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自身抗体研究进展_夏月平
- 格式:pdf
- 大小:171.71 KB
- 文档页数:3
自身免疫糖尿病一级亲属临床特征、抗体筛查与β细胞功能变化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目的自身免疫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是一种免疫介导的疾病,由于自身免疫攻击胰岛素生成的β细胞导致胰岛素缺乏而引起高血糖。
T1D的发病年龄较小,多发生在儿童、青少年或成年初期,患病率逐年上升,尤其在亚洲地区呈现出明显增长的趋势。
T1D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与遗传、环境、免疫失调等因素有关。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T1D与家族遗传有关,一级亲属中患病风险高于普通人群。
因此,对自身免疫糖尿病一级亲属的筛查和预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本课题旨在探讨自身免疫糖尿病一级亲属的临床特征、抗体筛查和β细胞功能变化,为T1D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对象选择一级亲属中T1D患者的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00名。
其中,男性51名,女性49名,年龄范围8-60岁。
2. 临床检测指标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病史、家族病史、身高、体重、BMI、血压、血糖等。
采集静脉血进行HbA1c、胰岛素、空腹血糖、餐后血糖、C肽、抗胰岛细胞抗体(ICA)、抗胰岛素抗体(IAA)、抗谷氨酰转移酶抗体(GADA)和抗锌转运蛋白8抗体(ZnT8A)的检测。
3.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T1D患病风险评估。
三、研究预期结果和意义通过对自身免疫糖尿病一级亲属的临床特征、抗体筛查和β细胞功能变化的研究,预计能够得出以下结论:1. 一级亲属中的T1D患病风险高于普通人群,不同亲属之间的患病风险存在差异,汇总分析可得到T1D患病风险评估模型。
2. 抗体筛查是T1D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ICA、IAA、GADA和ZnT8A等抗体的检测能够明确T1D的发病风险和预后。
1 型糖尿病治疗中低血糖的研究进展【摘要】根据最新版全球糖尿病地图报告】[1],2019年全球约有4.63亿20~79岁成人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45年,糖尿病患者将会达到7.002亿,糖尿病的患病形势极其严峻。
低血糖、高血糖和血糖波动大是糖尿病血糖管理过程中的三个主要特征,其中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的主要障碍[2]。
【关键词】1型糖尿病;低血糖1现状与定义1.1现状低血糖是T1DM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的常见并发症。
美国著名的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DCCT)证实,胰岛素强化治疗组的严重低血糖发生率增高近3倍[3]。
T1DM总体低血糖发生率达73.3次/人年,其中严重低血糖发生率为4.9次/人年[4]。
1.2定义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指出:血糖水平≤3.9 mmol/L可诊断为低血糖;轻度低血糖为血糖<3.1 mmol/L,伴或不伴低血糖症状但可自行处理低血糖事件;重度低血糖为血糖≤2.8 mmol/L[5]。
2原因分析2.1低血糖的发生风险与危险因素:儿童、老人、病程长、既往有严重低血糖发作或病程较长、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乳糜泻、艾迪生病等)、心理问题等是低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6,7,8],应警惕并制定个体化降糖策略。
对于可控性危险因素,如胰岛素治疗方案不合理、饮食运动安排不当、过量饮酒、低血糖察觉意识受损(impaired awareness of hypoglycemia,IAH)[9]等,应做到早期识别,尽可能降低低血糖风险。
有研究提示,HbA1c与低血糖风险呈J型相关,过高的HbA1c亦增加低血糖风险[10]。
2.2血糖调节机制障碍[11]当血糖降低时,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神经-体液反应,减少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皮质醇、生长激素分泌,同时交感-肾上腺系统被激活,内源性葡萄糖生成增加,葡萄糖利用减少;随着病程延长或胰岛功能障碍的恶化,上述血糖自我调节机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受损,反复发作还可导致不同程度的低血糖症相关性植物神经功能衰竭,即交感-肾上腺系统对血糖降低的反应性受损,从而阻碍机体对低血糖症的自我调节能力[12]。
1型糖尿病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陈国军;杨中汉;冯娟【摘要】1型糖尿病(T1DM)是具有遗传倾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逐年递增,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尚未完全阐明,涉及到T淋巴细胞和多种固有免疫细胞的相互调控.免疫细胞攻击胰岛β-细胞使其损伤或减少被认为是T1DM的主要致病因素.目前的治疗方法也有各自的局限,包括传统的胰岛素注射、胰岛移植,以及近年来的免疫治疗和干细胞治疗等方法.随着对T1DM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为T1DM的防治提供更为有效的靶点和方法.%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1DM) is a kind of autoimmune disease with genetic predisposition and its incidence is gradually increasing.The pathogenesis is relatively complicated and not yet fully elucidated.It relates the mutual regulation of T lymphocytes and a variety of innate immune cells.Immune cells attack the islet beta cells reduce its damage which is regarded as a main pathogenic factor ofT1DM.The current treatments of T1DM,including traditional insulin injection,islet transplantation,immunotherapy and stem cell therapy of recent years or other methods,have the limitation.With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pathogenesis of T1DM,more effective targets and methods will be provided.【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7(014)032【总页数】4页(P39-42)【关键词】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淋巴细胞;固有免疫细胞【作者】陈国军;杨中汉;冯娟【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佛山528000;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东广州510080;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口腔医学院,广东佛山52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1型糖尿病(T1DM)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促炎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不及时治疗,能造成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心脑血管病变等一系列并发症。
糖尿病抗体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1、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是抑制性神经递质GAD65和GAD67两种异抗体为1型糖尿病中抗GAD抗体主要的靶抗原。
抗GAD抗体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的重要免疫标志。
抗GAD抗体在糖尿病前驱阶段和170-90%12型糖尿病。
联合检测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和LADA。
此外抗GAD抗体还与僵人综合征相关,该抗体在此病症中的阳性率为60-100%。
参考值:<10.0IU/ml2、抗酪氨酸磷酸酶抗体 IA2-Ab抗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是与1型糖尿病相关的抗体,在糖尿病前驱阶段和1型糖尿病中的阳性率为50-75%,是胰岛自身免疫活动的早期标志物,其出现通常预示着病情进展迅速。
在年轻初发病者中的阳性率更高,与初发病进展速度有关。
参考值:<10.0IU/ml3、抗胰岛素抗体 IAA1机体产生抗胰岛素抗体。
检测抗胰岛素抗体可指导胰岛素的用量,为耐药性糖尿病治疗提判断预后,胰岛素释放曲线低下而检测胰岛素抗体滴度偏高,说明患者不是胰岛功能衰竭,提示病情稳定。
相反则表明胰岛素功能衰竭,预后较差。
参考值:阴性4、抗胰岛细胞抗体 ICA抗胰岛细胞抗体属器官特异型抗体,抗原为胰岛细胞浆成分或微粒体组分,主要为lgG类,是胰岛细胞中β细胞损伤的标志物,是诊断胰岛依赖性糖尿病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的指标。
早期1型糖尿病患者ICA阳性率可达60%~80%,治疗数周后阳性率迅速下降至50%以下,2~3年后,约20%的患者仍为阳性,提示ICA的出现可能是暂时现象,似与1型糖尿病的起病时间紧密相关,可作为其早期诊断指标;少数患者ICA滴度可持续维持很高,数年不变;有个别患者起病时为阴性,以后转为阳性;糖尿病近亲阳性率可达19%,预示其家族成员患病的危险性较大。
高效价ICA与胰岛β细胞功能破坏有关,可作为评价疾病严重程度的标志。
参考值:阴性联合检测上述四项,有助于鉴别诊断1型糖尿病,判断疾病预后,并评估1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糖尿病五项抗体检测意义糖尿病五项抗体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1.在高危人群中筛查1型糖尿病谷氨酸脱羟酶抗体(GADA)是Ⅰ型糖尿病的出现的最早的抗体,GADA 阳性是可以提前预测的。
GAD 抗体在1型糖尿病患者出现症状很多年前甚至是10 年前就已经存在,在最初发的Ⅰ型糖尿病患者的血中阳性率可达到60%~80%。
同时,在 1 型糖尿病患者的实验室诊断,锌转运蛋白 8 抗体可作为其诊断的预警信息,出现在临床症状之前,可以早期预测并指导临床治疗。
所以GADA和抗锌转运蛋白8抗体(ZnT8)是目前诊断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的首选免疫学指标,对 1 型糖尿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2.用血清抗体指导糖尿病临床分型。
比如GAD 抗体早在 1 型糖尿病出现症状 10 年前就已存在了,再比如美国糖尿病协会免疫学工作组在" 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干预研究指南"中,也明确规定了临床上确诊并进行干预治疗的1型糖尿病的标准。
就是这些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中,患者必须存在至少一种以上为阳性。
如果是IAA阳性的,还需要注意患者是否接受过胰岛素治疗,如接受过胰岛素治疗,其疗程必须小于2w IAA抗体阳性才可以作为患者诊疗的评判标准。
3.预测β细胞功能衰竭血清抗体在预测β细胞功能衰竭时,ICA的阳性预测值可达74%,而GADA和(或)IA-2A 则为47%。
通常GADA和/或IA2A高水平常提示可能出现了完全的β细胞功能衰竭,而低水平者可仅出现缓慢进展的β细胞功能不全。
4.预测治疗的疗效对于临床上应用的干预治疗的患者,通过血清学检测去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比如环孢霉素治疗,患者血清ICA、IAA水平降低,提示胰岛β细胞功能有所恢复的。
所以综合起来,这些抗体与I型糖尿病高度相关,联合检测对糖尿病的分型诊断、预测及提高检出率是有重要临床意义的。
各项抗体的检测意义:1.谷氨酸脱羟酶抗体(GADA)为Ⅰ型糖尿病的出现的最早的抗体,GADA 阳性是可以提前预测的。
㊃综述㊃D O I:10.3969/j.i s s n.1672-9455.2023.23.028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张华综述,陈英剑ә审校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O医院检验科,山东济南250031摘要: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是一种进展缓慢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由免疫系统攻击自身胰岛B细胞所致㊂该疾病早期有1型糖尿病的自身抗体谱,可不依赖胰岛素治疗,故极易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后期发展为胰岛素依赖㊂目前临床对该病的诊疗仅提出专家共识,尚无权威性指南㊂该文从其流行病学㊁发病机制㊁临床特征㊁诊断标准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的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㊂关键词: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自身免疫;隐匿性;诊疗中图法分类号:R58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455(2023)23-3537-04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f l a t e n t a u t o i m m u n e d i a b e t e s i n a d u l t sZ HA N G H u a,C H E N Y i n g j i a nә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l i n i c a l L a b o r a t o r y,t h e960t h H o s p i t a l o f J o i n t L o g i s t i c S u p p o r t F o r c e o f P L A,J i'n a n,S h a n d o n g250031,C h i n aA b s t r a c t:L a t e n t a u t o i mm u n e d i a b e t e s i n a d u l t s i s a s l o w l y p r o g r e s s i v e o r g a n-s p e c i f i c a u t o i mm u n e d i s e a s e c a u s e d b y t h e i mm u n e s y s t e m a t t a c k i n g i t s o w n i s l e tB c e l l s.I n t h e e a r l y s t a g e o f t h e d i s e a s e,t h e r e i s a n a u-t o a n t i b o d y s p e c t r u m o f t y p e1d i a b e t e s,w h i c h i s i n d e p e n d e n t o f i n s u l i n t r e a t m e n t,s o i t i s e a s y t o b e m i s d i a g-n o s e d a s t y p e2d i a b e t e s,a n d l a t e r d e v e l o p s i n t o i n s u l i n d e p e n d e n c e.A t p r e s e n t,o n l y e x p e r t c o n s e n s u s h a s b e e n p u t f o r w a r d f o r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o f t h i s d i s e a s e,a n d t h e r e i s n o a u t h o r i t a t i v e g u i d e l i n e.T h i s a r t i c l e r e v i e w s i t s e p i d e m i o l o g y,p a t h o g e n e s i s,c l i n i c a l f e a t u r e s,d i a g n o s t i c c r i t e r i a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i n o r d e r t o p r o v i d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b a s i s f o r t h e c l i n i c a l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o f t h i s d i s e a s e.K e y w o r d s:l a t e n t a u t o i mm u n e d i a b e t e s i n a d u l t s;a u t o i mm u n i t y;c o n c e a l m e n t;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m e n t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 A D A)为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该病起病晚且隐匿,发病初期尚存部分胰岛B细胞,发病后至少半年可以不依赖于胰岛素治疗,临床表现类似2型糖尿病(T2D M)㊂随着胰岛B细胞不断被破坏,其功能衰竭加速,逐渐发展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㊂据文献分析,中国L A-D A的发病率居世界前列[1],但由于L A D A的隐匿性和异质性,目前对其的认识还存在不足㊂因此,早诊断㊁早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该病的进展与恶化,本文深入学习L A D A相关共识,为促进其诊疗指南尽早出台作如下综述㊂1流行病学不同国家㊁地区的流行病学特点不尽相同,患病率差别较大㊂北美地区的患病率为13.5%,中东和北非地区为9.5%,东南亚地区为9.2%,西太平洋为8.3%,欧洲为7.0%[2]㊂L A D A C h i n a在201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不同民族和性别中患病率无明显差异,但北方高于南方,其中东北地区最高,西南地区最低;18岁以上患病率约为6%㊂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L A D A约占初诊1型糖尿病(T1D M)患者的65%,且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3]㊂2发病机制目前多数认为L A D A的发病机制是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由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岛功能缓慢损害,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㊂2.1遗传学特征 L A D A具有与T1D M相似的遗传背景,主要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 L A)Ⅱ密切相关,这也是将其归为T1D M亚型的主要原因㊂但L A D A 有自己的特点,其保护性基因多于风险性基因,可能导致该病发展缓慢㊂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易感基因型不同,高加索人L A D A患者易感基因型是D R3/D R4,而我国最常见的易感基因型为H L A-D Q A1*03-D Q B1*0303及D Q A1*03-D Q B1*0401,且年轻(Y)-L A D A(年龄<60岁)H L A-D Q A1*03-D Q B1* 0303基因频率显著高于老年(E)-L A D A(年龄ȡ60岁)[4]㊂L A D A还与H L AⅠ类基因相关,其中H L A-㊃7353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年12月第20卷第23期 L a b M e d C l i n,D e c e m b e r2023,V o l.20,N o.23ә通信作者,E-m a i l:y j q c h e n@126.c o m㊂A*02:01是L A D A风险基因,H L A-C*08:01则与L A D A患者C肽水平相关[5]㊂其他遗传因素中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22基因(P T P N22)㊁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 T L A-4)㊁胰岛素基因(I N S-V N T R)和S H2B衔接蛋白3(S H2B3)的基因多态性均在L A D A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㊂LÖF V-E N-B O R G等[6]研究发现L A D A还与T2D M相关基因T C F7L2r s7903146有关,但与T2D M相关基因F T O 无关㊂另外,小分子R N A(m i R N A)-142㊁m i R N A-143及长非编码R N A表达异常也可能是L A D A发病原因[7]㊂2.2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病理研究显示,L A D A 患者和L A D A大鼠模型的胰腺中,以C D8+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为主存在部分胰腺炎症反应和B 细胞损伤,且随着病程进展向巨噬细胞为主进行转变㊂与T1D M比较,介导巨噬细胞浸润的白细胞介素(I L)-1β㊁抗炎症细胞因子I L-10㊁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上调,而细胞凋亡标记物半胱氨酸肽酶3和原位检测凋亡细胞表达下调[8]㊂外周血研究显示,维持机体免疫耐受功能的调节性T淋巴细胞(T r e g)在L A D A 患者数量变化虽不明显,但其细胞外标志物及关键功能基因F O X P3m R N A表达下调,并与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 A D A)滴度呈负相关㊂T r e g和t T r e g细胞分泌两种抗炎症细胞因子I L-35和I L-10,前者在L A-D A㊁T1D M㊁T2D M患者中变化均无差异,但比健康者低,后者表达量明显高于T2D M患者和健康者,并有高于T1D M患者的趋势㊂相关研究显示,L A D A 患者的C D3-C D56h i g h C D16+N K细胞高于健康者和T2D M患者,与之前报道C D3-C D56+C D16+N K细胞在L A D A患者中减少不同[7]㊂中性粒细胞从外周血到胰岛的迁移参与了B细胞损伤的早期阶段,在转录水平上L A D A中性粒细胞存在异常,其细胞黏附分子㊁人整合素α4㊁整合素αM㊁胞浆因子4㊁重组蛋白3和人封闭蛋白15均表达上调[9]㊂2.3胰岛素自身抗体(I A A) L A D A拥有与T1D M 同样的胰岛自身抗体谱,有研究显示我国人群外周血中G A D A㊁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 A-2A)㊁锌转运蛋白8 (Z n T8A)和I A A的检出率分别为5.9%㊁1.5%㊁1.8%和1.3%,4种胰岛自身抗体在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其他抗体比较,G A D A 可识别出67%的L A D A患者,且G A D A持续时间长㊁方法易标准化㊁有很好的早期预测价值,是首选标志物[1]㊂I A-2A是胰岛免疫的早期成分,最常见于青年发病L A D A,针对I A-2A(256-760)片段的抗体是L A D A可信赖的标志物,是另一最具决定性的抗体[10]㊂Z n T8A比G A D A阳性L A D A患者拥有更高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 b A1c)㊁更低的C肽和体质量指数(B M I),推测Z n T8A阳性患者胰岛功能损伤更严重㊂而4次跨膜蛋白(T S P A N7A)是有潜力的抗体,在我国L A D A患者中阳性率为21.4%,较阴性患者空腹和餐后2h,C肽每年降低更为明显[11]㊂2018和2020年胰岛自身抗体标准化计划分析多家实验室数据发现,目前检测G A D A和I A A的标准方法仍为放射配体法,该方法存在放射性污染;其他新型检测方法中电化学发光法(E C L)和荧光素酶免疫沉淀法(L I P S)对于发病预测非常有效,其中E C L有较好的重复性和敏感性,可进行批量检测,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免疫印迹法和酶活性免疫沉淀法敏感性低,临床应用受限[12]㊂3临床特征3.1代谢综合征及并发症 L A D A发病早期临床表现与T2D M相似,但其C肽㊁血压㊁B M I更低㊂我国L A D A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44.3%,介于T2D M 和T1D M之间[13]㊂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不仅与G A D A 滴度呈负相关,且与起病年龄有关,E-L A D A与同年龄组T2D M患病率相似,但比Y-L A D A高㊂随着胰岛功能逐渐衰竭,患者表现为T1D M相似症状,但C 肽水平高,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与其相似或更高㊂并发症的出现与血糖控制㊁氧化应激和G A D A滴度有关㊂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随访研究发现,前9年L A D A 比T2D M微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低,后期血糖控制不良导致其发生风险高于T2D M[14]㊂而L A D A氧化应激介于T2D M和健康人群之间,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酮症均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有关[15]㊂L A-D A与T2D M心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相似,但L A D A 表现出更严重的神经病变,尤为小纤维神经病变[16]㊂3.2与其他自身免疫病的关系 L A D A易伴发自身免疫甲状腺病(A I T D)㊁乳糜泻和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A I T D最常见㊂L A D A与A I T D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如二者存在共同的遗传学特征,高促甲状腺激素患者H L A D Q A1*0301和D R B1*04基因型阳性;G A D A 可预测A I T D的发生和发展,G A D A与过氧化物酶抗体(T P O A b)相关,且高滴度G A D A患者更易患A I-T D;另一I A A人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 A-2A)与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 g A b)也有相关性,在我国成人L A D A中,T P O A b㊁T g A b和21-羟化酶自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6.3%㊁2.1%和1.8%[17]㊂有T1D M 家族史的患者G A D A滴度更高㊁C肽水平更低,患L A D A的风险是有T2D M家族史的3倍㊂因此,对于女性㊁拥有高滴度G A D A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或家族史的风险人群,要注意其患L A D A的风㊃8353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年12月第20卷第23期 L a b M e d C l i n,D e c e m b e r2023,V o l.20,N o.23险,应做定期筛查㊂4诊断标准2019年WHO将L A D A命名为缓慢进展的免疫介导成人糖尿病,归为混合型糖尿病,而美国糖尿病学会和‘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从病因学角度分类,将其归为T1D M㊂我国将其命名为自身免疫T1D M缓慢进展亚型,且提出3点诊断意见:(1)发病年龄ȡ18岁;(2)胰岛自身抗体阳性或胰岛自身免疫T淋巴细胞阳性;(3)诊断后至少半年不依赖胰岛素治疗[1]㊂该病早期易被误诊为T2D M,因此如何鉴别是关键㊂自身抗体的检测是首选的鉴别方式,首先检测G A D A,阳性者考虑为L A D A,但该抗体在我国初诊T2D M患者中检出率较低,15~29岁患者中也仅为7.9%,因此,可通过多抗体联合提高阳性率,其中G A D A㊁Z n T8A和I A A联合是最有效方式,可识别出92.2%的L A D A患者[18],增加胰岛自身免疫T淋巴细胞检测也是有效方式之一㊂近期研究发现,血清清蛋白(h s a)-m i R N A-146a-5p㊁h s a-m i R N A-223和h s a-m i R N A-21-5p可用于区分L A D A和T2D M[19];也有学者认为相关临床特征和糖代谢指标可作为诊断依据,但目前存在争议,认为这些因素虽有鉴别诊断意义,但不能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难以建立诊断模型[20]㊂5治疗L A D A的治疗目的在于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保护残存的胰岛B细胞㊁控制血糖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㊂5.1生活方式超重㊁高腰臀比㊁低出生体质量及含糖化合物摄入过多均为导致L A D A的高危因素,在具有较低抗体滴度和肥胖L A D A患者中更明显㊂有研究显示每天食用加工红肉>0.3份会增加L A D A 的风险,特别是H L A高危基因型个体[21]㊂在糖尿病前期通过干预生活方式可降低L A D A患病率,且与二甲双胍及罗格列酮早期干预组结果无差异㊂因此生活方式的改变可有效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㊂5.2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增敏药如二甲双胍具有降脂㊁减轻体质量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作用㊂目前发现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较单用胰岛素可更好的控制血糖,WA N G等[22]报道二甲双胍介导m i R N A 信号通路调控血管生成从而保护血管,可能成为心血管疾病的新治疗靶点㊂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被誉为治疗L A D A潜在优越性药物㊂有研究显示罗格列酮可以上调人叉头框蛋白P3m R N A,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且单用罗格列酮或与胰岛素联合使用均可有效保护L A D A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18]㊂但此类药物具有导致体质量增加㊁水肿和心功能不全等潜在风险,使用时须谨慎㊂其他药物如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 P P-4i)是近近来的研究热点,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在L A D A的治疗上疗效显著㊂S U D A N等[23]发现相比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 G L T2i),在低血清C肽患者中,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更利于血糖控制,但使用时需评估酮症酸中毒的发生风险,监测酮体水平㊂而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可降低大血管甚至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率[24]㊂5.3胰岛素治疗外源性胰岛素有利于辅助性T淋巴细胞(T h)1向T h2转变,激活T r e g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抑制自身免疫反应,有效保护残存的胰岛B细胞㊂胰岛素治疗与C肽水平㊁G A D A滴度和G A D65表位有关,C肽<0.3n m o l/L或G A D Aȡ180U/m L 时均建议使用胰岛素治疗㊂欧洲多中心协作研究发现与识别全长G A D65抗体阳性患者相比,识别G A D65-N抗体阳性患者表现为T1D M,更需要胰岛素治疗㊂对于新诊患者,H b A1cȡ9%也可作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依据[13,16]㊂5.4其他治疗方式免疫干预治疗中,维生素D和低剂量雷公藤甙保护胰岛B细胞的功能较好,可用于临床治疗,但胰岛特异性抗原G A D疫苗和单抗尚未被公认,需要进一步的医学研究证实㊂也有研究认为通过减肥手术治疗后患者B M I和胰岛素用量虽降低,但血糖控制效果存在争议,因此尚需进一步研究[25]㊂6小结由于我国L A D A患病率和患病人数较高,早期易被误诊,因此,对所有初诊T2D M患者进行G A D A筛查是诊断L A D A的基础策略,联合多抗体或增加胰岛自身免疫T淋巴细胞检测是诊断L A D A的有力保障㊂L A D A治疗在于控制血糖㊁延缓胰岛B细胞免疫损害进程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㊂但不同种族和地区L A D A患病率和基因特征有差异,因此应综合分析和衡量多种治疗手段,进行大规模长期研究,力求通过大数据提出有效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㊂参考文献[1]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协会,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21,101(38):3077-3091.[2]D E E P I K A R,S E L V A R A J R,S U R E S H R,e t a l.T h e w o r l d-w i d e p r e v a l e n c e o f l a t e n t a u t o i m m u n e d i a b e t e s o f a d u l t s a-m o n g a d u l t-o n s e t d i a b e t i c i n d i v i d u a l s:a 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 a n d m e t a a n a l y s i s[J].E n d o c r i n e,2023,82(1):28-41.[3]T A N G X H,Y A N X,Z HO U H D,e t a l.P r e v a l e n c e a n d i-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o f t y p e1d i a b e t e s i n C h i n e s e a d u l t s w i t h㊃9353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年12月第20卷第23期 L a b M e d C l i n,D e c e m b e r2023,V o l.20,N o.23n e w l y d i a g n o s e d d i a b e t e s[J].D i a b e t e s M e t a b S y n d r O b e s,2019,12:1527-1541.[4]N I U X H,L U O S M,L I X,e t a l.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o f a d i s-t i n c t p h e n o t y p e o f e l d e r l y l a t e n t a u t o i mm u n e d i a b e t e s i n a d u l t s:L A D A C h i n a s t u d y8.[J].D i a b e t e s M e t a b R e sR e v,2019,35(1):e3068.[5]X I A Y,C H E N Y,L I X,e t a l.H L A c l a s s i a s s o c i a t i o n w i t ha u t o i m m u n e d i ab e t e s i n C h i n e s e p e o p l e:d i s t i nc t i m p l i c a t i o n s i n c l a s s i c t y p e1d i a be t e s a n d L A D A.[J].J C l i n E n d o c r i n o lM e t a b,2023,108(7):e404-e414.[6]LÖF V E N B O R G J E,A H L Q V I S T E,A L F R E D S S O N L,e t a l.G e n o t y p e s of H L A,T C F7L2,a n d F T O a s p o t e n t i a lm o d i f i e r s o f t h e a s s o c i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s w e e t e n e d b e v e r a g e c o n s u m p t i o n a n d r i s k o f L A D A a n d t y p e2d i a b e t e s[J].E u r J N u t r,2020,59(1):127-135.[7]Z HA N G P Y,Y A N Y,F U X Y,e t a l.T h e d i f f e r e n t i a l e x-p r e s s i o n o f l o n g n o n c o d i n g R N A s i n T y p e2d i a b e t e s m e l-l i t u s a n d l a t e n t a u t o i mm u n e d i a b e t e s i n a d u l t s[J].I n t JE n d o c r i n o l,2020,2020:9235329.[8]JÖR N S J,W E D E K I N D D,JÄHN E J,e t a l.P a n c r e a s p a-t h o l o g y o f l a t e n t a u t o i mm u n e d i a b e t e s i n a d u l t s(L A D A) i n p a t i e n t s a n d i n a L A D A r a t m o d e l c o m p a r e d w i t h t y p e 1d i a b e t e s[J].D i a b e t e s,2020,69(4):624-633. [9]X I N G Y X,L I N Q Q,T O N G Y,e t a l.A b n o r m a l n e u t r o-p h i l 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 a l s i g n a t u r e m a y p r e d i c t n e w l y d i a g-n o s e d l a t e n t a u t o i mm u n e d i a b e t e s i n a d u l t s o f s o u t h C h i n a [J].F r o n t E n d o c r i n o l(L a u s a n n e),2020,11:581902.[10]T Y K HO N O V A T M,B E L O Z O R O V L V,B A R A B A S HN Y,e t a l.C l i n i c a l a n d i mm u n o l o g i c a l a s p e c t s o f v e r i f i c a-t i o n o f l a t e n t a u t o i mm u n e d i a b a t e s i n a d u l t e a t e a r l y s t a g e o f d i s e a s e 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J].W i a d L e k,2021,74(7):1707-1712.[11]S H I X J,HU A N G G,WA N G Y F,e t a l.T e t r a s p a n i n7a u t o a n t ib o d i e s p r e d ic t p r o g r e s s i v ede c l i n e of b e t a c e l l f u n c t i o n i n i n d i v i d u a l s w i t h L A D A[J].D i a b e t o l og i a, 2019,62(3):399-407.[12]I L A R I A M,D A V I D L P,A L I S T A I R J K,e t a l.I s l e t a u t o a n t i-b o d y s t a n d a r d i z a t i o n p r o g r a m:i n t e r l a b o r a t o r yc o m p a r i s o n o f i n s u l i n a u t o a n t i b od y a s s a y pe rf o r m a n c e i n2018a n d2020w o r k s h o p s[J].D i a b e t o l o g i a,2023,66(5):897-912.[13]L I X,C A O C Q,T A N G X H,e t a l.P r e v a l e n c e o f m e t a-b o l ic s y nd r o me a n d i t s d e t e r m i n a n t s i n n e w l y-d i a g n o s e d a d u l t-o n s e t d i a b e t e s i n c h i n a:a m u l t i-c e n t e r,c r o s s-s e c-t i o n a l s u r v e y[J].F r o n t E n d o c r i n o l(L a u s a n n e),2019,10: 661.[14]M A D D A L O N E,C O L E M A N R L,A G B A J E O,e t a l.T i m e-v a r y i n g r i s k o f m i c r o v a s c u l a r 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 i n l a t e n t a u t o i m-m u n e d i a b e t e s o f a d u l t h o o d c o m p a r e d w i t h t y p e2d i a b e t e s i n a d u l t s:a p o s t-h o c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U K p r o s p e c t i v e d i a b e t e ss t u d y30-y e a r f o l l o w-u p d a t a(U K P D S86)[J].L a n c e t D i a b e-t e s E n d o c r i n o l,2020,8(6):206-215.[15]L I J J,Z HA N G Y,Z HA N G J Y,e t a l.O x i d a t i v e s t r e s sa n d i t s r e l a t e d f a c t o r s i n l a t e n t a u t o i mm u n e d i ab e t e s i n a-d u l t s[J].B i o me d R e s I n t,2021,2021:5676363.[16]B U Z Z E T T I R,T U OM I T,MA U R I C I O D,e t a l.M a n a g e-m e n t o f l a t e n t a u t o i mm u n e d i a b e t e s i n a d u l t s:a c o n s e n s u s s t a t e m e n t f r o m a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x p e r t p a n e l[J].D i a b e-t e s,2020,69(10):2037-2047.[17]X I A N G Y,HU A N G G,Z HU Y,e t a l.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o fa u t o i mm u n e t y p e1d i ab e t e s a n d m u l t i p l e o r g a n-s p ec i f i ca u t o a n t ib o d i e s i n a d u l t-o n s e t n o n-i n s u l i n-r e q u i r i n g d i a b e-t e s i n C h i n a:a p o p u l a t i o n-b a s e d m u l t i c e n t r e n a t i o n w i d e s u r v e y[J].D i a b e t e s O b e s M e t a b,2019,21(4):893-902.[18]C H E N G J,T A N G X,Y A N X,e t a l.L a t e n t a u t o i mm u n ed i a be t e s i n y o u t h s h o w s g r e a t e r a u t o i mm u n i t y t h a n l a t e n t a u t o i mm u n e d i a b e t e s i n a d u l t s:E v i d e n c ef r o m a n a t i o n-w i d e,m u l t i c e n t e r,c r o s s-s e c t i o n a l s t u d y[J].P e d i a t r d i a b e-t e s,2022,23(5):578-587.[19]F A N W Q,P A N G H P,L I X,e t a l.P l a s m a-d e r i v e d e x o-s o m a l m i R N A s a s p o t e n t i a l l y n o v e l b i o m a r k e r s f o r l a t e n t a u t o i mm u n e d i a b e t e s i n a d u l t s[J].D i a b e t e s R e s C l i nP r a c t,2023,197:110570.[20]罗长青,黄干,雷康,等.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临床特征分析及诊断模型探索[J].中国医师杂志,2021,23(10):1496-1500.[21]LÖF V E N B O R G J E,A H L Q V I S T E,A L F R E D S S O N LL,e t a l.C o n s u m p t i o n o f r e d m e a t,g e n e t i c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a n d r i s k o f L A D A a n d t y p e2d i ab e t e s[J].E u r J N u t r,2021,60(2):769-779.[22]WA N G G,L I N F,WA N Q,e t a l.M e c h a n i s m s o f a c t i o n o fm e t f o r m i n a n d i t s r e g u l a t o r y e f f e c t o n m i c r o R N A s r e l a t-e d t o a n g i o g e n e s i s[J].P h a r m a c o l R e s,2021,164:105390.[23]S U D A N A,K A L R A A,M I R Z A A A,e t a l.E f f i c a c y o fD P P-4i n h i b i t o r s a n d S G L T2i n h i b i t o r s c o m p a r e d t o s u l-p h o n y l u r e a s i n a d u l t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d i a b e t e s w i t h l o w c-p e p t i d e l e v e l s w i t h o r w i t h o u t a n t i-G A D65a n t i b o d y p o s i-t i v i t y[J].D i a b e t e s M e t a b S y n d r,2021,15(4):102197.[24]MA R C HA N D L,L U Y T O N C,B E R N A R D A.G l u c a g o n-l i k e p e p t i d e-1r e c e p t o r a g o n i s t s i n t y p e2d i a b e t e s a n d l o n g-t e r m 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F O C U S o n r e t i n o p a t h y[J].D i a-b e t M e d,2021,38(1):e14390.[25]G U I MA RÀE S M,P E R E I R A S S,N O R A C M,e t a l.B a r i-a t r i c s u r g e r y o u t c o m e s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l a t e n t a u t o i m-m u n e d i a b e t e s o f t h e a d u l t[J].O b e s F a c t s,2021,14(4): 425-430.(收稿日期:2023-03-06修回日期:2023-08-05)㊃0453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年12月第20卷第23期 L a b M e d C l i n,D e c e m b e r2023,V o l.20,N o.23。
1型糖尿病最新好消息1型糖尿病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近年来,医学界在1型糖尿病的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寻找新的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通过干细胞移植和免疫治疗等方法,有望实现1型糖尿病的根治。
干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有前景的1型糖尿病治疗方法。
研究人员通过将健康的胰岛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以替代受损的胰岛细胞,从而恢复胰岛素的分泌功能。
这种治疗方法已经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积极的结果,部分接受治疗的动物在移植后无需再注射胰岛素。
目前,这项技术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应用于人体。
免疫治疗抑制自身免疫反应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会攻击并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免疫治疗旨在抑制这种自身免疫反应,保护残存的胰岛β细胞,延缓病情进展。
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新的免疫治疗药物,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减轻胰岛β细胞的损伤。
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免疫治疗可以有效改善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新型胰岛素制剂改善血糖控制除了寻找根治1型糖尿病的方法,科学家们还在不断改进胰岛素制剂,以更好地模拟正常胰岛素的分泌模式,提高血糖控制效果。
超快速胰岛素超快速胰岛素是一种新型胰岛素制剂,其作用onset更快,持续时间更短,更接近健康人胰岛素的分泌模式。
这种胰岛素制剂可以在饮食后迅速起效,有效控制餐后血糖,同时减少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临床研究表明,超快速胰岛素可以显著改善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提高生活质量。
智能胰岛素智能胰岛素是另一项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
这种胰岛素制剂可以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自动调节释放速度,在血糖升高时加速释放,血糖降低时减缓释放。
这种”智能”调节机制有助于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减少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发生。
目前,智能胰岛素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有望在未来几年内投入临床应用。
结语1型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深远。
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自身抗体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发布时间:2021-06-07T07:47:17.631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1年4月4期作者:郭炜杨晓芳[导读] 目的探讨对1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清自身抗体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280例,其中的140例为1型糖尿病,作为观察1组,另外的140例为2型糖尿病,作为观察2组,另外选取140例正常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
对所有的研究人员实施血清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并对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
郭炜杨晓芳新疆昌吉州人民医院 831100【摘要】目的探讨对1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清自身抗体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280例,其中的140例为1型糖尿病,作为观察1组,另外的140例为2型糖尿病,作为观察2组,另外选取140例正常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
对所有的研究人员实施血清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并对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观察1组GAD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观察2组及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同时,ICA、IAA、GADA检测的阳性率、敏感性、特异性均比其他组合检测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清自身抗体联合检测方法应用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具有较高的阳性率、敏感性及特异性,可有效与2型糖尿病及正常人群进行区分,联合检测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1型糖尿病;血清自身抗体联合检测;临床价值;区分目前,糖尿病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属于一种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出现分泌不足的情况而影响了糖代谢,并对多个器官造成影响,从而引发患者出现各种不同的并发症。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而要想有效区分患者的疾病类型应采取有效的检测方法,其中血清自身抗体联合检测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区分糖尿病的类型,提高检测阳性率、敏感性及特异性[1,2]。
PD-1抑制剂治疗恶性肿瘤所致的爆发性1型糖尿病1例及文献归纳与总结【摘要】随着免疫抑制剂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的广泛应用,在使用中引起的内分泌疾病逐渐在临床治疗中被发现。
程序性细胞死亡-1(PD-1)是一种免疫受体,作为抗肿瘤药物治疗恶性肿瘤,但以爆发性1型糖尿病(FT1DM)为罕见且危重的不良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就1例PD-1抑制剂治疗所引起的爆发性1型糖尿病罕见病例为例,对此类疾病从发病机制、致病特点、临床表现、治疗等方面进行文献归纳与总结,引起临床医生对此类疾病的重视,并能积极的制定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糖尿病;爆发性1型糖尿病;程序性细胞死亡-1;PD-1抑制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前言:随着免疫抑制剂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的广泛应用,给恶性肿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的同时也需要关注该类药物在使用中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其相关的不良反应可使多个系统所累及,近年来,相关免疫抑制剂使用中引起的内分泌疾病逐渐在临床治疗中被发现。
有研究发现,约有 10%的患者在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的同时可能发生不同等级的内分泌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多个内分泌腺体的都可受累及,其中包括垂体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1型糖尿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及减退、性腺功能减退等。
其中,程序性细胞死亡-1(PD-1)是一种免疫受体,位于T细胞和B细胞上,并可以与相应的配体相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与繁殖,从而引起免疫系统的耐受。
抗PD-1抗体可以阻断PD-1,通过消除PD-1对T细胞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来恢复恶性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反应。
因此作为一种化疗药物在临床中广泛用于治疗恶性肿瘤。
但作为一种免疫抑制剂,也会引起内分泌相关方面的疾病。
其中以爆发性1型糖尿病(FT1DM)为罕见且危重的不良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就1例我院住院患者在抗癌治疗期间并发爆发性1型糖尿病为例,引起临床中PD-1治疗中可引发FT1DM的重视。
·专题笔谈·糖尿病新世界2016年03月
糖尿病新世界DIABETESNEWWORLD1型糖尿病(T1DM)是先是β细胞被破坏从而导致
了相关的胰岛功能被破坏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出现这种疾病的患者,一般情况下他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不能正常工作,体液免疫表现为患者体内自身抗体的存在,主要包括抗胰岛素抗体、抗络氨酸磷酸酶抗体、抗胰岛细胞抗体、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这些异常的抗体会损害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其不能正常的分泌胰岛素。该文针对这些自身抗体进行多方面的综述。11型糖尿病产生的原因1型糖尿病产生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引起,根据现在的研究成果可以判断遗传缺陷是引发这种疾病的基础。这种遗传原因主要表现为人的第六对染色体的LHA抗原体异常。很严重的是这种遗传特点是家族性的,换句话说就是,如果父母有这种疾病,那么他们的后代与正常人的后代相比出现糖尿病的概率就会大大的提高。其次,很多专家也都认为病毒感染也能引起一型糖尿病。因为,在患有这种疾病的开始一段时间往往伴有病毒感染史,而且它主要出现在病毒感染之后。比如风疹的病毒以及常见的流行性腮腺炎的病毒都有可能引起1型糖尿病[1]。21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这种疾病容易发生在青少年时期和儿童时期[2],另一个主要的并发阶段就是更年期,因此这些年龄阶段的人平时应该更加注意对自己保养等。它的第二个显著特点就是发病突然、急骤,具有糖尿病的一般特征,即“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身体急剧消瘦、口渴,体重下降速度非常明显。第三个众所周知的特点就是均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所以这也就是它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原因。31型糖尿病自身抗体3.1抗胰岛素抗体抗胰岛素分子是由51个氨基酸组成的,有两个二硫链连接A、B链。人的胰岛素与动物的胰岛素是不一样的,例如与牛的胰岛素区别主要在于A8和A10两个残基以及B30残基,而与猪的胰岛素区别主要只在于B30残基。抗胰岛素抗体所能识别的抗原体是胰岛素B链的B1、B2、B3残基以及A链的A8到A13残基。在人体内,免疫系统会可能会与多种形式的胰岛素相互之间产生作用,但只有免疫性能最强的分子才可能是前胰岛素元或者胰岛素元。人体白细胞胰岛抗原、Kulmala、抗胰岛素抗体三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很多研究表明,在T1DM的儿童患者中,抗胰岛素抗体与DR4和DQB1*0302的位点相关。儿童在五岁以前抗胰岛素抗体呈阳性的概率很高,可以达到50%之多,这种概率在一般情况下是与年龄成反比例的。而有DQA1*0301、DQB1*0302的患者儿童抗胰岛素抗体呈阳性的概率很可能达到90%,ICA阳性概率高达92%。如果ICA显示为阳性的T1DM亲属的抗胰岛素抗体也为阳性,很容易发病T1DM。T1DM发生的速度与抗胰岛素抗体息息相关。抗胰岛素抗体滴度高的患者通常很容易发病。相关专家依据抗胰岛素抗体呈现阳性的时间差异,对60例儿童患者展开了不同组别的研究,抗胰岛素抗体对胰岛素具有较高的亲和力,这种高亲和力的免疫反应速度加速了自身免疫级联反应,这就是T1DM的产生机理。很多研究表明,抗胰岛素抗体是T1DM患儿的显著免疫标志。多数抗胰岛素抗体呈现阳性的儿童的血液里存在多种胰岛自身抗体,它们与T1DM有很大的关系。3.2抗胰岛细胞抗体
在1974年,这种抗胰岛细胞抗体首先被发现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里面。抗胰岛细胞抗体实际上是一组主要针对胰岛细胞内多种抗原的抗体。抗胰岛细胞抗体的靶抗原到目前的研究为止依然没有具体而且明确的阐述。它的靶抗原不只是β细胞,它的分布主要有4种形式,即:(1)胰岛细胞特异;(2)β细胞特异,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胰岛素就属于这一种;(3)神经内分泌特异,例如酪氨酸磷氨酸酶、脑瘤脂和神经节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6.05.1921型糖尿病自身抗体研究进展
夏月平河北大学医学部,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1型糖尿病,也称为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各种年龄阶段的人群都有所涉及,但主要是青少年和儿童。该文对1型糖尿病自身抗体当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1型糖尿病产生原因、临床症状、1型糖尿病自身抗体、抗体对1型糖尿病的检测意义以及诊断意义,最终论述了多种抗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关键词]1型糖尿病;自身抗体;研究进展;诊断意义;检测意义;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号]R5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62(2016)03(a)-0192-03
[作者简介]夏月平(1992.2-),女,河北沧州人,本科在读,研
究方向:临床医学。
192糖尿病新世界2016年03月·专题笔谈·DIABETESNEWWORLD糖尿病新世界
苷脂;(4)HSP62。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抗胰岛细胞抗体的靶抗原主要有IA2和GAD。但是抗胰岛细胞抗体呈现阳性、GADA、IA2A均表现为阴性的T1DM病人的一级近亲属可能出现糖尿病的概率并不高[3]。一些病人中,抗胰岛细胞抗体只是与β细胞结合,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与4种细胞相结合,也就是α、β、δ和PP细胞。对于判断T1DM的价值,抗胰岛素细胞抗体与4种细胞结合会比只和β细胞结合的预测价值高。在T1DM新发患者人群中抗胰岛细胞抗体呈现阳性的概率处于60%~90%,但是正常人群抗胰岛细胞抗体呈阳性的概率只有0.5%。滴度大于20~40JDF之间,发病率极其高。而且抗胰岛细胞抗体水平不稳定、有波动的患者要比持续性高低度患病率低。这种持续性的滴度高往往是与β细胞受损正相关、和C肽的水平呈现负相关。抗胰岛细胞抗体与其他胰岛细胞自身抗体共存的患者的患病率比只有抗胰岛细胞抗体患者的高出3~5倍。大多数情况下,T1DM患者的抗胰岛细胞抗体的发病不会超过2年。抗胰岛细胞抗体持续性呈现阳性高于两年的患者只占T1DM的10%。而且这部分患者一般都有其他相关的内分泌疾病。抗甲状腺抗体类似这种类型的抗体通常有自身免疫疾病家族史,而且患者更多为女性。到目前为止,抗胰岛细胞抗体的检测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法(由猴胰腺作为抗原片)。在19世纪80年代,瑞典做过一项实验,就是为新发T1DM患者做血浆置换,把这一血浆用在JDF组织的抗胰岛细胞抗体的定标试验当中,做出了ICA的JDF单位,这一单位被广泛应用。3.3抗酪氨酸磷氨酸酶抗体这种抗体的靶抗原是T1DM患者的血清选出CD-NA文库从而获得全新的β细胞抗原。人体的抗酪氨酸磷酸酶是I型跨膜糖蛋白,有979个氨基酸残基,编码基因定位在人体2q35染色体上。抗酪氨酸磷酸酶的结构含有蛋白PTP氨基酸696~979,因此这种抗体属于受体型蛋白抗酪氨酸磷酸酶超家族。泌肽型的内分泌细胞中和神经元中的抗酪氨酸磷酸酶含量比较高,并在肿瘤(神经内分泌)中才可以被表达。有好多种因素影响T1DM患者的抗酪氨酸磷酸酶抗体呈现阳性,比如发病历程以及所处的年龄阶段等。这种抗体在T1DM新发患者的产生率比较高,在50%以上。在儿童患者中,这种抗体出现率高消退率也高,如果是成年病人,这种抗体存在的时间长但是患病概率比儿童患者要低。15岁以上的T1DM患者IA2A阳性的显示年龄越大这种阳性的概率会变得越来越低。在抗老胺酸磷酸酶抗体阳性的直系亲属中,IA2A出现与GADA相比出现的比较晚,一旦出现就表明很有可能出现T1DM[4],这种抗体的检测方法有放射免疫沉淀法(标记35S)、ELISA法、RLA法。不同的方法所具有的特点不同,ELISA法的灵敏度不高,但是RLA在检测抗酪氨酸磷酸酶抗时有很高的灵敏性。3.4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GAD是γ氨基丁酸的合成酶,有抑制相关激素分
泌的功能,可以促进胰岛素元的合成以及调节胰岛素的分泌,这种酶存在与人的大脑和胰岛里面。抗谷氨酸脱羧酶是1型糖尿病的自身抗原。抗谷氨酸脱羧酶有GAD65和GAD67两种异构体,虽然它们的编码基因不
同,但是从氨基酸水平这个角度来看它们的同源性和相似性是很高的。GAD65与1型糖尿病的主要相关抗原表位是羧基端、氨基酸末端、分子中部。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主要出现在SMS和T1DM、APS2中[5],在T1DM中GADA的阳性发病率为80%之
高,可以持续高低度10年以上,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与其他类型的抗体相比较,GADA与β细胞结合缓慢受损相关性比较强,其特点是出现的时间阶段比较早、可持续的时间历程长、呈现阳性的概率高、年龄的跨度相对较大,很容易的就可以预测胰岛β细胞的功能,检测容易做到标准化。4多种抗体对T1DM的检测意义
4.1抗胰岛细胞抗体
在所有的抗原中,非常具有特异性的就是胰岛素。很多研究人员都表明,人体内不仅仅只存在一种形式的胰岛素,而是多种都可以与免疫系统产生相互作用。ZnT8是一种最新发现的抗原体,所有的基因SLC30A8都在胰腺抗原中表达,ZnT8的基因表达水平比较强,排在胰岛素之后。作为T1DM的高危患者人群,1型糖尿病直系亲属的自身抗体出现阳性之后,那么发病的概率就会很高。Gardner的研究调查中表明,在抗胰岛细胞抗体不低于20儿童糖尿病基金会单位的直系亲属中,每隔5年的产生糖尿病的风险概率呈递增的趋势,增幅达到了20%。所以直系亲属的发病率与阳性抗体的种类有很大的关系。4.2抗胰岛素抗体
1型糖尿病母亲的直系亲属是此类型疾病的特殊
人群。有些临床研究表明,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抗胰岛素抗体是否呈现阳性并不影响1型糖尿病母亲的孩子在今后患有糖尿病的发病率。婴儿出生时,自身抗体显示阳性比显示阴性的发病概率要低,这就是一种保护性作用显示。有一项关于夫妻双方都患有1型糖尿病的患者的长期调查发现,他们的子女抗体呈现阳性的概率与糖尿病发病的概率相反,阳性的概率越低、发病的概率就越高,这种情况的发展速度是比单方家长患有此病的速度快。4.3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在普通的糖尿病筛选的过程当中,自身抗体的检测仍然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尽管大部分1型糖尿病患者并没有家族史。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呈现阳性实际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