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改性塑料的发展趋势及热点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49.21 KB
- 文档页数:5
国内增塑剂现状及发展趋势增塑剂是添加到高分子聚合物中增加材料塑性,使之易加工,赋予制品柔软性的功能性产品.它是塑料加工的一类重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玩具、建筑材料、汽车配件、电子与医疗部件如血浆袋和成套输液器等大量耐用并且易造型的塑料制品中。
1.我国增塑剂的生产与市场现状1.1我国增塑剂的产品结构增塑剂是塑料加工助剂中产能和消费量最大的品种,其产量约占塑料助剂总产量的60%,主要应用于PVC制品。
消耗量占增塑剂总量的80%。
2005年我国的工业增塑剂生产能力已达1100kt/a,现有增塑剂生产企业100多家,产品的产量、品级率近年来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但能够正常生产的只有40家,年产量65万。
无法完全满足我国每年115万t的消费量市场需求,每年都需大量进口。
增塑剂的种类繁多,目前商品化的有500多种,我国工业增塑剂品种较为单一,产品结构还不合理,特种增塑剂产量较小,市场占有率较低。
主要产品有邻苯二甲酸酯类(其中以DOP、DBP为主)、对苯二甲酸酯、二元酸酯类、烷基磺酸酯、环氧酯、氯化石蜡、磷酸酯类等。
以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生产和消费最大,在实际消费中约占总消费的90%左右,尤其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占总消费量的70%左右。
由于DOP增塑效率高、挥发性低、迁移性小、柔软性和电性能等综合性能优良,除大量用于PVC树脂外,还广泛用于各种纤维素树脂、不饱和聚酯、环氧树脂、醋酸乙烯树脂和某些合成橡胶中.而非邻苯类的增塑剂不到总产量的10%,生物可降解和以生物物质为原料的增塑剂产品极少,无法满足PVC 塑料加工业对增塑剂无毒、生物降解和增塑能力高的要求.目前,我国80%以上的塑胶企业通常使用的增塑剂是DO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等,仍被大量用在PVC软管、薄膜、人造革等软制品中,塑胶行业称其为“低毒”增塑剂,其实是指产品中增塑剂的一些金属元素含量超标,它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新型环保材料,在许多性能上特别是卫生、低毒等方面难以满足要求。
注塑模具成型工艺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一、介绍注塑模具是一种用于塑料制品生产的关键工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塑模具成型工艺则是指利用注塑机将熔融状态的塑料料料塑料注入到模具中,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使其固化、冷却并获得所需形状的过程。
随着塑料制品行业的快速发展,注塑模具成型工艺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注塑模具成型工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文将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国内注塑模具成型工艺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在注塑模具成型工艺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以下是对一些主要研究方向的总结和回顾。
1. 材料选择和优化材料选择和优化是注塑模具成型工艺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国内的研究者通过对不同材料的性能和工艺要求进行分析,选取了适合注塑模具成型的材料,并进行了相关优化研究。
一些研究者通过改善材料的热导率和耐腐蚀性能,提高了注塑模具的成型效率和寿命。
2. 设计和制造技术在注塑模具成型工艺的研究中,设计和制造技术起着关键的作用。
国内的研究者通过引进先进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提高了注塑模具的精度和可靠性。
采用CAD/CAM技术和快速成型技术,可以加快模具的设计和制造过程,减少错误率和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
3. 成型工艺参数优化成型工艺参数优化是国内注塑模具成型工艺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者通过对成型工艺参数(如温度、压力、速度等)的优化调整,实现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的提高。
通过调节注射速度和压力,研究者成功地解决了注塑过程中的热应力和缩水问题,提高了产品的成型精度和表面质量。
4. 模具运行监测和控制模具运行监测和控制是提高注塑模具成型工艺稳定性和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
国内的研究者通过引入传感器和监测技术,实现了对注塑模具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利用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可以监测和控制注塑过程中的温度和压力变化,防止模具因过热或过压而损坏,提高注塑模具的使用寿命。
三、国际注塑模具成型工艺的研究进展国际上,注塑模具成型工艺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前言聚丙烯(PP)是五大通用塑料之一,具有密度小、刚性好、强度高、耐挠曲、耐化学腐蚀、绝缘性好等优等。
不足之处是低温冲击性能较差、易老化、成型收缩率大。
PP 用途相当广泛,可用于包括农业和三大支柱产业(汽车工业、建筑材料、机械电子) 在内的诸多领域。
开拓PP在重大产业领域的市场,取代其他塑料,所凭借的因素一是PP 物美价廉、二是PP改性的进展。
尽管PP 生产工艺和催化剂历经几代更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要用反应器产品直接作为某些目标产品(包括注塑级、纤维级、薄膜级等) 的原料或专用料,有的还需提高它的综合性能。
即对反应器后产品作一定的改性。
反过来说,PP改性也扩大了自身的应用领域,通过改性,人们可以得到性能好和价廉的PP原料。
按照参加聚合的单体组成,PP可分为均聚物和共聚物两种。
均聚物由单一丙烯单体聚合而成,因而具有较高的结晶度、机械强度和耐热性。
PP共聚物是聚合时加入少量乙烯单体共聚而成,具有较高的冲击强度。
广义上讲,相对于均聚物,共聚物可以说是一种改性产品。
目前国内石化厂生产PP以均聚物为主,品种单一,提供PP均聚物的改性方法无疑是有现实意义的。
聚丙烯的改性方法§1章PP聚合物的改性综述1.1化学改性聚丙烯的化学改性是指通过化学方法改变聚丙烯分子链上的原子或原子团的种类及组合方式的改性方法。
经化学改性后的聚丙烯, 其分子链结构发生变化, 从而对材料的聚集态结构或织态结构产生影响, 改变材料性能, 因此, 通过化学改性可以得到具有不同应用性能的新材料。
1.1.1聚丙烯的共聚改性以丙烯单体为主的共聚改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均聚PP的冲击性能、透明性和加工流动性,它是提高PP 韧性, 尤其是低温韧性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将丙烯、乙烯混合在一起聚合, 其聚合物主链中无规则地分布着丙烯和乙烯链段,乙烯则起着阻止聚合物结晶的作用, 当乙烯质量分数达到20%时结晶便很困难, 当质量分数为30%时就完全无定形, 成为无规共聚物, 其特点是结晶度低、透明性好、冲击强度增大等。
第40卷第
1期
2022年
1月
化学工业CHEMICAL INDUSTRY・46・
降解塑料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张丽,王成龙(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
北京100013)
摘要:提出了防治“白色污染”,降解塑料与塑料回收并重的观点;综述了降解塑料的定义、标准、分类,
全
球禁塑限塑政策进程,我国降解塑料产能年均增速,全球降解塑料消费量;重点对我国降解塑料的发展进行了
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降解塑料;发展;增速;消费量
;分析研究
文章编号:1673-9647 ( 2022 ) 01-0046-07 中图分类号:TQ32 文献标识码:A
1防治“白色污染”
,
降解塑料与塑料回
收并重塑料以其轻质、防水、高强度、
耐腐蚀、低
成本等特性,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了极大便利
。
同时,废塑料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俗称
“白色污
染”。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
,以及社会经济和人民
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
白色污染”
日益严重。
据有关数据报道,目前全球仍有
55%
的废弃
塑料被丢弃,25%被焚化,只有20%被回收。
全
球每年约产生3.3
亿t
塑料制品
,
预计到2050年
将倍增至6.6亿
t。
全球每年塑料袋的使用量为1
万亿至5万亿个。
如果按照
5
万亿个来计算,那
么每分钟就有1 000万个塑料袋被丢弃,
这些塑
料袋如果缝合起来,可以将整个地球包裹7圈。
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环境危害已经无孔不入,海洋
生物、鸟类,甚至我们的食品、饮用水中均检测
出不同材质的微塑料颗粒。如果不采取行动,到
2040年
,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达到
2
300万~3
700
万t,相当于全球每米海岸线都有
50 kg塑料。可
以肯定,“
白色污染
”已经成为
21
世纪最为恶劣
的环境问题,它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威胁,
对人类健康也将造成严重影响。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较早,其白色污染的防 治起步早,防治效果显著。借鉴国外经验,我国 防治白色污染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依法防治白色污染
尽快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明确生产者、销售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GDGM-QR-03-077-A/1Guangdong College of Industry & Commerce毕业综合实践报告Graduation synthesis practice report可降解塑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degradableplastics系别:机械工程系班级:11材料2班学生姓名:方晓聪学号:1132201指导老师:邓小艳完成日期:内容提要摘要:目前,塑料已经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材料。
随着塑料产量的不断增长及其用途的不断扩大,其废弃物也与日俱增,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使用高分子材料所造成的白色污染近年来受到各国的广泛重视,从而推动了可降解塑料的研究和发展。
可降解性塑料是解决垃圾、海洋污染和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可靠办法。
因此,在研究废旧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同时,可降解塑料作为最可能解决塑料废弃物问题的途径已经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热点。
关键词:可降解塑料污染解决研究现状发展目录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i)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i)可降解塑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i)内容提要.................................................................... i ii 目录........................................................................... i v一、前言 0二、降解塑料的定义 0三、可降解塑料的种类 (1)(一)光降解塑料 (1)(二)生物降解塑料 (2)(三)光/生物双降解塑料 (2)(四)水降解塑料 (2)四、降解原理 (3)(一)生物解原理 (3)(二)光降解原理 (3)(三)光/生物降解原理 (3)五、降解塑料的主要用途 (3)(一)在普通塑料领域: (3)(二)在替代品领域: (3)六、研究现状 (4)(一)我国可降解塑料的研究现状 (4)(二)国外可降解塑料的研究现状 (7)(三)可降解塑料尚存在的问题 (7)七、可降解塑料的特性 (9)八、发展前景 (10)九、结束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汽车工业助力塑料改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肖军摘要:改性塑料行业是我国飞速发展的塑料工业领域重要的方面军,也是在高分子材料加工与应用领域,学术上、技术上、产业上最为活跃,发展前景最为广阔。
汽车行业是改性工程塑料应用的新兴领域,我国汽车消费潜力巨大,它很有发展前景。
针对塑料改性技术将成为行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介绍了汽车常见的塑料改性技术,分析了塑料改性技术研发的重点和热点,指出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将给改性塑料行业带来生机。
关键词:汽车领域塑料改性应用发展改性塑料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农业、建筑、电子电器、轻工及军工等行业领域。
尤其汽车行业是改性工程塑料应用的新兴领域,我国汽车消费潜力巨大,它很有发展前景。
因此,改性塑料的技术进展与应用,是目前塑料行业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改性塑料行业是我国飞速发展的塑料工业领域重要的方面军,也是在高分子材料加工与应用领域,学术上、技术上、产业上最为活跃,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领域之一。
一、塑料改性技术将成为行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塑料改性是指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者物理、化学相结合的方法使塑料材料的性能发生人们预期的变化、或使生产成本降低、或使其某些性能得以改善、或是被赋予全新功能的过程。
改性的过程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塑料加工企业中的混合、混炼设备中进行的。
以物理方法改性为主的改性手段有填充、共混和增强,在这些改性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多种化学反应,但由于这些化学反应是在聚合物已经形成后进行的,因此可以在产量可控的混合、混炼机组上通过机械加工来加以控制,从而可以在生产合成树脂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和生产具体塑料制品的塑料加工企业之间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业,即以生产具有多种用途和特性的中间粒子料为主要产品的专业化队伍。
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以填充母料和各种功能母料、改性塑料专用料为主要产品的新兴行业,为我国塑料工业持续快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改性塑料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农业、建筑、电子电器等行业领域。
水性聚氨酯合成、改性及应用前景摘要:随着水性聚氨酯合成与改性工艺的不断进步,水性聚氨酯的应用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反过来由于水性聚氨酯涂料的优异性能以及其极好的应用前景近些年来有关于水性聚氨酯的合成与改性研究也是如火如荼。
本文主要介绍了水性聚氨酯涂料的合成方法,综述了水性聚氨酯的改性方法,包括丙烯酸酯改性、环氧树脂改性、有机硅改性、纳米材料改性和复合改性,并对水性聚氨酯涂料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水性聚氨酯;合成;改性;丙烯酸酯;有机硅。
水性聚氨酯是以水代替有机溶剂作为分散介质的新型聚氨酯体系,也称水分散聚氨酯、水系聚氨酯或水基聚氨酯。
水性聚氨酯以水为溶剂,无污染、安全可靠、机械性能优良、相容性好、易于改性等优点。
水性聚氨酯可广泛应用于涂料、胶粘剂、织物涂层与整理剂、皮革涂饰剂、纸张表面处理剂和纤维表面处理剂。
水性聚氨酯虽然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但是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
如耐水性差、耐溶剂性不良、硬度低、表面光泽差等缺点,由于水性聚氨酯的这些缺点,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改性,目前常见的改性方法有丙烯酸酯改性、环氧树脂改性、有机硅改性、纳米材料改性和复合改性等,本文将对水性聚氨酯的合成与改性进行阐述。
一、水性聚氨酯的合成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可采用外乳化法和自乳化法。
目前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和研究主要以自乳化法为主。
自乳化型水性聚氨酯的常规合成工艺包括溶剂法(丙酮法)、预聚体法、熔融分散法、酮亚胺等。
丙酮法是先制得含端基的高粘度预聚体,加入丙酮、丁酮或四氢呋喃等低沸点、与水互溶、易于回收的溶剂,以降低粘度,增加分散性,同时充当油性基和水性基的媒介。
反应过程可根据情况来确定加入溶剂的量,然后用亲水单体进行扩链,在高速搅拌下加入水中,通过强力剪切作用使之分散于水中,乳化后减压蒸馏回收溶剂,即可制得PU 水分散体系。
反应的整个过程中,关键的是加入丙酮等溶剂以达到降低体系粘度的目的。
由于丙酮对PU 的合成反应表现为惰性,与水可混溶且沸点低,因此在此法中多用丙酮作溶剂,故名“丙酮法”。
论聚碳酸酯材料在我国市场的产业链延伸性摘要:我国炼油行业产能过剩,需求已现拐点,下游石化行业需求持续增长。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
传统炼化产业“内卷”效益日益显现,科技推动发展的迭代效应日趋增强,炼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学品成为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
聚碳酸酯是一种强韧的热塑性树脂,聚碳酸酯产能增长很快。
本文分析我国聚碳酸酯在市场的现状,探索聚碳酸酯新材料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聚碳酸酯改性材料应用背景产业链一、前言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英文简称PC)是分子链中含有碳酸酯基的高分子化合物的总称。
随着R基种类的不同,可以是脂肪族、脂环族、芳香族等等的聚碳酸酯。
但是目前为止只有双酚A型的芳香族聚碳酸酯获得了工业化生产。
所以,一般塑料工业上所称的聚碳酸酯即为双酚A(BPA)型的聚碳酸酯。
聚碳酸酯(PC)由于具有突出的抗冲击、耐蠕变性能,较高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刚性,并具有较高的耐热性和耐寒性,聚碳酸酯材料在性能完善和个性化设计方面取得了更快的进展,因其特有的性能,聚碳酸酯制品的应用已渗透到汽车、建筑、医学、服装等行业之中。
我国聚碳酸酯(PC)产能增长很快,国内 PC 产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 PC 生产国。
但由于我国聚碳酸酯行业发展受技术水平限制,聚碳酸酯材料的产品同质化高,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且中低端市场还处于充分竞争行业,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为增强聚碳酸酯材料经营的稳定性和获取成本优势,聚碳酸酯产品需要朝多样化、高品质化方向发展。
聚碳酸酯作为开拓改性材料,近几年更加致力于建设差异化、中高端产品,同时配套加大生物基塑料、其它特种聚合物、顺酐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大幅降低生产运行成本。
目前,我国充分发挥掌握的酯交换生产技术,建设万吨级特种聚碳酸酯柔性线、PC、PBAT 共混改性线,研发类似生产工艺的特种聚合物生产技术,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打下了技术和市场基础。
PTFE改性技术及其性能优化研究进展1. 内容综述随着材料科学的日新月异,聚四氟乙烯(PTFE)作为一种卓越的工程塑料,已经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PTFE本身存在一些固有的性能限制,如较低的机械强度、耐磨性以及耐化学腐蚀性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研究者们对PTFE进行了广泛的改性研究,旨在提升其综合性能,从而拓宽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潜力。
PTFE改性技术主要涵盖了填充改性、表面改性以及共混改性等多种方法。
填充改性是通过向PTFE中引入其他高硬度、高强度的材料颗粒,如碳纤维、玻璃纤维等,以达到增强其力学性能的目的。
表面改性则主要通过在大分子链上引入极性基团或纳米颗粒,改善PTFE 与其它材料的界面相容性,进而提高其粘接性能和耐腐蚀性。
共混改性则是将PTFE与其他聚合物进行混合,通过控制两者的相容性和分散性,制备出具有优异性能的新型复合材料。
在众多改性技术中,纳米技术的应用为PTFE的性能优化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高比表面积、良好的尺寸效应和优异的力学性能等,这些特性使得纳米粒子在PTFE改性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在PTFE中加入纳米SiO2颗粒,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其耐磨性和抗划伤性能,还能增强其耐高温和耐腐蚀性能。
纳米填料还可以改善PTFE的热稳定性,提高其加工流动性,并降低其成本。
除了纳米技术外,超临界流体技术也在PTFE改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超临界流体具有接近液体和气体的双重特性,如良好的溶解能力和扩散性能,这使得它成为一种理想的溶剂和改性剂。
通过将超临界流体应用于PTFE的改性过程,可以在较低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实现对PTFE的高效改性,同时提高其环保性和可持续性。
PTFE改性技术及其性能优化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采用不同的改性方法和纳米材料及超临界流体的应用,不仅可以显著提高PTFE的力学性能、耐磨性、耐腐蚀性以及加工流动性等关键指标,还能拓展其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建筑装饰等高科技领域的应用空间。
F RI E ND O F CHE M IC AL I ND US T R Y36安全与环境化工之友2007.N O .05塑料工业的发展不过百年但它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却是巨大的可以说没有塑料的今天难以想象2004年世界塑料原料的年产量已超过2.1亿吨,全球塑料的体积产量已经超过钢铁我国塑料原料表观消费量由2000年的约2400万吨增至2004年3813.3万吨居世界第2位年均增长率达12.3预计到2009年塑料的需求量将突破6000万吨大关塑料行业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作用废旧塑料所引发的白色污染有数据表明塑料总量中约7080的通用塑料在10年内转化为废弃塑料其中有50的塑料将在2年内转化为废弃塑料由于这些废旧塑料生物降解性差分解速度慢长期分散于自然界中会造成环境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据统计若按其中30为废弃物计算则2004年我国的废旧塑料总量就超过1000万吨业内专家称近几年中国国内塑料回收量对塑料实际消费量的比率只有20左右而欧洲塑料平均回收率在45以上德国塑料回收率高达60如何处理这些废旧塑料一直是人类迫切希望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1我国废旧塑料处理的方针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废旧塑料量激增许多国家开始重视废旧塑料对环境造成的威胁并增加了科研投入回收技术得以迅速发展怎样搞好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一直是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国外的一些回收处理的新办法新工艺新成果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在解决环境污染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唯一选择2006年6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2006年塑料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专家提出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发展能源与环境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两大主题中国作为能源大国和需求大国废旧塑料的回收循环利用可为国家节约资源缓解国内塑料原料供需矛盾是对我国塑料原材料紧缺的有益补充也是国内塑料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将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后生成再生塑料做到循环生产的同时还可以减少对石化原料的消耗再生塑料有着突出的价格优势更强大的市场潜力做好废旧塑料回收利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应当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2废旧塑料回收利用途径塑料的主要成分是合成树脂为改进塑料的加工使用性能还要在聚合物中添加助剂如填料润滑剂稳定剂着色剂等塑料主要分为PE PVC PP P S 等不同塑料加工工艺不同其回收利用途径也不一样目前处理废旧塑料的方法主要有焚烧填埋和回收利用但焚烧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造成二次污染填埋会占用较大空间填埋后土壤中残留的塑料碎片又会影响土壤透气性使农作物减产因此废塑料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回收利用但目前废塑料的回收和再生利用率低主要是回收利用技术难以配套特别是改性再生技术不够完善3废旧塑料的改性再生技术3.1直接再生利用直接再生利用指不需改性将废旧塑料经过分选清洗破碎塑炼造粒直接加工成型制品国内外均对该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且制品已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各个领域例如废软PU 泡沫破碎为所要求尺寸碎块可用作包装的缓冲填科和地毯衬里料废旧PV C 硬质板材管材等硬制品经过上述处理后可直接挤出板材,用于建筑物中的电线护管3.2改性再生利用直接利用的优点是工艺简单成本低其缺点是再生料制品力学性能低应用面窄改善再生料力学性能的最好途径就是采取改性方法对废旧塑料进行改性以接近达到或超过纯树脂的性能改性再生利用是指将废旧塑料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进行改性经过改性的废塑料性能尤其是力学性能得到了显著改善常用的改性方法有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1)物理改性采用物理方法对废旧塑料进行改性包括a.填充改性与增强改性现代意义上的填充改性已经不局限于使塑料制品的成本降低更多的应用在于对某些性能的改善例如废旧热塑性塑料中加入活性无机粒子降低成本的同时又可提高其温度性能但加入量必须适当粒子粒径要合适并用适宜表面活性剂处理用改性碳酸钙填充废旧PV C 制成性能优良的PV C 钙塑材料可用于塑料门窗塑料加强筋等配件使用一定长径比径厚比的纤维填料进行增强改性是高分子复合材料领域中的开发热点它可大大改善制品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回收的热塑性塑料(如PP PV C PE 等)用纤维增强改性后其强度和模量可以超过原树脂黄玉惠廖兵等用偶联剂处理过的木纤维增强废旧PE PP 和PV C 可大幅度提高其制品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纤维增强改性拓宽了再生利用废旧塑料的途径具有较大发展前景b.共混改性与塑料合金共混改性是将性质不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聚合物通过物理化学方法掺混获得优异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对于塑料与塑料的共混或塑料中掺混橡胶也称塑料合金使用具有韧性链段的橡胶类弹性体或采用刚性粒子进行增韧改性都可以提高回收塑料的抗冲击性耐热性等等性能如采用共混技术─SBS 增韧回收EPS 塑料由于PS 与SBS 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单独使用SB S 增韧EPS 得到性能优异的共混物但SBS 用量较大刚性粒子的加入(即在PS/SBS/C aCO 3体系中)能有效增加橡胶粒子的体积分使共混物冲击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而不会导废旧塑料改性再生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张耀东马彦龙卫爱丽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太原030024摘要:废旧塑料是一种可回收利用的资源通过改性可以提高回收再生塑料的性能本文介绍了废旧塑料的改性再生技术现状及最新进展并就主要技术产品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建议关键词:废旧塑料改性再生白色污染中图分类号TQ32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862200703a -0036-0237F RI E ND O F CHE MI CAL IN DUS T RY 安全与环境2007.N O .05化工之友致刚性和强度下降很多可替代市场上H I PS产品两种塑料复合而又不易分离的最理想的当然是无须分离就可使用如果两种塑料互不相容的如PVC 和PE P P 和P A 等可以加入相容剂或是和两种塑料都具有较好相容性的另一种物质例如氯化聚乙烯(CPE)可以用于H D PE 和PV C 的混合物A BS 可以用于P E PP 和PS 的混合物等这种改性方法称之为共混增容改性合金化是改善聚合物性能的重要途径(2)化学改性化学改性指通过氯化接枝共聚等方法在分子链中引入其他链节和功能基团或是通过交联剂等进行交联或是通过成核剂发泡剂进行改性使废旧塑料赋予较高的抗冲击性能优良的耐热性抗老化性等以便进行再生利用目前国内在这方面已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成功开发出以废旧塑料制造水泥减水剂的技术能将废旧塑料变成环保型产品水泥减水剂是用于水泥混凝土拌制的一种添加材料既可减少混凝土拌制时的用水量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又可使混凝土保持较好的流动性这种技术所用原材料是废旧PS 泡沫塑料经过化学预处理后加进有机溶剂填料制造出高效水泥减水剂水泥减水剂添加到水泥混凝土中后混凝土的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和部分超过国际一等品水平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4废旧塑料改性再生利用的应用领域4.1木塑材料近年来木塑材料需求旺盛仅美国2006年市场需求量就达20亿美元以上木塑复合材料是环保型新材料欧共体将以法规形式来有效限制PV C 的应用使木塑制品替代PV C 门窗和其他型材市场快速增长木塑复合材料90的原料是废旧材料由木屑刨花以及木纤维填充废旧塑料挤出成型获得可替代相应的天然木制品解决木材短缺的问题钟鑫等利用硝酸铈铵引发在纤维素纤维表面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并在不添加任何其它相容剂偶联剂等的条件下使木粉与聚氯乙烯树脂复合最终材料的各方面性能显著提高4.2建筑材料废旧塑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华大科瑞武汉科贸有限公司运用物理化学双重原理开发出以废旧塑料为原料的高分子防水材料-克漏王产品具有耐水耐酸碱耐腐蚀100不软化3O 不脆裂粘性极强施工层用刀无法撬起渗透性强能迅速渗透到水泥基下防水效果良好日本大成建设公司利用废旧PS 泡沫塑料制造低成本吸音材料获得成功废旧泡沫塑料被粉碎后经红外线照射加热体积减少到120以下以它为主要原料与特殊的水泥相混合制成米花糖状的建筑材料其吸音效果平均为60对某些频率的噪音吸收可达90以上这种材料的制造成本比现有的吸音材料大约低20目前已经被用作发电站隔音设施的墙壁和天花板还能用来制作高速公路的隔音墙等室外隔音材料4.3涂料和胶粘剂由废旧EPS 制备高分子染料也是一个较新的研究方向不仅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可制备出具有优异性能的高分子染料制备过程为将废EPS处理后通过硝化还原制得氨基聚苯乙烯再经重氮化制得大分子重氮盐选择不同的偶合组份与重氮盐偶合制备出多种高分子染料虽然回收废旧EPS 制备高分子染料的研究刚刚处于探索阶段但此种改性产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相当广阔的应用前景4.4黑白污染共同治理火力发电产生的粉煤灰和塑料制品产生的废旧塑料被称为黑色污染和白色污染每年的排放量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成为难以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粉煤灰和废旧塑料复合的研发成功研制出系列高附加值产品如城市给排水井盖包装用板材建筑用管材等为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开辟了新径5结语综上所述我国在废旧塑料的改性再生利用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废旧塑料资源仍是塑料工业面临的一大研究课题废旧塑料的回收和改性利用是解决废旧塑料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巨大的工业潜力是塑料行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我国国情应以回收及再生利用为主填埋焚烧热裂解等途径为辅在废旧塑料的处理技术中大力发展改性再生技术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减少对石油的过分依赖提高产品附加值创造经济效益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大力推广参考文献[1]郑垲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研讨会北京200427[2]吴自强.废旧塑料的处理工艺[J ]再生资源研究2003(2):10l 3[3]廖兵黄玉惠庞浩等高分子通报199936266[4]孟季茹梁国正秦华宇等刚性粒子增韧增强聚合物的研究概况塑料20023l (2)4750.断电设岗等措施(3)启动局扇前检测局扇和开关附近10米内瓦斯只有在0.5%以下时方可启动局扇(4)每次启动局扇以及每次进行风量调整后都必须检查局扇是否循环风如发现循环风立即停止局扇运转消除循环风后再排放(5)排放时在回风混合均匀处设两个以上检查瓦斯浓度点便于控制排放瓦斯浓度(6)在瓦斯排放完后检测人员方可逐渐进入独头巷检查瓦斯及支护情况瓦斯浓度在2%以上时停止前进当确认整个独头巷内瓦斯浓度降到1%以下时才能送电恢复工作(7)无论采用什么措施排放回风流中最大瓦斯浓度不能超过3%参考文献[1]王省身.矿井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M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2]谢进伸.实用煤矿安全系统工程[M ].中国科技出版社,1990.[3]俞启香.矿井瓦斯防治[M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4]吴中立.矿井通风与安全[M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上转35页。
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关键词:可降解塑料,光降解塑料,光和生物降解塑料,水降解塑料, 生物降解塑料绪论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塑料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当前世界塑料总产量已超过117×108t,其用途已渗透到工业、农业以及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与钢铁、木材、水泥并列成为国民经济的四大支柱材料。
但塑料大量使用后随之也带来了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尤其是一次性使用塑料制品如食品包装袋、饮料瓶、农用薄膜等的广泛使用,使大量的固体废弃物留在公共场所和海洋中,或残留在耕地的土层中,严重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世界性的公害{1-3}。
有资料表明,城市固体废弃物中塑料的质量分数已达10%以上,体积分数则在30%左右,而其中大部分是一次性塑料包装及日用品废弃物,它们对环境的污染、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已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4]。
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已成为环境保护方面的当务之急。
一般来讲,塑料除了热降解以外,在自然环境中的光降解和生物降解的速度都比较慢,用C14同位素跟踪考察塑料在土壤中的降解,结果表明,塑料的降解速度随着环境条件(降雨量、透气性、温度等)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的而言,降解速度是非常缓慢的,通常认为需要200-400年[5]。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业发达国家采用过掩埋、焚烧和回收利用等方法来处理废弃塑料,但是,这几种方法都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
进行填埋处理时占地多,且使填埋地不稳定;又因其发出热量大,当进行焚烧处理时,易损坏焚烧炉,并排出二恶英,有时还可能排放出有害气体,而对于回收利用,往往难以收集或即使强制收集进行回收利用,经济效益甚差甚至无经济效益[6]。
不可降解的大众塑料塑料对地球的危害:(1)两百年才能腐烂。
塑料袋埋在地下要经过大约两百年的时间才能腐烂,会严重污染土壤;如果采取焚烧处理方式,则会产生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长期污染环境。
(2)降解塑料难降解。
市场上常见的“降解塑料袋”,实际上只是在塑料原料中添加了淀粉,填埋后因为淀粉的发酵、细菌的分解,大块塑料袋会分解成细小甚至肉眼看不见的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