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63.72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第一节网络的多重属性 (2)

1.网络的技术平台属性 (2)

2.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 (2)

3.网络的经营平台属性 (4)

4.网络的社会形态属性 (5)

第二节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7)

1.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7)

2.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8)

第二章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

第一节网络的多重属性

1.网络的技术平台属性

(1)技术进步与网络功能的良性互动

世界各国在网络技术上的人力与物力投入带来了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反过来,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进一步拓展网络应用的广度与深度,这就更加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力量对于网络的关注以及在网络中的投入。

(2)网络技术的特点

它与很多技术相互关联,其发展脉络更复杂。它不仅是大众传播的手段,也是人与人沟通的手段,来自用户方面的驱动力,对于技术发展起着明显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不仅是一种传媒技术,更涉及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它的发展动力更为多元、强劲。(3)防止“技术近视”和“技术决定论”

当我们研究网络媒体的发展时,不能忽视技术在它的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更要时刻关注技术对于未来传媒业走向可能起到的作用,否则就可能陷入“技术近视”的沼泽。但在看到技术可能性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技术因素只是媒介发展的一个动力,而政治力量、经济力量的力学关系,对于媒介的发展是更为重要的。

2.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

(1)网络传播的复合性

A. 传播形态与形式的复合性

a) 网络是一种复合性媒介,所承载的传播形态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等,各种传播形态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交织、渗透与互动关系。

b) 从传播形式来看,网站、客户端、电子邮件、即时通信、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相互连接、渗透,形成了立体的传播网络。

B. 传播手段的多媒体融合

多媒体融合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a) 一是指网络平台可以承载任何一种形式的信息;

b) 二是指在有关某一事件或主题的信息传播中可以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

C. 传播功能的多重性

在不同层面,其功能侧重点有所不同。

a) 个人层面:人际交流、个人情绪的调节、“人脉”资源的积累、自我形象的塑造、个人生活平台、个人学习平台、个人工作平台等。

b) 群体层面:已有群体的维系、新群体的发展、群体文化的形成与维系、群体间的互动等。

c) 组织层面:组织的工作平台、组织内的信息沟通、组织文化的形成与维系、组织外的信息传播、组织的对外公关等。

d) 社会层面:社会信息的传播、社会舆论的形成、社会环境的监测、社会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社会服务等。

D. “公共话语空间”与“私人话语空间”的统一性

a) 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概念他指出,公共领域,是“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是一种非官方公共领域。它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称,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权威及其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作出评判”。它既可以整合和表达民间的要求,又能使公共权力接受来自民间的约束。

b) 网络作为公共话语空间网络是一个允许个体进行意见表达的公开场所,个体在这样一种空间的话语表达,有可能被他人听到。另外,网络可以将弱小的个体的声音汇聚成强大的集体的声音,使之广为传播,尽管这种汇聚并不一定在所有情况下都是理性的或建设性的。c) 网络作为私人话语空间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工具,甚至博客、微博、微信,一些网民都将它们视为纯私人的表达工具。在私人话语空间里,个体的需求不同,个体的意见形成和表达方式与公共话语空间应该是有较明显的区分的,其社会功能也是有所不同的。

(2)网络传播的连通性

A. 网络结构的连通性

目前的互联网采用的是分布式的网络结构,因此,网络的技术结构本身具有连通性的特点。技术结构上的连通性促进了信息在网络中的自由流动与相互渗透。网络中的信息,特别是那些具有普遍价值的信息,可以轻易地从一个网络节点流向其他节点。

B. 网络信息的连通性

超链接的思想,改变了网络信息的结构方式。信息之间的联系不再是线性的、一元的,而是网状的、多元的。信息的连通性使互联网构成了真正的信息网络,人们在网络中的活动往往基于这个信息网络的架构。信息间的联系,构成了人们获取更多信息、拓展视野与交往范围的桥梁。

C. 传播者与受众的连通性

在网络中,大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直接连通成为可能,这也就带来了网络传播的“互动性”。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沟通方式,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反馈与交流,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协作。也许用“共动性”这个词更能准确表达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连通之后对于信息传播的作用与意义。

D. 受众之间的连通性

网络受众经常处于一个社会化的环境中,受众之间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他们彼此间容易形成相互的影响。

从受众角度看,连通性意味着三个方面的影响:

a) 受众间的相互影响可以超越时空,影响程度也往往是较大的。

b) 这意味着信息流或意见流流动的四通八达,并由此带来控制的困难。

c) 这种连通性也意味着一种高度的聚合性,它能使分散的、隐藏的个人选择外化为一种集体的选择,使弱小的个人意见成为一种强大的集体声音。

(3)网络传播的开放性

A. 传播格局的开放性

网络传播开放性的宏观表现,是传播格局的开放性。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传媒机构在传统媒体时代的垄断地位已被打破。网络传播的参与者可以是任何有条件利用网络的人或组织。这种开放性,使网络传播的格局变得更加多元与复杂。

B. 传播过程的开放性

网络传播开放性的微观表现,是传播过程的开放性。从时间上看,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可以全天候地处于信息发布的状态,对于突发事件或动态发展的事件,可以做到即时发布、全过程跟踪、不间断报道。此外,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各个要素与环节,都处于开放状态。特别是信息发布之后的多级传播过程,是很难受到初级传播者的控制的。

(4)网络传播的多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