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德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是指将德育内容融入到生物教学过程中,通过生物课堂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品德。
下面是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
一、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力以及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也要加强对学生实验过程的监督和引导,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守则,强调实验的安全性和责任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素质。
二、通过生物实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生物教学中经常会涉及一些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实例。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比如在讲解生态环境问题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某些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让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在讲解遗传问题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不同遗传特征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个体的多样性和尊重他人差异的重要性。
三、通过生物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生物教学中的知识点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科学发现不断涌现,生物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生物学科的前沿知识、科学报告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最新科学进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和社会责任感生物教学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奇妙和生命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和责任感。
教师可以通过生物的多样性、生命的奇迹等方面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惜资源的心态。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生态保护、植树造林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浅谈核心素养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作者:肖超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年第06期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第七中学【摘要】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渗透核心素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的素质,发挥生物科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其次能够开发学生们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学习,探索知识,那么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核心素养呢?【关键词】含义;目标;方法生物学科是一门很贴近生活的学科,与身边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好生物才能更好的体验生活。
另一方面当今社会的教育模式已经从应试教育方向转变成人才培养的方向,在这样的方向下,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们的核心素养成了每个生物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1)对生命的感知和领悟。
生物是一门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科,处处体现了大千世界中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世界的奇妙,从而产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单细胞生物这一知识,学生们通过显微镜对草履虫进行观察,看到草履虫在活动,这是肉眼所看不到的,这样的兴奋就让学生们不经感叹这世界的奇妙,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通过对草履虫的观察这样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到生命的伟大。
(2)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自然中每一个渺小不起眼的生物都值得人们尊重和敬畏,例如在德国经常吃鱼的家庭中,就会准备一种药,在杀鱼之前给鱼服下,之后就会昏迷,在被宰杀时就不会感到痛苦,通过这样的例子让学生们对生物学会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
(3)对自然的认识与珍惜。
通过生物学习,知道了自然不仅包括生命物体,还包括非生命物体,生物中说明了生命物体与非生命物体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通过生物学习,对自然有了科学、完整的认识,而培养了核心素养后,就学会如何珍惜自然。
(4)对生命科学技术的认识和探究实践。
生物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也是一门需要不断进行探究的学科,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需要经常性的做实验,结合实验来学习,通过动手实践来学习知识,同时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对生物进行探究,认识了生命科学技术的伟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意识,这也是生物学科中核心素养的体现。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崔莹教育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工程,而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走向成熟、日趋稳定的关键时期。
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
根据初中生物学科特点,有针对性的合理设计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德育品质,拓宽学校德育空间。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中学的德育培养,在内容上必须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诸育相结合,在方法上寓于各种活动和各科教学中。
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把育人放在首位。
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进行必要的德育教育。
学科中进行德育教育,不是简单的给学生进行德育灌输,而是巧妙的将德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包括课堂建构理念的渗透;课堂情景导入的渗透;课堂语言的渗透;课程资源中各类图片、文字、史料的渗透和活动的渗透,让学生始终处于良好的德育教育之中。
初中《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它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具有生命性,基础性,实验性,思想性和现代性等学科特点。
因此,在设计生物教学时,结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以学生为主体,把德育内容有机渗透到学科的教学体系中,可以实现教学和德育的双丰收。
1 “润物细无声”的生命教育中学生正处在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形成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潮交汇融合,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
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规律是初中《生物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特点,它是由研究对象决定的。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体现了生物学的学科特点,更能扩充德育教育的空间。
如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蚯蚓的运动》等的学习中,要求学生爱护实验小生物,完成实验后将他们放生,于无声中让他们懂得每一个生命都是很宝贵的,都要珍惜。
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 “随风潜入夜,溶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2 “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教育我国虽然有着无比骄傲的时代,也有过屈辱的历史。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摘要:初中生物是一门能够让学生了解自然,感受生命的自然学科。
因此,生物教学离不开生命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全新的教育理念,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结合实践与课外拓展,渗透生命教育。
本文将简要探讨生命教育渗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以及提升教学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物学;信息技术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进行生物学的学习,有利于对生命奥秘的探索,也是对生命意义的研究。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以尊重个体和集体生命为教育基础,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方式。
鉴于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正确指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感受生命的魅力,师生共同探索生命的发展与起源,建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一、充分发挥课堂作用,引导学生尊重生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初中生物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其中体现了人、生物、环境三者之间的重要关系。
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过程时,需要利用学科优势,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内容,充分发挥课堂的重要性。
生命教育可以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产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观念,对生命保持敬畏感,保证生命教育的有效渗透。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课中,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导入早年新闻“中华鲟之死”,探讨造成中华鲟濒危的影响因素,由于环境的污染、人类过度捕捞、长江流域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等因素,严重影响了中华鲟的洄游路线和繁殖场所,使之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
其次,组织学生探讨:“有人说,大熊猫已经进化到了终点,它的灭亡是必然的,我们不需要去爱护它。
”分组辩论这个观点是否正确,通过辩论“大熊猫是否需要保护”,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多样化,倡导学生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同时尊重每一个生命体。
初中生物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江苏连云港市连云区西苑中学(222042)王燕[摘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的教育水平,而且推动学生以后的发展,对其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做好相关文件的学习,明确核心素养培养总体要求,结合生物学科特点以及具体教学内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核心素养培养渗透至教学之中。
[关键词]初中生物;核心素养;教学;渗透;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1)12-0059-02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并未明确点出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内容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个方面。
初中生物学科与高中生物学科内容联系紧密,因此,可参考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内容,采取针对性措施,做好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使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同时,核心素养得以更好地提升。
一、生命观念素养的渗透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提炼,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也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相关事件和现象的品格及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学生所学的生命知识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分析相关解题思路,逐渐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结构与功能观,教师可创设以下问题情境要求学生作答:通过观察受精后的鸡卵结构(如图1),回答以下问题。
图1(1)将鸡卵的钝端朝上,使用剪刀将端部敲碎后,去掉卵壳,可观察到[__]____,其内贮存供胚胎发育所需的氧气。
(2)鸡卵中真正有生命的结构是[__]____。
(3)鸡卵胚胎发育所需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__]____,同时卵白也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
(4)鸡卵产出后续经雌鸡孵化胚胎才会继续发育,最终发育成雏鸡,表明卵生动物受精卵在母体外发育受外界_____影响比较大。
以鸡卵为背景出题,考查学生对生命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研学交流193核心素养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魏小玉在初中生物生本课堂构建中,教师要积极融入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关注对学生素养技能与品质的完全化塑造。
教师应当从核心素养角度作为基本出发点,提升学生自身实践能力,并且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最终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
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把重点放在生物学基本概念和规律上,使学生形成生物学科的探究能力,并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学以致用的能力。
情景式教学可以引领学生走进生物世界,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打开生活课堂,还能够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因而,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要求,在课堂中融入情景教学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注重概念教学,形成生命观念生命观念素养是贯穿在生物学科始终的核心素养内容,主要指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生物印象,在初中生物阶段对学生进行生命观念素养的培养,能够让学生以相对理性的状态面对生物现象,并且从科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当中的生物现象。
所以,在目前的生物课堂中,教师也应当有意识地挖掘生物教材当中的概念、知识体系等要素,让学生在加深对生物概念的印象中理解生物知识,建立生命观念意识。
二、精心设计实验,开展科学探究生物学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一门自然学科,现代生物学常常利用实验开展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指通过科学活动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生物学常识,并且针对一些典型的生物学现象开展观察实验,通过学习讨论得出结果的过程。
使用科學探究的方式开展初中生物教学,可以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此,教师在进行实验设计的时候,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兴趣,用心设计适合学生的生物实验,在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机会的同时,在实验在学习课本上学不到的小知识。
并且,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合适的日常观察活动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生物学知识,锻炼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
三、精益求精,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运用所谓理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对待事物和解决问题时,能够有明确的方向和充分的依据,这是人类思维表现的高级形式。
浅谈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作者:张杰槟来源:《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9年第06期【摘要】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能促进生物教学,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学习生物知识。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素养、科学探索素养、理性思维素养、社会责任素养等。
本文主要就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发展,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34-0065-022014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对学生核素素养进行了有关解释,强调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个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特点,在各学科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生物学核心素养是以生物学科特征为基本立足点,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生不仅要学习生物学有关内容,更要为健全心理特征打好基础,能够自主学习,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
传统的“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核心素养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关键地位,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在学习中培养理性思维、进行科学探究、树立社会责任,从而挖掘深层次的学科知识,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提高生物知识的接受能力。
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成为每个生物教师的教学目标。
1 生命觀念素养的渗透生命观念是一种涉及生命现象及其本质属性、内在联系的认知与想法,来自于个体的观察与思考,包括结构、进化、稳态、物质等方面,涵盖功能观、适应观、平衡观、能量观等领域,对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一味简单的讲解教材中的知识。
如在教学《生殖和发育》时,学生对个体生殖及发育基础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需要了解遗传病在受精成胎、个体发育过程中存在的可能,让学生明白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苦痛和父母的养育之恩,明白生命不仅属于个人,更是凝聚父母亲人以及社会的关心厚爱。
浅谈核心素养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作者:李吉花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30期【摘要】把核心素养渗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其次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本文着重论述了怎样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定义目标渗透办法【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161-02生物是一门有关生命的学科,探索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发展规律,生物课堂的教学涉及到诸多有趣的现象,尤其是生物实验更是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学生学习生物知识,会体会到生命的复杂、神奇、高效、协调等特点、学生一定会领悟到生命活动和生命世界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体验。
学生通过对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学习,了解了“和谐”的重要性,对生物的生活环境更加熟悉,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就是适者生存,不能够适应自然规律的就会被淘汰,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环境,顺应自然规律,做到和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
生物这门学科处于不断发展的时期,运用光合作用发现的历史、探索遗传物质的实验、生长素的发现等例证分析,以及微生物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种群数量变化模型的构建、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的了解,梳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领悟科技发展的神奇魅力。
理性思维是就是对事物或问题观察、比较、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形式。
生物学科包含了诸多的科学思想、科学办法、科学精神等,学生通过学习生物知识,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深入地探究质疑,然后提出新的问题,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
通过初中生物学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健康知识、遗传的知识、环保知识等,不但对学生本身和自己的家庭有着诸多的益处,而且还要承担起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
初中生物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教学案例案例简介本案例以初中生物学科为背景,通过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发展。
以下是具体的案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本案例以生物学科的生态环境为教学内容,通过教授生态保护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激发他们爱护和保护自然的积极态度。
3.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采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动。
教学实施步骤1. 引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一些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2. 知识讲解:以课堂讲解的方式介绍生态保护的基本知识,如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等。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具体的生态保护案例,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其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4. 小组讨论:将学生组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生态保护的理解以及实际行动。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内容,并让他们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教学评价本案例的教学评价主要以学生的参与度和成果为主要考量指标。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小组讨论的活跃程度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生态保护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德育目标的实际应用情况。
教学效果通过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进行生物学科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在研究生物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发展。
通过了解和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学生能够逐渐形成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和改善环境。
以上是初中生物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教学案例的概述。
请注意,本文档中的内容仅供参考,并非法律意见或法律文件,如有需要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浅谈生物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育生物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学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现代教育学理论、原理和方法在生物学科教育中的应用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时机,开动脑筋,切实抓好德育工作,使学生健康发展。
如何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将生物教学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是生物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职责,生物科学是与人类生活、生存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科学,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学生物教学肩负培养生命科学技术队伍的后备力量和提高全民素质的双重任务,这就对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时机,开动脑筋,切实抓好德育工作,使学生健康发展。
如何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将生物教学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是生物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职责,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还要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培养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由此可见,教学不仅要完成智育任务,还要完成德育任务。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我们也正在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
而作为自然基础学科的生物,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教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注重生物的趣味性,也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因此,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和思考的。
那么,如何较好的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1.爱国主义教育利用介绍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以及我国一些珍贵的特有物种,特别是远在四五千年前古代劳动人民就有了栽培作物的悠久历史,许多种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源于我国,我们的航天飞机带上天的植物种子,通过我们取得成就,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我们今天的生活。
浅谈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茂名市官山学校 王制芳
在生物教学中,通过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认识、
自我改正及自我评价能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从以下几个
方面给浅述结合生物学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绝不是几句口号,套用几句华丽的、
时髦的辞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我国教
育的基本方针。而爱国主义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必备的民族素质。爱国主义教育也
应该贯穿于生物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例如李时珍《本草纲目》在世界医学发展史
上的影响;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试验和推广成果;遗传学家
李振声多个优良小麦品种的育成和推广;我国参与“人类基因组”研究以及基因
工程、细胞工程等在人类食品和药品生产、疾病诊断与治疗、农牧业生产等诸方
面的辉煌成果,这些内容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又能更好地增
强学生民族意识、爱国意识和理想意识。
二、 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我国是一个工业化发展水平还不很高的国家,人口剧增、环境污染、资源匮
乏、能源短缺和粮食危机等问题同样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在生
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是非常迫切而必要的。生物
课程的本质,决定了它是培养学生认识生命活动规律,揭示生命活动现象,维护
生命健康,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主阵地。通过生物知识的学习,我们应更深
层次地认识环境保护的意义。例如何宣传、贯彻、落实国家退耕还林、还草,保
护植被,维持生态平衡的政策;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防止滥捕、滥猎、滥垦
滥伐以等无节制地掠夺生物资源的行为,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的功
能,改变人类掠夺式开发利用等粗放生产方式等,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和理解保
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纠正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及卫生习惯,从而进一步认识保
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爱护环境和保护环境的忧患意识
和责任意识。
三、对学生进行道德意识和法制教育
中学生物教学中涉及到我国一些很重要的法律,如《环境保护法》、《森林法》、
《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婚姻法》等,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自觉增强道德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
在具体章节内容中还引用了法律条文,这对我们更好的认识和理解生物科学知识
在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生物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生态讲座和宣传版报等多种渠道加强对学生知
法、学法、懂法、守法的教育,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从自身做起,改变不良的
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加
强自身道德修养,远离毒品和不洁的生活方式;宣传、贯彻和落实我国环境保护
方针政策和法令以及人口政策,为整个中华民族文明振兴奠定基础。
四、对学生进行自我反省的教育
自我反省是指在生物实验过程,边做边思考做得是好是坏,怎样做才是最佳
方法,内心有何感想,有什么意见。这是学生自我检验和自我提高的一种极有效
的、极实用的方法。学生若经常运用并习惯使用自省法,那无疑对实验来说是一
种幸事,是一种完善与提高。如在做完“观察青蛙的外部形态”实验时,我让学
生运用自省法,对自己的实验发表看法。有的学生说:“对青蛙不够友好,差点
弄死几只。”有的学生说:“观察不够仔细,漏掉几个部分没有观察。”有的学
生说:“太好干净了,不敢动手去触摸青蛙。没有达到目的,缺乏实践精神。”
还有的学生说:“观察没有顺序,头绪不清。”通过自我反省,学生既找出了实
验的不足,又明白了下次该注意的事项。
五、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材中包含着自然辩证法思想,主要是生命的物质性、运动性、生物遗传、
进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点等。这些都是很多
教师应用得较为熟悉的观点。生物学也证明了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这对于我
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有
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平时生物课堂教学中,只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挖掘,恰当地、
有针对性地联系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仅能很好的完成生物课教学
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还会更好的实现情感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既教书又育
人,最终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01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