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航空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974.50 KB
- 文档页数:5
第1章航空航天发展史1.1 世界航空发展简史1.1.1 远古的神话与传说1.1.2 气球和飞艇的出现与发展1.1.3 飞机的诞生1.2 世界航天发展简史1.3 中国航空发展史1.3.1 中国古代航空技术的萌芽1.3.2 中国近代航空业的发展1.3.3 中国现代航空工业的建立和发展第2章奋进中的中国航空航天2.1 中国航空航天工业发展的现状2.1.1 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航空航天企业2.1.2 中国航空航天的主要成就2.1.3 主要航空航天企业介绍2.2 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典型杰出人物2.2.1中国“起飞”第一人——冯如2.2.2中国火箭奠基人——钱学森2.2.3 中国强击机总体设计第一人——陆孝彭2.2.4杰出人物的精神实质2.3 中国独特的航空航天文化和民族精神2.3.1 新中国给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起飞带来了曙光2.3.2 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支撑了中国的航空航天工业2.3.3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航空航天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2.4 投身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职业准备2.4.1 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2.4.2 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2.4.3 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2.4.4 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2.4.5 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第3章飞行原理3.1 飞机的空气动力3.1.1 流动气体的基本规律3.1.2 升力的产生和增升装置3.1.3 飞行的阻力及减阻措施3.2 飞行操纵3.2.1 飞机的重心和机体轴3.2.2 飞机的稳定性3.2.3 飞机的操纵原理3.3 飞机的飞行性能3.3.1 速度性能指标3.3.2 高度性能3.3.3 飞行距离3.3.4 飞机起飞着陆的性能3.3.5 飞机的机动性能3.4 直升机的飞行原理3.4.1 直升机概况3.4.2 直升机旋翼的工作原理3.5 航天器飞行原理3.5.1 F普勒三大定律3.5.2 宇宙速度第4章世界名机赏析4.1 航空先驱与早期飞行器4.2 军用飞机4.2.1 战斗机4.2.2 轰炸机4.2.3 攻击机4.3 民航客机4.3.1 第一代喷气式客机——“彗星”4.3.2 第二代喷气式客机——图-154 4.3.3 第三代喷气式客机——波音-747 4.3.4 第四代喷气式客机——A3204.3.5 第五代喷气式客机——波音-777 4.3.6 空客与波音的泰坦战争——A380 4.3.7 超声速客机——“协和”4.4 直升机4.4.1 单旋翼尾桨直升机4.4.2 单旋翼无尾桨直升机4.4.3 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4.4.4 共轴式双旋翼直升机4.4.5 侧旋翼直升机(双旋翼直升机)4.5 无人机与其他特种飞机4.5.1 X-1——第一架突破音障的火箭飞机4.5.2 侦察机4.5.3 预警机4.5.4 空中加油机4.5.5 无人机4.6 航天器4.6.1 人造地球卫星4.6.2 宇宙飞船4.6.3 航天飞机4.6.4 空间站4.6.5 运载火箭第5章飞机结构与构造5.1 飞机结构的基本组成及其功用5.1.1 飞机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5.1.2 飞机结构的功用5.2 飞机结构的基本要求5.2.1 飞机的战术技术和使用技术要求5.2.2 空气动力要求和设计一体化要求5.2.3 结构完整性要求5.2.4 最小质量要求5.2.5 使用维修要求5.2.6 工艺要求5.2.7 经济性要求5.3 机翼受力构件的基本构造5.3.1 翼梁5.3.2 长桁5.3.3 纵墙5.3.4 翼肋5.3.5 蒙皮5.4 机翼结构的基本构造形式5.4.1 薄蒙皮梁式5.4.2 多梁单块式5.4.3 多墙厚蒙皮式5.5 尾翼结构的基本构造形式5.5.1 安定面和操纵面结构的基本构造形式5.5.2 全动平尾结构的基本构造形式5.6 机身受力构件的基本构造5.6.1 隔框5.6.2 长桁与桁梁5.6.3 蒙皮5.7 机身结构的基本构造形式5.7.1 桁梁式5.7.2 桁条式5.7.3 硬壳式5.8 起落架5.8.1 飞机起落装置的类型5.8.2 起落架的功用5.8.3 起落架的组成5.8.4 起落架的配置形式5.8.5 起落架的结构形式和特点第6章飞行器动力6.1 概述6.2 航空活塞发动机6.2.1 活塞式发动机的主要组成6.2.2 活塞式发动机的工作原理6.2.3 活塞式航空发动机的辅助工作系统6.3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6.3.1 涡轮喷气发动机6.3.2 涡轮螺旋桨发动机6.3.3 涡轮风扇发动机6.3.4 涡轮轴发动机6.3.5 螺旋桨风扇发动机6.4 冲压喷气发动机6.5 火箭发动机6.5.1 固体火箭发动机6.5.2 液体火箭发动机6.5.3 其他能源的火箭发动机6.6 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历程与主要型号第7章机载仪器与设备7.1 航空仪表7.1.1 飞行仪表7.1.2 发动机仪表7.2 导航系统7.2.1 无线电导航系统7.2.2 其他导航系统7.3 自动飞行控制系统7.3.1 自动驾驶仪7.3.2 其他自动飞行控制系统7.4 其他机载设备7.4.1 电气设备7.4.2 通信设备7.4.3 雷达设备第8章航空新技术简介8.1 飞机设计新技术8.1.1 新的气动外形设计方法8.1.2 短距起降或垂直起降与推力矢量技术8.1.3 隐身技术8.2 航空发动机新技术8.2.1 脉冲爆震发动机8.2.2 多电发动机8.2.3 超燃冲压发动机8.2.4 特种能源发动机8.3 航空制造新技术8.3.1 大型宽弦风扇叶片8.3.2 整体叶盘结构8.3.3 航空新材料及其成型技术8.3.4 航空数字化制造技术8.4 民航客机新技术8.5 直升机新技术8.5.1 直升机动力8.5.2 直升机的材料与结构8.5.3 航空电子与二次能源8.5.4 直升机的制造技术8.6 空空导弹新技术8.6.1 远程推进与推力矢量控制技术8.6.2 红外成像制导技术8.6.3 毫米波制导技术8.6.4 多模导引和复合制导技术8.6.5 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8.6.6 高效定向引战技术8.6.7 导弹模块化与开放式设计技术8.6.8 保形外挂和高密度内挂条件下的发射技术8.7 无人机技术附录附录A 航空大事记附录A.1 世界航空大事记附录A.2 中国航空大事记附录B 航模制作实践——手掷模型滑翔机制作与试飞附录B.1 弹射模型滑翔机的制作附录B.2 弹射模型滑翔机的调整试飞。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因此,本课对于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原因及影响掌握就尤为重要。
(2)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2节课。
它上承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下启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同时又相对独立,共同反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各个层面。
在近现代史上,中国的社会结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中,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方面体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另一面给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的办法,指导各小组学生阅读教材、搜集材料,制作课件。
课前将学生分为铁路公路组、水运航空组、通讯组等八小组完成各组任务(搜集材料、制作课件、课堂展示)。
要求展示时间5--7分钟左右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主要情况,并理解这一变化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特征,认识到它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1)搜集老照片,引用相关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特点。
(2)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
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变化。
教学重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交通工具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用图片展示古代、现代交通与通信,给学生视觉形成强烈冲击。
书滑翔机发展史
滑翔机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人类对飞行的探索历史。
在古代,
人们就开始梦想飞翔,而滑翔机的发展也是在这种梦想的驱动下逐
步完善的。
最早的滑翔机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6世纪,战国时期的鲁国人蔡伯纳就制作了一种名为“木鸟”的滑翔器。
这种滑翔器是用竹子和薄木片制成的,形状类似鸟的翅膀,据说可
以在空中滑翔一段距离。
虽然这种滑翔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滑翔机,但它标志着人类对飞行的憧憬和探索。
到了近代,滑翔机的发展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实践。
19世纪末,随着航空理论的逐渐完善,人们开始尝试制作更加科学的滑翔机。
德国的奥托·李林塔尔被认为是现代滑翔机的奠基人之一,他在
1894年成功飞行了一段距离。
随后,各国的科学家和爱好者纷纷投
入到滑翔机的研究和实践中,推动了滑翔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20世纪初,滑翔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随着飞机的发明
和飞行技术的不断进步,滑翔机的设计和性能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滑翔机被广泛运用于军事行动中,成为重要
的空降和运输工具。
战后,滑翔运动逐渐成为一项受欢迎的体育运动,滑翔机的设计和制造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至今,滑翔机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航空器具,被广泛运用于体
育运动、科研实验和军事应用等领域。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滑翔机的发展前景也将更加广阔,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某一天,滑翔机可能会成为一种更加普遍的交通工具,为人类的出行带来全
新的可能性。
公共艺术课程论文题目:《航空发展史论文》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班级: 12级(1)班姓名:吴佳佳学号: 201206020019航空发展史论文摘要:在蓝天中飞翔,在白云中穿梭,这是古人翘首盼望的梦想。
而如今这个梦想成为了我们司空见惯的画面。
飞行梦的实现,要归功于航空技术的发展。
本文就航空的基础知识、航空发展史、国内航空发展前景展望以及对航空知识的体会这几个方面进行展开,旨在对航空知识进行阐述,并表达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航空发展史航空知识体会一、航空基本知识(一)航空的概念航空是一种是复杂而有战略意义的人类活动,是指飞行器在地球大气层(空气空间)中的飞行活动,以及与此相关的科研教育、工业制造、公共运输、航空运动、国防军事、政府管理等众多领域。
通过对于空气空间和飞行器(航空器)的利用,航空活动可以细分为众多独立的行业和领域,典型的比如航空制造业、民用航空业等[1]。
航空从狭义上指的是载人或非载人的飞行器在大气层中的航行活动。
广义上航空一词也指进行航空活动所必须的科学,同时也泛指研究开发航空器所涉及的各种技术。
人类自古以来便有像鸟儿一样翱翔天空的愿望,但直到18世纪后期载人热气球在欧洲升空后才首度实现。
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进步,人类的航空事业得以迅速发展。
1903年12月17日美国人莱特兄弟成功试飞人类第一架重于空气、带有动力、受控并可持续滞空的飞机,开启了现代航空的新纪元。
航空是21世纪最活跃和最具影响力的科学技术领域,该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水平,也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及科学技术的水平。
(二)航空的用途1.民用民用,即民用航空。
民航指一切军事、警察、海关等国家航空活动之外的航空活动,包括公共航空运输及通用航空。
公共航空运输几个主要的公司有:空中客车公司,总部在欧洲;波音公司,总部在美国;庞巴迪公司,总部在加拿大;巴西航空工业公司,总部在巴西;图波列夫设计局,总部在俄罗斯。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精编知识体系)【单元课程标准】1.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2.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3.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时空坐标【时空坐标】【知识梳理】归纳:运输工具的发展人工搬运(人力)→驯养动物(畜力)→撬的使用(技术)→发明轮车(技术){交通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1.原始交通(1)“路”的形成: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猎、捕鱼、采集食物,其习惯性的足迹就形成了“路”。
(2)定居生活产生后交通的发展:人类转向定居生活以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运输物品依赖的仍是天然的道路与河流。
2.陆路交通:人工道路(1)原因: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
(2)古代著名的人工道路1)罗马帝国: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2)中国①秦朝:修筑的驰道(国道、皇帝道)、直道(类似高速)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拓展:秦朝交通的成就及作用a.成就:统一车轨,修筑驿道,开凿灵渠。
b.影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②汉代:贯通了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丝绸之路。
③唐朝:驿道有近2.5万千米,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拓展:唐代交通的特点及原因a.特点:对外交通发达,陆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陆路、海路并举;形成几个交通中心。
b.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空前繁荣;文化辉煌灿烂、世界领先;长安、洛阳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④元朝: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思考:秦与罗马全国道路网的共同作用(1)积极作用: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②有利于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③便利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2)消极作用: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交通建设有哪些在漫长的中国近代史上,交通建设的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和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交通建设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铁路建设在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19 世纪末,中国开始修建自己的铁路。
其中,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詹天佑主持修建。
这条铁路的建成,极大地鼓舞了民族自信心,也展示了中国在铁路建设方面的能力。
京张铁路的修建克服了诸多困难。
当时的工程技术条件相对落后,地形复杂,施工难度极大。
但詹天佑凭借着卓越的智慧和坚韧的毅力,创造性地采用了“人”字形线路,成功解决了火车爬坡的难题。
京张铁路的建成通车,不仅缩短了北京与张家口之间的运输时间,促进了两地的经济交流,还为后来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除了京张铁路,其他一些重要的铁路干线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建成。
例如,陇海铁路连接了江苏连云港和甘肃兰州,是贯穿中国东中西部的重要铁路干线之一。
它的修建对于促进沿线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公路建设也在近代中国逐步兴起。
在 20 世纪初,随着汽车的引入,公路交通开始受到重视。
一些城市之间陆续修建了简易的公路,但由于当时的技术和资金限制,公路的质量和里程都相对有限。
然而,公路建设的发展对于改善城市内部交通和城乡之间的联系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它使得商品运输更加便捷,也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新的选择。
在水运方面,近代中国的港口建设和内河航运也有所发展。
沿海一些重要港口,如上海、广州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扩建和改造,以适应国际贸易的需求。
同时,内河航运如长江、珠江等流域的航运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例如,长江航运在近代逐渐引入了蒸汽轮船,提高了运输效率。
一些轮船公司相继成立,开辟了新的航线,加强了长江沿岸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
此外,航空运输在近代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民用航空线路。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之小船创作课程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近代交通工具的演变(1)人力牵引的交通工具: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②自行车:又称脚踏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开始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2)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①轮船: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②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③电车:1906年,天津建成了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④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⑤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民航事业开始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2.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1)具体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以至有“自行车王国”之称。
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快捷灵巧的摩托车逐渐成为城乡居民的又一重要交通工具。
③城市出租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家庭汽车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
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铁路、公路交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⑤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2003年,投入商业运营的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
⑥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
(2)主要特点:受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具体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事业(1)背景: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中国还处于依靠驿站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
中国近现代船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
以下是该时期中国船舶发展的一些关键节点:
船舶引进和民营船厂的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这个时期,西方国家的先进船舶技术开始引进到中国。
外国势力在中国租界地区建立了多个船厂,以满足对于商业和军事船只的需求。
此外,一些中国的民营船厂也开始崛起,例如上海的江南造船厂。
船舶工业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40年代):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船舶工业逐渐蓬勃发展。
上海的江南船厂、汉阳造船厂等成为当时最大的船舶制造企业。
中国开始自主设计和建造各类船舶,包括民用货轮、客轮以及军用舰艇。
抗战时期的船舶制造(1937年-1945年):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船舶工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抗战时期,中国政府将船舶制造作为战略任务之一,大量投资于造船业。
中国船厂为战争提供了大量的军用船只,包括炮舰、驱逐舰等。
此期间中国船舶工业实现了一定的技术突破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船舶工业(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船舶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了多个大型的船厂和造船基地。
中国开始自主设计和建造各类舰船,包括潜艇、驱逐舰、航空母舰等,实现了船舶工业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船舶发展经历了从船舶引进到自主设计和建造的转变。
在各个历史阶段,船舶工业都在不断演进和壮大,起到了重要的经济和国防作用。
近年来,中国船舶工业也在不断追求创新和技术提升,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船舶制造大国。
一、海上军事斗争在近代中国的重要地位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发动鸦片战争,从海上敲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由此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二十年之后英法联军的侵华舰队卷土重来,再次用坚船利炮突破中国的海上藩篱,然后驱兵北京城,点火焚烧了圆明园。
188 4年,法国远东舰队在侵华战争中肆行于中国东南沿海,在马尾全歼了中国的福建水师。
十年之后的甲午战争,更是上演了一幕兰色的历史大悲剧,日本海军全歼中国海军北洋舰队,区区岛国将泱泱大清帝国彻底打跨。
几年过后,八国联军的舰队又不费吹灰之力,迫使清朝政府接受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将中华民族彻底推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深渊。
此后的中国,更是国门洞开,有海无防;外国侵略者的军舰在中国的领海和内河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地。
据不完全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艇达1860多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
百余年里,中国由一个完全独立的封建主权国家亦步亦趋地沦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深渊,中华民族在此历史过程中虽不断奋起抗争,但更多的则是历尽劫难,饱尝屈辱。
回顾这一段不幸的民族历史,我们不难看到:外敌的不断入侵、特别是来自海上的外敌不断的入侵,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大劫难的直接根源。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
如果说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是构成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海洋方向入侵与反入侵的军事斗争,则关系着侵略与反侵略战争的胜负成败,从而也就决定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命运。
二、中华民族在海洋方向的奋力抗争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对国家所面临的海洋方向的严重危机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并陆续提出了一些应对之策。
以30余艘舰船和不足万人组成的英国远征军,远涉重洋侵犯中国,使拥有近百万常备军的中国军队一触即溃。
我国海军相关知识点总结一、我国海军的历史1. 中国古代的海军中国古代的海军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吴国拥有强大的舰队,曾经对抗过当时的霸主秦国。
随着秦统一六国后,中国的海军力量逐渐减弱,直至宋代的时候,中国的海军几乎完全处于沉寂状态。
2. 近代海军的兴起19世纪末,随着中西交流的加强和列强的侵略,中国开始重视海军建设。
在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便是1894年日本发动对中国的甲午海战,中国海军在此次战役中遭到惨败,这也成为了中国海军现代化的开端。
3. 现代化的中国海军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开始了新的海军建设,积极引进舰艇建设技术、装备和武器装备,不断加强自身的海军力量。
中国的海军力量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世界上的重要海军之一。
二、我国海军的组成我国海军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1. 海军舰艇海军舰艇是中国海军的主要武器装备,包括航空母舰、驱逐舰、护卫舰、潜艇、导弹艇等。
这些舰艇在海上能够发挥多种作用,包括战斗、侦察、运输、支援等。
2. 海军航空兵海军航空兵是中国海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执行海上空中战斗、侦察、护航、反潜等任务。
海军航空兵的装备包括舰载机、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等。
3. 海军陆战队海军陆战队是中国海军的精锐部队,主要任务是进行舰船登陆作战、护航任务以及海上反恐等。
海军陆战队是我国海军中的精锐部队之一,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和作战能力。
4. 海军辅助舰艇海军辅助舰艇是为了配合舰艇编队的作战行动和支援战斗的顺利进行而配置的一种舰艇。
海军辅助舰艇包括补给舰、维修船、救护船、拖船等。
5. 海军后勤保障海军后勤保障是为了保障海军舰队的正常运行和战斗力的维持而设置的一种机构。
其主要职责包括军需物资保障、后勤保障、军用维修等。
以上这些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我国海军的整体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我国海军的主要任务包括:1.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中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其中不乏被邻国侵占的岛屿和海域。
中国航空发展史
(西安航空学院 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古代发明和创造的风筝、火箭、孔明灯、竹蜻蜓等飞行器械,
被认为是现代飞行器的雏型,对航空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从18世纪后半叶,气球、飞艇先
后在西方研制成功。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的航空知识传入中国。首先是航空新闻和科学
幻想小说,其次是外国飞行家来中国作飞行表演。中国政府也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航空,购买气
球和飞机。但直到1949年,中国的航空事业还十分落后,发展极为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才真正获得了迅速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航空发展史的浅述,意图使大家对中国的航空
有一个粗浅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同时引发人们对于中国与西方
航空发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思考,在对历史的回顾中找到未来的方向。
关键词:近代史;航空;发展
1855年,上海墨海书店刻印了《博物新编》,其中介绍了氢气球和巨伞图。《天上行舟》
画的是航空设想。在中国最早介绍飞机的文章是1901年石印的《皇朝经济文编》中的《飞机
考》。1903年以后开始出现翻译和编著的航空科学幻想小说。
博物新编
气球 光绪十三年(1887),天津武备学堂数学教习华蘅芳制成直径5尺(约1.7米)的气
球,灌入自制的氢气成功飞起。这是中国人自制的第一个氢气球。
飞艇 澳洲华侨谢缵泰于1899年完成“中国”号飞艇的设计。“中国”号飞艇用铝制艇
身,靠电动机带动螺旋桨推进。谢缵泰没有得到清朝政府的支持,他不得已把“中国”号构造
说明书寄给英国飞艇研究家,获得很高评价。
飞机 冯如于1909年9月造出一架飞机,9月21日试飞成功。在国外制造飞机著名的中
国人谭根于1910年成功地设计和制造了水上飞机,夺得国际飞机制造比赛大会冠军,后在菲
律宾创造了当时世界水上飞机飞行高度的纪录。
中国航空先驱——冯如
中国航空事业的建立是从筹建空军开始的。1913年9月正式成立的南苑航空学校,是中
国第一所正规的航空学校。南苑航空学校先后训练出4期飞行学员,共159人。之后成立的还
有广东军事航空和东北军事航空,为我国的早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飞行员。1913年,北洋政
府在筹办南苑航空学校的同时,也购买了修理工厂的设备和器材,建立了中国最早的飞机修理
厂。从1919年起,各省相继办起了修理厂。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先后建立了杭州笕桥航校修理厂、
南京首都航空工厂、上海高昌庙海军制造飞机处、上海虹桥航空工厂、武昌南湖修理厂。
1934~1935年,国民党政府又与美国、意大利合办了几个工厂,其中有杭州中央飞机制
造厂、广州韶关飞机修理厂、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主要也是装配、仿造和修理飞机。近代中
国航空工业起步于1918年的海军飞机工程处,以后有广州飞机修理厂,以及30年代建设的杭
州中央飞机制造厂、南昌飞机制造厂、广州韶关飞机修理厂和杭州保险伞厂,抗日战争时期建
立的成都飞机制造厂和大定发动机制造厂等。
海军飞机工程处: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飞机制造工厂,以制造水上飞机著名。
广州飞机修理厂:是中国早期制造飞机的第二个工厂。
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1934年2月中美合办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
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1935年1月,中国与意大利4家航空公司合办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
制造意式飞机。
成都第三飞机制造厂:1942年4月在成都成立第三飞机制造厂。
大定发动机制造厂:1940年,航空委员会在贵州大定县(现大方)羊场坝乌鸦洞设立大
定发动机厂,又名云飞机器制造公司。
中国自办的航空工程教育起步较晚。早期主要是派员赴外国留学。中国最早训练大学程度
航空工程人才的学校是海军飞潜学校。
1935年,南京中央大学创设航空工程系,初时只设航空机械特别班,招收各大学工科毕
业生,学习航空课程一年半,实习2月后毕业,共办了3班,先后毕业学生33人。1936年底,
北平清华大学成立航空研究所,由顾毓琇和庄前鼎分任正副所长。1939年,研究所迁到昆明。
清华大学研究所在昆明设计和建造五尺小风洞,进行空气动力学、高空气象、结构和材料、直
升机和滑翔机设计制造等项研究。所写论著和研究报告共108篇,其中4篇曾在国外杂志发表。
1939年7月7日在成都成立航空委员会航空研究所,下设器材、飞机和空气动力3个
组,1941年8月扩大并改名为航空研究院,分器材和理工2个系并附设飞机试造场和机工场。
1934年,航空委员会从意大利购买航空风洞,交南京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使用。北平清华大
学于1936年建成中国第一个自己设计的风洞。
风洞中的飞机模型
新中国民航业的初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拉开了新中国民
航事业发展的序幕。从1949年到1979年,新中国民航业的发展在艰难探索中前进,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以后的改革发展和崛起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培养了队伍。新中国民航业的发
展起步于1949年,建立起发展的基本框架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而真正的起飞
则是在90年代。
从1910年到1949年,近四十年的时间中国虽然在航空方面积累了一些基础,但从来也算
不上是独立的航空工业。再加上抗战中日军的轰炸,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溃败时的破坏以及战乱
中机厂的多次搬迁流漓,设备损失殆尽,工厂残破瓦解。到新中国成立时,除了留下一些航空
技术人才之外,仅有的一些微薄基础已荡然无存。
我们今天蓬勃发展的航空工业,便是在这种“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一步一步,一砖一瓦地
建设起来的。五十年以来,无数航空工作者为了新中国的航空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终于使
我国跨入了航空大国的行列。
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诞生。初期阶段主要承担修理军用飞机以保障战争需
要的紧迫任务,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
新中国自行设计并研制成功的第一架飞机是歼教1,于1958年7月26日首飞成功。初教
6于1958年8月27日首飞成功,随后解决了改装国产发动机等问题,于1962年1月定型.我
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是歼5型飞机。歼5飞机1956年7月19日首飞成功,同年交付部队正
式服役。
歼教-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航空工业进入完全依靠自己力量,独立自主地建设和发展时期。
其间虽然受到“文革”的严重干扰,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绩。到70年代后期,中国航空工业
不仅在东北、华北、华东有了比较强的飞机及其配套生产能力,而且在中南、西南、西北等地
的“三线”地区建成了能够制造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直升机及其发动机、机载设备的成
套生产基地。航空工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比较完整配套的生产能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航空工业除了进行强5、歼7、歼8等飞机的改型外,还努力研制
新一代性能更先进的飞机,其代表就是歼8Ⅱ歼击机。此外,中国的下一代主力战斗机歼10
也已经宣告研制成功。这一系列的成果说明,中国已经有能力自己设计高性能的战斗机,我们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小。
航空工业经过一百多年来的不断发展,航空已经成为21世纪最活跃和最有影响的科学技
术领域。该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标志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
水平。
歼-10战斗机
回归今时今日,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群体化、社会化、高速化的趋势和特征异常明显,
我们随时可能面临新的危机,新的挑战。这一点在航空领域尤其明显,因为在对航空航天技术
要求不断提高的未来,落后的航空技术就意味着落后的国度,意味着国家的领空安全将无法保
障。而在未来的多时空时代,失去了领空,就如同我们人类失去了一种感官,必将无法达到最
优的状态。请相信,这不是危言耸听,但我们也不必因此而气馁。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开拓、
不断创新,属于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李红军.航空概论 [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社,北京,2011。
钱昌祚.三十年来之中国航空工程 [M] .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年周年纪念刊,南京,1946。
刘佐成.中国航空沿革纪略 [M] .飞行杂志社,南京,1930。
厉汝燕.世界航空之进化:最近之五十年 [M] .申报馆,上海,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