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南发展之得失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17
浅谈明代移居海南的概况摘要:海南是个移民社会,从当前史料看,从秦汉开始,大陆民众大规模的进入海南,移居海南的人主要体现在官吏落籍入琼、戍守军人落籍入琼、商贾迁琼、苗族迁琼、疍民大量迁琼和流民入琼等方面。
关键词:明代;海南;移民海南是个移民社会,从当前史料看,海南岛的黎族也是从其他地方移居而来,从秦汉开始,大陆民众大规模的进入海南,五代以后,中原战乱频繁,大批中原人纷纷南下,其中有不少迁到了海南岛。
到了明代,大陆移民进人海南岛的人数达到了高潮。
据统计,明代是海南人数骤增的时代,据明嘉靖《广东通志》载,明代海南的大陆移民增至33万多。
现从史料梳理明代海南的移民状况,不当之处,敬请专家是正。
第一,官吏落籍入琼。
明代是大陆官员在琼任职最多的朝代,万历《琼州府志》载有明代在海南的官员多达300余人。
这些官员任职期满后,因久于官,乐其风土,遂居于琼。
据统计海南109个姓氏的170多位迁琼先祖中,就有123位是官员出身,占72%。
以福建莆田人为例,如。
杨乃文,洪武二年(1369)到海南任职,后落户会同县。
伍宗德,景泰年间到海南任琼州府学教授,任职满后落居在琼山县府城甘蔗园村。
蒋廷芳,任澄迈县教谕,其子蒋鼎贤,官至儋州知州,任满后,父子落籍琼山风华都。
第二,戍守军人落籍入琼。
明代海南建立卫所、实行屯田制。
自从海南改隶广东省、成立海南卫后,于洪武七年,陆续增兵,添加前、中、后三所。
此后,又陆续在澹、万、崖各州和清澜、昌化、南山设立了6个守御千户所作为外围。
到正德年间,海南卫内外各11千户。
这些军人主要是“南、恩、藤、梧、高、化之征夫”,与民杂居,且耕且守,其中有不少人服役期满后,留了下来,成为当地的居民。
史载:明初而吾边郡卫所之设,周繁尚如此,则规模之度越前代。
当时军士已万数千人,继又迁配,数目倍增。
至正统间,军尚以千计,巡捕也三百人,武并肯输劳者,凡膺勾当俱足任使。
如,钱春,河南汝阳人,明初从军入琼任千户,后来定居琼山前所徐家屯、沙港村。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海南卷)一、选择题1.西藏地区考古资料显示:距今5000年前后的卡若遗址出现了粟的栽培和猪的饲养;在昌果沟遗址发现了距今3370年前后的炭化粟和上百粒青稞;在故如甲木和曲踏遗址发现了2—4世纪的茶叶、丝绸以及青铜与铁等金属制品遗存。
这有力佐证了西藏地区()A.生态环境受到新物种引进的严重影响B.与其他地区存在持续的物质文化交流C.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D.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2.狮子不是中国本土物种。
有学者研究认为,狮子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为中国人所了解,其形象从汉代起扎根于中国艺术,代表有看门狮子、象征祥瑞的器物装饰以及狮子舞等,舞狮作为中国民间节庆常有的节目,也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
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见贤思齐的重要内涵B.兼收并蓄的基本特点C.崇德尚贤的思想理念D.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3.隋末起义的领导者成分复杂,大致可分为乡民、贵胄大族、豪族官吏三类,起自民间者不占优势。
起义从当初逃兵役、反暴政的行为演变为推翻隋朝的政治斗争。
《唐会要》记“创业君臣,俱是贵族”。
这说明()A.隋唐的选官制度发生了重要的转变B.唐初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激烈C.隋唐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了新阶段D.唐初统治仍以士族地主为政治基础4.南宋初年在邕州(今广西南宁一带)设有买马司,专门负责从大理等地区买马的事宜。
在贸易中除使用银钱以外,还以盐和锦、彩等丝织品进行交换。
陆游诗中咏道:“国家一从失西陲,年年买马西南夷。
”这一举措()A.加深了民族间的交融B.缓解了南宋财政危机C.体现了羁縻政策失效D.推动了南宋文化繁荣5.图1是《东坡笠屐图》。
其文本故事最早的叙事是:东坡在儋耳→观闵客草舍→偶得一箬笠戴归→归女小儿皆笑,邑犬皆吠,此后陆续增加了“遇雨”“从农家借箬笠穿屐而回”“东坡向海南友人黎子云借阅柳宗元文集”“东坡看过其笠屐图像后自为题咏”等情节。
《东坡笠屐图》的故事不断被演绎的主要原因是()图1A.文人通过艺术创作还原真实历史场景B.民众借助历史人物故事表达精神诉求C.理学思想强化了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D.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根深蒂固6.晚清秀才刘绍宽在1894年前就阅览过《物理小识》等西学书籍,但仍学经义。
浅谈南海争端摘要:南海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由于其丰富的油气资源与重要的海上地位而越来越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
进一步复杂化、国际化的南海争端已经逐渐陷入了既打不得,又谈不拢,更拖不起的被动局面。
通过课程的学习以及在网上查询的资料,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南海争端的由来、影响因素和解决的方法。
由此使我们当代大学生更肩负着建设强大中国,贡献自我力量的历史责任感。
关键词:南海争端由来依据解决方法海洋对于一个国家意味着边界、国防和海洋权益。
近代,清王朝用血淋淋的事实告诉了所有中国人忽略海防将导致怎样的结果。
直到今天,东海钓鱼岛、南海争端、台海问题,仍在折磨着每一个中国人。
和其他大国相比,中国的弱势显而易见,没有航母并不是最大缺憾,领土不完整才是中国最大的痛。
放眼南眺,祖先留下的蓝色海洋现在还好吗?在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上,有争议的有150万,其中相当部分已经被外国实际控制或蚕食分割,丢失的海洋国土面积相当于上世纪沙俄从中国割去的陆地疆域的总和。
一半海疆被明抢,中国什么时候变成了唐僧肉?这其中,情况最严峻的要属南海诸岛。
一、南海争端的由来大量翔实的史实证明,南沙群岛是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和开发经营的,中国政府早已对其行使管辖和主权。
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45年,国际社会开始建立大陆架制度,当时主要是指水深200米以内的海底区域,这是美国提出的。
1958年,联合国制定了《大陆架公约》。
与此同时,拉美国家又提出了200海里海洋权的要求。
1973年开始的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讨论了大陆架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规定:大陆架按照大陆的自然延伸原则确定,同时,沿海国有权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专属经济区位于领海以外,不是沿海国领土的一部分,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有对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以及对海洋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建设人工岛等事项的管辖权,被认为是沿海国管辖海域的一部分。
浅谈海南黎族文化的变化——以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为例中国的55个多彩的少数民族,他们分别分布在神州大地的各处,而在海南,则是以黎族为主要的少数民族聚集点,是这个岛屿上最早的居民和开拓者。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
黎族也不例外,它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并且每一种风俗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说。
黎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
黎族的传统文化,是在海南岛特有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文化,千百年来,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绚丽多彩的光辉篇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在改革开放的春风的沐浴下,海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黎族的文化也受到了冲击而发生了变化。
下面,以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黎族文化的变化。
1、黎族人民居住的房屋建筑的变化。
在最早的时期,黎族人民的建筑很是奇特,其居住的房屋主要是船型的茅草屋。
由于这类房多呈斜向半架空或水平低架空状,故又可称之为干栏建筑,是黎族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住宅类型。
在汉族“金字塔”形屋尚未转入黎族地区之前,船形屋是海南岛黎族人民的主要住房形式。
当你达到深山中的黎寨,最能引发对族群的神秘感,无疑是由一座座默默无言的船型屋。
它令人在茂密的山林中联想起海岛上是海洋文化的传承。
他们是利用简单的天然材料就地取材,用自己民族的独特方法建造的,即能避风挡雨,隔热御寒,又能防避瘴疬和野兽毒虫的侵害。
住宅的外形结构和屋面处理非常有利用抵挡海南强烈的阳光照射,台风和暴雨的袭击,充分地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和独特的建筑文化。
原始建筑材料非常简单,多数是竹干、大树的侧干、茅草和棕叶等,这样小规模的取材对原始林的破坏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从样式上分船型屋和金字形屋两大类。
船形屋的整个屋顶共如船只形,以竹木构架,藤条捆扎,茅草盖顶,接到地面,屋内不隔间,对头开门,门上屋檐伸展,檐下为休息、置物的场所,一般不设窗户,据说开窗会有“恶鬼”进入屋内,作祟人畜,引起疾病。
浅谈中国南海问题一、南海的历史与现状南海又称南中国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海域,总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濒临中国大陆和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越南、泰国和柬埔寨。
南海诸岛分在我国海南岛以南和以东的南中国海上,按其分布形势,分为四大群岛,即东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目前西沙群岛归中国大陆管辖,东沙群岛归中国台湾管辖,中沙群岛基本处于海平面以下,最大岛屿黄岩岛由菲律宾控制。
南沙群岛是我国南海四大群岛中分布最广、位置最南的群岛。
南北长500多海里,东西宽400多海里,总面积24.47万平方海里,现属海南省辖区。
南沙西邻越南东濒菲律宾南临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向北是西沙、中沙群岛与海南岛相望,是中国传统海疆的最南端。
从历史上看南海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最早可上溯至秦汉时期就已经发现并命名南海诸岛,汉朝中期中国人已经发现了经南沙群岛到印度洋的航线。
此后,历代政府不间断地对南沙群岛行使实际管辖。
唐朝时南沙群岛划归琼州府管辖。
到清朝时中国人民在南沙海域捕鱼并居住,清政府将南沙群岛划入中国版图。
从最早发现到拥有主权,再到开发和利用,中国都远远早于其它国家,对此我们都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其中就包括南沙群岛。
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它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日本窃取的领土归还中国,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岛。
在此后的一系列国际会议和国际实践中,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也一直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
20世纪70年代以前,英、法、美、苏等国出版的《世界地图集》,以及各种文献和权威的百科全书均清楚地将南沙群岛标属于中国。
目前南海诸岛的现状是,被越南强占的岛屿有29个,占据最多;菲律宾有8个,占据最早;马来西亚占据了5个。
还有印度尼西亚和文莱分别抢占了2个和1个。
实际上,被中国控制的岛礁只有9个(大陆8个,台湾1个)。
海南发展机遇作文海南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的南部,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南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这个背景下,海南的发展机遇作文应该如何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几篇相关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南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的南部,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南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这个背景下,海南的发展机遇作文应该如何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几篇相关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海南发展机遇》海南,这个美丽的海岛,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南作为中国的重要经济特区,将在未来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蓝天、碧海、沙滩、热带雨林等,这些资源为海南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海南还拥有丰富的热带农产品资源,如橡胶、椰子、槟榔等,这些资源为海南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海南还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如渔业、石油、天然气等,这些资源为海南的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海南的发展机遇不仅体现在自然资源方面,还体现在政策支持方面。
中国政府一直在大力支持海南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金融支持、人才政策等,这些政策将为海南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未来的发展中,海南将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与国内外的合作,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海南也将注重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让海南成为一个美丽、宜居的城市。
海南的发展机遇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积极参与海南的发展,为海南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海南发展机遇》海南,这个中国最南端的省份,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海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海南的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拥有美丽的海滩、清澈的海水、温暖的气候和丰富的热带农产品。
浅谈明代移居海南的概况作者:黄诗琦史振卿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4期摘要:海南是个移民社会,从当前史料看,从秦汉开始,大陆民众大规模的进入海南,移居海南的人主要体现在官吏落籍入琼、戍守军人落籍入琼、商贾迁琼、苗族迁琼、疍民大量迁琼和流民入琼等方面。
关键词:明代;海南;移民海南是个移民社会,从当前史料看,海南岛的黎族也是从其他地方移居而来,从秦汉开始,大陆民众大规模的进入海南,五代以后,中原战乱频繁,大批中原人纷纷南下,其中有不少迁到了海南岛。
到了明代,大陆移民进人海南岛的人数达到了高潮。
据统计,明代是海南人数骤增的时代,据明嘉靖《广东通志》载,明代海南的大陆移民增至33万多。
现从史料梳理明代海南的移民状况,不当之处,敬请专家是正。
第一,官吏落籍入琼。
明代是大陆官员在琼任职最多的朝代,万历《琼州府志》载有明代在海南的官员多达300余人。
这些官员任职期满后,因久于官,乐其风土,遂居于琼。
据统计海南109个姓氏的170多位迁琼先祖中,就有123位是官员出身,占72%。
以福建莆田人为例,如。
杨乃文,洪武二年(1369)到海南任职,后落户会同县。
伍宗德,景泰年间到海南任琼州府学教授,任职满后落居在琼山县府城甘蔗园村。
蒋廷芳,任澄迈县教谕,其子蒋鼎贤,官至儋州知州,任满后,父子落籍琼山风华都。
第二,戍守军人落籍入琼。
明代海南建立卫所、实行屯田制。
自从海南改隶广东省、成立海南卫后,于洪武七年,陆续增兵,添加前、中、后三所。
此后,又陆续在澹、万、崖各州和清澜、昌化、南山设立了6个守御千户所作为外围。
到正德年间,海南卫内外各11千户。
这些军人主要是“南、恩、藤、梧、高、化之征夫”,与民杂居,且耕且守,其中有不少人服役期满后,留了下来,成为当地的居民。
史载:明初而吾边郡卫所之设,周繁尚如此,则规模之度越前代。
当时军士已万数千人,继又迁配,数目倍增。
至正统间,军尚以千计,巡捕也三百人,武并肯输劳者,凡膺勾当俱足任使。
纪念海南解放56周年:“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经验和启示……二十三年经验和启文,林鸿范I印I国共产党领导的海南革命武装斗争从1927年9月23日起至1950年5月1日全海南解放,坚持孤岛奋战23年红旗不倒,创造了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奇迹.这个奇迹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原因.如中共中央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人民的觉醒,武装队伍和统一战线的作用等,这些都是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然而,为什么在相同的外部条件下,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实践,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有些地区的革命刚兴起就失败,或者半途而废,而海南革命斗争却坚持23年,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岂止是革命普遍规律的作用l对于海南革命斗争红旗不倒经验的总结研究,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很有意义的.海南革命斗争的”五个始终”海南革命斗争23年红旗不倒,前后经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斗争之激烈与复杂,堪称艰难卓绝.其主要特点是:第一,革命斗争的领导核心始终存在.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1947年5月改为中共琼崖区委员会),这个革命领导核心从1927年6月起至1950年5月海南解放, 其间虽有1929年5月,7月和1937年10 月3次遭敌人破坏,但都能及时恢复健全, 因此,革命斗争的领导核心始终存在.第二,革命政权组织始终存在.在中共琼崖特委领导下的革命政权组织,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变化而变更,但始终没有中断.先后建立了琼崖肃清反革命委员会,琼崖苏维埃政府,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琼崖民主政府,琼崖临时人民政府等.第三,革命武装队伍及武装斗争始终存在.在中共琼崖特委领导下的武装队伍,先后经历琼崖讨逆革命军,琼崖工农革命军,琼崖工农红军,琼崖红军游击队, 琼崖抗日独立队,琼崖独立总(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等沿革.其武装斗争也一直以游击战,阵地战和运动战等不同形式不断地进行着.第四,革命中心根据地始终存在.在中共琼崖特委的领导下,琼崖的革命斗争从1927年9月全琼武装起义后,便建立了农村革命中心根据地.在各个不同时期虽有区域之转移,但相对稳定并起着指导全琼革命斗争的中心根据地始终存在.其先后建立的中心根据地有乐会县第四区革命根据地,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琼东县第四区革命根据地,琼文革命根据地,美合抗日根据地,六芹山革命根据地,白沙革命根据地,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等.第五,革命群众团体组织始终存在.在中共琼崖特委的领导下,各不同时期革命群众团体组织,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先后建立的群众团体组织有共青团,工会, 农会,妇女解放协会,少锋队,儿童团,青年救国会,妇女救国会,妇女联合会等.这512006HainanToday今日海南21些组织都是琼崖党组织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斗争的得力助手和有生力量.海南革命斗争红旗不倒的经验海南革命斗争23年红旗不倒,并非一帆风顺,其斗争之艰难卓绝是中国革命史上罕见的.其间有国民党军队的反复进攻,”围剿”;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队的“蚕食”,”扫荡”;有来自共产党内部“左”的或右倾的错误的干扰,如”城市中心论”,”内部肃反”,”北撤”,”南撤”等,此外,还有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自然灾害的频繁,物质供应的奇缺,等等.这些革命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锻炼和考验了海南的共产党人,海南的革命队伍,造就了成千上万的革命英雄,创造了富有海南特色的革命斗争经验.海南岛孤悬海外,远离党中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文化落后.为什么能在这样一个主客观条件异常困难的孤岛上,坚持革命斗争23年红旗不倒?究其主要原因与经验,主要有:第一,革命领导核心的团结稳定是革命红旗不倒的关键.领导海南革命斗争的核心就是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这个核心从1927年6月至1950年5月,先后有8人任过特委书记和代理书记,8个领导人中真正形成核心代表的只有3人,即杨善集,王文明和冯白驹,前3年的旗手是杨善集和王文明.杨善集是琼崖革命斗争的先行者,着有大量革命理论着作,是琼崖党政军革命组织的创建者,是全琼武装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并献身于全琼武装总起义,被称之为”琼崖革命先驱”.王文明在特委书记这个岗位上三上三下,亳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服从组织的决定,保留个人意见,维护团结稳定的革命大局,创建琼崖党政军革命组织,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琼崖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并在关键时刻提议任用冯白驹为特委领导核心的代表,为琼崖革命鞠躬尽瘁,群众称之为”琼崖工农群众领袖王文明”.1930年1月王文明病逝后,冯白驹支22今日海南HainanToday5/2006撑琼崖革命斗争红旗20年直到全琼解放.其间虽有王伯伦和李明代理特委书记两年多时间,但真正起核心代表作用的是冯白驹.冯白驹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了琼崖革命斗争的方针,政策,道路,策略和传统,使全琼的革命斗争闯过一个又一个的暗礁险滩,到达了最后胜利的彼岸,周恩来称之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海南革命斗争23年红旗不倒的关键就在于这些革命领导核心的精诚团结和相对稳定.第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革命红旗不倒的根本.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革命工作的根本,抓住这个根本,革命就无往而不胜.海南革命领导核农革命家.1927年9月全琼武装起义失利后,他便带领特委机关及革命队伍驻扎于乐会县第四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运动.1928年初,在他直接主持下制订了完全从海南实际出发的《土地问题的临时办法》,《办法》不提”没收一切土地”,而提”没收一切地主土地及公田”,同时,规定对地主家属,酌情留给耕种土地,采取给出路的政策.这个《办法》公布后,农民非常满意, 全琼的土地革命运动很快便掀起了高潮. 1928年底,正在琼崖第一次反”围剿”失利的情况下,特委书记黄学增执行广东省委”城市中心论”的指示,将特委机关迁往海府地区开展城市工作.时任特委常委,琼崖苏维埃政府主席的王文明,对此心的代表人物杨善集,王文明,冯白驹,就是牢牢地抓住这个根本,使海南的革命斗争不断克服困难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杨善集1926年1月21日在《寄旅俄革命同志的一封信》中就明确而精辟地指出:”十月革命的经验是宝贵的,但这不过是一些重要的原则,至于应用的方法和策略,非就地去找不可很呆板的搬来中国,是一个笨子.不是一个列宁主义者真正的列宁主义者,是能够在革命运动中去找经验,去找到不违背原则的经验.”杨善集是这样讲,也是这样做.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他立即指示王文明带领革命队伍离开城市向农村转移,有效地保存了海南的革命力量.王文明是一个以务实着名的琼崖工持保留意见.王文明带领琼崖苏维埃政府机关和红军队伍做好群众工作后,向母瑞山转移,开辟母瑞山革命根据地.实践证明王文明的意见是正确的.母瑞山根据地在王文明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党政军民生产自救,革命形势迅速发展,革命的力量再次得到保护和发展.相反,翌年秋,特委机关在海口遭敌人破坏,黄学增被捕牺牲.特委机关被破坏后王文明和冯白驹又创造性地从当时的实际出发,在内洞山召开各县委代表联席会议,重新建立健全特委领导核心,这次会议在王文明的提议下冯白驹被选为持委领导核心成员,并成为后20年琼崖革命斗争领导核心的代表. 冯白驹在后20年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了杨善集,王文明等开辟的革命道路,革命传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巩固和发展了海南的革命斗争成果.特别是在处理解放战争时期的”北撤”“南撤”问题上,集中表现了以冯白驹为代表的特委领导核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革命原则.1946年夏,中共广东区委决定将琼崖纵队北撤到山东烟台.冯白驹等琼崖革命领导人认为”北撤”虽是为了顾全大局,但不能简单执行, 必须从海南的实际出发,做好”北撤”和坚持斗争的两种准备.后因国民党广东当局不承认琼崖纵队的合法存在,北撤”未能实行.而后中共广东省委以保护琼纵的力量为由,又提出要求琼崖纵队”南撤”越南.冯白驹等对此进行反复研究,认为坚持斗争比”南撤”更符合海南革命斗争的实际,并于10月26日以冯(白驹), 黄(康),李(明)名义向中央发出《关于琼崖斗争成败关键问题的请示》电,并将特委《坚持自卫反击再决议》随电上报. 10月3O日,由毛泽东主席拟稿,中共中央给琼崖特委复示:”冯,黄,李:西宥(即10月26日)电悉.你们意见很对,你们应当坚持斗争,……你们《坚持自卫反击再决议》是正确的.”党中央的电示,肯定了琼崖特委坚持琼岛斗争的决策,指明琼崖革命斗争的任务和方向,是琼崖党和人民走向胜利的指南.第三,共产主义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革命红旗不倒的精神支柱.海南革命斗争23年红旗不倒是成千上万革命者和革命烈士用血汗支撑着的, 他们自从踏进革命队伍,就抱定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前赴后继将革命进行到底.杨善集身为特委书记,在领导全琼武装起义时冲锋在前,并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王文明为了海南的革命,妻儿,兄长,侄子,侄媳一门8位忠烈为革命献身.冯白驹23年如一日,为海南革命赴汤蹈火,出生入死, 无私不畏.琼崖革命先驱,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三师党代表王器民1927年在广州”4?15”事变中被捕入狱,牺牲前给妻子慧根的遗言书中写道:”为求主义实现奋斗,为谋民众利益而牺牲.自我立志革命, 参加实际工作以来,这两句以成誓词,……我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而牺牲,我的革命目的达到了”.王器民同志的遗书道出了琼崖革命者的铿锵心声,是海南这支特殊革命队伍压不垮,打不倒的精神支柱.第四,培养造就革命人才是革命红旗不倒的决定因素.革命的道路和方针政策决定之后,革命的人才就是革命成败的决定因素.海南23年革命斗争的环境,是非常特殊的环境,远离中共中央,与广东省委也是隔海相望,还有敌人的严密封锁,人才靠上派和外调是靠不住的,必须就地培养解决. 中共琼崖特委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是非常清醒的,始终把培养人才的工作放在特委工作的主要议程上,并由第一把手亲自抓.最早创办培养人才的学校是琼崖仲恺农工学校,是王文明,杨善集等亲自创办的.尔后先后创办了琼崖军政干部学校, 琼崖高级列宁学校,琼崖抗日公学等,同时在各个不同时期,还出版各种不同的报纸,刊物.这些学校和舆论工具,教育培养了成千上万的革命人才,满足了各个时期各种人才的需要,成为海南革命红旗不倒的决定因素.第五,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是革命红旗不倒的靠山.冯白驹有一句名言:”山不藏人人藏人”,这是对海南革命斗争23年红旗不倒的深刻总结.海南孤岛奋战23年红旗不倒的源泉和靠山,就是三百万琼崖人民对革命真心实意的拥护,革命队伍的衣食住行来自群众,革命队伍的兵源武器来自群众,革命队伍一切活动是群众用自己或亲人的生命保护而进行的,如果没有海南人民真心实意的拥护,就没有海南革命的最后胜利.海南革命斗争红旗不倒的启示海南革命斗争23年红旗不倒的经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海南三百万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其一,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工作不可能没有一个领导核心,衡量这个领导核心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她领导下的事业是否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一个单位的事业要发展,其领导核心必须团结稳定,团结是基础,稳定是前提,发展是目的.只求团结稳定而不求发展的领导核心和事业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维护团结稳定发展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大局,是检验人和事业好坏,成败的大是大非标准.其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工作不是重复历史,而是要解决现实问题.因此,不能唯上,唯书,只能唯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根本.其三,是否为人民谋利益是人品和事业成败的试金石.一个人的品质好坏和他所谋的事业是否成功,最终的检验是是否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尽管现在是市场经济, 这个为人为事的原则都不会变,一个人如果只为自己或少数人谋利益,最终坑了群众,名毁人亡是必然的结果.其四,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才是人类的精华.人事人事,人在先事在后,事在人为.战天斗地的事要有人去做,能否成功?要具备主客观条件,主客观条件的掌握和驾驭者是人,研究,掌握和实践主客观条件而使事业成功者就是人才.因此,人才问题就是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对于人才问题,也是事业发展的百年大计问题, 必须立足于培养,现实中存在的重引进, 轻培养,重文凭,轻水平,重使用,轻管理等倾向是必须克服的.其五,人心向背是事业成败或得失天下的根本.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近半个世纪的较量,中国共产党得了中国的”天下”,从”在野党”变成了执政党,国民党则失去了中国大陆的”天下”.这不仅是权力,物力,财力和人力的较量,而是人心的较量,人心向背的结果.海南革命胜利的事实也雄辩地证明了这一条真理.不管多大的困难,只要你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和你在一起奋斗,最终目的就一定能实现.晒(作者单位: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责任编辑刘宁512006HainanToday今日海南23。
浅谈新时期军供保障工作军供站是地方政府根据部队需要设在交通沿线支援过往部队的组织机构和战备设施,属半军事化性质单位。
工作任务是保障过往部队、入伍新兵、退伍老兵和支前民兵、民工等运输途中饮食、饮水的供应。
是军队后勤工作的延伸和补充、是国防和部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政府拥军的窗口,更是沟通政府与军队的桥梁和纽带,做好军供工作对国防和部队建设、对密切军民军政关系意义重大。
随着改革的深入、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不断加强,军供工作也随之迎来新的任务和要求。
为适应新要求,立足快速供应保障能力,全面提高快速供应水平,提升军供工作质量,不断推动军供工作向正规化、科学化、现代化迈进,现就新时期军供工作,谈谈本人一些浮浅的见解。
一、新时期军供保障工作的思路(一)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军供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社会也处于转型时期,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社会发展、稳定是全党全国工作的重点。
保持社会稳定,是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可缺少的条件,而军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坚定基础和可靠保证。
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给军供工作带来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但是军供站的性质没有变。
它不仅要完成战时部队输送途中饮食、休整等保障任务,还要承担平时部队抢险救灾、维护稳定、战备演习等应急保障任务,作用十分重要。
作为为过往部队服务的组织机构和战备设施,军供站是伴随着军队输送途中饮食保障需要的产生而产生,只要有部队机动,就有部队运输途中的饮食保障,就离不开军供站。
民政部、总后勤部发民[2003]1号文中明确指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部队在输送过程中的饮食保障,仍通过军供站来组织实施”。
特别是现代战争、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速决性、时限紧、要求急的特点,因此,人民军队也必须具备快速反应和机动能力,那么,军供站的保障也一定要服从军队快速反应和动机需要,提高快速保障能力,所以,新时期的军供工作仍十分重要,任务十分繁重,责任十分重大,使命十分光荣,因此,只能加强,不能减弱。
浅谈“假日海滩”景区的旅游评价摘要“假日海滩”景区位于我国海南省的海口市,是一个以我国4A级的海滩景区,其可供开发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热带滨海风情极富魅力,旅游特色鲜明。
本文立足于海南省致力于打造国际旅游岛的政策背景,并结合海南省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浅析“假日海滩”景区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开发与保护“假日海滩”景区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以及对策。
关键词假日海滩开发旅游评价2008年4月海南省政府发布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要将海南省打造成为国际旅游岛。
海洋旅游业是海南旅游产业中的重要一支,海洋旅游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为依托,以3S(阳光、沙滩、海水)为主要内容,以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的海洋游览、娱乐、体育活动和疗养活动等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海洋旅游按活动范围可分为滨海游、海上游、海底游、远洋旅游、海岛游等,按活动内容可分为海洋风光游、海洋生态游、海洋文化游、海洋度假休闲游、海洋运动娱乐游、海洋健康疗养游、海洋购物游等。
自海南省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海南省经济和各项社会指标得到了快速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新型工业、海洋旅游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2010年,海南海口“假日海滩”景区正式晋升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获批后,建立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开放性、公众性的国家4A 级景区。
海口“假日海滩”旅游景区位于海口市区西北部,北邻琼州海峡,东起西秀海滩,西靠贵族游艇会,南依滨海大道,全长7 公里,陆地面积约33 公顷,距海口市中心区约10 公里,是在海口欣赏海景的“黄金海岸”。
一、“假日海滩”景区的发展现状“假日海滩”于1995年7月开业,是海口市委、市政府授权,委托海口假日海滩开发管理有限公司开发、经营管理的大型海滩旅游观光景区,是海南省旅游定点单位之一。
“假日海滩”位于海口市西北部,东起西秀海滩,西止五源河口,北临琼州海峡,南至滨海大道,占地总面积33公顷,海滩全长7公里。
浅谈海南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1. 引言1.1 海南红色文化的定义海南红色文化是指在海南省特有的历史、地域、民俗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传统。
它包括了革命斗争、革命历史、红色旅游、红色教育等多个方面,是海南省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南红色文化具有浓厚的红色氛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海南省文化传统的重要代表。
海南红色文化不仅是一种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它蕴含着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优秀品质,激励着当代人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而不懈奋斗。
海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展望。
通过深入挖掘海南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传承红色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解决面临的挑战,保护传承红色文化的利益,推动创新发展等措施,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海南红色文化,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
1.2 海南红色文化的重要意义海南红色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承载着革命历史的光荣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在海南的延续和发展。
海南红色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特殊的意义,不仅是海南人民对革命先烈的怀念和纪念,更是一种对民族精神和道德品质的传承和弘扬。
海南红色文化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激励和引导广大人民锐意进取,发扬光大,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省份而奋斗。
海南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能够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更能够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海南红色文化的重要意义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和缅怀,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和引领,是海南人民前赴后继、继往开来的不竭动力和永恒动力。
2. 正文2.1 海南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海南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海南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重要据点之一。
当时,海南岛上兴起了一系列革命斗争,包括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一时期,海南岛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志士,他们英勇奋斗、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浅谈琼剧发展与传承林东(海南省琼剧院,海南 海口 570203)摘要:戏曲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之一,然而中国的戏曲与古希腊的悲剧以及印度的梵剧被统称为世界的三大古老戏剧文化。
琼剧作为戏曲百花园中的一员,它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同时。
其生存环境和受众群体的状况也是越来越少,为此对于琼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琼剧作为地方戏曲,其工作在当前发展的重要关口,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好形势?如何现实存在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从而加强地方戏曲发展指导,深化地方戏曲改革传承和发展呢?关键词:戏曲;琼剧的发展现状;发展琼剧的有效对策一、琼剧的发展现状随着我国经济体不断地发展,国民生活节奏也随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戏曲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方式,如今的它已经不再是人们娱乐生活的主要活动之一,为此戏曲的受众群体也越来越少,人们对戏曲的关注度也越来越低,这就导致戏曲这一门传统艺术出现了严重的失调,且在发展与传承的道路上也出现了阻碍;虽然我国的地方戏曲种类是非常多的,除了大家耳熟能闻的京剧、黄梅戏、越剧这些大家戏曲类型外,还包含有潮剧、闽剧、汉剧、晋剧、扬剧等地方戏曲类型,不管是大剧种还是地方剧种现有的发展状况都呈一个不稳定的趋势发展,然而作为具有代表地方性文化艺术的琼剧也不例外,如今的琼剧艺术这一地方戏曲文化也临着失传的困境。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琼剧传承发展赋予了高度重视以及出台一些相关的保护政策和保护措施,但是在传承与创新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相对性和绝对性问题,在具体实施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阻碍,这就导致琼剧的保护工作一直无法得到有效实施。
琼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主体对象还是人,但是现在生活娱乐元素多元化的出现,人们对琼剧兴趣也是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不愿意去了解琼剧,观看琼剧、学习琼剧这门地方戏曲艺术的人也出现了断层,从而导致很多的琼剧从业人员在年龄出现了青黄不齐的状况,直接性导致琼剧接班人的缺乏,并且很多接班人都只是把戏曲工作作为一种工作方式、谋生手段,失去了对戏曲的热忱之心,导致地方戏曲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海南发展得失与展望系列--转载至天涯论坛一、先天禀赋优劣并存,一把好牌打得稀烂就一省而言,海南是中国第一海洋大省,扼“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坐拥无尽的海洋资源和蓝色国土,具有极佳的区位优势,近傍粤港澳,遥望宝岛台湾,内靠我国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外邻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亚,地理位置位于西太平洋环形带上,处在日本到新加坡的中段,直接面向东南亚,靠近国际深水航道,拥有优质绵长的海岸资源和国际高标准的远景规划,这一切都说明了海南省目前具备的先天禀赋优越。
而周围琼州海峡、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雷州半岛,东南亚及邻国等这些优良的发展要素加持,使得海南省犹如镶嵌在祖国南端的一个夺眼明珠,光芒万丈。
但是海南的区位劣势也很明显,首先便是经济腹地的缺失。
同珠三角,长三角的城市对比起来,你会发现,海南经济的发展缺乏广阔的经济腹地支撑,这使它在资源要素的获取和发展经济方面缺乏纵深和广度,在对内对外经济竞争时毫无竞争力可言。
其次就是缺少工业支撑。
虽然官方和民间口径一致认为海南岛在改革开放以前是国防前线,工业水平发展落后,经济产业主要是橡胶渔业加工食品等少数几个行业而导致建省后经济发展慢,但是我们想说的是,1988年海南建省前,内地绝大部分省份和城市经济基础和工业发展水平也好不到哪里去,以此为海南发展现状来作解释显得不专业且太幼稚,自己不努力发展竟然去怪罪历史原因,作为对海南历史熟悉的人都清楚的感同身受,海南全省的工业发展水平,远远赶不上内地一个地级市的工业发展(注意:是一个省PK 不过一个内地市),而工业为利润之源,为税收之重头,没有工业支撑的城市在现代社会注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而海南省重点发展的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虽然很时髦,但旅游业兴起一个城市快,摧毁一个城市也快,这同旅游业高度的波动性和脆弱性是分不开的。
第三,海南的劳动力资源不具有优势,不客气的说是劣势,就人口绝对数量来看,放在国内比较,海南省只能算人口小省,虽然在人口统计上属于人口净流入的省份,但是流入的人口结构同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城市群具有显著不同,据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2016年最新报告来看,流入海南的人口主要是休闲养老,享受消费类人口,其中候鸟老人占比高达75%,这些新流入的人群不可能为海南提供廉价劳动力,更别说紧缺的高端知识技能型人才,没有廉价劳动力的剩余价值榨取,任何一个城市也难以兴旺发达,这话虽然说得有点伤人,但是实情,是中国最大的现实。
你看帝都北京,魔都上海之所以能霓虹璀璨,灯红酒绿,除了大量资金流入积淀外,外来人口前赴后继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到春节的时候,京沪两地的户口优越感就面临生活便利性下降的困扰。
古人讲,一将功成万骨枯,城市也是如此,一城繁华万漂泪。
是北漂和海漂铸就了城市繁华。
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的洪流中,海南仍旧没有找准自己的优势和发展方向,摸着石头摸了30年,就是上不了岸,我们不由得要疾呼,海南何时才能看到经济蓬勃发展的一天。
第四,过度押注和发展第三产业,使得海南产业发展越来越脱实就虚,从官方各种政策文件可以看到,旅游、房地产、养老服务、医疗服务、度假休闲、会展经济等概念的鼓励政策长篇累牍,制造等实体产业却鲜有提及,我们知道,所谓服务业支撑起一个城市是因为有工业的基石在,没有工业基础的城市,高端服务业很容易塌陷,不,是绝对塌陷。
我们虽然不能说海南抛弃了工业发展,但是从海南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数据来分析,结合海南各市县招商引资的成效来看,工业发展已经逐渐不被海南接纳了,特别是在全国对绿色GDP的重视,对环保的重视下,海南更加没有了工业发展的推动力,海南剩下的就是和大陆比绿色、比环保、比低碳,因为海南比不了能源,比不了机械制造,比不了制造,更加比不了信息产业,任何有附加值的产业,海南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积贫积弱,所以我们认为,海南才是中国真正应该进行产业扶贫的省份。
二、脱离城市群和都市圈,封闭的经济更加封闭《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方面提出,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
近年来,中国城市群发展格局加快形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等发展规划均已相继落地,海南虽然有几个城市纳入北部湾城市群规划,但隔着琼州海峡这一天然屏障,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显然是无法和域外地区顺畅通行,从国内外历史经验来看,这一障碍的存在注定了海南无法有效融入北部湾城市群大版图,不论从地理空间还是民间历史来看,海南更应该纳入珠三角洲城市群,所谓纳入北部湾城市群,明显就是甩锅,我们认为的甩锅就是珠三角不带你海南玩了,你自己找乐子玩,内幕在此不多表述。
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再仅仅表现为单个城市的竞争,而迈向更高级的城市群竞争,城市群已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主要空间形态,过去相邻的城市往往是相互竞争的经济体,而现在相邻的城市发展成为抱团发展的城市狼群,资源和要素在城市群中自由流动,优势互补,产业互通,形成一个大的独特的都市经济圈,从当前对于城市群的融入来看,海南没有融入任何一个城市群,前景堪忧。
三、发展形态落后,产业链缺失这里有两个数据比较玩味,一个是海南省政府发布的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中,房地产及相关投资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的72%;另一个是2016全年,海南房地产销售买家中,82%为非海南省户籍人口。
从这两个数据可以管中窥豹,一探海南经济的基础和脉搏,从这两个数据可以看出,房地产仍旧牢牢占据着海南经济的主体,患上了房地产依赖症,虽然海南省政府从十二五时期就开始调转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过重的问题,但是7年过去了,仍旧没有扭转房地产经济在海南省的控制性地位,就像是吸毒上瘾的人,叫嚷着戒毒缺总是戒不掉,可以说海南省与房地产现在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房地产繁荣,海南省经济就好过,房地产衰败,海南省经济就萧条,海南经济完全被房地产绑架,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地区完全依靠房地产能发展繁荣的先例,如果有,请自海南始,实际上,国内金融界和投资界,甚至许多产业界大咖人士普遍看衰海南未来经济的发展和前景。
2018年4月,海南将迎来建省办特区三十周年的好日子,这是一个苦涩的日子,也是一个隆重的日子,怎样向国家有个交代,交付一个什么样的答卷,已经开始考验着现任海南省各级政府。
有人说届时国家会给予海南新的政策利好,但是,但是我们别忘了,国家已经给予了海南两次重大政策,一是建省办经济特区,二是建设国际旅游岛,有政策又能怎样呢。
我们认为,任何重大利好,相信大陆城市都提前实践过,况且以海南省的政策理论和实践水平,最多只是利好而已,不可能对海南经济有任何实质改变。
利好的也仍旧会是房地产投资,而不是海南发展真正急需的基础产业和产业链。
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说到海南,总是那么一句话,我们有全国最好的自然条件,有中国独一无二的蓝天碧海、阳光沙滩,椰风海韵,可能大家听习惯了觉得无所谓,可是我们认为,正是这些所谓的先天条件严重束缚了官方和民间的眼光和建设热情,总是躺在自然条件上吹牛逼,侃大山,认为我有什么什么好的祖上宝贝,资源,资金流、人流自然会统统过来,这种思维模式就是海南社会当前的现实写照。
政府现在以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为海南全省主导产业,以此来发展壮大海南经济,以此为出发点,谋划海南全省各产业的开篇布局,说好听点,高大上,不好听点,我们认为简直是痴心妄想。
不好意思说的比较尖锐,其理由有三:1、旅游与服务业虽然高大上,但不是随便一个城市就能发展好的,特别是旅游业,没有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和旅游产业要素的集中,海南要发展现代旅游业,无异于猴子捞月,并且服务业意味中就业机会少,这也可以很好的解释,一个初来海南的青年,很难在海南找到一份正当工作。
以最新发布的旅游数据来看,2016年全年,海南省实现旅游总收入669.62亿元,接待游客6024万人次,横向与其他地区进行对比,下图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海南全省的旅游收入远远低于大陆一个城市的旅游收入,遑论海南做旅游大省,简直是打脸吧。
此外,中国旅游研究院编制的《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7》中明确列出了海南为国内旅游欠发达地区,所以不论是从数据还是从报告来看,海南旅游等第三产业是很落后的产业,甚至低于国内成都市一年的旅游收入。
图1. 2016年各省区旅游收入成绩单2、房地产经济占比过重,严重制约了海南经济良性发展。
海南是典型的房地产热,商业冷,这样的现状实际上严重限制了人、货、资金的流动,现代社会只有通过商业活动才能形成财富的位移和资金的正向流动,而房地产恰恰相反,会造成资金的水泥化,固定化,不利于社会资金的正向流动,从侧面上造成社会的活力不够。
2016年,海南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7.71%,占GDP总量的44.2%,这样的高比例,放在世界来看,可以冠绝亚洲。
3、政府执政水平不及内地,从建省以来,海南经济建设大部分时间是属于自然资源掠夺性的,不管政府还是民间投资活动,永远是想着利用未开发的土地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来做建设,没有制造业,没有轻工业,没有批发业,连最基本的劳务输入输出都做不了,更何况是高新技术人才,人才也一直是海南建设的短板,这些沉积海南虽然正视过,但仍旧无所作为,好像海南除了利用资源,就没有可倚靠的发展路径了。
我们看同样是特区的深圳、珠海、厦门,汕头,不然只有深圳一枝独秀,但是其他特区发展的也不差,可是到了海南特区,基本上没人好意思再说海南是特区,因为特区不特,反而成了国家级贫困特区。
4、 2009-12-31日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定位海南为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到2020年海南将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可是8年过去了,海南发展成了旅游地产岛,中国养老岛,国际旅游岛的国际游客每年不超过75万人次(按旅行护照计算不超过60万人),其中俄罗斯游客占比超9成,旅游外汇收入3.5亿美元/年,约21亿元人民币,官方总结竟然是再创新高,这样的成绩和效果,我们感到比较失望,所以我们认为国际旅游岛到目前为止的建设基本是失败的,没有达到中央当初的期望和设想。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一个充斥炒作和泡沫的省份/城市吸引的仅仅是投机者,投机者是冷血和薄情的,一旦繁华谢幕,他们不会有一丝留恋和怜悯。
所以海南要想谋得长远的发展,仅仅依靠房地产、旅游、候鸟经济是远远不够的。
海南经济发展的对策、出路与建议一、顶层设计,谋划全局从顶层设计开始,补足传统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布局的短板,优化当前海南投资发展结构,形成一二三产业合理的布局空间和占比,实现经济和社会正向良性循环的产业体系;优先发展中高端制造业、信息产业、食品饮料加工业、新能源产业、现代农业、教育与医疗产业,每个产业都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成建制突破,规模化发展,因地制宜,不要贪大求全,在策略上可以单点突破,集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