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细菌的耐药性及控制对策剖析
- 格式:doc
- 大小:117.50 KB
- 文档页数:16
细菌耐药性的传播机制和防控措施引言:细菌耐药性是当今医学领域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随着过度使用抗生素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增加,细菌对常规治疗手段的抵抗能力不断提高,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本文将从传播机制和防控措施两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解决这一严峻问题提供一些启示。
一、细菌耐药性的传播机制1. 遗传变异:细菌通过遗传变异形成新的突变体,可能产生耐药基因,导致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2. 基因转移:细菌可以通过质粒、整合子或噬菌体等途径将耐药基因转移给其他细菌,进而使其获得同样的抗生素耐受能力。
3. 多重耐药基因联合:有些细菌同时携带多个耐药基因,在遇到多种不同类型的抗生素时都能表现出强大的耐受性。
二、传播途径1. 医院环境:医院是细菌耐药性传播的高风险区域。
患者之间、医护人员之间和物品表面都可能成为细菌传播的源头。
2. 社区传播:由于抗生素被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也得以在社区中蔓延。
如流感病毒、支原体等呼吸道感染往往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引发疾病的同时也带来了耐药基因在人群中的扩散。
三、防控措施1. 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不必要和过度使用抗生素是防控细菌耐药性的关键一步。
医务人员应切实规范处方行为,严格按照临床指南给患者开具抗生素,并及时停药。
2. 消毒措施:加强医疗机构内部消毒工作,包括定期对器械、床上用品等进行消毒杀菌处理,避免交叉感染加重细菌耐药性问题。
3. 加强监测与报告制度: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细菌耐药性的流行状况,强化数据收集和分析,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4. 强调个人卫生:大力宣传并普及正确的个人卫生知识,包括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等,以减少细菌传播的机会。
5. 多学科合作:应采取跨部门、跨学科的合作模式,推动医务人员、公共卫生专家、环境科学家等多方面参与到细菌耐药性防控中来。
结论:细菌耐药性是一个全球性难题,在解决这一问题上需要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只有加强对细菌耐药性传播机制的了解,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防控措施,才能在日益增多的抗生素无效情况下保障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并减少整个社会因此带来的负面影响。
细菌耐药性的研究现状和控制对策班级:环境工程134 姓名:盛家圆学号:2013013637摘要:全世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的抗药性问题正在变得越来越让人么所重视。
本文就细菌抗药性的认识,以及对抗药性分子机理和防止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细菌耐药性研究发展1.前言我们大家都知道,细菌耐药性已成为世界抗感染治疗领域面临的严峻问题。
细菌耐药性和耐药菌感染是当今全世界都面临的挑战。
随着抗生素应用的日益增多,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使抗感染治疗失败,导致发病率和病死率上升及医疗费用增加。
本文对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及应采取的对策作相应分析。
2.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理细菌耐药性可通过在某一核苷酸碱基对发生突变,导致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或通过细菌DNA的全部重排,包括倒位、复制、插入、中间缺失或细菌染色体DNA的大段序列的“转座子”或插入顺序来完成,也可由质粒或其他遗传片段所携带的外来DNA 片段,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3.抗生素使用现状当今全世界各国家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已超过200种,而且仍以平均每年有10种以上新的抗菌药物问世的速度在增长。
目前状况是一方面有越来越多抗菌药物投入临床应用,另一方面则是耐药菌株的不断产生。
我国目前使用量、销售量列在前15位的药品中,有10种是抗生素。
大城市每年药物总费用中,抗生素约占30%~40%。
在欧美发达国家抗生素的使用量大约占所有药品的10%,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约为30%,这一数字远远低于亚洲地区(60%)。
而我国抗生素使用量最低的医院也占30%,在农村抗生素滥用问题尤为突出[2,3],我国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的占60%~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大大超过了国际水准[2]。
刘丽华等调查江苏省如东县人民医院在1127张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数为571张,占总处方量的50.67%。
上呼吸道感染90%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随机抽取上呼吸道感染处方102 张,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有90 张,占88.24%,用抗病毒药治疗的仅12张,占11.76%[4]。
ICU细菌耐药与对策ICU(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监护室)是医院内治疗危重病人和重症患者的专门区域,这些患者通常存在着严重的健康风险和感染风险。
细菌耐药性已经成为ICU患者感染管理中的一个严重问题,给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了挑战。
在ICU环境中,尤其是重症监护患者,由于长期接受抗生素治疗、患者免疫力低下、手术创口、呼吸机使用等因素,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并使得感染更难以治疗。
本文将重点探讨ICU细菌耐药问题的原因,常见细菌和其耐药情况,以及如何制定预防和管理对策来有效控制ICU细菌耐药问题。
一、ICU细菌耐药的原因1.长期接受抗生素治疗:ICU患者常因为患有严重疾病或手术后并发感染而需要长时间接受抗生素治疗,在这个过程中,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渐产生。
2.患者免疫功能低下:ICU患者的免疫功能通常较差,易受感染的危险更高,而这些感染一旦发生,细菌很容易在患者体内滋生繁殖,产生耐药性。
3.医护操作不规范:ICU患者通常需要多次手术或治疗,医护人员如果操作不规范,容易引入外源性细菌,造成院内感染。
4.患者使用呼吸机:ICU患者中很多需要使用呼吸机,这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感染提供了条件,再加上患者的免疫力低下,很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5.病人群聚:ICU病房内人员密集,患者之间接触频繁,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也难以避免接触,这种高密度的人员群体容易造成耐药细菌的传播。
二、ICU常见细菌及其耐药情况1. 革兰阳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最常见的革兰阳性球菌,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感染率逐渐增多,对治疗造成一定困扰。
2. 肠杆菌科细菌: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等属于这一类,由于长期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导致这些菌株产生多重耐药,难以根除。
细菌的抗药性与控制细菌的抗药性问题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这给医疗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就细菌的抗药性产生的原因以及控制细菌抗药性的方法进行详细论述。
一、细菌抗药性的产生原因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问题。
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过度使用抗生素:人们过度使用抗生素是导致细菌抗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治疗感染病的过程中,过度、不规范的使用抗生素会增加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压力,使细菌逐渐演变出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2. 不合理的抗生素用量:部分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时,未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导致抗生素对细菌的杀菌效果不佳。
这种情况下,部分细菌会幸存下来,并逐渐演变出耐药性。
3. 劣质抗生素的滥用:一些低质次品抗生素的产生和使用,也使得细菌抗药性日益增强。
劣质抗生素的成分不明确,浓度不稳定,容易导致细菌抵抗药物的效果。
4. 细菌基因突变: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不断发生基因突变,这些突变有可能导致细菌对特定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这种突变的细菌能够在抗生素的环境下存活并繁殖,进一步扩大抗药性。
二、控制细菌抗药性的方法为了有效控制细菌抗药性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控制方法:1. 合理使用抗生素:医生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要遵循科学的、合理的用药原则,选择适当的抗生素种类、剂量和疗程。
此外,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时也需按照医嘱使用,不可随意更改用药方案。
2. 促进医疗卫生规范化:医疗机构应加强感染控制管理,提高医疗卫生质量。
加强手卫生、隔离措施等,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从而降低细菌抗药性的风险。
3. 鼓励科研创新:加大对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和投入,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同时,提倡开展细菌抗药性监测与报告工作,及时掌握细菌耐药性的动态变化,为抗菌药物的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4.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细菌抗药性的认知,倡导正确用药观念,避免滥用和浪费抗生素。
抗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和控制措施引言: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抗菌耐药性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
了解抗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对于维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抗菌耐药性形成的主要机制以及可采取的控制措施。
一、抗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1.1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抗菌耐药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细菌暴露在抗生素压力下时,其基因组会发生变异,可能导致关键的代谢酶或蛋白质结构改变,从而使细菌对该抗生素不再敏感。
1.2 水平基因转移水平基因转移是指细菌之间传递基因编码耐药特征的过程,包括共济线粒体和质粒介导传递等方式。
这种现象能够使得本来对某种特定类型抗生素敏感的细菌获得其他细菌所携带的耐药基因,从而获得耐药性。
1.3 过度使用和滥用抗生素过度使用和滥用抗生素是导致抗菌耐药性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人们不正确地使用抗生素,如未按照医嘱完成疗程、未使用适当剂量或频次等,会使细菌暴露在亚杀菌浓度的抗生素下,从而为细菌产生耐药机制提供了机会。
二、抗菌耐药性的控制措施2.1 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和控制抗菌耐药性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医务工作者应遵循临床实践指南,在临床需要时正确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同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进行治疗。
此外,公众也应加强对自我用药行为的认识和监管。
2.2 促进新型抗生素的开发与研究尽管目前已有很多种类的抗生素可供选择,但由于细菌对这些已存在的抗生素形成了耐药性,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变得尤为重要。
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加大对新药研发的投资和支持力度,并积极推动新型抗生素及其他抗感染药物的研究。
2.3 加强卫生防控措施细菌通过接触传播、空气飞沫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因此加强卫生防控措施是控制抗菌耐药性的关键。
医务人员和公众应遵循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习惯,定期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使用纸巾遮盖口鼻等,以减少细菌在社区和医疗场所中的传播。
2.4 提高公众意识提高公众对于抗菌耐药性问题的认识和意识是预防控制该问题的重要环节。
细菌耐药性及其防治对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药物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而细菌耐药性也随之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细菌耐药性指的是细菌对抗生素等药物的耐受能力增强,难以被治愈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医疗领域中十分常见,极易导致治疗失效,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
细菌是生物界的一大类微生物,它们生活在各种环境中,甚至生活在我们人体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避免的存在。
而人们对抗细菌感染的方式,通常是通过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常见的抗生素有青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等等。
对于许多疾病,这些药物的效果十分明显,感染者只需用上数天,即可康复。
但当细菌遭遇了激烈的抗生素轰炸,它们也开始逐渐进化,生成耐药基因,使得它们的抗药能力逐渐增强。
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就会导致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上升。
如果不及时的处理,这种现象将会变得越来越严重,终将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
针对细菌耐药性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预防和措施呢?预防措施:首先,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减少药物的使用。
如果感冒只是轻微的症状,那么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多喝水、多吃蔬果等方式,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实现自我康复。
这样有利于减少对抗生素等药物的依赖,减轻对药物的需求。
而当病情较为严重时,我们也应该在医生建议下,重视对药物的使用。
不要自行乱用抗生素,避免增加细菌的抗药性,也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其次,我们应该改变消费习惯,不再过度依赖泡沫消毒剂、手部消毒酒精等消毒产品。
因为这些消毒产品,不仅对人类健康有一定的副作用,甚至在有些情况下也会对抗生素的功效产生影响。
而我们通常需要做的,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果实在需要消毒,可以采用醋、热水或漂白粉等方式进行消毒。
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增加对自身的保护能力。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减缓细菌的侵害。
此外,多去户外运动,注意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也有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
防治措施:针对细菌耐药性的问题,医学界也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理解析及防治策略倡议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等抗菌药物的抵抗力增强的现象。
这种现象导致常见的感染疾病的治疗变得更加困难,给公共卫生带来了重大挑战。
本文将对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理进行解析,并提出一些防治策略倡议。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因突变:细菌通过自身基因的突变来增强对抗生素的耐受性。
这种突变可以导致抗生素的靶标改变,使抗生素无法正常结合靶标,从而失去杀菌作用。
2. 水平基因转移:这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菌界的基因传递方式。
细菌可以通过质粒、整合子等方式将耐药基因传递给其他细菌,从而使其获得耐药性。
这种水平基因转移是细菌耐药性快速扩散的重要途径。
3. 药物选择压力:长时间低剂量使用抗生素或不恰当的抗生素使用会增加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
抗生素是杀菌剂,但在一定浓度下可以选择出一些适应剂抗生素存在的细菌,并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为了应对细菌耐药性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策略。
1. 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防治细菌耐药性的核心策略之一。
医生和患者应该遵守临床抗菌用药指南,避免滥用和不恰当使用抗生素。
此外,应该加强对抗生素的监管,严禁非合理的抗生素销售和使用。
2. 多层次的感染控制措施:要加强感染控制,并确保规范的消毒和洗手程序。
严格执行手卫生和环境清洁,减少细菌的传播和感染。
3. 发展新的抗菌药物:由于抗菌药物的开发滞后于耐药菌种的出现,我们需要加大对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和创新投入。
此外,应推进多种抗菌药物的研发和使用,以提高抗菌治疗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4. 加强全球合作与沟通:细菌耐药性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各国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监测和报告系统,共享有关细菌耐药性的信息。
国际组织和机构应加强合作,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援助,以提高其抗菌药物管理和监管的能力。
细菌耐药性带来的威胁不可小觑,而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企业和公众都应增加对细菌耐药性的认识和关注。
细菌耐药性机制及其防治策略分析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耐受性,使得抗生素对细菌的杀菌作用降低乃至失效,进而导致细菌感染无法有效治疗。
细菌耐药性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给临床诊疗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本文将对细菌耐药性的机制以及防治策略进行详细分析。
一、细菌耐药性机制1.基因突变:细菌通过自身的进化过程,产生基因突变,使细菌在抗生素作用下能够生存下来。
这些基因突变可以使细菌产生药物代谢酶,降低药物的杀菌效果。
此外,基因突变还可以改变细菌细胞壁结构,阻止抗生素的进入或增加抗生素的排出,从而减弱抗生素的杀菌作用。
2.基因转移:细菌之间通过质粒等途径传递耐药基因,使得原本敏感的菌株也获得耐药性。
这种水平转移的机制极大地增加了细菌耐药性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3.滥用抗生素:过度和不恰当的使用抗生素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发生和加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我们滥用抗生素、过度依赖抗生素治疗常见疾病时,会给细菌提供适应环境并选择出耐药菌株,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二、细菌耐药性的主要类型1.多重耐药菌:多重耐药菌指细菌同时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这些细菌由于耐药基因变异或传输,使得它们能够抵抗多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
多重耐药菌是当前临床上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给感染治疗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2.耐药病原菌:耐药病原菌是指对常规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病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这些菌株往往具有多重耐药性,使得感染治疗变得极为困难,甚至无法有效控制。
三、细菌耐药性的防治策略1.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确使用抗生素是防治细菌耐药性的关键。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遵守剂量和疗程的规范,切勿滥用和过度使用抗生素。
此外,应定期开展药敏试验,及时调整抗生素的使用方案。
2.加强细菌监测和报告:建立健全的细菌监测体系,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细菌耐药性进行监测和评估。
通过及时报告和信息共享,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耐药监控和防控策略。
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分析与预防细菌抗生素耐药性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随着各种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细菌形成了抗药性,这导致了许多严重疾病的治疗难度提高。
本文将分析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原因和预防方法。
一、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原因1. 滥用和过度使用抗生素抗生素越来越普及,但很多人没有正确使用它们。
不当使用抗生素不仅不会治疗疾病,还可能使治疗更难。
例如,如果一个人感染了病毒,使用抗生素将不起作用。
但是,如果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将导致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
因此,滥用和过度使用抗生素是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2. 细菌自身适应机制细菌没有大脑,但它们可以适应环境变化并调整自身。
细菌的自适应机制是一种基因表达调节机制,可以通过改变基因表达来适应环境变化。
这就是为什么细菌通过变异来适应抗生素的主要原因。
3. 过度使用消毒剂现代医院采用大量的消毒剂来预防感染疾病,但过度消毒会破坏细菌的固有环境,让更严格的细菌生存。
如果更严格的细菌和抗生素结合抗击细菌,就会导致细菌对抗药性的增强。
二、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预防方法1.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不要在感冒和流感等病毒性疾病中使用抗生素。
• 不要在没有严格检查确定需要使用它们的情况下使用抗生素。
• 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抗生素。
2. 培养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经常洗手,并确保您和他人共享所需的洗涤用品。
• 生活和工作空间要时刻保持清洁,消毒剂的使用应适当。
• 食品应保持新鲜,避免吃过期或不同质量的食品。
• 保持良好的锻炼和营养计划。
3. 发展替代疗法科学研究表明,照射高剂量维生素C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减少身体对细菌抗药性的依赖。
另外,开发新的抗生素也是一个好的选择!细菌抗生素耐药性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废除抗生素的时代已经到来。
预防细菌抗生素耐药性需要所有人的参与,从开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到合理使用抗生素,一起为全世界人民争取更长的生命。
细菌耐药性的机制与防控策略引言: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滥用,细菌耐药性日益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
细菌耐药性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防控策略的制定对于有效应对这一挑战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入手,介绍常见的耐药性类型,并探讨目前可行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一、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1. 遗传变异细菌通过基因变异来获得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
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垂直或水平基因转移实现。
垂直传递是指在有限代数中由父代向后代传递,而水平传递则是指不同种类之间基因互通,简称为转移。
2. 基因突变通过自然选择或化学诱导等方式,一些细菌发生基因突变,使其具备了对抗生素产生靶点改变、排斥抗生素进入细胞以及增加解毒酶的能力。
这些突变使得细菌在受到抗生素攻击时更具生存优势。
3. 耐药基因和质粒细菌耐药性的传递也与耐药基因和质粒有关。
耐药基因编码着抗生素靶点的改变或者解毒酶的产生,它们可以通过质粒进行水平传递,使得不同种类的细菌相互传递抗药基因并且产生抗药性。
二、常见的细菌耐药性类型1. 抗生素降解一些细菌通过产生降解酶来降解抗生素分子结构,从而减少或完全消除了其对细菌的杀伤作用。
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由于被β-内酰胺酶降解而失去疗效。
2. 静止目标位点部分耐药细菌改变了抗生素靶点位点,阻碍了抗生素结合靶点所需的亲和力或结构。
这导致抗生素无法有效地与靶点结合,从而失去杀灭作用。
3. 透过细胞膜泵抗药一些耐药细菌具备特殊的细胞膜泵,可以将抗生素通过主动转运方式排除出细胞,从而降低抗生素在细菌内部的浓度,减弱了其杀灭效果。
4. 修饰酶及代谢途径调节部分耐药细菌通过产生修饰酶来改变抗生素结构,使其无法与靶点结合。
另外,某些细菌改变了自身的代谢途径以及表达的相关基因,从而减少对抗生素敏感性。
三、防控策略1. 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性最重要的策略之一。
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正确用药,并遵循使用指南和治疗建议。
细菌耐药性形成机制及预防对策细菌耐药性一直是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它使得原本可以用来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变得无效,导致治疗难度加大、费用增加甚至治疗失败。
为了有效应对细菌耐药性的问题,我们必须深入了解细菌耐药性形成机制,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
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基因突变:细菌的基因是可以发生突变的,有一些突变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这些突变可以是自然产生的,也可以是通过细菌之间的基因交换而获得的。
2. 基因水平的转移:细菌之间可以通过质粒、噬菌体等方式进行基因的水平转移,这样就会传递耐药基因给其他细菌。
这种水平转移的机制使得耐药基因在不同细菌之间广泛传播,加剧了细菌耐药性的问题。
3. 不当使用抗生素:大量的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形成的重要因素。
当人们使用抗生素过多或者不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时,细菌很容易产生耐药性。
此外,抗生素还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家畜饲养中,导致环境中的细菌也产生耐药性。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性,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1. 合理使用抗生素:医生和患者应该合理使用抗生素。
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应严格遵循医疗指南,仅在确诊细菌感染的情况下使用抗生素,并按照推荐剂量和疗程进行治疗。
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并严格按照疗程使用,不应因为症状减轻而提前停药。
2. 加强卫生与预防措施: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对于预防细菌感染和细菌耐药性的形成至关重要。
人们应该养成勤洗手、避免接触污染源和接种疫苗的好习惯。
在医疗机构中,应加强手卫生和设备消毒等措施,减少细菌传播的可能性。
3. 开展科学研究与监测: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加大对细菌耐药性的研究和监测力度。
通过不断监测细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可以及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此外,还需要投入资金用于研发新的抗生素、抗菌药物和有效的防控措施。
4. 制定和执行政策法规:政府应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法规,以促进细菌耐药性的预防和控制。
细菌耐药性及其预防措施研究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愈发普遍,成为全球面临的一大健康风险。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因细菌耐药性导致的死亡人数将在未来几十年内增加至1000万人,这数字之可怕令人胆寒。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细菌耐药性进行研究,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什么是细菌耐药性?细菌耐药性是指当抗生素作用于细菌时,细菌能够通过一系列生物学机制,使得抗生素失去杀菌或抑制细菌的能力。
一些抗生素用得太多或用得不当,细菌就会逐渐产生耐药性,这也是耐药性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二、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抗生素的滥用和滥用。
世界上很多地方抗生素被随意使用,包括治疗病毒感染的病例,甚至在农业中也被广泛使用作为生长促进剂和预防疾病,这都会使得细菌不断进化和产生耐药性。
另外,经常暴露在抗生素环境中的细菌,也会不断适应性地产生新的机制来逃避抗生素的作用,并继续繁殖下去。
三、应对策略1、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在防治细菌感染中抗生素的确是必要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视为感染都必要使用抗生素。
减少抗生素过度的使用,对于预防耐药菌株的诞生,很有帮助。
目前许多国家采取了措施限制抗生素使用,这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并不是单纯指的少用抗生素,而是要求使用的抗生素要尽可能精准地针对细菌所致疾病的种类。
医生规范开药,减少使用多个抗生素的拼凑,也可以降低细菌耐药率。
3、加强卫生管理加强卫生管理不仅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细菌耐药菌株的传播风险。
在个人生活中,注意洁净卫生,使用毛巾、衣物等个人物品不宜共用。
而对于公共环境,也需定期清洁。
4、发展新型抗生素发展新型抗生素也是降低细菌耐药率的重要方法。
目前也有一些科学家在研究新型抗生素,但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甚至可能并非最终解决之策。
四、结论细菌耐药性是一项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我们有信心在降低细菌耐药率中迈出更多的步伐。
细菌的耐药性及防治策略目的:研究抗菌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避免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方法:针对细菌耐药性的五种主要类型进行综述,指明各种类型的耐药程度及其治疗原则。
结果:在综合了解各种类型细菌的特性和耐药特点的基础上,制定了五点防治措施。
结论:为抗菌药物的应用起到指导及参考作用。
标签:细菌;耐药性;防治;策略细菌的耐药性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抗菌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或无效[1]。
细菌耐药性已发展成为抗感染治疗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特别是多重耐药性问题更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1 细菌耐药性主要类型1.1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革兰阴性杆菌ESBL主要由克雷伯菌属和大肠埃希菌产生,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一至四代及单环类耐药,对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不同程度耐药,因此称之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但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类药物敏感。
ESBL阳性菌株的治疗原则:针对ESBL的特性和耐药特点,微生物学家推荐使用,①重症感染首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泰能);②敏感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丁胺卡那等);③头霉烯类也叫头霉素类(如头孢西丁和头孢美唑);④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棒酸、他唑巴坦、舒巴坦与β-内酰胺类联合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棒酸、氨苄西林/舒巴坦等);一般治疗用药可采用②+③或②+④。
目前国内大肠埃希菌的ESBL发生率为10.6%~46.8%,肺炎克雷伯产ESBL 的发生率28%~67%不等,上述数据高于多数欧美国家。
笔者统计2002年10月~2008年4月间,肠杆菌科细菌ESBL年平均发生率为8.67%,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由于我院是专科医院,耐药率明显偏低。
1.2 多重耐藥菌种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黄单胞菌这三个菌种有完全不同的耐药机制和不同的药敏谱。
1.2.1 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药物天然耐药或在使用后产生获得性耐药,对亚胺培南、多黏菌素E、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棒酸、环丙沙星较敏感。
细菌耐药的趋势及对策细菌耐药是指细菌对现有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增强,导致疾病难治的现象。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重。
从全球范围来看,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公众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
本文将从细菌耐药的趋势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细菌耐药的趋势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细菌的突变能力使其可以迅速适应新环境,从而抵御药物的杀菌作用。
一些抗生素只能杀死细菌中的一部分,而留下耐药菌株。
这些耐药菌株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进而形成传染链,加剧了耐药问题。
第二,滥用和过度使用抗生素也是细菌耐药问题的重要原因。
在一些地区,抗生素可以随便购买,甚至未经医生处方也可以买到。
这导致了抗生素的滥用,促使了细菌的耐药性。
第三,在医院和养殖场等环境中,细菌比较容易产生耐药性。
因为在这些环境中,细菌要面对更多的抗生素和杀菌剂,从而增加了产生耐药基因的机会。
针对细菌耐药问题,应采取综合的对策。
首先,加强监管和管控是关键。
各国应该建立健全的抗生素使用监控系统,监测抗生素的销售和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罚违法滥用抗生素的行为。
同时,要加强对抗生素市场的管理,严禁非法售卖抗生素。
此外,加强对养殖场、医院等环境的监管,限制抗生素的使用量和种类,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
其次,推广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理念是必要的。
医生和患者应该更加理性地使用抗生素。
在医疗领域,医生应该准确判断患者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不得滥用或过度使用。
患者在接受抗生素治疗时,要按医嘱服药,不得随意更改剂量和用药时间,以免产生耐药菌株。
此外,还应推广抗菌联合治疗和循证医学的理念,用更科学的方法治疗感染性疾病,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此外,加强科研与创新也是解决细菌耐药问题的重要途径。
科研机构和制药公司应加大对新型抗生素的研发投入,寻找新的杀菌机制和抗菌药物。
此外,也可以加大对新的治疗方法的研发,如免疫疗法、抗菌肽、凝乳等,以增加对抗细菌的策略多样性。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是应对细菌耐药问题的重要手段。
1 浅谈细菌的耐药性及其控制对策 1 概述 由于各种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各种微生物势必加强其防御能力,抵御抗菌药物的侵入,从而使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这是微生物的一种天然抗生现象,此称为耐药性或抗药性(Resistance to Drug )。加之耐药基因的传代、转移、传播、扩散,耐药微生物越来越多,耐药程度越来越严重,形成多重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自然界中的病原体,如细菌的某一株也可存在天然耐药性。当长期应用抗生素时,占多数的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耐药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细菌对该种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升高。目前认为后一种方式是产生耐药菌的主要原因。
细菌耐药问题已成为全球危机,为遏制细菌耐药,我国不少专家和学者都开展了对细菌耐药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微观的角度、从细菌耐药本身开展的探索,从宏观角度研究的很少。本研究旨在从宏观管理和微观的角度,用流行病学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我国细菌耐药性在时间、空间、抗菌药间的“三间”分布情况,为细菌耐药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促进细菌耐药研究的全面性,并预测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探索潜在的用药风险;通过利益集团分析方法,分析我国控制细菌耐药性策略的可行性,最终提出优先控制策略,以达到提高我国控制细菌耐药性、提高抗菌药的效果、节约有限卫生资源的目的。
2 细菌的耐药性现状 随着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各种侵袭性操作,特别是静脉导管及各种介入性治疗手段的应用,细菌性血流感染在医院中的发生率及细菌的耐药性均有上升的趋势,主要G+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为22%~100%[1]。喹诺酮抗菌药物进入我国仅仅20多年,但耐药率达60%~70%。 2
监测发现耐药的葡萄球菌,5 年前是17%,现在上升到34%;耐药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 年前为25%,现在超过77%。监测专家发现一些细菌已产生了超广谱酶,这种酶能水解抗生素,可以抵抗人类费尽心机研制出来的7~8种广谱抗生素。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达70%,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MRCNS)达80%,红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达70% 以上,均居全球首位;喹诺酮类抗生素进入我国仅20多年,可其耐药率己经达80%,居全球首[位[2]。
上海地区2006年14所医院临床分离株的31316 株细菌中青霉素不敏感株(包括PISP 和PRSP)的检出率儿童中分别为73.2%和13.8%,成人中分别为4%和0。发现3株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24.4%和15.5%[3]。 在欧盟,每年细菌耐药性造成25000人死亡。据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欧盟每年因耐药性导致的附加医疗护理和生产力损失高达15亿欧元[4]。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已超过200种,而且仍以平均每年有10种以上新的抗菌药物问世的速度在增长. 目前状况是一方面有越来越多抗菌药物投入临床应用,另一方面则是耐药菌株的不断产生。 我国目前使用量、销售量列在前15位的药品中,有10种是抗生素。大城市每年药物总费用中,抗生素约占30%~40%,而全国在药品销售排行前15位的品种中,就有10种属于抗生素范畴[5]。 3
表1 目前国内企业(包括外资和合资企业)单品种销售额前15位药品 排名 药品名称 性质作用 生产厂家 年销售额(亿) 1 左克 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扬子江药业 5.2 2 凯时 前列地尔脂质体微球靶向制剂 北京泰德 4.5
3 拜糖平 阿卡波糖片 拜耳公司 4.5 4 注射用舒巴坦/头孢哌酮钠 头孢类抗生素 哈药 4.3
5 头孢呋辛钠 头孢类抗生素 深圳制药厂 4 6 泰能 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 默沙东 4
7 菌必治 注射用头孢三嗪,为第三代头孢菌素 罗氏 3.8 8 洛赛克 奥美拉唑胶囊 阿斯特拉 3.6 9 鲁南欣康 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及注射液 很多厂家 2.7
10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 第二代头孢类抗生素 广州天心药业 2.5 11 注射用头孢他定 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 广州天心药业 2.3 12 骁悉 注射用吗替麦考酚酯 罗氏 2 13 善喜定 醋酸奥曲肽 诺华 1.7 14 瑞普欣 注射用舒巴坦/头孢哌酮钠,头孢类抗生素 珠海力康 1.7
15 络活喜 氨氯地平片 辉瑞 1.5 4
在欧美发达国家抗生素的使用量大约占所有药品的10%,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约为30%,这一数字远远低于亚洲地区(60%)。而我国抗生素使用量最低的医院也占30%,在农村抗生素滥用问题尤为突出[6]。
表2 济宁人民医院抗生素使用科室分布情况(n)(%) 科室 抽查份数 使用份数 抗生素率 外科 96 85 88.5 内科 135 91 67.4 儿科 118 103 87.3 烧伤科 26 24 92.3 妇科 80 71 88.6 合计 456 374 82.1
我国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的占60%~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大大超过了国际水准。在调查江苏省如东县人民医院在1 127张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数为571张,占总处方量的50.67%。上呼吸道感染90%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随机抽取上呼吸道感染处方102 张, 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有90 张, 占88.24%,用抗病毒药治疗的仅12张,占11.76%[7]。 在对2003年4月~2005年10月期间吉林市三级甲等医院儿科感染性疾病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显示662例感染病例均使用抗生素治疗,使用率为100%。病例中仅有12例(1.5%)是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的记录。据长春市人民医院2004 年10月~2005年10月用药统计,抗生素的用药费用占医院全部药费的44%[8]。对某三级医院出院病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抗生素一种使用率分别为49.18%、63%、63.8%; 抗生素二联使用率46.1%、36%和33.7%; 抗生素三联使用率4.5%、2.6%和1.0%。还有目前无须凭医生处方而可随意购买抗生素类药物的比例高达40%左右,在医院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处方不合理使用的比例也高达40%以上。所以,抗生素使用的现状堪忧[9]。 5
各类抗生素使用频率从高至低依次为头孢菌素类(58.5%)、青霉素类(36.7%)、β一内酞胺酶抑制剂(28.0%)、大环内醋类(22.0%)、林可霉素类(15.0%)、其它类(1.0%),无氨基糖昔类及哇诺酮类抗生素(0%)[10]。而前十种使用频率最高的抗生素分别为:头孢呱酮一舒巴坦(27.9%、青霉素(19.6%)、头孢曲松钠(15.8%)、氨苄青霉素(9.7%)、阿奇霉素(13.0%)、头孢吠辛钠(7.0%)、头孢唑啉钠(5.2%)、阿莫西林(3.1%)、红霉素(2.0%),头孢他啶(1.8%)[11]。
3 耐药性产生原因分析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极为复杂。但是,通过大量的研究结果,人们发现细菌耐药性的生成只不过是细菌在生存中发挥其对药物的适应性或细菌偶然发生遗传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后果。具体地说,细菌有可能是自发的,也有可能是在外界药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了遗传基因的改变,产生了耐药基因,然后在耐药基因的介导下,进行mRNA的转录和蛋白质及酶的转译,从而导致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机能等发生了变化,使细菌获得了耐受抗菌药的能力[12]。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可以从其生物化学机制和客观原因两方面分析,其主要就在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等。
3.1 细菌耐药生物化学机制 细菌产生灭活的抗菌药物酶、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改变、主动流出系统的影响、代写拮抗物增加等是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生化机制。
3.1.1 产生灭活酶 细菌产生灭活的抗菌药物酶使抗菌药物失活是耐药性产生的最重要机制之一,使抗菌药物作用于细菌之前即被酶破坏而失去抗菌作用。这些灭活酶可由质粒和染色体基因表达。β-内酰胺酶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使β-内酰胺环裂解而使该抗生素丧失抗菌作用。β-内酰胺酶的类型随着新抗生素在临床的应用迅速增长[13]。氨基苷类抗生素钝 6
化酶是细菌在接触到氨基苷类抗生素后产生钝化酶使后者失去抗菌作用。常见的氨基苷类钝化酶有乙酰化酶、腺苷化酶和磷酸化酶,这些酶的基因经质粒介导合成,可以将乙酰基、腺苷酰基和磷酰基连接到氨基苷类的氨基或羟基上,是氨基甘类的结构改变而失去抗菌活性;除此以外,细菌可产生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灭活氯霉素[14];产生酯酶灭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金黄色葡糖球菌产生核苷转移酶灭活林可霉素[15]。
3.1.2 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由于改变了细胞内膜上与抗生素结合部位的靶蛋白,降低与抗生素的亲和力,使抗生素不能与其结合,导致抗菌的失败。如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高度耐药就是通过此机制产生的;细菌与抗生素接触之后产生一种新的原来敏感菌没有的靶蛋白,使抗生素不能与新的靶蛋白结合,产生高度耐药[15]。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比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组成多个青霉素结合蛋白2a(PBP2a);靶蛋白数量的增加,即使药物存在时仍有足够量的靶蛋白可以维持细菌的正常功能和形态,导致细菌继续生长、繁殖,从而对抗抗菌药物产生耐药[16]。如肠球菌对β-内酰胺类的耐药性是既产生β-内酰胺酶又增加青霉素结合蛋白的量,同时降低青霉素结合与抗生素的亲和力,形成多重耐药机制。
3.1.3 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 很多光谱抗菌药都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或作用很弱,主要是抗菌药物不能进入铜绿假单胞菌菌体内,故产生天然耐药。细菌接触抗生素后,可以通过改变通道蛋白(porin)性质和数量来降低细菌的膜通透性而产生获得性耐药性。正常情况下细菌外膜的通道蛋白以OmpF和OmpC组成非特异性跨膜通道,允许抗生素等药物分子进入菌体,当细菌多次接触抗生素后,菌株发生突变,产生OmpF蛋白的结构基因失活而发生障碍,引起OmpF通道蛋白丢失,导致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等药物进入菌体内减少。在铜绿假单胞菌还存在特异的OprD蛋白通道,该通道晕粗亚胺培南通过进入菌体,而当该蛋白通道丢失时,同样产生特异性耐药[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