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产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6
肉牛产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1 2009年肉牛产业特点及存在问题
1.1基本特点
2009年全年产业发展平稳。养殖方式以母牛分散和异地短期育肥为主;屠宰加工门槛低且极度产能过剩;检疫有形无实、牛病蔓延;养殖与治安环境堪忧;缺乏针对性政策和金融、保险业支持。
1.2产区变化
相对于存栏头数,中原产区已成为以屠宰为主的牛肉产区。肉牛养殖区域趋于由中原向东北、南方、西部及贫困地区转移。东北和西部兼作架子牛牛源基地的优势明显。
1.3效益与安全
行业间(牛猪、奶业)影响、饲料(含秸秆类)价格和各项费用上涨、屠宰税费多,压缩了养殖和屠宰利润空间。中原地区抢购育肥牛、养殖区域加大屠宰规模和全国性私屠滥宰,加剧了以“弑母杀青”为特征的牛源恶性竞争,蚕食着产业基础。重大疫病扑杀赔偿比例不当,导致易隐瞒重大疫病,加大了安全隐患。产业链各环节处于微利状态,精液生产弓损,养牛农户减少,“注水、违禁用药”情况严重。
1.4产业技术
国家没有制种战略和方向,“引种一退化一再引种”依旧恶性循环,肉十品种已被国外绑架。黄牛育种、保种缺乏市场经济导向和推动标志性进展的可操作性产业技术;高档肉牛养殖和加工企业兴起;改良以生长快、产肉多的牛种为主,杂交用种方向和效果l小明,亟待出台因地制宜的杂交配套生产指导方针。现有技术能满足产业的部分需求。缺乏稳定的基层技术推广队伍、推广成本高于生产效益、推广机制不完善是普及肉牛产业技术的瓶颈。
2 2010年肉牛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2.1存栏量与养殖方式
城镇化加速和户口制度的变化以及城镇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将使存栏(特别是母牛)头数继续下降,付牛带犊分散饲养和集中短期育肥方式仍足主体。集中饲养或集约化生产模式已见端倪,单位农户的母牛1竽栏头数有所增加,出现“母十带犊小区”、“母牛带犊+育肥”的复合生产模式;专业育肥场数量的增加速度大于单位育肥场育肥头数的增加速度;舰模场和小区开始导入配套技术和设施设备。
2.2养殖成本和效益
饲料原料价格继续上涨,带动秸秆类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和专用饲料及添加剂研发需求的压力增加。中原和南方地区作物秸秆类继续过剩,西部饲料趋于紧缺,南方草山草坡利用率逐步提高。养殖成本增加,活牛价格上涨,但限于消费者承受能力,养牛效益空间仪小幅增加。
2.3疾病与防疫
口蹄疫、呼吸道疾病、运输应激综合症、犊牛下痢、体外寄生虫、生殖系统等重大疫病得不到根本控制,布氏杆菌病有蔓延趋势。防疫与医疗技术措施仍难以普遍实施,牛主自行防治仍是丰流。
2.4屠宰加工
屠宰企业(含个体)在新生和倒闭交替中数量趋于增加,盈利更加困难。规模屠宰场的兼并和倒闭将加速,牛源争夺、弑母杀青仍将持续。同时,注重技术、牛肉质量和诚信的部分企业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和强化牛源基地建设,加大对养殖和育肥环节的拉动力度。
2.5市场需求与牛肉价格
由于金融危机得到缓解,“促消费、投资‘三农’、改善民生”政策措施的实施,“世博会”和“亚运会”的召开以及牛源危机得不到缓解,预计牛肉的需求量比2009年增加约2个百分点,产量基本维持2009年的水平,牛肉价格较2009年稳中有升,但增幅不火。高档牛肉需求量进一步增加,对部位肉的品质要求进一步提高,牛肉分级标准开始接受实践检验。牛肉(含下货)进口量有所增加。
2.6饲料与牛肉安全
由于生产和加工环节的利润率较低,违禁物质对养殖和屠宰、流通、消费环节的安伞构成较大压力。对违禁物质的制造、流通和使用过程以及对“注水肉”及“食品卫生”的监管力度将会加大。
2.7肉牛产业政策
在国家层面,对包括制种战略,养殖和设施设备补贴,疫病发生问责制,提高疫病扑杀赔偿标准,针对个体或合作组织及企业的金融和保险政策、措施等仍难出台。在具有肉牛产业发展潜力和基础的省区,各级政府将在不同层面和程度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对肉牛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但在牛种选择和养殖上面临技术和推广瓶颈,在金融和养牛保险上面临结构性政策制约。
3 2010年肉牛产业发展建议
3.1迅速组建县级、乡镇、村级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
在《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和肉牛发展潜在产区的县,以现有存栏规模和生产性质为根据,通过政策和机制改革,建立稳定、结构和人数合理的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着力于人工授精、兽医医疗、饲草饲料、屠宰加工、设施环境、粪尿利用等方面的队伍建设,将稳定、合理、长期的推广资金列入国家财政常规列支科目,吸纳毕业生,稳定技术队伍,彻底解决“上有技术、下无推广队伍”的瓶颈问题。
3.2开展政策和立法调研,制定系列政策和法规
(1)《肉用牛屠宰法》。根据养殖、屠宰加工技术水平和产业现状,在养殖过程、活牛与牛肉流通和牛产品安全保障上,以技术标准为基础制定《肉用牛屠宰法》,从根本上建立产业退出和进入机制,杜绝私屠滥宰、代宰、弑母杀青,提高牛产品质量,保障牛产品安全。
(2)犊牛补贴政策。如同现行的粮食价格补贴政策,以国内调研为主,参考国外经验,制定犊牛价格补贴保障政策,建市补贴机制,稳定母牛存栏。补贴资金列入国家和地方财政常规列支科目。
(3)适度规模化肉牛养殖奖励政策。以能繁母牛占牛群至少40%的比例为依据,设定一定的存栏头数下限值,对整村推进的养牛村、肉牛小区、养殖企业,按照当年犊牛出生和成活比例,对能繁母牛进行精液、设备设施或资金的奖励性补贴。
(4)屠宰企业减税政策。对屠宰牛体重设定底限,屠宰下限体重以上、一定头数以上的牛,按照头数规模大幅度降低各项税费,以保障胴体单产水平和牛皮质量。一张规格牛皮的售价相当于一头母牛一年的养殖收益,因此不降低进口牛皮的各项税费。
(5)肉牛产业金融和保险政策。对于金融和保险业,出台针对农户、小区、合作组织、企业的长短期结合、大宗和小额贷款结合的融资、贴息、保险、利息、税收政策,健全信贷机制,加大肉牛产业发展后劲。 3.3依法施行肉牛追溯体系
《畜牧法》涵盖了遗传资源保护、品种选育与生产经营、养殖、交易与运输、质量安全保障等,把国家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政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内涵追溯系统涉及的方方面面。分步实施追溯系统是具体执法的一种手段,更利于技术普及和保障产业安全。
3.4稳定技术研发队伍。加大肉牛技术研发力度
从制种到餐桌,纵按产业链关键点,横按产业链相关关键点,逐点设立专项科研课题,以科研院校为研发据点,给予长期、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稳定技术队伍,解决制约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
2011年我国肉牛产业政策评估分析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至关重要。2011年国家将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确保农产品供给,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9884.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4.8亿元。继续增加对农民的生产补贴,新增补贴重点向主产区、重点品种、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2011年我国畜牧业将进一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肉牛业作为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2011年国家将继续强化支农惠农措施,特别是在财政扶持方面将会对肉牛业有所涉及,势必会对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具体分析预测如下:
一、肉牛主产区方面:
自2008年《肉牛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8-2015年)》发布以来,中央和主产区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进规划实施,主产区肉牛业得到较快发展,优势区域建设取得明显效果。规划中涵盖了中原肉牛区、东北肉牛区、西北肉牛区和西南肉牛区共四个优势区域。2011年,政府将根据不同产区的发展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政策引导扶持:
1、中原肉牛区
政府对于中原肉牛区的目标定位为建成为“京津冀”、“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提供优质牛肉的最大生产基地。在政策实施上将着重体现在支持品种改良和基地建设,加强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管,着力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等方面。
2、东北肉牛区
政府对于东北肉牛区的目标定位是满足北方地区居民牛肉消费需求,提供部分供港活牛,并开拓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市场。在政策实施上,牧区将重点支持发展现代集约型草地畜牧业,如建设现代家庭示范牧场(户),建设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成立综合型服务组织等。农区将重点支持秸秆青贮技术、规模化标准化育肥技术的推广及应用等,提高育肥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完善牛肉生产和加工体系。
3、西北肉牛区
政府对于西北肉牛区的目标定位是满足西北地区牛肉需求,以清真牛肉生产为主;兼顾向中亚和中东地区出口优质肉牛产品,为育肥区提供架子牛。在政策实施上将体现在健全肉牛良繁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研发并推广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技术,培育和发展加工企业,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等方面。
4、西南肉牛区
政府对于西南肉牛区的目标定位是立足南方市场,建成西南地区优质牛肉生产供应基地。在政策实施上主要体现在支持南方草山草坡和各种农作物副产品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广三元结构种植,加强现代肉牛业饲养和育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出栏肉牛的胴体重和经济效益等方面。
二、肉牛良种方面
农业部畜牧业司在《2011年畜牧业工作重点》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畜禽畜禽品种改良,落实生猪、奶牛、肉牛和绵羊良种补贴政策,做好肉用种公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在政策实施上主要体现在将会继续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加大对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肉牛原种场、资源场和种公牛站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肉牛新品种选育。扩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工程实施范围,支持肉牛优势区域发展标准化肉牛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扩大良种项目补贴实施范围,对选择肉牛优质冻精实施人工授精的养殖场户给予补贴。
三、肉牛规模化养殖方面
据农业部统计,2009年我国肉牛出栏数为5770.1万头,其中饲养规模在10头以内的养殖场(户)最多,达1327.8万个,约占全国总数的95.6%,肉牛出栏数量之和达3409.4万头,约占全国出栏总数的59.1%;整体情况见下图:
图1不同饲养规模肉牛出栏总数之比
如此可见,目前我国肉牛养殖业仍然处于“小规模、大群体”的结构特点,难以满足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肉牛生产需求。2010年,农业部启动实施了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经严格审查,已认定并公布畜禽标准化示范场1500多个。2011年,农业部将继续大力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新创建500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对于肉牛业,将着力扶持年出栏在500头以上的养殖场,并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和技术培训的投入力度。在系列扶持政策的引导下,预计未来几年年出栏在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会逐渐增多,对于全国肉牛出栏数量的贡献率将逐渐加大。
四、肉牛养殖合作社方面
温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获取规模效益的有效途径,肉牛养殖合作社的形成将是实现肉牛规模化养殖,强化牛源基础建设,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的战略手段。而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建立,则不能缺少行业内龙头企业的带动。因此,预计2011年国家扶持政策将会向那些致力于发展合作经济的肉牛龙头企业倾斜,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建立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既可适应现代化肉牛产业的发展需求,也使企业和农户实现了“共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