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395.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总结

一、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

1.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且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3.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转移过程,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4.工商业的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有益补充,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5.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6.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动力。

4.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三、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评价

1.原因:(1)经济原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是最好印证。(2)政治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维护其统治。(3)客观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张,侵扰我国东南沿海。(4)主观原因:与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有一定关系。

2.评价:(1)积极: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2)消极: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闭关锁国的政策,也导致了中国航海造船事业的衰落和在海洋时代的落伍。

四、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

1.影响经济转型的制度性因素

(1)土地私有制

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延续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2)土地私有制的负面影响

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影响经济转型的政策性因素

(1)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3.影响经济转型的经济结构因素

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影响经济转型的思想观念因素

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材料信息与教材结论冲突时怎么办

备考练习时常会遇到试题材料信息与所学教材结论相冲突的情况,此时该如何做:(1)阅读理解材料。首先,粗读材料,大致了解一下材料的意思,感知一下应属于教材中哪一方面的知识。其次,依据材料认真分析所设的问题,这是关键之处。第三,在完成前两步基础上带着问题再仔细研读材料,应根据问题,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2)体会命题意图。我们应尽力去体会命题者的意图。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具体回答问题时,有的设问要求依据材料回答,此时就要根据材料中所反映出来的信息作答,而不要想当然,用书本上的内容来组织答案。

(3)根据要求组织答案。作答时要注意按问作答,简明扼要,还要做到史论结合。

实例点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赦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偿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

考生甲

考生乙

点批(1)形式上两份试卷都做到了卷面整洁,答案要点化、提示化、序号化等规范要求。

(2)内容上都有较大偏差,尤其是回答第(1)问不看材料信息要求,纯凭经验主义误答为“重

农抑商”。考生乙两个设问几乎全没有参考结合材料信息,仅凭教材所学组织答案。

(3)最大失误在于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应用能力欠缺,同时对文言文阅读理解方面也存在不

足。

寄语设问要求依据材料回答的,切记要充分全面地提炼概括材料中的观点、信息来组织答案,即使材料观点与所学内容严重冲突也应大胆应用材料信息。

规范答案

(1)扶持商人;保护商人;利用商人。

(2)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重视农业,防止弃本从末;一定程度上保护商人,为特殊需要

利用商人,保证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妨碍商业的正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