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原文
- 格式:docx
- 大小:41.52 KB
- 文档页数:7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优秀4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原文篇一【课文简说】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
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
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
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
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⑴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
“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师与家长的界定。
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
季老对童年时阅读印象深刻,说得生动形象,听来如临其境。
⑴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
“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
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
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
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⑴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原文及知识点五班级上册语文其次课原文时间:1999年8月21日地点:北京高校季羡林家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苗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任凭问吧。
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感爱好的是看闲书,您喜爱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英雄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喜爱看闲书。
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觉了。
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
怎么办呢?我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
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
我是主见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苗苗:我觉得,应当写真事。
季羡林:嗯,你再说说,从技术上讲,怎么才能写的通顺呢?苗苗:得多看点儿课外书。
季羡林:是这样。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牢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抓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笑)苗苗:爷爷,我喜爱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爱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
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所以,不管你喜不喜爱,肯定要学好数学。
近清华高校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育中西贯穿、古今贯穿的人才。
我看,有这两个贯穿还不行,还应当加一个文理贯穿。
三贯穿,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苗苗:中西贯穿,古今贯穿,文理贯穿,我记住了。
爷爷,有人让我妈妈赶快给我找一个好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久也说不准了。
爷爷,您会那么多种外语,您说,他们说得对吗?季羡林:倒不肯定是12岁,当然早学比晚学好。
学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困难。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的课文课文一: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作者:张枋时间:1999年8月21日地点:北京大学季羡林家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苗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
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
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
怎么办呢?我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
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
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苗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季羡林:是这样。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舞一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笑)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
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
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
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苗苗: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记住了。
爷爷,有人让我妈妈赶快给我找一个好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冷了。
爷爷,您会那么多种外语,您说,他们说得对吗?季羡林:倒不一定是12岁,当然早学比晚学好。
学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困难。
古文也很重要。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18课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的第18课是《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棵小树苗和一棵大树之间的对话。
小树苗问大树:“你是谁?”大树回答说:“我是一棵大树。
”小树苗又问:“你怎么长得这么高?”大树回答说:“我每天都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还从土壤中吸取养分。
”小树苗听了很羡慕,希望自己也能长得像大树一样高大。
这篇课文通过小树苗和大树的对话,向读者传递了成长的道理。
它告诉我们,要想长得高大,就需要不断地吸收营养,努力成长。
同时,这篇课文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一切资源,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原文地点:北京大学季羡林家
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
苗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
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
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不过他不让看闲书。
怎么办呢?我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
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
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
苗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季羡林:嗯,你再说说,从技术上讲,怎么才能写的通顺呢?
苗苗:得多看点儿课外书。
季羡林:是这样。
文学家鲁迅以前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笑)
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
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
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
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苗苗: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记住了。
爷爷,有人让我妈妈赶快给我找一个好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准了。
爷爷,您会那么多种外语,您说,他们说得对吗?
季羡林:倒不一定是12岁,当然早学比晚学好。
学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困难。
古文也很重要。
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最近出了一本书,鼓励小孩背诗。
我提个建议,应该再出一本散文集,从《古文观止》里选,加点儿注。
小时候背的,忘不了。
苗苗: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呀!
季羡林:(笑)可不是让你一天背下来哟。
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准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我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展开相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
学习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相关苗苗同学采访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
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
4.检查自读情况。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