署长的时候,常约请出版社编辑在饭桌上谈选题和出版事宜,“我由此知道,原来请客吃饭也可以解决工作上的问题”。
传说沈先生在京城遍吃大小餐馆,有美食家之誉。
我领教过他点菜的功夫,七、八式冷盘热菜可以解决满桌客人“众口难调”。
这颇不简单,可说他是“懂味”之人。
其实京城餐桌上“谈吃”最有趣的当数王学泰先生,每道菜上桌,他都能说出这菜的谱系与典故。
他原本写过《中国饮食文化史》,一肚子吃喝故事。
坐桌边听他用北京话细说菜式来源,品尝到饮食的学问。
毛泽东先生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作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温良恭俭让。
”看来这位改天换地的革命家,是将饮食之道归入“那样雅致”的范围。
姑妄从字面上猜测,这恐怕与梁实秋的《雅舍谈吃》有些关系。
这位老北京人早年留学美国,所谈口味虽五湖四海,却总不脱老北京那几道佳肴。
据说1926年夏他留学归来,出北京站便直奔煤市街致美斋,将“三爆”——油爆、盐爆、汤爆——一气吃遍,先解口腹之欲再施施然回家团聚。
“生平快意之餐,隔五十余年犹不能忘。
”尽显饕餮风采。
他谈吃的文字记录一些菜肴炒制过程与时令要求、刀工技艺、色香火候、传闻沿革,等等,趣味就在他的东拉西扯中。
他文章善中外比较,一经展开便海阔天空,从西雅图到成都,被他吃在一起。
而另一本是80年代末钟叔河先生选编的《知堂谈吃》,选文94篇,另有6首“打油诗”,合起来是一百篇的整数。
知堂老人一生不喜之事物有三:中医、京戏、北京小吃。
可想他南方口味讲究,免不了在饮食上要有优越感:“总觉得住在古老的京城里吃不到包含历史的精炼的或颓废的点心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北京的朋友们,能够告诉我两三家做得上好点心的饽饽铺么?”这是写于1924年的《北京的茶食》里的一段话,末了还要感叹一句:“我在北京彷徨了十年,终未曾吃到好点心。
”这是南方人的一个特性,大抵南方人到得北京,便会感受到粗陋与精致之别,南方菜之“色香味”胜于北方菜也不足为奇。
古代文人的食谱作者:李润英来源:《烹调知识》 2016年第9期在古代,许多文人既有过人的才华,也喜欢美食,于是,他们就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动笔写下了阐述美食烹调之道的食谱。
南朝时期的浙江余姚人虞宗就是一位喜欢美食的文人。
虞宗做官的时候,有一次,皇帝向他问起烹饪的秘诀,虞宗对答如流,皇帝听得喜不自胜,就重赏了虞宗。
虞宗写的《食珍录》就是一本很不错的食谱。
《食珍录》里记载有六朝帝王和名门之家的珍贵食谱,如“炀帝御厨用九牙盘食”“谢传有汤法”“韩约能作樱桃,其色不变”等。
北宋文人陶谷写的《清异录》记述的是隋唐至五代时期的趣闻轶事,其中的果、蔬、禽、兽、鱼、酒、茗、馔八个门类共238条是食谱,占全书的1/3还要多。
《清异录》中记载的隋朝的《谢讽食经》、唐朝韦巨源的《烧尾食单》,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隋唐两代宫廷与官府筵席唯一较为齐全的食谱。
《烧尾食单》是当时韦巨源升官之后请皇帝吃的一顿饭,其中包括了用羊骨脂拌的小牛肉香肠,叫做“通花软牛肠”,还有用蟹黄蟹膏蟹肉制成的切开呈现黄白相间的煎糕,名为“金银夹花平截”,以及用鱼白和各种河鲜蒸的鸡蛋羹,名为“凤凰胎”,用烤熟的羊舌和鹿舌堆砌的烤味拼盘,叫做“升平炙”,用羊脂炖的甲鱼,叫做“遍地锦装鳖”,用上好糟驴肉和其他肉食一起蒸的一个锅,叫做“暖寒花酿驴蒸”。
这些菜品看着都不错,只是做起来太麻烦,比起味道来,更多的是在讲排场。
《食经》是隋朝文人谢讽写的一本食谱,记载了南北朝、隋朝食品各目约50种。
其中有脍、羹、饼、糕、卷、炙、面、寒具,包括“飞孪脍”“剔缕鸡”“剪云斫鱼羹”“北齐武成王生羊脍”“越国公碎金饭”“虞公断醒”“永加王烙羊”“成美公藏”“含春侯新治月华饭”“千金碎香饼”“乾炙满天星含浆饼”“撮高巧装坛样饼”等食谱,非常精美。
宋朝陈达叟写的《本心斋食谱》记载了蔬食20品类,有菜羹、韭菜、山药、笋、藕、绿豆粉丝、水引蝴蝶面、水团、白米饭等食谱。
每类食谱后面都有简括为16字的赞语,还有小引说明其做法,如“水团”的做法是“秫粉色糖,香汤浴之”。
古今文人与美食(一)
苏东坡
以人名菜,并不是新鲜花样,名人提升了美食的知名度,美食则附庸了名人的风雅,可谓双赢。
从古至今,上得菜单的名人可谓不少,但要说菜单上的第一风流人物,非苏东坡莫属。
他是11世纪的头号名人,不仅仅属于美食界。
凡是他接触过的东西,哪怕一张纸,一块墨,一座凉亭,一家酒楼,都成了时人争睹、争购的对象,甚至他戴的帽子,也被敏感的商人仿制,美其名曰“子瞻帽”(东坡字子瞻)。
对于美食,他更是不遗余力投身其中。
苏东坡出生于北宋的黄金时期——仁宗景佑三年,故乡是历来有丰富物产的美食天堂四川,家里有上得厅堂读《汉书》,下得厨房做佳肴的母亲,这些软件和硬件,奠定了苏东坡热爱美食的基础。
东坡肉世人皆知“东坡肉”,殊不知这道美食横空出世,全仰赖苏公坚定地走群众路线,才得到了境界的升华。
苏东坡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十年九涝。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8年)夏,黄河在澶州决口,一个月就围困徐州。
苏东坡身先士卒,率领禁军武卫营经过7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终于筑起抗洪堤,保卫了徐州。
徐州的老百姓纷纷给他送上猪肉羊肉,以表感谢之意。
苏公清廉,酒肉推辞不掉,就指点家人做成
红烧肉,回赠给抗洪的百姓。
于是,徐州多了一道“市菜”——回赠肉。
仅两年后,苏东坡贬谪湖北黄冈。
此地虽然荒蛮,却也令他自得其乐,因为这里有一个美食元素:猪肉。
黄冈猪肉多,价廉味美,当地人却不热衷。
苏公却在这个物美价廉的美食中找到了天堂。
他诗中云:“黄州好猪肉,价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可见,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没过几年,苏东坡复出政坛,任杭州太守。
这一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幸亏苏公及早修浚两湖,筑堤防汛,不仅使杭州的老百姓免于洪灾,而且西湖上还多了个交通便道——苏堤。
过年的时候,百姓们听说苏东坡在徐州、黄州时最爱吃的是红烧肉,纷纷担了酒和猪肉给太守送年货。
苏公又使出了回赠肉的杀手锏,给厨工批了个条子“酒肉一起送”给那些修浚西湖的农民工。
结果,厨工粗心看成了“酒肉一起烧”,用美酒将猪肉烧得红香酥烂,香飘西湖,令人垂涎欲滴。
经过几番锤炼发展,这道红烧肉终成正果,得到了“东坡肉”的美名。
东坡饼苏公并不是只以大菜行走江湖,树立品牌,对于小吃这类足以燎原的星星之火,他也不偏不倚,同样重视。
苏公一向喜欢油酥食品。
在黄州闲居时,他就住在赤壁
睡仙亭。
亭北有安国寺,寺里的老和尚参寥常与苏东坡对弈和诗,两人可谓至交。
苏公在寺里玩得兴起,就不愿回家,参寥总是做精致的千层油酥饼款待他。
时间长了,出于对苏公的尊敬,参寥就把这种油酥饼称作“东坡饼”。
与黄州隔江相望的鄂城,有一座风景秀丽的西山,也是苏东坡喜欢的登高之地。
每次登临山上灵泉寺中的僧人们都以最好的素食奉送,灵泉水烹茶,油煎全麦饼,苏公无不尽兴而归,甚至向僧人们讨了全麦饼的做法,家里宴客时露一小手。
八百多年后,清同治三年,湖广总督官文游览西山时,也吃了油煎全麦饼。
问及饼的名字,时任灵泉寺长老的宏儒念及当年东坡雅事,便不问苏公意愿,以“东坡饼”回应。
从此,在湖北黄州和鄂城分别有了各自的东坡饼。
虽说东坡饼只是小吃,但响鼓不用重锤敲,这星星之火给燎原的东坡美食品牌又添上了几多光彩。
羊蝎子没有创新,难成大家。
59岁时贬惠州,苏公迎来了仕途最低潮的时期。
他将精力转移到美食上,很快,他发现惠州其实是个很美好的地方:“惠州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
”这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他自己耕种了品种繁多的菜园子,有美味堪比莼菜的藤菜和百吃不厌的荔枝。
而他的大家风范,充分体现在不拘程式,锐意创新。
比如当地有盐场,苏东坡就发明了盐煽的吃法。
做出来的盐焗鸡皮酥,肉烂,骨香,味浓。
更令他得意的创造则是烤羊蝎子。
惠州商业落后,市集零落,好歹肉铺每天宰一只羊。
苏东坡暗中嘱咐屠户“留点大梁骨给我。
”大梁骨就是我们今天吃的羊蝎子,苏公烹羊蝎子可谓精心,先煮熟,抹上薄薄一层酒和盐,在火上烤至微焦。
羊蝎子上的丝丝肉星,酥脆焦嫩,入味三分,吃起来仿佛有蟹肉香味。
今日,羊蝎子火锅热遍全国,其实在一千年前,苏东坡便已凭着他天才的创造力,发掘出羊蝎子这美味。
当时是自愿也罢,无奈也好,把凡物变得不平凡,就是天才和庸人的区别。
河豚苏公不仅好吃、会吃、会做,而且喜欢把他发现、创造、偶得的美食用诗词文记录下来。
天长日久,集腋成裘,这些写美食的佳作,不仅成了留给后人的文学财富,也更巩固了苏公的品牌美名。
《惠崇春江晚景》一诗,我们都按春景诗读,其实,这是苏公看见春暖花开,想到河豚欲上时咽口水做的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河豚剧毒,吓不退苏公。
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东坡在朋友李原明面前盛赞河豚之美。
李原明问其味如何,苏公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运用了文学创作中侧面烘托的手法:“值得一死!”
苏公诗文,常见美食。
旁人论及苏公,也常谈到他的美
食人生。
不仅自己写得好,也被旁人津津乐道,这样的苏东坡,不成为美食品牌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