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语用学概况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6
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引言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对于母语为非英语的学习者来说,学习英语语言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旨在探讨英语语言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论,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理论来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一、语言的定义和特点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
它具有以下特点:符号性、社会性、文化性和可变性。
符号性指的是语言使用符号来表示意义;社会性指的是语言是社会活动的产物;文化性指的是语言与文化紧密相关;可变性指的是语言在不同时间和地点会发生变化。
二、语音学语音学研究的是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语音学的重要概念包括音素、音位和音变。
音素是语音中最小的单位,音位是具有区别意义的音素,而音变则是音位在不同语音环境下发生的变化。
三、语法学语法学研究的是语言的结构和规则。
其中,句法学研究的是句子的结构,包括主谓宾结构、修饰语和从句等;词法学研究的是词的形态和构词规则,包括词性、时态和语态等。
四、语义学语义学研究的是语言的意义。
其中,词义学研究的是词的意义;句义学研究的是句子的意义,包括逻辑关系和语义角色等。
五、语用学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在特定语境下的使用。
它关注的是语言的意图、目的和效果。
语用学的重要概念包括言外之意、语篇和会话分析。
六、二语习得二语习得是指母语为非目标语言的个体学习目标语言的过程。
二语习得的理论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克鲁斯卡尔的互补分布理论和斯蒂芬·克拉申的监控理论。
七、语言教学语言教学是将语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语言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包括传统的文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和交际法等。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学习者和教学环境。
八、语言变体和语言变异语言变体是指同一语言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变化。
它包括地区变体、社会变体和个人变体。
语言变异是指同一语言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变化。
语言变体和变异的研究对于理解语言变化和语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英语语言学是研究英语语言的科学,它涵盖了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等多个领域。
论文范文:英语专业学生语用能力研究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1 Research BackgroundAlmost every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in China is familiar with English,which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language in the world for it has always been amain course in a large portion of Chinese middle, high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Since the opening and reforming policies, learning English has been a crucialtask for students in China for a long time. However,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used to focus too much on the linguistic knowledge such as vocabulary, sentencepatterns and grammar rules on one hand and neglect how to use the language inthe authentic communicational context on the other hand.As a result, most Chinese students always do not know how to expressthemselves clearly or response appropriately when they face the foreignersincluding college English majors. Even some of them are high-scoring studentsand passedTEM-4 or TEM-8, but their pragmatic competence is ratherunsatisfying. That is also true for junior college English majors, whosepragmatic competence is usually neglected.The English Syllabus for English Majors which published in 2000 declaredthat foreign language professionals in the 21st century should equip themselveswith the following five characteristics: solid basic language skills, broad rangeof common knowledge, expertise and be competent with good qualities. It isclear that this kind of cultivating object has surpassed the master of languagerules and what’s more, the syllabus also emphasized that teaching for Englishmajors should concentrat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which involved students’ sensitivity to the differentculture. It is really a great task for English educators in China, and the presentteaching situation in our university is far away from the national requirementsfor English majors.………..1.2 Research Significance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esent study can be embodied in both theoreticallyand practically.The present survey will deepen the application of pragmaticcompetence-relative theories.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pragmaticcompetence, the present research involved the concept of context, face theoryand pragmatic failure and so on which will stress the status of pragmatics in the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part from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his survey also improves theclassroom-based pedagogy in practice. First of all, for vocational English majorstudents, this study is expected to help them know their real pragmaticcompetence and enhance it accordingly. It can also help learners know to whichaspects the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when they practice the 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 Thus, a specific method will be proposed to reduce or avoidpragmatic failure in order to train them to use English thinking patterns ratherthan the linguistic knowledge only. Secondly, for English teaching, this studystresses the development of linguistic competence and pragmatic competenceshould be in equal plac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derive some useful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n the cultivation of learners’ pragmatic competence.……..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2.1 PragmaticsIt was Charles Morris that first introduced the word “pragmatics” intoliterature in 1937. While, for a long time during the study of linguistics, it wasseen as a “waste-basket”, which means 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all the aspectsthat had not covered by semantics (Hillel: 1971). It was Levinson’s treatisePragmatics published in 1983 which makes pragmatics a real new branch oflinguistics. Actually, in the past decades, the increasing numbers of scholars areall found that pragmatics is helpful in the nature language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can be defined in many way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Levinson said such definition by no means easy to provide (Levinson, 1983).From the point of language user, G. Yule (2003: 4) once said, pragmatics is the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nguistic forms and the speakers ofthoseforms. He believes that people can talk about their intended meanings,assumptions and real purposes according to pragmatics beyond language fromitself. From the aspect of communication, Jacbo May (2001:6) definedpragmatics as the study of the language usage in human be ings’ communicationas determined by the situation of surroundings. And if we see it from theperspective of context, He Zhaoxiong argued that pragmatics studies the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guage itself and the context which are basic to theaccount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However, no matter what the definitionsare, linguists have one view in common, that is, language in use. Just as G.Leech (1983: 1) has said, people cannot virtually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language unless we understand pragmatics: how the language is used incommunication.………2.2 Pragmatic CompetencePragmatic Competence is a crucial element in the communicativeprocessbecause of its emphasis on the role of both speaker and hearer. Widdowson(1978) noted that students are often unable to use the language correctlyalthough they have mastered the rules of linguistic usage. Thus, only when theinformation expressed by the speaker is interpreted properly and absorbed by thehearer can a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take place (Savignon, 1997).2.2.1 Initial points of Chomsky on pragmatic competenceThe first scholar we should mention when involve the competence-relatednotions is Chomsky undoubtedly. He put forward a dichotomy concept about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in 1965. The former means one’s potentialknowledge of a system or event. It is a kind of nonobservable ability to dosomething. And the latter is an observable and concrete exhibition or realizationof competence (H. D. Brown, 2002: 31). Chomsky linked competence toidealized speakers and hearers which therefore just like built a wall around thecity, which made the language system separate from the usage and context (HeZiran, 2010:28). Later, Chomsky differentiated two kinds of competence,namely, pragmatic competence and grammatical competence in his paper OnForm and Interpretation. He argued that, pragmatic is concerned with the roleswhich played by nonlinguistic background, such as surro undings and personalbeliefs (1977:40). Further, he defined pragmatic competence as the knowledgeof different conditions and appropriate manner of thelanguage, which identitywith varieties of purposes (Kasper, 1997).……….Chapter Three Methodology (21)3.1 Objectives of the Research (21)3.2 Research Hypothesis (21)3.3 Subjects (22)3.4 Instruments (22)3.5 Procedure (25)3.6 Data collection (28)3.7 Summary (28)Chapter Four Results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29)4.1 Results and Analysis of the Tests (29)4.2 Results and Discussion of the Interviews (42)4.3 Answers for the Hypotheses (45)4.4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45)4.5 Summary (49)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0)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50)5.2 Implications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51)5.3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and Advice (51)Chapter Four Results Analysis and Discussion4.1 Results and Analysis of the TestsThis section includes three main parts: 1),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English learners’ linguistic competence and pragmaticcompetenc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linguistic proficiency test and pragmaticcompetence pre-test. The analysis in this part can test the first hypothesis andattach to the first study purpose closely. 2), the status quo of vocational collegeEnglish majors’ pragmatic competence which can achieve the second aim ofpresent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pragmatic competence pre-test only. Itis a panorama of subjects’ pragmatic competence with detailed descriptions. 3), the last part maybe the most essential one in this section because it examined therest two hypotheses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With the verification of the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and to what extent itaffects the subjects’pragmatic competence, all thes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arebased on the results of pragmatic competence pre-test and pragmaticcompetence post-test. The figures in table 4-1 show us that the college English majors’ averagescore of linguistic proficiency is much better than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majors (62.16 VS 54.84). And the passing rate of VCEM is 30.00% and CEM’sis 64.29%. We can say that the gap is deeply remained between the differentlength schooling students’ linguistic proficiency. While, whether this difference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still needs further proof:………….ConclusionThe present research is a tentative study which aimed to develop Englishlearners’ pragmatic competence through teaching experiment and put forwardthree hypotheses in advance which required testifies.This experimental research contains the efforts both from researcher andsubjects who intent to improve the pragmatic competence through teaching tosome extent. With the aid of pre-test, post-test and interview, the presentresearch was accomplished after about four month.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study, data was recorded and collected by different ways and producedquantitative data and qualitative data at last. Among the datum, the entirequantitative data have been processed in SPSS 17.0 for Windows which can sure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research.As the result, firstly, the researcher drew a conclusion which is nodifference with many previous studies, that is, student who can get high mark inlinguistic proficiency test can also be the front runners in pragmatic competencetest which means one’s linguistic competence is the basic element for his or herpragmatic competence. However, the comparison of one ’s own performance intwo tests show us that his or her pragmatic competence still have a long distancewith his or own linguistic proficiency.............References (omitted)。
探析语用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本文探讨了语用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运用。
在介绍了语用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概述了其基本概念和原理。
在分别探析了语用学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口语教学、写作教学、阅读教学和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对不同教学环节的分析,揭示了语用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语用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并展望了未来语用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用学理论,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语用学理论、英语教学、词汇、口语、写作、阅读、听力、作用、发展。
1. 引言1.1 介绍语用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语用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沟通最广泛的语言之一。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注重单词和语法的教学,更要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而语用学正是研究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使用规律和原则的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技巧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语用学理论,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含义背后的文化、社会和情境因素,进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语言。
语用学理论也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语用学理论的应用还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学生在语言运用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语用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为教师提供了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1.2 概述探析语用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在交际中使用的学科,语用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用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分析、言语行为准则、语用逻辑学等。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还包含行为意图和社会意义。
会话分析则研究交际中话语的结构和组织。
英语语言学论文六篇英语语言学论文范文2[关键词]英美文学语言教学高校英语教学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飞速进展,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在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高校的高校英语教育也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众多高校英语老师都在不断地摸索,总结新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目前,许多老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尝试使用多媒体教学,用丰富的视听材料给同学创设富有意义的课堂教学环境。
作为一种补充,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经典英美文学作品也不失为一种提高同学爱好,促进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
英美文学教育,作为高校英语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培育同学的思维力量、想象力以及制造力。
其功能和应用价值的体现不仅仅适用于英语专业高班级的同学,同时也适用于高校外语教学,而文学语言也可以作为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范本,在提高高校生人文素养情操及文学鉴赏力量的同时,提高同学的文学语言感悟力。
一、文学语言与英语语言技能的进展众所周知,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人靠语言来表达思想。
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语言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容量。
作家可以直接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理解、评价及心情、情感渗透在作品中,从而以情达理,以理融情,情、理相生。
真正的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当细心去体会,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性。
因此语言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
对文学语言美的敏感与驾驭力量,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加美妙的不行或缺的方面。
文学阅读的魅力与意义也就在于此。
目前的高校英语教学,仍旧停留在传统的单纯课文教学,语言点讲解等层面上,课本内容相对陈旧,老师的教学手段也并无创新之处。
其弊端是忽视英语的基本功能即表达功能,也忽视了同学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另外还忽视了对同学英语学习爱好的培育,将生硬的课本内容强行“灌输”;至同学脑海中,使整个课堂教学环节缺乏生气,长此以往,高校英语教学将陷入僵局。
英语语用发展现状Pragmatics, as a subfield of linguistics, has gain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It studies how language is used in context and how meaning is conveyed through various speech acts and social cues. The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s has greatly influenced our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and it continues to be an area of active research.One of the key developments in pragmatics is the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in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utterances. Pragmatic theories have moved away from the traditional focus on the formal aspects of language towards a more context-based approach. This shift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realization that meaning is not simply determined by the words themselves, but also by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in which they are used.In addition to context, pragmatics has also highlighted the role of speaker intentions in communication. According to Grice's Cooperative Principle, speakers are assumed to be cooperative and have certain intentions when they engage in conversation. This principle has been instrumental in understanding how implicatures and indirect speech acts work. For example, when someone says "Do you have the time?" in a certain tone and context, the intended meaning may not be a request for the time, but rather a way to start a conversation or gauge the interest of the listener.Another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in pragmatics is the recogni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on language use. Different cultures have different norms and conventions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se cangreatly impact the interpretation of utterances. This has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 which studies how speakers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understand and use language. This field has shed light on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awareness and competence i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With the rise of technology and social media, pragmatics has also been influen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online communication. Online platforms present unique challenges for pragmatic understanding, as user interactions are often more indirect and context-dependent. The use of emojis, abbreviations, and other non-verbal cues has become common in online communication, further emphasizing the role of context and non-verbal signals in conveying meaning.Overall, the field of pragmatics has seen significant developments in recent years. The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speaker intentions, cultural influences, and online communication has greatly enriched our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As we continue to navigate the complexities of language use in diverse contexts, pragmatics will undoubtedly continue to evolve and contribut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meaning is conveyed and interpreted in everyday interactions.。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9卷 总第31期) Journal of Inner M ong 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 ocial S cience Edition)No.1 2007(Vol.9 Sum No.31)浅谈我国英语语用学研究3● 王欣燕,曾亦智(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摘 要:语用学研究是近二、三十年来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
它为语言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为解决一些原来句法学和语义学难以解释的问题找到了突破口。
本文主要概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语用学的兴起和发展;语用学的主要论题;语用学研究的动向和对我国语用学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学研究;论题;动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07)01-0272-03一、语用学的兴起和发展语用学(pragmatics),即语言实用学,是符号学中的实用学在语言学领域中的运用。
作为哲学范畴的实用学是一种研究符号和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论。
最早把实用学和语言学联系起来的是1938年《符号理论基础》的作者、哲学家Charles Morris。
数十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基本上局限于哲学领域。
直到七十年代,才有较大发展。
1977年《语用学杂志》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这反映了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被确认。
在80年代,我国学者介绍和评论的国外语用学著述主要是英美学者的研究成果,如Levinson(1983),Leech(1983)。
前者从哲学的高度论述语用学的某些课题,如指称:预设、蕴涵、言语行为等,是一本理论性较强、但仅在有限的论题内探讨语用学的专著;至于后者,比较突出的地方是对语用学的某些原则作了一些具体的描写,如在介绍Grice的合作原则的同时,还对语用中的得体和礼貌原则分章进行讨论。
90年代以来,我国从事语用学研究的学者通过出席国内外召开的语用学学术会议,通过设在广州外国语学院的国际语用学会(1PrA)资料中心,并从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语用学的学术论文那里,获得不少有关语用学的新信息,眼界越来越开阔了。
英语翻译中的语用学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已经成为了全球通用的交流语言。
在各个领域,人们都需要进行英语翻译,以便和各国人士进行交流和合作。
但是,英语翻译中存在一些语用学问题,可能导致翻译流畅度和准确度的下降。
本文将从语用学角度出发,对英语翻译中的语用学问题进行分析。
一、语用学概念简介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运用。
语用学研究的对象包括语言的意义、语境、话语行为、语用规则等等。
在英语翻译中,语用学的研究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译者和源语言之间的意义关系,进而进行更准确流畅的翻译。
二、语用学在英语翻译中的运用1. 语境语境是一个单词、短语或句子出现的环境。
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单词的正确意义,因为可能同一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在英语翻译中,我们需要注意源语言中单词、短语、句子的实际语境,避免翻译错误。
同时,也需要在翻译中加入必要的语境,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翻译内容。
比如,源语言中出现了“sea”的单词,如果没有上下文的提示,那么它可能代表海,也可能代表C国的一个购物中心。
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上下文,把“sea”翻译成正确的汉语意思。
2. 文化背景在语用学中文化背景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语言和交际方式都有不同的影响。
在英语翻译中,如果不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极易给翻译造成影响。
对于某些语言中的成语,语用规则和习惯用法,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会给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
例如,在英语中“the elephant in the room”这个短语表示的是一个尽管显而易见但没人想提的问题。
但是,中国没有这样的成语,当然就涉及到翻译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转换句子结构,并用语言文化背景更为熟悉的成语或形容词来替换这句话。
3. 合适的展现方式在英语翻译中,语用学还涉及展现方式的问题。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源语言翻译成目标语言,必须结合目标语言文化背景和译者自身的理解,采用合适的展现方式。
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标题:英语语言学研究——语音学与语法学的关系第一篇:语音学在英语语法学中的应用引言英语语法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语言的结构和形式,其中语音学是重要的一部分。
本篇论文将探讨语音学与英语语法学的关系,从语音学在英语语法学中的应用角度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语音学在英语语法学中的基础作用1. 音素的定义与分类2. 音节的组成与结构3. 重音与音调二、语音学在英语语法学中的具体应用1. 语音规律对语法结构的影响(1) 语音变化与语法形式(2) 语音对语法意义的影响2. 语音与句法的关系(1) 语音形式与句法结构的对应关系(2) 语音连读对句法关系的影响结论语音学在英语语法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语音学在英语语法学中的基础作用和具体应用的分析,可以看出语音学是研究英语语法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准确理解和使用英语语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语法学在英语语音学中的应用引言英语语音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其中语法学是重要的一部分。
本篇论文将探讨语法学与英语语音学的关系,从语法学在英语语音学中的应用角度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语法学在英语语音学中的基础作用1. 语音规则与语法关系2. 重读与语法意义关联3. 语法结构对语音形式的影响二、语法学在英语语音学中的具体应用1. 语法规则对语音的影响(1) 语法变化与语音形式(2) 语法对语音意义的影响2. 语法与韵律的关系(1) 语法结构对韵律的影响(2) 语法形式与语音调的关联结论语法学在英语语音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语法学在英语语音学中的基础作用和具体应用的分析,可以看出语法学是研究英语语音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深入理解和研究英语语音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 Yule, G. (2010). The Study of Language (4th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 Fromkin, V., Rodman, R., & Hyams, N. (2017).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11th ed.). Nelson Education.3. Ladefoged, P., & Johnson, K. (2010). A Course in Phonetics (6th ed.). Wadsworth Publishing.。
语用学论文:语用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基于语用学理论,分别从听力口语教学、阅读教学以及翻译教学三个方面,分析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将语用学的理论应用其中,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化,使学习者能够很好地掌握使用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语用学语境语用失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借助语言传递信息,达到交际目的。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习英语知识与技能,掌握言语交际能力。
要实现这一目的,英语教学活动不仅要按照英语本身的语言组织规律实施具体的教学方法,而且必须要依靠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成果来指导英语教学的再实践。
语用学强调在语境中(context)研究词、句、话语等言语行为的意义。
一旦脱离了语境,言语行为的理解就很有可能会出现错误,因而交际功能也就无法实现,也就是说出现了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
我国的英语语言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词汇语法的讲解,只注重学生语言形式的使用正确与否,而较少注重介绍语言的使用场合,较少结合语言的社会含义进行教学。
多数学生尽管学习英语长达数年,但是在实际的交际活动中,却发现很难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即不能被他人理解和理解他人的话语。
因此语用学对于英语教学的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一语用学的定义虽然目前语言学界对于语用学的定义和范畴还没有统一的见解,但语言学家都有一个共识,即语境是语言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一门专门研究语境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的学科。
人们的正常语言交流总离不开特定的语境。
这里的语境包括交际的场合(时间、地点等)、交际的话题、交际的参与者以及上下文。
人们要判断一句话的意思,应当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出它的真实含义。
离开了语境,也就失去了依据,在交流中有时难免会产生困惑甚至误解。
二听力口语教学方面将听力口语教学置于教学首位完全遵循了语言学习的规律。
教师在组织这方面学习的过程中,应刻意引入语用学的知识,结合交际语境,介绍日常交际话语的语用意义。
英语语言学方面论文英语作为一种国际化的语言,在信息化、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其作用越来越重要。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语语言学方面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语语言学方面论文篇1浅探新时代和谐英语语言学课堂的构建【摘要】探索一条有效的语言学教学途径一直是大学英语教育者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和谐的角度探讨英语语言学和谐课堂的构建。
分析什么是和谐课堂,进而利用和谐教学、和谐环境等理论方法指导语言学教学的实际,达到构建英语语言学和谐课堂的效果。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语言学课堂和谐课堂的构建良好的和谐的课堂气氛能激活学生的脑细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更好地促进他们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如何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有效地促进教学,是每个英语教学者都必然关注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由此可见,一个成功的课堂与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息息相关。
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了听说读写这些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比较全面、比较系统地了解现代语言学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一些最主要、最有影响的语言理论和原则,从而加深对人类语言这一人类社会普遍现象的理性认识,并具备一定的运用语言学理论解释语言现象、解决具体语言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和学习语言的能力。
一、英语语言学课程的特点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向学生讲授英语语言的属性、功能、起源和内部层次,掌握英语语言学基本特征和主要分支的基本概念,了解语言在时空中的变异及其与社会、文化、语境、思维等外部因素的关系,同时了解部分主要语言学流派。
英语语言学的教学内容宽泛,不易深细,主要包括英语语言和英语语言学领域中各分支的基础理论,如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基本内容,也包括了语言的变异及其与外部因素的关系。
二、英语语言学的授课对象英语语言学教程的授课对象是学习英语的高等院校学生,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大部分采用了英语。
浅谈语用学与英语语法教学【摘要】: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英语综合能力,例如语言能力、情感理解与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等,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加强语用学理论的学习。
文章从语用学的角度简要阐述了实践中的英语语法教学。
【关键词】:语用学;施为动词;语用功能;语法教学语用学(Pragmatics)又称语言实用学,是以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话语为研究对象的,主要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
同一句话的意义会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的因素是语境。
语用学就是研究语境是如何影响语言使用和理解的学问。
在英语语法教学中贯彻语用学原则,可以避免对语法形式只在语音、句法及语义结构上作片面的分析,从而掌握语法形式的语用功能,提高学生恰当运用语言的能力。
对于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作了一定的尝试:1. 把握句子的语用意义在以往的英语语法教学中,对于句子的讲解与分析,侧重句法和语义结构,把句子仅仅当作孤立的语言单位来处理。
widdowson指出。
句子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表达某种命题(proposition),还能表达说话人所执行的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所谓命题,指的是句子通过语音、句法和语义等结构所表示的字面意义;而言外行为则表达了说话人的意图,构成句子的语用意义。
英语句子从其交际功能出发,可以划分为四类句式陈述句,疑问句、析使句和感叹句。
这些语句除了具有字面意义外,还能表达说话人的言外行为,也就是说具有语用意义。
一般说来,一定的语句是同一定的言外行为相联系的。
如陈述句可以表示陈述。
疑问句可以表示询问。
祈使句可以表示命令或要求等等。
在这里句子的字面意义与句子的语用意义相吻合,因此说话人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一种语句不仅表达本身所具有的语用意义,还可以表达其它语句所特有的语用意义,在这里,形式与功能,意义与语用,并不总是相一致:(1) Did you hear the man is dead?(2) Your shoes need cleaning(3) What noise you are making!(4) Tell me your name句(1)是疑问语句,但其语用意义并不是询问,说话人的意图并不想知道听话人是否已经听说过这一消息,而是在把这一消息告诉听话人。
浅谈语用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语用学是对语言使用的科学研究,侧重于语言在交际中的使用以及影响其使用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的功能、社会和文化背景、交际目标和交际手段。
语用学在语言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一、语用学的作用首先,语用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功能。
通过学习语用学,学生可以了解如何使用语言来实现特定的交际目标,如说服、告知或娱乐。
他们还可以学习语言使用中的礼貌策略,例如使用间接语言或避免某些单词或短语,以便在社交互动中更加礼貌或体贴。
其次,语用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使用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通过研究影响语言使用的文化规范和期望,学生可以更加了解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正确有效地使用语言。
例如,学生可以了解眼神交流、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在交流中的作用,以及这些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
然后,语用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交际能力。
通过理解语言使用的交际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成为更有效的交际者。
最后,语用学可以通过使用真实的材料、角色扮演和模拟活动,以及对社会和文化规范和期望的明确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中。
真实的材料,如新闻文章、广告和社交媒体帖子,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使用示例。
角色扮演和模拟活动允许学生在现实的交际情境中练习语言。
对社会和文化规范和期望的明确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
语用学是语言学习和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在现实世界中的使用方式,并与他人有效沟通。
通过将语用学纳入语言教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对语言使用有更全面、更实用的理解,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二、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好处语用学是对语言使用的科学研究,侧重于语言在交际中的使用以及影响其使用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语用学的应用对学生的语言发展和交际能力有诸多好处。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语用学的一个主要好处是,它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功能以及如何使用它来实现特定的交际目标。
英语语⾔学⽅⾯的论⽂关于英语语⾔学⽅⾯的论⽂ 在⽇常学习、⼯作⽣活中,⼤家都跟论⽂打过交道吧,论⽂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毕业论⽂、学位论⽂、科技论⽂、成果论⽂等。
如何写⼀篇有思想、有⽂采的论⽂呢?以下是⼩编精⼼整理的关于英语语⾔学⽅⾯的论⽂,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英语语⾔学⽅⾯的论⽂1 《浅析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的区别及应⽤》 摘要:标准现代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虽然两者互相理解没有很多实质性的差异,但对两者的各⽅⾯进⾏⼀个⼤概的⽐较,还是有很多细微的差别的。
关键词:美国英语;英国英语;分析对⽐;区别及应⽤ 在全球⼀体化的背景下,英语已成为世界通⽤语⾔,在社会⽣活、交往或交流中都扮演着重要⾓⾊。
近年,美式英语风靡全球,尽管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都是英语,但是区别甚多。
相对来说美式英语便捷实⽤,英式英语较为复杂。
英式英语保守、严谨,美国⼈说英语则是另⼀种姿态,崇尚可见即可读。
1.两种语⾔在历史演变、地域⽂化、社会地位层⾯的区别。
英语是全世界⼏千种语⾔的其中⼀种,也是印欧语系⼀百多种语⾔之⼀。
英国英语距今已有1500的历史了。
⽽美国英语是在英国英语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英国和美国在政治、经济、⽂化等⽅⾯的不断发展,造就了它们各⾃不同的语⾔特征。
美式英语起源于18世纪70年代,美国的独⽴战争爆发时,战乱的特殊原因导致绝⼤多数美国⼈来⾃欧洲移民,尤其以英格兰⼈为主,⼤多讲英国英语。
近⼏⼗年来,由于美国的贸易、军事、科技、国际地位等⽅⾯远远超过英国,再加上美国电影风靡全球,促使美国本⼟的俚语很多已经渗透到了⼝语之中。
很多因素导致美式英语成为强势语⾔。
2.发⾳⽅⾯存在的不同。
英语和美语的发⾳最具代表性的区别是对er的发⾳的不同。
英语中,短⾳的er是的浑元⾳,但长⾳的er是个拉长了的浑元⾳,听起来是⼀个介于“俄”和“啊”的声⾳。
⽽美语中,er听起来怎么都是个“⼉”⾳。
ar:除了轻读短⾳(如singular)和者后连元⾳(如clarity),英语的ar全部清⼀⾊的长⾳[a:],⽽美语中,是“阿尔”。
语用学翻译研究概略论文语用学翻译研究概略论文论文摘要:语用学翻译研究思想源于20世纪九十年代,经过近二十年的蓬勃发展,在国内和国外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文章从陈述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入手,首先追溯了语用学翻译研究的起源,并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继而探讨了将语用学与翻译研究进行交叉的可能性和可行之路,最后指出了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发展方向。
研究发现,语用学与翻译研究有着广阔的交叉面,因此语用学翻译研究必将有宽广的发展前途;按照分相论和综观论的框架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能够作为其发展的可借鉴之路;最后,研究指出:语用学翻译研究未来的发展重心在于理论体系的构建、重大理论的创立、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研究重心的转移上。
论文关键词:语用学翻译研究,发展历程,分相论,综观论,发展方向翻译是一种语际间的交际活动,对于这一活动进行研究的翻译学具有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研究等主要特征。
因此,从多学科和跨文化的角度对翻译学进行研究已成为当前国际学术界的一个趋向。
语用学翻译研究则是被一发展趋势催生出来的一个关于翻译学研究的新范式。
1.语用学翻译研究发展历程一览1.1语用学翻译研究的由来最早用语用学来研究翻译的学者及其论著有Hatim和Mason的DiscourseandtheTranslator(1990)以及Gutt的两本著作:TranslationandRelevance:CognitionandContext(1992年第一版);RelevanceTheory:AGuidetoSuccessfulCommunicationinTranslati on(1992)。
Hatim和Mason在DiscourseandtheTranslator(1990)一书中所提到的中心思想是:语篇作为“一整套相互关联的功能”,是“为了对某一特定环境作出反映,并因此达到一个整体的修辞目的”;而Gutt在TranslationandRelevance:CognitionandContext中明确提出了关联论翻译观,由于这一理论对于翻译交际有着较强的解释力,因此自其提出起至今在国内外翻译界的影响较大。
英语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根据最新教改精神,现行英语教材着重语言实际运用的教学。
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正确认识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之间的关系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有双重性,即形式和功能。
一方面语言在形式上有一定的规律性、稳定性,并且可以脱离语境单独进行分析和解释。
如:“the police man is coming.”是由一词按一定语法规则组织而成的句子,其意义也相对稳定,表示“一警察正朝说话人处走来。
”另一方面,语言又具有可变性,是变化不定的话语,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中体现为不同的语言功能,即表现不同的交际意义。
如:can l help you?在不同交际情景中,其意义就不同。
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即语言的结构体系和语言在使用中的表意作用)是语言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作为交际工具,从理论上讲,当我们有话要说时,应当实话实说。
这样,容易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容易被他人理解。
例如,在作报告或学术讲座时,因为说话内容纯属情报信息,所以我们运用的语言手段应直接表达思想内容。
然而,在大多数语言环境中,闲谈的内容往往不是直接就是间接与说话双方利益有关,说话的目的不是为指令某人做事,就是为使听者改变或接受某种观点。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的地位、文化、身份等因素也要求我们注意表达方式。
因此,语言形式和功能之间存在多重性的关系。
换句话说,在语言交际中,同一语言,在不同环境可以有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如:the window is open.这一语言形式,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中至少有几种不同的语言表意:(1)陈述“窗户开着”这一事实。
(2)提醒听者离开时,关上窗户。
(3)责备听者未关窗。
(4)暗示室内温度低,请听者关上窗。
同样,要求听者关上窗这一语言功能,据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说话对象,也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1.close the window,please2.1 want you to close the window3.will you close the window?4.can you close the window?5.would you be so kind as to close the window?6.it’s cold here,is n’t it?7.why not close the window?8.what/how about closing the window?9.would you mind closing the window?10.don’t you think it’s cold here?这样看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使他们在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中,能正确、恰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既要使学生懂得语言的形式结构,又要使他们学会如何在实际运用中发挥这些语言形式。
浅谈语用学概况
摘要: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
语用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便受到学者的关注。
但直到1986年,语用学才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语言学分支得到国际学界的承认。
关键词:语用学;发展历史;研究领域;主要流派;发展方向
正文:
一、发展历史
(一)语用学的确立
语用学渊源于哲学家对语言的探索,它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其所涉及的内容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受到学者的注意。
当时,语用学的有关课题曾在雄辩论的名义下得到论述。
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在《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首先使用了“语用学”这个术语。
莫
里斯把语用学定义为“语用学是符号学的一部分,它研究符号的来源、用法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
”但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在哲学和逻辑学的范围内进行的,语用学并没成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直到二十世纪60年代,语言学家中很少有人提及语用学。
即使有人提及语用学也只是将它比做“杂物箱”(ragbag)或“废纸篓”,接纳语义学容纳不下的内容(何自然,吴亚欣, 2001)。
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而得到国际学界的承认可以说有三个标志:一是1977年《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二是1983年由列文森所编著的第一部语用学教科书《语用学》(Pragmatics)问世;三是1986年“国际语用学会”正式成立。
可见,语用学兴起和发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其尚是一个新生事物。
其实语用学自产生到现在已经历了五十个年头,但从它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确认算起还未经过而立之年。
确切地说,语用学是70年代后才发展起来的。
进入70年代,语用学异军突起,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
1970年在波士顿召开的《自然语言的语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标志着语用学研究时代的开始,成为其蓬勃发展的契机。
1977年,《语用学杂志》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标志着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得到承认,确立了它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地位。
语用学在70年代的确立为80年代的迅猛发展铺平了道路,语用学研究已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现在,语用学已成为语言研究的重心,是语言科学中一个富有生气的领域。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语用学下了不同的定义。
但归根结底语用学是一门研究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如何使语言合适、得体的学问。
从发展的观点看,语用学的崛起是语义研究的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一种对意义的研究。
但语用学所研究的意义不同于形式语义学所研究的意义,它所研究的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
由此可知,语境对意义的作用在语用学研究中十分重要。
二、语用学的研究领域
语用学的分支学科众多,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几乎囊括了有关语言使用的所有领域。
语言学家通常把语用学研究领域分为三大类型:描写语用学、形式语用学和应用语用学。
(一)描写语用学
描写语用学是一种对语言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进行描述的语用学。
它是经验性的,也就是说,描写语用学描写人们来自经验的有关自然语言的应用原则,分析自然语言如何同语境相联系。
(二)形式语用学
应用数学方法和逻辑手段对语用推理进行形式化分析,并探讨语用学的形式和范畴,以及语用形式化的最适宜的方法。
形式语用学研究语用的形式化,涉及语用和逻辑的关系,探讨语用学理论在人工智能和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方面所起的作用。
语用学的原则和方法不只是应用于语言学的各个核心学科(音位学,句法学等)和边缘学科(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而且还广泛地应用于与理解话语有关的其他领域,如语言教学,人工智能,人类学等,以解决语言运用中出现的问题或障碍。
语用学知识在其他学科中的具体应用就称为应用语用学。
三、当代语用学的主要流派
语用学是关于语言使用的研究。
以这种基本的认识为前提,国外语用学研究形成了两大流派:英美学派的微观语用学和欧洲大陆学派的宏观语用学。
前者认为语用学如同音位学、句法学、语义学一样是语言学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即“分相论”;另一种观点认为语用学是对语言和交际的认知、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研究,它是对语言功能的一种综观,即“综观论”。
(一)英美学派
英美学派认为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在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义的一门科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它与音位学、音系学、句法学、语义学处于平行的地位,有自己的基本分析单元,如指示语、前提、会话含意、言语行为、会话结构等。
语用学的任务就是对这些话语成分做动态的研究。
英美学派对语用学范围划分得较为严格,比较接近传统的语言学内容,多与研究句子结构和语法有关,故称作微观语用学,又称语用学分相论。
(二)欧洲大陆学派
欧洲大陆学派认为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一种综观,即认为语言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上都有语用学的问题。
因此, 欧洲大陆学派的语用学又称为宏观语用学。
欧洲大陆学派反对“基本分析单元说”。
他们认为语用学不仅不能和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相并列,也不属于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这类跨学科领域。
四、语用学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语用学作为语言科学新领域于70年代确立之后,便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起来。
早在1979年,许国璋就摘译了英国牛津学派分析哲学家奥斯汀的演讲稿《论言有所为》中的三讲,发表在1979年《语言学译丛》第一辑上,但受当时条件的影响,语用学并未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1980年胡状麟在《国外语言学》杂志上以《语用学》为题发表文章,详细介绍了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六个主要的语言学派对语用学的评论、语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语用学规则,使人们对语用学有了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1988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何自然的《语用学概论》一书,其内容几乎囊括了列文森所编著的《语用学》一书的所有部分,并增加了一些汉语实例,这使人们对语用学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未来的语用学研究将集中在研究语用和语法关系的“语言语用学”、研究语言使用认知过程的“认知语用学”、研究儿童如何在语言使用中习得语言的“发展语用学”、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语用异同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语言使用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的“意识形态语
用学”等预示着语用学发展方向的领域。
结语:虽然迄今为止,语言学界对语用学的定义和范畴尚没有统一的见解,但却有一种共识,即“语境是语用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是一门专门研究语境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的新学科。
人们的正常语言交流总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这里的语境包括交际的场合(时间、地点等),交际的性质(话题),交际的参与者(相互间的关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信念、过去的经验、当时的情绪等)以及上下文。
语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话语的理解和使用”。
换言之,要判断某些具体的言语行为是否得体须依据其使用的语境,离开了语境就使判断本身失真或失去意义。
参考文献:
熊学亮《语言学新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姜望琪《当代语用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