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学年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107.00 KB
- 文档页数:11
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2023.11~2023.12)作者:塔娜牛平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24年第01期(本栏目特邀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塔娜博士主持)一、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研究埃及海外科普特人对母国的影响研究/任敏//世界民族,-2023,(5).103~116比利时国家民族共同体构建困境探究/庄晨燕,赵科景//贵州民族研究,-2023,(5).32~39不治治之:明朝崇祯年间对永顺、酉阳土司纷争的管治/孙炜//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25~35从边民到国民:彝族土司对彝族民众增强现代国民意识的历史贡献:以凉山彝族末代土司岭光电为个案/马富英,依乌//民族学刊,-2023,(6).79~87从历史地理学角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马强//民族学刊,-2023,(6).11~18符号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象征之维/刘林松//广西民族研究,-2023,(3).70~77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家庭教育主阵地/刘宏宇,彭博//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0).55~63汉代以前我國华北、东北及朝鲜半岛地区的人类迁徙与文化交融研究/金洪培,冯英盾//世界民族,-2023,(5).63~76交往关系、政治整合与缅甸族群冲突/廖春勇//世界民族,-2023,(5).90~102经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有资源/舒大刚,王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9).11~17“景”的建构与“边疆”的国家认同:从“灵溪十景”“颗砂八景”到“永顺八景”/李凌霞//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106~119军台台费与清代边疆经营/张永江,尹世奇//民族研究,-2023,(4).118~132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论述及其启示/徐长恩//民族研究,-2023,(4).1~19媒介仪式:数字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象化的载体和场域/毛嘉琪,张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0).21~29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东西部劳务协作的价值内涵与时代使命/温士贤//思想战线,-2023,(5).65~74明代以来广西府江流域的民族迁徙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唐晓涛,王丹//民族研究,-2023,(4).94~105莫迪时期印度民粹主义复兴的根源分析/冯立冰//世界民族,-2023,(5).117~126南部边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以民国海南为中心的历史考察/张朔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0).44~54欧盟外国移民社会融合的多维度分析/宋全成,甘月童//世界民族,-2023,(5).35~51清代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穆坪土司坚参囊康功德碑考释/王航,周毓华//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45~55清代驻藏大臣治理西藏边疆的历史经验/王川//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9).29~36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中的信任维度:以广西为实证/梁罡,唐贤秋//广西民族研究,-2023,(3).1~7日本构建“民族文明秩序”的逻辑冲突与矛盾心态:以近代博览会上的阿伊努人种展示为例/周菲菲//世界民族,-2023,(5).77~89现代国家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国际经验:美国法国印度土耳其等六国民族共同体建设路径的比较分析/王延中,周少青//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9).1~10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各民族的互嵌式发展/徐姗姗//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0).28~35族群身份建构及其政治化影响:巴基斯坦穆哈吉尔人族群化过程的启示/马秉仁,马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1).165~171二、理论研究超越边界:巴特的田野际遇与人类学知识生产/段颖//西北民族研究,-2023,(5).91~103从权术到话术:试论现当代民族志/狄芮//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45~51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特性/王淑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1).28~35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几点认识/张京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5~11论“主体民族志”的伦理诉求/徐嘉鸿//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34~44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认同要素支撑/郝亚明,杨文帅//西北民族研究,-2023,(5).5~16旅游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阐释和内在逻辑/明庆忠,韩璐,刘宏芳//广西民族研究,-2023,(3).8~16让“意识”运转起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范式/廉睿//广西民族研究,-2023,(3).44~51人类学研究传统村落的多视角融合理路/王美,陈兴贵//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79~88人类学视角下“地球生命共同体”初探/武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107~114维克多·特纳交融概念的个体生命维度分析/罗仕韶,黄剑波//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21~33索引新时代民族学中国学派建设:历史脉络、发展需求与未来方向/袁同凯,张佳雪//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58~71生态人类学的四个时代:基于“自然—文化”关系理论范式转换的分析/罗意,张欣//青海民族研究,-2023,(3).34~43寻求不断向上的力量:重释潘光旦以“位育”为核心的民族学思想/苗雨露//西北民族研究,-2023,(5).60~73乡土课程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意蕴及实践路径/袁凤琴//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16~24新时代宁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以闽宁镇原隆生态移民村为例/冯雪红,张文文//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22~32信息素養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样态及提升策略:以内蒙古少数民族农牧民为例/都翔蕤,李凌霄//民族学刊,-2023,(6).35~43以数字技术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创新/王典,陈涛//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1).79~85艺术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升路径/张瑜//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0).64~69意旨、方法与本体认识:民族史书写中的中华民族意识:以20世纪前半叶中国民族通史撰述为中心/关楠楠//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12~22运用红色文化元素短视频的影像传播提升文化传承效果路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系列论文之二/刘强勋,刘宇杰,卜爱丽//广西民族研究,-2023,(3).62~69知、行、效: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重要支点/杨胜才,谭高贵//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1).60~69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李资源//广西民族研究,-2023,(3).37~43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和实践理路/李峥,金炳镐//西北民族研究,-2023,(5).33~43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经验/向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1).172~180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黄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0).36~43作为文明事业的国家与民族:吴文藻民族学思想探微/张亚辉//西北民族研究,-2023,(5).44~59三、社会、文化及其变迁从红水河流域蚂节看壮汉文化交融/林成,李富强//广西民族研究,-2023,(3).95~102从婚俗文书看西南瑶族的婚姻生活与族群互动/陈锦均//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64~70道路、空间与文化图式:基于湘西边城的民族志研究/彭秀祝,刘重麟//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3,(5).89~96动态嵌入视角下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高质量融入的推进路径研究/王超,王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0).1~10独龙族题材纪录片的民族影像与国家形象塑造研究/杨芷郁,徐梓宸//黑龙江民族丛刊,-2023,(4).140~144多重网络建构下的商业互惠:基于菲律宾华人群体研究/杨琴,宋玉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81~87和平发展视角下广西崇左地区的跨境劳务稳定性及影响因素研究/周博//民族研究,-2023,(4).47~61花腰傣传统信仰与万物有生论辨析/吴乔//民族研究,-2023,(4).71~83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美国后工业社会黑人阶层分化研究/石光宇//世界民族,-2023,(5).52~62抗癌健身法:一项有关感召力的人类学研究/曾繁萍,景军//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3,(5).80~88“空心村”绅士化过程中的驱动机制与空间特征:基于西南地区英村的田野调查/杨筑慧,张巧梅//青海民族研究,-2023,(3).70~80跨越族群、地方与国家的边界:族缘与交换视阈下中越边境?关苗族婚姻圈变迁研究/侯曙光//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52~63凉山彝餐与饮食文化共享/巫达//民族研究,-2023,(4).62~70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诉求与外显标志:基于全国15个民族旅游村寨的调查/邓辉,邓子辉//广西民族研究,-2023,(3).152~163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匹配程度研究/薛继亮,凃坤鹏,暴文博//民族研究,-2023,(4).31~46牧民分化、牧业生产与传统牧区乡村振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个案考察/范明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3,(5).97~105内蒙古东部寺庙艺术多元文化交融表征:基于匈牙利学者李盖提的《黄色的神祇黄色的人民》/汪立珍,田梦//民族学刊,-2023,(6).27~34气候变化与文化生态关系研究:北极考古人类学视角/曲枫//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88~96清代广西少数民族的户口统计与汇总制度研究/龙小峰//民族研究,-2023,(4).106~117趋同抑或同源:黑龙江流域各民族墓葬和墓标之研讨/时妍//黑龙江民族丛刊,-2023,(4).150~157索引新时代民族学中国学派建设:历史脉络、发展需求与未来方向/袁同凯,张佳雪//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58~71生态人类学的四个时代:基于“自然—文化”关系理论范式转换的分析/罗意,张欣//青海民族研究,-2023,(3).34~43寻求不断向上的力量:重释潘光旦以“位育”为核心的民族学思想/苗雨露//西北民族研究,-2023,(5).60~73乡土课程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意蕴及实践路径/袁凤琴//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16~24新时代宁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以闽宁镇原隆生态移民村为例/冯雪红,张文文//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22~32信息素养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样态及提升策略:以内蒙古少数民族农牧民为例/都翔蕤,李凌霄//民族学刊,-2023,(6).35~43以数字技术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创新/王典,陈涛//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1).79~85艺术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升路径/张瑜//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0).64~69意旨、方法与本体认识:民族史书写中的中华民族意识:以20世纪前半叶中国民族通史撰述为中心/关楠楠//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12~22运用红色文化元素短视频的影像传播提升文化传承效果路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系列论文之二/刘强勋,刘宇杰,卜爱丽//广西民族研究,-2023,(3).62~69知、行、效: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重要支点/杨胜才,谭高贵//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1).60~69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李资源//广西民族研究,-2023,(3).37~43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和实践理路/李峥,金炳镐//西北民族研究,-2023,(5).33~43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经验/向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1).172~180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黄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0).36~43作为文明事业的国家与民族:吴文藻民族学思想探微/张亚辉//西北民族研究,-2023,(5).44~59三、社会、文化及其变迁从红水河流域蚂节看壮汉文化交融/林成,李富强//广西民族研究,-2023,(3).95~102从婚俗文书看西南瑶族的婚姻生活与族群互动/陈锦均//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64~70道路、空间与文化图式:基于湘西边城的民族志研究/彭秀祝,刘重麟//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3,(5).89~96动态嵌入视角下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高质量融入的推进路径研究/王超,王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0).1~10独龙族题材纪录片的民族影像与国家形象塑造研究/杨芷郁,徐梓宸//黑龙江民族丛刊,-2023,(4).140~144多重网络建构下的商业互惠:基于菲律宾华人群体研究/杨琴,宋玉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81~87和平发展视角下广西崇左地区的跨境劳务稳定性及影响因素研究/周博//民族研究,-2023,(4).47~61花腰傣传统信仰与万物有生论辨析/吴乔//民族研究,-2023,(4).71~83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美国后工业社会黑人阶层分化研究/石光宇//世界民族,-2023,(5).52~62抗癌健身法:一项有关感召力的人类学研究/曾繁萍,景军//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3,(5).80~88“空心村”绅士化过程中的驱动机制与空间特征:基于西南地区英村的田野调查/杨筑慧,张巧梅//青海民族研究,-2023,(3).70~80跨越族群、地方與国家的边界:族缘与交换视阈下中越边境?关苗族婚姻圈变迁研究/侯曙光//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52~63凉山彝餐与饮食文化共享/巫达//民族研究,-2023,(4).62~70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诉求与外显标志:基于全国15个民族旅游村寨的调查/邓辉,邓子辉//广西民族研究,-2023,(3).152~163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匹配程度研究/薛继亮,凃坤鹏,暴文博//民族研究,-2023,(4).31~46牧民分化、牧业生产与传统牧区乡村振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个案考察/范明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3,(5).97~105内蒙古东部寺庙艺术多元文化交融表征:基于匈牙利学者李盖提的《黄色的神祇黄色的人民》/汪立珍,田梦//民族学刊,-2023,(6).27~34气候变化与文化生态关系研究:北极考古人类学视角/曲枫//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88~96清代广西少数民族的户口统计与汇总制度研究/龙小峰//民族研究,-2023,(4).106~117趋同抑或同源:黑龙江流域各民族墓葬和墓标之研讨/时妍//黑龙江民族丛刊,-2023,(4).150~157。
关于2021年(春天学期)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工作的通知各研究生培育单位:为了确保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顺利进行,现将2021年(春天学期)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相关工作的日程安排和相关要求通知如下:一、学位论文答辩的程序及学位授予工作的日程安排2021年(春天学期)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申请、论文评阅(含匿名评审)、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等工作的相关程序及日程安排见附件一、二。
二、申请主体及推延或提早答辩2021年(春天学期)参加学位论文答辩的主体是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往届申请推延答辩的研究生(本通知所称“研究生”不包括一样学力人员,一样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见其他通知)。
凡申请提早答辩的,须符合我校关于提早答辩的相关规定,在填写《中央民族大学学历研究生学位资格审核及论文答辩申请表》(或《中央民族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表》)并通过毕业资格和学位资格审核后,方能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无法按时完成学位论文但已通过毕业资格和学位资格审核的研究生,须在2021年3月14日前申请推延答辩,并将所填写的《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推延答辩申请表》交校学位办审核,经批准后,再办理相关事宜。
三、其他为进一步标准我校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工作的相关环节,关于学位论文撰写及答辩委员会组成等的具体要求请参照《中央民族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那么》、匿名评审格式要求、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及模板等相关规定,并请各学院务必严格遵循以上各项要求催促有关人员按时完成各项工作。
通知(包括附件)中所涉表格及其他文档材料都可从研究生院网页下载。
研究生院网址:各类表格的下载途径: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工作——学位申请——文档下载MORE——研究生学位申请及论文答辩教师用表/学生用表论文格式的下载途径: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工作——学位申请——相关文件——学位论文编排格式凡上报材料,包括论文和从网上自行下载的各类表格,均须用A4纸双面打印,力求环保。
附件3-5:中南民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本)格式(自然科学类)目□录(四号黑体居中)(空一行)摘要(五号宋体)……………………………………………………………………………Y Abstract(五号Times New Roman体)……………………………………………………………Y 前言(五号宋体)(可选)…………………………………………………………………………Y 1.□XXXXX(五号宋体,下同)……………………………………………………………Y1.1□XXX…………………………………………………………………………………………Y1.2□XXX…………………………………………………………………………………………Y1.2.1□XXXXXXX…………………………………………………………………………Y1.2.2□XXXXXX………………………………………………………………………Y1.2.3□XXXXXX………………………………………………………………………Y2.□XXXXXX………………………………………………………………………………………Y2.1□XXXXXXX…………………………………………………………………………………Y2.2□XXXXXXX…………………………………………………………………………… Y2.2.1□X X X X X X X X X……………………………………………………Y2.2.2□XXXXXXXXXXXXX……………………………………………………………Y ……结论(可选)………………………………………………………………………………………Y 致谢……………………………………………………………………………………………………Y 参考文献………………………………………………………………………………………………Y 附录(可选)……………………………………………………………………………………………Y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小二号黑体居中)(空一行)摘要(黑体四号):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五号宋体,单倍行距)(空一行)关键词(黑体四号):XX;XX;XXXX;XXXX;XXXX(五号宋体)(空一行)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空一行)〔三号Times New Roman体居中,单倍行距〕Abstract(四号Times New Roman体):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五号Times New Roman体,单倍行距)(空一行)Key words(四号Times New Roman体):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五号Times New Roman体)(以上单独成页)1□标题(正文第1章标题,四号黑体,上下间距为:段前0.5行,段后0.5行)□□×××××××××(五号宋体,单倍行距)××××××××××××××××××××××××××××………1.1□××××××(正文2级标题,小四号黑体)□□×××××××××(五号宋体)××××××…………1.1.1□××××(正文3级标题,五号黑体)□□×××××××××(五号宋体)×××××××××××××××××××××××××××××××………2□×××××××(正文第2章标题,要求同上)□□×××××××××(五号宋体)×××××××××××××××××××××××××××××××××××………(正文后空一行)致□谢(四号黑体居中)□□×××××××××(五号宋体,单倍行距)××××××××××××××××××××××××××××…………(空一行)参考文献(四号黑体居中)(空一行)[1]□××××××××××××(五号宋体)[2]□×××××××××××××××××××××××××××××××××××××××××××××××××[3]□××××××××××××××××××××××…………附录:(另起一页,四号黑体,顶格)附录内容文字字体字号参照正文要求。
广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5期(总第167期)(2022.07-2022.08)(本栏目特邀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塔娜博士主持)塔娜牛平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一、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研究2001年以来越南西原地区民族融合研究/兰强//思想战线,-2022,(3).73~8620世纪前期越南民族主义阐释的地缘要素/魏超//世界民族,-2022,(2).124~134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机制构建/王国宁,孟凡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7).25~34大国博弈背景下的美对华移民政策变化之探析/王聪悦//世界民族,-2022,(2).49~63大数据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以族际关系治理转型为视角/田钒平,张耀//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7).1~11抗战时期藏族上层爱国人士的中华民族自觉:以拉卜楞黄正清家族为考察中心/张福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7).21~27老挝“民族识别”的再认识/鱼耀//世界民族,-2022,(2).25~35“梅斯蒂索”共同体的锻造:墨西哥“民族一体化”政策文化整合效果分析/卢玲玲//世界民族,-2022,(2).112~123蒙回现象与中华民族交融共生/杨德亮//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7).35~44缅甸藏人及其在维系中国西藏地方与东南亚联通中的作用/周建新,杨猛//广西民族研究,-2022,(2).86~94民粹主义浪潮下中东欧国家俄裔的身份分析:以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为例/彭枭//世界民族,-2022,(2).76~89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例证:中国古代合璧文字文献刍论/史金波//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5~2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完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百年回溯/刘玲//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7).12~20欧盟“协助自愿遣返与重新融入”移民计划及效果/罗亚泓//世界民族,-2022,(2).64~75清末巴塘改土归流、地方秩序重建与国家认同/赵艾东,李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10~18群际接触视角下社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策略/徐莉,彭梦鑫//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7).17~24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视域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多维考量/钱东晓//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24~29试析伊拉克亚述人的族群—国家认同问题/黄民兴,张娟娟//世界民族,-2022,(2).13~24隋唐时期民族共同体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王文光,胡明//思想战线,-2022,(3).66~72泰缅边境达拉昂人的迁移、族群裂变与跨国民族治理/王越平//世界民族,-2022,(2).36~48文化自觉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代康区汉藏文化交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示/刘芷晗,石硕//西北民族研究,-2022,(3).5~16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的成就与经验/朱俊//民族研究,-2022,(2).48~67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要点/汤夺先,刘辰东//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52~62新自由主义的政策转向与当代墨西哥的印第安人问题/张青仁,包媛媛//广西民族研究,-2022,(2).131~140增进“国家民族”认同:法国的经验与启示/陈玉瑶//广西民族研究,-2022,(2).141~147中国当前的民族问题与发展趋势/字振华,李泉//云南社会科学,-2022,(3).127~136中国的边民政策:从碎片化转向体系化/夏文贵,霍文玲//广西民族研究,-2022,(2).15~24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民生观叙事的方法特征与实践逻辑/刘儒,张艺伟//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5~16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守正与创新:深刻领会习近平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陈心林//广西民族研究,-2022,(2).52~61中华民族“石榴籽”模式论/谷家荣//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33~4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解读与铸牢方略/朱碧波,李恬恬//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42~5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文化多样性研究/谢作渺,冯梦杰,方涵等//民族研究,-2022,(2).21~35中华民族历史观与“四个共同”研究论纲/王文光,胡明,马宜果//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7~23中华民族一体性的历史文化逻辑/范丽珠,陈纳//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24~3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机制建构的四个维度/孔亭//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63~68族际交往中的“石榴籽效应”:个体特征、网络结构与社会效应/郭小弦,李晓光//民族研究,-2022,(2).1~20二、理论研究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的主体/万建中//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75~81从法国社会学到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杨堃先生的治学路径和初心/王希恩//民族研究,-2022,(2).68~81从两个“大变局”看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徐平,陈宁宁//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9存在与超越:论人类学的中国范式/彭兆荣,赖景执//西北民族研究,-2022,(3).83~94“多元一体”与“一体多元”:中华民族研究的两个命题/郭台辉//思想战线,-2022,(3).1~12··190索引复杂社会研究中人类学方法的新进展/周大鸣,肖明远//民族研究,-2022,(2).82~93后农业文明视野中的人类生物、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方李莉,朱阳//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1~26联结主义的文化实践:秘鲁皮坎特里亚遗产化进程的民族志研究/张青仁,杨慧云//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91~98论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民族学学科/杨文笔//广西民族研究,-2022,(2).95~102论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思想内涵与实践要求:基于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解读/青觉,徐欣顺//广西民族研究,-2022,(2).43~51旅游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与理论发展/孙九霞,罗意林//青海民族研究,-2022,(1).11~19破圈与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发展的现实选择/黄永林//民俗研究,-2022,(4).16~23企业人类学的发展历程、研究范式和学术意义:再论人类学的“第四次革命”/王焯//青海民族研究,-2022,(1).20~27情感/马惠娟//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27~33全球化时代人类学视野下的边疆叙事及其演变/何修良//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30~39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三重视域评析/苗翠翠,王庆丰//世界民族,-2022,(2).1~12人类学的多田野:从传统村落到虚拟世界(下)/徐新建//思想战线,-2022,(3).50~65人类学的黄土文明研究:倡导、理论与实践/郭永平//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56~63人类学田野工作空间的想象与重释/冯莎,张志培//西北民族研究,-2022,(3).95~104文化民粹主义的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批判/韩升,田迪//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38~45新时代党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及其重大意义/赵天晓,彭丰文//民族研究,-2022,(2).36~47新文科中文理交融的深层次探讨:基于艺术人类学学科自觉的思考/方李莉//民俗研究,-2022,(4).5~15中国边疆研究中的“边疆性”问题三探:以李安宅的“边疆性”衍生研究为例/孙勇,徐伍达,杨荣涛//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1~9中国生态民族学的发展历程:学科背景与理论方法/罗康隆,吴寒婵,戴宇//青海民族研究,-2022,(1).1~10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基础、历史进程及实践转向/杜玉华,王晓真//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4~20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创造及时代超越性/李建森,翟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21~30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三元观/纳日碧力戈,张梅胤//广西民族研究,-2022,(2).1~7“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论略: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严庆,余金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24~3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意涵的研究范式与关系重构: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意识理论视角/张利国,郑文婧//广西民族研究,-2022,(2).62~71三、社会、文化及其变迁城市社区治理的多重要素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天津市红桥区X 社区为例/马伟华,李修远//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7).9~16崇生意识:湘西苗族接龙舞意蕴的“所指”/刘雪梅//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51~58传承与坚守:泰国勿洞华人文化探析/郑一省,龙高云//民族研究,-2022,(2).94~105从苗绣母题共享看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王淑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7).45~55从社区参与到观察先行:民族志的都市历程/李翠玲//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54~62从神话显现看缅甸对印度族裔群体的认知变迁:兼论缅甸族群政治的生成模式/钟小鑫//世界民族,-2022,(2).101~111凑热闹:豫东Y 村已婚妇女集体外出务工的行动逻辑/韩雪春//民俗研究,-2022,(4).135~146当代手工艺的都市实践:现代民俗学的探索/徐赣丽,滕璐阳//民俗研究,-2022,(4).24~34道路、集市与乡村现代性:乡村振兴视域下滇西北聚落皆菊的个案研究/朱凌飞,吉娜//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70~76“地层图式”的道路人类学研究:路学应用于村落研究的尝试/罗士泂//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77~84非遗生产性保护中文化认同的缺失与重塑:以土家织锦为例/杨信//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40~50高校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机制与路径/洪盛志//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69~76惯习延展、资本增殖和场域生成: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逻辑:基于对A 省H 市的调查/汤夺先,王增武//广西民族研究,-2022,(2).33~42贵州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人文发展战略路径研究/潘光繁//贵州民族研究,-2022,(3).83~88国家公园门户社区旅游发展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美国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启示/沈兴菊,刘韫//民族学刊,-2021,(12).23~29国家-社会良性互动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内蒙古乌兰牧骑的公共文化实践/武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51~159后疫情时代民族地区文旅产业转型增长的路径:基于符号消费的视角/王贺峰,浦艳//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101~108“互塑”理论视阈下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中的非正式制度研究/王崇//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63~69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毛巧晖//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82~90家屋作为空间社会组织的内在逻辑:评《家屋与嘉绒藏族社会结构》/麻国庆//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34~39近代中国西南地区的垦荒构想与实践研究/朱映占,张晗//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19~25京族祭祖习俗的延续与变异:以广西东兴市山心村为例/郭仙芝,张先清//广西民族研究,-2022,(2).103~112跨域融合与生存表达:仫佬族傩舞文化缘起/付宜玲//广西民族研究,-2022,(2).124~130临终关怀的实践与表达:基于甘肃H 镇裕固族仪式经验的分析/张瀝元//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3).93~101论翻译在两宋时期民族文化交融过程中的作用/梁艳君,郑丹,马慧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43~48旅游场域中民族饮食习俗文化资源“景观化”研究:以程阳八寨侗族百家宴为例/杨艺//民族学刊,-2021,(12).115~122妈祖信仰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与实践机制:谱系理论的视角/游红霞,田兆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42~150马来西亚诗巫市华人的历史文化记忆与日常文化实践/刘计峰,高楚东//世界民族,-2022,(2).90~100民族地区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基于渝东南X 县的实证分析/郝彧//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7).35~43··191广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5期(总第167期)民族经济的表象叙述及其社会本质/吕俊彪//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40~46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少数民族法治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潘红祥,何静宜//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7).56~64女性人类学视阈下的农村女性“云上工作”研究/徐燕//广西民族研究,-2022,(2).113~123清代河湟乡村治理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视角/何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33~40情感认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着力点/董晓绒//广西民族研究,-2022,(2).80~85韧性理论视阈下边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路径探析/张高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7).28~34日本能乐艺术在文学文本中的活化与传播/肖霞,李笑//民俗研究,-2022,(4).92~102山何以“灵”:文明共生视角下的云南鸡足山/舒瑜//民族学刊,-2021,(12).89~98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特征、发展困境与治理方向/杨菊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41~55社会秩序的自然生态依据:基于云南阿卡人生死观的人类学考察/赵旭东,王美芬//思想战线,-2022,(3).41~49社会资本对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影响:以宁夏城市社区为例/王若溪,李俊清//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77~84时间作术:当下苏北乡村日者的多种样态/马光亭//民俗研究,-2022,(4).122~134试论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在历史人类学中的应用:兼议清水江文书数据化的一种可能路向/张应强,郝静//西北民族研究,-2022,(3).71~82视觉人类学视域下的新世纪中国影像民族志文化书写/赵岚//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26~33双边人:瑞丽缅甸女工的生存策略/罗敏//贵州民族研究,-2022,(3).64~70丝绸之路的开拓、往来与牵牛织女传说在日本的传承:以九州宗像大社中津宫牵牛织女传说为中心/毕雪飞//民俗研究,-2022,(4).103~113通道视阈下夏阳渡和吴王渡的“路”人类学研究/赵巧艳,郭炎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85~92网络丧文化视角下青少年负面情绪表达及意识形态隐忧/燕道成,李菲//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46~54微观视角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基于甘肃合作“南木娄村”的日常生活实践/切排,德吉草//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7~25文化遗产虚拟场景维度设计与评价:以动态版《清明上河图》为例/陈波,巢雪薇//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7).74~82“文青消费观”视域下服饰老字号品牌年轻化建设:以北京瑞蚨祥为例/白玉力//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7).83~90我国少数民族权利的保障成就、实践特征与时代意义:基于历年人权白皮书的解读/熊芸萱//广西民族研究,-2022,(2).25~32西部地区文化和旅游产业数字赋能策略/陈伟军,孟宇//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92~100乡村振兴视阈下民族地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机制与路径探析/郭景福,黄江//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10~117以历史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熊文景//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60~164由匕到箸:青海湖牧区历史演进中的饮食、餐具及文化共同体/杨德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7).44~51云南迪庆藏族传统民居形制特征及成因探析:基于汤满村的田野调查和比较研究/张薇薇,王敏//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34~4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逻辑进路/魏勇//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7).65~73中老跨境橡胶种植:阿卡和泰橡胶农的区域化/Janet C.Sturgeon ,陈晓艺,沈海梅//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37~49中西医学的交流互鉴:基于痛风病友线上社群的医学人类学研究/郝国强,牛超//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47~5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理性研究:基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西南边疆个案/杨艳,秦潇潇//广西民族研究,-2022,(2).72~79自然共生与技术塑造:古六大茶山农业文化遗产景观的形成/邓玉函,蔡春静//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25~134自然资源的共同管理:“东方白鹳”在地域社会引发的联动效应/陈爱国//民俗研究,-2022,(4).114~121自治、法治、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地位探讨/何立荣,何宇//广西民族研究,-2022,(2).8~14四、研究动态、综述与书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进路述评/徐婧,赵博文//黑龙江民族丛刊,-2022,(2).135~143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宏篇巨制:《中国土家族大百科全书》读后/王延中//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7).189从精准扶贫到共同富裕:扶志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 和VOSviewer 的可视化分析/王仕民,严哲//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221~230从人类出发看全球治理转型:评《人类命运:治理简史》/崔应令,李卓苑//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189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述评/东宇轩//贵州民族研究,-2022,(3).89~95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反贫困与共同富裕研究:回顾与展望/刘小珉,刘诗谣//青海民族研究,-2022,(1).28~34国内科技伦理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1998-2021年CSSCI 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张蕾,李新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7).224~232近十年来国内“民族互嵌”理论研究综述/王静//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2,(2).104~109《清代百件珍稀蒙古文档案整理研究》评介/刘凯//黑龙江民族丛刊,-2022,(2).121~124书写精准扶贫历史,彰显青海典型经验:张明副教授主编《经验与典型——青海省精准扶贫典型个案研究》评介/徐建龙//青海民族研究,-2022,(1).2《中国古代村落形态研究》从整体角度考察中国村落史/张士闪//民俗研究,-2022,(4).2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现状及热点问题:基于CiteSpace 软件可视化分析/袁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231~240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现状、争论与共识: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分析/吕永红,谭力//黑龙江民族丛刊,-2022,(2).44~52〔责任编辑:陆露〕··192。
中央民族大学本科学分制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有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进一步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模式,促进学科、专业之间的相互融合,推动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深入改革,提高综合办学实力,保证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和相关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学制与学分第二条标准学制为4年的,学习年限为3-5年;标准学制为5年的,学习年限为4-6年。
第三条各专业学分要求如下:第四条学生通过每学期适当多选或提前选修课程,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可以提前毕业。
提前毕业的学生须提交书面申请,经院(系)审查,教务处审核,由主管校长批准。
第五条已经提前取得规定的学分的学生,仍可按标准学制毕业。
选修超过规定部分的学分需要按规定交纳有关费用。
第六条学习困难或有其他特殊情况的学生,可以延长学习年限。
延长学习年限须本人书面申请,院(系)审查,教务处审核,由主管校长批准。
延长学习年限期间,需按规定交纳有关费用。
第七条各专业学生跨专业(含跨校)选修课学分不能低于总学分的10%(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美术学院和体育系学生的跨专业选修课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5%)。
第三章创新奖励学分第八条创新奖励学分是对学生在学期间获得科技奖项、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学科竞赛获奖的奖励学分。
第九条申报创新奖励学分的基本条件如下:1.以本校名义在学校认定的有正式公开刊号(国际刊号ISSN,国内刊号CN)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与所学专业或课程相关的学术论文、著作、译著、作品等。
2.以本校名义参与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成果通过鉴定。
3.代表学校参加国内外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制作、科技比赛等活动获奖。
4.凡以本校名义完成的研究成果或发明创造成果得到实际应用,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或取得专利。
5.以上4条尚未涉及的具有创新内涵的各种成果(须经学校学术委员会认定)。
第十条创新奖励学分的申报:1. 个人取得的创新成果由个人申报,集体取得的创新成果由指导教师负责组织申报。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微观层面发展现状和历史展望摘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作为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民族教育的微观层面主要指学校教育层面,包括课程设置、教材选定、师资队伍、文化活动等方面,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微观层面进行梳理。
关键词:预科教育微观管理发展现状历史展望我国民族教育已走过60多年的风风雨雨,为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后备军。
微观层面主要指学校教育层面,而学校教育“应该是有理想、有目的、尊重差异和与时俱进,需要经典内容支撑和尽心而为的传承科学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
它既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建设和基本保障,又需要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位教师依照教育法规和运用教育智慧的倾心努力”。
[1]尊重民族预科生的特殊性,是提高民族预科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微观层面发展现状(一)课程设置课程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中处核心地位,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目标和价值主要通过少数民族预科课程来体现和实施,泰勒(philip h taylor)在其《课程研究入门》一书中指出:作为教育运行手段的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没有了它,教育就失去了传达信息、表达意义和说明价值的媒介。
[2]同样,作为连接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桥梁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目标的实施离不开课程,课程是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重要载体与表现形式,应居于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核心地位。
1、课程类别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预科教育学院开设了主干课、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
主干课即核心课,主要有汉语文(阅读与写作)、数学、外语等课程。
公共基础课有计算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思想政治教育、体育等。
主干课和公共基础课是必修课程。
(二)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这样才能实现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培养目标。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用1-2年的时间,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着重加强基础知识、汉语文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修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宽基础、高素质、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工程科学人才。
本专业学生应具备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宽厚的理论基础、并掌握光电子、光电信息和光学技术等研究方向上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实验技能,具有综合运用光学科学理论和技术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光电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设计、开发、集成及运用光电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光电信息科学的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以及产品的设计、生产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能力。
本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和在工程实践中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工程科技创新和创业的意识,并在毕业后能从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等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物理、数学以及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2. 具有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实习本专业领域内从光电激发、到光电信号的调制、传输、检测、处理以及显示存储六个环节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管理工作的能力;3. 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和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了解光电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前沿课题、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4. 具有较强的交流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能力;5. 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外语成为交流和获取新知的工具;6. 具有较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
三、主干学科光学工程四、核心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光电材料与物理、数学物理方法、工程光学、电子技术基础、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系统、量子物理基础、现代光学设计、信息光学、激光技术与应用、光电子技术基础、现代通信原理、企业课程等。
目录第一部分:电子杂志的相关介绍 ------------------------------------------------------------------------------- 11.1电子杂志及其优点------------------------------------------------------------------------------------- 11.1.1电子杂志----------------------------------------------------------------------------------------- 11.1.2电子杂志的优点 ------------------------------------------------------------------------------- 11.2电子杂志制作软件——Zmaker电子杂志制作大师简介------------------------------------- 1 第二部分:杂志制作思路及技巧 ----------------------------------------------------------------------------- 32.1杂志制作思路 ------------------------------------------------------------------------------------------- 32.2杂志制作技巧 ------------------------------------------------------------------------------------------- 4 第三部分:素材的处理 ----------------------------------------------------------------------------------------- 53.1利用Zmaker软件自带的小软件来处理素材---------------------------------------------------- 53.2利用Photoshop图片处理软件来处理素材 ------------------------------------------------------ 5 第四部分:总结--------------------------------------------------------------------------------------------------- 8 参考文献 ------------------------------------------------------------------------------------------------------------ 9第一部分:电子杂志的相关介绍1.1电子杂志及其优点1.1.1电子杂志电子杂志,又称网络杂志、互动杂志。
广西民族研究2019年第3期(总第147期)(2019.2-2019.3)(本栏目特邀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塔娜博士主持)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一、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研究共和国成立初期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述略/陈建樾//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6).1~5国家认同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虎有泽,云中//贵州民族研究,-2018,(11).1~6利比亚的部落因素与卡扎菲的民族政策/李安山//世界民族,2019,(1).1~14利益共享、制度正义与价值共识: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建设的三重困境/蒙象飞//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1).12~17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基础:广西民族区域自治60年历史经验研究系列论文之一/杨军//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9,(1).51~57斯里兰卡新政府民族政策的转型与挑战/裴圣愚//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9,(1).65~7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哲学思考/任新民//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1).5~11一体之下的多元平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话语构建/青觉,赵超//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1).8~14再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及现实意义/来仪,杨莹慧//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1).1~7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青觉,徐欣顺//民族研究,-2018,(6).1~14中华民族研究的国家视角/周平//思想战线,-2019,(1).56~65二、理论研究阿兰·邓迪斯的“宏大理论”建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之实践理性/李牧//民俗研究-2019,(2).57~69超越“共生”与“冲突”:非洲民族研究方法论的精进与启示/施琳//世界民族,-2019,(1).27~36村庄研究的经验表述与理论关怀:以费孝通村庄研究史为引子/张莉,刘小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6).110~114“非遗”后艺术民族志书写及其社会想象/周园,杨秋月//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1).37~41国与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知识论反思/关凯,杨四代//西北民族研究,-2019,(1).26~37话语共识与社会多元性整合:哈贝马斯审议民主理论探析/李兵,郭天一//思想战线,-2019,(1).78~84经济人类学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经济人类学/郑宇//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9,(1).139~147论“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民族教育研究中的民族性思路/郭连锋,孙振东//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1).18~23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在逻辑/刘方平//青海民族研究,-2018,(4).21~25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丰富内涵/王荣//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9,(1).46~50民族走廊的历史记忆与跨越族群的宗族认同/李锦,李倩//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9,(1).91~97人类学、影像民族志与族群景观:林惠祥的早期台湾“原住民”田野摄影/张先清,张云鹤//西北民族研究,-2019,(1).173~184人类学的东南亚研究:概念、成果与挑战/周建新,郝国强//民族研究,-2018,(6).103~114“人类学给人提供了一面大镜子”:容观夐应用人类学研究南方民族文化述论/徐杰舜//关系民族大学学报,-2019,(1).120~126容观夐先生与中国民族考古学/周大鸣//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9,(1).116~120我国民族认同与爱国主义协调统一政治理论建构/青觉,都日晨//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4).1~6“五个认同”教育的民族叙事探析/杨红星//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9,(1).40~45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问题的重要论述/丹珠昂奔//青海民族研究,-2018,(4).1~9瑶族史研究人类学取向的引路人:容观夐先生对瑶族史研究的贡献/罗树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9,(1).127~132游牧民族的社会转型与草原生态:张昆著《根在草原:东乌珠穆沁定居牧民的生计选择与草原情结》序言/麻国庆//青海民族研究,-2018,(4).26~29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现代中华民族建设与认同的基石:方国瑜《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研究之一/潘先林,谭世圆//思想战线,-2019,(2).65~73··174索引三、社会、文化及其变迁藏族唐卡艺术的创新与嬗变研究/辛琳琳//贵州民族研究,-2018,(11).99~102传播符号学视域下的藏戏传承探究/彭翠,格勒//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2).20~25从结构制约到志愿参与:民间信仰公共性的现代转化:以一个珠三角村庄为例/李翠玲//民俗研究,-2019,(2).136~144从宽恕到宽容:后冲突时代南非社会和解与转型正义之反思:基于开普敦地区的田野调查研究/青觉,朱鹏飞//世界民族,-2019,(1).15~26从族际通婚看民族交融与发展/杜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6).17~20村落共同体现代转型的逻辑与政策回应:基于弥勒山兴村的观察与思考/蒋小杰,赵春盛//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1).49~58德性叙事:民族道德生活研究的展开视域/陈文江,李晓蓓//西北民族研究,-2019,(1).185~190东汉时期西部边疆汉羌民族关系述论/朱映占,孙雪萍//思想战线,-2019,(2).21~26鄂伦春非遗项目及传承研究/刘晓春,关小云//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4).121~125法律、地缘与“一带一路”:人类学的视角/康红欣,袁同凯//西北民族研究,-2019,(1).81~88分子人类学视域中畲族族源新探/禄佳妮,王传超//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9,(1).98~107“故乡”的文化遗产文化与观光资源化:以京都府南丹市美山町的“茅葺之乡”为中心/[日]中井治郎著,郭海红译//民俗研究,-2019,(2).88~98贵州丹寨“锦鸡舞”鸟图腾文化考/王声珅//贵州民族研究,-2018,(12).105~108赫哲族的有声艺术:嫁令阔民歌演唱实践/李萃琳//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4).143~146互嵌式社会视域下的民族团结研究/张少春//西北民族研究,-2019,(1).48~58基于文化认同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以拉萨市第六个示范区为例/洪盛志,孙明福//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6).12~16加快推进宁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选择/张玉荣,尹忠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9,(1).159~164礼俗互动视觉下的当代宗族建构现象分析:鲁中大窎桥村王氏宗族考察/周连华//民俗研究,-2019,(2).145~157灵魂的世界:美国苗族传统萨满信仰探析/黄秀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1).22~28另一种生活技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常生活逻辑/韩顺法,刘倩//民俗研究-2019,(2).70~78论近代西方哲学与历史中的种族契约:以洛克与康德为例/梅祖蓉//世界民族,-2019,(1).71~82论民族关键符号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南宁市三月三民歌节为例/田敏,陈文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1).24~30论民族文化对云贵川傩面具造型的影响/袁恩培,王蕴琦//贵州民族研究,-2018,(11).103~106论清代南方民族地区土司的治理模式:以湖广容美土司为例/陈文元,田敏//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6).36~41旅游扶贫中民族文化资源利用与主体参与研究:以甘南州香告村为例/曹军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9,(1).57~64略论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结构变化/李吉和,周红英//民族研究,-2018,(6).43~54满族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及当代启示/关丽//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4).133~137满族萨满神歌艺术形态解析/王海霞,金顺爱//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4).158~163满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程丁//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4).147~151媒体报道框架与中国海外形象建构:以柬埔寨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报道为例/陈世伦,王一苇//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9,(1).148~157蒙古族民间艺术象征思维寻缘/王同旭//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4).152~157苗族濒危体育文化遗产镋钯传承的人类学调查/张忠杰,龙宇晓,张宝根//青海民族研究,-2018,(4).91~96民俗仪式性舞蹈的教育人类学分析:以壮族“蚂拐节”蚂拐舞为例/苏水莲,孙亮//贵州民族研究,-2018,(11).111~114民族地区农民再组织与乡村社会有效管理:基于黔东Y 自治县乡贤参事会建设为例/张春敏,张领//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1).59~65穆巴拉克时期科普特人生存状况及困境/陈天社,彭超//世界民族,-2019,(1).57~70内蒙古华俄后裔的身份选择与认同/白萍//世界民族,-2019,(1).104~110“能织牡丹见奇功”曹州绳编的文化研究/周臻//民俗研究-2019,(2).79~87清代云南儒学的兴盛与儒家文化圈的拓展/廖国强//思想战线,-2019,(2).74~89“去族群化”:大屠杀后卢旺达身份政治的重建/蒋俊//世界民族,-2019,(1).48~56人类视角下布朗族南传佛教音乐“宰种”研究/张倚舲,曹军//贵州民族研究,-2018,(11).119~122人类学视野下的岛屿与世界/麻国庆//民族研究,-2018,(6).55~65《山海经》中的“祁连山”与“河西走廊”:以“汤浴”“泑山”为中心/任乃宏//青海民族研究,-2018,(4).43~47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刘春荣//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4).126~132社会性别的建构与形塑:对一个布朗村寨的田野观察/魏开琼//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2).1~6社会资本视域下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严庆,于浩宇//西北民族研究,-2019,(1).38~47··175广西民族研究2019年第3期(总第147期)水族人口结构变迁研究:基于1990~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李致江//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9,(1).151~158丝绸之路与西南交通地理/葛剑雄//思想战线,-2019,(2).57~64“微信群”与傣族村寨社会的并接:以西双版纳曼列寨为例/徐何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1).44~51微信使用对中蒙边境马鬃山口岸蒙古族社会关系的影响/徐黎丽,王悦//西北民族研究,-2019,(1).163~172文化空间再造与少数民族“非遗扶贫”的路径探析:基于鄂西恩施市的田野考察/桂胜,孙仲勇,李向振//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1).29~35纹样与观念:丝绸之路与晕裥织物在东西方之间的传播/王方晗//西北民族研究,-2019,(1).71~80我国古城墙开发利用中的文化空间重构与意义生产:以南京、寿县、福泉古城墙为例/余浩然,柏贵喜//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1).36~43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践/隋青,李钟协,孙沭沂,李世强,陈丹洪//民族研究,-2018,(6).15~27西双版纳傣族封建法律的道德思想及教育理念探析/刀慧娟//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4).138~142西双版纳指定服役制度研究/卢中阳//思想战线,-2019,(2).27~35销藏川茶称谓流变与藏族族称变化内在关联的历史考察/田茂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2).14~19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青少年城市融入过程研究/陈秋燕,王晓刚,程科,张海滨,吉木哈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2).7~13“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关系的互动与重塑:以环阿尔泰山次区域合作模式为例/王海燕,朱启迅//世界民族,-2019,(1).83~93“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亚民族问题分析:民族地区经济与现代化/吕超//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4).33~39“一带一路”视域下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创新思考/郭晗,宋智梁,肖亚如//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4).164~168彝族音乐概念及分类规则研究:以彝语北部方言区为例/俄木木果,何文海,俄木沙马//贵州民族研究,-2018,(11).91~9:4中国古代民族思想与处理族际关系的智慧研究/谢翔,王文光//思想战线,-2019,(2).12~20“中国锦鲤”是如何诞生的?现实与虚拟空间中的“第三种文化”/陆薇薇,[日]菅丰//民俗研究,-2019,(2).126~135中越边境地区跨国文化共享研究:以布傣天琴为例/邓玉涵,周春婵//贵州民族研究,-2018,(12).65~71重构集体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云南城寨村铜鼓及铜鼓舞的人类学考察/谭晓霞//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9,(1).73~79四、研究动态、综述与书评从事象、事件到民俗关系:40年民间信仰研究及其范式述评/王霄冰,王玉冰//民俗研究,-2019,(2).5~20动荡、趋势与事件:2017年世界民族问题热点评估/王军//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4).7~16改革开放40年民族经济学的发展/黄健英,于亚男//民族研究,-2018,(6).28~42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俗学:热点回顾与现状反思/祝鹏程//民俗研究-2019(2).21~32改革开放与中国民族学的繁荣发展:以中国民族学学会为例/色音//西北民族研究,-2019,(1).15~25共产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利益:20世纪上半叶苏联对华外交主导思想初探/马戎//西北民族研究,-2019,(1).89~107广东农村改革开放四十年: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周大鸣//西北民族研究,-2019,(1).5~14晋东南民间信仰与社会变革研究(1840-1937)/赵庆伟,樊慧慧//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6).36~41理论、视角与西北民俗学研究的发展探赜/满珂//青海民族研究,-2018,(4).75~78《论持久战》的逻辑理路及现实启示:纪念《论持久战》发表80周年/张懿,姜汪维//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9,(1).58~64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基于民俗学者深度访谈与文献对读研究/王德刚//民俗研究-2019,(2).33~49批判性承袭与拓展:海外经济人类学的新进展/郑宇,韩伯宁//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9,(1).84~90浅谈日本人类学在中国大陆的影响: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中心/刘正爱//西北民族研究,-2019,(1).149~162十九世纪以来海外苗学文献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张晓,蒙祥忠//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1).15~21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罗慧翾//民族研究,-2018,(6).119~120新时代民族理论发展与民族发展事务治理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综述/董强,王宁宁,余菊//民族研究,-2018,(6).115~117知识人类学的研究历史与趋势/[美]戴尔·埃尔克曼著,杨忠学、杨德亮编译//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9,(1).133~138中国城市艺术节研究反思与展望/刘晓//民俗研究-2019,(2).50~56中国民族学学会2018年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新时代民族地区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郭跃,祁进玉//民族研究,-2018,(6).117~118〔责任编辑:陆露〕··176。
第十三条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军训和体育课的学生,由学校医院出示相关证明,学生本人自愿申请,经教务处批准,可以免修军训和体育课。
免修军训的学生需参加国防军事理论课教育,通过考核者方可获得学分。
免修体育课的学生,需参加由学校组织的保健课教育,保健课的成绩只能分为及格和不及格两类,及格的学生获得体育课学分。
第十四条民考民学生在校期间,如通过中国汉语水平考试(MHK)8级,可申请免修本专业的汉语课程。
第十五条非外语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者,可申请免修“大学英语”一、二级;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者,可申请免修大学英语剩余学分。
第十六条非体育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国家二级(含)以上运动员或作为学校体育代表队成员者,可申请免修“体育课”。
第十七条凡是申请免修课程的学生,须期末考核,通过者方可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
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免修资格,且必须重修该门课程。
第十八条申请减免的学分主要为必修课学分。
第十九条学年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实践、实习等教学环节的学分不能申请减免。
第二十条申请减免的学分原则上不超过本专业必修课学分的15%。
第五章跨专业选修课的设置第二十一条跨专业选修课分为史哲、经管法、语言、人文社科、文学、自然科学、艺体七类。
第二十二条跨专业选修课一般从新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开始选修。
学生每学期所修课程及学分,应在听取教师意见后决定,一般应掌握在每学期考试科目不超过23学分(艺体类专业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各自具体情况确定)。
第二十三条有关跨专业选修课的具体要求见《中央民族大学本科跨专业选修课管理规定(暂行)》。
第六章导师制第二十四条为配合学分制的实施,我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在校期间的选课、学习及课外科技活动等。
由院(系)对导师进行聘任,学校根据导师任职情况,发给相应的津贴。
原则上每名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在40人左右。
具体规定见《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
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2022.09~2022.10)(本栏目特邀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塔娜博士主持)塔娜牛平一、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研究20世纪墨西哥民族国家的一体化建设/张青仁//民族研究,-2022,(4).62~74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境遇、问题与旨向/黄小军//云南社会科学,-2022,(4).68~78超越民族国家: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国家建设/励轩//思想战线,-2022,(4).48~62从“贞元会盟”看唐朝的盟约与“法”/舒瑜//民族研究,-2022,(4).113~124“大一统”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刘余莉,程丽君//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8).20~28当代云南文山苗族通婚圈变迁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黄秀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8).26~32都柳江流域多民族区域共同体生成的逻辑与结构/卢晓//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22~31多民族发展中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困境与路径选择/钟贵峰//世界民族,-2022,(3).16~29多民族国家建设的话语与方略:基于国家建设与民族建设关系的视角/严庆//民族研究,-2022,(4).25~36二十世纪中期新加坡民族国家建构理念析论/齐顺利,曾少聪//广西民族研究,-2022,(3).122~129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郝亚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24~33构建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化机制/祖力亚提·司马义,蒋文静//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8).29~35关于广西“三交”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在广西民族大学讲座上的讲话/徐杰舜//广西民族研究,-2022,(3).10~18国家疆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徐黎丽,于洁茹//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4~45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促进新疆各族民众中华民族认同的历史考察/王欣,洪玺铭//西北民族研究,-2022,(4).5~19兰心大戏院: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变奏(1866—1945年)/周术槐,张圣婷//贵州民族研究,-2022,(4).115~120梁元帝《职贡图》与“西戎”诸国/霍巍//民族研究,-2022,(4).90~101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塑造与启示/洪盛志//广西民族研究,-2022,(3).68~74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美国族群政治: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美国华裔身份政治的实践及困境/陈筠淘//世界民族,-2022,(3).50~60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哈正利//民族研究,-2022,(4).37~48明朝隆庆三年西番朝贡制度改革:天下理想与经济理性兼顾/曾现江,张凯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9).16~24明代云南治边实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黄超,安学斌//广西民族研究,-2022,(3).152~160清前期滇军入藏与川滇藏协同发展格局的形成/周智生,李铭//民族研究,-2022,(4).125~138情感与互动仪式: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周宣辰,程倩//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7~34认同再造:农牧民合作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的逻辑证成/高永久,杨龙文//广西民族研究,-2022,(3).1~9儒家元典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王启涛//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8).1~11数字技术社会化进程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一个空间社会学的视角/徐祥运,岳宗旭//黑龙江民族丛刊,-2022,(3).24~30文化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冯月季,王丽雅//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9).54~60西魏北周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和实践/崔明德//民族研究,-2022,(4).102~112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日常族际交往能力/马进//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9).48~53音乐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实践路径:以音乐院校的育人实践为例/黄茜,刘旭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8).57~62语言族裔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共生”:基于印度语言多样性治理的考察/和红梅,周少青//广西民族研究,-2022,(3).112~121知识分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自觉:以李文实西北民族关系史研究为中心/姚鹏,马成俊//西北民族研究,-2022,(4).20~30中国家谱: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叙事:以青州、岫岩家谱为个案/何晓芳//广西民族研究,-2022,(3).47~59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少数民族中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培育路径研究/徐科朋,冯泽亚,张姝玥等//广西民族研究,-2022,(3).60~67中华体制下匈奴政治传统的延续与发展:以匈奴汉国的政治模式为中心/李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9).9~1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民性意蕴/刘姗,叶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9).19~2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若干话语趋向/郝亚明//民族研究,-2022,(4).1~1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根基与社会支撑/朱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9).27~3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扩散效应/吴开松,刘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9).36~47二、理论研究采风:一种文明生成方式的古今流变/祝鹏程//民俗研究,-2022,(5).17~28采风与搜集的交融与变奏:以新中国初期“忠实记录、慎重整理”讨论为中心/毛巧晖//民俗研究,-2022,(5).5~16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宗教事务治理:涵义、基本模式与现代化路径/杨鹍飞,孙纬//广西民族研究,-2022,(3).27~38汉族丧葬仪式的研究与建构中国人类学知识体系/陈刚,郭锐//广西民族研究,-2022,(3).75~82和而不同:费孝通的中华民族丛体概念解析/张亚辉//西北民族研究,-2022,(4).31~43何为“事件”:萨林斯“结构史观”的拓展与挑战/刘海涛//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57~66林耀华民族学研究中的氏族问题/毛雪彦//西北民族研究,-2022,(4).44~55论绘画构成形式与色彩的人类学意涵呈现:兼及象征与隐喻的研究/林建寿//思想战线,-2022,(4).39~47论民族教育研究的空间结构:基于费孝通的学术研究路径/海路,李祎晨//西北民族研究,-2022,(4).56~68“礼物”,抑或“毒物”?论人类学的人类世遭遇/付广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51~60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视域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概念内涵与逻辑依循/高永久,杨龙文//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13~21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当代进路:兼论《资本论》第一卷中的工业民族志及其双重叙述/黄志辉//思想战线,-2022,(4).29~38美国白人性的渊源、内涵与当代论争/牛忠光//贵州民族研究,-2022,(4).63~68人类“它者”:全球生态危机背景下人类学的多物种关怀/陈彪,曹晗//云南社会科学,-2022,(4).161~170身边的田野:我的珠江三角洲研究之缘/周大鸣//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1~12“图像文本”研究范式的多学科讨论/李东红,魏金济//思想战线,-2022,(4).146~155文化润疆:理论逻辑、现实意蕴与实践路径/徐安玉,陶文飞//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41~48英戈尔德“新生态学”视角下的景观研究/舒瑜//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42~50影响边疆经济运行的四维因素论析/杨明洪//云南社会科学,-2022,(4).79~88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与理论渊源探析/马冬梅,李吉和//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8).12~18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内涵、价值与实践路径/海路,杨柄//民族研究,-2022,(4).13~24三、社会、文化及其变迁阿根廷福建新移民的生计方式和社会网络:基于超市从业群体的考察/李善龙//民族研究,-2022,(4).75~89巴东纤夫号子的文化解读/王菊//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8).72~77城市特色民居文化空间复兴研究:以青岛里院为例/王广振,徐嘉琳,于皓宇//民俗研究,-2022,(5).101~110传说与社会:晚清三皇姑传说的重构与正统化/赵倩//民俗研究,-2022,(5).92~100从“八仙传说”文化遗产到文旅产业集群:基于新古典“结构-功能论”/邵伟航,张继焦//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3~37从“祖灵崖”到“神龛”:广西隆林彝族的社会变迁与家屋逻辑研究/王琳淞//广西民族研究,-2022,(3).102~111从边疆屯军到帝国农民:对洮州屯军“民化”的人类学考察/国曦今//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85~98从媒介建构到多维表达:鄂伦春族影像志的发展脉络及思考/包学敏,王颖//黑龙江民族丛刊,-2022,(3).115~121从升旗仪式看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融合教育路径/王志燕,樊秀丽//西北民族研究,-2022,(4).83~92从掌墨师群体看侗族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特性/刘梦颖//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137~144村级治理中革新力量与风俗的博弈:以翟城新政迎神赛会停办风潮为例/察应坤//民俗研究,-2022,(5).129~138傣族社会的“披拨”及其被驱逐的实践逻辑/周建新,赵长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70~78当代日本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归因论:兼议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问题与可能/张颖//民族学刊,-2022,(1).32~38地方旅游符号的形成与调适:从文化遗产地到全域旅游空间/宋河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9).25~34对口支援中的社会工作参与/严云鹤,高万红//贵州民族研究,-2022,(4).89~95多学科视域下的侗台语和南岛语亲缘关系探究/杨文姣,邓晓华,王传超//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41二元农业格局、生态金融化与山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从有机农业的类型与社会层级说起/谭同学//西北民族研究,-2022,(4).115~126非遗保护管理机制的现实困境及疏解之道:基于湖南省300名代表性传承人的调查/易玲,刘双庆//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8).78~87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王琴//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61~69海外少数民族华侨的文化适应:以美国苗族为例/曾少聪,万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9).87~95黑龙江少数民族传统冰雪体育的文化述考与数字化传播/黄琦//黑龙江民族丛刊,-2022,(3).134~139环境认知对乡村寄宿避暑度假者忠诚度的影响研究:地方依恋与幸福感的中介作用/王屏,张冬良//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8).43~49坚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导地位/张星,李涵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9).61~69接触地带:乡村博物馆何以承载乡愁?/张茜,徐卫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8).33~42金沙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廊道构建/王克岭,谭心,龚异//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9).35~43考古所见古代西南地区贵重物品的贸易传统:兼论贸易转型对汉藏茶叶贸易兴起的影响/段渝,龚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9).1~8两性平权与婚前协商: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过山瑶婚俗/陈容娟,贾仲益//广西民族研究,-2022,(3).92~101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的生成机理研究/潘金玉,杨振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8).50~57民俗重构与文化自洽:当代胶东地区乳山大秧歌的“非遗化”过程分析/张娅妮//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145~151民族传统手工艺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当下困局及解困破局之策:基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区)的调查/柏贵喜,李庆福//广西民族研究,-2022,(3).161~168民族地区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组态效应研究:基于定性比较分析(QCA)视角/杨毅,贺浩浩,张琳//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35~44民族经济发展的地方叙述及其人类学意义:基于广西京族地区的田野考察/吕俊彪//广西民族研究,-2022,(3).83~91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政企村+N”模式:基于广东K村工业园个案调查/李俊良//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9).70~78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经济文化二重性矛盾与调和/李文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9).44~51牧民专业合作社嵌入边境牧区治理的基础要素与逻辑链路/高永久,杨龙文,肖伟林//青海民族研究,-2022,(2).27~33牧区汉族的在地化:基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泰山草原的多点民族志调查/罗意//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46~56栖居生境的地势感知与弹韧性营造:凉山甘洛彝族地区的地志学考察/张原,汤芸//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2~100钱、劳动与社会角色:基于儿童图像世界的民族志/张越//西北民族研究,-2022,(4).69~82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地区党员忠诚老实等价值观影响研究/李斌雄,兰培坤//广西民族研究,-2022,(3).130~137社会变迁中强韧性的增幅化/张曦//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86~91史巫传统与孔子“游必有方”思想之生成/任树民//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9).79~86探求灾害事件背后的“常识体系”:灾害民族志的可能性再考/王晓葵//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79~85文化共生视域下中华文化的生成逻辑与教育路径/海路,谢唯唯//广西民族研究,-2022,(3).138~144文化空间视野下特色旅游小镇的民俗文化公共实践/黄龙光,杨晖//民俗研究,-2022,(5).121~128文化资本视域下民族村寨文旅业的分化:基于湘西的考察/蒲钰希//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48~160无相之相的自我钩沉:一份底层劳动研究的民族志反思报告/黄志辉//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76~84西南情境下的礼俗多维互动及其社会整合功能:以大理巍山彝族土主文化为中心的考察/董秀团,王丽清//思想战线,-2022,(4).63~74乡村空间的有效衔接: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白杨,代显华//民族学刊,-2022,(1).39~45乡村振兴视域下家文化与区域共同体再造:以晋陕豫黄河流域为例/郭永平,贾璐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8).63~71向心思维:近现代少数民族先贤国家认同的学术脉络/许宪隆,王笑冰//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5~43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目标下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陈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4~26新山游神纳入国家非遗对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影响/胡超//世界民族,-2022,(3).84~93新时代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振兴的困境与出路/杨宁,段小曼//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9).173~180新式家具下乡: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家庭生活的变奏与空间秩序重构/孙笑非//民俗研究,-2022,(5).150~157玄鸟崇拜与华夏精神的起源/方弘毅,邵晓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111~119以生态-旅游促进共同富裕:基于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实践/张奎力,肖金光//民族研究,-2022,(4).49~61影视人类学视域下中国武侠电影武舞意象阐释/王晓东//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45~50在华韩国人社会文化适应现状及其适应性策略研究:基于广州远景路韩国人聚居社区的考察/祁进玉,许政//青海民族研究,-2022,(2).75~83长江“十年禁渔”背景下贵州传统渔具的当代启示:以“百苗图”各抄临本中所绘渔具为对象/彭兵,徐婷//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38~52中国神话“元叙事”的“元背景”与中华文化“元基因”/黄永林//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101~110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的表达:打箭炉商货的类别、技艺与消费/田茂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8).19~2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黄孝东,张继焦//广西民族研究,-2022,(3).145~151壮族服饰/樊苗苗,梁汉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165~166宗族、乡约与地方社会重构:以山西上党仇氏为例/郭永平,曾伟//民俗研究,-2022,(5).81~91走向人神的本主:大理白族地区的精神信仰/葛玉梅//民俗研究,-2022,(5).111~120祖先叙事与宗族建构中的分合:基于莱芜城子县村朱氏宗族的考察/朱光涌//民俗研究,-2022,(5).139~149四、研究动态、综述与书评党的十八大以来图书馆文化扶贫与乡村振兴研究的知识图谱:现状、热点及趋势/杨超超,李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9).232~240高原批评家肖像:祁发慧著《族裔、地方与话语》评介/张新赞//青海民族研究,-2022,(2).2国外旅游表演研究动态:基于具身表演实践的多感官旅游体验/光映炯//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101~111民族类工具书应注重民族性与区域性结合:《中国土家族大百科全书》评介/陈理//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9).189人民民主研究的发展脉络、核心议题与反思展望: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相关文献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张昕,张喜红//云南社会科学,-2022,(4).18~26新时代语境下的“新乡土写作”现状及其未来进路研究/刘文祥//云南社会科学,-2022,(4).180~188新世纪以来中国生态扶贫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展望: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郑泽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9).219~231幸福悖论的破解之道与共同富裕的中国逻辑:基于1990—2018年世界价值观调查(WVS)数据/李燕琴,赵壮英//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5~13中国边疆学研究及边疆学学科体系建设/宋才发//贵州民族研究,-2022,(4).35~41自然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的新探索:《自然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研究》评介/张俊飚//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8).189〔责任编辑:陆露〕。
附件3-1:中南民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规范化要求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是学生在校学习阶段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为了进一步规范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工作,提高论文撰写质量,加强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根据《中南民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特制定本要求.1.论文结构及写作要求论文(设计说明书)应包括:封面,原创性声明,目录,中文题目、中文摘要与关键词、英文题目、英文摘要与关键词,正文,致谢,注释,参考文献,附录(可选)等部分。
1.1 目录目录独立成页,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及页码.1.2 题目题目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
论文题目一般中文字数不超过25个字,外文题目不超过15个实词,不使用标点符号,中外文题名应一致。
标题中尽量不用英文缩写词,必须采用时,应使用本行业通用缩写词.1.3 摘要与关键词1.3.1 摘要摘要是对论文(设计说明书)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主要材料和方法、研究结果、结论、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等,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
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以及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
中文摘要一般为200字左右。
1。
3.2 关键词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参照相应的技术术语标准),一般列3~8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应在摘要中出现.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
1.4 论文正文论文正文部分包括:绪论(或前言、序言)、论文主体及结论.绪论(可选)是说明论文工作的选题目的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论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论文主体是论文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求层次清楚,文字简练,通顺,重点突出。
结论是整个论文的总结,应以简练的文字说明论文所做的工作.正文字数原则上文、法、经、管类不少于8000字,理、工类不少于5000字。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专业)是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兼容、理论与政策兼纳的综合性新兴学科,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学科(专业)(世界上只有中国单列其为独立学科),也是中央民族大学的特色、优势学科。
本专业是部委级重点学科、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985工程”重点学科,同时也是全国同类专业中唯一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包括博士后)教学培养层次和系列的学科。
1984年我校开始设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方向;1995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核批准,获得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了该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
这也是在全国范围内第一个获得了该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专业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在全国同类学科(专业)中领先,拥有首批北京市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教材。
二、培养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的科研、教学及行政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其基本要求为: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系统掌握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政策及实践经验,系统了解世界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中国历代民族政策,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胜任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方面较高层次的科研、教学或管理工作。
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操作。
三、授予学位:法学硕士四、研究方向1、民族理论与民族问题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同时重视研究古今中外民族问题,特别是当代的民族问题,揭示民族发展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及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原则和政策,也研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推进民族理论的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 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
* 名: ** 学 号: ******* 年 级: 2007级 院 系: 理学院 专 业: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 ***
《ZnO一维纳米结构研究进展》 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 摘 要
一维ZnO纳米材料以其新颖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在纳米器件中的潜在用途成为当今纳米技术的研究热点。而一维纳米结构ZnO材料大规模、低成本和简单有效的合成与组装无论从基础研究的角度来说,还是从性能与应用的角度来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全面综述了ZnO一维纳米结构的制备,结合ZnO本体性能和纳米尺度效应而具有的独特的电、光、磁、机械等性质,以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ZnO一维纳米结构 制备 独特性质 应用前景 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 引言 氧化锌纳米线是一种纳米尺度的线,换一种说法,纳米线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具有在横向上被限制在100纳米以下(纵向没有限制)的一维结构,这种尺寸上,量子力学效应很重要,因此也被称作“量子线”。氧化锌(ZnO)纳米结构的形态是已知纳米结构中最为多样的多功能材料之一,由于一维ZnO纳米结构在电子与光电子装置中如表面声波、光子晶体、光发射二极管、光电探测器、紫外激光器、生物,化学传感器、场效应晶体管等诸多领域均展现出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研究热情.在生物传感、橡胶工业、国防工业、纺织工业、涂料防腐、生物医学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ZnO纳米线的制备 1.1气相生长法 气相法主要是指在制备过程中,源物质是气相或者通过一定的过程转化为气相。气相法制得的产物比较纯、直径较小、单分散性好、易得到超细的均匀线径,产率较高,但是反应条件苛刻,要求高温高能量,工艺技术复杂,能耗大,设备昂贵,成本较高。根据其源物质转化为气相的途径和方式的不同,气相法主要包括气相沉积法、气相传输法、激光烧蚀法(LPA)、直接热蒸发法、分子束外延法(MBE)等,下面介绍一下气相传输法。 气相传输法是将位于源区的ZnO原料高温加热变为气体,传输至温度低的生长区实现晶体生长。一般源区须有足够高的温度以产生化学激活、高的气体压力以及保持源区与生长区足够大的温度梯度以增加气体传输效率。此外,生长区要有适当的温度以使沉积的原子具有高的扩散迁移率,实现单晶生长。Y.X.Chen等人在不同温度区域制备出了ZnO纳米梳、纳米薄片和NW。生长机理主要是VLS和VS(气-固)机理。950~980℃温度下得到的是双边ZnO纳米梳,VS机理占主导作用;当温度下降到820~950℃,制得的是单边ZnO纳米梳和纳米薄片,是VLS和VS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在710~820℃制得的是ZnO NW,生长机理为VLS。 1.2 固相生长法 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 原则上,固相热蒸发技术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制备一维纳米材料方法,根据生长机理可分为气固(VS)和气液同(VLs)生长方法。通过控制固相反应条件,一维ZnO纳米材料的各种形态已被广泛合成,如:纳米线、纳米棒、纳米管、纳米带、同轴纳米电等,各种异质的ZnO形态结构也已合成,如:四针状、纳米针和纳米桥、纳米弹簧和压电纳米环、纳米悬臂、纳米树枝、纳米笼等。固相法合成ZnO各种形态及阵列,发展其控制过程以及在基板上的组装,必将推动ZnO一维纳米材料的性能研究和应用。 1.3 液相生长法 液相法具有反应条件相对温和、设备简单、成本低廉的优点,但受溶液环境(如pH值、各组分浓度)的影响,组分比较复杂,产物形貌难控制,极易团聚与相互缠绕。根据生长方式和环境的不同,液 相法主要有水热法、微乳液法、电化学积法、溶剂热法等,下面介绍一下水热法。 水热法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用来制备晶体。此法主要是以金属 盐、金属有机物的水溶液为前驱体液,在密封的压力容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通过进行水溶液反应而制取样品。水热法的特点是制备的粒子纯度高、分散性好、晶型可控制,尤其是粒子的表面能低、团聚少。 1.4 模板生长法 模板法通过使用具有固定结构的材料(孔径为nm~μm级的多孔膜)作为模板,结合电化学沉淀法、溶胶-凝胶法等让生长晶种沉淀在模板的孔壁上,并在模板孔道的限制作用下生长,形成所需的一维纳米结构。模板法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可利用其空间限制作用对NW生长的尺寸、形貌、结构和排布等进行控制。模板合成法制备纳米结构材料具有下列特点:所用模板容易制备,合成方法简单;通过改变模板制备条件,如溶液成分、膜材料性质等,可优化模板如孔洞分布、孔径大小等结构,从而可合成形貌可控的一维纳米结构的材料;在模板孔中形成的NW容易分离。模板法也有不足,使用较多的是无机氧化物(如多孔氧化铝)模板,去除困难,会存留一定的杂质。 除以上四种主要合成一维ZnO纳米材料方法还有电化学沉积法以及各种方法的结合。 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 二、ZnO纳米线的性能 2.1 光学性能
2001年,Huang M.H等首次利用ZnO纳米线阵列成功制备了纳米激光器,ZnO一维纳米材料的发光特性开始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经各课题组研究表明,室温下低能量(60W/cm2)激发的ZnO纳米线荧光谱图中,在3.26eV自由激子通过碰撞重组产生紫外激光发射,在2.44eV离子化氧空位的电子和光照产生的空穴激发重组产生绿光发射。HongS等研究不同尺度的ZnO纳米棒时间分辨光谱表明,辐射激子的结合速率随纳米棒长度的增加而降低,当纳米棒尺度降低到与激子光波波长相当时,出现皮秒时间分辨荧光,从而为设计高效纳米光电装置提供了标准。Yu S.F等还制备出ZnO/MgO纳米棒异质结构,观察到随机发光行为。在ZnO纳米线阵列激光激发的基础上,ParkW等利用金属有机气相分子束外延技术在P—GaN基板上生长n—ZnO纳米棒阵列,并用电流激活其异质结观察到电致发光现象,这种P—n结纳米棒表现出高的电流密度和发光强度,为开发新型光电纳米器件提供了可行性研究。这些工作最终可发展制备出真正的纳米线发光二极管、紫外激光探测器,并用于鉴别化学物质,提高计算机磁盘和光子计算机的信息存储量。 2.2 场发射性能 场发射阴极通常要求大的长径比和纳米级顶端、良好的导电特性、电子逸出功低。ZnO纳米线阵列形态的制备提供了其作为场发射阴极的研究,ZnO纳米线阵列在电流密度是0.1A/cm2时的阀值场 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 强为6.0V/m,达到场发射显示要求(1A/cm2)时所需的电场是1l V/m,场强增强因子为847,低于碳纳米管作为场发射阴极的性能(阀值场强为0.8V/m,电流密度达到场发射显示要求,场强增强因子为8 000。具有尖端的ZnO纳米针阵列的合成,大大提高了ZnO场发射性能,阀值电压为2.4V/m,在场强为7V/m时的电流密度 高达2.4A/cm2,并且其场发射稳定性进行观察,在2h内电流只有轻微波动,表明其作为场发射显示阴极材料的可能性。 2.3 电学性能 ParkW.J对A12O3基板上生长的ZnO和Au/ZnO异质结纳米棒阵列分别测量I—V曲线分析,它们均表现出非线性的I—V特征,其中Au/ZnO异质纳米棒明显改进了电性能,使反向击穿电压从一3V提高到一8V。这种非线性的I—V特征使ZnO纳米棒在纳米二极管、纳米光电开关等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ZnO一维纳米材料在微电子学和光电器件领域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组装成P—n结,形成场效应晶体管。Ng H.T等利用ZnO纳米线阵列垂直组装出场效应晶体管,这种垂直组装结构和自下向上集成方法减少制备过程的复杂性,可应用于高密度的纳米存储和逻辑器件的制备。 氧化锌纳米线还具有其他许多的性能,在此不多介绍。
三、ZnO纳米线的应用前景 3.1 生物传感器上的应用 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 与通常生物传感器结构类似,使用纳米ZnO制备的生物传感器是由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生物敏感膜和充当转换器的znO一维纳米结构组成。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根据敏感物质,主要研究生物酶传感器和生物蛋白质传感器;二是根据纳米线功能.主要研究场效应晶体管传感器和生物分子荧光探测等,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生物酶传感器中的ZnO尿酸酶生物传感器。 尿酸酶同葡糖糖酶类似,广泛存在于多种动植物中。在人体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使用尿酸酶生物传感器对人体血液中尿酸的浓度进行测定,对帮助诊断肿瘤、白血病和肾炎等疾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Nakamura等报道了尿酸酶的固定及其应用。Mu等使用导电高聚物固定尿酸酶,具有较高的操作稳定性和快速的响应,但其活性随时间而降低。 Zhang等人使用戊二醛作为交联剂在ZnO纳米棒上固定尿酸酶。不仅尿酸酶被牢固的固定,而且提高了电子在酶与电极之间的传递,进而提高了传感器的灵敏度。但戊二醛具有生物毒性,该小组对此没有作深入研究。 3.2 橡胶工业中的应用 纳米氧化锌粒子较细,对胶料的硫化起步延迟作用较大。随着纳米氧化锌用量增加,其聚集倾向增强,硫化起步的延迟作用逐渐减慢,拉伸强度逐渐增高并趋于稳定,拉断伸长率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当用量增大到超过5份时,出现填充效应,硫化起步的延迟作用开始变小,综合性能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