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生物进化的证据
- 格式:doc
- 大小:288.00 KB
- 文档页数:6
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知识清单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组成:1.共同由来学说: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2.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
一、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一)定义: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
(二)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作用:1.内容: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2.原因: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
3.举例:如从动物的牙齿化石推测它们的饮食情况,从动物的骨骼化石推测其体型大小和运动方式;从植物化石推测它们的形态、结构和分类地位;等等。
(三)分布:大部分化石发现于沉积岩的地层中。
(四)结论:1.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
2.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二、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一)比较解剖学证据1.研究内容: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为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寻找证据。
2.证据:观察蝙蝠的翼、鲸的鳍、猫的前肢和人的上肢,发现它们有以下共同特点:(1)这四种前(上)肢骨路都有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且其种类具有一致性。
(2)从上到下这四种前(上)肢骨骼,这些骨的排列顺序一致。
3.这些器官功能和外形差异的原因:在发育过程中,这些器官由于适应它们不同的生活环境,执行不同的功能,所以形成了不同的形态,例如鸟的翼和蝙蝠的翼手适于飞翔;鲸的鳍适于水中游泳;马的前肢适于奔跑;人的上肢可做各种复杂的活动等。
4.结论:这个证据支持了现有的脊椎动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
(二)胚胎学证据1.胚胎学的定义:是指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学科。
2.研究内容:比较不同动物以及人的胚胎发育过程。
3.证据:例如,人的胚胎在发育早期会出现鳃裂和尾,这与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出现鳃裂和尾非常相似。
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在我们的高中生物学中,“生物的进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还揭示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生物进化,简单来说,就是生物种群在漫长的时间里发生的遗传变化。
这种变化不是随机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就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生物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基因上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或者染色体变异等原因产生的。
比如,在一个果蝇种群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果蝇的翅膀形状与大多数果蝇不同,这就是遗传变异的体现。
自然选择则是生物进化的关键驱动力。
在自然界中,生物所处的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充满了各种挑战和竞争。
那些具有更适应环境的特征的个体,往往更容易生存和繁殖后代。
例如,在一个寒冷的环境中,毛发更浓密的动物可能更能保持体温,从而有更高的生存机会。
久而久之,具有这种有利特征的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会逐渐增加,而不具备这些特征的个体则可能逐渐被淘汰。
此外,迁移和基因流也会对生物进化产生影响。
当一个物种的个体从一个种群迁移到另一个种群时,它们会带来新的基因,从而改变了接受种群的基因组成。
比如,候鸟在迁徙过程中可能会与不同地区的同类交配,带来新的遗传物质。
生物进化的证据也是多种多样的。
化石记录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
通过研究化石,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变化,了解生物是如何逐渐演化的。
比如,从始祖鸟的化石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既有鸟类的特征,又有爬行动物的特征,这为鸟类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比较解剖学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支持。
不同物种之间虽然存在差异,但它们在某些结构上却有着相似性。
比如,人的手臂、猫的前肢、鲸的鳍,虽然在功能和外观上有所不同,但它们的骨骼结构却非常相似,这表明它们有着共同的祖先。
胚胎学的研究也揭示了生物进化的线索。
不同物种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往往非常相似,随着发育的进行才逐渐出现差异。
生物的进化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学习目标:1.学会通过化石分析生物的进化。
(生命观念) 2.总结概述当今生物在器官、胚胎发育、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分别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生命观念) 3.能够利用化石等证据支持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
(科学思维)教材导读:一、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1.共同由来学说: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2.自然选择学说(1)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
(2)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
二、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1)化石的概念: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2)生物化石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生物的化石在地层里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
在越早形成的地层中出现的生物结构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中出现的生物结构越复杂、越高等。
(3)意义:①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
②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2.比较解剖学证据(1)概念:研究比较脊椎动物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的一门学科。
(2)事实证据①蝙蝠的翼、鲸的鳍、猫的前肢、人的上肢都是同源器官。
②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的。
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
(3)意义:为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寻找证据。
3.胚胎学证据(1)概念:胚胎学是指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学科。
(2)事实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
②人和其他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
(3)意义:支持了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的观点。
4.细胞水平的证据(1)事实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
比如都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
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等。
(2)意义:支持了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论点。
高中生物进化论知识点归纳总结进化论是生物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它解释了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原因,揭示了生物体适应环境的机制。
在高中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理解和掌握进化论的相关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中生物进化论涉及的重要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快速掌握这些关键概念。
1. 进化论的基本概念进化论认为,物种的多样性是由种内遗传变异和物种间演化逐渐累积而成的。
进化论的基本概念包括:- 个体变异:个体之间存在继承的遗传变异。
- 适应性:个体的遗传变异可能使其对环境更具优势。
- 自然选择:环境中的有利变异将得以保留和传递给下一代,而不利变异将逐渐被淘汰。
- 物种形成:长期的积累可以导致物种的形成和多样性的增加。
2. 进化论的证据进化论的理论得到了很多支持的证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同功性DNA证据:通过对不同物种的DNA序列进行比较,可以推断它们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史。
- 古生物学证据:通过古生物学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可以了解到过去地球上生物的变化和演化。
- 比较解剖学证据:通过对不同物种的解剖结构进行比较,可以揭示它们的共同特征和差异。
- 生物地理学证据:通过对不同地理区域的物种分布进行比较,可以推断它们的演化历史和迁移路径。
3. 进化的驱动因素进化的过程受到多种驱动因素的影响,下面是几个重要的驱动因素: - 突变:突变是个体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突变可能会导致新的表型性状的出现。
- 基因流:基因流是指基因在不同种群之间的交流和传递,它可以加速种内遗传变异的累积。
- 基因漂变:基因漂变是随机事件对种群基因库的影响,较小的种群更容易受到基因漂变的影响。
- 遗传漂变:遗传漂变是由于机会事件和偶然因素导致个体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过程。
-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关键驱动因素,根据环境的要求,对适应性更高的个体进行筛选和选择。
4. 进化的模式进化的过程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模式,下面是一些重要的进化模式: - 分枝演化:一个物种分化为若干个新的物种,形成“物种树”。
2024年高中生物进化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 进化的定义:指生物种类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逐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2. 进化的基本原理:- 遗传变异:生物个体之间存在遗传差异,这些差异可以通过突变和重组等方式产生。
- 适应性选择:适应环境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从而传递其有利的遗传特征。
- 种群遗传漂变:随机性的遗传变异在小种群中有较大的影响,可以导致某些基因频率的改变。
- 基因流动: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包括迁徙和基因交配等。
3. 进化的推动力:- 突变:随机的基因突变改变了基因组的组成,可以导致新的遗传变异。
- 选择压力:环境因素对个体生存和繁殖的影响,从而选择出适应环境的个体。
- 隔离:种群间的遮断,导致基因流动受限。
二、进化的证据1. 直接观测:- 观察到一些物种在短时间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鸟喙长度的改变。
- 观察到人工选择育种导致的动植物品种改良。
2. 古生物学证据:- 化石记录:显示出不同地层和时期的化石形态的变化和演化过程。
- 古地理分布:某些已经灭绝的物种在不同大陆上都有发现,表明它们的祖先曾经存在于一个大陆。
- 层序学原理:地层中上下的先后次序也反映了生物地理分布的依据。
3. 生物地理分布证据:- 可以通过生物地理分布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推断物种的起源和演化关系。
- 相似环境下的生物有更高的相似性,而相异环境下的生物则有较大的差异。
4. 分子生物学证据:- 基因测序:比较相同或不同物种的DNA序列,可以推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 蛋白质比较:比较物种的蛋白质序列和结构,可以揭示它们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
三、进化的模式1. 渐进进化模式:- 直线渐进进化:物种在较长时间内逐渐发生形态、生理和行为的改变和演化。
- 分支渐进进化:物种在较长时间内发生分支,分化为不同亚种或新物种。
2. 适应辐射模式: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发生急剧的演化过程,形成多个适应不同生态位的新物种。
浙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知识点整理一、生物的起源和进化1.生物的起源:地球的演化、生命的起源、自养营养生物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与物种的形成;2.生物进化的证据:古生物化石、地层、生理和生化证据、细胞和分子生物学证据;3.进化的驱动力: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适应。
二、细胞生物学基础1.细胞的基本组成: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2.细胞器官:核糖体、内质网、线粒体、高尔基体、溶酶体等;3.细胞的代谢活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发酵和产酶作用等;4.细胞的生殖: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三、遗传与分子生物学1.遗传的基本概念: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表型;2.遗传的规律: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基因的分离与连锁、基因的自由组合;3.遗传的交叉和重组;4.DNA、RNA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5.DNA复制、RNA合成、蛋白质合成、基因调控机制;6.DNA的分子杂交和DNA的克隆技术。
四、细胞的物质与能量转化1.物质在细胞内的转运:主动转运、被动转运、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2.能量在细胞内的转化: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五、种群的遗传与进化1.种群遗传学的基本概念:遗传平衡、突变、遗传漂变、非随机交配和基因流;2.种群数量的变动和演变:基因型频率的变动、遗传平衡的稳定和破坏;3.自然选择与进化:适应、适者生存、择优繁殖、物竞和生育成功。
六、生物体内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1.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消化器官、消化酶、消化液、吸收和追踪等;2.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呼吸器官、呼吸过程、氧合作用和内呼吸;3.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心脏、血管、血液、激素和免疫等;4.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肾脏、泌尿系统、排泄物和排泄调节等。
七、生物的调节和协调1.神经和体液调节:神经元、神经传导、神经递质、体液调节物质等;2.激素调节:激素的合成、分泌和作用机制、内分泌腺等;3.感光、感听和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八、生物的繁殖与发展1.生殖方式:有性与无性生殖;2.有性生殖的原理和优势;3.发育过程和发育调控:受精、胚胎的发育、受精卵的固定等。
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本节为新教材新加入的内容,涉及到各种生物科学与进化相关的内容,能培养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兴趣。
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生物学习发展方向。
生命观念:认同生物有共同的祖先科学思维:理解化石能证明生物有共同祖先的原因科学探究:证明生物有共同祖先的其他证据是如何发现的社会责任:爱护环境,保护现存物种。
教学重点:生物共同由来学说的证据,化石证明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难点:化石证明生物进化的原因导入:由从猿到人的进化图片导入,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重点包括两部分内容:共同由来学说:地球所有生物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
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适应的形成与物种的形成对于共同由来学说,我们现存的证据最直观的就是化石化石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生活痕迹。
不同时间段地层中,生物化石的类型都不一样,所以我们认为生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年代生活着不同类型的生物。
同时,通过比较解剖学我们发现很多脊椎动物的前肢具有相似的骨骼结构,我们称之为同源器官。
也可以证明生物有共同的起源。
对比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具有彼此相似的阶段,支持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有共同的祖先。
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当今不同生物之间也有许多相似性。
比如不同生物与人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差异就很小。
已知最古老的化石是大约35亿年前的古细菌化石。
现在,在海洋、湖泊、土壤等环境中还能发现古细菌,这些古细菌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DNA。
当今生物的细胞在结构上与古细菌有哪些共同点?这说明了什么?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DNA。
地球上现存的古细菌与最古老的古细菌有相同的细胞结构模式,说明二者有共同的祖先。
说明二者有共同的祖先。
人与猩猩和长臂猿的某段同源DNA的差异分别为2.4%、5.3%。
人与黑猩猩基因组的差异只有3%。
第1页 共6页 ◎ 第2页 共6页 高中生物生物进化的证据2019年3月21日 (考试总分:108 分 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 填空题 (本题共计 2 小题,共计 8 分) 1、(4分)猎豹追捕斑马,自然选择有利于斑马种群中肌肉发达、动作敏捷的个体,同时有利于猎豹种群中跑得快的个体。猎豹吃掉的大多是斑马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作为捕食者的猎豹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 (1)猎豹追捕斑马时,神经末梢与肌肉接触处为突触,当神经冲动传到末梢后,神经末梢内部的______________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和突触后膜(与神经末梢相对的肌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该受体是一种通道蛋白,通道开放,___________引起肌膜上形成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传播到肌纤维内部,引起肌肉收缩。 (2)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就是所谓的“______________”策略。“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占绝对优势,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判断某猎豹捕食一头斑马后就获得了该斑马10%~20%的能量,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猎豹和斑马因捕食关系在进化上密切相关,共同进化,共同进化是指____________之间、___________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4分)病原细菌产生抗生素耐药性的主要机理如下图所示。
(1)据图可知,病原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途径有多种。通过_______________将抗生素排出细胞外,降低胞内__________浓度而表现出抗性;通过对抗生素靶位点的修饰,使_________________而表现出抗性;通过__________使抗生素降解,失去功能。 (2)研究发现,由于抗生素的大量生产和滥用,导致人类肠道中病原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从进化的角度分析细菌耐药性增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抗生素在医疗以及养殖业中的大量使用,导致环境中出现了大量抗性污染热点区,抗性基因可以通过多种直接或间接的传播途径最终进入水体和土壤。请你提出两项对应抗生素耐药性蔓延的措施。
二、 单选题 (本题共计 20 小题,共计 100 分) 3、(5分)二倍体植物甲(2n=18)和二倍体植物乙(2n=48)。进行有性杂交,得到F1不育。若用秋水仙素处理F1幼苗的顶芽形成植株丙,丙开花后能自交获得后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甲和乙都是二倍体生物,且体细胞中都含有18条染色体,所以它们属于同一物种 B.若甲和乙杂交得到的受精卵,在发育初期来自甲的染色体全部丢失,而乙的染色体全部保留,则继续发育成的植株是单倍体 C.F1幼苗形成丙发生的变异,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4、(5分)某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眼睛退化的“盲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盲鱼在洞穴中长期不用眼睛的结果 B.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C.盲鱼眼睛的退化是与洞穴相适应的进化结果 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 5、(5分)《物种起源》出版已有159年,但依然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以下属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是 A.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 B.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 C.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没有阐明遗传变异的本质,但解释了进化的实质 6、(5分)由于抗生素使用的不规范,可能产生对多种抗生素都具有抗药性的超级细菌。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抗生素诱发了细菌的基因突变 B.多种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 C.染色体变异是细菌变异的来源之一 D.超级细菌可作为基因工程的运载体 7、(5分)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长期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一个种群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 C.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基因,为基因重组提供了可能,直接影响生物进化的方向 D.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使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不能进行 8、(5分)下列关于变异、进化相关知识的叙述,不正确是 A.生物的变异不一定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和生物进化 B.一般情况下,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只能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 第3页 共6页 ◎ 第4页 共6页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 D.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料 9、(5分)新近发现的一种被称为NDM-1的超级细菌,对所有抗生素都具有抗药性,由此对人类医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下列有关NDM-1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感染超级细菌后会通过浆细胞识别NDM—1并产生相应的抗体 B.NDM-1与蛔虫细胞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都是来自细胞质基质 C.NDM—1的超级抗药性是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突变的结果 D.NDM-1这种超级细菌的产生说明其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进化成了新的物种 10、(5分)下列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11、(5分)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正确理解有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③环境引起的变异不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A.0项 B.1项 C.2项 D.3项 12、(5分)家蝇对某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被另一氨基酸替换。对甲、乙、丙三个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中碱基对替换的结果 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敏感性基因频率为88% C.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 13、(5分)人体中的每一块骨骼,在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体中都有,只是大小比例有所不同。造成生物结构统一性的主要原因是 A.共同祖先遗传 B.环境变化 C.长期人工选择 D.生物变异 14、(5分)西班牙研究统计了 110 种海岛鸟类以及 1821 种大陆鸟类的脑部大小样本的数据集,发现生活在海岛上的鸟类比它们的大陆近缘种的脑部更大,说明 A.海岛环境引发了鸟类脑部的定向变异 B.海岛环境的不可预测性导致了对更大脑容量的自然选择 C.大陆环境引发了鸟类脑部向更小的方向变异 D.海岛鸟类和大陆鸟类有共同的祖先 15、(5分)人类对生命规律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B.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进化理论 C.摩尔根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D.达尔文发现植物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并向其下部传递 16、(5分)以下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基因型 B.抗生素可以诱发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必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D.某种群中若显隐性个体数量保持不变,则该种群有可能发生进化 17、(5分)下图为非洲某地区野兔被注射药物后一年和六年的种群数量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注射药物前,野兔种群中无耐药性个体数少于有耐药性个体数 B.被注射药物的野兔,六年后存活个体数增多原因是药物导致部分野兔发生基因突变 C.药物的注射不会改变该地区野兔的基因库 D.不断给野兔注射药物,可以使野兔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18、(5分)“蚊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7062米处,发现了新物种--盲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盲鱼和某种浅水鱼种群的基因库存有显著差异,一定不能相互交配 B.盲鱼个体间在生存斗争过程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C.原始鱼类进化为盲鱼的根本原因是漆黑、低氧、高压的生存环境 D.即使盲鱼和原始鱼类再次生活在相同环境也不能进化为同一物种 19、(5分)青藏高速公路是西藏自治区唯一一条纳入国家髙速公路网的公路项目,若高速公路的修建第5页 共6页 ◎ 第6页 共6页
将藏羚羊的栖息地分割成2块,并由此形成2个完全独立的种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高速公路的开通会诱导2个种群发生不同的变异 B.高速公路的修建将增加藏羚羊的活动空间 C.许多年后,2个藏羚羊种群有可能产生生殖隔离 D.这2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彼此的基因频率有影响 20、(5分)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桦尺蠖大多数是灰色,极少数是黑色。随着工业的发展,到1898年各工业区黑色桦尺蠖的数量大大超过灰色桦尺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无工业污染的环境中,与灰色有关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 B.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灰色桦尺蠖与黑色桦尺蠖出现生殖隔离 C.不同体色桦尺蠖的同时存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 D.黑色桦尺蠖的出现是工业污染的结果 21、(5分)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种间竞争实现的 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 C.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其基因型频率也一定不变 D.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22、(5分)下列有关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使同种生物向同一方向进化 B.发挥自然选择作用的因素仅是天敌的种类和数量 C.自然选择作用有利于提高种群内各种基因的频率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