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能源安全与国际能源合作
- 格式:pdf
- 大小:300.84 KB
- 文档页数:15
中国的能源安全与国际能源合作
作者:管清友 何帆
来源: 日期:2007-12-3 19:34:13 访问次数: 177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网保留原创文章版权,未经许
可,请勿转载。
[内容提要]中国的能源安全应当包含四重含义:可获得性、价格波
动、运输安全和环境安全。中国保障能源可获得性的措施面临各种不确
定的风险,对油价波动缺乏足够的抵抗能力。运输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
构成了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内忧外患。对于中国来说,国际能源合作的
目标在于在可接受的价格水平下保证油气资源的稳定供应。但中国目前
参与国际能源合作的能力较弱,在主要国际组织中的声音不高。因此,
拓展能源合作的空间和领域就成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必要途径。——
内容提要与第四部分第一段内容过于重复,请修改提要或者正文内容
[关键词]可获得性;价格波动;运输安全;环境安全;国际能源合作
[作者简介];管清友,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博士后(北京 邮编:
100084);何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副
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北京 邮编:100732)。
当前,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威胁国家经济安全
的重要问题。开展国际能源合作,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成为各方面的共
识。因此,有必要首先认清中国能源安全的含义和面临的问题,确认中
国在国际能源合作系统中的位置,为拓展国际能源合作的空间提供目标
和保障措施。本文第一部分简要论述了中国能源安全的四重含义;第二
部分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基本问题做出了判断;第三部分总结了中国参与
国际能源合作的现状和特点,并提出了今后中国参与国际能源合作的领
域和议题;第四部分是简单的结论。
一 中国能源安全的四重含义
什么是能源安全?按照美国剑桥能源协会主席丹尼尔•耶金的看法,能
源消费国和生产国都希望获得“供应安全”,但其含义却不相同。前者
的“供应安全”是以合理价格得到能源供应的可靠渠道,而后者的“供
应安全”是通往市场和消费者的充足渠道,确认未来投资的正当合理性
(并保护国家收入)。
耶金以美国的能源安全为例指出,能源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主要原则。
可以归结为:市场原则、多样化原则、紧急应对原则、合作原则、信息交换原则、创新原则和环境原则。能源安全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多样
化。不论是石油来源还是其他能源的使用,都离不开多样化原则。这依
然是任何时候考虑能源安全问题时的基本出发点。目前,国际能源格局
当中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因此还必须考虑加入这些新产生的因素来考虑
能源安全。具体包括:(1)能源安全需要延伸到基础设施和供应链的
安全,承认恐怖主义威胁、战争、抢劫行为和自然灾害给这种安全带来
的脆弱性;(2)当务之急是将中国和印度纳入能源安全体系;(3)市
场投资框架自身就是能源安全的一部分,要使资金和技术投入到新能源
资源的开发,需要具备合理、稳定、可预见的市场投资体制;(4)能
源安全也包括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5)加强自我约束和推进能源市
场化;(6)能源安全还需要有一个更大的视野。能源安全不是独立存
在的事物,它是国家间相互关系模式的一部分。这些关系怎样发展,很
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各国的能源安全程度。
在笔者看来,中国的能源安全应该包括四重含义:
第一,可获得性(availability)。假设中国无法获得进口石油,将会
对国民经济和军事安全均构成致命的威胁。中东、非洲、拉美等产油地
区的局势动荡不安,都会对石油的供给产生冲击。敌对国家也会通过禁
运等方式掐断一国从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供给。
第二,油价的波动(fluctuation of oil price)。石油的频繁波动或
是持续上涨会给石油进口国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进口成本上升、国际
收支恶化、输入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停滞等。对于像中国这样能源密集
度很高的国家来说,油价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比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更大。
第三,国际能源运输线的安全。与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相比,石油运输
线的分布更加不均匀。从波斯湾经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的石油运输线对
中国来说变得日益重要,因为中国仍然高度依赖中东的石油。但是,中
国缺乏强大的海军和海外军事基地保障这些石油进口航线的安全。
第四,环境安全。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依然在
中国能源消费存量上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维持在65%以上的比重。从目
前情况来看,在短期内改变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是相当困难
的。以煤炭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以及中国在清洁能源技术开发和运用上
的滞后,使得中国目前的能源消费一方面利用效率相当低下,另一方面
给环境发展带来沉重压力。
二 对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基本判断
中国已经意识到能源安全的问题,并采取了很多对策,如增加对海外油
气资源的收购、石油进口多元化、加强与产油国的合作、建立战略储备等。但是,在确定石油战略的时候,如果对石油安全的上述四重含义的
重要性判断有误,可能会导致政策的效果受到影响。
(一)可获得性目标的风险
假如中国把关注的焦点放在石油的可获得性上,就会把石油战略的重点
放在如何拥有更多的境内外石油资源。目前,中国在海外对石油矿产的
投资引起广泛关注。中国进一步扩大这种投资会遇到一些问题:
1. 中国目前能够增加海外投资的地区往往是欧美等国进入较少的地
区。这些地区的政治格局往往更加动荡,因此增加了中国海外投资的风
险。拥有所有权和拥有控制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某些产油国将海外投
资的油田收归国有,这充分地说明了控制权仍然是在当地政权手中,而
不是在投资者手中。如果我们认为投资之后就能得到稳定的石油供应,
而不去对潜在的政治和经济风险做出准确的估计,可能会遭受很大的损
失。
2. 中国目前进口石油的来源中,来自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和科威特等
富油国的比例低于这些国家石油储备在全球的比重,但来自苏丹、也
门、阿曼等国家的进口比例高于这些国家石油储备在全球中的比重,这
会束缚中国可获得的石油资源的潜力,因为中国和富油国的合作仍然比
较边缘化。
3. 很多产油国和美国的关系比较紧张,中国和这些国家的接触会增加
中美之间的猜忌和敌意,这将在一定程度恶化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
会使得安全问题包括能源安全变得更加迫切,于是会演变成“自我实现
的诅咒”。马休•约曼斯(Matthew Yeomans)就指出,中国日益增长的
石油需求意味着中美两国在争夺世界石油资源上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在
对石油产地的控制上,中美之间已经开始在全球层面上全面接触。 中
美两国在保障石油供应安全上存在一定的区别:第一,美国石油战略的
军事化特点特别明显,主要的石油进口地同时也是美国的海外军事基
地。第二,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海外石油基础设施的投资,特别是在非洲
和前苏联地区,来确保自己的石油供应。第三,美国通过控制世界石油
市场,采取市场化手段保证稳定的石油供应,中国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参
与度很低。
应该承认,这种潜在的冲突是可能出现的,不仅因为中美两国的能源需
求仍然将保持持续增长,而且因为敌对的冲突是可以“自我实现的”。
中美两国如果在石油安全问题上采取对立和对抗的态度,会陷入不可自
拔的“囚徒困境”,因此,美国和中国应预见到相互竞争可能产生的严
重后果,对两国在石油依赖方面所面临的共同挑战给予更大的关注。中
国和美国在石油安全方面可能是竞争对手,但是也存在着诸多合作的潜力。以能源合作为契机,不仅可以缓解不断加剧的全球石油竞争,而且
可能对两国之间的战略性合作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4. 中国的外交关系将受到能源安全的制约。随着中国在一些国家的能
源投资和合作逐渐增加,可能会对中国的外交带来新的挑战。假如这些
国家出现了内战、迫害和危机,中国是该对此进行谴责和批评,还是默
认和不表态?中国是该选择与当地原有的政权合作,还是支持可能上台
的新势力?在与这些国家合作的时候,中国明显缺乏改变这些国家行为
的能力,也缺乏与这些国家讨价还价的王牌,因此可能会因为能源安全
问题把自己置于尴尬的“人质”境地。
5. 即使是为了在可能出现的危机状态下维持稳定的能源供给,单靠扩
大海外能源投资也是无法奏效的,因为我们投资的油田都在千万里之
外,能否运回来取决于海上或陆地运输线的安全。如果运输线被掐断,
即使坐拥海外油气资源,也一样望洋兴叹。
6. 假如海外投资是为了稳定石油价格,从理论上讲,除非中国的投资
大幅度增加了世界石油的供给,以至于能够压低国际油价,那么这些投
资对中国才是有益的,但靠中国的投资改变国际油价是不现实的。
(二)油价波动对中国能源安全构成较大冲击
考虑到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是否能够买得到石油对中国而言并非
是最迫切的。尽管石油比较特殊,但其仍然是世界市场上的商品,其供
给是相对多元化的。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实行经济封锁是很困难的。如
果某个国家不对中国出口石油,会有其他的竞争对手填补这个空缺。考
虑到中国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没有哪个国家会甘心失去这个潜在的市
场。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下,中国和其他国家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为
零。这意味着,只要中国愿意按照市场价格进口,世界市场将能够提供
中国所需要的石油。
相反,油价的频繁波动会对准备不足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20世纪90
年代后期,国际油价偏低,国内经济低迷,所以中国减少了对能源部门
的投资,结果导致后来的能源紧张和投资过热。同样,如果我们在国际
油价过高的时候过多地投资于国内外的能源部门,也可能会在油价走低
之后遭受巨大的损失。
(三)运输问题是中国能源安全的外在隐患
与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相比,石油运输线的分布更加不均匀。历史证
明,过境运输出现的问题都与政治原因有关。从全球石油跨国运输量
看,超过3/5的石油通过海上运输,不到2/5通过管道运输。海运是国际
石油贸易的最主要方式。海运运量大、通过能力强、运费低,国际石油
贸易中的大部分是由海运完成的。管道主要适用于陆地运输,具有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