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与声乐艺术
- 格式:docx
- 大小:20.59 KB
- 文档页数:8
美声唱法与声乐艺术 --- 面罩共鸣与头腔共鸣
1、歌剧演唱需要强大的音量,但为了减轻声带的负担,就需要加强共鸣。 19
世纪末,把鼻腔共鸣作为 “面罩 ”唱法理论化了的是法国歌唱家雷斯克( Jeamde Reszke ,1850-1925 )。他指出: “前额和鼻梁有振动是发声方法和位置良好歌 者的一种感觉和现象。 ”
2、面罩共鸣是现代美声学派的主要特征,追求在中声区就能形成高位置的面部 共鸣,也是通常所说的把字声送到前面颧骨部位或眉心部位的唱法, 也就是母音 和字声结合点在面罩形成。
面罩学派认为: 以眉心或面罩为中心辐射出的共鸣才 是高位置的头腔共鸣。
3、法国人发明了面罩唱法,但却一度不为听众所接受,这是因为他们天生带有 鼻音的语言。可是这方法一经被意大利人尝试,则立刻受到美声界的极大赞赏, 这是因为意大利人得益于天生元音后置的语言, 使他们的喉咙和咽腔都始终处于 良好的打开状态, 所以同样应用面罩唱法, 其声音效果与法国人相比就明显不同 了。
4、在有关美声的著述中都讲 “面罩”,讲它的重要性,讲它听起来的感觉,甚至 讲它的生理结构,但却很少对怎样能获得好的面罩进行论述。
5、所谓面罩是指想象中假面舞会上所戴的面罩,用其罩住前额、鼻梁、眉心这 个区域,实际上就是充分的鼻腔共鸣。
6、鼻腔共鸣是人声的高音喇叭,要吹响这个喇叭,也就是要 “吹响鼻子 ”。这是 高位的共鸣通道, 它能使上升的音束得到集中, 过滤声音杂质,使字声变得纯净、 高亢、明亮、富有金属感和穿透力。
7、由于鼻腔邻近的颅骨也连带参与了共鸣,所以也有专家称 “鼻腔共鸣 ”为“头腔
共鸣”。美声界更习惯称 “面罩共鸣 ”。
8、面罩共鸣最易使学唱者发觉并体会共鸣。运用时,先将下腭放松,用规则的
呼吸将气息运送至面部前,随时用 “ M音哼出,不可使鼻腔肌肉紧张,鼻孔要充
分打开通畅,小舌上提,下腭自然向下。
9、 高位置的面罩共鸣就是在喉咙打开,咽腔扩张的基础上努力用气息扩充鼻咽 腔,在那里产生通畅的字声共鸣, 再使其进一步振动扩展到头腔。 一旦获得这种 共鸣,声带负担就会减轻,发声就会省力,音束就会集中,音色就会变得纯净、
华丽。
10、 面罩共鸣要求在高、中、低三个声区唱任何一个字声时,都要把字声按放 并集中在面罩共鸣腔里。 这种高位置的声音具有凝聚力、 致远力和穿透力。 通过
面罩高位置送出来的声音是圆的、亮的、灵活的、辉煌而生动的。
11、 “面罩 ”应是一个面,不应是一个点,但可通过点的寻找训练扩大成面。所 以有专家把 “面罩”称之为“共鸣场 ”,其意在于不要一说 “罩”就引发思维的形象偏
离,产生被 “罩住 ”的状态感觉。
12、具有高位置和高泛音的声音才是最美的。小声练习有利于体会和寻找这种
优美音色的面罩共鸣, 一旦掌握, 声音就可收放自如, 高位置与高泛音的声音就
自然会出来。
13、正确的面罩感觉是以喉咙完全打开为前提,以横膈膜深呼吸支持为基础的, 这声音听起来松弛、宽厚、通畅、明亮、圆润、不费力。充分利用面罩共鸣,就 是充分利用共鸣 “利息 ”,可节省嗓子 “本钱”,是低消耗,高效能,真保健。
14、同一个方法, 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学习阶段的效果往往不同。 以 “面罩”安放 为例,对于喉咙基本上 “打开 ”的学生来说,在 “面罩”上集中声音,可以取得积极 效果,反之就会造成鼻音。
15、尽管由低音向高音的转移会给共鸣带来一些变化,但如果横膈膜以下有坚 实的支持, 声音就能很好地安放在面罩中, 也可较容易地把它移到头腔去, 那么 声音和共鸣都会是匀称的。
16、如果感觉声音是在面罩里震动,这说明喉咙是放松的,气息平静地通过了
声带。当歌者获得充分的面罩共鸣后,就会感到声音在面罩外面响。
17、声音的振动受到鼻腔共鸣的加强后会使声音得到放松、自由,听起来不费 劲。运用面罩时,要特别注意下巴的放松。
18、面罩共鸣使字声的着力点安放在眉心,有意识地振动面骨往外送,从眉心 到下巴都有振感,这样既能增加声音的强度,又能增加声音的穿透力。
19、 帕瓦罗蒂在同王信纳先生交流时曾说过: “声音若往前送,高过眼睛是很危 险的,这会失去力度。鼻子前好像有个共鸣盒子 “,这只是面罩共鸣感觉的一种。
尽管比较而言帕氏声音的震撼力不够,但穿透力还是极强的。
20、把字声引向鼻上眼下的地方,在那里感到振动,这种向前的鸣响赋予声音 坚实的特征。对面罩唱法而言, 以牙龈与硬腭为字声结合点发出的声音是低位置 的,以眉心为中心辐射出的声音是高位置的。
21、优美的声音不是刻意制作出来的,而是自然放射出来的。面罩的声音一定 要进入双颊,一定要用鼻子去唱, 但不是在鼻子里唱, 高音应是无拘束, 无阻碍, 轻松自然,抛洒奔放出去的。
22、往前唱法要求在最低的音高上,也能够把字声放在鼻根(面罩)上。
23、 为什么往前唱或面罩唱法的歌者大多不能把声音推送出来,那是因为后面
的喉咙和咽腔没充分打开,缺乏后坐力,自然前冲力就会不足。
24、想获得好的面罩声音,开始训练时一定不要先往面罩里唱,要让声音先在 咽腔和胸腔里出现。 没有足够的下面和后面声音的训练基础, 没有饱满的全腔体 共鸣,就把声音往面罩里唱,其声音一定是苍白、单薄、无力和危险的。
25、后面和下面的状态对了,再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往前、往上去找声音的方向,
这时后面和下面的声音更会得到加强,前后和上下有相辅相成的效果。
26、若共鸣不是充分地放在面罩或咽腔而是放在口腔里,那么辅音在口腔里的 任何咬字动作都会影响共鸣, 声音里出外进, 咬字与共鸣相互干扰, 吐字就会不 清,声音就会混浊,歌唱状态就会受到破坏。
27、把字声共鸣安放在面罩里,咬字和吐字与共鸣的矛盾就不那么明显了。因 为问题多发于辅音与共鸣之间, 辅音都是在前面形成的, 特别是唇齿音。 把找共 鸣的方法前移,将会大大缓解这个矛盾。
28、 有人称面罩共鸣是声音的灵魂,是一种寻找高位置的唱法,更多的人称其 为头腔共鸣或
头声。但二者的前后或上下位置和声音效果还是明显不同的。
29、“前面唱法 ”(面罩唱法或现代唱法)应是对 “后面唱法 ”(传统唱法)的一种 教学补充,或者说是在 “后面唱法 ”基础上的一种发展或升华,这样定位才有积极 和现实意义。好的方法其结果一定是前后都有, 一定会有面罩, 一定要比面罩更 丰富。
30、不要用某些发音器官的紧张、用力来得到面罩。凡是人为的、用力的、憋 的、挤的,都不是好的。好的面罩共鸣,声音轮廓清晰,既明亮又圆润,声柱从 集中上升到打开开放,犹如礼炮烟花腾空绽放,自然舒展,酣畅淋漓。
31、 传统美声的倡导者沈湘大师不提面罩,他认为这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会使 某些肌肉紧张, 而代替了应该以放松得到的共鸣。 因此,倡导面罩唱法不能顾此 失彼。
32、好的传统美声应把横膈膜以下基础打好,声音混着气灌满整个歌唱腔体, 从咽腔反射到头顶,再从头顶辐射到面罩。
33 、好的声音都有面罩的共鸣 ,无论男女 , 无论高、中、低不同的声部,面罩既可
以是结果,也可以是手段 , 但只有面罩共鸣还远远不够 , 中声区以上、以下、头
后、头顶都要有共鸣。
34、字声往面罩送时,要很专一地只想在前面把声音送出去。这时,要抬起上 颚,上唇内并,打开鼻咽腔,放松下巴和喉咙,避免声音挂嗓,出杂音和破音。 切不可前面 “踩油门 ”(往前推送),后面还 “踩刹车 ”(嗓子用力或声音挂嗓)。
35、当代美声大师贾科米尼 61 岁在北京独唱音乐会上所展示的声音威力, 令人 难以想象。
他是当今世界传统美声唱法的典范, 其声音前后都有, 辉煌的共鸣音 响几乎是当时世界三大男高音之和。 当他与王信纳先生谈到当今流行的面罩唱法 时,曾坚定地说: “不能那么来,那会使声音受到局限。首先要使呼吸通畅,让 声音在后面的咽腔形成共鸣, 前面自然会有相应的震动, 而绝不仅仅是那一点地 方,而是整个面部。 ”随之,他用手指从眼眉到下巴画了一圈。
36 、贝吉大师十分注重面罩共鸣,他在中国讲学时曾这样说过: “我很不愿意跟 你们说这句话,其实声音就是要感觉从鼻子里出来。 ”要注意的是意大利人可以 不注重喉咙和咽腔的打开, 因为他们天生就有, 但中国人和亚洲人却千万不可以 直接往面罩上唱。
37、元音在面罩集中,用面罩(鼻腔为中心)为掩盖的方法,是现代美声唱法 训练中的普遍模式,但普遍欠缺的是后面腔体的扩张,缺少通、圆、活、松,声 音不辉煌。这主要不是唱法本身的问题,而是训练方法和老师的声音概念问题。
38、获得良好基音的必备要素之一就是打造良好的共鸣空间,面罩共鸣在很大 程度上是打开鼻咽腔的产物。 鼻咽腔也要体会上下、 左右和前后的打开, 以建造 更宽敞的修饰空间,为咬字和关闭创造条件。
39、在高声区,歌者应把可以共鸣的腔体全部灌满,头顶要像一个圆拱,或像 一个大蘑菇,用气息冲击拱顶向上及向两边扩张, 要扩张到极点。 通常男高音到 升 fa 时,拱顶会突然向两边裂开,集中的声音会破顶而出。歌者自己听着声音 可能不大, 听者听到的却很穿透、 很明亮。相比只向上找共鸣焦点的单一面罩共 鸣,感觉和声音效果会完全不同。
40、有关面罩 (mask) ,贝吉大师要求 “在颧骨和鼻子处把声音往宽里唱 ”。大歌 唱家盖达( Gedda )要求“把声音送到面罩外 1.8 尺的地方”。素有小莫纳考之称 的韩国男高音尹锡贞, 在被问及高音究竟应开到多大时, 他思索了一会回答, “从 南极到北极 ”。有意识地振动面骨,增加声音的强度,声音才能更好更多地送出 去并令人震撼。 送不出去或不能充分地
送出去, 不仅是中国, 也是全世界美声歌 者的通病。
41、在腔体灌满的基础上,出现在硬口盖以上位置的共鸣音色,是鼻腔与头腔 混合共鸣的产物。打开鼻咽腔所产生的共鸣,只是头腔共鸣的一部分。
42、进入面罩的声音会产生一种丰富的泛音,用这样的方法感觉唱高音,会使 人感到金色阳光般的灿烂, 用这种方法轻声低吟时, 能强能弱, 会给人以银色月 光般的温柔。
43、要唱好面罩,起声前就要先把颧骨上抬,或把上颚上抬及嘴唇内收的状态 做出来。在面罩上也要找空、松、通的感觉,不论是传统美声,还是现代美声, 亮音都不应是挤出来的,而是膨胀出来的。
44、是否有面罩的感觉,仅应看作是检验发声方法是否正确的手段之一,不可 当作追求的惟一目标,否则会造成声音过于 “靠前 ”、“单薄 ”或鼻音。
45、 追求面罩共鸣一定要在喉咙、咽腔、鼻腔、胸腔和腹腔乃至后背都充分打 开的基础上进行。 要尽可能地在高位置上把声音放出来, 这时良好的面罩共鸣就 会产生并伴随部分头腔共鸣。 因此有专家说, 面罩共鸣就是头腔共鸣。 实际应是 头腔共鸣的一部分。
46、 头腔共鸣和面罩共鸣并不是男高音的专利,没有头腔共鸣的男中音是没有 价值可言的。好的男中音可以唱到降 B,听了卡普契里这样的男中音,再听一般 的男高音,会觉得没什么味道了。
47、 在面罩共鸣的基础上,把声音位置有意识地再往后、往上移动一下,会得 到良好的头腔共鸣。 而传统美声唱法是直接让声音贴后咽壁反射向上, 直接在脑 后及头顶得到共鸣。 这是不同的高音技法和感觉, 没有很好的嗓音条件是很难做
到的,应用不当会损害嗓子。
48、 头腔共鸣的获得可以有多种方法,如:咽腔反射法,脑后翻扣法,面罩推
送法,直送头腔法,集中打开法等等。可用 na和?唱| 1 3 5 3 1 ——在
咽腔和面罩分别训练寻找。
49、 无论是现代的面罩共鸣还是传统的头腔共鸣,若能同时接通胸腔共鸣,其 高音共鸣的声音会更加有力度。若前、后、上、下多种共鸣能够同时并用,其高
音必将灿烂辉煌。
美声唱法与声乐艺术》第十章 咬字与吐字( 61-80
条)
( 咬 字 与 吐
字 (61-80 条)
淳于金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