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格式:pdf
- 大小:55.38 KB
- 文档页数:2
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正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分析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们将首先回顾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阐述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实践要求。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优势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将展示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取得的实际成效。
本文将总结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展望其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广阔前景。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为深化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态,其理论基础深厚且多元化,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隐性教育强调学生在非正式、非结构化的学习环境中,通过隐性课程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突破了传统显性教育的局限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内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心理学理论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支撑。
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心理学理论指出,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引导和塑造。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隐性课程、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心理体验和学习机会,有助于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进程。
社会学理论也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视角。
社会学理论认为,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第35卷第4期2020年8月Vol.35No.4Aug.2020齐鲁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Qilu Normal University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陈梦婷(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两个层次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融入显性教育是达成教育实效的必然要求。
在思政课程展开上,教师要积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践教学;在总体格局上,要形成多主体协同的"大思政”局面。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课程思政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特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1]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提供了基本思路和遵循。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思政理论课程中坚持显性教育方式与隐性教育方式的结合,还要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育人功能来助力具有显性育人功能的思政理论课。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显性与隐性相统一的守正创新是对于现实思文章编号:2095-4735(2020)04-0068-08政育人效果不佳问题的应对,是回归教育本质、着力于学生个体需要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积极探索。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内涵教育从育人方式上区分,可以分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
显性教育是有意识的、公开的、系统的、理论性的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的主要方式,教育者通过界说、陈述和解释将教育内容灌输给教育对象,这种系统化的教学方式在传授知识、传播真理上发挥着主要作用。
收稿日期:2020-04-13作者简介:陈梦婷(1996-),女,浙江绍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隐性教学资源的作用及开发[摘要]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仍然任重道远,课程效果还有待继续提高。
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使教育理念隐蔽化,从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持久。
因此,高校可以尝试打造艺术教育、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社团活动以及校园宣传媒体等平台,利用这些隐性教学资源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学资源;开发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现状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目前仍然是我国高校的必修课之一,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显著。
虽然相对于以往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有所改进,但是在学习理念、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等问题上还是有待于继续完善。
随着目前社会大环境的变化,面临社会、网络、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的个性化更加突出,价值取向呈多元化趋势,学生对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必要性缺少正确的认识,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其次,在高校课程设置上,高校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就业问题,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完善、监督管理、课堂效果、教学创新等缺少一定的关注。
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相对落后,课程设置理论性较强,不能很好地结合现实问题,教学内容相对重复,缺少创新,缺乏一定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教学方式上相对单一。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数是以学院、专业、班级和宿舍为教育单位,在教学方式上以集中教学为主,缺乏多样性和活力,内容相对单一,方式缺乏创新,学生相对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
二、隐性教学资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作用隐性教学资源,其实是相对于显性教学资源来说的。
目前,高校对于思想政治课采取的多是直观的、显性的课堂理论教育。
针对课堂理论教育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隐性教学资源可以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隐性教育的必要性【摘要】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快,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是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也暴露出来了很多问题。
在这一时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进行探讨很有必要。
(1)阐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结构。
(2)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有效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3)隐性教育更加符合受教育者心理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育;思想政治;隐性教育1 隐性教育有助于弥补思想政治知识结构的缺陷在知识结构中,不能仅有显性的校园教育结构,其它综合的教育结构的存在才使得教育结构完善。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就是课堂教育。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高积累是以隐性知识教育的缺失为代价的。
我们高校教育中期末考试的内容都是学生学过的书本上的知识。
我们的眼光还局限在课本和教材以及考卷之中。
我们要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要用到知识。
让同学们学习到的知识与实践产生关联,放眼全局,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放眼周围,去感知周围,在生活中得到灵活的运用。
这些东西在我们现在的教育过程中都看作是创新,然而,我并不认为这是创新,我认为这是学习的本质意义,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我国的学生被全世界公认为是最会考试的学生,其实也并非如此。
并不是所有的考试我们的学生都是很能考,都能拿出不错的成绩。
例如在一些语言能力的考试里面,我国的学生的口语和听力都是世界上的倒数第几名,这是又什么原因。
我国的学生在考试外语写作和口语的时候,问题就充分的暴露了出来,在麦肯锡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出,我国的大学生英语具备口语表达能力的不到百分之十。
当然,思想政治课目作为高校的必修课,又是我们的国文,是自己的母语,不会有类似的听力或口语的考试,然而在思想政治内容的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我们的技能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
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局限于书本和考试教育,那么我们的大学生缺失的不是显性的知识,而是学习思想政治的目的和意义。
论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用作者:郭峰,马文娟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33期郭峰1,马文娟2(兰州工业学院1.材料工程学院;2.艺术设计学院,甘肃兰州730050)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复杂网格构成的系统,教育方法和手段种类繁多。
其中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旨在于突破教育环境的内部视野,放眼于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本文将从隐性教育的发展历史、含义及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同时结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和具体的应用对策。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039-02作者简介:郭峰(1981-),男,汉,法学硕士,兰州工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马文娟(1989-),女,汉,文学学士,兰州工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隐性教育的发展史和概念隐性教育的观点发源于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于1958年在哲学研究中提出的隐性知识的概念。
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
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
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
”可见,波兰尼把前者称之为显性知识,后者为隐性知识。
美国教育学家马丁·杰克逊在波兰尼的研究基础上,把隐性知识的外延扩大到教育学领域。
他于1968年提出了学校生活环境中的“隐藏课程”理论(Hidden curriculum)。
他认为,一种无显性表象、间接、内隐的教育方式能够使受教育者在不经意间受到教育,同时也可以缓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说教和抵触的矛盾关系。
我国古代的教育学理论之中也蕴含着许多隐性教育观点。
如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放置于教育环境之中,就能深刻体会到其顺应教育规律,力求循序渐进的无痕引导,通过表象上的无所作为,实则通过默化,最终令其有所为,从而达成最终的教育目的。
Vol.28No.3
M ar.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3期(下)
2012年3月1隐性教育的内涵及其特点
1.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随着隐性课程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隐
性课程中获得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不仅隐藏在学校的“非正式文化的传递”之中,同时也存在于学校之外的人们社会日常生活之中.隐性教育作为隐性课程的一个上位概念出现了.它是隐性课程领域的扩展和意义的提升,它不仅把视野由校内扩展到校外,而且也由教学深入到大德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案,为受教育者特定创设一定的社会环境、活动场所和文化氛围,并有意识地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验之,使受教育者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进而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目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
“非正规的、非德育课堂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它的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是不直接显露的,它的教育形式是侧面的,间接的.1.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2.1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隐性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涉及思想政治活动的各个方面,如校园的文化活动、学生的良好生活行为、
学校的精神文明创建,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可见,隐性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分散的、不确定的、
随处可见的.1.2.2教育过程的渗透性
隐性教育是一种学生在心理上并未察觉的无意识教育.一方面,由于隐性教育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项活动之中而完成的,因此,它显得隐蔽、间接、非强迫性,学生往往对隐性教育的内容没有排斥,无形之中就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学生之间会有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正如“与善人居,如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平等参与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情感,唤起大学生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的强烈愿望,使大学生自主地、能动地、
自由地、全面地发展.1.2.3教育方式的间接性
隐性教育的内容是非主导性的,其教育形式也是隐蔽性的.隐性教育作用于受教育主体的内容不是教育者事前有计划有目的所设计和安排好的,而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存在;在教育形式上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直接灌输,而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感受、
自我体会、自我汲取和自我内化;在教育效果的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内在的层递性、滞后性和含蓄性等特点.
1.2.4教育效果的长久性
隐性教育是通过改变提升人的内在心理起作用的,由内自外,从而表现在受教育者的外在行为上.因此,隐性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相比显性教育的单向灌输或理性说教,隐性教育的效果要稳固得多.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种基本途径
2.1通过非德育课程的渗透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
按照杜威的教育思想,学生在学校得到正式学习结果的同时,“无意地”获得的理念、情感、意志、兴趣等,是比书本知识更为重要的个性品质
,这些
浅析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隋春艳
(赤峰学院文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摘要:隐性教育是一种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和手段.它是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国外高度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并取得实效的情况下,我国高校也应把握这一趋势,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隐性教育;思政工作;高校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3-0259-02
259--
因素都是课程设计者预期之外的效果.因此学校的所有非德育课程都可以成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人文社会科学中贯穿着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等思想,在自然学科课中教师也隐藏着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专业思想、治学态度、创造精神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
2.2通过创建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物质环境是高校教育理念的物化,蕴涵着精神因素.大学生总是会对校园环境进行着一种入脑解读或人文理解,校园物质环境内隐的文化、信息和历史以无声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制约着学生的行为习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说过,要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
2.3通过塑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面貌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2.3.1通过师德建设发挥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本身就是一部立体的、无时无处不在被学生阅读和品味的“活的教科书”,教师的仪表风度、敬业精神、知识背景以及价值取向等无时无刻不在给学生以感染和熏陶.因此,要通过师德建设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的作用.
2.3.2创建优良的校园精神文化
首先,优良的校风和学风是学校在长期办学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方法,是一个学校的“性格”.优良的校风和学风能激励青年学生自觉地培养爱祖国、讲奉献、重道德的高尚情操和严谨、求实、勤奋的治学态度.其次,社团活动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要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使育人于“悄然”.再次,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引导,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第二课堂活动中.高校应积极开展科技文化艺术节、高水平的文化讲座、演讲比赛、综合素质大赛、各种体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最后要注重时机性主题突出的教育活动.多形式、高品位、生动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人文素养,而且可以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滋润学生的心灵.
2.3.3强化信息文化的建设.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
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当前,要尤其重视网络文化的建设,切实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主动占领网络阵地.要注重校园“红色网站”的建设,还要注重在网上开展专题讨论的活动,解疑释惑等等. 3隐性教育与高校思政工作的关系
3.1隐性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接受并内化教育者期冀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从接受理论的视角来看,教育者的教育行为作用于教育对象的不仅仅是其有意识的层域,而且还有常常被人们忽视的无意识层域.思想教育工作就是主客体之间在显意识领域和潜意识领域所进行的认知、观念的互动切磋.所以,思想教育工作若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重视隐性教育的价值功能.高校思政教育包括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隐性教育所特有的隐蔽性、开放性、及时性、自由性等,使得隐性教育比显性教育具有无法比拟的教育魅力,更能为大学生所接受.它不是通过直接的教育方式出现,而是隐含在各科教学活动、校园物质环境、校园文化环境之中,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感受、体会,在参与中去获得,这种影响力是持久的.因此,隐性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3.2隐性教育与高校思政工作是一种相互强化的关系
隐性教育强调环境氛围的育人功能,往往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影响学生,主张通过暗示、启迪、诱导和激励等手段,讲究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它能够有效地避免受教育者产生逆反情绪,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愉悦感,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当隐性教育开展得好时,就会促使思政工作其他方法的开展;而思政工作其他方法的系统、有序的开展,也会促使隐性教育的展开.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王雄.高校德育工作隐性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2〕张伟强.论高校德育中的隐性教育载体[J].教育与职业,2007(7).
〔3〕朱红,戴亿绵.论高校德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7(6).
〔4〕王亚朴.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学概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2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