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诊断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77.96 KB
- 文档页数:2
猪瘟诊断技术国标猪瘟(又称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严重传染病,对猪的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控制猪瘟的传播和预防,各国不断加强对猪瘟的诊断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
2000字篇幅有限,以下是一份关于猪瘟诊断技术国标的简要介绍。
一、猪瘟诊断技术国标概述猪瘟诊断技术国标是指对猪瘟病毒进行诊断和检测的技术标准,包括样品采集、实验室检测方法、结果判定等内容,目的是为了准确、快速地发现猪瘟病毒,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和预防措施。
二、猪瘟诊断技术国标的内容1. 标本采集标准猪瘟诊断技术国标应该包括猪瘟病毒检测所需标本的采集标准,例如血清、组织、粪便等标本的采集方法和保存条件,以确保样本质量和稳定性。
2. 实验室检测方法猪瘟诊断技术国标应包括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聚合酶链反应(PCR)等,这些方法可以快速、高效地检测猪瘟病毒的存在。
3. 结果判定标准针对不同的检测方法,猪瘟诊断技术国标应该包括结果判定的标准,例如阳性、阴性结果的判定标准,以及对于不同程度的阳性结果的进一步确认和分析标准。
三、猪瘟诊断技术国标的重要性1. 保障猪瘟诊断的准确性和标准化猪瘟诊断技术国标的制定可以统一猪瘟检测的标准和流程,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
2. 为猪瘟病毒监测提供技术支持猪瘟诊断技术国标的推广应用可以为猪瘟病毒的监测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3.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猪瘟诊断技术国标的制定和推广可以促进国际间关于猪瘟防控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的猪瘟防控技术水平。
四、猪瘟诊断技术国标的展望猪瘟诊断技术国标的制定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和疫情特点,同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经验和成果,不断完善和更新技术标准,适应猪瘟防控工作的需要。
猪瘟诊断技术国标是猪瘟防控工作的重要基础,其制定和推广将有助于提高我国猪瘟防控技术水平,有效控制猪瘟病毒的传播,保障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疫病防治LIVESTOCK AND POULTRY INDUSTRY No.4,2245猪瘟的主要致病机制以及临床诊断要点刘东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摘要: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是威胁我国养猪业发展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猪瘟病毒的持续性感染是防控猪瘟中最棘手的问题。
猪瘟病毒主要的致病机制是激活巨噬细胞,导致过渡的免疫反应而造成大量免疫细胞的凋亡、损伤。
在临床诊断中,非典型性猪瘟占比绝大多数。
临床表现温和,症状渐进。
与其他有相似症状的"瘟症"区分有一定难度。
从猪瘟病毒的病毒结构、复制过程、致病机制与病理表现与临床表现5个角度出发,阐述猪瘟的发生发展过程与临床诊断要点。
关键词:猪瘟;临床;诊断;猪病doi:10.12567/(.cnki.1008-0414.7021.02.6451猪瘟病毒概述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是单股正链RNA病毒,具有囊膜,囊膜外具有纤突。
病毒粒子呈球形,核衣壳是对称的20面体。
位于病毒核心的RNA 总长约为12.3kB蛋白质编码区两端由NTR相连接。
基因组编码5种蛋白质。
4个结构蛋白和9个非结构蛋白。
4个结构蛋白分别是核心蛋白(C)和包膜糖蛋白E5E2和E rns。
9个非结构蛋白分别是N pu、p7、NS2-3、NS2、NS3、NS4A、NS4B、NS5A和NS5B。
这些非结构蛋白在病毒复制增殖的过程中起到各种各样的作用。
CD46是猪瘟病毒感染细胞的主要受体,在用细胞培养猪瘟病毒时,通常情况使用猪源原代或者传代细胞来培养猪瘟病毒。
猪瘟病毒由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质,并且开始增殖。
在体外条件下,用于培养猪瘟病毒的细胞不产生病变。
宿主细胞膜表面的CD46与硫酸乙酰肝素被认为是介导病毒内吞的受体,E RNS首先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胺聚糖相互作用并且在E2E1异二聚体的辅助下与CD46相互作用,刺激细胞开始内吞带囊膜的病毒颗粒。
猪瘟的诊断与治疗猪瘟,又称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猪类动物。
该病毒属于病毒科学家所称的“疣状病毒”,主要在猪的皮肤和淋巴系统引起病变。
由于其高度传染性和致命性,猪瘟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猪瘟的诊断通常通过病毒分离和鉴定,以及猪瘟抗体检测来进行。
病毒分离和鉴定是通过从疑似病猪体内收集样本,如血液、组织、粪便等,然后通过相关实验室技术将病毒分离出来,并确定其类型和亚型。
猪瘟抗体检测是通过检测猪体内产生的抗体,判断猪是否感染了猪瘟病毒。
猪瘟的治疗主要是通过预防为主,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用于治疗猪瘟。
预防猪瘟的有效方法包括:1. 疫苗接种:猪瘟疫苗是预防猪瘟的主要手段,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提供免疫力,帮助猪体内抵抗病毒的入侵。
目前已经有多种猪瘟疫苗可供选择,养殖户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
2. 定期消毒:猪瘟病毒容易通过病死猪体、粪便、尿液等途径传播,定期对养猪场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工作是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
消毒时应选择有效的消毒剂,并按照标准的消毒程序进行。
3. 严格管理:养殖户应严格管理养猪场的生物安全,限制野猪进入养猪场,控制养猪场内外动物的接触,确保猪舍的通风、温度和湿度适宜,严禁随意引进猪只。
4. 早期发现和隔离:一旦发现疑似猪瘟病例,应立即隔离疑似感染的猪只,并报告当地卫生部门进行相关检测和处理。
养殖户也要密切关注猪只的健康情况,及时发现任何异常症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猪瘟的诊断和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其中诊断包括病毒分离鉴定和猪瘟抗体检测,治疗则主要是通过预防为主,采取疫苗接种、定期消毒、严格管理和早期发现隔离等措施,控制疾病的传播和影响,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猪瘟诊断技术国标猪瘟,又称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严重传染病,也是目前全球范围内猪类养殖业面临的重大危机之一。
针对猪瘟的诊断技术的国际标准对猪瘟的诊断技术在疫情的控制和防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规范猪瘟的诊断技术,保障猪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各国在不同国际组织下积极开展了猪瘟诊断技术的标准制定工作。
下面将对猪瘟诊断技术的国际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1. 诊断样本的采集和处理猪瘟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猪的血液、组织和分泌物中,因此对于猪瘟的诊断需要采集患病猪的相关样本。
国际标准中通常规定了猪瘟诊断样本的采集、保存和运输方法,以确保样本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还包括了对于患病猪的处理要求,防止交叉污染。
2. 实验室诊断技术实验室诊断技术是猪瘟诊断的核心部分,国际标准对于猪瘟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其中包括了对于猪瘟病毒的检测方法、鉴定方法和鉴别方法,以及对于实验室设备和试剂的要求。
国际标准还规定了猪瘟诊断的结果判定准则和结果报告格式,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 质量管理体系为了确保猪瘟诊断技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国际标准通常还包括了对于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这些要求包括了实验室设施和设备的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实验室操作规范等,以确保诊断结果的可信度和稳定性。
4. 样品的保护国家对诊断结果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疫情的控制和防治。
因此在国际标准中对样品的保护也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主要包括了样品的运输、保存、处理等要求,以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国际标准对猪瘟诊断技术的规范化给猪瘟的诊断技术提供了规范和保障,有助于提高猪瘟的诊断水平,促进猪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执行,能够加强各国之间在猪瘟疫情防控和技术交流的合作,有利于共同应对猪瘟疫情带来的挑战,保障全球猪类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非洲猪瘟检测与诊断技术要点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牵头编制2019年9月前言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1921年,ASF最初发现于肯尼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非洲、欧洲、南美洲流行。
2018年8月初我国爆发非洲猪瘟首起疫情以来,该疫病已蔓延全国23个省,给我国生猪养殖业和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由于ASFV感染机制复杂,目前世界范围内至今尚无有效预防用非洲猪瘟疫苗,因此早期发现、精准检测是控制该病传播和发生的关键。
本文参考了OIE关于非洲猪瘟防控的文件、农业农村部发布相关文件和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相关技术手册,结合我们的研究成果,从非洲猪瘟早期发现、现场排查、精准检测三个方面的技术要点编写而成,主要面向从事非洲猪瘟现场排查和检测的一线防疫人员,提供了简明实用的相关操作技术与方法,为非洲猪瘟现场排查与检测等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编者牵头团队:上海兽医研究所猪呼吸道传染病团队负责人:马志永参加人:魏建超等参加团队: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猪烈性传染病创新团队负责人:仇华吉参加人:罗玉子等兰州兽医研究所外寄生虫与虫媒疫病团队负责人:刘志杰参加人:林密等兰牧药研究所中兽医与临床团队负责人:李建喜参加人:崔东安目录一、概述 (1)二、早期发现 (4)三、现场排查 (5)(一)准备工作 (6)1.人员准备 (6)2.车辆准备 (6)3.物品准备 (6)(二)进出养殖场要求 (7)1.抵达养殖场 (7)2.穿戴个人防护设备(在清洁区) (8)3.离场前准备 (8)4.离场后 (9)5.消毒剂的选择 (9)(三)临床诊断 (9)1.临床症状 (10)2.剖检病变 (11)3.鉴别诊断 (12)4.发现疑似病例的情况下应立即采取的行动 (13)(四)样品采集、包装与运输 (14)1.采样方法 (14)2.样品的记录、保存、包装和运送 (15)3.废弃物处理 (18)四、实验室诊断与确诊 (19)1.快速精准检测 (19)2.疫情确诊 (19)附件一: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 (20)附件二:国家非洲猪瘟参考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区域实验室名单 (24)一、概述非洲猪瘟病毒(ASFV)是一种有囊膜的DNA病毒,是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唯一成员。
非洲猪瘟的诊断与防治[猪瘟的诊断与防治]非洲猪瘟的诊断与防治[猪瘟的诊断与防治]近年来,我国猪瘟的发生和流行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感染率、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猪瘟的诊断与防治一直是临床兽医工作者所关注的焦点。
本文主要就猪瘟的诊断与治疗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1.临床症状猪瘟潜伏期一般为5~7天,根据病情和病程,在临床上可将猪瘟分为4种病型,即最急性、急性、慢性和温和型四种类型。
通常体温升高的病猪,血液中白细胞明显减少。
1.1最急性型猪发病后病猪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一般出现在初发病地区和流行初期。
潜伏期短,一般为2~3天,突然发病,表现为高热稽留,体温升高,全身痉挛,四肢抽搐,四肢末梢、耳尖和黏膜发绀,全身多处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很快死亡。
病程一般不超过5天。
1.2急性型病猪精神差,发热,体温在40℃~42℃,呈现稽留热,喜卧、弓背、寒颤及行走摇晃。
食欲减退或废绝,喜欢饮水,有的发生呕吐。
结膜发炎,流脓性分泌物,将上下眼睑粘住,不能张开,鼻流脓性鼻液。
初期便秘,干硬的粪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的肠粘液,后期腹泻,粪便恶臭,带有粘液或血液,病猪的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及齿龈、唇内、肛门等处粘膜出现针尖状出血点,指压不退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公猪包皮发炎,阴鞘积尿,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浑浊液体射出。
小猪可出现神经症状,表现磨牙、后退、转圈、强直、侧卧及游泳状,甚至昏迷等。
1.3慢性型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体温时高时低,食欲不振,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逐渐消瘦、贫血、衰弱,被毛粗乱,行走时两后肢摇晃无力,行走不稳。
有些病猪的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成蓝紫色或坏死、脱落,病程可长达一个月以上,最后衰弱死亡,死亡率极高。
1.4温和型又称非典型猪瘟,主要发生较多的是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表现症状轻微,不典型,病情缓和,病理变化不明显,病程较长体温稽留在40℃左右,皮肤无出血小点,但有淤血和坏死,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病猪十分瘦弱,致死率较高,也有耐过的,但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非洲猪瘟与猪瘟的鉴别诊断1 非洲猪瘟及猪瘟的区别辨识1.1 流行特点猪瘟与非洲猪瘟的传播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猪瘟只有经过接触以后才可传播,同时在一定条件下才可感染,任何时间、任何大小的猪只均可被感染。
而非洲猪瘟除了依靠接触传染外,还可以通过各种昆虫以及害虫等进行传播,其中软蜱是非洲猪瘟最为常见的虫媒,非洲猪瘟病毒会在软蜱体内寄存并随着软蜱的移动而进行传播,在软蜱体内病毒的活力以及传染性可以得到保证,因而能够实现持续传播。
另外,猪瘟病毒其自身毒株差异会直接决定其病情的严重情况,在我国猪瘟疫情主要发生于各种中小型的养殖场,基本不会向外传播,如果猪只在养殖前已经注射过疫苗,极少出现发病的情况。
而非洲猪瘟因其传播介质较为广泛,因而具有极广的传播范围,同时其病毒毒力较强,导致生猪一旦患病通常会在一周内全部死亡,当前针对非洲猪瘟并不具备有效的防治疫苗。
1.2 临床症状1.2.1 非洲猪瘟一般有15d的潜伏期,如果为直接接触感染,其病猪的潜伏期通常为5~19d,如果为软蜱叮咬感染,病猪的潜伏期一般少于5d,病猪的病死率与非洲猪瘟病毒毒力高低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如果为强毒株引起的感染病猪死亡率可以达到100%,而中等毒力毒株引起的感染病猪死亡率一般为30%~70%,低毒力猪仅可导致少数猪只发病死亡[1]。
猪瘟的潜伏期通常为7~10d,其潜伏期最短为2d,最长可以达到21d。
1.2.2 非洲猪瘟病猪通常在发热4d以后才会出现临床症状,此时病猪体温开始下降,2d左右以后病猪即会死亡。
而猪瘟病猪通常体温升高以及临床症状同时出现,病猪往往会持续3d及以上的高温,其每日的温差一般在1℃以内。
1.2.3 绝大多数非洲猪瘟为最急性经过,其病程一般为4~7d。
而绝大多数猪瘟为急性型,其病程一般为10d以上。
1.2.4 非洲猪瘟病猪其少毛或者无毛地区可以看到明显的紫绀区,病猪耳部紫绀区发生肿胀,其腹壁以及四肢等皮肤存在出血块,中央位置为黑色,而四周呈干枯状;猪瘟不存在这一病变。
猪瘟的诊断与防治一、慨述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0IE)列入A类,我国列入一类动物疫病。
病原—黄病毒科(牛D腹泻、日本脑炎)猪瘟病毒,单正股RNA目前认为只有一个血清型,但存在血清型变种,我国流行2个基因群致病特性---典型猪瘟(SF/HC)为急性感染,伴有高热厌食萎顿结膜炎。
亚急性型及慢性型的潜伏期、病程均延长,怀孕母猪-可导致死胎、流产、木乃伊,所产未死仔猪—产生免疫耐性,表现为颤抖、矮小并终身排毒,多数在数月死亡。
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猪和带毒猪,家猪野猪是病毒的自然宿主。
2、传播途径:①口鼻传播—直接接触食入含SF病毒的分泌物、排泄物和组织污染的饲料而感染。
②精液传播③胎盘传播胚胎期感染后出生的仔猪表面健康,对疫苗产生耐受并持续数月排出大量SF病毒自然条件下感染途径是口鼻腔,间或也可通过结膜,生殖道粘膜或皮肤擦伤进入。
3、机械性载体可传播HCV。
实验性证实也可通过空气传播该病毒。
4、HCV能够在野猪群中循环,在一些国家对养猪业构成威胁。
5、临床症状1、急性型 SF病毒强毒株引起,.高热稽留,喜卧、弓背、寒战摇晃喜欢饮水结膜炎、先便秘后拉稀,恶臭,出血点》出血斑,包皮炎。
部分猪出现神经症状(磨牙后退转圈强直游泳状,昏迷),怀孕母猪:流产产死胎畸形木乃伊,产出震颤的弱仔或外观健康但已感染带毒的仔猪。
2、慢性型体温时高时,低食欲不振,表现为消瘦,贫血,全身衰弱,走路无力,喜卧便秘和腹泻交替,耳端、尾尖、四肢皮肤有紫斑或坏死痂出现,病程20d以上,最后衰弱死亡; 不死耐过成为僵猪。
3、迟发型是先天感染的后遗症,出生数月后出现厌食不活泼、结膜炎、后躯麻痹。
但体温正常。
(胸腺萎缩,外周淋巴结器官严重缺乏淋巴细胞)4、最近新出现的猪瘟“温和型猪瘟”(非典型猪瘟):症状轻不典型,体温一般在40~41C左右,有的猪饵、尾、四肢末端皮肤坏死、发育停止,到后期行走不稳、后肢瘫痪,部分跗关节肿大,从这类病猪可分离到毒力弱的猪瘟病毒。
猪瘟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诊断方法杨红霞/江苏省泰兴市畜牧兽医中心 225400摘 要:所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败血性疾病,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是猪病中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从猪瘟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防控措施六个方面展开综述,为一线畜牧兽医工作人员防控该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猪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控措施猪瘟是猪感染猪瘟病毒后所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败血性疾病,该病又称为烂肠瘟,临床上以稽留热、全身性出血、白细胞减少等为主要特征,对生猪养殖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中国于1925年首次出现有关猪瘟的报道。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猪瘟列为必须报告的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但许多国家已经消灭了猪瘟。
近年来,猪瘟在我国的流行范围逐渐缩小,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也不典型,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降低,但仍需给予重视。
1 猪瘟的病原学猪瘟与非洲猪瘟具有相似的症状,但病原不一样。
猪瘟的病原为猪瘟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约50nm,有囊膜和纤突;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只有一个血清型,但又可以分为11个基因亚群;该病毒对猪肾细胞、猪睾丸细胞较敏感,可用来分离培养病毒;该病毒对物理因素有较强抵抗力,但对化学消毒剂敏感,常规的化学消毒剂即可将其灭活。
2 猪瘟的流行病学2.1 传染源 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病猪的排泄物如粪便、分泌物、尿液也可成为传染源;与病猪接触的人员、车辆、器具也可成为传染源。
2.2 传播途径 猪瘟主要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种方式。
健康猪接触到病猪的眼鼻分泌物、粪便、尿液等可被感染;带毒母猪可通过胎盘屏障将病毒传播给仔猪造成垂直传播,人工授精也会传播猪瘟病毒。
2.3 易感动物 猪是猪瘟病毒最主要的易感动物,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多次下发通知要求加强流通环节非洲猪瘟检测监管,但多数还是采取察验检疫票证的监管办法,没有采取全面采样检测的监管措施,导致疫情传播。
猪瘟的诊断与治疗猪瘟是一种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传染病,也被称为非洲猪瘟。
它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但也可通过直接接触病毒或食用被感染的猪肉传播。
以下是关于猪瘟的诊断与治疗的详细信息。
诊断:1. 临床症状:猪瘟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打喷嚏)、皮肤病变(如瘀点、瘀斑)和神经系统症状(如抽搐、肢体瘫痪)等。
2. 病毒检测:可以通过采集病死猪的组织样本(如淋巴组织、肺组织)进行病毒检测。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PCR(聚合酶链反应)和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 血清学检测:可以通过检测猪血清中的病毒抗体来确定猪是否感染了猪瘟病毒。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ELISA和中和试验。
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治愈猪瘟,因此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来控制疾病的传播和减轻猪的症状。
1. 隔离和屠宰:将病猪与健康猪分开,防止疾病的传播。
对受感染的猪进行屠宰和正确处理。
2. 疫苗接种:疫苗是防治猪瘟的主要手段之一。
目前有一种活疫苗和多种灭活疫苗可供预防使用。
疫苗可以提高猪的免疫力,减轻病毒对猪的损害。
3. 卫生和消毒:保持猪舍的清洁和卫生,定期消毒猪舍和设备,减少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
4. 早期干预:一旦发现猪瘟的症状,应立即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早期干预可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
总结:猪瘟是一种严重的猪的传染病,对猪的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及早诊断和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非常重要,包括隔离和屠宰病猪、疫苗接种、卫生和消毒以及早期干预等。
通过综合的疫病防控策略,可以减轻猪瘟对养殖业的影响。
猪瘟(猪病大全)概述猪瘟(Swine fever,SF或Hog cholera,HC) 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是威胁养猪业主要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是:急性,呈败血性变化,实质器官出血,坏死和梗死;慢性呈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后期常有副伤寒及巴氏杆菌病继发。
欧洲人称猪瘟为“古典猪瘟”,这是为了与非洲猪瘟区别。
我国有人叫“烂肠瘟”。
猪瘟流行广泛,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危害极大。
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的《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将猪瘟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在我国的《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中也被列为一类传染病。
猪瘟分布于全世界,流行很广,在我国也极为普遍,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病原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发表的第五次报告和第六次报告中将猪瘟病毒归属为黄病毒科(F1aviridae)。
猪瘟病毒是具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粒子的直径为20~55nm,平均直径为44nm。
病毒粒子具有二十面体的非螺旋形核衣壳,核衣壳的直径为27±3nm。
囊膜围绕着等轴的核心,在病毒粒子的表面有6~8nm类似穗样的糖蛋白纤突。
病毒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12~1.175g/mL,沉淀系数S20=140~150。
病毒粒子的基因组为单股线状RNA,分子量约为4×106。
用物理方法灭活猪瘟病毒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所含病毒的基质。
例如,在细胞培养液中56℃处理60min或60℃处理10min,便失去感染性。
但在脱纤血中,病毒虽经64℃处理60min或经68℃处理30min,仍不灭活,猪瘟病毒在pH5~10的条件下稳定,pH过高或过低均使病毒的感染力迅速丧失。
脂溶剂,如乙醚、氯仿、脱氧胆酸盐、诺乃洗涤剂P40和皂角素等去污剂能使病毒快速灭活。
2%氢氧化钠是最适宜的消毒剂,畜圈及粪匣中的病毒在几天内被灭活。
在猪肉和猪肉制品中,病毒的感染性可保存数月,这也是很重要的流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