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预热文言文梳理 第08课 课本梳理《师说》 Word版含解析.doc
- 格式:doc
- 大小:180.50 KB
- 文档页数:12
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师说唐代: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师说》文言知识点梳理《师说》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吾未见其明也。
3.吾从而师之。
4.而耻学于师。
5.孔子师郯子。
6.小学而大遗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今义: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今义: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今义:4.吾从而师之。
古义:今义:5.今之众人。
古义:今义:6.小学而大遗。
古义:今义: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四、虚词归纳(一)之1.青,取之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6.郯子之徒。
7.作师说以贻之。
8.彼童子之师。
9.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10.古之学者必有师。
1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二)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善假于物也。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而耻学于师。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其皆出于此乎?7.不拘于时,学于余。
(三)乎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其皆出于此乎?5.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6.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五、一词多义(一)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吾从而师之。
4.吾师道也。
5.齐师伐我。
6.师心自用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二)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舍相如广成传舍(三)所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圣人之所以为圣。
六、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2.吾从而师之3.而耻学于师4.孔子师郯子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6.小学而大遗7.吾未见其明也8.惑而不从师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七、文言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高中原文及翻译注释文言文是我们中学时期所学内容的一大难点,我们需要用心去学习,认真思考。
一定会收获颇受的。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师说高中原文及翻译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师说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学习目标:1.熟悉课文能对文章进行断句2.能正确解释一些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3.能辨析重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4.能解释文中出现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用法和句式5.能正确翻译文中的句子学习过程:一、基础梳理.用/给下面文章断句然后完成后面题目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庖丁为文惠君解.牛A.其为惑也,终不解.矣B.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C.何以解.忧?惟有杜康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答案】B【解析】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A.以故汉追及.之B.及.其所之既倦C.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D.事如此,此必及.我【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 追上例句比得上 B 等到 C 趁着 D 涉及.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此三者,吾遗.恨也A.秦无亡矢遗.镞之费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深追先帝遗.诏D.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答案】C【解析】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B.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D.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A 家族例句家族 B 类 C 灭亡 D 筋骨交错的地方.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岂独伶人也.哉!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C.此予之所得也.D.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答案】【解析】试题分析:B 表感叹例句表感叹 A 表肯定 C 表判断 D 表祁使.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6.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固一世之雄也.C.何为其然也.吾其还也.D.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答案】C【解析】7.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B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答案】【解析】试题分析:D 通“语”\舒缓语气 A 表疑问 B 表反问 C 表商量.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C.危乎.高哉!D.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 通“于”引出宾语例句通“于”,在 A ----的样子 C 舒缓语气 D 表反问.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A.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C.度我至军中,公乃.入D.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 却,竟然例句却 A 才 C 再 D 是.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而其无忘乃.父之志A.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C.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D.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答案】B【解析】1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B.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 那么\就 A 就,于是 C 那么 D 表并列.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B.非死则.徙尔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沛公则.置车骑《论语》六则.D.居则.曰:“不吾知也!”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答案】【解析】试题分析:A 却 B 就\是 C 于是\量词 D 就\权当.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答案】略【解析】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二、实战演练.(2015-2016学年山西康杰中学高一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低于B.士大夫之族.族:类C.君子不齿.齿:提及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及:比得上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其闻道也亦先乎.吾/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不知东方之.既白C.犹且从师而.问焉/则施施而.行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游于.是乎始3.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而耻学于师A.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而今安在哉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4.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不耻.相师A.望西山,始指异.之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下江陵,顺流而东.也D.泣.孤舟之嫠妇5.把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分)(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分)【答案】1.C2.B3.D4.A5.(1)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关键词:所以、为、其)(2)不明白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要问老师,有的却不问,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丢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关键词:句式、或、小大)【解析】【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C项就可以采取代入原文法解决,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解答文言虚词的时候可以借助两种方法,一是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是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本题的“之”,其用法如下: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②“填然鼓之.”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先看选项,.D和例句都是介词短语后置;A.“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句,调整语序为“以为凡是州有异态者之山水”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于”表被动;C.“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调整语序为“而今在安哉”.【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①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五)特殊情况: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如: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题中C,属于第二类,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在文言文中,名词做状语有以下情况:一、方位名词作状语,一般翻译为“向+方位名词,例如:(1)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南指”“向南指”.题目中的“园日涉以成趣”中的“日”属于这一类.二、称谓名词作状语,译为“当作+称谓名词,例如:(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隶使”“当作奴隶使唤”. 题目中的“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中的“宵”属于这一类.三、一般名词作状语,译为“用+一般名词,例如:(3)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活板》)“火令药熔”,“用火让药熔化”.(4)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促织》)“力叮不释”,“用力叮着不放”.(5)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隧入”“用打洞的办法进入”. (6)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促织》)“笼归”“用笼子装着拿回家”. 四、人或动物名词作状语,表比喻,译为“像+名词+一样”(7)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坐于前”,“像狗一样坐在面前”.考生平时要注意总结积累.选项中B属于第一类.【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保留下来;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第二句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教学资料、尽在百度百度文库、资料首选。
《师说》评注译析(详解)及知识点整理标签:昌黎郡《师说》闻道分类:新高考新素材孔子家语·观周语气助词教育《师说》评注译析(详解)及知识点整理《师说》评注译析〔题解〕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在今河南省孟县西)人。
其郡望为昌黎郡(今辽宁省辽河以西地区),故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二十五岁中进士,做过唐朝中央教育机构“国子监”的官员。
曾任吏部侍郎,故又被称为“韩吏部”。
是唐代杰出的散文家。
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政治腐败的中唐时期。
他在政治上比较守旧,倾向于维护当时豪族地主阶层的利益。
但是他重视人材的培养和选拔,主张任人唯贤。
他任监察御史时,曾提出减免赋役,并因此遭到贬斥。
他反对藩镇割据,并亲身协助宰相裴度平定了淮西藩镇吴元济叛乱。
他反对当时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的佛教、道教,结果再次遭贬。
这些方面虽然都是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但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韩愈在文学上的作为,主要是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的艳丽浮夸的文风。
他大力提倡“言之有物”的古文,强调学习先秦、两汉的文章,并且和柳宗元等躬行实践,终于把文章从形式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
在创作上,他们虽然强调学古,但是主张“辞必己出”·“唯陈言之务去”,“师其意不师其辞”,“文从字顺各识职”。
这些理论,对我们是有借鉴意义的。
本文是阐述韩愈关于从师学习问题的见解。
“说”,文体名。
“师说”,意思是说说从师学习的道理。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愈以是得狂名。
”可见韩愈的这篇文章是针对现实而发的。
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注评〕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好学的人。
○开篇点题。
引证古人,为后文以古律今张本。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它)来。
受,同授。
业,学业。
惑,名词,疑难问题。
2023年高一下册人教版语文第六单元师说原文及注释整理高一下册人教版语文第六单元师说原文及解释《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谈论文。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下册语文第六单元师说原文及解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学校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像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词句解释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所以,用来的。
道,指儒家之道。
受,通授,传授。
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惑,疑难问题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以下是对《师说》一文的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4、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很多人。
三、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2、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3、道(1)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3)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1)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5、乎(1)生乎吾前介词,在。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比。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吗。
6、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她)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
(3)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大概。
(4)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问,难道。
四、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是一篇阐述从师求学道理的文章。
以下是对《师说》这篇文言文的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2、文体:“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4)无贵无贱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指有专门技艺的人。
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5)位卑则足羞形容词作动词,感到羞耻。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宾语前置句(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被动句(1)不拘于时。
4、状语后置句(1)学于余。
(2)耻学于师。
四、重点句子翻译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知识点梳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著名论说文,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原则。
以下是对《师说》的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字词解释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用来……的。
道:指儒家之道。
受:通“授”,传授。
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惑:疑难问题。
3、人非生而知之者之:指知识和道理。
4、孰能无惑孰:谁。
5、惑而不从师从:跟从,跟随。
6、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那些。
终:始终。
7、生乎吾前乎:相当于“于”,在。
8、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听见,引申为懂得,知道。
固:本来。
9、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10、吾师道也师:学习。
1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岂,哪。
知:了解,知道。
12、是故无贵无贱是故:因此,所以。
无:无论,不分。
13、无长无少长:年长。
少:年轻。
1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存:存在的地方。
1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的风尚。
传:流传。
1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欲:想要。
17、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出人:超出一般人。
18、犹且从师而问焉犹且:尚且,还。
焉:代词,指老师。
19、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一般人。
下:低于。
20、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学习目标:1.熟悉课文能对文章进行断句2.能正确解释一些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3.能辨析重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4.能解释文中出现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用法和句式5.能正确翻译文中的句子学习过程:一、基础梳理。
用/给下面文章断句然后完成后面题目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庖丁为文惠君解.牛A.其为惑也,终不解.矣B.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C.何以解.忧?惟有杜康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答案】B【解析】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A.以故汉追及.之B.及.其所之既倦C.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D.事如此,此必及.我【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 追上例句比得上 B 等到 C 趁着 D 涉及.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此三者,吾遗.恨也A.秦无亡矢遗.镞之费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深追先帝遗.诏D.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答案】C【解析】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B.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D.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A 家族例句家族 B 类 C 灭亡 D 筋骨交错的地方。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岂独伶人也.哉!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C.此予之所得也.D.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答案】【解析】试题分析:B 表感叹例句表感叹 A 表肯定 C 表判断 D 表祁使。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固一世之雄也.C.何为其然也.吾其还也.D.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答案】C【解析】7.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B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答案】【解析】试题分析:D 通“语”\舒缓语气 A 表疑问 B 表反问 C 表商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C.危乎.高哉!D.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 通“于”引出宾语例句通“于”,在 A ----的样子 C 舒缓语气 D 表反问。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A.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C.度我至军中,公乃.入D.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 却,竟然例句却 A 才 C 再 D 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而其无忘乃.父之志A.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C.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D.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答案】B【解析】1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B.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 那么\就 A 就,于是 C 那么 D 表并列。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B.非死则.徙尔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沛公则.置车骑《论语》六则.D.居则.曰:“不吾知也!”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答案】【解析】试题分析:A 却 B 就\是 C 于是\量词 D 就\权当。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答案】略【解析】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实战演练。
(2015-2016学年山西康杰中学高一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低于B.士大夫之族.族:类C.君子不齿.齿:提及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及:比得上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其闻道也亦先乎.吾/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不知东方之.既白C.犹且从师而.问焉/则施施而.行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游于.是乎始3.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而耻学于师A.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而今安在哉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4.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不耻.相师A.望西山,始指异.之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下江陵,顺流而东.也D.泣.孤舟之嫠妇5.把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分)(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分)【答案】1.C2.B3.D4.A5.(1)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关键词:所以、为、其)(2)不明白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要问老师,有的却不问,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丢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关键词:句式、或、小大)【解析】【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比如本题C项就可以采取代入原文法解决,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解答文言虚词的时候可以借助两种方法,一是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是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
本题的“之”,其用法如下: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②“填然鼓之.”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