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42例临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小儿过敏性紫癜42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及预后。
方法对42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各型的发病情况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男23例,女19例,男女比为1.21∶1。
单纯型13例占30.9%、腹型10例占23.8%、关节型9例占21.4%、肾型6例占14.3%、混合型4例占9.5%。
经治疗41例有效,占97.6%,仅1例反复发作,转上级医院治疗。
随访有6例再次复发占14.3%,经治疗后好转。
结论发病与感染、药物及食物过敏、冷刺激、植物花粉、疫苗接种等因素有关。
HSP常累及的部位为皮肤、消化道、关节和肾脏,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症状时诊断困难,易误诊。
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注意以去除病因、抗过敏及解痉、止痛等对症处理。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诊断和治疗;临床分析过敏性紫癜(HSP)是儿童最常见的血管炎综合征[1],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累及皮肤、消化道、关节及肾脏,偶可累及心、脑、肺及胸膜等。
个别病例易被误诊,现对本院42例过敏性紫癜儿童患者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2例病例为本院儿科于近期收治的初发病例,均符合儿童HSP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23例,女19例,男女比为1.21∶1。
发病年龄 1.8~12岁,本组病例中有前驱感染史26例占61.9%;在出现紫癜时伴有感染4例占9.5%;有食物过敏(海鲜、奶等)史3例占7.1%;未发现明显诱因9例占21.4%。
1.2 方法对本组42例患儿从年龄、性别、诱因、首发症状、主要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临床分析。
1.3 临床表现及分型皮肤紫癜、消化道症状(如:腹痛、呕吐、腹泻、便血)等为主、关节症状(如关节肿痛)、呼吸道症状、肾脏损害等症。
可分为单纯型、腹型、关节型、肾型、混合型等。
1.4 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沉、肾功能、心肌酶、胸部及腹部X线、腹部B超、心电图等多种辅助检查。
1.3 手术方法 以L4椎体滑脱为例,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取俯卧位,以L4棘突为中心,显露L3~5棘突及椎板,确定滑脱的L 4椎体,显露椎弓根的钻空点,置入椎弓根钉后,切除L4、L5大部分椎板和增生的黄韧带,松解神经根,马尾神经与周围的粘连,剔除L4、L5椎间软骨面及椎间盘组织,通过术前X线滑脱的度数,选用适当角度的AF钉,滑脱度约大,选用AF提高度数愈大,椎弓根进钉点为横线中部,纵线在关节线之外侧。
向内倾斜约10°,深度为3cm,需一直感觉到钻头在骨中行进。
行X线电视或照片检查。
对脱位间隙的上下脊椎,每侧椎弓根拧入1枚螺钉。
将选用4枚椎弓根钉打入后,拧入相应的螺母,同时将改善椎体滑脱程度,C型臂透视下满意,最后做横突间椎骨融合,放置引流管一根,术后卧床4周。
带支具起床活动。
2 结果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诊,随诊时间6个月~6a。
平均18个月,18例腰腿痛症状完全消失,2例腰腿痛症状减轻,根据疼痛及日常功能分级[3]评定结果,优17例,良2例,中1例,优良率85%,术后滑脱率65%~100%,平均87.2%。
滑脱程度按wilts e分类[2]:Ⅰ°13例,Ⅱ°6例,Ⅲ°1例。
3 讨论自1969年Harringt on始创哈氏棒轴向撑开复位植骨融合术后,许多复位器械先后问世,如:stefee椎弓根螺钉、Dick 钉、RF系统等运用于滑脱的复位和固定[3]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如哈氏棒等固定节段长,复位效果不理想,st effee钢板、CD棒等螺钉操作困难。
而AF钉整个固定过程只要放置4枚椎弓根钉。
且腰椎管径较大,因此具有手术剥离范围小,手术时间短,操作较容易。
腰椎滑脱是否需要复位,以往存在争议,早期治疗方法限于各种因素,不能使滑脱的椎体复位,有学者认为滑脱可使局部解剖发生改变,神经根拉长,如强行复位会破坏此种已适应了的解剖关系产生新的症状。
本组采用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术中通过局部减压,包括清除增生的黄韧带,切除部分关节突,扩大侧隐窝,松解粘连的神经根,当椎体复位后迂曲肿胀的马尾神经根不受卡压,术后未出现新的坐骨神经症状,因此滑脱的椎体复位前彻底减压,扩大侧隐窝是必要的。
过敏性紫癜病例分析过敏性紫癜病史摘要:患儿男,9岁。
主诉:两下肢紫癜2天,加重伴浮肿1天。
患儿家长2天前帮助患儿洗脚时,发现患儿双下肢皮肤有紫癜、不痛不痒。
今日紫癜增多,并出现晨起眼睑浮肿,起床行走后感腿痛,患儿近2周无倦怠、乏力、低热等症状;1周前曾有短暂的腹痛病史,未到医院就诊,家长也未给患儿服用任何药物。
发病前2日患儿曾进食螃蟹及河虾。
既往无类似发作史,家族中亦无类似病人。
体格检查神志清楚,营养发育良好,无贫血貌;臀部以下双下肢皮肤有大小不等的紫癜,呈紫红色,部分高出皮肤,呈对称性分布,压之不褪色;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眼睑稍浮肿,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无鼻翼搧动,口唇无紫绀,咽无充血;颈软,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干湿啰音;心率82次/分,律齐,未闻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腹水征(-);四肢活动正常,各关节无肿胀;生殖器无畸形,阴囊无水肿,克氏征及布氏征(-),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 121g/L,WBC 9.8×109/L。
N 0.63、L 0.37,Plt 174×109/L;大便常规:隐血(-);尿常规:蛋白(+)。
RBC 5~6个/HP;肝肾功能正常;补体C3、C4、CH50正常;抗DNA、RNA抗体(-),ENA多肽抗体七项(-);IgA、IgG、IgM正常;出血和凝血时间正常、APTT正常。
(2)腹部B超:双侧肾脏轻度肿大,膀胱、输尿管无异常。
(3)心电图: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
(4)胸部X线:双肺纹理清晰,心肺无异常。
诊断:过敏性紫癜治疗:治疗原则:卧床休息,积极寻找和去除致病因素,如控制感染,抗血小板凝集药物,抗凝治疗和对症治疗。
必要时可选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又称亨-舒综合症(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较常见的微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
42例儿童过敏性紫癜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作者:叶彩霞肖芳芳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36期【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伴发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提高临床医生对 HSP伴发MP感染的认识。
方法对本院确诊为HSP伴发MP感染的患儿4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共确诊的HSP患者205例,其中42例HSP伴发MP感染,患儿予以HSP常规治疗,同时予抗支原体治疗,治愈40例,好转2例。
结论 MP感染可能是HSP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建议将MP抗体检测作为HSP的常规检查。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肺炎支原体;儿童过敏性紫癜是一种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广泛的小血管炎症为病理基础,以皮肤紫癜,消化道黏膜出血,关节肿胀和肾炎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多数患儿的过敏原难以确定,感染、食物过敏、药物、疫苗接种及恶性病变均可诱发HSP,HSP的肾脏损害可明显的影响预后。
其中感染作为一种病因越来越常见,而肺炎支原体感染与HSP的肾脏损害有明显的相关性。
现将湖南省宁乡县人民医院近几年来收治的过敏性紫癜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例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院2007~2012年收治HSP患儿205例。
其中MP-IgM≥1:80阳性42例(100%)伴发肺炎支原体(MP)感染,年龄2~12岁,平均年龄7岁,男性32例(76%),女性10例(24%),其中7岁患儿8例。
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过敏性紫癜的诊断标准[1]。
1. 2 数据收集所有临床数据均来自住院病例资料,所收集的数据资料包括确诊年龄、性别、家族史、既往史、发病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诊断住院及随诊情况。
1. 3 标本采集及MP-IgM测定所有住院患儿均禁食10~12 h,采空腹静脉血2 ml,置于普通采血管中混匀, 3500 r/min,离心8 min,血清于美国(BIO-RAD)全自动酶标仪应用凝集法进行MP-IgM的检测。
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42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
方法:收治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4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误诊5例,分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胃肠炎。
给予h2受体阻滞剂或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全部治愈。
结论:腹型过敏性紫癜临床上虽常见,但由于部分患儿在皮疹出现之前往往以消化道症状为主,易误诊、漏诊,需引起临床医师高度注意。
关键词腹型过敏性紫癜儿童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也为免疫性血管性疾病,临床上约有2/3的患儿合并有腹痛、便血、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重症患儿甚至可出现肠套叠、肠坏死、肠穿孔以致危及生命[1]。
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过敏性紫癜患儿75例,其中腹型过敏性紫癜42例。
本研究对42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42例患儿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3~12岁27例,12~14岁15例。
本组病例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冬春为主共33例。
伴有上呼吸道感染23例,药物过敏史3例,肠道感染2例,肺炎2例,既往有花粉及高蛋白食物过敏史10例,支原体感染5例。
诊断标准:本组42例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42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痛部位主要位于脐下或脐周部位,表现为全腹痛,疼痛性质为阵发性钝痛或绞痛,腹部查体无固定压痛,无肌紧张或反跳痛。
30例有便血,1例伴有呕血。
5例曾被误诊,1例为急性阑尾炎(因在私人医院行阑尾炎手术治疗后腹痛仍不缓解来我院就诊)。
2例在门诊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皮疹出现前以腹痛为主要表现,以脐周痛为主,呈阵发性疼痛,伴恶心、咽痛、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关节肿痛,无便血、呕血症状;腹部查体墨菲征阴性,麦氏点无压痛;均无反跳痛。
伴发热,体温37.5~39.5℃,血常规白血病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尿常规及便常规未见异常;给予抗炎治疗腹痛症状无好转。
2例诊断为急性胃肠炎,以中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给予抗炎、止吐、补液等对症治疗,疗效欠佳,腹痛症状无缓解,约发病后2~3天皮疹出现。
治疗方法:腹痛严重及呕吐、便血、呕血者给予短期禁食。
祛除可能的致病因素,如了解有无龋齿、肠道寄生虫及易引起过敏的食物药物等。
可以进食的患儿给予潘生丁3~5mg/(kg·日),分次服用,以阻止血小板聚集,并给予h2受体阻滞剂1~2mg/(kg·次),加入葡萄糖中静滴。
42例患儿中,36例腹痛剧烈和(或)伴消化道出血者给予地塞米松0.3~0.5mg/kg/日,加入葡萄糖中静滴3~5天,症状缓解后立即停用。
结果
41例患者经内科治疗后皮疹消退,消化道症状完全缓解出院,平
均住院时间11天,其中1例在治疗过程中并发肠穿孔,经手术治疗及儿科综合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
讨论
过敏性紫癜是由于机体对致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引起的系统性血管炎,临床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关节肿痛、腹部疼痛及肾脏损害等[2]。
临床上可分为腹型、关节型、肾型和混合型。
腹型占58%~77.8%[2]。
腹型过敏性紫癜是以腹痛为主要症状,可并发肠套叠、肠穿孔、肠坏死等外科急腹症。
本组病例资料均符合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诊断标准。
其腹痛特点:①腹痛症状较明显,主要表现为全腹痛,疼痛性质为阵发性钝痛或绞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②腹痛定位不固定;③腹痛反复发作;
④腹痛同时伴有呕吐,便血或粪便潜血阳性。
在过敏性紫癜诊断过程中,以紫癜为首发症状者较易诊断;但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皮疹未出现之前易误诊,甚至被诊断为外科急腹症而行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本组5例被误诊,误诊原因:①患儿入院时以腹痛为首发症状,未出现典型皮疹,故未考虑本病。
②部分基层医生及私人医院医生对腹型过敏性紫癜认识不足,又缺乏相应的检查。
③询问病史不仔细,病史采集不详细,对临床表现、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未进行全面认真分析。
④部分患儿家长诉说病史时主要诉腹痛情况,个别患儿曾出现过关节肿痛情况但家长未重视,未告之医生。
因此,患儿就诊时诉腹痛,需要仔细查体,如果无肌紧张及反跳痛,应询问有
无过敏史,并结合其他症状体征,考虑腹型过敏性紫癜的可能。
需要注意的是在秋冬季就诊的患儿也需要打开衣裤检查皮疹情况,以免漏诊。
凡有以下情况时,应考虑腹型过敏性紫癜的可能:①对于原因不明的腹痛,尤其是症状与体征不相符,腹部压痛点不固定,又无反跳痛和肌紧张;②对于不能合理解释的腹痛,即使未出现紫癜或皮肤有荨麻疹或斑丘疹,但出现血便,一过性关节肿痛;③腹痛患儿考虑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效果不佳时,不能满足于常见病及现有诊断。
有学者认为,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对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过敏性紫癜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诊断不明的腹痛、消化道出血患儿,尤其伴四肢肿痛及关节痛者,应考虑过敏性紫癜的可能,并进行及时的胃镜与病理检查,早期诊断以免误诊[3]。
关于治疗方面,糖皮质激素在过敏性紫癜中的应用一直有争议。
本组病例中36例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消化道症状缓解。
因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糖皮质激素可直接减少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减少免疫复合物的生产,减轻炎症反应。
故对腹型及伴有关节肿痛患者可以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迅速缓解症状后停用。
但糖皮质激素对皮肤紫癜及肾脏损害无效,也不能阻止肾脏病变的进展[4]。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88-690.
2胡晓晶,柳方娥.过敏性紫癜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0,37(2):476-479.
3王士杰,鹿玲,桂明,等.以消化道症状起病的小儿过敏性紫癜96例临床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9,16(4):375-376. 4吴希如,宁寿葆,何晓琥,等.过敏性紫癜临床诊疗指南[j].小儿内科分册,2005,4(5):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