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施护在老年失眠患者的临床运用
- 格式:pdf
- 大小:272.80 KB
- 文档页数:2
中药泡脚配合辨证施护治疗失眠症30例
林芳;谢丽玉;游琼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14(033)019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泡脚配合中医辨证施护治疗失眠证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分配原则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采用中药泡脚配合辨证施护);对照组30例(采用中药泡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71.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中药泡脚配合辨证施护有更好的临床疗效.【总页数】2页(P156-157)
【作者】林芳;谢丽玉;游琼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福建省康复技术工程研究中心350003;福建省康复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35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
【相关文献】
1.中药泡脚配合情志护理治疗中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2.耳穴贴压配合中药泡脚及药枕联合治疗失眠的临床效果观察
3.耳穴贴压配合中药泡脚及药枕联合治疗失眠的临床效果观察
4.中药足浴方剂泡脚治疗失眠症患者疗效价值
5.归脾汤配合中药泡脚治疗心脾两虚失眠的效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辨证施护在临床中的应用第一节八纲辨证一、八纲辨证概念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八纲”一词最早出现于祝味菊著《伤寒质难》中。
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二、八纲辨证源流1、《内经》:“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2、《伤寒论》:“六经辨证,分三阴三阳。
”3、《景岳全书》:“阴阳篇”“六变篇。
”4、《伤寒质难》:正式提出“八纲”名称。
《伤寒正脉》:治病八字,虚实表里阴阳寒热,八字不分,杀人反掌。
三、表里辨证表里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主要表现为:表里的相对性:表--躯壳、腑、经络;里--内脏、脏、脏腑表里的狭义性:表--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里--脏腑、骨髓◇表证: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
属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
或鼻塞、流清涕、咽喉痒痛,咳嗽。
有表寒证、伤风表证、表热证。
表证的两个特点: 1、外感时邪;2、邪浅病轻。
◇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成因:1、表邪失治,内传入里;2、外邪直中,侵犯脏腑;3、七情、饮食、劳倦等。
直接损伤脏腑,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而出现的种种病证。
临床表现:症状多种多样,取其一,以与表证相鉴别)壮热或潮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烦躁,腹胀腹痛,呕恶,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神昏谵语,舌红苔黄厚,脉洪数或沉数有力。
特点:1、病位深在;2、有内脏各系统的功能障碍。
附:半表半里证:是指病邪在由表入里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又称为“少阳病证”。
临床表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疼痛,心烦欲呕,不欲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表里证的关系:1、表里同病表里同病是指表证和里证在同一个时期出现,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初病即见表证又见里证。
二是发病时仅有表证,以后由于病邪入里而见里证,但表证未解,也称为表里同病。
耳穴埋豆辩证按压护理失眠患者 70例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351-02【摘要】:目的:探讨耳穴埋籽辨证按压护理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70例失眠患者进行耳穴埋籽治疗,采用辨证按压的护理手段对失眠患者睡眠改善状况及情志变化进行评估。
结果:耳穴埋籽辨证按压护理失眠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睡眠质量,减少用药量,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耳穴埋籽;护理;失眠耳穴埋籽属于中医耳穴疗法中的一种,是采用按压王不留行籽(或菜籽)刺激双耳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具有行气止痛、宁心安神、调整机体平衡之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失眠亦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它归属中医“不寐”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是因脏腑机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所致[1],其涉及脏腑有心、脾、肝、胆、肾,临床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早醒、醒后疲乏等,中医则以不易入睡、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再寐、时寐时醒,或彻夜不寐为其证候特点,严重者并常伴有日间精神不振、反应迟钝、体倦乏力、心烦懊恼等,长期性失眠不仅会带来一系列的机体损害,还会严重影响了人体的身心健康。
我科自2012年6月--11月份开展耳穴埋豆以来对70例失眠患者实施耳穴埋豆辩证按压护理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70例病例均来自于我科2012年6月—11月份的住院及门诊患者,病例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诊断,本组病例男22人,女48人,年龄26---87岁,病程3个月--6年,共埋豆647次,平均9.2次,10次为一个疗程。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精神情志改变。
1.2 一般护理1.2.1 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清新,注意保暖,光线柔和,避免噪音刺激,床铺单元整洁、舒适。
1.2.2 情志护理:嘱家属多陪伴、交流,对患者的情绪变化要予以理解、疏导,消除思想顾虑,避免情绪激动,护理人员要多于患者沟通、注意倾听并观察患者的心理及情志变化,避免意外的发生。
耳穴埋籽联合辩证施护在中风失眠患者中的应用目的:探讨耳穴埋籽联合辩证施护在改善中风患者失眠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两组患者均按失眠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耳穴埋籽联合辩证施护。
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作为评定睡眠质量的工具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习惯性睡眠效率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0.05)。
1.2 诊断标准:参照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中不寐的诊断标准。
2 方法2.1 对照组按失眠护理常规进行护理:①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减少外界不良刺激②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③保持心情舒畅④睡前用温水泡脚,配合按摩脚底,饮热牛奶。
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耳穴埋籽联合辩证施护。
2.2.1耳穴埋籽: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暴露耳廓,使用耳穴探测仪选穴:神门、心、脑、肝、肾。
用75%酒精棉签消毒耳廓皮肤,待干后将王不留行籽耳穴贴贴于耳穴处,用拇指、食指指腹在穴位上进行按压3-5分钟,观察有无酸、胀、痛等“得气”感,教会病人和家属按压的方法,指导每天按捏2-3次,每次3-5分钟,睡前加强按捏,留籽2-3天,双耳轮换进行。
2.2.2辨证施护:中风失眠者以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刚阳上亢为主要证型。
根据不同证型特点给予相应的护理a.痰热内扰型:此类患者多为入睡困难、易醒,难以再续睡。
应做好情志护理,患者易急躁,缺乏治疗耐心,护士为其讲解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转归,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夜间病室安静,避免打扰;患者饮食宜清淡,宜食黑大豆、藕、香菇等,忌食羊肉、牛肉等,禁食生冷、肥甘、厚腻及辛辣、煎炸之品,以免加重疾病。
食疗以清热化痰为主,如茯苓、竹叶、丹参、陈皮等;指导患者每晚睡前进行深呼吸,帮助入睡。
b.阴虚火旺型:此类患者表现为入睡困难、心烦,平素性情急躁、五心烦热。
保持病室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以免影响睡眠;做好心理疏导,使患者心平气和,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注意休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滋补、泻火之品,宜多食蔬菜、水果,忌油腻甘厚味之品。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在中医院老年科的应用与实践周和玲;范卉【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与实践效果。
方法采用医护合作模式,积极开展中医辨证施护,主动运用耳穴埋籽、穴位按摩、艾灸等中医护理适宜技术解决老年患者常见的健康问题。
结果运用中医护理技术可有效缓解和治疗老年患者的失眠、眩晕、便秘等慢性病症,随着科室中医护理技术实施次数的增加,患者的治愈率得到提升,科室护士的辨证施护能力也得到提高(P〈0.01)。
结论将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应用于老年患者护理工作中效果明显,有利于中医特色护理服务的推广。
【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年(卷),期】2017(003)010【总页数】3页(P94-96)【关键词】中医护理老年患者耳穴埋籽穴位按摩艾灸【作者】周和玲;范卉【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医院老年科,江苏南京210029;江苏省中医院老年科,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8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慢性疾病已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1]。
中医认为老年人正气渐衰,五脏功能日益低下,且多脏器的慢性病并存,更适合于中医护理的调理与保健[2]。
中医护理学有着独特的护理技术,以其“简、廉、便、验”在老年医疗、养老服务、慢病管理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契合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目标[3]。
江苏省中医院老年科收治的患者年龄都在70岁以上,常见的病种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后遗症及各种肿瘤等慢性病。
由于患者年老体弱,基础病多加之病情迁延,易出现焦虑、抑郁、孤独等情绪改变,亦常合并失眠、眩晕、咳喘、疼痛、便秘及压疮等慢性并发症[4-5]。
科室2016年1月—12月在老年患者护理中开展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科室共有护士22名,N1-a级2名,N1-b级2名,N2-a级3名,N2-b级8名,N3-a级2名,N3-b级5名;本科学历17名,大专学历5名。
辨证施护在老年失眠患者的临床运用
发表时间:
2018-04-03T11:15:45.75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期 作者: 袁晓稥1 勾宗惠2
[导读] 对老年失眠患者进行辨证施护是一种理想的干预方式,对减轻睡眠障碍、改善睡眠质量、提高临床疗效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
1.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 1.院办2.护理部 610032
摘要:目的 探讨辨证施护运用于老年失眠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临床纳入本院2016.2~2017.10期间收治的112例老年失眠患者作为研究
对象,将全部入选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均为
56例。采用传统针刺疗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并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
基础上实施辨证施护,并将两组临床总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分别为96.43%、85.71%
(
X2=7.065、P=0.008)。结论 将辨证施护运用于老年失眠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失眠症状,减轻睡眠障碍,进一步提升治疗
效果,具备临床实施意义与运用价值。
关键词:辨证施护;老年;失眠;临床
睡眠对人体而言是一项重要的生理行为,良好的睡眠状态对增强体质、维持生命正常活动等均具有积极意义[1]。失眠是以经常无法获
得正常睡眠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病证,在中医学理论中,将失眠称为不寐、不得卧或不得眠等,尤其以老年人较常见。失眠轻者表现为入睡
困难或时寐时醒,且醒后无法再寐,失眠严重者整夜无法入睡,长期如此对老年患者生理及心理健康均造成严重危害,对人体免疫系统造
成破坏,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
[2]。本文探讨辨证施护运用于老年失眠患者中的效果,现分析讨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纳入本院2016.2~2017.10期间收治的112例老年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全部入选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均为56例。研
究组男性
35例、女性21例,年龄62~86岁,平均年龄(70.54±5.32)岁,病程4个月~19年,平均病程(10.50±2.46)年;对照组男性34
例、女性
22例,年龄63~85岁,平均年龄(70.24±5.63)岁,病程3个月~20年,平均病程(10.73±2.09)年,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传统针刺疗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并进行常规护理,包括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环境管理、行为干预等。研究组在对照组基
础上进行辨证施护,对于气血亏虚型患者给予
30g酸枣仁、15g生地黄加入适量大米煮粥服用。对于由高血压引起失眠、心神不宁者,给予
莲子服用起到养血定神、补心益脾效果,嘱老年患者多进食有安神定志功效饮食。给予灸北五味子加红参加味治疗,水煎于早晚温服,选
用心俞、三阴交、神门等穴位进行针刺或加灸,每天
1~2次。对于肾阴不足型患者建议将莴笋带皮切片煮食,失眠多梦者可将大枣去皮后煮
汤;阴虚火旺者给予适量桑椹加少量冰糖煮水服用。另外,给予百合地黄汤服用,
1剂/d,于早晚分两次温服。对于肝郁痰结型患者睡前服
用红枣汤,分别给予
15g陈皮、佛手片沸水泡茶,厌食恶心者服用山楂、蜜饯提高食欲、消除积滞。中药方采用温胆汤文火煎汁后服用,具
有调和阴阳、涤痰清热、利胆和胃功效。另外,选择内关、解溪、三阴交、曲池穴以泻法进行针刺,每天
1~2次。
1.3 观察指标
分析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以患者失眠症状消失,睡眠基本正常或睡眠时间达到6h上,醒后精力充沛为
痊愈;患者失眠症状明显减轻,每晚睡眠时间增至
6h,偶尔未达到6h为显效;患者失眠症状有所改善,睡眠时间达到3h以上为好转;患者
失眠症状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表示计数数据,采用卡方检验;以( ±s)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
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分别为96.43%、85.71%,P<0.05,参考表1。
表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n(%)]
3. 讨论
睡眠不足对人体身心健康是一种潜在性威胁,可出现头晕、疲劳、头痛、反应迟缓、全身不适、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严重者导致免
疫功能下降、消化功能减退、记忆力下降,长期如此易引起抑郁症、焦虑症及精神分裂。老年人机体各项功能逐渐衰退,往往伴有多种慢
性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4]。当前西医主要通过应用安眠药及抗抑郁药对失眠症进行治疗,虽起效快,但老年患者易形
成对药物的依赖性,长期用药还可能引起一系列医源性疾病。
当前临床对失眠患者进行治疗及护理的方法多种多样,近年来中医疗法治疗失眠症的疗效逐渐受到临床医师的认同,具有疗效确切、
副作用小等优势。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
P<0.05,提示辨证施护的运用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失眠症治
愈率,与当前研究结果大致相符
[5]。在中医理论中,失眠主要是由心、脾、肾虚损所引起,包括气血亏虚型、肾阴不足型、肝郁痰结型等
证型。根据辨证施护原则,对患者进行穴位按摩、针灸、情志护理、饮食护理,将中医学中内病外治原则与整体理念相结合,在改善老年
患者睡眠障碍方面效果显著,且患者无依赖性及成瘾性,耐受性良好,在临床上可行性及耐受性均较高。
综上所述,对老年失眠患者进行辨证施护是一种理想的干预方式,对减轻睡眠障碍、改善睡眠质量、提高临床疗效等方面均具有积极
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晓敏,熊燕,王磊等.时辰穴位按摩辅治老年卒中后轻度失眠患者的效果[J].护理学杂志,2015,30(13):51-53.
[2]张征宇,陈文宇,张兆和等.开设中医失眠门诊在社区老年失眠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3):468-
470
,511.
[3]陈文宇,张小平,徐龙生等.中医心身兼治理论在社区老年慢性疼痛伴失眠患者治疗中的运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7):
1137-1140.
[4]梁小利,梁清芳,王红艳等.老年失眠症杵针疗法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4):1005-1006.
[5]赵苏英.中医护理对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6):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