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需求响应案例介绍-节能中心
- 格式:pptx
- 大小:221.49 KB
- 文档页数:11
需求响应的主动配电网优化调度研究摘要:在现代社会中,由于清洁能源增长的速度相对较快,在配电网中大规模接入了分布式电源,导致传统电网出现了短路电流增大以及供电可靠性降低等问题。
主动配电网的出现是必然趋势,主动配电网具有较强的时序性,能够通过存储能源,协调控制源荷,将配电网消纳分布式电源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推动了配电网的低碳、经济运行。
而在现代社会通过对主动配电网进行优化调度,更能提高配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需求响应;主动配电网;优化调度引言目前,由于能源日益枯竭,人们逐渐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可再生清洁能源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distributedgeneration,DG)发展迅猛,为提高新能源消纳、引导“源-网-荷-储”良性互动、提升配电网优化运行水平,众多学者针对主动配电网的规划、调控运行、自愈、可靠性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
优化调度方面,在日前阶段预先考虑日内情形,用枚举法来处理电价与光荷的不确定性,研究了有载分接开关与储能的日前调度问题;有学者提出一种全局集中优化与区域分散自治相结合的ADN协调控制方法,全局优化给出各区域交换功率计划值,区域自治则基于反馈控制器调节元件出力、进而实现实时校准,但未考虑ADN无功资源;有学者提出一种基于多代理的ADN两阶段调度策略,日前实行经济调度,日内调节自治区域内的可控DG有功来进行滚动修正,然而未能有效解决电压越限问题;有学者引入半不变量法随机潮流,在ADN日前调度中计及风光荷多重预测误差引起的越限风险,在日前阶段同时考虑调度经济性与安全性。
当前,制约新能源大规模集成入配电网的主要瓶颈在于绿色DG出力间歇波动影响配电网的功率平衡与电压合格。
功率不平衡可借由可控DG调节、需求侧管理与上级大电网功率支撑等手段来应对;而电压越限问题则需要发挥ADN的无功资源优势,在日内运行中跟踪新能源波动,实施有功-无功联合调整、无功就地分散双向补偿,从而避免电压越限。
2021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示范案例2021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示范案例:1. 案例一:某市政府大楼采用LED照明技术替代传统荧光灯,节约能源消耗约30%。
2. 案例二:某医院在手术室中安装自动感应灯光系统,能够根据人员活动情况自动调节灯光亮度和开关,节约用电量约20%。
3. 案例三:某学校利用太阳能发电系统为教学楼供电,实现了部分照明、空调和电器设备的独立运行,年节约电能消耗约50%。
4. 案例四:某政府机关实施办公室用电智能管理系统,通过时间控制、设备监测等技术手段,实现了电器设备的智能开关和用电量监控,节约用电约15%。
5. 案例五:某公共图书馆采用高效节能空调系统,通过冷热源优化配置和温度自适应调节,实现了节能降耗,能源消耗量减少约25%。
6. 案例六:某车辆管理部门推行电动车替代传统燃油车,减少了尾气排放和能源消耗,年节约能源约40%。
7. 案例七:某文化中心建筑采用高效隔热材料和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节能降耗和室内温湿度的自动调节,年节约能源消耗约35%。
8. 案例八:某市政府机关开展定期能源巡检,通过检测设备运行状态和用电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能源浪费问题,年节约能源消耗约10%。
9. 案例九:某公共场馆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太阳能进行热水供应,减少了传统燃气热水器的使用,年节约能源消耗约30%。
10. 案例十:某政府机关建设了智能办公系统,通过设备联网和数据分析,实现了办公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和用电优化,年节约能源消耗约20%。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2021年公共机构在能源资源节约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和技术手段,从照明、空调、用电管理到新能源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进,实现了能源消耗的大幅度降低,为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相信公共机构在未来还将继续推进能源资源的节约与利用,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电力需求响应解决方案电力需求响应解决方案是指通过有效地管理和调节电力需求,以实现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一系列措施。
在我国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电力需求响应成为了解决电力紧张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以下是一些电力需求响应解决方案:1. 加强能源管理意识和节能意识。
通过加强能源管理和节能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能源利用效率意识,减少能源浪费,降低电力需求。
各级政府可以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并制定相应的节能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居民和公众采取节能措施。
2. 发展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具有资源丰富、环境友好等优势,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需求,进一步降低电力需求。
政府可以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和个人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财政支持。
3. 实施差价电价政策。
差价电价是指在供需平衡时,根据电力市场情况对电价进行动态调整。
通过调整差价电价,可以在用电高峰期间提高电价,降低电力需求。
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电价调控政策,鼓励用户在高峰期间减少用电。
4. 推广智能电网和能源互联网。
智能电网和能源互联网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电力供需匹配和能源优化配置的新型电力系统。
通过建设智能电网和能源互联网,可以更加精确地调节电力供需状况,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
5. 鼓励电力储能技术应用。
电力储能技术可以有效储存电力,并在需要时进行释放,提供电力供应。
通过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采用电力储能技术,可以实现在高峰期间储存电力,低峰期间释放电力的需求响应,并减少对电力系统的负荷。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电力需求响应解决方案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电力供需矛盾,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同时,这些解决方案也能够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
主动式配电网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主动式配电网主动配电网“主动”在哪儿?配电网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吗?答案是肯定的。
来看一个主动的案例。
炎炎夏日的一个上午,某大城市中,随着大批空调逐步开启,用电负荷直线攀升,逼近电网所能承受的最高值。
主动配电网主动作为,果断发出“精确制导”的指令,让部分客户家中的空调停运。
几分钟后,负荷曲线趋于平缓,电网风险化解……根据用户何时洗衣服、开空调等用电行为习惯,供电企业事先准备好网络和负荷,为用户提供定制电力服务。
用户则可以随时查询到实时电价,以调整用电行为节省电费,还可以查询选用周边的分布式电源,实现一定区域内的电力资源最优分配。
这不是电影里的场景。
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主动配电网运行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863课题研究成功,这样的场景就将成为现实。
为什么要进行这项课题研究它有何特点对供电企业和客户来说,它能带来哪些好处为此,某报记者进行了详细调查。
为什么要研究主动配电网分布式电源大量进入配电网,到一定程度,传统配电网将面临“电流倒送”危险提及主动配电网的研究,有必要先认识一下配电网的概念和分布式电源的特点。
配电网,指的是在电力网中起分配电能作用的网络。
打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电网主网比作人体的“主动脉”,那么,配电网就是四通八达的“毛细血管”,用户则处于这些毛细血管的最末端。
电由大型发电厂发出,流经主网,通过配电网送到用户,就如血从心脏流出,流经主动脉,通过毛细血管输送至全身一样。
电流自上而下流动,就如同大河衍变成小河,再从小河衍变成小溪。
在传统的配电网中,线路选型、设备选型、相应的继电保护、潮流控制、计量,考虑的都是单方向流动的特点。
分布式电源的出现,使得用户可以不再被动地接受电网输送的“血液”补给,而是具有了“造血”的能力。
但随着分布式电源不断增多,“造血”的量不断增加,其分散性、不稳定性、间歇性的特点,则使得这些新造“血液”不能平缓、定量、持续地输入“毛细血管”。
电力系统中的需求响应技术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电力需求的日益增长,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为了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用电需求,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求响应技术应运而生。
需求响应技术可以通过调整用户的电力消耗行为,使得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更加灵活和高效。
需求响应技术的定义需求响应技术(Demand Response,简称DR)是指通过改变用户用电行为,使其在电力系统供需矛盾加剧时主动减少用电或转移用电负荷,以达到调节供需平衡的目的。
通过采用需求响应技术,电力系统可以在供电不足或供电不稳定的情况下,通过调整用户的用电行为,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需求响应技术的分类根据需求响应技术的实施方式和调整策略,可以将其分类为以下几种类型:1. 时间灵活调整: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调整用户用电的时间分布,将高峰期的电力消耗转移到低峰期,以平衡系统的供需矛盾。
例如,电力公司可以与用户签订合同,对于在高峰期减少用电量的用户给予一定的奖励。
2. 负荷管理: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调整用户的用电设备运行模式或关闭一部分负荷,来减少系统的需求。
例如,通过智能电网技术,可以实现对家电、空调等负荷的远程控制,以降低用电峰值。
3. 储存能源应用: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利用电力系统中的储能设备,将低负荷时段的过剩电能存储起来,在高负荷时段释放,以平衡供需之间的差异。
近年来,随着储能技术的发展,储能设备在需求响应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需求响应技术的优势与挑战需求响应技术的实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优势方面,需求响应技术能够提高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能力,降低用电峰值,减轻系统负荷。
此外,需求响应技术还可以激发用户的参与热情,提高用户对电力消耗的认知,促进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挑战方面,需求响应技术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和管理系统。
监测系统可以实时获取用户的用电信息,而管理系统可以对用户的用电行为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
2021年第2期(总第49卷第360期) No. 2 in 2021 (Total Vol. 49 ,No. 360)建筑节能(中英文)Journal of BEE■建筑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 in Buildingsdoi : 10.3969/j.issn.2096-9422.2021.02.003北京市公共建筑需求响应的实施技术路径探讨+周浩U2,田昕\林波荣“2,常晨晨'吴佳欣2,陈帅元2(1.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2.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84;3.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科学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21 ;4.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44)摘要:自2013年起,北京市为约束公共建筑用能,开展了包括能耗限额管理、差别化电价及节能绿 色化改造等在内的系列措施,并仍在持续尝试一些多样化的、用户侧实施成本较低且又能持续受益的市场化激励手段来促进建筑节能。
其中,电力需求侧响应因具有灵活调节电力供需平衡的同时又能有效激励用户自主节电的优势,被国内外广泛应用。
北京市于2013 -2015年间开展了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工作,并取得了 一定的成效,但这些尝试主要以工业和居民用户为主,尚未充分挖掘公共建筑的节能潜力。
因此,研究以北京市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工作由管理向服务转型为契机,通过文献综述、国内外对比分析等,结合北京市公共建筑特点及电耗限额管理经验,探讨在北京市公共建筑中开展需求响应的实施路径,以期为北京市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与市场化转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耗;参与主体;削峰填谷;激励;基线负荷;合同能源管理中图分类号:[T U-9]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2096-9422(2021)02 >0015-10Implementation Approach of the Demand Response Programsin Public Buildings in BeijingZHOU Ha〇]'~, TIAN Xin}, LIN Bo-rong]'~, CHANG Chen-chen, WU Jia-xin2, CHEN Shuai-yuan2(1. Key Laboratory of Eco-Planning and Green Building, Ministry of Educ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2.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CO., LTD., Beijing 100084, China;3.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Beijing 100021 , China;4. 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Group CO., LTD., Beijing 100044, China)Abstract:Beijing has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measures, including the energy-consumption quota management, differential electricity price, and energy-saving and green renovation to restrict the energy-use in public buildings and at the same time continued to try some diversified, low-cost and sustainable market-oriented incentives to promote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Among them, the power demand-side response is widely used at home and abroad because of its advantage of flexibly regulating the power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while effectively encouraging users to save electricity autonomously. Beijing also tried a pilot work o f p ower demand-side management during 2013-2015, and gained some experience. However, the work mainly covered the industrial and resident users but hardly tapped the energy saving potential o f public buildings. Therefore, this study took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management to service of Beijing ' s public building energy-consumption quota management as an opportunity, explore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demand response in the public buildings,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comparative analysis at home and abroad, etc., combined with Beijing' s public build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xperience of收稿日期:202(M)3-16;修回日期:2021**02-19*基金项目: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科学技术研究所资助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2020 -R-40) ;2019年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顶目15肩浩,等:北京市公共建筑需求响应的实施技术路径探讨energy-consumption quota managemen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market-oriented transformation of Beijing' s public building energy-conservation work.Keywords:electricity-consumption;participants;peak-cutting an d valley-filling;encouraging;base load;Energy Perform ance Contracting(EPC)〇引言2013年起,北京市为约束公共建筑用能[1],以电 耗为切人点[2],以自身历史数据为参考的“限额”作为 考核手段,开始对全市3 000 m2以上的公共建筑实施 电耗限额管理K,建立了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大 数据平台。
电气工程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节能减排应用案例在当今全球高能耗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了各个行业的重要课题。
作为一种前沿的建筑技术,智能建筑凭借其先进的电气工程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介绍几个实际应用案例,探讨电气工程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节能减排应用。
案例一:智能照明系统智能照明系统是智能建筑中常见的节能措施之一。
以某办公楼为例,通过引入电气工程技术中的人体感应、光线感应和调光技术等,实现了精确的照明控制。
在没有人员存在或光线充足的情况下,灯光会自动关闭或调至最低亮度,以减少能源的浪费。
并且,照明系统连接到智能建筑的集中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实时能源消耗情况对照明设备进行智能调度,使得整体照明系统能够更高效地运行,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案例二:智能空调系统智能空调系统是智能建筑中另一个常见的节能应用案例。
以某购物中心为例,电气工程技术结合了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空气质量传感器等设备,实现了对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
通过实时监测室内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等参数,智能控制系统可以自动调整空调设备的运行模式和风速,以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
此外,智能空调系统还可以根据人员密度和室外温度等因素进行自适应调节,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案例三:太阳能光伏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以某办公大楼为例,电气工程技术通过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并将其与建筑电网连接,实现了太阳能的有效利用。
光伏板可以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并将其储存到电池中,供智能建筑的电力需求。
通过智能控制系统的调度,确保在光伏能量充足的情况下优先使用太阳能电能,减少对传统电力的依赖。
太阳能光伏系统不仅可以减少建筑的碳排放量,还可以降低能源成本,是一种经济实用的节能减排方案。
案例四:智能用电监测系统智能用电监测系统是智能建筑中重要的电气工程应用技术之一。
以某工业园区为例,通过引入智能电表、电力管理软件和云平台等技术,实现了对建筑用电情况的实时监测和分析。
电力市场中的用户需求响应与行为研究在当今社会,电力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能源,其市场的运作和发展对于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在电力市场中,用户需求响应与行为研究正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用户需求响应,简单来说,就是用户根据电力市场的价格信号或者激励机制,主动调整自己的用电行为,以达到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降低用电成本等目的。
这种响应行为可以是减少用电负荷在高峰时段的使用,将一些可灵活安排的用电活动转移到低谷时段,或者在电力供应紧张时自愿削减用电量等。
那么,用户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需求响应行为呢?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经济因素是一个重要的驱动力。
当电力价格在高峰时段较高时,用户为了节省电费开支,会有意识地减少不必要的用电,或者将一些用电设备的使用时间调整到价格相对较低的低谷时段。
其次,环保意识的增强也促使一些用户积极参与需求响应。
通过合理调整用电行为,减少高峰时段的电力需求,可以降低对环境的压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外,一些用户可能出于对电力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关注,愿意在关键时刻响应号召,为保障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用户的需求响应行为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用户的用电习惯和生活方式就是其中之一。
比如,上班族在工作日和休息日的用电模式就可能存在很大差异,而家庭中老人和孩子的存在也会对用电行为产生影响。
另外,用户对电力价格的敏感度也各不相同。
有些用户对价格变化非常敏感,只要价格稍有波动,就会迅速调整用电行为;而有些用户则相对不太关注价格,更注重用电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引导用户的需求响应行为,电力公司和相关研究机构采取了多种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是一种常见的方式,通过直接询问用户的用电习惯、对价格的敏感度以及参与需求响应的意愿等,获取第一手的数据。
此外,还可以通过监测用户的用电数据,分析其用电规律和变化趋势,从而推断用户的需求响应行为模式。
建筑电气节能实际案例背景电气节能是当前建筑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建筑电气节能可以通过优化电气系统设计和运行,减少能源消耗和运行成本,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
在本案例中,我们将介绍一个建筑电气节能的实际案例,以展示电气节能的主要措施和效果。
案例背景该案例发生在一座商业办公大楼中,大楼总面积约为10,000平方米,共有20层。
由于建筑运行成本高昂,大楼的管理方决定进行电气节能改造,以减少能源消耗和运行成本。
过程步骤1:能源消耗分析首先,管理方对大楼的电气系统进行了全面的能源消耗分析。
他们检查了建筑的现有电气设备,并分析了各个设备的能耗数据,包括照明系统、空调系统、电梯系统等等。
通过这些数据,他们可以确定哪些设备的能源消耗较高,以及存在哪些潜在的节能机会。
步骤2:照明系统改造根据能源消耗分析的结果,管理方确定照明系统是一个潜在的节能机会。
他们决定将大楼的照明系统从传统的荧光灯升级到LED灯。
LED灯具有更高的能效和更长的寿命,可以显著减少能源消耗和维护成本。
此外,他们还安装了光感应器和运动传感器来自动控制灯光的开关和调光,以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步骤3:空调系统优化下一步,管理方对大楼的空调系统进行了优化。
他们升级了老旧的空调设备,并改善了空调系统的控制策略。
通过引入温控器和定时器,他们可以根据建筑内的温度和使用情况智能调节空调运行模式和温度设定值,以避免能源浪费。
此外,他们还改善了空调系统的输配电路,减少了能源损耗和线损。
步骤4:电梯系统节能管理方还对大楼的电梯系统进行了节能改造。
他们安装了变频器和能量回收装置来优化电梯的运行效率。
变频器可以智能调节电梯的运行速度和电力消耗,而能量回收装置可以将电梯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回收并用于供电。
这些改造措施显著降低了电梯系统的能源消耗。
步骤5:能耗监控与管理为了实时监测和管理大楼的能源消耗,管理方还安装了建筑能耗监控系统。
该系统可以实时收集和分析建筑的能耗数据,并生成详细的报告和图表。
辽宁需求侧响应实施方案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能源资源供给和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增加,能源消费方式和能源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作为能源资源大省的辽宁省,需求侧响应成为了推动能源供需结构优化、促进能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
因此,制定并实施辽宁需求侧响应实施方案,对于促进能源消费方式转型升级,实现能源供需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要明确需求侧响应的概念和意义。
需求侧响应是指通过改变能源消费者的行为,调整能源需求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实现能源需求与供给的平衡。
实施需求侧响应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费峰值,减轻电力供需矛盾,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降低能源消费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排放,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其次,我们要明确辽宁省需求侧响应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辽宁省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
一方面,工业企业和居民生活对能源的需求呈现出高峰集中、波动大的特点,电力负荷峰谷差异明显。
另一方面,传统的能源消费模式导致了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因此,急需制定并实施辽宁需求侧响应实施方案,调整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接下来,我们要提出辽宁需求侧响应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是加强能源消费监测和预测,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化技术,实现对能源消费需求的精准预测和动态调整。
二是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加大清洁能源利用和推广,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是建立健全能源消费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定价、税收和市场化手段,引导能源消费者调整用能行为,降低能源消费峰值。
四是加强能源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能源消费者的节能意识和能源管理水平。
最后,我们要强调加强政府引导和监管,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政府部门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建立健全能源消费监管体系,加强对能源消费市场的监督管理。
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需求侧响应,鼓励企业和居民积极参与节能减排,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