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碳负极界面反应综述(行业相关)
- 格式:ppt
- 大小:804.00 KB
- 文档页数:32
ec在锂电化成时参与的反应锂电池是一种常见的电池类型,其中电解质中的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发生反应以储存和释放能量。
在锂电池的充电和放电过程中,电解质中的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来回移动,参与多种反应,其中包括电化学反应和化学反应。
在锂电池充电过程中,电解质中的锂离子从正极(通常是氧化物,如LiCoO2)向负极(通常是碳材料,如石墨)移动。
这个过程涉及到锂离子的氧化和还原反应。
在正极,锂离子从锂氧化物中脱离,进入电解质中,同时释放出电子。
这个反应可以表示为LiCoO2 → Li+ + CoO2 + e-。
在负极,锂离子被石墨吸附,并与负极材料中的碳形成锂化碳化物(LiC6)。
这个反应可以表示为Li+ + 6C → LiC6。
整个充电过程中,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来回移动,实现了电能的储存。
在锂电池放电过程中,储存在电池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这个过程涉及到锂离子的氧化和还原反应。
在正极,锂离子从电解质中进入锂氧化物,同时接受电子。
这个反应可以表示为Li+ + CoO2 + e- → LiCoO2。
在负极,锂离子从锂化碳化物中释放出来,进入电解质中。
这个反应可以表示为LiC6 → Li+ + 6C。
整个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来回移动,释放出储存的能量。
除了电化学反应,锂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还可能发生其他反应。
例如,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之间的电荷传输过程中可能发生化学反应。
这些化学反应可能导致电极材料的变化或退化,从而影响锂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因此,设计和优化锂电池的电极材料非常重要。
锂电池的充放电过程还涉及到电解质中的离子传输和电荷传输。
电解质中的锂离子在充电过程中从正极向负极移动,在放电过程中从负极向正极移动。
同时,电解质中的电子也在充放电过程中在正负极之间传输。
这些离子和电子的传输过程与电极材料的反应密切相关,共同决定了锂电池的性能。
锂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涉及到多种反应,包括电化学反应和化学反应。
这些反应使得锂电池能够储存和释放能量,实现电能的转换。
涂炭负极层 涂炭负极层是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它在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涂炭负极层的定义、结构、功能以及相关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涂炭负极层的定义 涂炭负极层是指一种由石墨烯、碳黑、导电剂等材料组成的覆盖在锂离子电池负极上的一层薄膜。它的作用是提供电子传导通路,同时能够吸附和嵌入锂离子,使电池能够实现高效的充放电。
涂炭负极层通常由多层材料组成,其中石墨烯是一种单层由碳原子组成的二维晶体结构,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和机械性能;碳黑是一种微米级的碳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高度的导电性;导电剂是一种能够提高整个涂层导电性的添加剂,常见的有聚合物、导电聚合物等。
三、涂炭负极层的功能 涂炭负极层在锂离子电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它能够提供良好的电子传导路径,使电池内部的电流能够快速传递,从而提高电池的放电性能。其次,涂炭负极层能够吸附和嵌入锂离子,从而实现电池的充放电过程。此外,涂炭负极层还能够提高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容量保持率,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四、涂炭负极层的研究进展 随着锂离子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涂炭负极层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进展。一方面,研究人员通过改变涂炭负极层的材料组成和结构设计,实现了对电池性能的精确调控。例如,利用纳米材料和多孔结构设计,可以增加涂炭负极层的比表面积,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另一方面,研究人员还通过引入新型材料,如硅、锡等,来增加涂炭负极层的嵌锂容量,从而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
涂炭负极层的制备方法也得到了不断改进。传统的涂覆法、喷涂法等制备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同时新兴的溶液浸渍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等制备方法也逐渐受到关注。这些新的制备方法能够提高涂炭负极层的均匀性和一致性,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池的性能。
涂炭负极层作为锂离子电池中的关键材料,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涂炭负极层的研究和改进,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未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和新型材料的应用,涂炭负极层的性能将进一步提升,为锂离子电池的应用提供更多可能性。
锂离子电池电热失控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锂离子电池电热失控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国内外锂离子电池研究历程 (1)12不同荷电状态下受热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研究 (3)参考文献 (4)1国内外锂离子电池研究历程锂离子电池作为清洁、无污染的新型储能装置成为诸多领域的主要动力供应源,其在日常应用过程中会遇到的普遍问题即为电池容量的衰减致使的电池老化,导致容量衰减较为常见的因素有电池的长循环充放电、过充过放等,这由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及工作原理决定。
在目前国内外开展的研究工作中,对锂离子电池循环过充放电及电极材料的影响机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长循环或者以较大电流充放电时会引起锂离子电池内阻发生变化。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各种人为原因,锂离子的电池通常会过度充电或过度放电。
因此,对锂离子电池的过充和过放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弄清电池在过充和过放过程中的热行为,而且可以加深对锂离子电池过充和过放热失控原因的认识,掌握失控发热的主要原因。
国内学者对过充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安全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2017年,叶佳娜[13]通过定量测定过充和热失控的临界条件,从三个方面研究了电池过充和热失控的机理,为锂离子电池的工业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顾宗玉等人[14]于2018年对锂离子电池在过充条件下的热失控爆炸事故进行了研究,选取了100%SOC、50%SOC和0%SOC的电池进行实验,得出了随着荷电状态的变化,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反应后的痕迹特征有很大的不同的实验结论。
2019年,朱晓庆等[15]以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不同充电倍率条件下的行为特性。
结论指出充电倍率的增大会使锂电池热失控峰值温度及电压都升高,其研究为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设计及如何管理电池故障提供了建议。
事实上,关于过充放电对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影响国外也进行了许多相关的研究。
2019年,Huang等[16]研究了不同的电池封装方式对锂离子电池过充电时的热失控行为的影响。
锂离子电池原理及正负极材料的关键问题锂电池是一类以金属锂或含锂物质作负极的电的化学源总称,自1991年锂离子电池问世并商业化生产以来,锂离子电池因具有高的比能量,长循环寿命,低自放电和绿色环保等一系列优点,受到当今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大力发展。
一、基本原理所谓锂离子电池是指分别用两个能可逆地嵌入与脱嵌锂离子的活性物质作为正负极构成的二次电池。
电池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放电时,锂离子则从负极脱出,插入正极。
以将炭材料为负极,以含锂的化合物作正极的锂电池为例。
在充放电过程中,没有金属锂存在,只有锂离子。
当对电池进行充电时,电池的正极上有锂离子生成,生成的锂离子经过电解液运动到负极。
而作为负极的碳呈层状结构,它有很多微孔,达到负极的锂离子就嵌入到碳层的微孔中,嵌入的锂离子越多,充电容量越高。
同样,当对电池进行放电时(即我们使用电池的过程),嵌在负极碳层中的锂离子脱出,又运动回正极。
回正极的锂离子越多,放电容量越高。
我们通常所说的电池容量指的就是放电容量。
在Li-ion的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处于从正极一负极一正极的运动状态。
Li-ion Batteries就像一把摇椅,摇椅的两端为电池的两极,而锂离子就象运动员一样在摇椅来回奔跑。
所以Li-ion Batteries又叫摇椅式电池。
正极反应:放电时锂离子嵌入,充电时锂离子脱嵌。
ChargeLiCcO2 « f Lh-x CoOa ♦ xLi* + xe-Discharge正极可选材料很多,目前主流产品多采用锂铁磷酸盐负极反应:放电时锂离子脱插,充电时锂离子插入。
ChargeC + xLr* + xe-応・CLixDischarge负极材料多采用石墨。
电池总反应:LrCoO? + C 飞・Uvx CoO?+CUxDischarge锂离子电池是由电极材料、电解质和隔膜等部分组成,其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池组成材料的性能和制备工艺,尤其是正极和负极材料。
从锂离子的结构本身说起,现在锂离子电池采用的是C体系,在第一次充电时会与电解液反应形成SEI (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膜,负极表面的SEI膜可以认为是电解液的有机溶剂被还原分解所得到的不溶性产物附着在电极表面的结果,不同的负极材料会有一定的差别,但大致认为是有:碳酸锂,烷基酯锂,氢氧化锂等组成,当然也有盐的分解产物,另外还有一些聚合物等,其中一部分是气体。
因此必须采用两次化成,第一次化成的作用是将气体生成后再排出。
中间是否经历高温陈化,视公司的工艺而定,我不下定论。
高温陈化对SEI膜生成有一定好处,且其会将局部电势平衡,CELL电压趋于稳定。
如果贵司采用能防止气体生成/吸收气体的电解液添加剂,是可以采用一次化成的。
SEI是固体液体电解质膜,一充电就会生成,并无固定的形成电压,另文献中有SEI膜的形成电位是0.8~0.2V之间(相对Li/Li+),在0.8V附近大量形成,到0.2V左右基本完成。
不过据我研究,对于C-EMC/DMC类体系来说,加载恒压电压约3.3伏时,会较多较稳定的生成。
另外有研究表明,首次嵌锂时为SEI膜形成的主要步骤,后序5周内都有SEI膜的形成过程,但量很少。
此外SEI膜并非一成不变,在充放电过程中会有少许的变化,主要是部分有机物会发生可逆的变化。
此外不同的电流密度,不同的电极表面所形成的SEI膜的组成少有差别,因此,第二次化成是第一次化成的持续完善兼具制造过程中分选容量的功能。
前几次充电是对SEI 膜的稳固有好处的,不过电流不能太大,太大会有破坏作用,建议0.2C以下较好。
多孔碳锂金属负极
多孔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锂金属电池的负极中,其中包括多孔碳锂金属负极。
这种负极结构有助于提高锂金属电池的性能并解决锂金属电池中的一些挑战。
多孔碳锂金属负极的特点如下:
1.良好的电子传导性:多孔碳材料具有优良的电导率,可以
提供良好的电子传导路径,改善锂金属电池的放电性能。
2.高表面积:多孔碳材料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和高比表面积,
能够提供更多的锂离子嵌入和储存空间,从而增加电池的
容量。
3.抗枝晶生长:锂金属电池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容易出现枝
晶生长,导致电池内部短路和安全性问题。
多孔碳材料的
孔隙结构可以提供足够的容纳空间,限制锂金属的枝晶生
长,从而改善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
4.可实现高比容量:多孔碳材料的高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允
许更多的锂金属通过嵌入和脱嵌过程来存储锂离子,从而
实现更高的比容量。
5.降低极化:多孔碳材料的良好电导性和高表面积可以降低
电池的极化效应,提高电池的充放电效率。
通过使用多孔碳锂金属负极材料,锂金属电池可以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更长的循环寿命和更好的安全性能。
然而,多孔碳锂金属负极材料的设计和制备仍然是一个研究热点,需要进一
步优化材料结构和性能,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要求。
碳负极上sei膜的作用(一)碳负极上SEI膜的作用什么是碳负极碳负极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Li-ion)中的负极材料。
碳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电导率,能够提供良好的储存容量和电子传导性能。
什么是SEI膜SEI膜,全称为固体电解质界面(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膜,是一种在锂离子电池的负极表面自发生成的薄膜。
SEI膜主要由锂盐、有机电解质分解产物和电极材料形成。
碳负极上SEI膜的作用•电极保护:SEI膜能够保护碳负极免受电解质的直接接触,减少电极材料的破损和腐蚀,延长电池寿命。
•解决固液界面问题:SEI膜能够提供稳定的固液界面,防止电解质溶解反应和氧化反应,保持电池的稳定工作。
•锂离子传导:SEI膜具有一定的离子传导性能,促进锂离子在电池中的迁移,提高电池的充放电效率。
•阻止电解质分解产物扩散:SEI膜能够阻止电解质分解产物向电解质中扩散,减少电池容量衰减和内阻增加。
•改善电池安全性能:SEI膜对电池内部的热稳定性和安全性能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降低电池发生过热、短路和爆炸的风险。
SEI膜的形成机制•电解液分解产物反应:电解液中的有机物质发生分解反应,形成可溶性的锂盐和不溶性的有机聚合物,进而生成SEI膜。
•电池循环过程中的修复和重建:SEI膜在电池循环过程中会被破坏和重建,随着电池的使用时间增加,SEI膜的稳定性和厚度会发生变化。
对碳负极上SEI膜的优化研究•材料改进:通过改变碳材料的结构和表面性质,提高SEI膜的稳定性和导电性能。
•电解液优化:研究电解液中的添加剂和溶剂选择,以提高SEI膜的质量和性能。
•表面涂层:在碳负极表面引入涂层材料,改善SEI膜的质量和稳定性。
•控制电池循环条件:优化电池的充放电循环条件,有助于提高SEI膜的稳定性和电池的寿命。
碳负极上SEI膜在锂离子电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保护电极、提供稳定的固液界面、改善离子传导和阻止电解质分解产物扩散。
多孔碳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和性能优化研究随着人们对高性能电池需求的不断提高,多孔碳作为一种优良的电极材料正受到广泛关注。
多孔碳具有高比表面积、优良的电导率和较高的化学稳定性等特点,能够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储能效率和寿命。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多孔碳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和性能优化研究。
一、多孔碳制备方法多孔碳通常通过两种方法制备,即物理法和化学法。
物理法主要包括模板法、溶胶凝胶法和垂直石墨化法等;化学法主要包括化学气相沉积法、炭化法、碳化氢反应法等。
以模板法为例,将硬模板(如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浸泡在预先制备好的活性炭浆料中,待干燥后在高温条件下炭化内部聚合物,再通过HF酸蚀去除硬模板即可制备得到多孔碳材料。
模板法制备的多孔碳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孔径可调性,可以根据需求调节孔径大小和孔隙形貌。
二、多孔碳性能优化研究多孔碳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其储能性能主要表现为比容量、循环稳定性和电导率。
因此,优化多孔碳的孔隙结构和表面化学特性,是提高其储能性能的关键。
1、孔隙结构优化多孔碳的孔隙结构包括孔隙大小和分布、孔隙形状和孔隙互联性等。
孔隙结构对多孔碳的电化学储能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孔隙结构优化的方法主要包括模板法、碳化法和气凝胶法等。
其中,模板法制备的多孔碳具有孔径大小可调性和孔隙度高等优点,适合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
2、表面化学特性优化多孔碳表面化学特性可以通过表面官能团的调控来实现。
氧化性表面官能团、氮化性表面官能团和硫化性表面官能团对多孔碳的储能表现具有不同的影响。
研究表明,氮掺杂多孔碳将表面氧化物还原为非氧化物,有效提高了多孔碳的电化学储能性能。
三、多孔碳在锂离子电池中应用多孔碳作为材料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多孔碳具有高电容和较好的循环稳定性,能够有效地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储能效率和寿命。
多孔碳负极材料的性能和结构特性对锂离子电池的储能性能产生了显著影响。
锂离子电池充放电电极反应式1. 引言:电池里的小秘密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锂离子电池。
别急着走开,这不是一个让人打哈欠的课本内容,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超级英雄!这小小的电池可是笔记本电脑、手机、电动汽车的“心脏”,咱们就来揭秘一下,它是怎么工作的。
2. 电池的基本结构:就像一块三明治2.1 电池内部的“食材”锂离子电池其实可以想象成一个层层叠叠的三明治。
最外面的是正极,通常用锂钴氧化物或者其他含锂化合物做成。
这一层就像是三明治中的面包,主要负责存储锂离子。
中间夹层是电解质,这个部分有点像三明治里的酱料,帮助锂离子在电极之间移动。
最后,是负极,通常用石墨或其他材料做成,像三明治中的另一片面包,负责接收和释放锂离子。
2.2 锂离子的角色:神秘的小精灵这些锂离子就像小精灵一样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穿梭。
充电的时候,它们从正极跑到负极,放电的时候,它们则反向跑回正极。
这个来回跑的过程就是我们看到的充电和放电。
听起来是不是很像小孩子玩捉迷藏?只不过这些小精灵跑得快,速度比闪电还快呢!3. 充电过程:锂离子的“远足旅行”3.1 充电:让小精灵们出门充电的时候,电池接收到外界电源的电流,这就像给小精灵们派了辆大巴车,让它们从正极的“家”里出发,去负极的“家”里旅游。
在这个过程中,电流推动锂离子通过电解质,从正极跑到负极。
想象一下,这就像是一场疯狂的派对,正极上的锂离子兴高采烈地奔向负极,一路上欢声笑语。
3.2 放电:小精灵们的回程放电的时候,这些锂离子就要从负极跑回正极了。
这时候,电池会释放出储存的能量给我们的手机、电脑等设备。
可以把它想象成小精灵们回到正极家,带着满满的礼物(也就是电能),高高兴兴地回到家里。
这一过程就像我们平时出门旅行,回来后带着各种礼物,既满足又兴奋。
4. 电池的“情感波动”:为什么有时候它们会不高兴。
4.1 寿命问题:电池的“老年危机”锂离子电池虽然非常聪明,但也有自己的“小脾气”。
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电池的充放电能力会逐渐下降。
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赵永胜(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天津 300130)摘要综述了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中石墨化碳、无定形碳和碳纳米材料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及发展方向,探讨了该类材料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对该类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碳材料Research progress of carbon anode materials forlithium ion batteriesZhao Yongsheng(Department of Applied Chemistry,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130)Abstract: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n three main aspects in the field of lithium ion battery carbon anode materials in recent years. Graphitized carbon,amorphous carbon,carbon nano-materials are summarized. The problems in these materials and the feasible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re discussed. Finally,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lithium ion battery carbon anode materials is prospected.Keywords:Lithium ion batteries;anode materials;carbon materials 自1991年日本索尼公司开发成功以碳材料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LixC6/LiX In PC-EC(1:1)/Li1-x CoO2)以来(LiX为锂盐),锂离子电池已迅速向产业化发展,并在移动电话、摄像机、笔记本电脑、便携式电器上大量应用[1]。
负极析锂失效模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负极析锂是指在锂离子电池中,负极材料(一般是碳材料)中的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发生不可逆的反应,导致锂离子的迁移和嵌入变得困难,从而降低了电池的容量和性能。
负极析锂失效是指锂离子电池中负极析锂出现的失效现象。
负极析锂失效是锂离子电池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电池使用过程中会导致电池容量下降、内阻增加、循环寿命减少等负面影响。
了解负极析锂的失效模式以及影响因素,对于提高电池的工作效率、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首先介绍负极析锂的基本原理,即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在负极材料中的嵌入和迁移机制。
然后,详细讨论负极析锂失效的主要模式,包括锂钝化、界面反应以及表面固相电化学过程等。
同时,我们还将分析影响负极析锂失效的因素,如电池的工作温度、充放电速率、锂离子浓度等。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负极析锂失效的模式,并提出预防和改进的建议。
通过改进负极材料的结构和添加合适的添加剂,可以有效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和性能稳定性。
最后,我们还将探讨当前研究负极析锂失效的前景和意义,为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通过对负极析锂失效模式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为锂离子电池的设计和制造提供指导,并为电池的性能提升和应用推广提供理论基础。
同时,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中,对负极析锂失效进行深入探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结构的设计对于一篇长文的撰写至关重要,它能够为读者提供清晰的导向,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采用以下结构来组织我们的讨论:1. 引言- 1.1 概述- 1.2 文章结构- 1.3 目的2. 正文- 2.1 负极析锂的基本原理- 2.2 负极析锂失效的主要模式- 2.3 影响负极析锂失效的因素3. 结论- 3.1 总结负极析锂失效的模式- 3.2 对负极析锂失效进行预防和改进的建议- 3.3 研究的前景和意义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提供关于负极析锂失效的概述,介绍本文的结构,并明确文中的目的。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综述一、引言从上世世纪70年代起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至第一个可充式锂-二硫化钼电池于1979年研究成功,再到1991年SONY公司首次推出商品化锂离子电池产品算起,锂离子电池的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的时间。
锂离子电池是以Li+嵌入化合物为正负极的二次电池,实际上是一个锂离子浓差电池,正负极由两种不同的锂离子嵌入化合物组成。
与其它蓄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具有开路电压高、循环寿命长、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高、自放电率低、无记忆效应、对环境友好等优点。
目前,锂离子电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移动通讯、便携式笔记本电脑、摄像机、便携式仪器仪表等领域。
随着这些电器的高能化,轻量化,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同时被看作是未来电动汽车动力电源的重要候选者之一,并在空间技术、国防工业等大功率电源方面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二、工作原理锂离子电池通常正极采用锂化合物,负极采用锂-碳层间化合物。
电介质为锂盐的有机电解液。
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正极处于贫锂态,同时电子的补偿从外电路供给到碳负极,保证负极的电荷平衡。
放电时, Li+从负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正极,正极处于富锂态。
在正常充放电过程中, Li+在层状结构的碳材料和层状结构的金属氧化物的层间嵌入和脱出,一般只引起层面间距变化,不破坏晶体结构。
三、电极材料(1)电极材料的性能要求简单来说,电池主要包括正极、负极、电解质与隔膜四个部分。
正极材料通常是一种嵌入化合物,在外电场作用下化合物中的锂可逆的嵌入和嵌出;负极材料一般是层状结构的碳材料。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在改善电池容量方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理想的正极材料应具备以下品质:点位高、比能量大、电池充放电速率快、充放电循环寿命长、密度(包括重量能量密度和体积能量密度)大、导电率高、无环境污染、成本低、易制成电极和低温性能好等。
选取负极材料的依据是锂在其中可逆容量、反应电位、扩散速率等。
理想的负极材料应具有电位低、比能量大、电池充放电速率快、充放电循环寿命长、密度(包括重量能量密度和体积能量密度)大、导电率高和低温性能好等优良品质。
姓名:张广川学号:201020181034 班级:sj1054Li4Ti5O12(钛酸锂)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评述张广川(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130)摘要:介绍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4Ti5O12的优点、晶体结构、嵌锂机理和电化学特性。
对Li4Ti5O12的固相法、sol-gel法以及其他各种制备方法进行了讨论,结合动力电池的关键性能,如安全性能、循环性能、倍率性能以及低温性能,详细介绍了Li4Ti5O12作为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在这几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并结合自制LiCoO2/ Li4Ti5O12系列电池就上述关键性能进行了研究。
并对其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4Ti5O12;倍率性能;低温性能Research progress in Li4Ti5O12as anode material for Li-ion battery Chris Zhang(Materials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130)Abstract:The research status of advantage,crystal structure,mechanism of lithium inserting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ithium titanate (Li4Ti5O12) as anode material for Li-ion battery are reviewed. And solid-state method,sol-gel method,as well as various other preparation methods for Li4Ti5O12 are discussed.And,the advance of Li4Ti5O12 used as the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power batteries was reviewed in terms of safety, cycleability, rate capability and low temperature performance. Furthermore, the investigations of LiCoO2/ Li4Ti5O12 batteries series in our labs were also discussed in detail.Key words: Li-ion battery; anode material;Li4Ti5O12;rate capability; low temperature performance1 引言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短缺,人们开始开发新型能源代替传统能源。
锂离子电池负极极片干燥开裂机理与影响因素研究综述目录1. 内容简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锂离子电池概述 (4)1.3 负极极片干燥开裂的重要性 (5)2.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概述 (5)2.1 负极材料类型 (6)2.2 负极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7)2.3 负极材料的化学特性 (8)3. 负极极片干燥开裂的机理分析 (9)3.1 材料结构变化引起的开裂 (11)3.2 应力集中和分布 (12)3.3 热膨胀效应 (13)3.4 表面和界面反应 (14)4. 影响负极极片干燥开裂的因素 (15)4.1 负极材料的特性 (16)4.2 制作工艺参数 (17)4.3 使用环境条件 (19)4.4 材料的相变与结晶 (20)5. 防治锂离子电池负极极片干燥开裂的方法 (21)5.1 材料改性 (23)5.2 工艺优化 (24)5.3 应力分散策略 (25)5.4 表面涂层与封装 (26)6. 研究和展望 (27)6.1 研究进展与成果 (28)6.2 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29)6.3 未来研究方向 (31)1. 内容简述引言:简述锂离子电池的重要性和负极极片干燥开裂问题的现状,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概述研究的核心内容和方法。
负极极片干燥开裂的机理研究:分析负极材料在干燥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探讨干燥开裂产生的根本原因。
涉及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干燥温度、湿度等物理特性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化学反应机制。
影响因素研究:探讨不同因素对负极极片干燥开裂的影响。
包括材料成分、制造工艺、添加剂种类和浓度、干燥工艺参数等。
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极片的微观结构和机械性能,从而导致开裂。
实验方法与案例分析:介绍实验室模拟和实际生产中观测到的现象,以及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
分析实际案例,对比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改善措施与建议: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减少或避免负极极片干燥开裂的措施和建议。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化工08-1 3080313115 班继航摘要:锂离子电池的石墨负极材料已商品化,但还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所以寻找性能更为优良的非碳负极材料仍然是锂离子电池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综述了在锂离子电池中已实际使用的碳素类负极材料的特点和研究进展情况,并且介绍了正在探索中的锂离子电池非碳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非碳负极材料研究进展锂离子电池与其它二次电池相比具有电压高、比能量大、质量轻、环境友好等优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动工具等领域,并有望成为未来混合动力汽车和纯动力汽车的能源供给之一。
负极材料是决定锂离子电池综合性能优劣的关键因素之一,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是由负极活性物质碳材料或非碳材料、粘合剂和添加剂混合制成糊状胶合剂均匀涂抹在铜箔两侧,经干燥、滚压而成的。
锂离子电池能否成功地制成,关键在于能否制备出可逆地脱/嵌锂离子的负极材料。
目前商业化石墨类碳负极材料虽然具有较好的循环性能,但由于存在较低的质量比容量(理论值为372 mAh/g )和较差的高倍率充放电性能,尤其是体积比容量相当有限。
因此进一步提高其容量的空间很小,远不能满足未来高容量长寿命电子设备的需求。
近年来,金属及合金类材料是研究得较多的新型高效储锂负极材994 料体系,其中锡金属与锡合金具有高质量比容量(锡的理论值为mAh/g)和低成本的优势,特别是具有高体积比容量(锡的理论值为7200 mAh/cm3,是碳材料体积比容量的10倍,因此现已成为目前国际上研究的主流负极材料之一。
然而,传统的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研究方法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于锡基候选电极材料的多样性,因此从理论上去寻求锡基嵌锂材料,探索一种合金理论设计方法,并用于指导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以及模拟和预测锡基材料的各种电化学性能,对未来合金电极材料的研究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般来说,选择一种好的负极材料应遵循以下原则:比能量高;相对锂电极的电极电位低;充放电反应可逆性好;与电解液和粘结剂的兼容性好;比表面积小(小于10m2/g),真密度高(大于2.0g/cm3);嵌锂过程中尺寸和机械稳定性好;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在空气中稳定、无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