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用菌产业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16.33 KB
- 文档页数:6
我国食用菌行业产量与工业化生产发展现状分析一、我国食用菌行业发展现状我国的全球最大的食用菌生产与消费国,2019年我国食用菌产量达到3933.5万吨,同比增长3.8%,我国食用菌产业已超越油料,成为继蔬菜、粮食、水果、糖料之后的第五大农业种植业。
受工业化和城市化扩张,以及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等生态工程建设的影响,国家有效耕地资源不断减少,进而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而食用菌产业本身具有不与其他种植业争夺土地、肥料等自然资源的属性,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国内市场来看,消费者对食用菌产品有食用和药用功效的需求,原因在于食用菌产品具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
同产量一样,我国食用菌产业产值总体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19年国内食用菌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6.4%。
当前,食用菌加工企业正处于从对食用菌产品的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型升级过程之中,还有部分如菌类产品的药用开发的企业已向高新科技领域发展。
但是目前国内的食用菌生产依然还是以既有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为主,农户零散种植的食用菌产品质量不高,产量不稳定,销售价格较低,行业内企业产品也面临市场竞争的风险。
另外食用菌的生长对于温度、湿度的要求较高,因此零散种植受制于自然环境的温度、适度的季节性变化,无法做到全年生产,行业的供给量波动较大。
二、食用菌生产地区与产品分布由于上述的这些特点,广西、贵州、甘肃等省份将食用菌产业作为助农脱贫增收的重要助推器。
目前我国食用菌产业规模最大的是河南省,2019年全年食用菌产值达到397.7亿元,产量约占全国的14%,以香菇、平菇、双孢蘑菇为主要栽培品种。
而云南、四川、福建等地则主要以当地特色菌种为主,如松茸、牛肝菌和块菌等。
目前我国食用菌生产仍然以三大菌种为主:香菇、黑木耳以及平菇,数据显示2019年三大菌种占到国内食用菌市场份额的64.16%。
2012年以来杏鲍菇在国内市场的消费量开始增加,由于当时杏鲍菇价格较高,以各大高档饭店鲜菇消费为主。
第一篇:随州香菇食用菌产业概况随州食用菌产业概况随州地跨江淮,南耸大洪山,北靠桐柏山,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地级市,下辖一市一区:广水市、曾都区。
全市版土面积9600平方公里,人口248万。
经过多年的发展,随州逐渐形成了拥有自主特色的产业经济,“编钟古乐之乡,炎帝神农故里,大洪山自然风景区”的文化旅游产业;“中国专用汽车之都”的汽车装配,零部件和制造产业,以及以经济开发区为重地的高新电子技术的产业集群;“中国食用菌之乡”、“惠兰之乡”的优势农业产业。
以重工业为广阔腹地,优势农业、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和第三服务产业协调配合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对接大武汉,争当“1+9”为战略目标,随州将在“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中,做出自己突出的贡献,在全球的经济浪潮中,抒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县地市”的经济发展轨迹。
2.1发展历程随州是湖北省食用菌种植生产重地,全市市90%的乡镇、30%的农户,有近30万左右的人从事食用菌相关的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和出口基地,食用菌产业已成为随州的特色、优势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外向型及创汇出口型产业。
1.食用菌产业的兴起:随州食用菌产业始于1978年,当年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杨新美住进三里岗镇杨家棚村当年,推广香菇种植技术。
随后华农大硕士罗信昌、吕作舟又在三里岗试种椴木香菇,为随州食用菌产业播下星星之火。
随着椴木香菇种植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利用丰厚的林地资源,各乡镇开始大面积种植椴木香菇,从此“随州香菇”便远飘万里。
由于椴木香菇对栎木资源的过度消耗,砍伐树木发展经济的矛盾也变得日益突出,20多年来,其发展也一直受阻。
2.新技术促进产业快速发展:1996年袋料香菇的进入随州,利用种植椴木香菇的技术经验,香菇种植规模和产量成倍增加。
袋料香菇采用椴木作培养基料,单位产量的情况下,既节约了资源,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操作简单,便于管理,适合规模种植,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食用菌产业规划引言概述:食用菌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本文将从市场需求、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产业链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食用菌产业的规划。
一、市场需求1.1 消费升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营养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食用菌作为一种低脂肪、高蛋白质、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材,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1.2 食品安全: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性和健康性要求更高。
食用菌作为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具有天然、安全的优势,因此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1.3 外销市场: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食用菌的外销市场也越来越大。
许多国家对中国食用菌的品质和口感非常认可,进一步推动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二、技术创新2.1 栽培技术: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一直是产业发展的关键。
目前,通过研究和创新,已经出现了多种高效的栽培技术,如菌种选育、培养基改良、温度和湿度控制等,有效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2.2 加工技术:食用菌的加工技术对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深加工,可以将食用菌转化为各种产品,如食用菌罐头、食用菌粉末等,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2.3 产品创新:随着人们对食用菌需求的不断变化,产品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通过研发新品种、开发新产品,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食用菌的需求,拓宽市场空间。
三、政策支持3.1 资金支持:政府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贷款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投资食用菌产业。
这些资金的引入,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瓶颈问题,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3.2 政策扶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例如,对食用菌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土地支持和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扶持,提供便利条件,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
3.3 市场监管:政府加强对食用菌市场的监管,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市场秩序,增强消费者的信心。
我国蘑菇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我国蘑菇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摘要:近年来,我国蘑菇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蘑菇作为一种高营养、低能量的食物,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和喜爱。
本文从蘑菇产业的发展现状、市场需求、发展动力、政策支持以及未来的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蘑菇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支持。
1. 蘑菇产业的发展现状蘑菇是我国重要的食用菌类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我国蘑菇产业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产量和产值逐年上升。
据统计,2019年我国蘑菇的总产量约为600万吨,产值约为200亿元人民币。
蘑菇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华中地区,尤其是河北、山东、湖北等地。
2. 市场需求的变化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蘑菇作为一种低脂肪、高蛋白质、高纤维的食品,深受消费者欢迎。
蘑菇富含钾、镁、锌等矿物质和维生素B、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对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有显著的作用。
加之蘑菇的独特的香味和口感,使其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因此,蘑菇市场需求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3. 发展动力蘑菇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
首先,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蘑菇产业的发展。
例如,设立专门的资金支持蘑菇产业的科研和生产,加大蘑菇产业的扶持力度。
其次,科技进步的推动也是蘑菇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新技术的应用,如无土栽培、自动化生产等,提高了蘑菇的产量和品质,并降低了成本。
另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也推动了蘑菇产业的发展。
消费者对健康和营养的追求,促使蘑菇产业不断创新和改进,生产出更多种类的蘑菇产品。
最后,蘑菇产业的发展还受到了投资者的关注和支持。
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看好蘑菇产业的前景,投资兴业,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4. 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对蘑菇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政府通过提供财政资金的投入,支持蘑菇产业的科技创新和生产设备升级。
其次,政府加大了对蘑菇产业的技术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指导等服务。
食用菌产业调研报告食用菌是一种可食用的大型真菌,蛋白质含量在13~46%,比普通果蔬高3~10倍,氨基酸多达18种,因其营养价值高,生产周期短,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在调整优化结构、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明确食用菌产业在我市的发展定位和方向,采取发放调查表、实地查看、现场交流、座谈研讨等形式,对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了解,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一)总体形势1.总体形势。
我国食用菌产业已成为继粮食、蔬菜、果树、油料之后的第五大种植产业。
2021年总产量4061.6万吨、总产值3466亿元,加工企业4.06万家,主栽品种80余种,商品化生产50多种,规模化栽培30多种,香菇、平菇、黑木耳、金针菇、双孢菇、毛木耳产量居前6位,占总产量的80%,形成了大宗品种稳步发展、珍稀菇类较快发展、药用菌类异军突起的百菌争艳局面。
食用菌年产量达到200万吨的有河南、福建、山东、黑龙江、河北、吉林、江苏、四川8个省,产能占的68%;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县有500多个,亿元以上的县有100多个,从业人员超过3000万人。
形成了河南省西峡县、福建省古田县、黑龙江省东宁县等一批知名产地。
庆元香菇、古田银耳、通江银耳、五营黑木耳、泌阳花菇、姚庄蘑菇等获得地理标志认证,东宁黑木耳和房县黑木耳获得欧盟地理标志认证。
2019年发布的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中,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有15个村镇;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中以食用菌为特色的有7个。
我国食用菌生产正在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品牌化转变。
适宜于工厂化生产的金针菇、杏鲍菇、白玉菇等品种摆脱自然环境约束,向大城市周边聚集,产品无需预冷保鲜,可直接供应市场,物流成本更低,生产效率更高,蘑菇的新鲜度、品质品相更好。
2.我市食用菌产业优势。
一是环境优势。
我市气温凉爽、气候适应,昼夜温差大,生产出的食用菌与南方产地相比具有肉厚、干物质高、品质优、营养价值高的优势,市场认可度高,吸引东南部客商来宁发展食用菌产业。
羊肚菌产业发展情况汇报一、羊肚菌产业市场分析1、开发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
羊肚菌是传统名贵野生食用菌之一,也是深受世界各地人们喜爱的高端食材。
羊肚菌在欧洲与黑松露齐名。
近年来在羊肚菌人工栽培产业热潮的推动下,羊肚菌糕点、羊肚菌多糖等产品推陈出新,羊肚菌在食品、保健品等领域的开发也成为研究热点,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2、栽培规模扩大,价格稳中有降。
随着羊肚菌栽培技术的不断成熟、栽培产量相对稳定,其在我国栽培规模快速增加。
但由于目前羊肚菌栽培过热,食用菌行业外人员投入大量资本开展羊肚菌栽培,栽培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产量有高有低,使我国羊肚菌人工栽培产量增速远低于栽培规模增速,在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近年来羊肚菌整体价格稳中有降,但羊肚菌干品市场仍供不应求,干菇价格相对稳定,鲜菇受到产品集中供应量影响,价格波动较干菇大。
目前全国95%以上的栽培采用秋冬播种、冬春出菇模式,羊肚菌鲜菇产品上市时间主要集中在2月~4月,其他月份羊肚菌鲜菇上市价格较此时偏高。
3、国内市场升级,产品需求扩大。
在移动互联网、自媒体渠道的宣传推动下,羊肚菌在全国的认知度不断增强,关注度越来越高。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保健、绿色食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羊肚菌作为传统的高端食用菌逐渐普通化,走进了千家万户的餐桌,成为了广大消费者舌尖上的美味,使大众对羊肚菌产品需求不断增加而呈现出刚性增长的趋势。
二、羊肚菌产业的发展趋势1、季节性供应向周年化生产发展。
目前我国羊肚菌主要集中在1月~4月出菇,鲜菇呈季节性供应,特别是2月底至3月大量羊肚菌鲜品上市从而使市场波动较大。
因此开展羊肚菌错季栽培或工厂化栽培,实现鲜品的周年化供应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尽管在高寒地区开展了错季栽培出菇试验和工厂化室内出菇探索,但在提高栽培出菇成功率、稳定性和产量等关键技术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栽培技术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目前我国羊肚菌栽培主要以大田开放式无基质栽培为主,但栽培管理技术参差不齐栽培方法多样。
绵阳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1. 引言1.1 绵阳市食用菌产业的重要性绵阳市位于四川省西北部,是一座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而食用菌产业作为绵阳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食用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营养食品,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被誉为“神奇的食品”。
绵阳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还为农民提供了增收致富的机会,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绵阳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食用菌的生长,尤其是在气候湿润、土地资源丰富的条件下,食用菌的种植效果更为出色。
绵阳市食用菌产业在当地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为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食用菌产业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包括食用菌加工、运输及销售等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绵阳市食用菌产业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上,更体现在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
探索绵阳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路径,将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绵阳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背景绵阳市食用菌产业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绵阳市政府开始重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该产业的壮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绵阳市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绵阳市农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四川省重要的食用菌产业基地之一,绵阳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食用菌的生长。
绵阳市政府也不断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种植食用菌,提高产量和质量。
随着消费升级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食用菌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需求巨大。
绵阳市食用菌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为绵阳市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绵阳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2. 正文2.1 绵阳市食用菌产业的现状绵阳市食用菌产业的现状可以说是非常繁荣和发展迅速的。
食用菌产业发展报告根据会议安排,现就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我市食用菌产业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长期发展,目前全市栽培面积4937.6亩,总产量2万吨,总产值1.98亿元,分别增长323.2亩、0.5万吨和0.23亿元,为丰富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栽培品种上,以平菇、香菇、双孢蘑菇等品种为主,其中平菇、香菇栽培面积最大,占56.4%,其他品种还有杏鲍菇、羊肚菌、榆黄菇、秀珍菇等二十余个品种。
在生产方式上,以日光温室栽培为主,大中拱棚、工厂化生产和仿野生栽培为辅。
栽培模式以站立式、床架式、袋装墙式覆土栽培为主,菌菜间作、林菇间作为辅。
栽培方法主要有生料、发酵料和熟料袋栽三种。
在流通销售上,市生产鲜菇1.58万吨、干菇0.32万吨,区内销售1.17万吨,占58.5%;区外销售0.83万吨,占41.5%,主要销往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及周边市场。
二、发展形势分析(一)全国产业发展形势。
全国食用菌总产量4065万吨,产值3200亿元,工厂化生产企业417家。
主要栽培种类70-80种,香菇、平菇、黑木耳、金针菇、双孢蘑菇、毛木耳产量居前六位,占总产量的80%,白灵菇、羊肚菌等小众品种成为市场新宠。
区域发展不平衡,中东部地区起步早、发展快、产能高,西部地区发展缓慢,产量偏低。
河南、福建、山东、黑龙江、河北、吉林、江苏、四川等8个省产量均超过200万吨,产能占全国的68%,形成了河南省西峡县、福建省古田县、黑龙江省东宁县等一批知名产地。
目前,食用菌生产正在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转变。
适宜于工厂化生产的金针菇、杏鲍菇、白玉菇等品种基本摆脱自然环境约束,向大城市周边聚集,产品无需预冷保鲜,可直接供应市场,物流成本更低,生产效率更高,蘑菇的新鲜度、品质品相更好。
(二)我市产业发展形势。
优势方面,我市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环境污染少,食用菌产品品质好,具有夏季生产优势,适宜于发展以人工栽培为主的品种;葡萄、苹果枝条、作物秸秆等为食用菌栽培提供了相对丰富的原料;对口协作为我市丰富菌种资源、提升栽培技术、加快人才培养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食用菌是一种重要的食品资源,对于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机遇,为进一步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并与相关的食用菌企业和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
三、调研结果1. 食用菌市场需求强劲增长: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食用菌市场需求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
不仅是在家庭中的消费量增加,还有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对食用菌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2. 高端产品受追捧: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高端的食用菌产品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追捧。
例如,松茸、银耳等高档食用菌的市场价格逐渐增高,且供不应求。
3. 食用菌产业发展不平衡:虽然食用菌市场整体市场需求增长迅速,但是行业内部的发展却存在一定的不平衡。
一方面,一些知名企业在市场上占有着较大份额,且品牌影响力较大;另一方面,小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较大,面临市场竞争和资金不足等问题。
4.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食用菌产业也面临了一次升级的机遇。
搭建集信息技术、设备技术、加工技术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平台,不仅可以提高食用菌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可以推动产业的创新发展。
5. 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和标准:食用菌是一种涉及食品安全的产业,监管体制和标准的完善对于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应加大对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监管力度,严格把好食品安全关。
四、调研结论1. 食用菌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市场需求的增加,食用菌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未来,食用菌产业将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2.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科技创新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食用菌市场调研报告范文【报告范文】前言食用菌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和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也是中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本报告分析了食用菌生产、销售、价格、保鲜技术以及深加工技术等情况,结合郴州食用菌产业的现状,浅谈了几点关于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建议,希望能为促进我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帮助。
一、世界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近几年来,全球食用菌销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2004年全球食用菌消费量为1,953万吨,2010年达到3143万吨,年均增长8.26%。
世界主要食用菌栽培品种有双孢菇、香菇和平菇等。
其中,双孢菇是欧、美国家的主栽品种,而香菇则在亚洲国家占主导地位。
美国、荷兰、法国、西班牙等欧美国家和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是世界主要的食用菌生产大国,其中中国食用菌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居世界首位。
美国食用菌生产的主要品种为双孢菇,还有少量香菇、平菇等其他品种。
据美国农业统计部门统计,2009-2010年产季,美国食用菌总销量为36万吨,总销售额为9.25亿美元。
荷兰、法国、西班牙是欧洲的食用菌主产国,生产的主要品种均为双孢菇,2010年上述三国的产量分别达到23万吨、14吨和14万吨。
日本是亚洲食用菌生产大国,主要生产品种有香菇、滑菇、金针菇、平菇、真姬菇等,2010年日本食用菌总产量约为42万吨。
韩国食用菌工厂化发展很快,产量居前的品种分别为平菇、金针菇、杏鲍菇、双孢菇等。
1978年韩国食用菌产量为3万吨,2010年约为20万吨。
、二、我国食用菌产业总体发展概况(一)我国食用菌总体市场容量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食用菌栽植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真菌物种资源。
据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统计,全国现已查明真菌种类达1,500种以上,其中已人工驯化栽培成功的有60多种。
我国不仅是食用菌生产大国,也是食用菌消费大国,所生产的食用菌绝大部分用于国内消费。
我国羊肚菌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建议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羊肚菌作为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其市场需求也日益增长。
我国作为羊肚菌的原产地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良的品种资源,但在羊肚菌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一、现状分析1.生产规模较小目前,我国羊肚菌的生产规模较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其中,云南省是我国羊肚菌的主产区,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
但由于野生羊肚菌的资源日益减少,加之种植技术和设施条件的限制,我国羊肚菌的生产规模仍然较小。
2.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羊肚菌作为一种高蛋白、低脂肪、高营养、低热量的食用菌,其市场需求也日益增长。
据统计,我国羊肚菌的市场需求量已经超过了1000吨,而目前实际产量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3.品质不稳定由于采摘时间、储藏条件、运输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羊肚菌的品质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
同时,由于目前缺乏统一的检测标准和管理规范,一些不法商贩也会利用羊肚菌的知名度和高价值进行欺诈行为,导致市场信誉受损。
4.种植技术和设施条件有限目前,我国羊肚菌的种植技术和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主要依靠人工种植和野生资源开发。
这种种植方式不仅人工成本高,而且生产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二、前景分析1.市场前景广阔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羊肚菌作为一种高营养、低脂肪、低热量的食用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同时,由于羊肚菌的种植难度较大,市场供应相对较少,其价格也比其他食用菌更高,有望成为高端食品市场的主力军。
2.技术创新助力发展目前,我国羊肚菌的种植技术还比较落后,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种植技术和设施条件的应用将会大大提高羊肚菌的生产效率和品质稳定性。
同时,通过对羊肚菌的基因研究和遗传改良,也有望培育出更加适合我国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新品种。
3.政策支持促进发展随着我国对农业产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羊肚菌产业也将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投资。
市场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2019年以来, XX市掀起了种植食用菌的热潮。
2019年生产规模更由2019年的2500万棒猛增到4000万棒。
食用菌究竟为何物?食用菌生产形势究竟怎么样?效益如何?有没有发展前景?带着这些问题,我在实习期间,对遵化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食用菌的发展史以及在X市的发展情况菌类食用在我国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
自商周时期,菌菜就作为山珍,成为奴隶主的奢侈品。
直至晚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菌菜以其山珍的地位和独特的个性魅力,征服了数代帝王。
但他们一直是食用野生菌。
自20世纪初法国在双孢菇纯菌种的分离培养方面首告成功,日本在20世纪20年代末首先制成了香菇的纯菌种,人工种植的食用菌开始风靡世界餐桌,并形成产业。
荷兰、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的食用菌生产趋于工业化和集约化。
目前,全世界的食用菌年产量约1600多万吨。
在我国,从白山黑水到青海湖畔,从天山南北到日月潭边,除海南未见报道外,食用菌在其余各地均有种植。
人工种植品种有320多个,形成大规模商业性种植的有香菇、双孢菇、平菇、木耳、灵芝、鸡腿菇等15个。
而其中的两大主要菌类则是东北黑木耳(辽宁最多)和华北(河北)、华中(河南)、华东(浙江)、华南(福建)的香菇。
目前,全国有食用菌主产基地县(市)近200个,大中型加工企业2019多家。
年产食用菌1038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5%.其中,出口43.3万吨,其余均为内销。
在河北,食用菌产量前三名的为灵寿县、平泉县、遵化市。
其中,灵寿县主要生产金针菇,年产7.5万吨,产值近6亿元。
平泉县主要产品是滑子菇,年产4万吨,产值4.4亿元。
国家农业部批准的唯一的中国北方食用菌交易市场设在该县。
遵化市主要生产香菇,年产2.5万吨,产值约7500万元。
遵化市的食用菌生产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经历了两次高潮。
1994年,该市西留村乡筹建了第一家规模食用菌生产企业,当时的技术不完善,产量也不高,但市场价格较高,每市斤达到3-5元,效益较好,2分地挣3万,亩纯挣10万,食用菌种植开始向遵化市其他乡镇扩散,形成了种植食用菌的第一次高潮。
20192020年第dible产食用菌产业是我国仅次于粮、菜、果、油的第五大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
随着我国食用菌产业“东菇西移”的结构调整,四川省食用菌产业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成为我国西部食用菌生产第一大省。
1四川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1.1食用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四川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栽培食用菌,经过近50年的努力,逐渐发展成为西部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和产品集散中心。
四川省通过持续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1.33万hm2,栽培食用菌品种30余类[2]。
其中,毛木耳和姬菇的栽培面积最大,拥有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3]。
2018年,四川省毛木耳产量(鲜重)达100余万t,姬菇产量(鲜重)30余万t。
从2001—2018年四川省食用菌产量和产值变化趋势看出(图1,数据均来源于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年报),其食用菌产业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整体呈稳步增长趋势。
第一阶段,2001—2010年为生产探索期;第二阶段,2011—2015年为快速发展期;第三阶段,2015—2018年平稳期。
2018年,四川省食用菌(鲜品)总产量213.42万t,同比增长3.82%;产值130.3亿元,同比增长8.54%,产量位居全国第八,西部第一。
1.2食用菌生产区域布局基本形成随着食用菌产业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四川省基本形成以“六菇三耳一菌”(平菇、姬菇、香菇、金针菇、鸡腿菇、双孢蘑菇,黑木耳、毛木耳、银耳,羊肚菌)为主,兼顾高档珍稀种类的多品种综合发展格局[4]。
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金堂的姬菇,大邑、蓬溪的双孢蘑菇,青川、宣汉的黑木耳,什邡、简阳的毛木耳,通江的银耳,甘孜的羊肚菌,崇州、郫县及红原的金针菇等特色食用菌产业基地。
近年来,四川省大力培育川西平原、秦巴山、川西北高原等集中食用菌产区。
根据食用菌种类分布、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化基础,四川省将食用菌产区划分为蘑菇产区、袋料栽培产区、反季节菇类产区、传统名特优菌类产区、野生珍稀菌类产区等5个特色优势产区[5-6]。
食用菌调查报告食用菌是一类嫩叶可食用的菌类。
孔鹏将介绍水稻食用菌调查报告。
食用菌调查报告第一篇:前言食用菌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兴产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其的地位日趋重要,已成为信息源我国广大农村和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也是大省中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本报告分析了食用菌生产、销售、价格、保鲜技术以及深加工技术等情况,结合常德食用菌食用菌产业的现状,浅谈了几点关于我市食用菌产业产业发展的建议,希望能为促进我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帮助。
一、世界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近几年来,全球食用菌势态销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2021年全球食用菌消费量为1,953万吨,2021年达到3143万吨,年均增长8.26%。
世界主要食用菌栽培品种有双孢菇、香菇和平菇等。
其中,双孢菇是欧、古巴家的主栽品种,而香菇则在亚洲国家占六分之一主导地位。
美国、荷兰、法国、西班牙等欧美国家和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是世界主要的食用菌生产大国,其中中国食用菌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居世界首位。
美国食用菌生产的主要就品种为双孢菇,还有少量香菇、平菇等其他品种。
据澳洲农业统计部门统计,2021-2021年产季,美国食用菌总销量为36万吨,总销售额为9.25亿美元。
荷兰、法国、西班牙是北美的食用菌主产国,生产的主要品种均为双孢菇,2021年三国但此三国的产量分别达到23万吨、14吨和14万吨。
日本工业生产是亚洲枸杞生产大国,主要包括生产品种有香菇、滑菇、金针菇、平菇、真姬菇等,2021年日本食用菌总产量约为42万吨。
育苗韩国食用菌工厂化发展很快,产量消费量居前的品种分别为平菇、金针菇、杏鲍菇、双孢菇等。
1978年韩国食用菌产量为3万吨,2021年约为20万吨。
、二、我国食用菌产业总体发展概况(一)我国食用菌总体市场容量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食用菌栽植的最晚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真菌类群资源。
据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统计,我区现已查明真菌种类达1,500种以上,其中已人工驯化栽培成功的有60多种。
我国食用菌产业概况
中国食用菌协会常务副会长 高茂林(2017年2月24
日)我国食药用菌物种资源丰富,经过30 多年的发展,我
国人工生产的食用菌已经实现传统生产和现代化种植方式
并存。我国食用菌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食用菌总
产量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蔬菜、果品、油料。除了丰
富的野生菌资源,我国食用菌和药用菌的栽培种类已达70
多种,大宗品种有香菇、平菇、木耳、双孢菇、金针菇、
草菇等,一系列的珍稀品种如白灵菇、茶树菇、真姬菇、
灰树花和羊肚菌等也受到市场青睐。近年来,金针菇、杏
鲍菇、海鲜菇和双孢蘑菇等工厂化生产品种日渐丰富,灵
芝、虫草、茯苓和天麻等药用菌市发展较快。食用菌产品
的深加工水平不断提升,目前调味品、保健品和药品等种
类近500种。三产融合能力增强,产业特色鲜明,行来已
经进入发展的新阶段。据中国食用菌协会对全国27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不含西藏、宁夏、青海、海南和台湾省
区)的统计调查,2015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为3476.27万
吨,产值为2516.38亿元,比2014年的产量3270万吨增
长了6.3%,比2014年的产值2258.1亿元增长了11.44%。
按分品种产量统计,前7位的品种分别是:香菇(766.66
万吨)、黑木耳(633.69万吨)、平菇(590.18万吨)、金针
菇(261.35万吨)、双孢蘑菇(337.96万吨)、毛木耳
(182.58万吨)和杏鲍菇(136.49万吨),产量都超过100
万吨。排在前7位的品种的总产量占当年全国食用菌总产
量的83.4%。据中国海关和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我国共
出口食(药)用菌类产品50.7万吨(干、鲜混合计算)。出
口金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品种有干香菇、干木耳和小白蘑
菇罐头。我国的香菇、木耳、银耳等已出口到亚洲、美
洲、欧洲及非洲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在政府一系列方针
政策的指引下,食用菌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工厂化生产食用菌也逐步成熟,实现了规模化自动化和规
范化发展。生产及加工技术的进步,带动食用菌消费量的
增长,专业化的食用菌交易市场应运而生,食用菌流通方
式丰富,国内国际贸易量逐年提升。产业化基地规模日益
壮大。目前,全国食用菌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县500多
个,亿元以上的县100多个,从业人口逾2000万,形成了
黑龙江省东宁县、辽宁省岫岩县、河北省平泉县、河南省
西峡县、浙江省庆元县、湖北随州、福建古田等一大批全
国知名的食用菌主产基地。有的县食用菌产值近百亿元,
这些主产基地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实现
农业增效,改变了农村经济面貌。全国已建立了数千个食
用菌种植村和特色小镇,成为“三农”发展的新亮点。龙头企
业发展迅速。近年来,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消费
者质量安全消费意识的增强,我国食用菌生产模式及时实
现了转型升级,一部分传统的作坊式家庭式栽培正在被标
准化、工厂化生产模式所替代。全国生产加工及贸易的企
业众多,仅工厂化生产的规模企业就有近500家,主板上
市企业5家。大型企业相对集中分布在江苏、福建、山东
等省份。其中,每日生产鲜菇量100吨以上的企业,如上
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水众兴菌业科技股份有
限公司及武汉如意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家,其产品
类型涵盖有双孢菇、金针菇、蟹味菇、杏鲍菇、白灵菇
等。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提高。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是一
种新型的合作组织形式,全国比较规范的食用菌专业合作
社已超过4000家,这些专业合作社通过规范自我,建立与
菇农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增强了菇
农风险抵御能力,并使他们分享到食用菌生产、流通等多
层次、多环节的增值收益。科技创新实力增强。食用菌产
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科学院、中国
农科院、上海食用菌研究所、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吉林农
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一大批 科研教学机构都建立了食
用菌方面的科技基地和专业人才队伍,为食用菌产业科技
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在行业科技工作者带动下,推广优
良品种,更迭栽培原料,改进栽培技术,提高设施技术,
新材料、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在食用菌领域的应用日益广
泛。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作用,科技投入总量逐年增加,中
国同行与国外高等院校开展了多方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大大增强了我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食用菌流通网络渐成
规模。全国食用菌流通形成了以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为载
体,以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运销商贩、加工企业为
核心的格局。全国各类食用菌批发市场近100家,其中常
年交易、规模较大的批发市场60多家,年交易额超亿元。
这些市场分布纵横交错,成为我国食用菌流通中心。同
时,一些主产基地县如庆元县、古田县已成立了渤海商品
交易所香菇、银耳现货电子交易,实现了从传统模式到现
代营销的转变。循环利用取得成果。食用菌产业是变废为
宝的循环农业。近年来,中国食用菌协会不断加大对循环
经济的宣传、推广力度,并组织行业利用各种形式进行经
验总结交流,“农畜废弃物—食用菌—有机肥—农作物”、
“农畜废弃物—食用菌—饲料—养殖—沼气—农作物”等多种
循环利用模式在全国广泛应用,农村废弃资源得到多次利
用,实现多元增值,净化了环境,改善了一些农村脏和乱
的面貌。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不断提高。针对适用
于农村栽培模式的大宗食用菌品种,我国在具有区域特色
的高效专用食用菌栽培基质研究不断有新突破。机械化和
规模化制袋技术、精准化高效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综合
防控技术以及新型高效栽培设施与栽培管理技术进步较
快。现有工厂化栽培技术水平、物联网和智能化技术应用
较广大。食用菌产业的专用机械和专用设施等装备,包括
专用菌种生产系统、专用制袋系统(含高效灭菌柜)、专用
出菇棚(房)、温光水气自动控制系统等取得新成果。行业
文化丰富。我国是食用菌栽培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上千
年的菇类发展史,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了弘扬食用
菌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各地通过设立食用菌博物馆、
主题园、生态园,出版发行菌文化图书、画册,举办节会
活动等形式,挖掘菇菌文化,使具有千年深厚底蕴的菇菌
文化焕发出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食用菌产业
未来展望。食用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含人体所需多种
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兼有荤食和素食的优势,“一荤一素一
菇”匀衡营养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同时,在作为人类主粮、
保健和药用方面前景广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
国食用菌消费量在以每年7%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在拥有
13亿多人口的中国,假设每个家庭每天消费食用菌类300
克,那么中国3亿家庭的年消费量就是3,285万吨,其市
场潜力十分巨大。食用菌是利用农林废弃物进行生产,符
合当前国际社会所提倡的3R (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
用,Recycle再循环)指标体系,有利于构建农业生态系统的
良性循环,并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和谐、健康发展。 食
用菌可持续发展特性符合中国国情和长远发展战略的需
要,在中国人口众多、耕地资源有限、水资源紧缺、农村
废弃资源丰富(栽培食用菌的原料:如秸秆等农作物和畜牧
业废弃物)的形势下,发展食用菌生产,有利于克服传统粗
放经营对生态环境资源的污染和损害,促进了农村经济和
循环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
双赢。在国家精准扶贫、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生态农业、
林下经济及现代农业等相关政策的刺激下,各级行政、财
政部门加大了对食用菌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了部分地区
扩大栽培面积,总的产量有所增加。国家不断出台农产品
加工扶持政策,食用菌深加工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也推动了产品附加值的增加和产业链的延伸发展。2017年
中央一号文件将食用菌产业列为提倡大力发展的“优势特色
产业”之一,我们要按照中央提出的“提质增效”和“提档升级”
的要求,通过努力,努力将食用菌行业打造成为在社会上
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诚信建设示范行业,成为现代农业中的
示范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