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外民俗-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民俗(二)
- 格式:ppt
- 大小:5.24 MB
- 文档页数:99
苗族彝族白族纳西族傣族藏族分布区域贵州、云南、湖南、重庆、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市区。
四川、云南、贵州、广西。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居昆明、元江、丽江、兰坪以及贵州等地。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在四川、西藏,以及云南、四川间的泸沽湖畔。
西双版纳、德宏两自治州,其次为耿马、孟连、新平、元江等自治县。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主要聚居区是西藏自治区,其次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省。
语言文字属汉藏语系。
建国后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通用汉语文。
属汉藏语系,彝文属音节文字,经整理的规范彝文已正式使用。
属汉藏语系,通晓汉语言文字。
属汉藏语系,东巴文和哥巴文仅是东巴教东巴使用的文字;通用汉语文。
属汉藏语系。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卫藏、康巴和安多三种方言。
藏文是七世纪前期参照梵文创制的宗教信仰信仰万物有灵或多神鬼,也信仰天主教、基督教。
流行多神崇拜,祭司称毕摩。
属多神信仰,多数人信佛教,少数人信道教。
奉祀“本主”(保护神)是白族宗教信仰的明显特点。
普遍信仰东巴教,部分纳西人信仰藏传佛教,极少数信仰道教、基督教。
普遍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
早期信奉原始宗教苯教,七世纪开始信仰佛教,大部分人信仰藏传佛教。
文化艺术银饰工艺品、蜡染、织锦、刺绣等享誉国内外。
常用歌舞表达感情,有“飞歌”、芦笙舞、铜鼓舞、踩堂舞等。
大理古城、石钟山石窟均具有鲜明的白族民族文化特点。
白族调是民间音乐。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即大研镇);东巴文及哥巴文书写的东巴经数千卷;《创世纪》等三部史诗;丽江古乐和丽江壁画。
东巴教、东巴经、东巴文学艺术。
有自己的历法、文献和民间文化艺术。
著名的孔雀舞和“赞哈”(歌手)演唱民间叙事长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古代建筑以布达拉宫为代表,有众多的藏传佛教寺庙;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以藏医名著《四部医典》与藏传佛教经典《甘珠尔》、《丹珠尔》为代表的古典文献遗存在全国各民族中,仅次于汉族;藏医学、藏戏、唐卡、“锅庄”、“热巴”、“羌姆”等藏族民间舞蹈举世闻名。
旅游与中外民俗院系:专业:班级:学号:姓名:因为我是湖南人,湖南最多的民族就是土家族。
因此就借此机会向所有人介绍如此富有神奇色彩的民族吧!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028133人,仅次于壮、满、回、苗、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在湖南省264万、湖北省227万,重庆市约150万,贵州省143万,还有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土家族。
土家族之衣土家族服饰,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衽开襟,滚镶同层花边,下着八幅罗裙,裙上绣有花纹、图案,有的穿裤,裤脚有花边。
妇女多绾髻、戴帽或用黑布缠头,喜欢戴耳环。
年轻男子着对襟短衣,扣子很多。
老年人穿有领的大襟衣。
小孩戴菩萨帽。
无论男女都裹青、蓝或白布裹腿,四季不离。
土家族之食土家族人勤恳耕山,善于渔猎,并在冬春季节“赶仗”(围猎)。
主食多以玉米、小米、荞麦、甘薯为主,吃大米较少。
爱好喝酒,喜食辣椒、山胡椒,习惯做腊肉、甜酒、习惯喝凉水、热天待客,首先是一碗凉水冲甜酒。
最喜欢吃糯米粑粑、糯米团馓和火炕腊肉.男人喜欢用牛肉下酒, 户户自酿糯米、小米甜酒.大都喜欢吃辣椒、花椒和山胡椒.特别是辣椒, 有的人每餐不离, 据说是因为“丛岩邃谷间, 水泉冷冽, 岚瘴郁蒸, 非辛味不足以温胃健脾。
”土家人好客, 客人进屋, 热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冲凉水, 冬天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 然后再吃饭喝酒.他們以吃大片子肉, 喝大碗酒为荣, 认为切细肉和用小酒杯是"小气"。
他们还特别喜欢吃一种油茶汤.用食油把茶叶炸黄后加入少量的水煮沸, 成褐色茶浆时加水稀释, 放入食盐、大蒜、胡椒和其他佐料, 其味可口。
土家族之住土家人的住房多为木屋瓦房。
小康之家以三柱四棋为正屋,殷实人家有五柱八棋,还有七柱十二棋和“四合天井”的大院。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文化。
以下是我对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一些了解。
1. 藏族风俗文化:藏族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之一,他们信仰藏传佛教,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祈福仪式,如藏历新年、白玛赛马会等。
藏族人还以婚礼仪式著称,结婚时,男方要向女方家庭表示诚意,提供一定数量的牛、羊、金银器皿等礼物。
2. 傣族风俗文化: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等地,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如泼水节、火把节等。
泼水节是每年四月傣族的传统节日,人们互相泼水,象征着洗净污浊、祈求新年吉祥。
而火把节则是祈祷五谷丰收的仪式,人们手持火把绕山而行,形成壮观的场面。
3. 朝鲜族风俗文化: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朝鲜族有自己的婚礼仪式,新娘要穿上华丽的朝鲜族传统装束,新郎则要带一顶有羽毛和丝线装饰的帽子。
朝鲜族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舞蹈和音乐,如牛皮鼓舞、融剧等。
4. 瑶族风俗文化: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他们有着独特的服饰和节日。
瑶族女子着装华丽,有特色的是婚礼当天,新娘会穿上镶嵌有白水晶和珠宝的传统服饰。
瑶族还有自己的舞蹈和音乐,如花灯舞、锣鼓舞等。
瑶族人还讲究礼节,大事小事都要举行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5. 维吾尔族风俗文化: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他们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
维吾尔族有独特的服饰和舞蹈,男子们会穿上精美的维吾尔族传统服饰,在婚礼上进行舞蹈表演。
维吾尔族还有丰富多彩的节日,如若加孜节、库尔班节等,人们会相互祝福,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6. 哈萨克族风俗文化: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等地,他们是中国著名的游牧民族。
哈萨克族人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在节日和婚礼上,会举行富有宗教色彩的仪式。
哈萨克族还有自己的民间乐器和舞蹈,如马头琴、阿依帕木舞等。
探索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文化西南边境是中国的多民族地区之一,这里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
本文将探索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文化。
西南边境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省份,这里生活着大量的少数民族,如彝族、苗族、壮族等。
这些民族不仅在语言、衣着、风俗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还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
首先,彝族是西南边境地区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
他们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他们的民间音乐和舞蹈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的传统舞蹈动作独特,舞蹈服饰绚丽多彩,以鲜艳的色彩和优美的舞姿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此外,彝族的传统节日也十分有特色,如火把节、三月三等。
这些传统节日举办时,人们会穿着彝族传统服饰,进行各种传统仪式和活动,非常热闹。
其次,苗族是西南边境地区的另一个重要少数民族。
他们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等地。
苗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音乐、舞蹈、民间歌谣都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苗族的“赛龙舟”文化非常有名,每年端午节举行的“赛龙舟”比赛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此外,苗族的服饰也十分特别,女子喜欢戴着银饰,男子则喜欢戴着角冠。
苗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芦笙节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壮族是西南边境地区的又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
壮族人民喜欢唱山歌、跳广场舞,喜欢举办盛大的婚礼和祭祀活动。
壮族人民崇尚自由与浪漫,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强的意志来面对生活。
壮族的服饰也十分美丽,壮族的服装以色彩鲜艳、花饰繁复著称。
此外,壮族的传统节日,如歌墟、火把节等也是壮族文化的独特之处。
总的来说,西南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非常丰富多样,彝族、苗族、壮族等众多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
他们的音乐、舞蹈、服饰、习俗等都体现了他们的传统和习惯。
通过探索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享受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
探秘千户苗寨体验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国西南地区,隐藏着许多美丽而神秘的少数民族寨子。
其中最有名的之一就是千户苗寨,它位于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千户苗寨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浓厚的民族文化和壮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
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千户苗寨,希望能够亲身体验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魅力。
千户苗寨是一个由苗族人居住的村庄,以其分布有千户人家而得名。
每天,数以百计的游客涌入寨子,探寻苗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一进入寨子,游客便会被那些装饰华丽的苗族民居所吸引。
苗族人的房屋通常由木材建造而成,外墙上镶嵌着五颜六色的竹板。
其中一种建筑风格被称为“跳板楼”,这种独特的结构使得整个寨子呈现出错落有致的景象。
在千户苗寨,我认识了一位名叫王伟的苗族青年。
他带领我参观了寨子周围的山林和田野,向我展示了苗族人的农耕文化。
苗族人依靠种植稻谷和玉米维持生计,所以他们非常了解土地和农作物的特点。
王伟向我展示了他的农田,耐心地解释了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和农事技术。
在千户苗寨,我还学到了许多有关土地保护和可持续农业的知识。
除了农耕文化,苗族人还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艺术表演。
在千户苗寨,我欣赏到了苗族舞蹈和歌曲的精彩演出。
苗族舞蹈通常具有独特的动作和节奏,能够表达出情感和故事。
每年的苗族新年,整个寨子都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邀请各个寨子的苗族人一起唱歌跳舞,共庆节日。
参与这些庆典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苗族人民的热情和豪迈。
在千户苗寨,我还发现了许多有关苗族服饰和手工艺品的宝藏。
苗族人擅长制作各种各样的织物和刺绣,他们的作品精美而独特。
我跟随王伟进入当地的艺术工坊,看到了他们如何用手工制作出华丽的苗族服饰和饰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苗族人的创意和技艺,也是他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秘千户苗寨让我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认识到,少数民族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宝藏是无价的。
千户苗寨展示了苗族人独特的建筑、农耕、音乐、舞蹈和手工艺品,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西南少数民族2-2★单选题:>1.传统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是:( )A. 家族B. 社区组织C. 社团组织D. 帮会2.族产的来源途径一般不包括:( )A. 先世遗产及其增值B. 政府资助C. 富贵族人捐纳D. 族众捐献3.除家族中的日常民俗事件、紧急突发事件外,家族组织成员要集体参与的最重要例行活动是: ( )A. 族人婚嫁B. 祭天敬地C. 祭祖D. 族人丧礼4.家族组织民俗中,( )用于维持家族内部秩序、保护家族的利益,使家族统治在制度化、条文化中得以定型和强化。
A. 家谱B. 族规C. 族产D. 家乘5.诞生礼中最重要的仪式环节是( ),因为其标示了新生命诞生阶段的完满结束。
A. 满月B. “洗三”C. 贺生D. 报喜6.下列哪一种不属于民间丧葬歌舞:( )A. “窝热热”B. “金再再”C. “莫搓搓”D. 指路经7.明清以来,各地流行让孩子在神或僧道前“记名”为弟子但不剃度出家,华北地区称这种记名僧为 ( )A. 布袋和尚B. 跳脚和尚C. 记名和尚D. 寄名和尚8.以下哪个民族群体至今尚保留着给年届13岁的男孩行“穿裤子礼”、给女孩行“穿裙子礼”的习俗,以宣告其转入成年阶段( )A. 苗族B. 瑶族C. 哈尼族D. 纳西族摩梭人9.( )在殷商时较盛行,成为商代墓葬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类型。
A. 二次葬B. 屈肢葬C. 俯身葬D. 割体葬10.户撒、腊撒一带地区的阿昌族在每年农历十月二十六日举行的节日是( )。
A 、鲜花节B 、十月节C 、会街节D 、盘王节★多选题:>1.社会组织民俗的分类大致可以从( )角度来进行。
A. 组织行为B. 组织程序C. 组织的功能要素D. 组织的环境要素 2.社团组织民俗的类型可分为:( )A. 行业社团组织民俗B. 商会C. 帮会D. 民间社交团体组织民俗父系家庭母系家庭双系家庭单亲家庭出生礼俗成年礼俗婚姻礼俗丧葬礼俗灵魂存在灵魂不死慎终追远送子观音碧霞元君金花夫人花婆小孩家庭出身不好小孩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小孩命相中五行缺少金、木、水、火、土之类的东西小孩的属相与父母相克标示性成熟意味着行为独立可以恋爱结婚要求开始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哈巴节”、转山节、花街节、新米节、祝著节。
德昂族原名“崩龙族”。
是西南边境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潞西县三台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
1985 年9 月17 日经国务院同意正式更名为德昂族。
德昂族有自已的语言,无本民族的文字,通用傣语文、汉语文。
笃信小乘佛教中的润教派。
主要从事农业,栽种水稻、玉米、荞子、薯类等,善于种茶叶。
德昂族的泼水节德昂族人也过泼水节,时间在清明节后的第七天,除了泼水祝福和跳象脚激励等节目与傣族泼水节一致外,德昂族泼水节最具特点的风俗是为尊长洗手洗脚。
届时,每家的晚辈年青人要准备一盆热水,端来放在堂屋中央,把家里的父亲母亲等尊长请出来坐在堂上,向他们叩首请罪,请他们谅解晚辈的一年来不孝敬的地方。
尊长们也要检讨一年来在为晚辈建立楷模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
而后,晚辈为尊长洗手洗脚,同时互祝来年在友善、勤奋的氛围中度过。
假如父亲母亲逝世,兄长、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为洗手洗脚的对象。
这个风俗根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违逆的儿子在清明节后第七天在山上干活,看到雏鸟反哺的情形,有所感悟,信心好好伺奉母亲,这时,他母亲正在向山上走来,为儿子送饭,不当心滑了一跤。
儿子赶来扶她,她却认为儿子要来打她,一头撞死在树上。
儿子痛悔莫及,把树砍下来雕成一尊母亲塑像,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塑像浸到洒着花瓣的温水中冲洗。
此后就演变成一种风俗。
风俗德昂族大多半信仰小乘佛教,在绝大多半的村寨里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爷,并有小和尚。
所有小和尚的斋饭由全寨人轮番布施。
在部分德昂族中,过去向来有见杀不吃、闻声不吃的习惯。
直至 1950 年后,这些状况才有所改变。
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俗,不论酒菜宴上菜肴多少,均要有一碗用新鲜蔬菜白煮的素菜,食用时蘸辣椒水吃,别具风味,真是恋恋不舍啊!婚俗德昂族男女青年的订亲仪式上要斩鸡头,假如鸡头与鸡身分为两半,两方都不可以反悔;假如女方不赞成这门婚事,就不准杀鸡。
婚礼往常要进行 3 天, 3 天以内全寨男女老幼要到新郎、新娘家里贺喜,由新郎新娘的两方家长宴请,并伴以对歌,彻夜不眠地欢歌笑语。
旅游与中外民俗论文(共五则)第一篇:旅游与中外民俗论文吉林财经大学《旅游与中外民俗》期末论文论文题目姓名:班级:专业:学号:第二篇:中外民俗论文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究吃的民族,无论从饮食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也真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条件,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形成了与西方饮食文化风格迥异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带。
饮食文化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饮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饮食文化分为饮文化和食文化。
在饮文化中,中西方文化有着较大的相似性。
例如,中国人喜欢喝酒,并且可以通过酒的力量作为一些在意志正常的时候不敢或者不能做的事。
比如朱元璋对他的功臣石守信等人的“杯酒释兵权”,还有李白的诗仙称号也是因为他“斗酒诗百篇”。
西方人也崇尚酒文化,强调酒神精神,他们渴望一种自我、本我超我的融合。
酒吧文化应该是他们酒文化的突出表现,工作闲暇之余,放松自己的精神,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而人性文化在逐渐落败的现代社会,未尝不是人际交流的大平台。
中西饮文化中都将各自的饮食文化向精神的层面发展。
但是又存在不同:中国人强调的是饮的实践,强调实践后的狂迷状态,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狂迷本身,他们往往靠理性思维来获得这一精神享受。
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更趋于感性,而西方更趋于理性。
作为食文化,中西的差异性则较大。
在中国,粮食,米饭,面条往往比菜占的比重大。
一般中国的菜指的是蔬菜,肉食,而这些只有在节日里才可尝尝鲜。
这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转化到文化这个层面上,菜其实应该是大于饭的地位的,中国讲究“民以食为天”,所以中国的菜系就分的很细,有川菜,粤菜,湘菜等等,中国人在吃上是很叫真的,于是在做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于是中国菜形成了原料涉及范围广,品种多、样式丰富的特点。
西南旅游注意事项
西南旅游注意事项
西南地区有很多旅游景点,那么去西南地区旅游需要注意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气候及着装
西南地区地势较高,许多地方四季如春,但午间较早晚温差大,山区多、气温较清凉,宜备足衣服。
美食
川菜美食,已成为天府传统文化,以麻辣为特色。
西南少数民族众多,饮食风味多样:云南的过桥米线、大理砂锅鱼、傣族烤味;西藏的糌粑、青稞酒、酥油茶等,都值得一尝。
购物
西南地区饰品,民间工艺品众多,具古朴、原始的地方特色,不妨带一些回以资纪念。
旅游装备
须备足御寒衣物、干粮、饮用水以防冻馁;还须带备太阳镜以防紫外线辐射,再加上睡袋和护肤膏。
如出现高山缺氧症状,宜休息或以吸氧气法治疗。
其它
由于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文化风俗与众不同,旅游时宜参加旅行团,由导游引领。
要注意的是:傣族人忌外人骑马进寨,景颇族村寨悬挂牛头骨处不可触摸,见佤族人门前放置木杆须引退,在藏区忌穿短裤,进入藏民居室,不可用脚踩门槛,也不可在他人面前吐痰,更不可在藏区随意伤害畜鸟。
云南的民俗风情傣族泼水节:傣族的新年,云南各地的傣族,都以“泼水”的形式来庆祝,所以傣历新年,又称“泼水节”。
“泼水节“是云南少数民族的数百种节日中,影响最广,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之一。
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区,全州各地都有“泼水节”,其中尤以景洪市每年举办的“泼水节”规模最大,盛况空前。
“泼水节”一般从傣历新年的第3天(4月15日)开始。
这一天彬彬有礼的傣家儿女,取来清洁的水,用树枝蘸取,互相泼洒,以示为您洗去一年的尘垢,祝福您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平安。
现在的“泼水节“已演化成群众性的狂欢活动,“水花放,傣家狂”,人们提桶端盆取得水来,见面就迎头盖睑地泼下,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象征着占祥、幸福、健康。
青年男女手中相互泼出晶莹明亮的水珠,还混合甜蜜的爱情。
街市里、广场上到处见人们在相互追逐泼浇。
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唱,空中朵朵水花四溅,大地一片欢声笑语,“泼水节”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
景洪市的泼水节期间,还举行极富民族特色的斗鸡、跳孔雀舞、傣族青年男女掷彩绣荷包、放高升以及在澜沧江里进行划龙舟比赛,放孔明灯等民族娱乐活动。
彝族火把节:云南的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共同的节日--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
同时也是彝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
火把节古代又称\'星回节\'。
关于星回节的起源,其说法各不相同:纳西族是为纪念一位保护人间五谷丰收而牺牲的天将;傈僳族是为欢迎诸葛亮南征而点燃火把前去驱散前进路上的瘴气,赶走猛兽;彝族是为除虫害、庆丰收;彝族支系撒尼人则是为庆贺撒尼英雄用羊角火烧死欺压撒尼人的魔王。
每年农历6月24日至25日(阳历7月8日-9日),彝族人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弹着月琴、大三弦,吹着芦笙来参加火把节。
火把节的内容程序是:白天人们饮酒祝贺节日并进行摔跤、斗牛活动。
武定县、禄劝告县等地的彝族还开展射箭、赛马、打秋千等活动。
【教学课题】中国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目的要求】主要让学生掌握中国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的一些基本知识。
【重点难点】苗族,黎族等的民俗文化【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师示范【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以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本节,培养学生的自我提问的学习能力。
老师可根据前节所学内容设计各种形式的题目,也可让学生之间或向老师提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互动性、积极性。
新授一、苗族(一)概况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云南、湖南等省。
其余分布在广西、四川、海南等地。
在黔东南和湘鄂川黔的交界处地带有较大的聚居区。
其中以贵州的黔西南、黔南、黔东南等自治州最集中,有苗族人约368万。
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苗族原无统一文字,建国后创制了拼音文字,并通用汉文。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
苗族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此外还经营畜牧业、纺织业以及喂猪、养鱼等家庭副业。
苗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苗族人常用歌舞表达自我情感,苗族所独有的银饰工艺品、蜡染、织锦、刺绣等享誉国内外。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
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
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的宗教信仰有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苗族信仰万物有灵或多神鬼。
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少数苗族群众信仰天主教、基督教。
(二)民俗1 居住:苗族一般都在依山傍水处建寨,聚族而居。
住房一般为木制平房或楼房,楼房多为吊脚楼。
平房大部分为三间,中为堂屋,供接待客人和吃饭之用,两边分别作卧室和厨房。
2 饮食:苗族大多以大米为主食,玉米、小麦、红薯为辅。
苗族喜食酸醋味,酸菜、酸汤、酸辣子常年不断,酸猪肉、酸鸡、酸鸭子味道鲜美。
饮酒是普遍的嗜好,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
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不同。
如拦路酒、进门酒等。
苗族普遍喜吃糯食,每逢节日或重大活动,都要舂糯米粑粑,蒸糯米饭。
西南少数民族1-2 ★单选题:> 1. 英文“Folklore”本意是指“民众的知识或民间的智慧”的意思。是( )国家的学者汤姆斯在1846年用“Folk”和“Lore”两个词合成的。
A. 日本 B. 法国 C. 英国 D. 美国 2. 民俗学研究的对象包括民间风俗习惯的各个方面,具体说来,包括 大类( )小类。
A. 四大类五小类 B. 三大类八小类 C. 三大类七小类 D. 四大类八小类 3. ( )时期的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以十二月为序,按月归纳农事生产和生活事象,是对中国岁时节俗的首次整合。
A.唐宋时期; B. 先秦时期 C. 两汉和魏晋南北朝 D.元明清时期 4. 对民俗学研究的类型有:民俗事象专题研究;民俗史研究;民俗理论研究:( )。
A.服饰文化的研究 B. 民俗志写作 C.节日民俗的研究 D.口传文化研究 5. 多民族在刀耕火种过程中曾有秩序地实施着( )制度,即根据地力恢复的年限,规划若干块林地,一年砍种一块,周而复始,动态地保持着一定的平衡。
A、“轮歇” B、“规模化” C、“出租” D、“细化” 6. 大理州白族聚居的县市每年都有一次大型的物资交流会“ ( ) ”是象征白族民族文化的盛会。
A、“赶场” B、“ 街子” C、“赶摆” D、“三月街” 7. ( )的《云南志》记载着当时的裸形蛮“无衣服,惟取木皮以遮形”的生活情景。
A.汉代郭璞 B. 汉代干宝 C. 唐代任昉 D.唐代樊绰 8. ( )被称作“菌类之王”,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是名副其实的山珍。
A、仙人掌 B、 鱼腥草 C、 鸡枞 D、青苔 9. 鼓楼是 族人民休息娱乐和集会议事的场所,因置放意义重大的大木鼓而得名。
A、哈尼 B、侗 C、 傣 D、普米 10.相邀会饮之俗,最著名的莫过 族每年农历二月的“街心宴”。
A.藏 B. 独龙 C. 水 D.哈尼 ★多选题:>
1. 我国古代不少学者对民俗概念有过诸种解释,较有代表性的有(ACD)等等。?????? A. 孔子 B. 汤姆斯 C. 荀子 D. 老庄 2.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 ACD ) A.生产民俗 B.岁时节日民俗 C.工商业民俗 D.生活民俗 3. ( )与( )可以称作是中国民俗学发展和繁荣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