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土壤有机碳
- 格式:pptx
- 大小:3.69 MB
- 文档页数:13
红树林的土壤碳储存和气候变化适应红树林是一种沿海生态系统,以其独特的生态功能和环境适应能力而闻名于世。
土壤作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碳储存和气候变化适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红树林土壤的碳储存机制以及它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
一、红树林土壤的碳储存机制红树林土壤的碳储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有机碳的积累和硅酸盐沉积的碳储存。
1. 有机碳的积累红树林是一种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其植物具有高速生长和丰富的生物量,这为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提供了条件。
红树林树种的根系广泛分布于土壤中,通过根系分泌的根系物质、落叶和树干腐殖质的沉积等方式,大量有机碳被输入至土壤中。
此外,红树林的树冠和树干也能够吸附大量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树体的凋落和分解最终将有机碳积累至土壤中。
2. 硅酸盐沉积的碳储存红树林所处的沿海环境富含丰富的离子,包括硅酸盐等。
当海水进入红树林湿地并渗入土壤时,部分离子在土壤中发生反应并沉积下来。
特别是硅酸盐的沉积对碳储存起到了重要作用。
硅酸盐沉积的过程中,二氧化碳会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碳酸盐,并随后沉积至土壤中。
这种碳酸盐的积累增加了红树林土壤的碳储存量。
二、红树林土壤的气候变化适应红树林作为沿海生态系统的代表,具有较强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
红树林土壤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了对气候变化的适应:1. 抵御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于沿海地区的红树林而言,这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但红树林土壤通过自身的特性,有效增加了地势高度。
由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复杂根系结构,它们能够拦截并固定大量的沉积物,进而促使地势提高。
这种机制减缓了海平面上升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冲击,并为其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2. 提供栖息地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红树林土壤则为众多珍稀物种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生存和繁衍的栖息地。
红树林土壤的稳定性和丰富的有机质为许多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从而保护了珍稀物种的生态系统。
湿地固碳潜力评估方法湿地啊,就像地球的绿色小钱包,默默地储存着碳这个宝贝呢。
今天咱就来说说湿地固碳潜力评估方法这事儿。
湿地的固碳潜力评估啊,就像是给一个神秘的宝藏做评估。
那从哪开始呢?咱得先看看湿地里的植物。
植物就像是小工匠,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说芦苇,那家伙在湿地里可不少见,就像一群绿色的小士兵,整整齐齐地站着吸收碳。
我们可以计算单位面积里这些植物的生物量,这就好比数这些小士兵的人数。
生物量越大,那说明这个湿地通过植物固碳的潜力可能就越大。
怎么算生物量呢?这可不是简单的数数。
可以采样,在湿地不同的地方取一些植物样本,就像在宝藏堆里挑几块代表性的宝石。
把这些样本称重、分析成分,然后推算出整个湿地的植物生物量。
除了植物,湿地的土壤也是个关键角色。
土壤就像一个大仓库,把碳都藏在里面。
有些湿地的土壤黑乎乎的,那里面可藏着不少碳呢。
评估土壤的固碳潜力就像探索这个仓库到底有多深多大。
我们可以测量土壤的有机碳含量,这就好比查看仓库里已经存放了多少宝贝。
通过取土样,一层一层地分析土壤里有机碳的含量,越深的地方有时候藏的碳越多,就像宝藏越挖越有惊喜。
而且啊,土壤的质地也很重要。
如果土壤像小海绵一样疏松多孔,那它可能更容易储存碳,就像小海绵能吸水一样,疏松的土壤能吸纳更多的碳。
还有啊,湿地里的微生物可不能小瞧。
它们就像一群小小的魔法师,在湿地这个大舞台上变着魔法。
微生物能分解有机物,这个过程和固碳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些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时候,会把碳固定在土壤里。
那怎么评估微生物对固碳潜力的影响呢?这就像要搞清楚魔法师的魔法是怎么施展的。
可以通过分析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看看哪些微生物是固碳的小能手。
比如说,某些特定的细菌就像勤劳的小蚂蚁,它们忙忙碌碌地把碳元素搬来搬去,最后把它们安置在土壤里。
通过研究这些微生物的活动规律,我们就能更好地评估湿地的固碳潜力。
再说说水的事儿。
水在湿地里就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整个湿地生态系统里。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Chin J Appl Environ Biol Doi: 10.19675/ki.1006-687x.2020.11047滨海不同生境湿地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李召阳刘晟刘嘉元李德生刘福德**天津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安全工程学院天津300384摘要近年来,围填海等滨海湿地的开发和利用活动较为频繁,造成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分布格局不断发生变化,这对正确评估滨海湿地应对人为干扰的能力及制定合理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是一种挑战。
以天津、东营和昌邑滨海地区的潮上带和潮间带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研究不同生境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的组成与数量特征,并结合理化性质的变化揭示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的影响因子。
结果显示,东营、天津和昌邑湿地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类型大致相同,其中糖类、脂肪类、氨基酸和酚类占比较大,芳香烃、苯类和酮类占比较小。
虽然不同地点滨海湿地的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结构大致相同,但东营与天津湿地土壤各吸收峰强度显著大于昌邑湿地(P < 0.05)。
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2轴累计解释了79.6%的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的变化,表明上述官能团能够反映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研究同时发现东营和昌邑滨海潮间带与潮上带湿地的土壤样品区分度较高,潮上带湿地土壤中属于疏水基团的烯烃类、酮类、苯系物和芳香化合物的吸收峰强度与相对峰面积显著大于潮间带,但天津采样点距离河口较近,淡咸水的交替作用使潮间带与潮上带区分并不明显。
蒙特卡洛检验结果表明土壤总磷(P = 0.002)、有机碳(P = 0.002)、总碳(P = 0.002)、总氮(P = 0.004)、pH(P = 0.006)和盐度(P= 0.03)对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的数量分布均有显著影响,但土壤总磷含量的解释量最高,达到了39.7%。
综上,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结构不随地点和生境发生变化,但其数量特征受植被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显著,各理化性质中土壤总磷含量是影响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官能团数量分布最大的驱动因子,该发现对于氮磷输入比例日益增加的河口海岸湿地及近海水域富营养化的修复与治理尤为重要。
泥炭碳库效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泥炭是一种特殊的湿地土壤,由植物残体在湿润条件下逐渐堆积、分解而形成。
这些植物在湿地环境中不完全分解,所以泥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
由于其独特的形成过程和组成特性,泥炭在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碳库效应是指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并储存碳的过程。
泥炭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它们存储了大量的碳并将其长期固定在土壤中。
根据科学研究,泥炭蓄积了约450亿吨碳,相当于全球陆地植被的两倍以上。
泥炭对碳循环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泥炭的堆积过程是一个碳吸收的过程,它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并储存在土壤中。
其次,由于泥炭的特殊性质,其中储存的碳可以在很长时间内几乎不受分解的影响而保持固定。
这使得泥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碳储存地点,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
除了对碳循环的影响外,碳库效应还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
泥炭的存储碳量庞大,这意味着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
此外,泥炭是一种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它们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发挥着重要的水文功能。
泥炭湿地是许多稀有和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同时也起到了水源涵养和洪水调蓄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泥炭作为一种特殊的湿地土壤,具有重要的碳库效应。
它们通过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土壤中,对碳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泥炭还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它们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并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文功能。
深入了解和研究泥炭及其碳库效应对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组织文章内容。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以下几个部分来探讨泥炭和碳库效应的相关内容。
第一部分是引言,我们将在这里简要介绍泥炭和碳库效应的概念,以及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第二部分将深入讨论泥炭的形成过程和其特性。
我们将探讨泥炭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其具有的独特特性。
通过了解泥炭的形成机制和特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碳库效应在泥炭中的发挥作用。
湿地碳汇方法学湿地是全球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储量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碳汇,有着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湿地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湿地碳汇的研究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湿地碳汇方法学的角度,探讨湿地碳汇的研究现状、方法和应用,以期为湿地碳汇的研究和管理提供参考。
一、湿地碳汇的研究现状湿地碳汇是指湿地生态系统通过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碳和无机碳,并长期存储在湿地土壤和植被中的碳储量。
湿地碳汇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随着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加深,湿地碳汇的研究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目前,湿地碳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通量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通量是湿地碳汇的核心内容,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土壤碳储量测定、植被碳储量测定、碳通量测定等。
其中,土壤碳储量测定是湿地碳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其方法主要包括静态碳储量法、动态碳储量法、同位素示踪法等。
2.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贡献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贡献是湿地碳汇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主要通过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
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表明,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3.湿地生态系统碳汇的管理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碳汇的管理和保护是湿地碳汇研究的最终目的。
目前,湿地生态系统碳汇的管理和保护主要包括湿地保护和恢复、碳交易、碳补偿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同时也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湿地碳汇的研究方法湿地碳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土壤碳储量测定、植被碳储量测定、碳通量测定等。
其中,土壤碳储量测定是湿地碳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1.土壤碳储量测定土壤碳储量测定是湿地碳汇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方法主要包括静态碳储量法、动态碳储量法、同位素示踪法等。
调查湿地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都在寻找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方法。
而湿地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湿地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
首先,湿地可以减缓气候变化。
湿地是碳储存的重要场所之一,通过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可以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
据统计,全球湿地约占陆地面积的6%,但却储存了全球土壤有机碳总量的35%以上。
湿地中的植被、土壤和水体可以吸收并固定大量的碳,形成碳汇,起到了重要的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
其次,湿地还可以适应气候变化。
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上升,湿地可以起到调节气温的作用。
湿地中水体的蒸发作用可以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起到了调节气温的作用。
此外,湿地还可以起到调节水文循环的作用,减少洪涝灾害和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
湿地中的植被、土壤和水体可以吸收和储存大量的水分,形成水源涵养区,从而保证了周围环境的水资源供应。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许多湿地被破坏或消失,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
湿地破坏不仅会破坏生态系统平衡,还会导致气候变化加剧。
因此,为了保护湿地,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恢复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湿地保护的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加强对湿地生态环境的监管和管理。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经济激励措施来鼓励公众参与湿地保护。
其次,公众也应该积极参与湿地保护。
公众可以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宣传湿地保护知识等方式来支持湿地保护工作。
此外,公众还可以通过减少自身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总之,湿地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护这一重要生态系统,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恢复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并加强对湿地保护工作的宣传和教育。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红树林湿地有机碳研究进展*朱耀军**郭菊兰武高洁(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湿地研究中心,北京100091)摘要红树林湿地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区域之一,尽管红树林的面积相对较少,但其单位面积的固碳能力很强,是重要的“蓝碳”碳库,其有机碳储量及动态对于全球碳平衡有重要影响。
本文对红树林湿地有机碳(包括植被生物量碳和沉积物有机碳)的碳储量及计量方法,沉积物中有机碳的组成、来源及溯源方法,以及影响红树林湿地有机碳动态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
基于红树林湿地的固碳潜力和资源快速减少的现状,准确评估红树林碳库及其动态,有助于气候变化框架条约下的滨海湿地碳计量和价值评价,可以揭示红树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的反馈关系,为红树林生态恢复和保护提供依据。
关键词红树林;有机碳;碳储量;沉积物;滨海湿地中图分类号S9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890(2012)10-2681-07Organic carbon in mangrove wetlands :A review.ZHU Yao-jun ,GUO Ju-lan ,WU Gao-jie(Institute of Wetland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Wetland Research Centre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91,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12,31(10):2681-2687.Abstract :Mangrove wetland is one of the most productive ecosystems in the world.Its occupied area is not vast ,but its carbon-sequestration capability per unit area is quite strong ,being animportant ‘blue carbon ’sink ,and the storage and dynamics of the organic carbon in the sink having great effects on the balance of global carbon cycle.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organic carbon storage (including that of vegetation biomass and sediment )in mangrove wetlands and related measurement methods ,the components and source of the sediment organic carbon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ynamics of the organic carbon in mangrove wet-lands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research trends were analyzed.In terms of the rapid decline of the carbon-sequestration capability of mangrove wetland and the rap-id decrease of the wetland resource ,it would be necessary to accurately assess the carbon sink and its dynamics of mangrove forests ,which would contribute to the carbon measurement and val-uation of coastal wetlands under the treaty of climate change framework ,help to reveal the feed-back relationships of mangrove ecosystem and global change ,and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 of mangrove ecosystems.Key words :mangrove ;organic carbon ;carbon storage ;sediment ;coastal wetland.*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00413)、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CAFINT2011C10和CAFINT2010K08)和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04072)资助。
青海湖高寒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分析曹生奎;曹广超;陈克龙;朱锦福;陈亮;卢宝梁【摘要】This paper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content variations under different depths among different communities in alpine wetland soil around the Qinghai Lake.Results showed that SOC content under the 0-10 cm layer was the highest around the Qinghai Lake area,with the mean of 28.2 g/kg,and SOC content was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The average contents of SOC in 10-20,20-30 and 30-40 cm soil layer were 20.1,16.3 and 12.1 g/kg,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under 0-40 cm soil layer throughout the study area was only 19.2 g/kg.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whole SOC content under different vegetation communiti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first one,the decline from high to low change; second,low-high-low type.The analysis of variance between different communities of SOC content indicated that SOC content among different vegetation communities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of SOC mean content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first group included Blysmus sinocompressus community,Stipa purpurea one and Achnatherum splendens one; second group was Elymus nutans community and Kobresia humilis meadow one and Agropyron cristatum one.SOC content in the former group community was lower on average than the latter,average SOC content in six communities were 16.6,16.8,19.5,21.6,27.3 and 27.tg/kg,respectively.%选取环青海湖高寒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特征和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环青海湖区土壤有机碳0 ~ 10 cm表层含量最高,均值为28.2 g/kg,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其含量逐渐降低.10 ~ 20、20 ~ 30和30 ~ 40 cm土层的有机碳平均含量依次为20.1、16.3和12.1 g/kg;整个研究区0~ 40 cm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仅为19.2 g/kg.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总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由高到低的递减变化;二是低-高-低型.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依据均值间差异可以分为两组:华扁穗、紫花针茅和芨芨草3个植被类型为一组;垂穗披肩草、矮嵩草草甸和冰草为一组;前者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平均较后者要低,其平均含量分别为16.6、16.8、19.5、21.6、27.3和27.1 g/kg.【期刊名称】《土壤》【年(卷),期】2013(045)003【总页数】7页(P392-398)【关键词】青海湖;土壤有机碳;特征;全球变化【作者】曹生奎;曹广超;陈克龙;朱锦福;陈亮;卢宝梁【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810008;青藏高原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海师范大学,西宁810008;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810008;青藏高原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海师范大学,西宁810008;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810008;青藏高原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海师范大学,西宁810008;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810008;青藏高原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海师范大学,西宁810008;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西宁810008;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3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全球土壤有机碳贮量约为1 500 Pg[1],是大气碳库的2倍,陆地植被碳库的2~4倍[2]。
江苏滨海湿地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王磊;何冬梅;刘华;江浩;王火【期刊名称】《安徽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44)6【摘要】对江苏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阐明了植被演替和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对探讨今后如何增加滨海湿地的"碳汇"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有机碳的分布特征表现为:光滩>米草群落>芦苇群落>刺槐群落>碱蓬群落。
在0~10 cm层,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为20.84 g·kg-1,其中米草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几种类型;10~25 cm和25~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分别为18.66 g·kg-1和19.15 g·kg-1,光滩含量最高。
垂直方向上,0~10 cm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最高,光滩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碱蓬和米草群落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则相反;刺槐群落和芦苇群落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表现为,表层含量最高,中间土层含量最低。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容重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C/N和盐分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虽然研究结果中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其他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但是土壤各理化性质间的相互作用会间接影响有机碳含量的分布。
【总页数】6页(P1064-1069)【作者】王磊;何冬梅;刘华;江浩;王火【作者单位】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3【相关文献】1.杭州湾湿地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特征2.江苏滨海湿地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3.江苏滨海湿地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4.崇明东滩不同演替阶段湿地土壤有机碳汇聚能力的差异性及其微生物机制5.甘南尕海湿地不同植被退化阶段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动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㊀Guihaia㊀Jun.2021ꎬ41(6):853-861http://www.guihaia-journal.comDOI:10.11931/guihaia.gxzw202012054黄星ꎬ梁绍信ꎬ陶玉华ꎬ等.北部湾大风江口互花米草湿地有机碳储量的分布特征[J].广西植物ꎬ2021ꎬ41(6):853-861.HUANGXꎬLIANGSXꎬTAOYHꎬetal.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organiccarbonstocksofSpartinaalterniflorainDafengRiverEstuaryꎬBeibuGulf[J].Guihaiaꎬ2021ꎬ41(6):853-861.北部湾大风江口互花米草湿地有机碳储量的分布特征黄㊀星1ꎬ梁绍信2ꎬ陶玉华1∗ꎬ王薛平1ꎬ段轶韬2(1.广西北部湾海洋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ꎬ北部湾大学ꎬ广西钦州535011ꎻ2.广西北部湾海岸科学与工程实验室ꎬ北部湾大学ꎬ广西钦州535011)摘㊀要:互花米草被引入我国滨海地区后ꎬ经过多年的生长与演替ꎬ改变了潮间带原有生态系统的碳储量ꎬ而影响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ꎮ为进一步探讨互花米草入侵后潮滩有机碳储量演变特征ꎬ该文以广西北部湾大风江口入侵约6a的互花米草湿地为研究对象ꎬ分析了2018年8月㊁11月及2019年1月㊁3月采集的样品中有机碳及相关理化指标ꎮ结果表示:(1)互花米草植物年均地上碳储量为9.68t hm ̄2ꎬ高于地下根系的5.56t hm ̄2ꎻ(2)互花米草入侵湿地土壤碳储量显著高于互花米草植物本身ꎬ且不同季节中春季土壤碳储量显著高于其他季节ꎻ(3)土壤的C/N比值为3.53~9.67ꎬ表明互花米草入侵群落有机碳受海源的潮汐输入影响较大ꎻ(4)互花米草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与土壤碳储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ꎬ且季节性变化规律一致ꎻ(5)随着入侵时间的延长ꎬ互花米草生态系统中有机碳储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ꎬ表明互花米草入侵提高了光滩的有机碳储量ꎬ并能提高光滩的固碳能力ꎮ该文可为科学评价互花米草入侵对光滩碳储量的影响提供参考ꎮ关键词:北部湾ꎬ互花米草ꎬ土壤有机碳ꎬ有机碳含量ꎬ分布特征中图分类号:Q948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0 ̄3142(2021)06 ̄0853 ̄09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organiccarbonstocksofSpartinaalterniflorainDafengRiverEstuaryꎬBeibuGulfHUANGXing1ꎬLIANGShaoxin2ꎬTAOYuhua1∗ꎬWANGXueping1ꎬDUANYitao1(1.GuangxiKeyLaboratoryofMarineDisasterintheBeibuGulfꎬBeibuGulfUniversityꎬQinzhou535011ꎬGuangxiꎬChinaꎻ2.KeyLaboratoryofCoastalScienceandEngineeringꎬBeibuGulfꎬBeibuGulfUniversityꎬQinzhou535011ꎬGuangxiꎬChina)Abstract:AfterSpartinaalterniflorawasintroducedintocoastalareasinChinaꎬthecarbonstorageoftheoriginalecosystemwaschangedafteryearsofgrowthandsuccessionintheintertidalzoneꎬbuttheinfluencemechanismremainstobefurtherstudied.InordertofurtherexploretheevolutioncharacteristicsoforganiccarbonstorageintidalflatduetoS.alterniflorainvasionꎬwetookS.alterniflorawetlandinGuangxiBeibuGulfforaboutsixyearsastheresearchobjectꎬandanalyzedtheorganiccarbonandrelatedphysicalandchemicalindexesofsamplescollectedinAugustꎬNovember收稿日期:2021-03-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60251ꎬ41901226ꎬ41907320)ꎻ广西北部湾海洋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自主项目(2018TS01) [Supportedbythe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31960251ꎬ41901226ꎬ41907320)ꎻGuangxiKeyLaboratoryofMarineDisasterintheBeibuGulf(2018TS01)]ꎮ作者简介:黄星(1986-)ꎬ博士ꎬ主要从事滨海湿地景观生态演变及过程研究ꎬ(E ̄mail)hx_wxp@163.comꎮ∗通信作者:陶玉华ꎬ博士ꎬ教授ꎬ主要从事生态学研究ꎬ(E ̄mail)151782653@qq.comꎮ2018andJanuaryꎬMarch2019.Theresultswereasfollows:(1)theaverageannualabovegroundcarbonstorageofS.alterniflorawas9.68t hm ̄2ꎬwhichwashigherthanthatofundergroundroots(5.56t hm ̄2).(2)ThesoilcarbonstorageofS.alterniflorainvasion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S.alternifloraplantitselfꎬandthesoilcarbonstorageinspring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inotherseasons.(3)TheC/Nratioofsoilrangedfrom3.53to9.67ꎬindicatingthattheorganiccarbonofS.alterniflorainvasioncommunitywasgreatlyaffectedbytidalinputofseasource.(4)ThetotalcarbonstorageofS.alternifloraecosystemwassignificantlypositivelycorrelatedwithsoilcarbonstorageꎬandtheseasonalvariationwasconsistent.(5)WiththeextensionofinvasiontimeꎬtheorganiccarbonstorageinS.alternifloraecosystemshowedagraduallyincreasingtrendꎬindicatingthattheinvasionofS.alternifloraincreasedtheorganiccarbonstorageandimprovedthecarbonsequestrationcapacityinbareflat.ThisstudyprovidesreferenceforthescientificevaluationoftheimpactofS.alterniflorainvasiononcarbonstorageinbareflat.Keywords:BeibuGulfꎬSpartinaalternifloraꎬsoilorganiccarbonꎬorganiccarboncontentꎬ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㊀㊀滨海盐沼位于海洋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区域ꎬ不仅具有促淤固土和保滩护岸的作用ꎬ而且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合成有机物质ꎬ使之进入生态系统成为蓝碳的重要组成部分ꎮ盐沼植被对湿地碳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ꎬ改变了湿地的固碳速率(金宝石等ꎬ2016)ꎬ盐沼植被碳汇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内容ꎮ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是禾本科(Poaceae)米草属(SpartinaSchreber)多年生的盐沼植物ꎬ目前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ꎮ由于互花米草具有一定的积淤造陆㊁绿化沙滩和防风拒浪的功效(赵相健等ꎬ2017ꎻ王方怡等ꎬ2020)ꎬ因此ꎬ我国于1979年从美国北卡罗来纳MoreheadCity㊁乔治亚的SapeloIsland和弗罗里达的TampaBay将其引入(陈建群等ꎬ1990)ꎮ因为其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ꎬ所以引入后便快速扩张ꎬ破坏了当地生物群落的栖息地ꎬ影响滩涂养殖业(赵美霞等ꎬ2012ꎻ童晓雨等ꎬ2020)ꎮ互花米草净光合作用速率高并具有较大生物量ꎬ加上滩涂土壤的呼吸速率又较低ꎬ且通过互花米草植物体和土壤表面释放的碳量较少ꎬ故其固碳作用较为明显(于彩芬等ꎬ2014)ꎮ目前对互花米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入侵机制㊁治理和入侵对环境的影响(谢宝华和韩广轩ꎬ2018ꎻ栾兆擎等ꎬ2020)ꎬ以及互花米草入侵后滩涂地的理化因子㊁微生物群落㊁浮游生物和重金属的变化研究(沈永明等ꎬ2013ꎻ李想和刘茂松ꎬ2020ꎻ谢蓉蓉等ꎬ2020ꎻ伊晓雷等ꎬ2020)ꎬ亦有从宏观角度研究互花米草入侵后的景观特征的变化(韩爽等ꎬ2020)ꎬ且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江苏㊁福建和广东等地的互花米草分布区域(童晓雨等ꎬ2019ꎻ左雪燕等ꎬ2019ꎻ徐耀文等ꎬ2020)ꎬ而对于广西滩涂湿地互花米草碳储量的研究较少ꎬ不利于规律性成果的总结和盐沼植物碳汇清单的完善ꎮ广西自1979年首次在北部湾湿地引种了互花米草ꎬ分布面积不断扩大ꎬ已达686.48hm2(潘良浩等ꎬ2016)ꎬ其入侵已对潮间带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ꎮ对于北部湾互花米草入侵湿地有机碳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目前还缺乏深入的研究ꎬ因此ꎬ本文通过追踪北部湾互花米草湿地土壤有机碳4个季节的变化情况ꎬ阐释了互花米草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季节和空间的分布特征ꎬ分析了影响其碳库变化的主要因素及来源追溯ꎬ以期为研究湿地的碳循环和增汇减排提供理论依据ꎮ1㊀材料与方法1.1研究区概况广西北部湾海域位于北部湾北部ꎬ20ʎ58ᶄ 22ʎ50ᶄN㊁107ʎ29ᶄ 110ʎ20ᶄEꎬ海岸线长1628.59kmꎬ区域面积2.0361万km2ꎬ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ꎬ海面年均气温20~30ħꎬ年均水温24.5ħꎮ大风江口海域是广西北部湾主要的入海河流之一ꎬ属独流入海河流ꎬ全长185km(姜宁等ꎬ2019)ꎮ近些年在大风江口逐渐发现互花米草草斑的分布ꎬ本研究以大风江口入侵约6a的互花米草为研究对象ꎬ通过样方调查测定了样地基本属性ꎬ详见表1ꎮ表1㊀样地属性Table1㊀Sampleproperties种类Species平均株高Averageheight(m)密度Density(plant m ̄2)生物量Biomass(t hm ̄2)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0.9247321.42458广㊀西㊀植㊀物41卷1.2样品的采集分别于夏(2018年8月)㊁秋(2018年11月)㊁冬(2019年1月)㊁次年春(2019年3月)4个季节在北部湾大风江口互花米草群落进行了土壤与植株采样ꎮ如图1所示ꎬ斑块分别设立6个1mˑ1m的样方ꎬ将样方内植物地上部分齐地面刈割ꎬ挖掘地下根系ꎬ冲洗去掉杂质后用聚乙烯密封袋分别盛装带回实验室ꎬ称取其鲜重和烘干至恒重后的干重ꎮ在样方内随机设立3个土壤采样点ꎬ用土壤采样器采集0~40cm的土柱ꎬ土样按照0~20cm㊁20~40cm分2层进行采样ꎬ分别装入对应编号的聚乙烯密封袋中带回实验室ꎬ于室内阴凉通风处自行干燥ꎬ干燥后称重ꎮ1.3样品的测定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氧化法测定互花米草植物体的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的有机碳含量ꎮ土壤全氮含量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ꎮ1.4碳储量的计算土壤容重:rs=gˑ100/vˑ(100+W)(1)式中:rs为土壤容重(g cm ̄3)ꎻg为环刀土鲜重(g)ꎻv为环刀容积(100cm3)ꎻW为样品含水率(%)ꎮ土壤碳储量:SOC=ðniCiˑDiˑEiˑ0.1㊀(2)(孙凡等ꎬ2017)式中:SOC为一定深度内土壤碳储量(t hm ̄2)ꎻCi为第i层有机碳含量(g kg ̄1)ꎻDi为第i层土壤容重(g cm ̄3)ꎻEi为第i层土层厚度(cm)ꎮ植物碳储量=植被单位面积生物量ˑ植物有机碳含量(3)1.5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数据的处理及统计分析采用MicrosoftExcel2010与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ꎬ利用One ̄wayANOVA对植物群落地上㊁地下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的变化进行差异性分析(显著性水平α=0.05)ꎬ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显著性水平α=0.05)ꎮ2㊀结果与分析2.1互花米草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互花米草0~2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大于20~40cm土层(图2)ꎬ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ꎮ0~20cm和20~4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春季最大ꎬ夏季最小ꎬ从夏季到次年春季大体表现为随着月份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ꎮ2个土层的有机碳含量除了夏季外ꎬ春季㊁秋季和冬季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ꎮ0~20cm和20~4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只在秋季表现出显著性差异ꎮ此外ꎬ不同样点间0~20cm土层秋季有机碳含量变化最大ꎬ其变异系数(CV)为0.39ꎻ而在20~40cm土层ꎬ春季有机碳含量变化的CV最大ꎬ为0.19ꎮ2.2互花米草土壤C/N比值的变化在0~40cm土层的范围内ꎬ互花米草在4个季节的C/N比值为3.53~9.67(图3)ꎬ除夏季外ꎬ互花米草土壤C/N均表现为0~20cm土层高于20~40cm土层ꎬ最大值均出现在春季ꎬ最小值出现在夏季ꎮ除夏季外ꎬ其他3个季节的0~20cm和20~40cm土层之间的C/N比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ꎮ0~20cm土层中ꎬ夏季土壤C/N比值分别与春季和秋季存在显著性差异ꎬ20~40cm土层中ꎬ夏季与春季的C/N比值差异性显著(P<0.05)ꎮ此外ꎬ在0~20cm土层ꎬ秋季C/N比值CV最高ꎬ为0.33ꎻ而在20~40cm土层ꎬ春季的C/N比值CV最大ꎬ为0.19ꎮ2.3互花米草植物有机碳储量的变化互花米草不同季节的植物地上和地下碳储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图4)ꎬ表现为互花米草同一个季节的地上碳储量(1.25~3.12t hm ̄2)均比地下碳储量(0.94~2.00t hm ̄2)高ꎮ互花米草地上碳储量的变化规律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ꎬ春季与其他3个季节均存在显著性差异ꎬ且春季不同样点间地上碳储量CV最大(0.83)ꎮ互花米草地下碳储量的变化规律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ꎬ春夏季均与秋冬两季存在显著性差异性ꎬ且春季不同样点间地下碳储量CV最大(1.16)ꎮ在夏季和秋季ꎬ互花米草地上和地下碳储量间存在显著性差异ꎮ2.4互花米草土壤有机碳碳储量的分配互花米草土壤碳储量均表现为表聚性ꎬ即4个季节的0~20cm土层的碳储量均高于20~40cm的土层(图5)ꎬ在各季节中表现为差异性不显著ꎮ在0~20cm和20~40cm土层中ꎬ春季的碳储量分别与夏季和秋季具有显著性差异ꎬ夏季和冬季差异性显著ꎮ20~40cm土层的碳储量春季与冬季5586期黄星等:北部湾大风江口互花米草湿地有机碳储量的分布特征图1㊀北部湾大风江口研究区与采样点示意图Fig.1㊀SamplesitesinDafengRiverEstuaryꎬBeibuGulf存在显著性差异ꎮ互花米草夏季的土壤碳储量在两个土层中的变化差异最小ꎮ2个土层的碳储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春季ꎬ其次是冬季和秋季ꎬ夏季均表现为最低ꎮ互花米草0~40cm土壤总碳储量为次年春季(32.14t hm ̄2)>冬季(25.55t hm ̄2)>秋季(22.16t hm ̄2)>夏季(18.62t hm ̄2)ꎬ表现为随夏季到次年春季的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加的趋势ꎮ此外ꎬ在同一季节的不同样点间ꎬ0~20cm土层互花米草土壤秋季碳储量的CV最高(0.33)ꎬ而在20~40cm土层则表现为春季碳储量的CV最大(0.21)ꎮ2.5互花米草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分配互花米草土壤碳储量显著高于植物体本身碳储量(图6)ꎬ二者在4个季节均表现为显著性差异(P<0.05)ꎮ互花米草土壤碳储量表现为春季(32.14t hm ̄2)>冬季(25.55t hm ̄2)>秋季(22.16t hm ̄2)>夏季(18.62t hm ̄2)ꎬ春季土壤碳储量分别与夏季㊁秋季和冬季碳储量具有显著性差异ꎬ夏季与冬季差异性显著ꎮ植物本身有机碳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秋季㊁冬季㊁夏季㊁春季ꎬ春季互花米草植物有机碳碳储量分别与秋季和冬季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ꎮ互花米草生态系统总658广㊀西㊀植㊀物41卷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在不同季节同一土层差异显著(P<0.05)ꎻ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季节不同土层差异显著(P<0.05)ꎮ图3㊁图5同ꎮDifferentcapitallettersindicatesignificantdifferencesinsamedepthindifferentseasonsꎻwhiledifferentsmalllettersindicatesignificantdifferencesindifferentdepthsinsameseason.ThesameinFig.3ꎬFig.5.图2㊀互花米草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季节变化Fig.2㊀SeasonaldistributionsoforganiccarboncontentindifferentsoildepthofSpartinaalterniflora图3㊀互花米草土壤C/N比值Fig.3㊀SeasonaldistributionsofsoilC/NvariationofSpartinaalterniflora碳储量中ꎬ春季最大(34.42t hm ̄2)ꎬ其次大小顺序为冬季(30.19t hm ̄2)㊁秋季(26.86t hm ̄2)和夏季(22.23t hm ̄2)ꎬ且春季不同样点间总碳储量CV最大(0.22)ꎮ互花米草系统总碳储量的季节变化与土壤碳储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ꎬR=0.9688)ꎮ由于采样过程中ꎬ因为受潮汐影响枯落物的现存量较少ꎬ将其一并归入植物的碳储量计算ꎬ所以ꎬ整个互花米草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只包含植物与土壤2个部分ꎮ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在不同季节同一部位差异显著(P<0.05)ꎻ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季节不同部位差异显著(P<0.05)ꎮ图6同ꎮDifferentcapitallettersindicatesignificantdifferencesofsamesourceindifferentseasonsꎻwhiledifferentsmalllettersindicatesignificantdifferencesofdifferentsourcesinsameseason.ThesameinFig.6.图4㊀互花米草植物地上和地下碳储量的变化Fig.4㊀SeasonaldistributionsofovergroundandundergroundorganiccarbonstoragesofSpartinaalterniflora图5㊀不同土层互花米草土壤碳储量的季节变化Fig.5㊀SeasonaldistributionsofsoilorganiccarbonstorageindifferentsoildepthsofSpartinaalterniflora3㊀讨论与结论3.1互花米草土壤C/N比值变化及来源分析C/N比值常用来作为确定湿地土壤有机质来源的一种方法ꎬ通常陆源有机质的C/N比值大于10ꎬ而海源有机质的C/N比值小于10(Krishnamurthyetal.ꎬ1986ꎻCifuentesetal.ꎬ1996)ꎮ本研究中4个季节7586期黄星等:北部湾大风江口互花米草湿地有机碳储量的分布特征图6㊀互花米草植被㊁土壤碳储量的季节变化Fig.6㊀SeasonaldistributionsoforganiccarbonstorageinplantsandsoilsofSpartinaalterniflora互花米草土壤C/N比值为3.53~9.67ꎬ均值为7.23ꎬ均小于10ꎬ表现为海源来源ꎬ与王丹等(2015)在崇明东滩通过同位素追踪互花米草有机碳来源的研究结果一致ꎮ互花米草的入侵为光滩带来有机碳的输入ꎬ入侵早期湿地有机碳主要来自潮汐输入ꎬ以植物体促淤作用而固定累积有机碳为主ꎬ随着入侵时间的延长ꎬ来自其植物本身的固碳作用增强而海源有机碳比例逐渐减少(王丹等ꎬ2015)ꎮ在本研究中ꎬ大风江口互花米草入侵约6a后ꎬ春季和秋季采集的土壤样品中C/N比值已接近10ꎬ反映出海源有机碳比重在降低ꎬ而互花米草的固碳作用在逐渐显现ꎮ3.2互花米草有机碳储量和含量的季节变化北部湾大风江口互花米草植物地上部分的平均碳储量高于地下根系的碳储量ꎬ源于地上平均生物量(12.35t hm ̄2)高于地下根系的生物量(9.07t hm ̄2)ꎬ互花米草夏季气温高生长快ꎬ随着时间的推移ꎬ地上生物量持续增长ꎬ冬季后逐渐下降ꎬ到次年春季地上生物量降至最低ꎬ春季随气温的逐渐升高ꎬ萌发的新植株快速生长ꎬ地上生物量又开始增加(冯振兴等ꎬ2015)ꎮ随着气温下降ꎬ互花米草的营养物质逐渐由地上转移到地下ꎬ使其根系的生物量和碳储量最大值出现在冬季ꎬ与广西北部湾盐沼植物茳芏的生物量季节变化的研究结果相近(潘良浩等ꎬ2011)ꎬ这也是多年生湿地草本植物对气候和环境的适应特性ꎮ本研究互花米草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和碳储量与江苏黄河口互花米草生物量变化略有不同(钦佩等ꎬ1992)ꎬ虽然北部湾与江苏气候有差别ꎬ互花米草生长季节不同ꎬ但是ꎬ季节顺延推移的总体变化趋势是一致的ꎮ北部湾大风江口互花米草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均表现为春冬季高而夏季低ꎬ与苏北互花米草湿地研究结果一致(高建华等ꎬ2007)ꎮ4个季节的0~20cm和20~40cm土层的碳储量的最小值均出现在夏季ꎬ这可能是由于夏季温度高ꎬ土壤呼吸速率加大ꎬ加速了土壤有机碳的分解ꎬ不利于有机碳的积累ꎮ土壤碳储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为从夏㊁秋㊁冬到春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增ꎬ与崇明东滩互花米草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季节变化规律相似(陈怀璞等ꎬ2017)ꎮ这进一步表明互花米草对光滩的沉积和营养物质的埋藏具有控制作用ꎬ无论是早期来自海源为主的有机碳ꎬ还是多年后以陆源为主的有机碳ꎬ均可表现出特定的时间累积效应(高建华等ꎬ2007)ꎮ本研究中ꎬ互花米草入侵光滩约6a时间ꎬ其0~20cm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6.02g kg ̄1)ꎬ高于王港河口互花米草入侵4a的湿地(4.11g kg ̄1)(Zhouetal.ꎬ2008)ꎬ低于江苏盐城新洋港㊁射阳县等地入侵12~16a的湿地(6.35~12.97g kg ̄1)(王刚等ꎬ2013ꎻXiangetal.ꎬ2015)ꎬ说明互花米草入侵光滩后潮滩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会随着时间而累积ꎬ互花米草有效地提高了光滩有机碳含量ꎬ增强了湿地的碳汇能力(王刚等ꎬ2013ꎻ许鑫等ꎬ2014)ꎮ3.3互花米草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含量的垂直分布大风江口互花米草4个季节土壤碳储量和含量均表现为表聚性现象ꎬ即表层高于下层ꎬ与珠海淇澳岛(徐耀文等ꎬ2020)㊁江苏王港(冯振兴等ꎬ2016)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ꎬ而与闽江河口互花米草湿地有所差异(潘婷等ꎬ2015)ꎮ滨海盐沼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含量空间分布特征与其裸滩湿地特性有关ꎬ淤涨型湿地的表层土壤的有机碳随时间而累积ꎬ使得土壤中有机碳储量表现出随着时间而逐渐增加的趋势(陈怀璞等ꎬ2017)ꎮ而有些地区处于悬沙扩散冲淤区ꎬ径流作用弱ꎬ受潮汐影响其表层有机质发生搬离现象而使表层土壤有机碳低于深层ꎬ闽江河口互花米草湿地属于此种情况(窦亚伟和林敏基ꎬ1991ꎻ潘婷等ꎬ2015)ꎮ互花米草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表现出的表聚性现象主要与其海源性有机质积累于表层土壤有858广㊀西㊀植㊀物41卷关ꎬ互花米草植被的促淤造土作用ꎬ截留了海源有机质并埋藏在表层土中ꎬ和入侵较长时间的互花米草土壤有机碳来源情况不同ꎬ较多研究报道了后者表层土壤有机碳主要来源于其枯落物而深层土壤有机碳来源于根系ꎬ互花米草随着入侵时间的延续ꎬ来自海源和陆源的有机碳比例会发生变化(Yangetal.ꎬ2015ꎻ陶玉华ꎬ2020)ꎮ互花米草的生态效应具有两面性ꎬ互花米草虽然在滨海湿地极易形成单优种群改变了本土物种的栖息地并改变河口水沙格局ꎬ但是在促淤造陆和固碳增汇方面又表现出一定的正面生态效应ꎮ3.4结论综上所述ꎬ结论如下:(1)大风江口互花米草植物地上平均碳储量显著高于地下根系碳储量ꎬ土壤碳储量显著高于植物自身ꎻ(2)春季互花米草土壤碳储量最高ꎬ其次分别为冬季㊁秋季㊁夏季ꎬ且春季土壤碳储量与其他3个季节差异显著ꎻ(3)土壤C/N比值表明大风江口互花米草湿地有机碳主要来源于海源的潮汐输入ꎮ互花米草不同季节的总碳储量与土壤碳储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ꎬ说明随着互花米草入侵时间的推移入侵地土壤有机碳将逐渐增加ꎬ互花米草对光滩的固碳作用明显ꎮ参考文献:CHENHPꎬZHANGTYꎬGEZMꎬetal.ꎬ2017.DistributionofsoilcarbonandnitrogenstocksinsaltmarshwetlandinDongtanofChongming[J].JEcolRuralEnvironꎬ33(3):242-251.[陈怀璞ꎬ张天雨ꎬ葛振鸣ꎬ等ꎬ2017.崇明东滩盐沼湿地土壤碳氮储量分布特征[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ꎬ33(3):242-251.]CHENJQꎬSUNBYꎬZHANGZRꎬ1990.PhvsiologicaleffectsofdifferentecotypesofSpartinaalternifloraimposedbymagneticfields[J].JNanjingUnivꎬ26(1):87-95.[陈建群ꎬ孙炳寅ꎬ张正仁ꎬ1990.磁场对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三种生态型的生理效应[J].南京大学学报ꎬ26(1):87-95.]CIFUENTESLAꎬCOFFINSRBꎬSOLORZANOLꎬetal.ꎬ1996.Isotopicandelementalvariationsofcarbonandnitrogeninamangroveestuary[J].CoastShelfSꎬ43(6):781-800.DOUYWꎬLINMJꎬ1991.DivisionondynamicareasofsusepndedsiltinMinjiangRivermouthbyremotesensinganalysis[J].JOceanogrTaiwanStraitꎬ10(2):48-53.[窦亚伟ꎬ林敏基ꎬ1991.闽江口悬浮泥沙动态分区的遥感分析[J].台湾海峡ꎬ10(2):48-53.]FENGZXꎬGAOJHꎬCHENLꎬetal.ꎬ2015.TheresponseoforganiccarboncontenttobiomassdynamicsinSpartinaalternifloramarsh[J].ActaEcolSinꎬ35(7):2038-2047.[冯振兴ꎬ高建华ꎬ陈莲ꎬ等ꎬ2015.互花米草生物量变化对盐沼沉积物有机碳的影响[J].生态学报ꎬ35(7):2038-2047.]FENGZXꎬGAOJHꎬCHENLꎬetal.ꎬ2016.ImpactofSpartinaalterniflorabiomassvariationoncontentandsourcesoforganiccarbonfractionsinsaltmarshes:AcasestudyoftidalsaltmarshofWanggangEstuaryꎬJiangsuProvince[J].Geochimicaꎬ45(1):87-97.[冯振兴ꎬ高建华ꎬ陈莲ꎬ等ꎬ2016ꎬ互花米草生物量变化对盐沼沉积物有机碳组分和来源的影响:以王港河口潮滩为例[J].地球化学ꎬ45(1):87-97.]GAOJHꎬYANGGSꎬOUWXꎬ2007.TheinfluenceafterintroductionofSpartinaalternifloraonthedistributionofTOCꎬTNandTPinthenationalYanchengrarebirdsnaturereserveꎬJiangsuProvinceꎬChina[J].GeogrResꎬ(4):799-808.[高建华ꎬ杨桂山ꎬ欧维新ꎬ2007ꎬ互花米草引种对苏北潮滩湿地TOC㊁TN和TP分布的影响[J].地理研究ꎬ(4):799-808.]HANSꎬZHANGHBꎬXUYTꎬetal.ꎬ2020.EcologicaleffectsoflandscapechangesunderartificialcofferdamandSpartinaalternifloraexpansioninYanchengcoastalwetland[J].NHorticꎬ(11):76-82.[韩爽ꎬ张华兵ꎬ徐颖彤ꎬ等ꎬ2020.人工围堰与互花米草扩张下盐城海滨湿地景观变化的生态效应[J].北方园艺ꎬ(11):76-82.]JIANGNꎬ2019.AnalysisontheevolutiontrendofredtideintheBeibuGulfofGuangxianditspreventionandcontrolideas[J].MarDevManageꎬ36(11):82-85.[姜宁ꎬ2019.广西北部湾海域赤潮演变趋势分析及其防控思路[J].海洋开发与管理ꎬ36(11):82-85.]JINBSꎬYANHYꎬZHANGLHꎬetal.ꎬ2016.Spatial ̄temporalvariationsandtheirsinfluencefactorsofsoilorganiccarbonundertheSpartinaalterniflorawetlandinChina[J].EcolEnvironSciꎬ25(12):2021-2027.[金宝石ꎬ闫鸿远ꎬ张林海ꎬ等ꎬ2016.中国滨海互花米草湿地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环境学报ꎬ25(12):2021-2027.]KRISHNAMURTHYRVꎬBHATTACHARYASKꎬKUSUMGARSꎬ1986.Palaeoclimaticchangesdeducedfrom13C/12CandC/NratiosofKarewaLakesedimentsꎬIndia[J].Natureꎬ323(6084):150-152.LIXꎬLIUMSꎬ2020.Correspondenceanalysisofplantpatchesandsoilfactorsinmosaiccommunityofbeachwetland[J].JZhejiangAgricSciꎬ61(10):2163-2168.[李想ꎬ刘茂松ꎬ2020.滩涂湿地镶嵌群落植物斑块与土壤因子对应分析9586期黄星等:北部湾大风江口互花米草湿地有机碳储量的分布特征[J].浙江农业科学ꎬ61(10):2163-2168.]LUANZQꎬYANDDꎬXUEYYꎬetal.ꎬ2020.ResearchprogressontheecohydrologicalmechanismsofSpartinaalterniflorainvasionincoastalwetlands[J].JAgricResEnvironꎬ37(4):469-476.[栾兆擎ꎬ闫丹丹ꎬ薛媛媛ꎬ等ꎬ2020.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的生态水文学机制研究进展[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ꎬ37(4):469-476.]PANLHꎬ2011.StudyonbiomassofCyperusmalaccensisLamatMaoweihaiinGuangxi[J].JAnhuiAgricSciꎬ39(22):13481-13483.[潘良浩ꎬ2011.广西茅尾海茳芏生物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ꎬ39(22):13481-13483.]PANLHꎬSHIXFꎬTAOYCꎬetal.ꎬ2016.DistributionandexpansionofSpartinaalternifloraincoastaltidalzoneꎬGuangxi[J].WetlSciꎬ14(4):464-470.[潘良浩ꎬ史小芳ꎬ陶艳成ꎬ等ꎬ2016ꎬ广西海岸互花米草分布现状及扩散研究[J].湿地科学ꎬ14(4):464-470.]PANTꎬZENGLFꎬZENGCSꎬetal.ꎬ2015.EffectsofSpartinaalterniflorainvasiononsoilorganiccarboninthebaretidalflatwetlandofMinjiangRiverestuary[J].SciSoilWaterConservꎬ13(1):84-90.[潘婷ꎬ曾六福ꎬ曾从盛ꎬ等ꎬ2015.互花米草入侵对闽江河口裸滩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ꎬ13(1):84-90.]QINPꎬXIEMꎬWANGCYꎬetal.ꎬ1992.Studyontheapplicationofricegrass[M].Beijing:OceanPress:42-45.[钦佩ꎬ谢明ꎬ王长永ꎬ等ꎬ1992.米草的应用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42-45.]SHENYMꎬWANGYFꎬCHENSJꎬetal.ꎬ2013.ThetemporalandspatialdistributionsofthemacrobenthosinSpartinaalterniflorasaltmarsh[J].GeogrResꎬ32(4):638-644.[沈永明ꎬ王艳芳ꎬ陈寿军ꎬ等ꎬ2013.互花米草盐沼湿地大型底栖动物时空分布特征[J].地理研究ꎬ32(4):638-644.]SUNFꎬYANSWꎬLINYMꎬetal.ꎬ2017.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soilorganiccarbonstorageandcarbondensityfromdamagedvegetationunderdifferentclimatetypesinWenchuanearthquakeregion[J].Guihaiaꎬ37(12):198-1507.[孙凡ꎬ严思维ꎬ林勇明ꎬ等ꎬ2017.汶川震区不同气候区受损植被土壤有机碳储量和碳密度分布特征[J].广西植物ꎬ37(12):1498-1507.]TAOYHꎬHUANGXꎬWANGXPꎬetal.ꎬ2020.SoilcarbonandnitrogenstoragesinthreemangrovestandsofZhenzhuGulfꎬGuangxi[J].Guihaiaꎬ40(3):285-292.[陶玉华ꎬ黄星ꎬ王薛平ꎬ等ꎬ2020.广西珍珠湾三种红树林林分土壤碳氮储量的研究[J].广西植物ꎬ40(3):285-292.]TONGXYꎬSUNZGꎬCHENBBꎬetal.ꎬ2020.OrganicsulfurmineralizationcharacteristicsofSoilsinSpartinaalternifloradistributionareasinShanyutanoftheMinRiverEstuaryinwinter2018[J].WetlSciꎬ18(5):613-622.[童晓雨ꎬ孙志高ꎬ陈冰冰ꎬ等ꎬ2020.2018年冬季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互花米草分布区土壤有机硫矿化特征[J].湿地科学ꎬ18(5):613-622.]TONGXYꎬSUNZGꎬZENGAYꎬetal.ꎬ2019.EffectsofSpartinaalterniflorainvasioninaseawarddirectiononvariationsofinorganicsul ̄furformsinmarshsoilsoftheMinjiangRiverestuary[J].ChinJApplEcolꎬ30(10):3518-3526.[童晓雨ꎬ孙志高ꎬ曾阿莹ꎬ等ꎬ2019.闽江河口互花米草海向入侵对湿地土壤无机硫赋存形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ꎬ30(10):3518-3526.]WANGDꎬZHANGRꎬXIONGJꎬetal.ꎬ2015.ContributionofinvasivespeciesSpartinaalternifloratosoilorganiccarbonpoolincoastalwetland:Stableisotopeapproach[J].ChinJPlantEcolꎬ39(10):941-949.[王丹ꎬ张荣ꎬ熊俊ꎬ等ꎬ2015.互花米草入侵对滨海湿地土壤碳库的贡献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ꎬ39(10):941-949.]WANGFYꎬZHANGJCꎬCAOYꎬetal.ꎬ2020.EcologicalriskassessmentofSpartinaalterniflorainvasionincoastalwetlandsofeasternFujian[J].JForEnvironꎬ40(6):579-587.[王方怡ꎬ张嘉诚ꎬ曹彦ꎬ等ꎬ2020.闽东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生态风险评价[J].森林与环境学报ꎬ40(6):579-587.]WANGGꎬYANGWBꎬWANGGXꎬetal.ꎬ2013.TheeffectsofSpartinaalternifloraseawardinvasiononsoilorganiccarbonfractionsꎬsourcesanddistribution[J].ActaEcolSinꎬ33(8):2474-2483.[王刚ꎬ杨文斌ꎬ王国祥ꎬ等ꎬ2013.互花米草海向入侵对土壤有机碳组分㊁来源和分布的影响[J].生态学报ꎬ33(8):2474-2483.]XIANGJꎬLIUDYꎬDINGWXꎬetal.ꎬ2015.InvasionchronosequenceofSpartinaalternifloraonmethaneemissionandorganiccarbonsequestrationinacoastalsaltmarsh[J].AtmosEnvironꎬ112:72-80.XIEBHꎬHANGXꎬ2018.ControlofinvasiveSpartinaalterniflora:Areview[J].ChinJApplEcolꎬ29(10):3464-3476.[谢宝华ꎬ韩广轩ꎬ2018ꎬ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防治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ꎬ29(10):3464-3476.]XIERRꎬWURLꎬTANGCꎬetal.ꎬ2020.HeavymetalaccumulationaffectedbySpartinaalterniflorainvasioninestuarinewetlandsediments[J].JNatResꎬ35(5):1238-1249.[谢蓉蓉ꎬ吴如林ꎬ唐晨ꎬ等ꎬ2020.互花米草入侵对河口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累积效应[J].自然资源学报ꎬ35(5):1238-1249.XUXꎬWANGHꎬZHAOYFꎬetal.ꎬ2014.ThecharacteristicsofsurficialsedimentsorganiccarboninYanchengCoastalWetland[J].JNatResꎬ29(11):1957-1967.[许鑫ꎬ王豪ꎬ赵一飞ꎬ等ꎬ2014.盐城滨海湿地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ꎬ29(11):1957-1967.]XUYWꎬLIAOBWꎬJIANGZMꎬetal.ꎬ2020.ContentsoforganiccarboninsoilsofMangroveforestꎬSpartinaalternifloramarshandbareflatinQi aoislandꎬZhuhaiand068广㊀西㊀植㊀物41卷theirinfluencingfactors[J].WetlSciꎬ18(1):85-90.[徐耀文ꎬ廖宝文ꎬ姜仲茂ꎬ等ꎬ2020.珠海淇澳岛红树林㊁互花米草沼泽和光滩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影响因素[J].湿地科学ꎬ18(1):85-90.]YANGSLꎬXUKHꎬMILLIMANJDꎬetal.ꎬ2015.DeclineofYangtzeRiverwaterandsedimentdischarge:Impactfromnaturalandanthropogenicchanges[J].SciRepꎬ5:12581.YINXLꎬCHENGXꎬWANGCꎬetal.ꎬ2020.EffectsofSpartinaalterniflorainvasiononsoilfungicommunitystructureanddiversityinestuarinewetland[J].ActaSciCircumꎬ40(6):2186-2194.[尹晓雷ꎬ陈桂香ꎬ王纯ꎬ等ꎬ2020.互花米草入侵对河口湿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ꎬ40(6):2186-2194.]YUCFꎬCHENPFꎬLIUCAꎬetal.ꎬ2014.ResearchprogressoncarbonstorageandcarbonsinkofSpartinaalterniflorawetland[J].MarDevManagetꎬ31(8):85-89.[于彩芬ꎬ陈鹏飞ꎬ刘长安ꎬ等ꎬ2014.互花米草湿地碳储量及碳汇研究进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ꎬ31(8):85-89.]ZHAOMXꎬLIDZꎬPANYꎬetal.ꎬ2012.EcologicalstoichiometricalanalysisonthestrategiesofutilizationofnitrogenandphosphorusinPhragmitesaustralisandSpartinaalterniflorainChongmingDongtanwetland[J].Guihaiaꎬ32(6):715-722.[赵美霞ꎬ李德志ꎬ潘宇ꎬ等ꎬ2012.崇明东滩湿地芦苇和互花米草N㊁P利用策略的生态化学计量学分析[J].广西植物ꎬ32(6):715-722.]ZHAOXJꎬLIJSꎬLIUXYꎬetal.ꎬ2017.CombinedeffectsofmowingandshadingongrowthandsurvivalofSpartinaalterniflora[J].Guihaiaꎬ37(3):303-307.[赵相健ꎬ李俊生ꎬ柳晓燕ꎬ等ꎬ2017.刈割加遮荫对互花米草生长和存活的影响[J].广西植物ꎬ37(3):303-307.]ZHOUHXꎬLIUJEꎬZHOUJꎬetal.ꎬ2008.EffectofanalienspeciesSpartinaalternifloraLoiselonbiogeochemicalprocessesofintertidalecosystemintheJiangsucoastalregionꎬChina[J].Pedosphereꎬ18(1):77-85.ZUOXYꎬDOUZGꎬCAIYꎬetal.ꎬ2019.FunctionaltraitsofdominantplantsincoastalwetlandofYanchengCityꎬJiangsuProvince[J].WetlSciManageꎬ15(3):59-62.[左雪燕ꎬ窦志国ꎬ蔡杨ꎬ等ꎬ2019.江苏盐城滨海湿地优势植物功能性状分析[J].湿地科学与管理ꎬ15(3):59-62.](责任编辑㊀李㊀莉)1686期黄星等:北部湾大风江口互花米草湿地有机碳储量的分布特征。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评估技术规程红树林湿地是地球上最为特殊和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它们以其独特的适应性和生物多样性而闻名,被公认为是自然界的“海洋之肺”。
红树林湿地不仅为许多物种提供栖息地,还为沿海区域提供重要的生态服务,如沿岸防护、水质净化和固碳能力等。
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碳排放增加的背景下,评估红树林湿地的固碳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固碳能力评估技术规程的制定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红树林湿地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并为保护和管理这些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一、红树林湿地的固碳能力红树林湿地是高效的碳汇,其固碳能力远超其他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
这主要归因于红树林湿地所独有的沉积物条件和植被特征。
红树林湿地生长的植物具有高密度、高生物量的特点,其根系能够将大量有机碳储存在沉积物中。
红树林湿地的沉积物富含有机质,它们对有机碳的固定和稳定起到关键作用。
红树林湿地的生命周期较长,其植被和沉积物形成的碳储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长期保持。
二、红树林湿地固碳能力评估技术规程的重要性1. 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红树林湿地固碳能力的评估,我们能够更准确地估计这些生态系统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为碳排放削减目标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 促进保护和管理:固碳能力评估技术规程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保护高固碳能力的红树林湿地,加强相关管理措施,确保其生态系统服务的持续供应。
3. 促进国际合作:红树林湿地是全球性的生态系统,其固碳能力评估需要跨国合作和数据共享。
制定统一的评估技术规程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共同的保护目标。
三、红树林湿地固碳能力评估技术规程的制定要点1. 数据收集与处理:通过采集红树林湿地的植被和沉积物样本,并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获得准确的固碳能力评估结果。
2. 评估指标的选择:根据固碳能力评估的目的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指标来描述红树林湿地的碳储量和碳固定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