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外语教学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2004 年第3 期( 总第100 期) 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刘庆元( 湖南理工学院外语系,湖南岳阳414006) 1. 0 引言语篇是翻译的对象和基本单位, 作为一种交际活动, 它具有七项标准: 衔接性, 连贯性, 意向性, 可接受性, 语境性, 信息性和互文性“如果其中的任何一项标准没有达到,语篇, ( 就失去了交际性”Beaugrande & Dressler ,1981 :3) 。语篇的衔接性与连贯性虽属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构成语篇时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 是语篇的有形网络; 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是语篇的无形网络。( 方”梦之,2002 :326) 在语篇翻译中,译者要考虑用适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把原文信息重新表达出来。重新表达不仅需要词汇方面的转换,还需采取一些相应的策略对译文的衔接进行重组,从而达到译文的连贯。本文拟就衔接与连贯在译文中的表现方式及转换手段进行讨论,是把语篇分析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的一种尝试。2. 0 译文的衔接衔接( cohesion) 或称词语连接,是指一段话中各部分在语法或词汇方面有联系或两方面都有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句子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衔接是语段、篇章的重要特征, 是语篇研究的核心。语言学界普遍认为韩礼德和哈桑的Cohesion in English 是衔接理论创立的标志。他们认为, 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 尽管不足) 的条件。在他们看来,有了衔接不一定产生语篇,但是如果没有衔接则一定不会产生语篇。他们将衔接分为五大类: 照应( reference ) , 替代( substitution ) , 省略( ellipsis ) , 连接( conjunction) 及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 Halliday & Hason , 2001 :6) 其中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语法衔接是语篇具有的典型特征之一。在语篇翻译收稿时间:2003212201 作者简介: 刘庆元(1962 - ) ,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 话语翻译。摘要: 语篇翻译中,衔接与连贯虽属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在构成语篇时关系是非常紧密的。由于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表达习惯,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目的语的要求采取不同的策略,对译文的衔接进行重组,从而达到语义上的连贯。关键词: 语篇翻译; 衔接; 连贯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643 (2004) 0320095205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中,语篇特征原则可用来解释如何获得原文和译文在语篇层面上的对等。衔接的优劣,关系到译文是否被接受者理解和接受。因此,译文要根据目的语的语篇特征, 借助恰当的衔接手段,将句子与句子、语段与语段逻辑地粘连起来,构成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语义单位。下面我们从语篇翻译的角度对汉英语法衔接手段中的照应及连接的特征和译文中的转换策略进行讨论。 2. 1 语法衔接2. 1. 1 照应的增减无论是严复的、、, 还是刘重德教授的、、“信达雅”“信达切”以及奈达的, “等值翻译”都强调了译文必须忠实于原, 文,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视为翻译。最大限度的意义和形式对等是语篇翻译的终极目标。然而,由于源语和目的语的个性,衔接手段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处理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翻译质量。就英汉语而言“现代英语在, ( hypataxis) , 即用连接词语句衔接方式上来说多用形合方法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而汉语既用形合方法, 又用意合方法(parataxis) ,但重意合法”胡曙中,1993 :601) 。鉴于汉语衔接( 的“意合”,语篇构建时少用照应手段, 转换成英语时, 应性根据“形合”的特点予以补充。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 昨奉大函,诵悉一是。尊稿极佳,唯篇幅甚长,本志地位有限,故不克刊登,良用歉然。I received your letter yesterday. Y article is very good , but our I am sorry that owing to pressure of space , I find it too long to be published. 例(1) 的源语中,没有一个代词,是汉语中典型的“意合”照应方式。但是, 为了符合英文的“形合”粘连原则, 译文用95 了三个I ,两个your 和一个it 。增补六个代词是完全必要的。反之,英译汉时,可以适度地减少照应手段, 来满足汉语“意合”的粘连特点,避免冗余信息的产生。例

如: (2) He smelled the breeze and he listened for any foreign sound of secrecy or creeping , and his eyes searched the darkness , for the music of evil was sounding in his head and he was fierce and afraid. After he had probed the night with his senses he went to the place by the side post where the pearl was buried , and he dug it up and brought it to his sleeping mat , and under his sleeping mat he ered it up again. dug another little hole in the dirt floor and buried his pearl and cov 2 96 汉语中无关紧要的连接词予以省略。例如: (4) I was up the next morning before the October sunrise , and away through the wild and the woodland. The rising of the sun was noble in the cold and warmth of it ; peeping down the spread of light , he raised his shoulder heavily over the edge of gray mountain , and wavering length of upland. Beneath his gaze the dewfogs dipped 2 beyond other gliding. ( Richard D. Blackmore : An October Sunrise) and crept to the hollow places , then stole away in line and column , holding skirts and clinging subtly at the sheltering corners where rock hang over grass2land , while the brave lines of hills came forth , one 他闻着微风吹来的气息, 听听有什么奇异声响, 同时两眼在黑暗中搜索, 因为邪恶之歌又在耳边响起。他有点凶猛,也有点害怕。他用眼睛和耳朵在黑夜里仔细审查一番之后,又回到屋里, 来到侧柱旁埋珍珠的地方, 把珍珠挖出来, 拿到席子上,又在席子下面的地上挖了一个小洞, 把珍珠埋进去,再盖上土。源语用了7 个he ,3 个it 和6 个his , 共16 个代词。如果全部照译出来, 不符合汉语的照应习惯。因此, 译文简化为三个“他”,意思并不含混, 反而更简练、、。类似的流畅自然增减都是根据目的语的语篇特点而调整。除人称照应以外, 表衔接的关联成分也应作适当的调整。2. 1. 2 连接成分的增减英语语句之间主要采用形合法过渡,尤其是那些比较正第二天凌晨, 在十月的太阳还没有升起之前, 我已经动身,并穿过旷野和丛林。十月的清晨,乍寒还暖,日出的景象是很壮观的。透过一片晨曦,朝日从朦胧的山冈和起伏连绵的高地边际,沉重地抬起肩头。在它的逼视下, 蒙蒙的雾气向下沉降,落到洼地里去,接着化成一丝丝一缕缕,悄然地飘去,而在草地之上悬崖之下的那些隐蔽角落里, 雾气却还在引裾徘徊,而群山的雄姿却接二连三地涌现。( 周嘉栋译) 从“信”的标准来看, 译文是相当不错的, 但过于注重形式上的忠实,忽视了汉语少用连接词的衔接特点, 连接词的式的文章中,句子之间或句群之间往往使用一些过渡词来衔接。( 王武兴,2003 :109) 因此, 汉译英时, 译者应根据目的语的特点对译文的逻辑连接方式进行调整。为了满足英文的逻辑关系,应适当地增补一些关联成分。例如: (3) 男孩哭得心都快碎了, 当问及他时, 他说饿极了, 有字字对应翻译使得译文的衔接过于欧化,从而影响了整个译文的流畅性、简洁性。需要指出的是: 就汉语的衔接而言,由于受近代翻译的影响,汉语的逻辑关系也越来越多地明示于语言表层,有别于传统隐含这种关系的意合方式,即多用“如( 王克非, 果”“因为”假如”当……时”作为……等”, “, “, “, 2002) 。我们认为适当地保留源语中的逻辑连接词能丰富汉语的句式结构,将来也许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综上所述,语篇翻译中,目的语中衔接重构时,译文不应受原文羁绊,应根据目的语中的语篇特点,作适度的增减,而不是简单的移植。必须指出“衔接手段的调整和变通绝不, 两天没吃了。The boy who was crying as if his heart would break , said , when I spoke to him , that he was very hungry because he had had no food for two days. 为了体现英语多用连接词表示句际关系的特点,符合英语的形合特征,译文使用了who ,as if ,when ,that ,because 等多个连接成分来理顺上下句的语义关系,使汉语的隐性粘连显形化,从而满足英语的行文要求。尽管这种节外生枝, 叠床架屋的构建方式比较繁琐,但作为英语的语篇构建原则译者是必须遵守的。是译者随意而为之, 它必须建立在对原文语篇, 而不是孤立的语句,逻辑层次的分析和译文语篇逻辑推进的需要之上”(李运兴,1998 :200) 。因此, 这就要求在翻译中, 译者应该遵照源语作者的意图及源语语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