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第5课《三大改造》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34
初中八年级历史导学案
班级: 姓名:
课题 第 5 课 三大改造 编号 5
编写 审核 使用时间 2020-2
课标
讲述三大改造的基本史实,理解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
要求
1. 理解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学习
2. 理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并分析其原因 目标
3. 掌握三大改造的实质、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重点 三大改造的原因、方式
难点 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及历史意义
一、课前导学 知识体系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1)原因:土地改革后,农业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农产品无法满足
国家 建设的需要。
( 2)形式:引导个体农民参加 。
( 3)目的:走 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 4)发展:经历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 农业生产合作社。
( 5)成果: 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易混点:土地改革变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 土地的私有性质没有
变。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集体所有制。
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1)背景: 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2)结果: 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1)方式: 。
( 2)政策:在公私合营的过程中,国家实行 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1
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 3)过程: 年开始。
( 4)成果: 年初,出现 的高潮。
四、三大改造的完成
( 1)时间: 年。
( 2)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 。
(3)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
入 。
( 4)局限性: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 ,工作过粗,改变
过快等缺点。
二、知识拓展
中国的社会性质在近现代发生了三次变化:
① 1840 年,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后,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 课题
第5课 三大改造
课型:新授课 年级:八年级
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上接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下接第六课《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三大改造作为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重要历程,做出了重大贡献与牺牲;也因为后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而致使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这是有着必然联系的。
课程标准: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三大改造,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三大改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4课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历史意义。
教师:从废墟中爬起来的中国人民以极大的勇气和决心完成了令世界瞩目的建设成就;就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的同时,共和国的另外一项重大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三大改造”。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学生在知识回顾中进入课堂学习的氛围当中,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一、“众人划桨开大船”——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教师:“三大改造”具体指什么呢?
学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预习得知)
教师:我们党为什么要对这三大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呢?下面我们以农业为例分析为什么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 展示:
部编历史八下第5课《三大改造》知识点
1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农业合作化背景:土地改革后,我国农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当时贫苦农民缺少生产工具、资金,不合理利用土地等。因此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的需要。
※农业合作化的方式:国家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农业合作化的三个阶段: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农业合作化的完成: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绝大多数农民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公私合营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原因:私营工商业不利于国计民生。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了牟取暴利而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甚至采取不法手段,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公私合营即公私双方共同经营。
※赎买政策: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放定息。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高潮: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4三大改造的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完成时间:1956年底。
※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三大改造的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初中历史集体备课活页纸
学科 八年级历史 主备人 节次 第 周 第 节
课题 第5课 三大改造 课时 1 课型 知新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形式、政策及历史意义。
2.认识三大改造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三大改造的历史局限性。
教学重点 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经济特征。
教学难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估时 二次备课
第一步
自主学习
导入新课:新中国成立后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巩固了新中国政权,一五计划的制定,为进行社会主义大规模经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宏伟目标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如何更好、更充分地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带领中国人民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在改造农民的土地私有制、改造工业和商业的资本主义经营管理模式进行了哪些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这些探索为什么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 三大改造
环节一:师友检查
互助提纲(1)
1. 三大改造是对哪三种经济的什么改造?
2. 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原因。
3. 对农业进行改造的方式。
4. 农业改造的三个阶段,基本完成时间。
5. 手工业改造的方式、基本完成时间。
6. 为什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7. 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政策。
8. 三大改造完成时间、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
环节二:教师点拨
1953年,党中央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一五计划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步伐,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支持、发展、实现社会
3’
2’
主义工业化这一宏伟目标。
第二步
探究释疑
第三步
理解巩固
课题 5三大改造
课题研究 生本教育如何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②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⑴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⑵适当补充课外材料,训练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让学生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在过渡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
材
分
析 教学重点 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教学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因为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学,学生不好理解,因此把它作为难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探究、 自主合作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课题研究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复习提问,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你们知道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确立的?又是怎样确立的呢?
五 三大改造?
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找出不懂的问题或能提出哪些问题?
找学生回答后老师提出问题,如下:
1、什么是三大改造?
2、三大改造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3、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主要形式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学生阅读“穷棒子精神”。 大家看看能说明什么
通过不同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到学生的
第5课 三大改造知识点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合作化,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1.原因:
①土地改革以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②农民也有互助合作的要求。
2.主要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坚持原则: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4.发展阶段: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5.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化。
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合作化,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公私合营,实行赎买政策
1.原因
①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牟取暴利,不顾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甚至采取种种不法手段,严重扰乱经济秩序。
②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营经济力量的增长,公私合营经济出现并有所发展。
2.目的: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3.方式:从1954年起,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4.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5.创举:赎买政策,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四、三大改造完成:1953——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五、三大改造的实质: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六、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七、缺点:在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1 第5课 三大改造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
(1)原因:①土地改革以后,我国的农业仍是__一家一户__分散经营的,这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②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2)形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__农业生产合作社__,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结果:__1955__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__手工业生产合作社__。
易混易错
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土地属于农民。(×)
提示:我国在土地改革之后,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民。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国土地的性质由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二、公私合营
1.原因:①私营工商业中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严重扰乱经济秩序。②为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__社会主义公有制__经济。
2.形式: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__公私合营__。
3.政策: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__赎买__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__全行业公私合营__的高潮。
5.三大改造的完成
(1)完成:到__1956__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__资本主义工商业__的社会主义改造。
(2)评价
①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__社会主义公有制__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__社会主义初级__阶段。②不足: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易混易错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三大改造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原因: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
3、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4、高潮: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5、完成: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形式: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形式:公私合营
2、政策:赎买政策。意义: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四、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