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请求表达对比研究[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5
自然语境下中日对于请求的拒绝表达的对比研究作者:万姝琪杨娟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04期摘要:近年来,学术界在中日拒绝表达方面已经从语用论、对比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但是大部分研究采用的是非自然对话方式,所以结论也有其局限性。
因此,通过对比中日各一部电视剧,以更为自然的“电视剧对话”为材料对拒绝表达进行研究更具有说服力,通过研究力求发现中国人和日本人在请求场合中,面对不同对象拒绝表达方式的使用倾向,同时找出中日在拒绝表达使用中产生不同倾向的原因。
关键词:拒绝表达;中日对比;意义公式;使用频率在日常生活中,所有人都需要经常面对被请求的情况,由于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原因,非日语母语者容易误用日语拒绝表达,让日语母语者听起来有不协调感。
因此作为日语专业的学生,必须明确中日拒绝表达的特征。
本文将通过电视剧的对话,根据不同的场合研究中日拒绝表达,分析中国人和日本人表示拒绝时,使用怎样的方法和手段,同时研究产生两者异同的原因的文化根源。
借此更好地了解日语语言的规律,提高日语学习效率,为两国的友好交流做出贡献。
一、先行研究进入1990年以后,在日语教育和社会语言学领域,关于语言行为的研究很多,其中,关于“拒绝”的语言行为,从很多视角进行了探讨。
但是研究多以角色扮演、谈话完成测试的方式进行。
这些不能说是自然会话,并且,有关中文的拒绝表达的体系性研究很少。
在中日两国语言中拒绝语言行为的不同点上,应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因素造成的,但到底存在着怎样的文化差异呢?这就是本文想解决的问题。
在关于拒绝表达的先行研究中,大部分使用意义公式这一概念来分析表现形式。
生驹等(1993)认为意义公式大致分为“直接的拒绝”和“间接的拒绝”两种,除此之外也存在好意的反应和共鸣等,作为“拒绝”的附带发言被当作“拒绝附属物”。
根据藤森(1995)的说法,拒绝意义公式是指构成拒绝说话行为的最小功能单位,是根据“谢罪”、“辩解”、“代替方案”等当人表示拒绝时使用的语言,根据其意义进行分类。
论中日拒绝表达方式的异同一、研究意义及先行研究1.研究拒接表达方式的意义拒绝对方的请求或要求,这样的表达方式在中文还是日文里都很常见,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会遇到的现象。
日本学者森山卓郎把日语中拒绝表达方式分为“直接拒绝型”、“编造理由型”、“拖延型”和“回避型”四种。
语言不是单一存在的,是和社会文化、人类思维方式等各种因素互相密切连接形成并相互作用依附于社会而存在的。
中日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是因为日语和中文在自身语言的构造组成上有很大不同,更是日本和中国文化差异的一个表现。
在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交往中,特别是拒绝对方要求这样的表达方式是最容易出现误解、引起误会的表达方式。
当然,对日文中拒绝表达方式没有完整清晰的了解和学习是很难做到能够理解暧昧的日语拒绝表达方式的。
至今的研究成果中关于日语拒绝表达方式的研究和特点已经取得了不小成果。
日语中的「はい」,中文中对应的翻译是“是的”,随着知识的积累,我们也知道了「はい」,很多时候不是肯定的表达,只是一种应答或暂且的回复。
现阶段,对中国和日本在拒绝表达方式上的区分,即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行比较分析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
本文通过大量事例,对在不同场合,中日拒绝表达方式异同的研究,找出中日表达上异同产生的原因和理由。
由此,不仅能比较扎实地掌握中日拒绝别人时各自采用什么方式手段,更能进一步对产生此不同的文化根源进行分析,进而可以更好、更快地掌握日语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本文有很重要的意义。
2.先行研究(1)中国学者对拒绝表达方式的研究成果。
对日语中关于拒绝的表达方式的研究有以下成果。
范峥,于桂玲(2001)对日本人在不同场合下的拒绝表达方式进行过论述。
王玲,王在琦(2006)对森山卓郎的四种拒绝的表达方式进行了论述。
赵刚对拒绝和拜托等不同场合的表达方式进行了研究。
刘振泉对不同场合下的中日拒绝表达方式的异同进行过论述。
(2)日本学者对拒绝表达方式的研究成果。
志村明彦(1995)在研究日本人拒绝对方请求的语言行为中会经常使用省略主语的表达方式,同时在对日本学者和普通人在拒绝表达方式上的研究发现:日本学者使用日语接续词频率更高。
中日缓和表达语言现象对比研究作者:李芬来源:《大观》2017年第12期摘要:委婉表达是中日两国语言中共有的现象。
所谓委婉表达即修辞不直言本意而用委婉的话来烘托暗示,意在避免给听者造成不快的感觉。
委婉表达的方式多样,大致可分为间接言语表达、禁忌语的替代、缓和表达方式三种。
而缓和表达作为委婉表达的一个表现方式,经常大量地出现在汉语和日语的表达中。
本文将分析中日缓和表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关键词:汉语;日语;缓和表达一、汉语的缓和表达(一)句子开头部分的缓和表达中国人在说话的时候常常插入词语来表达缓和的口吻。
如“我想”“看来”“算起来”“充其量”“你看”“你说说”“据说”“在~看来”等,都是使措词变得柔和。
1.看来今天不会下雨了。
这个例句中的开头部分加上了“看来”一词,是一种推测的表达方式,意在避免百分百地断定。
2.据说那儿非常美。
这个例句是说话者为了避免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强加于听话者,因此站在客观的立场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加上“据说”一词,就使得“那儿非常美”这一评价显得不是来自说话者随意的评价,而是来自第三者,具有一定依据的一种评价。
(二)句中的缓和表达当否定说话者说的话,或是指出其缺点时,为了使得措词不那么强硬,常常在句中使用“似乎”“好像”“也许”等词汇。
1.你对班里的情况好像不太清楚。
2.你的学习成绩似乎一般。
这两个例子都是在指出听话者缺点时常常使用的一种间接地表达方式。
如果直接指出对方的缺点就有可能伤害到对方,因此为了避免如此,就要加上使措词变得柔和的词汇,给予缓和的表达。
二、日语的缓和表达(一)句末的缓和表达日本人为了避免断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倾向于使用暧昧的表达方式。
总的来说,多在句末使用「~と思う」「~みたいな」「~でしょう」「~ようだ」、「~だろう」「~そうだ」「~が」等。
a.ちょっとお願いしたいことがあるのですが...b.張さんならまちがいなくその仕事を担当できると思います。
a是向他人请求时使用的例子。
跨文化交际下中日拒绝表达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作者:苑艺瑾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33期摘要:在中日跨文化交际中,拒绝表达的使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面对他人请求时拒绝更是难以说出口。
为便于中日两国交流的顺利开展,减少因语言和文化因素产生的表达方式的不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了解和辨明中日拒绝表达方式的异同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基于森山卓郎(1990)的拒绝策略分类法,运用Leech(1983)的礼貌原则和Brown and Levinson (1987)提出的面子理论,考察分析中日拒绝表达策略的异同。
本论文以接近现实生活的电视剧为语料调查对象,聚焦于拒绝场面,通过中日对比,考察中日在应对“请求”场面时拒绝策略的异同,并探讨其背后的差异原因。
此研究将对跨文化交际、汉日语言对比和日语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汉日语言对比拒绝言语行为礼貌原则拒绝策略一、引言在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者通过言语行为达到其交际目的。
而各言语社会的成长背景以及各语言文化圈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各不相同,这就使各言语行为在不同言语社会中的策略表现存在差异。
拒绝策略的生成原则是交际主体力求从目标对象的视角出发,对个人的拒绝表达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构思,让目标对象易于理解和接受。
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尽管两国在文化习俗上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运用的理念以及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在外语教学实践中,跨文化交际言语行为仅仅依赖语法、句型、词汇等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只有通过对交际双方的语言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语用上的对比分析,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不同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减少误解,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畅发展。
这里考察的只是中日两国语言中最常见的拒绝表达的语用策略,当然拒绝方式多种多样,不仅因人而异,且根据性别、亲疏关系也会有所不同。
本文通过进一步分析引起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原因,明确异文化交流的特征和注意事项。
浅析电子邮件中“再请求”的中日对比研究——以请求的展开和礼貌策略为中心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引言请求被认为是较难的一种言语交流行为,其展开方式和礼貌策略的不当使用容易给对方带来不快,导致误解的产生。
当第一次请求被拒绝,想要再次发出请求时,如何展开才能不损害双方关系、减轻对方负担,有利于双方的顺利交流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再请求”比第一次请求的难度增大,受到本国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展开方式。
本文以B&L(1987)理论为基础,对请求者的再次请求行为展开中日对比分析,重点考察两者的差异。
二、研究设计本研究和韩(2015)中的调查对象、方法、场景设置相同,以中日公司职员作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形式,围绕“延长借阅时间”这一请求行为进行场面设定,把“请求-拒绝-再请求”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重点考察请求者的第二次请求行为。
三、结果分析与考察(一)“再请求”的展开分析第二封邮件发现,中文的电子邮件中均再次发出了请求,但日文的电子邮件中有两份邮件放弃了对上级的再次请求。
宇佐美(2001)指出,当某件事项高度威胁对方面子时,为了双方的顺利交流,会选择放弃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
由此可见,请求被拒绝后再次向上级发出请求对日本人而言是面子侵害度非常高的行为。
本文参照大友(2009)的分析方法,选取使用率超过50%的内容作为一个阶段,分析得出,“再请求”可分为“主题”、“再请求前”、“情况说明”、“再请求”、“再请求后”五个阶段。
第一次请求被拒绝,再次发出请求是请求难度较高的行为,中日间“再请求”的展开受到本国的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展开方式,尤其是“再请求前”、“再请求”、“再请求后”三个阶段的具体展开有较大差异。
具体展开构造如下:1、汉语母语者电子邮件,被请求者为熟悉的上司等社会地位高的人:主题(预告)→再请求前(称呼、寒暄、了解)→情况说明→再请求(直接请求)→再请求后(保证、限定、感谢)2、汉语母语者电子邮件,被请求者为熟悉的同事等社会地位相同的人:主题(预告)→再请求前(称呼)→情况说明→再请求(直接请求)→再请求后(保证、限定、感谢)3、日语母语者电子邮件,被请求者为熟悉的上司等社会地位高的人:主题(预告)→再请求前(致歉)→情况说明→再请求(间接请求)→再请求后(致歉、重复请求)4、日语母语者电子邮件,被请求者为熟悉的同事等社会地位相同的人:主题(预告)→再请求前(致歉)→情况说明→再请求(间接请求)→再请求后(保证、限定、重复请求)(二)对“再请求”各阶段的分析主要从礼貌策略的使用类型、使用场景、使用率、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使用阶段等方面考察“再请求”各个阶段的特点。
中日对比研究课题一、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差异1.要说中日的日常生活,真的是千差万别,说起来就是两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不同。
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每一步都差得有点远。
中国人呢,早晨一般都是在家里吃饭,喝一口热乎乎的豆浆配油条,或者稀饭加咸菜。
那叫一个“家常便饭”,就是吃饭不拘小节,反正嘴巴过得去就行。
再看看日本,哇塞,早晨很多人不太吃油腻的东西,早餐就是米饭、味噌汤、纳豆和一些腌菜。
哦对了,纳豆这个东西,光是味道就能让你“下头”半天,但对日本人来说,可是珍贵的早餐滋补品啊。
要是你去日本人的家里做客,他们还会拿出一块生鱼片,那种清淡到让你不知所措的口味,真是让人吃得有点“虚无缥缈”了。
2.不过说到吃东西,中国的餐桌文化也是一大特色。
餐桌上讲究“吃吃喝喝”,你看我们家里常常是家人围在桌前,热热闹闹,大家一起动筷子,互相夹菜,随便聊聊天,偶尔打个小小的趣话。
吃饭不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一种社交活动嘛!而日本人呢?吃饭的时候绝对不会“闹腾”。
他们吃东西讲究的是“安静”,每个人吃饭的时候,往往都默默无闻,不用开口,像是进入了某种神秘的仪式。
日本人有个特别的礼仪,叫做“吃得安静,吃得有品”,基本上你吃饭时连呼吸声都要压得很轻,避免任何噪音干扰。
这种“静如处子”的氛围,吃个饭都像是在参加某种高级的静默会,真是让人想不明白。
3.说起公共场合的行为规范,那差距更大了。
中国人你知道的,随时随地能开口说话,不管是街头巷尾,还是地铁车厢,总能听到人们的嗓门。
一些大妈大爷甚至能在公交车上和邻座聊得火热,根本没有任何忌讳。
但在日本,哇,公共场合的安静简直让你觉得自己来到了一个“神秘组织”。
地铁里几乎没有人说话,偶尔有手机响个电话,也得低头小声一点,生怕扰了旁边人的清净。
这种“静默的力量”,仿佛每个人都自觉地成了“文明代言人”。
你在日本,如果不小心大声咳嗽一声,立马就会被旁边的乘客投来一抹“微妙”的眼神,那个眼神你懂的,是有点“你能不能小声一点”的意思。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汉日请求行为的差异作者:陈旭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11期摘要:请求是一种很常见的言语行为,要想达到预期且理想的交际效果,常常需要用较为客气、较为婉转的方式。
但由于中日两国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从而产生了完全不一样的请求言语的使用风格。
本文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探讨汉日请求言语行为的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差异表现。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请求行为;汉日语言一、引言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历史,并同属于东亚的汉字文化圈。
从古到今,不论是语言的使用还是风俗习惯都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但是,中日两国毕竟是不同的国度,加上各自社会历史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两国之间又呈现出许许多多语言文化使用方面的差异。
二、日语中请求行为的定义和形式1.请求行为的定义日语中把请求行为叫做“依赖表现”。
熊取谷(1995)将依赖表现定义为:为了要接受对方的某种恩惠,所以向对方提出的某种行动要求,同时也会给对方造成负担,是比较礼貌的一种表达方式,和“要求”这种表达相类似。
狭义来看相当于英语中的demand。
同时,依赖也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某种对自已有益的事情,相当于英语中的request。
“依赖”和“命令”是有所不同的,熊取谷(1995)认为区别两者的标准是看说话人有没有具备对听话人提出该要求的权利。
一般的命令是不能被拒绝的,而依赖是站在较弱的立场上拜托他人做某件事情,希望对方能予以实现,被拜托者也有拒绝的可能性。
2.请求行为的形式请求行为中包含向对方直接请求和间接请求两种类型。
直接请求行为中又包含用疑问句和非疑问句两种形式。
森山(2003)认为。
在对方接受自己请求可能性较高的情况下,会使用肯定的疑问句,如果可能性不高则不会使用,否则会给对方造成一种没有拒绝的余地的感觉。
也就是说使用否定疑问句的时候是将有关依赖承诺的决定权交给了对方,是一种更为客气和委婉的表达方式。
《中日程度副词的对比与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中文与日语这两种东亚语言中,副词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程度副词更是在描述事物属性及行为特征时起到了重要的修饰作用。
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中日程度副词在表达方式和语义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日程度副词的对比与翻译研究,进一步理解这两种语言的共性与差异,提高中日翻译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二、中日程度副词的对比(一)中文程度副词中文中的程度副词主要用于修饰形容词、动词等,表达程度、范围等概念。
如“非常”、“很”、“极其”等,这些副词在中文中具有丰富的表达力,能够精确地传达说话者的意图和情感。
(二)日语程度副词与中文不同,日语中虽然没有直接与“程度副词”对应的概念,但在日语中可以通过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不同程度的修饰关系。
例如“すごく”、“おいし”、“ずっと”等词语。
(三)对比分析1. 语义差异:虽然中日程度副词在表达程度上有相似之处,但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两者在语义上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中文的“非常”和日语的“すごく”在表达程度上有相似之处,但“非常”更强调“极度的”概念,而“すごく”则更强调“令人惊叹的”概念。
2. 表达方式:中文的程度副词通常直接放在形容词或动词前进行修饰,而日语则更倾向于使用复合词或句式来表达程度。
三、中日程度副词的翻译策略(一)直译法:对于那些在两种语言中都有对应表达程度的副词,可以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
如将中文的“非常”翻译为日语的“非常に”。
(二)意译法:对于那些在两种语言中无直接对应表达程度的副词,应结合语境和语义进行意译。
如将中文的“极其”翻译为日语的“非常に大きな”或“极めて”等。
(三)增译法: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使翻译更加自然、流畅,可以采用增译法,在译文中添加一些信息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程度副词所表达的语义。
如将中文的“很疼”翻译为日语时,可以增加描述疼痛程度的词汇,如“非常に痛いです”。
四、结论本文通过对中日程度副词的对比与翻译研究,发现两者在表达方式和语义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日程度副词的对比与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汉语和日语中,副词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中程度副词更是用以表达事物的程度、频率等重要概念的词汇。
本文旨在对比中日程度副词的异同,并探讨其翻译策略,以期为中日语言交流与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中日程度副词的分类与特点(一)汉语程度副词汉语中程度副词种类繁多,如“很”、“非常”、“十分”、“极”等,它们用于表达程度的高低、深浅等。
这些程度副词具有主观性和抽象性,通常修饰形容词、动词等。
(二)日语程度副词日语中的程度副词同样丰富,如“大変”(非常)、“全然”(完全)等。
日语程度副词通常直接接在形容动词、动词前,形成形动体,使动词具备形容化效果,具有较强的描述性。
三、中日程度副词的对比(一)分类方式对比汉语和日语的程度副词分类方式略有不同。
汉语的程度副词主要以修饰作用为标准进行分类,而日语则更注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
尽管如此,两种语言在表达程度方面仍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二)语义差异对比尽管中日程度副词在表达程度上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在具体语义上仍存在差异。
例如,“很”与“大変”都表示“非常”,但两者在语境、情感色彩等方面存在细微差别。
这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注意语境的把握和情感的传达。
四、中日程度副词的翻译策略(一)直译法对于那些在两种语言中表达意义相近的程度副词,可以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
如“非常”可直译为“大変”。
这种方法可以保留原句的语义信息,使译文更加准确。
(二)意译法对于那些在两种语言中表达意义存在较大差异的程度副词,可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
如“极”可意译为“非常地”、“极度地”。
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情感色彩和语境信息。
(三)语境推断法在翻译过程中,有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推断出程度副词的具体含义。
这需要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
通过语境推断法,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原文的语义信息,使译文更加贴切自然。
五、结论本文通过对中日程度副词的分类与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其在表达方面的异同。
关于“猫”的惯用句的中日对比摘要:“猫”的惯用句在汉日的动物惯用句中都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大部分都是在隐喻的基础上形成的。
本论文以汉日“猫”的隐喻性惯用句为例,并对相关惯用句用例进行整理分析。
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为基础,列举出汉日的有关“猫”的具体惯用句,在对汉日的“猫”的惯用句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汉日间的异同点。
关键词:“猫”的惯用句隐喻由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在与动物共同生活中,逐渐会把一些事物的性质、人的性格与动物的外观或与习性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了许多包含动物词汇的惯用句。
关于“猫”的惯用句也是如此。
猫是中日两国多熟知的动物,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人们对猫的各种属性(喜欢吃鱼、贪睡,和老鼠互为天敌关系)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
人们通过对猫的细致观察不断地发现和创造出了猫的属性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就是将猫的外形、习性等与事物的性质和人的性格联系在一起。
因此,“猫”的惯用句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将对汉日中的“猫”的惯用句进行分类,并通过列举具体的用例,对各惯用句的字面义与其隐喻性含义进行分析探讨。
1.以猫的身体部位为喻体的惯用句猫的身体各个部分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比如舌头怕烫,皮毛柔软等。
人们了解到这些特点后创造出了许多以猫的身体部位为喻体的惯用句。
中国例①猫眼狗鼻子:形容人感觉灵敏杨桂子猫眼狗鼻子,吸一口气就问到了茶香肉味,转了两圈摸到了通向密室外之路。
猫的视觉及其灵敏,即使在黑暗的夜里,只要有一点光线,猫的瞳孔就可以将光线放大。
而狗鼻子具有灵敏的嗅觉。
猫眼狗鼻子都具有感觉领命的特征,这种特征转到人的身上,便可以比喻“感觉灵敏的人”。
例②猫儿眼看时候变:比喻人察看情势变化处事手段。
沈耀宗是个猫儿眼,看时候变。
猫的瞳孔会随着光线的强弱缩小或者放大,而这一特点用在人的身上就比喻人察看情势变化的处事手段。
日本例③猫的额头:比喻面积狭窄猫的额头具有狭小的特征,将此特征与面积狭窄的土地联系在了一起。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对比论文范文中日之间的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由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不同,造成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日文化对比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日文化对比论文篇一:《浅谈中日企业文化对比分析》【文章摘要】近年来,我国企业不管是在数量还是在规模上都在不断的增长和扩大,有效地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企业文化建设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弘扬企业文化,以企业文化为载体,合理地对企业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但就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来说,与近郊日本的企业文化建设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基于此,为了更好地进行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打造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必须要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路径进行有效梳理,结合日本企业文化发展的特点,取其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精华之处,来改进和完善我国的企业文化。
【关键词】日本企业文化;中国企业文化;对比分析;启示众所周知,日本不仅在亚洲范围内是经济强国,且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日本的经济发展都极具影响力,日本企业发展的足迹几乎遍及全球。
日本企业的发展如此旺盛,与日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对企业文化进行有效梳理,找出同日本企业文化存在的差距,借鉴其企业文化的精华之处,进而改进和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及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1 中日企业文化对比1.1 日本企业文化1.1.1“经营即教育”的企业理念就世界范围而言,日本对待教育问题是最为重视的国家之一。
在日本企业,企业领导人往往会将企业员工教育作为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重点,通过教育不断地提高员工的个人综合素质,以提高员工素质来培养和巩固企业文化,进而促使企业的发展。
鼎鼎大名的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被誉为“日本经营之神”,他所倡导的企业经营理念是“经营即教育”,即将员工的教育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教育员工,提升员工素质,进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在高素质员工队伍的共同努力下有序有效运行。
中日委婉表达对比研究作者:黄晓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0期摘要:委婉语在各类文化语言中扮演着营造和谐气氛,调剂人际关系的关键角色,对于中日语言的使用也不例外。
中日委婉语的对比丰富和拓展了中外委婉语的研究。
本文将讨论中日委婉语之间不同的构成方式,从而揭示中日委婉语使用的特征,增强对中日委婉表达的认识和运用。
关键词:委婉表达;构成;对比作者简介:黄晓君,女,出生年月:1983年出生,民族:汉族,籍贯:重庆市永川人,学历:硕士学历,助教职称。
主要研究方向:日语教学、汉日对比等。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0--01尽管中日委婉语在语言功能或者语言现象上有些许共同之处,但毕竟是来自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委婉语的表达自然会有所不同。
从委婉语的对比角度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日语语言教学的内容,也提高了学科的实用性与趣味性。
一、中日委婉语的表达构成汉语言和日本语的委婉语,其构成方式在词汇以及语法上都存在异同之处。
乍一看略显杂乱无章,一番精心研究对比之后才发现其有条不紊。
事实上,就委婉语的词汇构成角度而言,汉语言使用的委婉语词汇数量较日语多,但其构成方式却有颇多相似之处。
另一方面,日语中很少使用“婉曲語”,常用的是“婉曲表現”,因此,日语中语法中的委婉表达相对于词汇就要比汉语多很多。
二、中日委婉语的词汇运用很多时候人们为避免说出一些禁忌之物,就只好借助其他的语言词汇来代替,加以修饰,委婉地表达出来,即曲折又有意,也能考虑到双方感受。
为了达到更好的委婉语词汇运用效果,以便收到更好的语言交际效果,笔者探究了以下几种运用手段:1.运用同义词(近义词)不论是汉语或是日语,其语言的丰富性不可否认,很多词汇拥有不止一种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但有时候他们碰巧就有着共同的没在意义,所针对的对象也是一样的。
而委婉语的表达正是需要一些有着相同意义却不会影响局面的词语来代替某些词语,以至于淡化在某些场合不宜说出的词语造成的影响。
《中日程度副词的对比与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中日语言交流中,副词作为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词汇,起着增强或修饰句子中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等表达效果的作用。
尤其在中日两种语言中,程度副词的应用极为常见。
本篇论文将深入对比中日程度副词的用法和含义,以及其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中日程度副词的对比(一)定义和用法中文程度副词常用于修饰形容词或动词,用来表达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程度,如“很”、“非常”、“极其”等。
这些词汇对中心语有着一定的强调作用,常被置于形容词或动词前进行修饰。
相对地,日语中的程度副词也具有相似的功能,如“大変(たいへん)”、“非常に(ひじょうに)”等。
这些词汇通常也位于中心语之前,用以表达某种程度或状态。
(二)分类与差异中文的程度副词可以根据其表达的程度不同进行分类,如“稍微”、“很”、“非常”、“极其”等。
而日语中则有诸如“かなり”、“だいぶ”等用于表达不同程度的副词。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日两国的程度副词在用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两者的表达方式仍然存在细微差别。
例如,中文的“很”可以表达出一种明显的积极或消极情绪,而日语中的“大変”则更侧重于表达某种艰难或不易的情境。
三、中日程度副词的翻译研究(一)翻译策略在翻译中日程度副词时,我们应充分考虑文化背景和语境,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一般而言,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是较为有效的。
直译可以保留原句的结构和形式,而意译则能更好地传达原句的内涵和语境。
(二)翻译实践与案例分析1. “很”的翻译:在翻译为日语时,“很”可被翻译为“あまりにも”或“大変”,这取决于具体语境和所强调的程度。
如:“这本书很精彩”可翻译为“この本はあまりにも素晴らしい”。
2. “非常”的翻译:在日语中,“非常”常被翻译为“非常に”,如:“他非常努力”可翻译为“彼は非常に努力を尽くしています”。
四、结论通过对中日程度副词的对比与翻译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在用法和含义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差异。
中日委婉表达的异同摘要:中日两国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委婉表达,从语用功能上看,中日委婉表达基本都体现在避免忌讳、避免粗俗、表达敬意三方面。
但由于两种语言所属不同语言形态且文化意识同中有异,所以委婉表达无论是在表达方式上还是在实际运用中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了解、熟练掌握中日委婉语表达方式及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有助于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中避免尴尬,缩短人际间距离、构建平等友好的关系。
关键词:语言;委婉表达;文化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的语言生活中,都有这样一种现象,即说话人想要表达出真正意图,但限于环境、文化等因素不能或不愿直陈其事,这样一种思想与表达相矛盾的产物便是委婉表现。
对于素有”文明古国”之称、强调”中和以礼”的汉民族来说,委婉表达渗透在语言各个层面,而同样重视”以和为贵”、表现”暧昧含蓄”的日语也不乏此种表达。
中日两国同属东方文明、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这可谓是中日委婉表达的根源。
尽管中日两国语言中都存在着这一语言现象、在语用功能上也较为相似,但由于中日两种语言所属不同语言形态且文化意识同中有异,所以委婉表达无论是在表达方式上还是在实际运用中都存在一定的差别。
首先,从语用功能上看,中日委婉表达基本都体现在避免忌讳、避免粗俗、表达敬意和礼貌三方面。
最早的委婉语是随禁忌语的出现而产生的,为了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有些敏感的词句不得不提时,为了对方更易接受,需说得文雅含蓄一点,以掩饰、代替直接和粗鄙,这可谓是委婉语产生的重要原因。
但在表达方式上,中日委婉表达并非完全对等。
中日委婉表达主要都是通过词汇和语义手段来实现的。
委婉表达的词汇手段主要着眼于对禁忌词汇的替代、专用指称、外来词等。
在词汇手段方面,中日委婉表达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例如,对于跛脚的人,汉语要避免说瘸子,要说腿脚不方面,而日文应表达为「足の不自由な人」而避免使用「ちんぼ」「いざり」等词。
语义手段包括降格陈述、模糊语义、迂回陈述等。
而在语义手段方面,日文语句中委婉表达的构成特点是暧昧语多、句尾的非断定表达多、具有非常复杂、发达的敬语体系。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中日语言表现特点对比中日语言表现特点对比在中日两种语言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表现特点。
本文将通过对比中日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和文化传达方面的差异,探讨中日语言表现特点的异同。
一、词汇表现特点对比1. 影响词汇表现的因素中日两种语言的词汇表现特点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
中文源于汉字文化,对于形象的描绘更加注重意象的传达,而日语则更注重细节的表达。
2. 中文词汇的表现特点中文词汇的表现特点主要体现在形象性和象征性上。
中文词汇经常通过运用比喻、拟声、拟态等手法,增强意象表达,使文章更有情感共鸣。
例如,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来形容一个人眼界狭窄,无法看到更广阔的事物。
3. 日语词汇的表现特点与中文不同,日语中的词汇表现更加注重细节和客观性。
日语通过丰富的动词形态变化、助词和词缀的运用,表达出更加准确的细微差别。
例如,日语中有多个词来表示颜色的不同层次,如红色可以表达为“赤い”、“朱色”、“红色”等。
二、语法表现特点对比1. 影响语法表现的因素中日两种语言的语法表现特点也受到不同的因素影响。
中文语法相对简单,注重语序和词组的搭配,而日语的语法结构复杂,注重词尾变化和助词的使用。
2. 中文语法的表现特点中文语法的表现特点主要体现在语序和词性的灵活运用上。
中文的语序自由而灵活,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变化,以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
中文中还有一些独特的句式,如“一边...一边...”、“既...又...”等。
3. 日语语法的表现特点相比之下,日语语法的表现特点更加依赖于词尾变化和助词的使用。
日语中的动词变位、名词格、形容词和形容动词的变化等都对语义的表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通过变化词尾,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态度、语气和语境。
三、文化传达特点对比1. 影响文化传达的因素中日两种语言的文化传达特点也受到不同的因素影响。
中文注重人际关系、礼貌和尊重,而日语则注重团体意识、细节和文化共享。
中日请求表达的对比研究
摘要:说话人请求别人为自己(或自己一方的人)做某事时,会根据事件的大小、与对方的关系、场合的不同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本文对中日两国请求表达的减轻化所使用的形态手段、语义手段的不同进行对比考察。
关键词:中日请求表达形式减轻化对照研究
1.导论
请求表达是请求别人为自己(或自己一方的人)做某事的行为。
不仅日语,而且很多语言都有很多所谓“请求表达”的形式。
说话者常常会根据请求内容的轻重、人际关系及场合,从众多的表达形式中选择最恰当的形式。
日语最基本的请求表达形式是「~てくれる」「~てもらう」,汉语最常用的请求表达是“请你~”。
日语在委托比较轻微的内容时,常常会用比较礼貌的「ちょっと」,汉语与「ちょっと」相对应的词是“一下”。
我们把这种为了顺利达到请求目的而使用减轻内容的形式称为“减轻化”。
本文将着眼于中日两国请求表达减轻化的形态手段与语义手段,对中日两国的不同进行考察。
2.请求表达的形式
日语的直接请求表达形式有「~て、~てくれ、~てください」这样由「动词的て型+『くれる』的命令型」,也有「~てくれるか、~てくれないか、~てくれませんか、~てもらえるか、~もらえますか、~てもらえませんか」这样确认对方是否有答应自己请求意
思的形式。
另外,日语的间接请求表达形式有「~てもらいたい、~てほしいんだが」、「~てくれると助かる、~てくれるとありがたいんだけど」等。
如上所示,日语的请求表达以「~てくれる」「~てもらう」为基础,由它的活用型形成一个有规律的体系,而汉语则只有“请你~”这一种直接表达形式。
本文以日语的「~てください」,汉语的“请你~”为基准,着眼于请求表达减轻化的因素,对中日的不同进行对照研究。
3.请求表达的减轻化
3.1日语的「ちょっと」与汉语的“一下”
「ちょっと」本来是表示数量、事件、状态的程度的词,但是经常和请求的表达形式相呼应使用。
比如在向朋友借书时,作为日语“减轻化”的手段而使用。
例:
(1)ちょっとその本を貸して下さい。
(2)ちょっとその辞書を取って下さい。
汉语中与「ちょっと」相对应的词是“一下”,是请求表达减轻化的常规手段。
(3)请你给我看一下。
(4)请你给我写一下。
“一下”本来是表示动作只做一次的意思,在这里向对方示意动作短而少,也就是通过减轻动作的内容促使对方答应自己的请求。
与“一下”相似的形式还有重复同一个动词,在之间加上“一”,
即“动词+一+动词”的形式。
例:
(5)请你给我看一看。
(6)请你给我写一写。
另外,还有双音节动词的重复形式。
例:
(7)请你给我打听打听。
(8)请你给我打扫打扫。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日语的请求表达,如果不用「ちょっと」而只用「~てください」,则虽然会给人一种冒昧、命令的感觉,但是作为请求表达仍然成立。
加了「ちょっと」只是减轻对方的心理负担,使对方容易接受,所以「ちょっと」是请求表达成立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是可选择的因素。
但是在汉语中,“请你给我看一下”是典型的请求表达,如果去掉“一下”成为“请你给我看”,就不是请求表达,而成了命令表达,所以“一下”是汉语请求表达的必要因素。
3.2日语的「ついでに」和汉语的“顺便”
日语的「ついでに」和汉语的“顺便”都表示在做某件事情的同时做另外一件事情。
例:
(9)(郵便局に行く)ついでに私の手紙を出してください。
(去邮局时请顺便帮我寄一下信。
)
这个句子首先说话人知道听话人要去邮局,想借此机会委托对方,就通过使用「ついでに」减轻自己的请求内容。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使用「ついでに」时,要以听话人的事情为主,说话人的委
托内容必须比听话人的事情轻,否则用起来很不自然,也很失礼。
例:
(10)銀行でお金をおろすついでに私の口座を作ってください。
(去银行取钱时顺便帮我开个户。
)
这个例句中,说话人的“在银行开户”比听话人的“取钱”要重要、麻烦得多,这时如果用「ついでに」就很不自然,会让听话人觉得不爽。
汉语的“顺便”和日语的「ついでに」的用法及功能完全一样。
例:
(11)去图书馆时请顺便把我的书还一下。
(12)请你顺便帮我买个面包。
3.3汉语请求表达的减轻化
(13)我有一点小事想求你,请借我一支笔。
像(13)这样,汉语中在请求别人时,一开始为了不给对方添加负担,用“小事”减轻自己的请求内容。
而日语中没有这样的用法,因为日本人认为把自己请求的事情说成“小事”是不礼貌的。
但是,即使是汉语,这里的“小事”必须是真正的小事,否则作为请求表达也不成立。
例:
(14)我有一件小事想求你,请你借我一百万元。
这里的“借一百万元”不是小事,所以汉语中用起来不自然。
4.结语
本文对中日两国请求表达的减轻化进行了对比研究,中日两国都
使用减轻化的手段达到请求的目的。
日语通过形态、语义两种手段改变请求表达的形式,而汉语仅仅是通过语义手段改变请求表达的形式。
今后笔者将进一步探究日中请求表达“加重化”的不同。
参考文献:
[1]木村英樹.依頼表現の日中対照[j].日本語学,1987,6(10).
[2]森田良行.基礎日本語―意味と使い方―[m].角川書店,1997.
[3]益田隆志,田窪行則.基礎日本語文法[m].くろしお出版,1989.
[4]袁毓林.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