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法律移植与法律传统吸收
- 格式:docx
- 大小:23.88 KB
- 文档页数:7
四国民法典对中国民法的影响四国民法典对中国制定民法典的影响中国虽没有属于自己的民法典,但关于中国民法法典化的课题,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一个热门课题。
勿庸置疑,中国民法的法典化,确是中国法制进程中的奠基性事业。
因而,对于此项工作,不应有丝毫的大意和急躁,应钻研、吸收、消化和借鉴西方各国民法典的优良传统,尤其是德国、法国、日本、瑞士四国的民法典。
当代中国,包括大陆、台湾和澳门的法制实际都是在借鉴和继受大陆法系法制,特别是德国法制的基础上建立的。
无论从法律传统还是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民事立法及将来的法典编纂没有特别的理由偏离这一既定取向,德国法对当代中国大陆民法的影响通过立法、司法、法学理论研究这三这三个方面同时发生的。
在立法方面,首先是《民法通则》,其在体系上受到《德国民法典》的影响,其前四章依次为“基本原则”、“公民”、“法人”、“民事法律行为”,再加上第七章“诉讼时效”,实质上构成古典民法中的总则。
《民法通则》所使用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法人、代理、债权、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等概念和制度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第一次正式在立法上加以采用,而这些都源于《德国民法典》,除此之外,我国的《担保法》、《合同法》法的制定受德国法的影响也清晰可见;司法方面,德国民法对当代中国大陆民事司法的重要影响,例如情事变更原则和一般人格权制度就是因立法欠缺而由最高司法机关借鉴德国民法的;德国对当代中国大陆民法学的影响较之对立法和司法的影响更具有深远意义,众所周知,当前大陆民法学的教材是以德国民法的体例结构和理论概念为蓝本的,当代中国大陆民法显然仍在沿用德国民法的基本概念和体系结构,并正从通过苏联民法、日本民法、台湾民法间接接受德国法的影响转向直接借鉴德国法,从具体的法律制度借鉴转向法律思维和方法的继受,这使德国法在可预见的将来得以继续加深对中国大陆民法的影响。
植人类的共同的精神财富,尤其是法、德民法典的基本精神,又兼顾日本的历史与现实,从而有机地将二者结合起来。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法律不得不与其他种种社会制度一样,被迫接受近代转型。
这次转型是以西方法律与法学进入、清末修律为发端。
在这次转型中引发了是以“礼”还是以“法”指导新立法的论争。
“礼”指中国传统的礼教,即法典化的“三纲五常”等纲常名教。
主张以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为标准,有选择地移植现代西方法律制度的被称为礼教派。
礼教派又称礼派、礼治派、家族主义派、国情派,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法”指西方资产阶级法理。
主张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理论作为立法宗旨被称为法理派,又称法派、法治派、国家主义派、反国情派,因法派以沈家本为旗帜,故又有沈派和反沈派之说。
以沈家本、杨度为代表。
因他们争论的问题主要是礼法关系,所以中国法律史学者称这场争论为礼法之争。
一、对礼教派的重新认识从现有的研究资料来看,对礼教派所持的理论有的研究者简单用“顽固”、“守旧”、“封建遗毒”将其全盘否定。
对礼教派全盘否定是有失偏颇的。
礼教派的变法思维虽有不完善的一面,但应当指出的是,礼教派对清王朝为挽救危局而进行的修律活动持一种积极的态度, 清末“礼教派”法律思想在某些方面也有其成熟的一面。
从“礼教派”变法态度来看,是强烈和积极的。
例如,“礼教派”代表人物亲历鸦片战争全过程的魏源,深刻地认识到变法势在必行,他指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法无久不变,运无往不复。
”①既然如此,变法就是必然的。
礼教派的领袖人物劳乃宣认为“今天下事变亟矣,国家多故,风俗凌夷,官无善政,士无实学,刑不足以止奸,兵不足以御侮,而数万里十数国之强敌环逼而虎视,创闻创见之事月异而岁不同,当今之时,犹拘于成法以治之,鲜不败矣。
则法之不得不变者势也”。
故此,劳乃宣认为应改变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传统法律。
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提出以“育才兴学”﹑“整顿中法”﹑“吸收西法”为中心的一套改革方案,要求改良法制。
浅谈中西方法律制度的差异班级:行管111班姓名:***学号:********课程:中外政治制度比较浅谈中西方法律制度的差异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里的规矩就是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的法律,法律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制度之一,是社会规范之一,从古到今,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一出现国家就伴随着产生了法律,这几千年的时间下来,每个国家都有一套自己的法律体系,逐渐演变成一种法律文化,法律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律制度有关的制度意识和传统学说的总体。
虽说东西方都有法律,但是伴随着各国,尤其是东西方历史的不同,造就了现在东西方法律制度的不同,下面我就从中西方法律文化各自的渊源、中西方各自法律的本位,人的本质差异、人性善恶的差异,以及法律的价值取向来谈谈中西方法律的差异,最后简单的谈谈中西方法律差异对于我自己的启示。
一、中西方法律文化各自的渊源中西法律文化最根本的分歧来自人类起源的问题。
在西方, 上帝造出的亚当夏娃因为违抗了上帝的意志而落入人间, 成为人类的始祖。
而在中华文明的众多传说中, 人类无一例外都是顺应天地之气所生, 是世界当然的主角。
两种文明的差异出现在对人性根本的认识,即性恶论与性善论,按照一般的思维, 性恶的百姓自然需要有强大的专制统治来制恶向善,而性善者更应当有民主自由地发扬性善的制度与之相适应。
可事实却恰恰相反,西方在一千年黑暗的中世纪后迅速进入了民主社会,更让人惊叹的是法律中的宽容平等思想。
从某个角度看, 中华法系给人最深印象的却是捍卫道德的严刑峻法和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在一定意义上它只是统治者行使权力过程中一道可有可无的程序罢了。
究其原因,在西方人心态中, 任何人都有原罪,没有人可以高人一等, 祖先的罪过把所有后代放到了一个更低但更平等的地位上,于是不再有权威,人们更倾向于像自己那不安分的祖先一样相信自己,用自己的理性为社会立法。
如苏格拉底所说:真正的智慧来自于人本身。
目录第一章法的起源 (1)第二章法的发展 (3)第三章法治 (5)第四章法律意识 (8)第六章当代世界主要法律体系 (9)第七章法的概念 (11)第八章法的本质 (12)第九章法的基本特征 (14)第十章权利和义务 (16)第十一章法的作用 (18)第十二章法的价值 (21)第十三章法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 (22)第十五章法律体系 (24)第十六章法律关系 (26)第十七章法律实施 (27)第十八章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 (29)第二十章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30)第二十一章法律监督 (31)第一章法的起源一、名词解释1、原始习惯2、法的确认二、问答题1、法与原始习惯的区别?2、法产生的根源与具体形式?3、法是怎样产生的?答案一、名词解释1、在原始社会中,原始人的行为受到一种规则的影响和支配,这种规则我们称之为“习惯”、“习俗”或“惯例”。
原始人的行为习惯主要是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它们靠着口耳或某些特定的仪式(如宗教活动)而世代相传,成为调整氏族之间、氏族成员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行为模式。
一般可分为有关战争和宗教方面的、有关集体活动和经济生活方面的以及关于婚姻和禁忌方面的。
此外,对于违犯氏族规则者的处理也形成了一些习惯,最常见的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式的同态复仇以及血亲复仇等。
这些原始习惯,后来经过默认、确认或整理成为了人类社会的早期法。
2、法的确认是指统治者对某种习惯予以明确承认,使之成为人们必须(不管愿意不愿意)遵守的规范。
这种经过确认的原始习惯就是早期文明社会最常见的习惯法。
通过确认,使习惯转变为习惯法乃是一具有强制力的政治性和意志性的赋予过程。
确认者必须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那部分人,而且必然与之有利害关系,他们往往利用确认的方式使有利于他们的传统、习惯法律化,从而来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
二、问答题1、法与原始习惯的联系很密切,但两者之间仍有显著的区别。
原始习惯与法的区别至少有以下这样几个方面。
比较法总论⏹比较法的一般理论:⏹比较法的范围和框架⏹比较法的历史⏹比较法的作用⏹法律文明的多样性⏹法律文明的分类⏹法律文化的互动⏹法律移植⏹比较法的应用:⏹中西法律传统的比较⏹法的结构的比较⏹法的渊源的比较⏹法的适用的比较⏹法律职业的比较⏹法律和全球化研究第一章比较法的范围和框架⏹提要:比较法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
它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叙述的比较法,即外国法研究;评价的比较法,即比较不同国家法律制度的异同及其发展趋势;沿革的比较法,即研究不同法律制度之间的现实的和历史的关系。
第一节比较法的范围⏹一、比较法的词源⏹英文comparative law;德文rechtsveichung 法文droit compare。
⏹实际上比较法和作为一个规则总体的法是根本不相干的,它指的是法的比较。
⏹美国比较法学家将自己的协会称作为:⏹Society of Comparative Law?⏹Society for Comparative Studies of Law?二、比较法的范围⏹比较法所比较的法属于不同法律体系,或拥有不同管辖权的法律体系,而不是同一法律体系中的不同法律制度或规则。
⏹那么:⏹1、国内法的各学科中的比较,如刑法中对盗窃罪与抢劫罪的比较;民事责任中过失责任与绝对责任的比较等是否属于比较法的范围?⏹2、对一国内不同历史时期的法律制度的比较,比如对中国不同朝代的法律制度所进行的比较,是否属于比较法的范围?⏹3、对一国内不同地区的法律制度的比较,如联邦制国家不同州的法律制度的比较,是否属于比较法的范围?⏹4、对历史上同时存在的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的法律制度的比较,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的比较,是否属于比较法的范围?第二节比较法的框架⏹一、叙述的比较法:外国法研究⏹关于比较法的范围是否包括外国法研究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观点认为,外国法研究不应包括在比较法的范围之内。
法律移植与法律多元背景下的法制危机——当国家法成为“外来法”王启梁【内容提要】本文以法律人类学“法律多元”的视角审视当代中国的法制,通过辨析法律的“镜子理论”和“剪刀理论”来认识国家法的特性,达到对法律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解,并超越关于移植法与本土资源的争论。
任何过度疏离于社会的国家法律,无论它来源于对外国法律的移植还是本土的创造性立法,对民众和社会来讲都可能是“外来法”。
国家法律对社会转型的不适应、对社会需求缺乏有效回应,导致国家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过度的“外来法”,这是当代中国法制的一个重大危机。
中国的法制建设和法律发展方案应致力于提高国家法律的内生性、提高法律对社会的有效回应能力,而法学研究更应回归到法律深嵌其中的社会与文化。
【关键词】法律移植国家法外来法法律与社会法律多元对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存在的困境以及法律与社会的紧张状态,学术界往往倾向于从法律移植的角度进行检讨。
尤其是苏力教授提出“本土资源”说之后,⑴针对我国长期以来依赖于大规模移植外国法律的法律发展方式的质疑就从未停止过。
强世功先生撰文指出,在中国法学研究的视野中要么把法律移植理解为要不要移植的意识形态问题,要么把法律移植理解为如何移植的技术问题,很少对法律移植中的“法律”是什么以及法律移植本身进行反思。
⑵这一问题提出了关于中国法治的关键性问题:中国的法治该如何建立和发展?我们不仅需要重视法律移植以及由此而来的外来法制的“水土不服”问题,避免强世功先生所批评的“没有国家的法律观”的问题,⑶还要对中国法治的困境进行更深入和广泛的剖析。
对于当代中国来讲,无论我们的法律是“拿来”的还是中国式的“创造性”立法,国家法律总体上都可能存在着与社会之间的严重疏离,这可能导致在“法律多元”的格局中,⑷国家法对于社会和普通民众来讲成为“外来法”。
法律移植是加剧法律与社会疏离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全部的因素。
本文致力于理解法律的特性,尤其是法律与社会的关系,以此来检讨当代中国法治建构的困境及其根源。
传统习俗与法律制度的关系传统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习俗的变迁,很多法学家认为传统习俗主要以道德、习俗形成的习惯法表现出来,且是与保守落后联系在一起的,是应该被改造的。
在強调社会主义法治的今天,国家制定的成文法主要都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但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便偏爱用习俗惯例以及道德这些非正式制度来解决问题。
因此,现代社会的法治需要厘清民俗惯例等本土资源对法律制度的作用,更好地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构建和谐社会。
标签:习俗惯例;法律移植;本土资源;社会主义法治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就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与中国传统相结合,促进我国法律制度的健康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传统习俗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逐渐形成并沿袭下来的,具有稳定的社会风俗和行为风俗,且已同民族情绪和社会心理密切结合,成为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准则[1]。
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社会性,它从历史遗留下来,以习俗惯例的形式对社会产生影响,潜移默化又深远持久。
二是民族性,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独特的行为规范,去约束和管理自己的成员。
久而久之,这些传统习俗被保留下来,逐渐成为非正式法律制度。
在国家法律制度日渐完善的过程中,传统习俗演化发展而成的习惯法却与国家的法律制度存在冲突,而大多数法学家认为应改造这种落后的习惯法。
本文通过解读传统习俗和法律制度的关系,使之能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内容摘要《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全书共三编,主要讲关注现实、反思法学及读书。
第一编关注的是社会热点问题,如婚姻制度、刑事诉讼法、不动产、司法审判及审查等。
通过对俗话、俗语及俗事的分析,使读者很容易地理解专业问题,且不枯燥乏味,让人百读不厌。
第二编是反思法学,通过对法学以及法律问题的反思,表现了苏力对于我国法律问题的关注与重视。
西方法治思想对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启示谭万霞【内容提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现代法治已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目标。
本文通过对西方法治思想的阐述,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分析其“法治”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其目的是借鉴西方法治思想的精髓,结合本土资源,培育国人的现代法治意识,明晰权力(利)关系,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
【关键词】西方法治思想现代法治君主专制[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China's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s imperative. In this paper,the rule of law of Western thought from ancient to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exposition,combined with China's specific situation analysis of their“rule of law”thinking of our inspiration. Hopes to study the idea of Western rule of law,combined with our local resources and foster the modern sense of the rule of law,clear power,right relationship,to buil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rule of law.[Key words]The West;rule of law thought;Inspiration.法治作为一种关乎人类福祉的理论学说,从产生至今一直为古今中外众多的思想家、法学家所关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现代法治已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目标。
西方法律思想史对中国法律的影响和未来的指导关键词:西方法律思想史影响改变法律法治社会发展摘要:中国法律传统的中断,我们无法从中国固有的法律传统中自然地推演出中国法律的现代化,中国法律现代化却是西方法律传统的继受。
如果我们的法律制度是现代的法律,那么要理解这些法律就必须参祥西方法律思想史。
正文:从法律史的角度上看,中西法律思维方式存在着尖锐的冲突。
中国法律思想的贫乏与西方法律思想的庞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要延续和发展中国的法学,我们要放弃传统的法律思维方式,以西方法律思想的方式看待中国法律传统的问题。
从夏商的“天命天罚”和西周的“以德配天”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中国法律思想也经历了几千年。
任何现代的思想,我们都可以从老祖宗那里找到似曾相识的说法,我们也经常以此为自豪。
但是,当我们试图把中国的法律思想与西方法律思想联系起来的时候,我的感觉是两者如此的反差,以至于无从下手来进行比较。
二十年前,我们就有过中西比较的著作和论文,比如《中国与西方的法律观念》、《孔子与柏拉图法律思想的比较》、《韩非与马基雅佛利权术思想的比较》、《老庄学派与斯多葛法律思想的比较》等等,不管怎样,给人的感觉仍然是关公战秦琼,不知道这种比较的连接点在哪里。
与其说是法律思想的对比,不如说是政治哲学的对比,不如说是哲学的对比。
以上面提到的那位汉学家的《中国与西方的法律观念》而言,除了“自然法”这个概念之外,我没有发现任何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的名词术语和原理原则,而且就这个自然法思维模式而言,除了实在法和自然法逻辑区分的意义之外,我们也找不到中西方概念上的联系与区别。
比较的结果,仍然是中国法律思想史,甚至是曲解的中国法律思想史。
西方法律思想史上学派林立思想冲突,多元的法学研究方法,和对于法律独到的理解,我们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找不到相应或者相似的影子。
到近代之后,中西法律有了面对面的冲突,应该说这种冲突来源于法律制度的变革,那个时代我们所了解的西方法律思想也是17、18世纪西方思想的舶来品,我们自始至终也没有出现类似西方独立的原汁原味的法律思想。
法律移植:在中国开出异邦的绚烂之花【摘要】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过程不是在原有的法律体系上的内源型现代化,而是一个在西方入侵下的外源型现代化,是一个移植外国法律的过程,尤其是移植西方国家的法律的过程。
中国法律现代化有过两次大规模的法律移植,第一次是清末及民国时期;第二次是最近30年来的改革开放时期。
这两次法律移植都是发生在长期锁国后的开放国门的时代背景下,又恰好适逢两次全球化浪潮。
【关键词】法律移植;本土化;法治土壤法律移植是法律社会学和比较法学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当今世界法制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和全球化的展开,各国之间在法律领域的接触和交流机会空前增强,彼此借鉴和移植法律日益频繁。
中国为什么要进行法律移植?西方的法律能否移植到中国?如何移植?如何处理西方法律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突等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一、法律移植的内涵我国学者张文显先生认为:“它(法律移植)所表达的基本意思是:在鉴别、认同、调适、整合的基础上,引进、吸收、采纳、摄取、同化外国的法律(包括法律概念、技术、规范、原则、制度和法律观念等),使之成为本国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本国所用。
”[1]这一定义较为全面的涵盖了法律移植的内涵与方式,将显性移植和“润物细无声”的隐形移植均涵盖在其中了。
二、法律移植的原因(一)社会和法律发展的不平衡性鉴于中国人治的传统,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体现出“公法文化”特征,因此我国自身可供继承的法治资源十分有限。
现代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使得各国社会制度各有不同。
随着全球一体化,各国的交流日渐增强,为了更好的发展,各国之间需要借鉴彼此优秀的法律制度。
美国比较法学家埃尔曼认为,“法律制度自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移植是常有的情况,当改革是由物质或观念的需要以及本土文化对新的形势不能提供有效对策或仅能提供不充分之手段的时候,这种移花接木就可以取得完全或部分的成功。
”[2](二)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根本特征决定了各国之间存在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论文关键词: 现代法治传统法律文化关系论文摘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不照搬西方的模式,不断挖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值得弘扬的东西。
吸取中国法律文化传统中所独有的东西,把中西两种法律文化融汇起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社会。
从历史上看,中国近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建设始于清末改制时期。
由于军事外交上的屡屡失利,当时的学者们对外国的学习也逐渐由坚船利炮意义上的器物层面和政治议会意义上的制度层面,过渡到民主法治意义上的文化层面。
在和西方源远流长的法治传统相比较时,中国自身法治传统与法治资源的贫膺与匿乏彰显得一览无遗。
在这种情况卜,对西方法律传统的学习和对法律制度的借鉴便成为中国法学的一条不归之路。
一时之间,“言必称罗马”或“言必称西方”成为中国法学界一道独特的风景。
「1」而中国古典文献所遗留下来的法律传统,以及古典文学所隐含的些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可能对现代法治具有积极意义的法治精神,也如弃敝展一般置之不理。
中国法学界实际上成了西方法学界的传声筒或实验场。
在这场貌似轰轰烈烈的西法东渐运动中,中国自身的声音被湮没了,中国几千年的法律传统也被无情地冲刷掉了,似乎中国法学是一个没有传统、没有历史或者没有自我的研究领域,因为我们听不到中国法学界白己发出的声音。
“依法治国,建设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的治国方略和宪政目标,在这场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法治现代化进程中是否必须利用传统法律文化以及如何利用传统法律文化?传统法律文化在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究竟如何等等?这些都函待解决,笔者拟就以上诸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传统法律文化的总体认识(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曾有过辉煌。
众所周知,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古代中国人创造了先进的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法律文化自成体系,其中古代法典编纂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按照现代以前的任何标准来看,中国法典显然是自成一格的巨作,”[2」“有关正式的中国法律的不仅数量多,容易理解,而且其适用的时间,比所有现代国家法律的历史都更长久。
西方法律移植与法律传统继承非法硕三班王兴2016281060309 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我国封建社会解体,并走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道路。
从最初的经济政治学习,到法律制度的移植,面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经历了“继承”与“全否”的转变。
乃至建国以后改革开放以来,也对传统法律文化有过类似的态度转变。
直至今天,考虑到西方文明对于适应现状,并由此产生“西方文明”值得吸收借鉴的疑问,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变得越发不可或缺。
不同学者也对传统法律文化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并对现实国情下提出不少可供借鉴参考的方案。
康晓光教授就曾发表《儒家宪政大纲》一文,并对儒家宪政在我国的理论可能及实践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
对此真正的可操作性我表示怀疑,但由此也引发对传统法律文化对于今天的法制建设的思考。
一、关于法律移植法律规则是人类生活秩序的抽象。
为了实现秩序,达到生活的既定目标,有些国家和地区很早就开始通过移植其他国家和地区规则的方法来建立自己的社会秩序了。
公元前18世纪《埃什南纳法令》关于牛触人致死的规定与公元前17世纪《汉谟拉比法典》和其后数世纪的《出埃及记》中对同一问题的规定相雷同的事例,就此可以认为,这个例子“完全排除了法律相互独立,平行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已经在遥远的古代发现了法律的移植,并且很可能在当时这种移植并不少见。
在现代社会,不同地区、国家、民族之间的法律移植越来越普遍。
其理论基础可概括为以下几种:第一,人类发展道路共同性的理论。
尽管不同社会有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制度,而且发展阶段也不同步,但是共同的人性和理性决定了他们对秩序和公正的共同感受和要求,所以先发展国家制定和实施的规则,至少是某一方面的规则,可以被后发展国家移植。
第二,法律技术理论。
作为技术化的社会管理规则,法律移植被认为是促进接受国发展某一法律领域的最有效手段。
例如,涉及新的技术发展的立法,通常的情况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些国家先于其他国家制定了规则,这些规则很快就会被别国移植。
关于电脑黑客、互联网、电子商务的立法就是如此。
第三,法律工具论。
法律是改变社会或者创造科学和理性制度的杠杆,因此人们看到的情况是,法律总是从规则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向需要规则的欠发达地区移植而不是相反。
大到基本的法律制度,小至某个部门立法的确立和完善,一旦被认为是合理有效的,很快就会被其他的国家或者地区效仿,成为接受国创造或者改造现实的工具。
第四,法律效益最大化理论。
立法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在立法过程中对其他国家相关规则的考察是必不可少的。
即使早在古罗马时代,罗马的立法者在立法之前也总是要派代表去其他城邦国家考察,包括到雅典考察梭伦制定的法律。
在现代社会里,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大大增加了。
对于立法者来说,了解其他国家的同一法律领域已经发生了什么是至关重要的,而法律移植可以把立法工作的成本减少到最低。
从历史发展来看,欧洲的法律是最具进化论特点的,但是即使在那里,罗马法的广泛移植也是这个进化发展的基础,或者说,正是由于罗马法原则的移植才为后来欧洲法律的和平进化提供了可能。
以后世对法律移植的标准和条件来看,欧洲国家对罗马法的移植在法律移植的历史上是一个令法律史学家困惑的例子。
如,查士丁尼编撰的法典使用的是非常学术化的语言,即使在当时,也仅为“文人所能懂会”,为何竟能在几百年之后被如此广泛地接受为行为规则?再如,中世纪的欧洲社会和罗马法时代的罗马相比,社会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经济到社会结构再到政治组织,已经完全不能同日而语,很多学者都对罗马法卷土重来、在欧洲大部分国家“复兴”的社会原因,进行过探讨。
德国的法学家弗朗茨·维亚克尔就认为,罗马法在欧洲被广泛移植的社会基础是罗马帝国组织的残余、拉丁教会和古代晚期学校在新的社会形态下的延续和融合,这个融合的过程成为罗马法移植和被广泛接受的社会土壤。
他还认为,罗马法在欧洲大陆的复兴最初只是那些技术性的规则,后来表现为继受亚里士多德的国家与法律理论,这些理论经过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而形成一套自然法体系。
对罗马法在德国移植和继受的情况,维亚克尔认为,德国当时的政治意愿要求法律体制的变革,人文主义推动这个过程并使得这个过程自然化。
相反的例子是,在英格兰,大学里的学者对罗马法的教学和研究有普遍的兴趣,但是却没有什么移植的行动。
二、关于清末与民初对西方法律文化的移植中国对西方法律的移植是在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下开始的。
一方面,承认中国已经沦落为西方的侵略和掠夺的对象是很痛苦的:另一方面,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出于对政治的不满,希望中国通过变革而重新强大起来,因此主动要求移植西方法律,实行变革。
例如,发生在1898年的戊戌变法运动,倡导者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变“祖宗成法”,要求朝廷变法图强。
戊戌变法的主要代表康有为认为,中国的出路在于变法,“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在康有为看来,移植别国的法律不是很复杂的事情,“东西各国,成规俱存,在一采酌行之耳”。
谭嗣同主张“尽变西法”。
在这场运动中,从光绪皇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开始到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止的100多天里,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了几十道诏令。
以现在的标准看,这些诏令既有法律规范性质的,也有制度建设性质的。
前者如开放言论,准许各级官员及民众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准许民间创立报馆、学会等等;后者如设立农工商总局、铁路、矿物总局,创办国家银行,改革科举制度等等。
尽管当时的诏令仍然是以封建皇帝的名义颁布的,但是其内容则是西方国家相关制度的中国版本。
在一定意义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法律移植。
由于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所以它在法律和制度创设方面的成就随着慈禧太后的临朝训政而荡然无存,留给人们的只是痛苦的思考。
为了维持清朝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朝统治者在扼杀了戊戌变法之后,自己提出了变法的主张,于1902年下谕旨,并且任命沈家本为修律大臣。
中国由沈家本和伍庭芳主持的修律活动,以体系化地移植西方法律的方式宣告了封建的中华法系的消亡。
这次修律对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改变是革命性的。
“主持修律的沈家本,就是按照大陆法系来改造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
而这个改造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是建立了一套以六法为主要架构的法律体系,摒弃了自李悝著《法经》以来形成的“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传统法律体系。
移植其他国家的先进的法律规则几乎是清末修律的一个指导思想。
正如大清民律草案的奏折所陈:“以故各国法律,愈后出者,最为世人注目。
义取随规,自殊剽窃,良以学问乃世界所公,初非一国所独也。
”和规则的移植相适应,清末修律的同时还设立了一些正式的法律机构,这些机构也是西方模式的移植。
例如,成立了资政院和咨议局,这是中国政治分权的萌芽,也是中国近代宪政体制的发端。
在资政院和咨议局的舞台上,新兴的政治力量行使了提案、表决、抗议、监督行政和财政的各种权力,改变了封建制度下皇帝“乾纲独断”的状态。
也正是在这次修律的过程中,中国移植了西方模式的司法制度。
1906年9月,大理寺正式改为大理院,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有权解释法律,并且监督全国各地的司法审判。
沈家本为首任大理院正卿,他主持制定了《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在案件管辖方面,首次以“事之是非”或定“罪之有无”实行了刑民分开。
1910年颁布实施的《法院编制法》明确规定了司法独立的原则,“嗣后各审判衙门朝廷既予以独立执法之权,行政各官即不准违法干涉”。
从形式上看,这次修律似乎是积极主动的。
从朝廷到大臣,都有自己一套一套的主张。
然而对当时摇摇欲坠的清朝政府来说,移植西方国家的法律实质上仍然是为了救亡图存。
首先,希望通过移植西方法律改革中国的法制,使中国强大起来,不再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侮。
日本明治维新后全面移植西方大陆法系的规则和制度,从而由衰至强,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了中国,并且不再被西方视为“异类”,为当时朝野树立了一个榜样。
其次,也是更为直接的,是希望通过移植西方国家的法律,改变大清法律的野蛮和残酷,以求得西方取消在中国的治外法权。
19世纪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的诸多不平等条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中国的司法机关对外国人的刑事和民事行为无管辖权,这类诉讼由该国在中国的领事设立法庭,并且根据其国内的法律来审判。
这是明显的违背中国国家主权的行为。
清末修律虽然大幅度地改变了传统的中国法律体系,但是这些移植来的法律尚未在社会中实施,清朝政府就垮台了。
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先生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
从此以后,中国对西方法律的移植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所谓新的时期,是指自民国起,宪政成为法律移植的核心,权力分立的政治体制使得民国立法从传统的、封建的“实质立法”走向由立法机关制定法律的现代意义的“形式立法”,完成了一个有意义的转变。
民国的历史是一部光明和黑暗搏斗的历史,很多丑恶的行为假借了法律甚至宪法的名义。
但是,如果我们研读这个时代的立法,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仍然是努力构建现代化法律制度的足迹。
其结果是形成了以六个支柱法律为主的现代法律体系,通称为六法体系。
这个时期制定的很多法律广泛参考移植了先进国家的成规,对中国具有创新和进步意义。
正如有学者评论的那样,尽管民国时期的政权是混乱而反动的,但是,“一艘行驶方向错误的轮船,也可能在轮船内部管理、在水手内部分工等方面创立合理的机制”。
在中国近代史上,民国时期是一个战乱频繁、黑暗多于光明的复杂的历史时代。
内贼外辱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
但是,如果我们撇开当时的历史现实,仅仅研究写在纸上的文字规则,我们仍然会发现这个时代的学者和立法者们对现代化的追求,对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的努力。
现实和理想的巨大反差使他们对移植西方法律更为重视。
例如,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先生选择总统制,理由是要把“美利坚合众之制度,当为吾国它日之模范”,“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因此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照搬美国权力分立的原则。
在其他立法中“参以各国法例,准诸本国习惯,期于至善”成为信条。
例如1930年颁布实行的票据法“复取材于德、日、英、美之成法,至法国法中适合我国商情者,亦并收之”。
在分析法律移植问题时,主动移植和被动移植是学者们普遍使用的分析框架。
被动移植的动机主要来自外来的压力,主动移植的动机则主要来自国家内部法制发展的压力。
在这里,这个定理仍然有效,即法律总是从规则发达的发达国家向落后的不发达国家移植。
西方有些学者就主张非现代化国家应该积极移植现代化国家的法律,“从西方输入完整的民法典、刑法典,详尽地制定法律的计划,以及在第三世界进行法律教育改革,使它更像美国和欧洲的模式”。
在我国,主动移植西方法律的最大合理性潜存于这样一个命题之中,这个命题就是:移植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可以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其内含的逻辑推论就是:既然西方现代的法律制度是西方国家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衍生和发展出来的,它必然可以改造尚未进入现代化的国家的现状并促使其尽快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