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障中国粮食安全_于晓华
- 格式:pdf
- 大小:261.42 KB
- 文档页数:5
保障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者:暂无来源:《中国食品》 2019年第21期文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全景式展现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粮食安全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全面介绍中国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和实践,阐明中国将坚定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是继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后,中国政府发布的第二部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白皮书。
在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黄炜介绍和解读了白皮书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请问张局长,白皮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张务锋: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通过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粮食安全现状,系统宣示我国粮食安全政府立场和政策主张,增进国内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了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会同12个部门单位在起草过程中,重点把握了五个方面:第一,突出强调了国家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的战略定位,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我们党和政府历来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70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但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没有改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
白皮书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融入其中,作为贯穿指导全篇的鲜明主线。
第二,集中展现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伟大成就,彰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自身力量端好自己饭碗的战略自信。
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正面回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年(卷),期】2024()1
【摘要】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防范和抵御粮食安全风险能力,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粮食安全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
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高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加工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总页数】7页(P4-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我省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情况的报告
2.市人大常委会对《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天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实施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
3.福
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及《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执法检查报告的审议意见4.《中
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解读5.《粮食安全保障法》将于2024年6月1
日起施行依法保障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下列关于我国确保粮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一项永恒课题
在食物安全上,粮食安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影响着民众的营养和健康,而且关系着国家的粮食供应与消费,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持续增加,以及气候变化的不断出现,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就变得更加重要。
为了确保粮食安全,我国正在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政府通过改革耕地制度来改善耕地利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作物产量,以达到粮食安全的目标。
其次,政府实施了节水灌溉政策,以减少粮食生产的水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收入。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农业技术投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利用良好的设备,技术,肥料和药物来提高作物产量,保证粮食供应。
此外,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国家还采取了许多调控措施,其中包括建立粮食储备制度,管理粮食价格,改善供给侧结构,建立公共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等。
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在事发时快速反应,而且还能够保障粮食价格的稳定,保证粮食供应的均衡,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安全可靠的粮食。
此外,为了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政府还采取了依法惩治和预防粮食违法犯罪的措施,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全国粮食市场的正常运行和稳定发展。
国家粮食安全是一项永恒的课题,政府和全社会都应该加强粮食安全保障力度,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心得
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
以下是我个人对此的心得体会:
1. 加强科学研发:农业科技发展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国家和农业科研机构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提高种子质量和产量,保障粮食供应。
2. 提升种子自主能力:依靠自主研发和引进优质品种不断改良,提高种子的适应能力和产量,降低对进口种子的依赖,从根本上保障粮食的安全稳定。
3. 建立健全的品种保护制度:通过加强品种保护和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农民使用优良品种,促进种子产业发展,提高种子质量和收益,保障粮食供给的稳定性。
4. 推动农民参与种子生产:培养农民对种子生产和管理的意识,加强农民的种子储备和种植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种子供应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确保粮食安全。
5. 强化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加强对农民的科技知识培训和示范推广,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和种植技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应用和推广,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总之,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持续加强科学研发、提升种子自主能力、建立健全的品种保护制度、推动农民参与种子生产和强化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才能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稳定。
保障粮食安全的技术措施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各个国家都开始采用各种措施来保障粮食安全。
本文将介绍一些保障粮食安全的技术措施。
1. 农业气象技术农业气象技术可以帮助农民了解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预测天气变化,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气象信息,可以实现定量化、定性化的农业生产管理,为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
2. 农业信息化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包括农业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精细化的管理和技术支持,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并且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从而保障粮食安全。
3. 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包括耕作机械、种植机械、收获机械等,可以将人工劳动转换为机械化生产,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可以减轻农民的体力劳动,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益,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持。
4. 病虫害防治技术病虫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应用病虫害防治技术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不仅有益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还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障粮食安全。
5. 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保障粮食安全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种子、农药和肥料的利用效能,提高生产力和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在科技创新上,我国农业在逐步取得突破,例如:防虫、水肥一体化等一些成果。
总之,保障粮食安全是每个国家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农业科技创新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把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去,并采用各种手段,促进新型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推广应用,以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有力保障和支撑。
新形势下将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措施:1、以满足人民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实现供需匹配是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内在要求。
我们既要有一定规模的粮食总量托底,也要保多样、保质量。
面对当前居民口粮消费下降、肉蛋奶消费快速增长的态势,需更好顺应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趋势,系统调整粮食供给结构,实现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需适配。
2、以较强自给能力为前提。
具备自给能力是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基础和底气。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
要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稳定,高效利用我国水土资源,突破良种等方面的粮食生产关键核心技术。
以优化政策充分调动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性,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
3、以高水平市场调控能力为保障。
余缺调控是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重要手段。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就要有数量充足、质量良好的粮食储备,就要有完善的粮食供应和应急保障体系。
要通过不断完善粮食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丰富粮食市场调控“工具箱”。
有效平抑粮价大幅波动,通过增强全球粮食供应链管理能力,掌握粮食进口主动权,从容防范和应对各种粮食安全风险。
将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内容: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指中国要加大投入,实现对农业种子等关键领域的突破,粮食自给率要稳步提高等。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面向未来,激励着农牧系统干部职工奋发图强、再创佳绩。
面对巨大冲击,我国始终把老百姓“米袋子”牵挂在心,多次就粮食生产等作出重要指示,推动各地克服困难抓好农业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充分体现了真挚深厚的人民情怀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为此,我们应严格控制土地扰动性开发,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确保耕地面积的不减少。
同时,还需要实施科学耕作,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粮食产量。
其次,我们需要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力度。
水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水资源总量有限,且分布不均衡,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紧缺问题。
为此,我们应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采取科学的灌溉方式,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
同时,鼓励农民发展节水型农业,提倡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的使用,减少浪费。
第三,我们需要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
农业结构落后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
为此,我们应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农业科技研究与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模式,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素质。
第四,我们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为此,我们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村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同时,应加强农村电商和物流网络的建设,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发展。
第五,我们需要加强粮食储备和管理。
粮食储备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为此,我们应加大粮食储备的力度,确保粮食的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同时,要加强粮食的质量监管和管理,加强对粮食产地、收购、加工、流通等环节的监督,确保粮食质量安全。
综上所述,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土地资源减少、水资源紧缺、气候变化、农业结构落后等多方面的挑战。
针对这些挑战,我们应采取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大水资源保护和节约力度、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强粮食储备和管理等对策。
通过综合施策,我们可以有效应对粮食安全挑战,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保障粮食安全政策措施方案引言粮食作为生命之源,保障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家的重要任务。
在我国当前的现实背景下,粮食安全更是被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本文将会对这些政策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加强粮食生产粮食生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
为了加强粮食生产,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1. 实施粮食生产重大技术装备升级行动通过实施重大技术装备升级行动,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品质。
具体而言,政府将通过提高种养殖业智能化水平、推进农机化等措施,提升粮食生产的效率。
2. 加强耕地保护和利用政府加强了对耕地的保护,减少了耕地面积的损失。
同时,政府也在推进粮食生产的同时,保障农民的生产利益,提高他们生产的积极性。
3.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为了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等。
推进粮食流通除了加强粮食生产之外,推进粮食流通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政府在这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1. 改善农产品物流体系为了改善农产品的物流体系,政府将加强冷链物流和监管。
此外,为了保证粮食的品质和安全,政府实行全程监管和追溯制度,防止不良商家冒充良品。
2. 扩大农产品进口在国际贸易中,政府将大力扩大农产品进口。
这样一来,我国将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粮食短缺的困境。
同时,农民的经济状况也会得到提高。
3.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高温、旱灾和洪水等气候变化给粮食生产带来了威胁。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政府也启动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实行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等。
保障粮食安全最后,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政府还出台了以下措施:1. 粮食储备政府加强了粮食储备,及时处理紧急情况。
在紧急情况下,能够保障国家和民众的粮食供应。
2. 完善监管体系政府完善监管体系,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同时,执法人员严厉打击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稳住粮食“压舱石”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
保障粮食安全,既关系亿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也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粮食安全工作更加凸显其重要性。
稳住粮食“压舱石”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是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工作的重要保障。
一、有基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粮食生产大国。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中国在粮食生产总量、粮食生产能力等方面具有雄厚的基础。
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粮食生产投入等措施,粮食生产总量持续增长,农业生产效益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特别是在粮食生产技术和品种改良方面,我国取得了重大进展,粮食生产方式和模式日益优化。
所有这些都为稳住粮食“压舱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有条件近年来,我国对粮食生产开展了大力度的改革和调整,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
在粮食生产方面,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包括加大农业投入、提高粮食产量、优化农业结构、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等。
在粮食流通方面,我国加快了农产品物流和冷链物流建设,提高了粮食质量和品牌知名度。
在粮食储备方面,我国建立了完善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确保了国家粮食储备的安全稳定。
这些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为稳住粮食“压舱石”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有信心稳住粮食“压舱石”首先需要有充分的信心。
中国人民有充足的食物需求和强大的生产能力,有着坚定的信心和充足的底气。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社会各界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全力支持粮食生产。
在国家政策和社会风气的双重推动下,粮食行业积极进取,为稳住粮食“压舱石”提供了坚定的信心。
稳住粮食“压舱石”具有坚实的基础、良好的条件和充足的信心,但也面对一系列挑战。
我国农业生产存在着生产成本高、土地资源紧张、农业劳动力不足等问题,限制了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
我国农业生产仍存在着技术落后、机械化水平低等困难,影响了粮食生产效益的提高。
国家粮食安全如何保障作者:李春友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2014年第27期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党和国家对于粮食安全的高层设计是非常完整和系统的。
但是我们仍然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道路上积极探索,解决在具体落实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解决变化中的具体区域、具体环境中所面临的没有预想到的困难等。
粮食安全面临的新问题百姓的“米缸”建在市场上居民家里不自主储备备用粮食,一旦粮食产区发生自然灾害等严重影响粮食产量的事件,导致粮食供给减少,将严重影响百姓的生活和社会稳定,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生存的根本问题。
虽然国家政策干预,防止粮价大幅波动,但是会浪费很多管理精力和资金。
“米缸建在市场上”的现状,对目前我国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如果百姓自己不储粮,那么国家必须要储好粮,储够粮。
其次,必须保证粮食的周转流通顺畅,保证粮食的平衡供应,保证不发生相对过剩和相对紧缺的状况,保证粮食存量的充分激活。
但是,目前我国的仓储系统各个方面都还很不规范、不完善,很多仓库存放条件不达标,导致储备粮大量损失,时有发生粮仓库损毁等现象,危及粮食储备,调研中也发现存在粮食中小粮仓减少等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
过度依赖运输系统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如果发生自然灾害等状况交通受阻,可能造成粮食消费区缺粮,甚至断粮的情况发生。
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转型升级步伐要加快科学有效的农业发展方式是加强粮食供给能力建设的重要保证。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还存在一系列与粮食增产不相适应的环节。
土地利用方式粗放,水利基础设施陈旧,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效率低下,粮食仓储、物流体系滞后,农业科技落后等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
目前,国际粮食形势严峻,粮食供给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我国粮食供给能力必须提升,增强自给能力。
城镇化建设对粮食生产有一些负面影响城镇化建设对粮食生产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
国际经验表明,社会向城镇化转型会导致粮食消费增加和粮食生产减少,双重作用导致粮食供需不平衡加剧。
粮油安全保障措施粮油安全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保障粮油安全需要多方面的措施。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粮油安全保障措施:1.加大粮食生产力度。
鼓励农民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推广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提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2.提高农田灌溉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进灌溉设施,提高水利工程效益。
合理配置水资源,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业用水量。
3.加强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
通过建立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及时监测和预警灾害,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减少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4.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定严格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建立全程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5.加强农产品贮运和储备设施建设。
增加农产品储存设施,提高粮食仓储能力。
建设先进的冷链物流网络,确保农产品新鲜和质量。
6.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
建立健全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市场监测和价格监管,打击价格操纵和假冒伪劣农产品的行为。
8.加强粮食安全信息公开和宣传教育。
加强农业部门与媒体的合作,及时公布粮农市场信息,提高公众的粮油安全意识,引导公众合理消费,并增加对农民的政策倾斜。
9.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粮食贸易自由化。
积极参与国际粮食合作机制,加强与粮食生产大国的合作,扩大粮食贸易,确保粮食供应和安全。
10.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建立农业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粮食生产的风险保障,减轻农产品生产的经营风险。
总之,粮油安全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大粮食生产力度、提高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储备设施建设等措施,可以有效保障粮食供应和安全。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粮食贸易自由化,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保证粮食安全的中国策略申论
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保证粮食安全更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近年来,中国粮食安全状况不断改善,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因此,中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来保障粮食安全,包括:
1. 加强粮食生产。
中国要加强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
此外,中国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粮食品质和效益。
2. 保障粮食供应。
中国要建立健全的粮食供应网络,保障粮食供应的充足和稳定。
同时,中国需要加强粮食储备,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
3. 推进粮食消费。
中国要积极推动粮食消费的变革,推广健康、营养、安全的粮食消费习惯,减少浪费。
此外,中国需要加强粮食品牌建设,提升国产粮食的品质和品牌形象。
4. 加强粮食安全治理。
中国要加强粮食安全治理的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粮食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强对粮食安全的监管和治理。
5. 促进国际合作。
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分享经验和技术,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保障粮食安全是中国的重要任务,需要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
中国需要通过加强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应、推进粮食消费、加强粮食安全治理和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努力,实现粮食安全的可
持续发展。
粮食安全政策的目标和措施
粮食安全政策的目标是确保国家粮食供应充足,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要,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 加强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
通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优化种植结构、推广高效农业技术等手段,提高农作物单产,增加农产品供给。
2. 加强粮食储备,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
国家设立了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实行“定量保障、差额调剂”的储备制度,确保粮食供应不受影响。
3. 实施粮食扶持政策,鼓励农民种粮。
国家实行粮食直补、农业保险等政策,鼓励农民积极种植粮食作物,增加农民收入。
4. 加强粮食安全监管,确保粮食安全。
国家加强粮食品质安全监管,建立全程可追溯的粮食安全体系,保证粮食质量安全。
5. 增强国际粮食合作与交流,确保国际贸易畅通。
国家积极参与国际粮食组织和协会,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粮食交流与合作,保障国际贸易的畅通。
通过以上措施,不仅可以有效保障国家的粮食供应,也可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 1 -。
如何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于晓华Bruemmer Bernhard(德国哥廷根大学哥廷根)钟甫宁(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95)内容提要本文对中国所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的背景和政策作了一个全面总结和分析,并指出中国的粮食自给率按照能量计算已经下降到了70%。
为了更好地制定粮食安全政策,中国政府必须区分食物安全(Food Security)、口粮安全(Grain Security)以及饲料安全(Feed Security)三个概念,中国现在和将来的粮食安全实际表现为饲料安全。
关键词粮食安全饲料安全转基因一、背景“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政治和情感上非常敏感的议题,因为它与每一个国民的福利和国家政治的稳定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国际上,它也倍受关注,在一个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时代,任何一国发生粮食安全问题,都会通过贸易机制影响其他国家。
如果占世界人口20%的中国发生粮食安全问题,必然要从世界市场进口大量粮食,将导致世界粮食价格上涨,从而使得比中国更贫穷的一些非洲国家的穷人的粮食可获得性雪上加霜,这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和非洲贫穷国家非常担心的事情。
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粮食安全,实际表现为重视“口粮安全”,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政策来保证中国的口粮自给率,使中国的口粮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所以中国的“口粮安全”到现在不存在问题。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食品消费结构不断调整: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吃饱”,转变为“吃好”,并在向“吃精”转变(Yu and Abler,2009)。
最大的特点是食品结构中粗粮比重不断下降,肉类和乳品等产品比重不断上升,这就需要大量的饲料。
从这种意义上讲,今后中国的“粮食安全”主要表现为“饲料安全”。
“粮食安全”这个定义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为了更好地制定粮食安全政策,中国政府必须区分食物安全(Food Security)、口粮安全(Grain Security)以及饲料安全(Feed Security)三个问题。
国际上衡量粮食安全的主要标准为食物能量,粮食安全更准确的应该表述为“食物安全”。
从现实角度来说,中国的食物安全形势并不令人乐观。
2010年中国仅大豆一项就进口5480万吨,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5.4亿吨的10%。
考虑到大豆的亩产只有口粮的1/3。
所以,把进口大豆换算成种植面积,约*本文是根据2011年8月18—23日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召开的“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德双边研讨会与会中德专家的报告整理而成,作者非常感谢与会专家的投入;特别感谢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王晓兵博士和杨军博士,华中农业大学的柳鹏程副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赵敏娟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的郑志浩教授;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Jutta Roosen教授,霍芬海姆大学的Harald Grethe教授,基尔大学的Jens-Peter Loy教授,屠能研究所(vTI)的Martin Banse博士,以及哥廷根大学的Stephan von Cramon-Taubadel和Matin Qaim教授占中国耕地面积的28%,这样中国的“食物自给率”只有70%左右,食物安全形势非常严峻。
中国进口大豆主要目的为榨油和制造豆粨饲料,中国的食物安全实际表现为饲料安全。
1995年,Brown在其影响巨大的著作“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中对中国未来的的粮食安全做出了警告。
16年过去了,这样的警告相对于中国的现实依然有效。
二、中国的挑战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在过去50年中,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增长的速度①。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表明,从1960年到2009年人均粮食拥有量不断上升,增加了大约40%。
所以,现在全球粮食危机和饥饿问题主要不是由生产造成的,而是分配造成的。
正如Sen(1981a,1981b)所指出的那样,穷人的食物获取权的缺失是造成饥荒的主要原因。
从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省等经济体的经验来看,在人多地少的背景下,随着经济起飞,粮食自给率下降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即使日本采取了非常严格的耕地规划保护和巨额的补贴政策,1961—2008年,日本的食物能量自给率还是从78%下降到40%,口粮自给率更从75%下降到28%②。
而中国正在重复日本曾经走过的道路。
图1表示了中国在1978年后的实际人均GDP、人均拥有粮食产量,以及人均拥有谷物产量的变化。
1978—2009年,实际人均GDP增加了13倍,随着收入的增加,人均需要的食物能量一般会呈边际递减。
但是,中国人均拥有粮食产量在1984年之后却没有显著提高:1984年人均拥有粮食产量为390公斤,2009年该值为398公斤。
这样的数据进一步印证了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图1人均拥有粮食和谷物量关于中国的粮食安全,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分析(Huang、Yang and Rozelle2010):(一)从供给来看: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不断下降,水资源越来越紧张,环境不断恶化,基础设施不平衡发展,以及投入的边际报酬递减等因素制约了产量的进一步增加1.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不断下降。
由于城市化推进,大量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
根据“2010年国土资源公报”,2008年和2009年中国批准的建设用地分别为57.6万公顷和48.5万公顷,约占中国耕地总面积的0.47%和0.40%。
从统计来看,中国的粮食播种面积从2000年的1.085亿公顷增加到2009年的1.090亿公顷。
与此同时,油料作物却从0.154亿公顷下降到0.137亿公顷。
两样合计,播种面积下降了122.5万公顷。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耕地面积可以预计还会进一步减少。
①②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参照http://faostat.fao.org/site/612/DesktopDefault.aspx?PageID=612#ancor 数据来源:日本农水省,参照:http://www.maff.go.jp/j/zyukyu/zikyu_ritu/013.html2.水资源尤其是农业用水越来越紧张。
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的1/4。
由于农业用水的边际产出小于非农产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水资源将会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业。
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用水总量1998年为5435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为3766亿立方米(约占69.3%),而2008年全国用水量增加到591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却降为3664亿立方米(约为62.0%).3.由于环境的恶化和污染导致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不断减少。
Rozelle、Veeck和Huang(1997)、Huang和Rozzelle(1995)指出中国由于土地沙漠化、盐碱化,以及水土流失,导致中国每年粮食减产570万吨。
中国土壤污染形势也相当严峻,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约占全国耕地的1/10以上,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①。
此外,中国大概有75%的江河湖泊被污染,使部分水资源甚至不能用来灌溉(Yu和Zhao,2010)。
4.要素投入的边际报酬急剧递减。
化肥的大量投入对农业产出的增加至关重要。
Yu和Zhao (2010)对化肥对中国农业产出的贡献作了一个很好的综述。
中国单位面积施用的化肥已经超过非洲国家的10倍,其边际报酬也显著下降。
5.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也制约了中国粮食自给率的提高。
由于中国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尤其是交通和农业推广设施非常落后,使偏远地区的农业生产不能享受到技术进步和市场整合带来的好处。
(二)从需求来看:由于居民收入的增加,饮食结构不断调整,肉类等高能量食物的需求不断增加;人口结构中劳动力比例的增加也使粮食消费量不断增加1.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过去30年中,中国实际人均收入增加了12倍。
由于人均收入的增加和城市化的推进,中国的饮食和营养结构正在发生急剧变化(Mendez Du和Popkin2003)。
原有的以低能量的谷物和蔬菜为主要食物的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向高能量的肉类和乳品转变,即所谓的“食物的西方化”(Yu和Abler,2009)。
这就需要消耗大量的初级农产品作为动物饲料。
例如,美国饲养业的牛肉、猪肉和鸡肉的饲料转换率分别为8∶1、3.5∶1以及2∶1。
中国大量进口大豆的主要目的就是用来做饲料。
2.此外,由于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人口结构中劳动力比率迅速上升,所以在人口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人均粮食消耗也会相应增加。
中国人口结构中14 65岁的人口比例从1982年的61.5%持续上升到2009年的73%。
在未来的10 20年内,这个比例还会保持在很高的水平,这就需要大量的粮食。
从长期来看,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人饮食结构的进一步西方化。
中国的粮食安全,尤其是饲料安全的挑战会更加艰巨。
Brümmer、Glauben和Lu(2006)指出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对中国农业增长至关重要。
但是,现代农业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给现代的粮食安全带来了新的问题,尤其是转基因作物虽然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并降低因虫害造成的损失,被看作未来解决世界饥饿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其只是减少了潜在的损失,对作物潜在产出的增加却非常有限。
此外,消费者对其安全的不确定性还存在顾虑,这使该技术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作用充满了不确定性。
三、中国的行动中国政府一向非常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在生产方面采取的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除了实行最严①数据来源:新华社;参照: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7/19/content_4851796.htm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外,可以概括为“四补贴一奖励”(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及产粮大县、油料大县、生猪大县奖励)。
一方面,同时调动了农民和地方政府的粮食生产积极性,使“口粮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的水平;同时,也减少了经济作物的种植,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从长久来看,也影响低收入缺粮地区农民的粮食可获得性,不利于实现广义的“粮食安全”。
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相对于生产,粮食安全广义上更是一个收入问题,这和Sen(1981a,1981b)所指的“食物获取权”是一致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要提高消费者的收入,便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到足够的粮食。
同样,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只要足够富裕,也可以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到足量的食物(如日本和韩国)。
通过市场调节,粮食生产通常转向生产成本更低国家(地区)。
输入国(地区)通过增加高附加值产品进一步提高收入并从市场上得到粮食供应,输出国(地区)则得以扩大粮食生产和出口获得更高收入。
历史上虽然发生过禁运,但是鲜有成功的案例。
价格政策也至关重要。
中国的粮食价格政策一直在权衡“消费者利益”和“农民收入”(赵国庆、于晓华、曾寅初,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