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乡民俗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33.50 KB
- 文档页数:11
关于家乡民俗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
学院:人文学院
系别:15级旅游管理系
姓名:***
学号:***********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1.民俗旅游和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背景
1.1民俗和民俗旅游
1.2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背景
2.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
2.1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开发的优势
2.2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3.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整体评估
3.1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3.2对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的总体评价
4.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产品的开发措施
参考文献
摘 要:我的家乡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鄂尔多斯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利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对推动鄂尔多斯地区的经济和旅游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鄂尔多斯;民俗旅游;旅游资源;发展现状;开发
1、 民俗旅游和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背景
1.1民俗和民俗旅游
“民俗”是“民间习俗”的简称,广泛的含义是:一个民族流行于民间的全部风俗习惯,具有世代相袭的传统文化现象。它包括民间习俗、民间信仰以及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与文艺。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1.2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背景
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禀赋较高,是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代表。由于区域特点的差异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有表现出多元特质和地域性差异,具有良好的开发潜质。
1.2.1蒙古族文化是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发展的基础
鄂尔多斯是以蒙古族人口为主体,汉族人口为多数的地区。鄂尔多斯蒙古族原是成吉思汗宫廷的守护者,后来成为成吉思汗八白室的守护和祭祀者。他们世代传承了蒙古王朝时期的宫廷文化、祭祀文化、在生产生活中又创造了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这些文化构成了鄂尔多斯浓郁而独特的民俗风情,支持了民俗旅游的发展。
1.2.2鄂尔多斯文化是发展民俗旅游的灵魂
鄂尔多斯文化是河套文化、朱开沟文化、鄂尔多斯青铜器文化、河套匈奴文化的综合体。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这里碰撞,形成了独特灿烂的文化。鄂尔多斯这块古老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之地,流传下来经典的民族习俗。
1.2.2.1鄂尔多斯民族服饰
鄂尔多斯蒙古族的服饰实用、美观,从头到脚都有一定讲究。鄂尔多斯蒙古族男女老少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由于气候、自然条件和野外放牧生活的需要,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袍与内蒙古自治区其它地区蒙古族的长袍在式样上不同。鄂尔多斯蒙古族的蒙古袍较长,两侧开叉,大襟右边系扣,男式长袍较肥大,穿时系腰带,前胸腰带上部可装东西。长袍袖子长,领子高、冬天骑马持缰时可以起到防寒的作用,夏天则可避蚊蝇咬蛰。女式蒙古袍则做得比较紧身,以显示女子身材的苗条与健美。男子喜欢穿蓝色或棕色袍,女子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绸质袍。夏季穿的单、夹蒙古袍颜色较淡,有浅蓝、乳白、粉红、淡绿色等。鄂尔多蒙古族认为,象乳汁一样的颜色是最为圣洁的,因此,在隆重场合很多人都穿这种颜色的长袍,以示纯洁、高雅和美好。又说黄色是至高无上的皇权的象征,所以过去除活佛和受到皇帝恩赐的王公贵族穿黄色长袍外,其他人都不能穿。靴子分布料和牛皮两种。用布料做成的靴子。蒙古语称为“马海”,汉意为马上穿用的靴子。牛皮做成的蒙古语中称为“古图勒”。布、皮靴子各有所长,布靴子轻便,皮靴子可防水、防寒。一般每个人都备有两种靴子。靴身宽大,上面还刺绣有各种精美的图案,靴子内可套棉袜、毡袜;穿靴子除了与蒙古袍协调外,骑马踩踏马蹬也便当,能护踝骨,夏季在草地上行走能防蛇咬、防露水,冬天有踏雪、防寒等好处。所以,牧民们一年四季都离不开靴子。鄂尔多斯蒙古族有一整套的独特的民族服装,它以实用、质朴、精美、庄重的风格屹立于五彩统纷的世界民族服装之林。
1.2.2.2鄂尔多斯蒙古族舞蹈
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鄂尔多斯是举世瞩目的民族艺术之乡,这里的舞蹈以它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魅力,跻身于伟大祖国的民族舞蹈艺术之林。鄂尔多斯民间舞蹈反映了历史文化、民族团结、生产生活和爱情故事,它深深地植根于鄂尔多斯古老的文化和当今沸腾的牧民生活沃土之中。《筷子舞》雄健有力,节奏强烈,民族特色浓郁,给人以明快、欢乐的气氛。它由四男四女集体舞蹈,间有独舞。男的右手持筷子一把,女的双手各拿筷子一把,以筷子击打肩、手、腰、腿、脚等部位,有时打地,边打边舞,时而旋转,时而跪下,两肩和腰随之相应扭动。此外,细腻柔美的《盅碗舞》、节奏欢快的《碟子舞》、饱蘸激情的《鄂尔多斯舞》都以优美的舞姿、动听的音乐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纯朴热情、剽悍勇敢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美好追求。“察玛”,是蒙古族喇嘛寺庙中的宗教舞蹈。跳舞者头戴假面具,在古朴典雅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舞步奇特,“表情”神圣,更让人感到新鲜的是伴舞时用的乐器特别有趣:法号长4公尺,深沉宏亮;林卜的声音像吹锁呐似的那么清脆;振铃,铮铮有声;大鼓、小鼓、钢朗、哈格、铙、钹一起奏鸣,旋律奔放,节奏悠扬。每年,准格尔旗的准格尔召、伊金霍洛旗的石灰庙、乌审旗的乌审召都要举办这种别开生面的活动。
1.2.2.3鄂尔多斯蒙古族的饮食
蒙古族饮食品种丰富多彩,且富有营养。自古以来,善良、好客、勤劳、勇敢的蒙古族同胞就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因此牧民的饮食习惯,与草原畜牧业的关系极为密切。蒙古族的食品分为肉食、乳食、粮食。宴请尊贵的客人时,有时还要摆羊背子(蒙古语称乌察或秀斯)。奶食品中属于食品之类的有:黄油(酥油)、白油、奶皮、奶豆腐、奶酪(酪蛋子)、奶果子;属于饮料之类的有奶茶、酸奶、奶酒。一般每天只吃一顿饭,喝两次茶。茶是砖茶,茶中加入盐和牛乳或羊乳,味道极鲜美。蒙古人喜欢吃带骨肉。招待客人时,还要敬献羊琵琶骨肉,并配上四条花肋骨;牛肉要敬献一只脊椎骨肉,配上半节肋骨肉和一段肥肠。姑娘出嫁时,还要让她吃羊胸脯肉,以表示送行;而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则是给晚辈吃的。入冬之后,牧民总要宰杀一批牲畜存放起来,以备冬、春食用。每到夏秋之际,牧畜膘肥奶足,牧民就有充足的鲜肉和鲜奶用来制作各种食品了。
1.2.2.4鄂尔多斯蒙古族待客风俗
纯朴、豪爽、好客,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古朴的民风;每有过路客人,牧人皆以上宾之礼款待食宿,他们认为,在太阳落了以后放走了客人,那简直是自己的莫大耻辱,也会被乡邻小瞧。过去牧区之家无院落,蒙古包从不锁门,客人来了,若家中无人,欲吃欲喝尽可自取所需;要住,就放心地留下,要走,收拾了餐具可以扬长而去。对于此事,主人绝不会认为是无礼之举,反而觉得你能以诚相待而由衷地高兴。蒙古人迎接贵宾,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敬神祭祖,最隆重的礼节就是放五茶。蒙古人认为:“没有羽毛,有多大的翅膀也不能飞翔;没有礼貌,再好看的容貌也被耻笑。”五茶的含义是:献哈达,喝奶茶,尝鲜奶,摆羊背子,敬美酒。
2.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
鄂尔多斯蒙古族以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几千年来的民俗文化积淀,形成了衣食住行、人生礼节、节日庆典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语言艺术、饮食文化、民俗服饰等各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民族风情构成了鄂尔多斯极具魅力的人文旅游资源。
2.1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开发的优势
2007年,鄂尔多斯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9年,荣获“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和“建国六十周年“中国最佳民族风情旅游城市”荣誉称号。2010年,成吉思汗旅游文化周获“2010年度中国旅游节庆品牌最佳民俗风情旅游节庆”奖。《一代天骄·永远的成吉思汗》、《鄂尔多斯婚礼》成为鄂尔多斯的品牌民俗节目。成吉思汗祭祀文化和鄂尔多斯婚礼己成功进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大批民族文化遗产也得到有效继承和保护,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着独有的作用。“十一五”期间,全市被评为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1个、自治区级民间艺术之乡5个、市级民间艺术之乡11个。以鄂尔多斯婚礼为主题的“鄂尔多斯婚庆文化园”主题公园在康巴什新区建成。
2.1.1鄂尔多斯民俗旅游的资源优势
鄂尔多斯是蒙古族聚居的地方,蒙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宗教信仰、节日庆典、聚落手工艺、服饰、饮食、民居建筑、游戏竞技、民间歌舞、口承文学、艺术活动、个人生活方式、家族亲情、生活交际等构成了自己特有的体系。民俗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宝库。
2.1.2鄂尔多斯民俗旅游的环境优势
鄂尔多斯地处黄河“几”字湾内,东、南、西与晋、陕、宁接壤,在内蒙古自治区内与呼、包两市共同形成“金三角”发展区。地貌类型多样,既有芳草如茵的草原,又有宽旷坦荡的波状高原。还有星罗棋布的沙漠湖泊和大片的沙漠地。发展旅游既有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发达的经济基础,所以,鄂尔多斯旅游发展有着良好的环境条件。
2.1.3鄂尔多斯旅游资源展示(依托载体)
成吉思汗陵园 响沙湾 恩格贝 库布其沙漠度假村
乌审召庙 鄂尔多斯草原 碧海阳光国际温泉度假村 秦直道
巴音陶勒盖敖包 世珍园旅游区 西鄂尔多斯珍稀植物自然保护区 王爱召
百眼窟 转龙湾旅游度假村 昭君坟 准格尔召
百眼井 郡王府 恐龙足迹化石 鄂尔多斯红碱淖
黄河峡谷 油松王 阿尔寨石窟 “鄂尔多斯人”文化旅游区
无定河 乌审召庙 九城宫生态园 七星湖
释尼召沙漠人工湖 乌仁都西 万家寨水利枢纽 库布齐沙漠
2.2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在看到鄂尔多斯民俗旅游业发展前景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受到民俗旅游景点分散,交通条件落后,旅游淡季漫长,旅游人才匮乏等不利因素的制约,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不容乐观。
2.2.1民俗旅游创新意识不够,民俗文化保护意识不高
随着鄂尔多斯民俗旅游的发展,民俗文化所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开始显现出来,从总体上看,各级政府和各地旅游部门对此已经有了较高的认识。许多地区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定制了不少有关民俗文化的保护措施,但有些地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一些地方还没有足够重视民俗文化的价值,没有很好的把它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使用。
2.2.2民俗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目前,鄂尔多斯旅游产品的促销力度不够。总体形象不够明确,缺乏出游号召力。需要一个鲜明而有说服力、吸引力的民俗旅游形象展现在旅游者面前。没有协调统一、响亮的宣传促销口号,促销手段单一,促销形式落后。鄂尔多斯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如何发挥地缘优势,不断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和旅游产品,有待于通过各种宣传促销途径来实现,目前这种现状不利于宣传促销,也不利于游客购买鄂尔多斯民俗旅游产品。
3.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整体评估
鄂尔多斯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不同文化间的交融和汇合,表现在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中原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交汇和融合。鄂尔多斯地理、民俗、文化的特殊性,使得鄂尔多斯成为一片具有丰富民族、民俗文化宝藏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