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飞机设计:F 35战斗机气动及隐身特性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6.04 MB
- 文档页数:10
浅论美国二战使用的F3F-2舰载战斗机的空气动力学的特性摘要:本文旨要在对美国二战中使用的F3F-2型的空气动力学性能进行分析。
对该战斗机的技术特点和性能数据进行探讨。
简介:F3F战斗机是美国研制双翼螺旋桨战斗机F3F战斗机(英文:F3F Fighter[9])是美国送到美国海军的最后一架双翼战斗机(确实是交付给任何美国军用航空兵的最后一架双翼战斗机),由格鲁曼公司于1935年研发生产并在战争期间服役。
F3F继承了Leroy Grumman设计的可伸缩主起落架配置,该起落架首先用于Grumman FF系列战斗机,作为双翼设计的基础,最终发展成为更成功的F4F Wildcat。
一、服役历程格鲁曼F3F-2战斗机在1937年至1938年间交付给了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但由于技术的超越,其服役期很短暂,但也为二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8年,美国海军再次订购了27架F3F-3,这是为美国武装部队生产的最后一批双翼战斗机,格鲁曼的设计证明了自身的坚固耐用和高度机动性,直到1941年,很多二战中美国海军最有影响力的战斗机飞行员(例如布奇奥黑尔和吉米撒奇)都曾驾驶着F3F崭露头角。
二、技术特点1挺M1919型7.62mm机枪,备弹500发(装配于左侧)1挺M2型12.7mm机枪,备弹200发(装配于右侧)2枚Mk IV型116磅(52.6千克)航空炸弹(两翼各挂载一枚)F3F驾驶舱前方安装一挺勃朗宁0.3英寸机枪和一挺0.5英寸机枪;每个机翼下的挂弹架上各携带一枚53千克(116磅)炸弹。
性能数据机长:7.06米,翼展:9.75米,高度:2.84米,机翼面积:24.15平方米,空重:1487千克,最大起飞重量:2042千克,动力装置:1台莱特R-1820-22“旋风”9缸星型发动机,推力:980马力,最大飞行速度425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10120米,爬升率:14米/秒(海平面)。
三、软件模拟测量方法及结果因美国F4F-3舰载战斗机国内无可正常飞行的实机,故采用仿真气动坏境下计算机数据进行相关研究。
从日本“心神第四代战斗机技术验证机看日本航空工业能力看气动布局:有明显三代机特征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我们知道世界上目前只有美、俄等少数几个国家已经研发或正在研发第四代战斗机,宣布公开四代机研制计划并制造出样机的国家也为数不多,日本算是这少数国家之一,您在以前本刊的采访中就曾说过,要评价一架飞机,首先要看的就是气动布局,那么日本“心神”战斗机从气动布局上讲有什么特点?您能否评价一下这架飞机的设计思路和水平?王正平教授(以下简称王):其实,第四代战斗机在设计上,其气动布局都有一些共有的特点,具体到每架飞机上,则有各自一些特有的特点。
具体到“心神”上来讲,它实际上就是一架第四代战斗机的技术验证机,关于四代机所需要的高推重比矢量推力发动机技术、先进综合航电技术、先进气动布局技术以及材料技术,都需要在这样一个平台作为技术集成的对象体现出来,这样一来才能够集中验证和试验日本在先进战斗机领域究竟能做出什么样的东西,因此,它用于技术探索和验证的因素比较大,还是立足于验证四代机的核心技术。
当然,作为一架技术验证机,“心神”身上的确体现出了许多四代机的相关技术,从最初的第一印象来看,它好像的确是参照美国的第四代战斗机F-22来设计的,从日本人的思想定位上,也是这么认为的,就是设计一款第四代的具有隐身性能的空中优势战斗机,这种设计思路就决定了,“心神”在总体外形上一眼看去,跟目前其他三款四代机都很相似。
记:那么从具体的气动设计上来讲,比如“心神”的机头虽然有菱形的隐身设计,但机头总的看却相当修长,与机身整体比例明显比F-22看上去要长不少,有的人甚至认为它很像F-15的机头,您怎么看这个问题?王:仅从机头布局来看,“心神”与F-22相比,应该说还带有一点点三代机的特征,即显得稍微细长一些,可能更像是F/A-18“大黄蜂”,F-15的机头还是要更宽一些的。
从术语上来讲,就是长细比比较大,还是朝向三代机布局上靠,不光机头,机身也是如此。
从历代战斗机核心性能特征看经列装服役的仅有美国F-22/-35、俄罗斯苏-57三种机型。
这代飞机不仅飞行性能进一步提高,具备超声速巡航、超机动和高敏捷等特性,更重要的是拥有良好的隐身性能,由此在作战能力方面与上一代飞机拉开了巨大差距。
美《空军杂志》所提出的五代划分法中的历代战斗机代表机型在此划代方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中的三代机,这批飞机尽管型号众多、性能各异,但是从平台性能来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仍然在延续前两代战斗机对高空高速性能的追求(这之后的四代机则转向高机动)。
同时,这批飞机在气动布局、动力装置、航电系统等方面所采用的技术,也大致处于同一水平(四代机则在这些技术领域全面更新换代),因此将它们全部划归一代也并非说不过去。
根据该划代标准,欧洲台风、法国阵风、瑞典鹰狮、美国F/A-18E /F 超级大黄蜂、俄罗斯苏-35/米格-35等部分20世纪90年代后入役的战斗机,尽管与美国F-22同期研制,作战能力也较早期四代机明显提高,但与F-22为代表的五代机仍有着很大差距,尤其是不具备隐身这一核心性能特征,因而被认为比五代机所代表的技术层次低0.25—0.5代,为此专门为这些飞机设置了4+和4++(或称4.5、4.75)两个子代。
考虑到此划代标准公布时间较早,其中部分信息已略显过时,为此笔者对其做了一定修正完善,如下表所示。
在修正后的划代标准中,笔者参照四代机被细分为三个子代的做法,将其中的三代机也同样细分为3、3+、3++三个子代。
这主要是因为这代飞机在发展过程中,从平台性能来看仍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飞行速度由低超声速逐步提升到马赫数2以上,飞机平台由轻型制空/截击逐步转向中/重型多用途。
此外,这一时期出现的两种具备“双3”性能的高空高速截击/侦察机(美国YF-12/SR-71和苏联米格-25),由于飞行性能和功能用途均比较另类,笔者为其另外单独设置了一个子代。
历代战斗机核心性能特征分析历代战斗机都有各自众多性能特点,如果以对飞机作战能力提升的贡献大小以及具备该性能的技术门槛高低为标准,对其进行分类排序,可以发现每代战斗机都拥有一项比较特殊、最具标志性的性能特点,它对于本代战斗机代次地位的维持意义特别重大,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核心性能特征(或代差特征、标志性性能特征)。
第二部分“猛禽”雄风起,四海尽雌伏——设计特点及作战性能作为一种空战平台,F/A-22的最大优势在于具备出色隐身性能的同时,成功融合了战后第二代战斗机的高速性能和三代机的亚、跨声速机动性能,并在超声速巡航和过失速机动方面取得了真正具备实战意义的突破,这是目前世界上其他任何战斗机都无法相比的。
--隐身F/A-22隐身性能的实现主要通过外形设计和结构设计(主要是内部武器舱和S形进气道)实现,在雷达隐身方面,洛?马宣称该机与早期隐身飞机(F-117A、B-2A)相比,将吸波材料/结构的使用降低到了最低限度,改善了该机的后勤维护特性并减轻了重量。
同时,射频管理和有关战术也有利于该机在实战条件下的隐身。
外形、结构与细节设计F/A-22隐身设计的特点非常明显。
最主要的是通过大量的平行设计使回波波峰集中到少数几个非重要方向上:F/A-22的进气道上/下唇口、主翼前缘、平尾前缘、平尾后缘内侧、尾撑后缘及矢量喷管表面一侧后缘;主翼后缘、平尾后缘外侧及矢量喷管表面另一侧后缘都是平行的,这样可把散射波峰合并到偏离头向及尾向的非重要方向上,尽管这会增加该方向的散射功率,但减少散射波峰数量确实能给隐身带来更大的好处。
F/A-22采用了大量的平行设计以确保散射波峰集中到4个非重要方向上,而YF-22A可能形成8个散射波峰F/A-22在设计上还注意了减小侧向雷达散射截面积(RCS)。
例如采用整个机身上部与机翼融合的设计和外倾的双垂尾;平尾前缘内侧切入主翼后缘内侧,后缘延伸到尾喷管后方,与机翼一起对后机身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占位遮蔽作用;采用脊形(类似两个头盔上下合并成的形状)前体截面,进气道上表面成曲线形,侧缘有窄边条,与独特的座舱盖形成了头盔形剖面;机身侧面向内倾斜约35°(一般认为侧向雷达威胁的主要方向在30°以内)等。
该机的其他雷达隐身设计特点有:雷达罩设计成“频率选择表面”(FSS),能阻挡某些频率雷达波透过雷达罩照射到天线,同时保证对本机雷达的透波性能;雷达采用一个向上的固定安装角,使天线回波方向偏离头向的重要锥角范围;采用S形进气道,使雷达波不能直接从进气口照射到发动机叶片,同时在弯曲进气道内被多次反射而衰减能量;所有控制面端头的缝隙及全动平尾与尾撑之间的缝隙都开有菱形槽,避免控制面偏转后活动面端头平面及与其对应的固定部分端面产生强的反射回波(因为开菱形槽使两端面之间形成了足够的倾斜角);将主要天线和传感器采用内埋或共形布置;将各口盖边缘设计成锯齿形(如雷达罩与机身蒙皮的对缝、起落架舱门的前后缘、武器舱门的前后缘、附面层控制板的前后缘等),并且锯齿边与主翼前缘或后缘平行;口盖所采用的密封装置可保证95%以上的维修活动结束后,不必对口盖进行低可探测性复原处理;机体表面的通气口都采用精密加工的钛合金隔栅加以屏蔽等。
一马赫即一倍音速,马赫的大约速度换算相当於340.3 m/s突破音速被称作突破“音障”;飞行速度提高到马赫数大于3之后,克服了高速带来的高热问题,被称为突破“热障”;如果成功的超越了失速迎角,也就突破了“失速障”。
未来空战仍将是远距空战与近距空战并存,对下一代战斗机来说,超视距空战能力和近距超机动能力同等重要。
飞行状态(速度、高度和飞行方向)随时间变化的飞行动作,又称机动。
单位时间内改变飞行状态的能力称机动性。
飞行状态改变的范围越大,改变状态所需的时间越短,飞机的机动性就越好。
这是评价军用飞机性能优劣的主要指标之一。
从飞机运动轨迹看,可分为在铅垂面内、水平面内和三维空间的机动飞行。
飞机作曲线机动飞行时需要有向心力。
若航迹弯曲向上或在水平面内弯曲向左或向右,升力应大于飞机重力。
通常把机动飞行时飞机升力与飞机重力的比值称为法向过载。
机动性能高的飞机能承受较大的过载。
航迹弯曲向下时,法向过载小于1。
铅垂面内的机动飞行典型的机动飞行动作有:平飞加(减)速、俯冲、跃升、筋斗。
平飞加(减)速反映飞机改变水平飞行速度的能力。
平飞时如果发动机推力大于飞机阻力,就使飞机加速;反之就使飞机减速。
为了缩短加速时间,必须加大油门或使用发动机加力装置(或使用火箭加速器)。
为了缩短减速时间常关小油门,并打开减速板,或采用反推力装置。
俯冲飞机将位能转化为动能、迅速降低高度、增大速度的机动飞行,作战飞机常借以提高轰炸和射击的准确度。
俯冲过程分为进入、直线和改出俯冲三个阶段(图1)。
在实际飞行中,为尽快进入俯冲,通常是飞机先绕纵轴滚转或边转弯边进入俯冲,进入段的高度损失不大。
在急剧俯冲时,为了防止速度增加过多和超过相应高度的最大允许速度,必须减小发动机推力,有时须放下减速板。
改出俯冲后的高度不应低于规定的安全高度。
为了减小高度损失,驾驶员可在不造成飞机抖振的条件下尽量后拉驾驶杆,增大向心力,即增大过载。
但过载不应超过驾驶员的生理忍耐能力和飞机结构的强度(驾驶员穿抗荷服或采用特殊的座椅设计可以提高承受过载的能力)。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些基本定义:基本任务或机种类型字母及其含义:A-攻击机B-轰炸机C-运输机E-特种电子设备飞机F-战斗机H-直升机K-加油机O-观测飞机P-巡逻机R-侦察机S-反潜飞机T-教练机U-多用途飞机V-垂直起落/短距起落飞机X-研究试验飞机下面开始发美帝F系列的飞机1、 F-1"FURY"(狂怒 US Navy FJ)北美公司研制的单座舰载战斗机,外形与F-86“佩刀”很相似。
可携带AIM-9“响尾蛇”空空导弹,内置4门20mm机炮。
2、 F-2"BANSHEE"(女妖 US Navy F2H)麦克唐纳公司研制的单座舰载战斗/侦察机,由FH-1“鬼怪”改进而成。
“女妖”这个绰号的来源很有意思:F-2高速飞行时两具蜗轮引擎会发出凄疠的尖叫声。
机鼻装备了雷达,还有自动驾驶仪、增压座舱、弹射座椅等新式装备。
F-2是韩战的主力舰载轰炸机。
3、F-3"DEMON"(魔鬼 US Navy F3H)麦克唐纳公司研制的第一种后掠翼喷气式战斗机,也是第一种只带导弹不用机炮的战机。
单发、近音速全天侯战斗机,共生产了522架。
4、F-4"PHANTOM II"(鬼怪II)5、F-5A/B"Freedom Fighter"自由战士 F-5E/F"Tiger II"虎诺斯罗普研制的双发超音速轻型战机,主要供外削,这从F-5A“自由战士”这个绰号就可以看出。
F-5E/F有小部分在美空军服役,主要用途是假想敌。
6、F-6"SKYRAY"(天光 US Navy F4D)道格拉斯公司研制的三角翼战斗机。
装备20mm机炮和响尾蛇空空导弹以截击敌机。
7、YF-7A"Sea Dart"(海标枪 US Navy YF2Y-1)康维尔公司研制的水上喷气式战斗机。
这是一种非常奇异的战斗机,总共制造了5架,2号机试飞中坠毁。
飞机结构设计•相关推荐飞机结构设计飞机结构设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设计技术研究所2005.9一、本课程的特点注重基础理论概念的实用化、感性化以及工程化注重综合运用知识概念权衡复杂问题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基本设计理念大量工程结构实例的剖析注重培养自行分析、动手设计的主观能力以及工程实用化的实践能力具体要求:注意定性分析,要求概念清楚;实践性强,要求常去机库观察实物;理性推理较差,要求认真上课。
二、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内容:飞机的外载荷;飞机结构分析与设计基础不同类型飞机结构的分析;飞机结构的传力分析;飞机结构主要元构件设计原则;内容要求:①掌握飞机结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手段——传力分析;②能够正确解释飞机结构元件的布置;③能够正确地分析和设计飞机结构的主要元件。
第1章绪论飞机结构设计将飞机构思变为飞机的技术过程;成功的结构设计离不开科学性与创造性;结构设计有其自身的原理和规律,不存在唯一正确答案,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1.1 飞机结构设计在飞机设计中的位置飞机功用及技术要求空-空:军用空-地:截击、强击、轰炸. 战术技术要求运输:客运民用货运使用技术要求运动,……技术要求技术要求:Vmax,升限,航程/作战半径,起飞着陆距离,载重/起飞重量,机动性指标(加速,最小盘旋,爬升),使用寿命;非定量要求:全天候,机场要求,维护要求;趋势:V ,Hmax ,载重,航程;苏-30阵风F-117第四代战斗机(俄罗斯称之为第五代战斗机)更着重强调同时具备隐身技术、超音速巡航、过失速机动和推力矢量控制、近距起落和良好的维修性等性能。
由于各种飞机的用途和设计要求不同,会带来飞机气动布局和结构设计上的差别;飞机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是一致的;本课程将对典型结构型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主要介绍飞机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原理和方法。
1.1.1飞机研制过程技术要求飞机设计过程飞机制造过程试飞定型1.拟订技术要求通常可由飞机设计单位和订货单位协商后共同拟订出新飞机的战术技术要求或使用技术要求。
SummarizationoftheFourthGenerationFighterPerformance西北工业大学张加圣王海涛万小朋赵美英在设计先进飞机时。
在考虑超音速巡航能力,隐身性能,高机动性和敏捷性,足够的有效载荷,大航程、高可用性,多目标攻击和超视距攻击能力,短距起降性能,高可靠性和维护性的同时,还应着重考虑性能优化问题。
继90年代美国推出第四代战斗机F-22之后,俄罗斯和欧洲各国相继研制出了具有第四代战斗机性能的新一代战斗机。
但是由于第四代战斗机的标准还是不太明确,因此一些据称是第四代的战机,其性能指标其实只能达到第三代半,大多是第三代战斗机的改进型,很多基本性能远没有达到第四代的要求。
本文以当今各国所公认的第四代战斗机17—22和F-35为参考,对其性能指标加以介绍,以供设计先进战斗机时参考。
超音速巡航能力第四代战斗机配有先进的高推重比发动机,可以使战斗机在发动机不开加力的情况下以马赫数66航窄制造技术・2008年第16期Ma=1.5~1.6进行长时间的超音速飞行,而第三代战斗机只有在发动机开加力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短时间的超音速飞行。
用于第四代战斗机的发动机推重比由8增加到10以后,当保持发动机推力不变时,海平面最大爬升率增加16%,在高度9000rn以Ma=0.9和Ma=1.6稳定盘旋的过载值分别增加9%和11%,同样高度由Ma=0.8增速到Ma=1.6的时间缩短18%。
这种发动机有着良好的高度和速度特性,而且推力随Ma的增大而增大,特别是Ma>1时迅速增大,如果与良好的飞机气动特性相结合,可保证飞机实现不加力超音速巡航,增大超音速航程,节省油量。
良好的隐身性能第四代战斗机都具备较好的隐身能力。
在第四代战斗机的结构设计中大量使用了复合材料,使飞机的结构重量大为减轻。
同时结合大量的特种吸波材料和在关键部位涂以吸波涂层,加上对外形进行精心的隐身几何设计和热屏蔽技术,使这种飞机具有很好的对雷达、红外探测等手段的隐身特性,可以在敌防区进行长时间的活动而难以被敌方所发现。
取,0025.0=feC S 浸湿/S 参考=3。
2参考浸湿S S C C feD =0=0。
0025×3。
2=0.00820201LD LD D C Ae C KC C C π+=+=其中:C D0 为零升阻力(废阻力)系数,C L 为升力系数;K 为诱导阻力因子,A 为机翼展弦比,e 为奥斯瓦尔德效率因子。
3.2,1==A Ae K π 其中0.680.154.61(10.045)(cos ) 3.1LE e A =-Λ-=4。
61(1—0。
045×2。
30.68)(cos42°)0.15-3。
1 =0。
9596 亚音速下(L/D )max =0。
5(Ae/C D0)0。
5=14。
72.6推重比的确定T/W 直接影响飞机的性能.一架飞机的T/W 越高,加速就越快,爬升也就越迅速,能够达到的最大速度也越高,转弯角速度也越大。
另一方面,发动机越大,执行全部任务中的油耗也越多,从而使完成设计任务的飞机的起飞总重增加。
T/W 不是一个常数.在飞行过程中,随着燃油消耗,飞机重量在减小。
另外,发动机的推力也随高度和速度变化.当提到飞机的推重比时,通常指的是在海平面静止状态(零速度)和标准大气条件下、而且是在设计起飞重量和最大油门状态下的推重比。
对于战斗机,另一个常被提到的推重比是格斗(作战)时的推重比 影响起飞推重比的主要性能指标有:(1) 起飞性能 (2) 最大平飞速度 (3) 加速性 (4) 巡航性能 (5) 爬升性能 (6) 盘旋性能 (7) 最小平飞速度推重比估算的几点说明:1 为满足各个性能指标的要求,需根据各个性能指标所确定的推重比的最大值来确定全机的推重比.W确定的情况下,可以由起飞性能要求(起飞滑跑距离)来2 在起飞翼载荷ST.估算起飞推重比WT也可以用统计方法给出。
3 起飞推重比WT=0.9 ,W=27648 kg(1)在空中格斗时:W所以T=24883kgT=0。
李超FC一1是中国第一种自己全新设计、主要面向外贸的轻型高机动多用途战斗机,预备替代“幻影”Ⅲ/5、Q一5、J一7、F一5、米格一21等第二代战斗机和F一16A/B、“幻影”2000等早期三代机。
该机最大起飞重量12吨左右,载弹量4吨左右,主要任务是夺取制空权,次要任务为对地攻击。
对于该机的性能,用户方巴基斯坦的要求是价格不超过1500-2000万美元,必须具备优秀的超视距攻击能力(BVR)和不逊色于三代机优良的机动性,其主要设计目标是全面超越巴空军现用的F一16A/B,能正面对抗印度装备的米格一29、苏一30和“幻影”2000C。
同时,中国空军由于全新的三代战斗机价格太高,有可能购买几百架FC一1作为高档战斗机J一10、J-11的补充,形成高中低搭配。
由于定位在低端,该机的价格成本受到严格限制,这是研制计划存在的基础。
特别是考虑到让工业基础较差的巴基斯坦也能够进行批量生产,选用的材料、技术工艺和设备是重点考虑的部分。
这是中国首次价格决定技术的全新尝试,先于美国JSF的可支付性要求,也是中国在商业化管理运作下、首次先进战斗机研究开发计划。
在价格限制下,机上的设备应该尽可能采用便宜、成熟产品。
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全新设计思路,用预先给定的整机系统价格,逐级控制各个分系统的价格,以达到总体费用达标。
这种设计思路下的飞机讲究成熟、可靠,研制风险相对较小,但是不足之处是由于费用限制,往往不能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性能受到很大限制。
FC一1设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战术条件要求改变、追加设备、要求提升性能等问题。
既要设备先进又要价格便宜让计划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定的拖延,同时价格也从最初的不超过l 500万美金变为不超过2000万美金。
美国JSF也是类似的设计思想,但是由于其工业基础极为强大,他们所谓的成熟技术、便宜产品不再是从别的尖端战斗机上面经过长期试验、成熟后经过修改而得到的,而是采用发展速度和应用步伐都比较快的民用组件,或者是经过验证的简化军用技术。
F-22与F-35飞机比较F-22:研制国家:美国,名称:猛禽(Raptor)一、概述:F-22是美国空军委托洛克希德、波音以及通用动力公司合作研制的新一代战斗机,也是专家们所指的目前唯一面世的“第四代战斗机”,它将成为本世纪初叶美国空军的主战机种。
主要用途是压取战区制空权,因而也是F-15的后继型号。
1990年9月原型机首飞,最初计划采购750架,经过两次削减最后确定的采购数量是438架。
1997年9月EMD型飞机首飞,2002年开始交付生产型飞机,2004年形成初步作战能力。
该计划原称ATF,始于1982年,ATF要求,也是首次要求将以下五个特点集在一架飞机上,即低可探测性(隐身性)、高度机动性和敏捷性、使用军用推力即可作超音速巡航(而不是只满足于以往老型号的短时间超音速冲刺)、有效载重不低于F-15和具有飞越包括第三世界战区在内的所有战区的足够远的航程。
面对如此先进的设计要求,F-22采用一切已有的世界级航空顶尖技术是毫无疑问的。
F-22采用正常双垂尾双发单座布局。
垂尾向外倾斜27度,恰好处于一般隐身设计的边缘。
其两侧进气口装在边条翼下方,与喷口一样,都作了抑制红外辐射的隐身设计,主翼和平尾采用一致的后掠角和后缘前掠角,都是小展弦比的梯形平面形,水泡型座舱盖凸出于前机身上部,全部投放武器都隐蔽地挂在4个内部弹舱之中。
F-22为带高位梯形机翼的带尾翼的综合气动力系统,包括彼此隔开很宽和带方向舵并朝外倾斜的垂直尾翼,并且水平安定面直接靠近机翼布置。
按照技术标准(小反射外形、用吸收无线电波的材料、用无线电电子对抗器材和小辐射的机载无线电电子设备装备战斗机,其设计最小有交错射面为0.1平方米左右。
在机体上广泛使用含热塑(12%)和热作用(10%)的聚合复合材料(KM)。
在批生产的飞机上使用复合材料(KM)的比例(按重量)将达35%。
两侧翼下菱形截面发动机进气道为不可调节的进气道,为敷设发动机压气机冷壁进气道呈S形通道。
飞机机动性和战斗性总体设计书第一章设计任务书(1)主要设计目标:本机以四代战机为参照,为单座双发重型战机,具备隐身性能好、起降距离短、超机动性能、超音速巡航等特点。
在9150米高度以M0.9作高过载机动时机翼不产生抖振;在广阔的速度范围内具有充分的能量机动能力可作洲际转场飞行可由一人操纵(单座)各种武器设备和执行各种任务机体有4000飞行小时的疲劳寿命,安全系数为4,要做16000飞行小时的疲劳试验不用地面支援,靠机内设备起动发动机机体构造、电气、液压操纵系统具有高度生存性最大起飞重量34吨,用于空战时在以27吨重量起飞时,最高速度能达到每小时1900千米。
其超音速巡航速度可达每小时1450千米,作战半径1100 千米,战斗负荷可达6吨,内置3个武器舱,能实现飞行性能和隐身性能的良好结合。
为确保分系统、成品、机载设备的可靠性,必须采用已经批生产或预生产的,至少是经过试制验证的;高空最大速度M2.35;采用远距的低可观测性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其装备的机载雷达可发现400公里外的目标,能同时跟踪60个空中目标并打击其中的16个。
(2)目的和用途:主要用于争夺战区制空权同时具有对地攻击能力,突出强调高机动性、大活动半径、多用途性,可执行空战和对地攻击任务的空中优势战斗机该战机强调,多用途,高机动性能和续航能力。
机主动控制技术,较高的盘旋率,较高的爬升率、盘旋半径、盘旋角速度和加速性拥有矢量推力技术,不开后燃器下维持超音速巡航,匿踪功能(3)动力装置:发动机:2×Lyulka AL-41F 后燃器,数位控制涡轮扇发动机推力:每个9,800 kgf后燃器推力:每个17,950 kgf* 向量推进:范围:-20°至+20°;喷口转速度:30°/秒(上下左右4方向)(4)续航时间和航程:最大续航时间(空中加油) 15小时,(不作空中加油) 5小时15分,最大航程:5500千米,在不加油情况下的续航能力3800~42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