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白云岩类(重点)
- 格式:ppt
- 大小:20.01 MB
- 文档页数:60
地质资料:2009-04-26昌平虎峪野外工作小结2009,04,26昌平虎峪野外工作小结一、工作计划人员:史晓颖,汤冬杰,裴云鹏,李涛,赵贵生时间:2009,04,26,星期日地点:北京昌平南口镇虎峪沟,雀儿涧任务:核查虎峪剖面,采集样品,补充上段地层及接触资料目标:解决制图中发现的问题,重点采集相关层位的样品和砂球构造预算:0.2万元,租车1辆二、野外实际观察(整合史晓颖、汤冬杰两人记录,大体至上而下记录):定点4:位于雀儿涧沟口向内(向西)约300m,并由此向外(向东)。
坐标:N:40?16?19〃;E:116?08?22”;H:24050m性质:大红峪组上部与高于庄组下部,两组界线清楚,可以看出其间的截然关系,但似为整合关系(原13、14、15层内容)。
观察内容:在这个地点可以清楚地看出以下地层序列,(由下向上):1)中厚层,厚层白色石英岩化中粒石英砂岩。
相当于虎峪沟内的第13层。
厚>10m<,未向下观察,06年看过此层及以下地层。
2)大部分覆盖,草树多。
主要为黑,黑灰色含粉砂质泥岩和页岩,上部有暗褐紫色,泥岩为主,含细粉砂质条带。
最顶部为块状,风化后呈褐灰色,略带暗紫色,泥岩。
约16m.(14层)----------- 整合-------- DHY/GYZ界线 ------3)块状厚2.4m的一层含泥质白云岩,细腻,黑灰色,风化面灰黄色,很整齐。
4)黑灰色与灰黄色交互的相间的中层夹中厚层状细,泥晶白云岩,厚约5m.黑色部分似为泥质硅岩,硅质云岩,但很细。
5)中层夹薄层白云岩,多细纹层,藻席发育,间夹有中层状其内有低丘状叠层石。
其中发育有10,20Cm厚的黑色泥质硅质岩夹层出现。
在浅灰色泥晶白云岩中见有较多黄铁矿晶体。
总体很细,以潮坪环境为主。
厚约22m.6)约25,3Om厚,以深灰色厚层泥晶白云岩为主,具较多纹层和条带结构,风化面呈灰黄色。
能量较低,属潮坪为主的环境。
含有藻纹层和低状叠层石。
基本概念:1.活度:校正后的浓度称为校正浓度,也称作活度。
(a=r * m)2.非全等溶解:矿物与水接触产生溶解反应时,其反应产物除溶解组分外,还有新生成的一种或多种矿物或非晶质固体组分,这种反应称为非全等溶解。
(钠长石、正长石)3.同离子效应:一种矿物溶解于水溶液中,如若水溶液中有与矿物溶解相同的离子,则这种矿物的溶解度就会降低,这种现象在化学上称为同离子效应。
4.盐效应:矿物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低于矿物在高含量水中的溶解度,这种含盐量升高使矿物溶解度增大的现象,在化学上称为盐效应。
5.CEC(阳离子交换容量):含义是每百克干土(岩)所含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毫克当量数,其单位为meq/100g。
6.地下水污染:凡是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水质朝着恶化方向发展的现象,统称为地下水污染。
7.泉华:开系统中的地下水以泉出露地表(从溶洞流出),CO2溢出,Pco2降低,SI =>1,在泉口附近形成CaCO3 or CaMg(CO3)2沉淀的现象称为泉华。
8.硫化:9.硬度:也称总硬度,指地下水中碱土金属的总和,一般以Ca2+、Mg2+的总和来计,包括碳酸盐硬度(暂时硬度)和非碳酸盐硬度(永久硬度)。
计算方法:硬度(CaCO3mg/L)=50×毫克当量数(Ca2++ Mg2+)硬度(CaCO3mg/L)=2.5 ×CCa(mg/L)+4.1 ×CMg(mg/L) 1德国度=17.8mg/L (CaCO3)10.TDS(总溶解固体):水中所含离子、分子、化合物的总量,单位mg/L或g/L计算方法:∑阴、阳离子-(HCO3-)/2分类:淡水,TDS<1000mg/L微咸水,1000mg/L<TDS<2000mg/L咸水,2000mg/L<TDS<3500mg/L卤水,TDS>3500mg/L11.pHz:可变电荷为零时所对应的pH值。
12.SI(饱和指数):确定水与矿物处于何种状态的参数。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第一章岩溶地区基本概况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一)自然地理概况岩溶地区是以云贵高原为中心,北起秦岭山脉南麓,南至广西盆地,西至横断山脉,东抵罗霄山脉西侧,跨中国大地貌单元的三级阶梯。
地理坐标为东经98°36′~116°05′,北纬22°01′~33°16′。
本次规划区域范围涉及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8省(区、市)的451个县(详见附表1、附图1)。
土地总面积105.45万平方公里,岩溶面积44.99万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积12.96万平方公里。
1、地质地貌碳酸盐岩是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根据其矿物、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可分为石灰岩、白云岩两种基本类型。
地表水、地下水对可溶岩碳酸盐岩溶蚀破坏、改造形成的地表、地下形态统称岩溶地貌。
根据岩溶发育的特征,岩溶区地貌组合类型可分为:中高山岩溶山地、岩溶断陷盆地、岩溶高原、岩溶峡谷、峰丛洼地、岩溶槽谷、峰林平原、溶丘洼地(槽谷)、以及局部分布的石林等。
2、气候岩溶区以湿润多雨的亚热带气候为特征,夏季主要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冬季主要受西北利亚冷空气高压影响,形成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
年均气温从西北到东南依次由8~10℃递升到20~22℃;而年均降雨量则依次由700~1000毫米递升到2000~2200毫米。
同时,岩溶区气温和降雨量与海拔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具有明显的山地垂直气候特征。
降雨年内、年际间变化大,导致干旱和内涝频繁发生。
3、土壤碳酸盐岩风化形成的石灰土,其理化性质有别于地带性的土壤,表现为富钙、偏碱性,有效营养元素供给不足且不平衡,质地偏粘重,有效水分含量偏低。
由于碳酸盐岩成土速率缓慢、土层薄、土层与下伏的刚性岩石直接接触,土壤易侵蚀。
4、水资源岩溶地区降雨量丰富,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人均拥有水资源量3000~4000立方米/年,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
2012《自然地理》复习题归纳(2013.01.04 shawe)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重要的自然地理意义?(P19)①地球是一个两级比较扁平、赤道部分相对突出的椭球体。
自然地理意义:形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植被、土壤等)的地带性分布。
②地球半径6371110m,赤道周长40076604m ,总体积10833×108km3,总面积5.1×108 km 2,,总质量6.588×1027g。
自然地理意义:巨大质量保证大气不致逸散,形成大气圈、海洋、河湖、风和生物,维持地球温度。
2、什么是经线与纬线,如何确定某点的经度与纬度?(P31)①所有与地轴垂直的面,都和地表相交而成圆,就是纬线。
纬度就是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②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圆,这就是经线。
经度就是该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
3、区别地球自转的太阳日和恒星日。
(P24)①太阳日是太阳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圈的时间,即24小时。
②恒星日是恒星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圈的时间,约23小时56分4秒。
4、什么是地球公转轨道的近日点和远日点?它们是在哪一天?在近日点和远日点时,日地间的距离各为多少?这种距离上的差异对季节有什么影响?(P28)①大致1月3日,地球最接近太阳,此位置称为近日点,日地距离147030000km;②大致7月4日,地球最远离太阳,此位置称为远日点,日地距离151870000km。
③影响。
5、什么是矿物?矿物形成的主要方式?(P45)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天然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形成有四种主要方式:气体凝华、液体或熔融体直接结晶、胶体凝固及固体再结晶。
6、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P45)①形态:②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
结合地质学结课提纲式复习考试重点(2016版)矿物: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
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矿物的识别:一般是依据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来识别主要造岩矿物。
肉眼识别:矿物的光学性质是指矿物对光线的反射,吸收及折射的效果,它包括:1矿物的颜色2矿物的条痕3矿物的透明度4矿物的光泽断口: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沿任意方向破裂,呈各种凹凸不平的断面,这样的断面叫断口。
如石英的贝壳状断口。
主要造岩矿物如石英、长石类、铁镁矿物、云母类、碳酸盐类矿物等。
普通角闪石:常见于闪长岩,辉长岩等岩石中•一般呈暗绿色至黑色,条痕无色或白色•玻璃光泽,半或不透明•长柱状,两组完全解理,夹角56°•硬度(5-6)•主要化学成分有:Ca、Na、Mg、Fe、Al、Si、O•比重:3.1~3.3辉石:为超基性岩和基性岩的主要矿物。
•常呈墨绿色。
•短柱状,•普通辉石二组完全解理,解理夹角为93°•硬度大于小刀•化学成分为XY[Si2O6]。
•其中Y=Mg,Fe2+,Mn,Al,Fe3+;X=Ca,Mg, Mg,Fe2+,Mn,Na,Al;•比重:3.1~3.6石英:无色透明,米黄色、烟灰色、黑色、蔷薇红色•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贝壳状断口,•硬度:7•结晶程度较好的石英称作水晶•比重:2.65方解石:常见于各种碳酸盐岩中。
•结晶好的方解石呈无色,透明至半透明,透明的方解石称作冰洲石•玻璃光泽;•三组菱形完全解理,有双折射现象。
•硬度介于小刀与指甲之间。
•加稀盐酸强烈起泡。
石榴子石:•石榴子石的颜色各种各样,受成分的影响较大•玻璃光泽,断口油脂光泽•粒状,晶形为菱形十二面体,无解理•硬度大于小刀(6.5-7.5),性脆•为铁、镁、锰的铝硅酸盐等。
•透明而色彩鲜艳的为红宝石•比重3.5~4.2岩石的概念:自然(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由其他岩石碎屑所组成的集合体。
常见地貌类型【学习目标】1.学会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说明不同地貌特征及分布。
2.通过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3.形成对地表形态的科学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性。
【学习重点】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地貌类型,说明其景观主要特点。
【学习难点】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地貌类型,说明其景观主要特点。
【学习过程】一、知识体系导引二、新知学习知识点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2.地貌类型及特征(1)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
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
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2)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
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知识链接:石灰岩主要成分CaCO3,受CO2水溶液的影响被溶解CaCO3+CO2+H2O===Ca(HCO3)2学法指导:1.河流左岸、右岸的确定:面朝河流流向方向,左手边为左岸,右手边为右岸。
2.河口三角洲沉积物颗粒分布:思考:我国北方地区也有大面积喀斯特地貌分布吗?为什么?提示: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少,主要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水文条件及生物条件较差,故科斯特地貌发育很不充分。
知识点二:河流地貌1.上游地区一般流经山区或高原。
由于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深而陡的V形河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
2.中、下游地区河流中游大多位于山区和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下游多位于平原地区。
中原钻盐膏层钻井液技术一、中原盐层概述东濮凹陷是渤海湾含油气区的一个组成部份,也是一个多油气藏类型的复杂断块油田。
油田主要分布在濮阳、东明、莘县、长垣、兰考等五县,在区域构造位置上处于渤海湾盆地凹陷南部,面积约5300km2(如图1-1所示)。
东濮凹陷油气勘探始于1955年,1975年9月7日濮参1井钻达井深2607.4m发生井喷,突破了出油关,展示了良好的含油气远景。
中原油田东濮凹陷北部地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为盐湖沉积,沉积时由于湖盆水体系含盐度周期性变化,形成多套盐膏岩、泥页岩、白云岩、油页岩、砂岩等交互的韵律层,沉积了多套盖、储、生的理想组合。
故该地区各油气层的顶部往往覆盖着盐、膏、泥等重复交替,混杂的复合盐层。
盐层埋藏深度从2000米至5000多米,盐层厚度从几十米到数石百米不等,主要以沙一段的沙一盐和沙三地层的文9盐、文23盐,它们覆盖面积大,大小断层多,厚薄和倾角多变,形成水平倾斜及破粹的盐、膏、泥混杂结合体,其构造应力很差。
特别是文9盐和文23,钻井中、盐岩遇水溶解散落,污染钻井液;膏泥岩遇水膨胀,坍塌,盐岩,软泥岩在钻井液液柱压力不足时的塑性流动。
凡此种种在早期的施工过程中常导致恶性卡钻事故,经过油田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形成了对付沙一盐和大段泥膏层的复合胶液体系、钻井文9、文23盐的饱和盐水钻井液体系,以及对付卫城盐的欠饱和盐水钻井液体系和这些体系相配套的现场施工艺。
中原油田盐膏层钻井工艺技术的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1976—1983年为第一阶段。
大都采用欠饱和钻井液,当时对高温高压条件下盐层蠕变特性认识不足,钻井液密度大都在 1.40-1.60g/cm3,后期提高到1.70-180g/cm3。
钻盐层尽可能少下钻铤,轻压慢打,以防卡为主。
但由于体系和认识上的不足,还是防不胜防,这一阶段发生盐层卡钻事故14口井。
1984-1986年为第二阶段。
注意吸收国内外钻盐层经验,开始对复合盐蠕变和泥岩理化特性进行研究,钻盐层开始注重用密度控制井眼缩径,钻井液处理剂开始注重开发,来满足抗盐的需求,钻井液含盐量发展到饱和、过饱和。
来宾市重点优势矿产资源概况研究摘要:来宾市境内已发现的矿产有38种,煤、锰、铜、铅锌、重晶石、化工及建材矿产是来宾市优势矿种。
来宾市矿产资源地域分布差异性明显,集中度较高。
关键词:来宾市优势矿产概况研究来宾市位于广西中部,下辖兴宾区、金秀县、象州县、武宣县、忻城县、合山市六县市(区),面积13411km2。
东部为大瑶山山脉的西南段,属中低山区和丘陵,中部和西部属桂中盆地的南部,为岩溶地形地貌,煤、锰、铜、铅锌、重晶石、化工及建材矿产是来宾市优势矿种。
一、区域地质概况及重点优势矿产资源分布情况1、区域地质概况地层:来宾市内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依次有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白垩系及第四系。
震旦系:系仅在金秀县中部有小范围出露,主要岩性为含砾砂岩、硅质岩及页岩。
寒武系:在金秀、武宣有出露点,岩性主要为轻微变质的砂岩和页岩。
产有海绵骨针化石。
泥盆系:在区内分布广泛,在多地皆有出露。
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及少量灰岩和白云岩。
石炭系:分布较广泛,在多地皆有出露。
岩性主要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含泥质灰岩、生物屑灰岩等。
二叠系:分布较广泛,在多地皆有出露。
岩性主要为深灰—灰黑色薄—厚层状泥晶灰岩、含泥质条带、硅质条带和结核。
三叠系:在兴宾区、合山有出露,岩性主要为泥质灰岩、灰岩和页岩。
第四系: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及山间平地、山面坡面也有小范围出露,成因为冲积、破残积。
岩性主要为砾石层、砂砾层、粘土层、亚砂土或亚粘土层。
构造:来宾市境内构造位置属于“广西山字型”构造的前弧东翼,华力西运动、印之运动和燕支运动运动对区内的构造形成都有影响。
区内大的褶皱有来宾向斜,呈北北东向贯穿兴宾区中部,主要出露的断层东有大羊山逆断层,贯穿忻城的东部安东、大塘一带,往南延伸到合山市的河里乡转向平阳再向南延伸,长度大于100km。
中西部有新村—独山断层,从马泗北的加洒向南到新村、独山,再向乔贤的木山向东南延伸,长度大于80km。
岩石与土壤学资料第一章绪论1。
土壤概念土壤是一种自然体,他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5个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它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特性。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过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植物对于来自土壤的生活要素(即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需求的能力。
3.土壤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场所。
壤能持续协调地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土壤肥力因素,保持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1)营养库的作用2)养分转化和循环的场所:无机养分的有机化,有机质的矿质化,养分元素的释放和散失,元素的结合,固定和归还3)雨水的涵养作用占土壤水的1%—5%4)生物的支撑作用:植物根系的机械支撑,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环境变化的缓冲功能,污染物的“过滤器”和“净化器”(2)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3)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第二章矿物1。
矿物、岩石、风化作用的概念1)矿物指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2)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以一定的规律结合组成的矿物集合体叫做岩石.3)受力影响引起岩石破碎和分解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2.主要岩石和矿物的特征3.五大成土因素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5个自然因素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气候决定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生物是形成土壤的主导因子,4。
三大岩石的常见类型岩浆岩:酸性岩类:花岗岩、流纹岩、石英斑岩中性岩类:闪长石、安山岩、粗面基性岩类:辉岩、辉长岩、橄榄岩、玄武岩火山碎屑岩:凝灰岩沉积岩:碎屑岩: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页岩、泥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石灰岩、白云岩变质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第三章土壤有机质1。
土壤有机质含义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2。
土壤有机质来源、类型、组成来源:1)植物残体、2)动物、微生物残体 3)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 4)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肥料类型:1)新鲜的有机物2)半分解的有机物3)腐殖质组成:1)碳水化合物2)木质素3)含氮化合物4)树脂、蜡质、脂肪、单宁、灰分物质3。
潜江凹陷新沟地区新沟嘴组岩石类型特征及有利储层产出形式潛江凹陷新沟地区始新统新沟嘴组下段II油组发育一套特殊的湖相致密碳酸盐岩储层。
在位于该地区老井复查和新钻井中发现6口井在该层段获得稳定的工业油流,其勘探开发结果表明,新沟地区新下II油组致密油资源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通过对取心井进行详细的岩心观察与描述的基础上,研究新沟嘴组岩石类型特征及有利储层产出形式。
标签:岩石类型;有利储层;新沟地区;潜江凹陷潜江凹陷新沟地区新下II油组地层厚度总体变化不大,厚度在100m左右。
根据重点取芯井岩心观察,结合大量岩石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全岩X 衍射分析鉴定结果,确定岩石类型包括泥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泥膏岩、粉砂岩、白云质泥岩和泥页岩。
其中泥晶白云岩以灰黄色薄层、中层为主,常与暗色泥岩呈互层状产出,厚度一般小于1m,油侵现象较常见(图1a);泥质含量较高,大部分含有10%以上的泥质,泥质一般以丝片状伊利石充填于白云石晶体之间(图1b)。
泥质白云岩为灰黄色泥晶白云岩夹极薄层暗色泥岩条带,在新下Ⅱ油组各层段均有发育(图1c,d)。
白云质泥岩以极薄层灰黄色泥晶白云岩与极薄层暗色泥岩薄互层,松散易碎,常沿岩性分界面破碎(图1e)。
泥膏岩为灰白色膏岩夹深灰色泥岩条带(图1f)。
镜下观察可发现硬石膏晶体晶间孔隙中一般充填有泥晶白云石晶体集合体及少量片丝状伊利石(图1g)。
泥膏岩主要出现于三套储层段中,但出现频率极低,一般以薄夹层的形式出现于泥岩中。
粉砂岩极少发育,单层厚度一般小于1m,内部可见反映砂坝沉积环境的各种交错层理(图1h)。
岩心观察发现,粉砂岩颜色一般以灰色为主,含油气性较差,主要出现于新沟咀组下段Ⅱ油组底部浅湖砂坝沉积环境中。
泥、页岩主要发育于下泥岩段和上泥岩段,而在三套储层段中常与白云岩呈薄互层产出。
通过对重点取芯井地化分析,上、下泥岩段泥页岩沉积连续,厚度较大(图1i)。
图1 不同岩石类型岩心及镜下特征a.XX1171井,下Ⅱ3+4,灰黄色块状泥晶白云岩;b.XX1171井,下Ⅱ3+4,泥晶白云岩集合体中夹部分丝片伊利石,扫描电镜,×2000;c.XX1171井,下Ⅱ3+4,泥质白云岩;d.XX461井,下Ⅱ3+4,灰色泥质白云岩;e.XX1171井,下Ⅱ3+4,灰色云质泥岩;f.XX1171井,下Ⅱ1+2,灰白色泥晶白云岩;g.X391井,下Ⅱ3+4,泥膏岩,扫描电镜,×950;h.X391井,下Ⅱ3+4,灰白色粉砂岩;i.X521井,灰黑色泥页岩。
1.不连续面,一级不连续面:33km莫霍面,2900km古登堡面2.地壳中含有元素周期表中所列的绝大部分元素,而其中O、Si、Al、Fe、Ca、Na、K、Mg等八种主要元素占98%以上。
3.克拉克值又称元素丰度4.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食盐是矿物,糖不是)5.晶质体,就是化学元素的离子、离子团或原子按照一定规则重复排列而成的固体;非晶质体,胶质、玻璃质,如天然沥青、火山玻璃6.类质同像:是指在结晶格架中,性质相近的离子可以互相顶替的现象,如镁橄榄石Mg2[SiO4]7.同质多项: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
如石墨和金刚石8.杏仁体和晶腺:向内长,如玛瑙9.结核和和鲕状体:由中心向外层长10.我们在岩石裂缝中还常发现一种黑色的树枝状物质,称为假化石,这是由氧化锰等溶液沿着裂缝渗透沉淀而成的。
11.条横:矿物粉末的颜色称为条横。
利用条痕板,观察矿物在其上划出的痕迹的颜色。
如赤铁矿,其条横均为樱红色。
12.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
最完全解理:云母、石膏等;完全解理:方解石、食盐等;中等解理: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等。
13.岩浆: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黏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14.酸性岩浆:SiO2>65%;中性岩浆:52%~65%;基性岩浆:45%~52%,超基性岩浆:<45%。
15.岩浆——喷出活动(地表以上)——喷出作用(火山作用)——喷出岩(火山岩);16.岩浆——侵入作用(地表以下)——侵入作用——侵入岩(浅成岩、深成岩)。
17.深成侵入作用及其岩体产状:岩基、岩株(p86);浅成侵入作用及其岩体产状:岩盘、岩床、岩墙和岩脉18.鲍温反应:一方面属于浅色矿物(规律矿物)的斜长石的连续固溶体反应系列,另一方面为暗色矿物(铁镁矿物)的不连续反应系列。
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万)征求意见稿地调局2003.10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2、引用标准GB/T 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DZ/T 0060-93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万-1:20万)岩溶地区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程(国家地质总局,1976,地质出版社)GB5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ZB/T D1000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DZ/T 0133-94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 44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55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3、总则3.1应在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和1:25万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要充分搜集、利用已有资料。
除了精度提高外,还要针对20多年来的变化和出现的新问题开展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尽量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
3.2目标是:以岩溶流域为单元,查明岩溶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地下河、岩溶泉和蓄水构造的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的条件,提出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
为西南岩溶地区岩溶水开发和地质环境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西南岩溶石山区水资源的利用率,从根本上解决西南岩溶区干旱缺水问题提供地质基础信息;为岩溶地区各项工程建设的规划和合理布局提供区域性水文地质资料;为岩溶水文地质科学发展提供资料。
3.3基本任务是:3.3.1查明区域岩溶地质条件:调查地层、地质构造的分布、类型、特点及对岩溶含水介质的控制和影响,重点查明碳酸岩的分布和特点、岩溶含水层类型及其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控制地下河、岩溶泉及蓄水构造形成的地貌地质条件。
3.3.2查明区域岩溶发育规律:调查各种岩溶形态的特点及空间分布,蓄水构造、表层岩溶带、地下岩溶管道、裂隙和洞穴的类型、结构、形态特征及分布规律,地下河系发育特征。
3.3.3查明岩溶地下水系统及其地下水资源特征:调查岩溶流域的边界、结构,进行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地下河及岩溶泉的水位、流量、水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地下水水资源量;表层岩溶水的分布规律和水资源特征;蓄水构造的富水地段,岩溶水资源量及覆盖层情况。
2.3《喀斯特、海浪、冰川地貌》教学设计第1课时喀斯特地貌【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教材分析】本课时是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喀斯特地貌、海岸和冰川地貌》的第一课时,是在第一节学习了流水地貌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流水溶蚀地貌。
本节教材从流水的溶蚀与沉积、海浪侵蚀与沉积、冰川侵蚀等外力作用入手,简要的阐述了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分布与特点。
关于喀斯特地貌,由于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分布区,教材从溶蚀和沉积两个角度,呈现了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的具体信息材料,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和区域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1.运用景观图与地图,了解我国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特点,增强区域认知能力。
2.描述喀斯特地貌景观特点,并归纳描述喀斯特地貌特点的方法。
3.通过对桂林地区(旅游开发、交通建设、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等)的学习,欣赏喀斯特地貌的美丽景色,感受喀斯特地貌和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喀斯特地貌特点的分布与特点。
【教学难点】流水溶蚀与沉积外力作用的具体过程,以及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综合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导入】我国山川壮美,地表形态多姿多彩。
有的地区石灰岩广布,发育出喀斯特地貌;有的地区波涛拍岸,发育出海岸地貌;有的地区高山巍峨,发育出冰川地貌。
1. 说一说,上述地表形态各有什么特点?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2. 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地表形态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今天的课堂。
(一)喀斯特地貌【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我们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教师阐述】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岩溶研究学者。
他考察了广西、贵州和云南一带的石灰岩地形,探寻了许多地下溶洞,《徐霞客游记》中详细记述了各种石灰岩地形的景观。
第9讲常见地貌类型和地貌的观察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等常见地貌的成因、主要类型及分布。
2.地貌观察的地点、顺序和内容。
1.地理实践力:结合图文材料,识别常见的地貌类型;掌握地貌观察的方法。
2.综合思维:结合材料,分析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形成过程。
3.人地协调观:结合材料,理解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一、常见地貌类型1.喀斯特地貌(1)概念:地壳中的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①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形态特征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洼地面积较大,底部平坦峰丛、峰林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孤峰、残丘由峰林演变而来类型形态特征溶洞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布石钟乳、石幔、石帘从溶洞顶部向下发育石笋底部向上发育(1)河谷地貌①位置:河流流经的山区。
②成因: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V”形河谷。
③形态特点:“V”形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2)冲积平原①位置:河流流经的平原地区。
②成因: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堆积而成的。
③形态特点: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山前部分坡度较大,沉积物颗粒较粗;主体部分坡度较缓,沉积物颗粒较细,湖沼较多;接近河口部分,坡度很缓,沉积物颗粒很细。
(3)河曲①位置:地势平缓地区。
②形态特点:河道呈“S”形弯曲。
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4)三角洲①位置:河流入海或入湖处的河口段。
②成因:泥沙淤积形成。
③形态特点: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沉积物颗粒由河口向海变细;形态多种多样,如呈鸟嘴状、扇形、鸟趾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