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过丝绸之路的人及带来的文化交流

走过丝绸之路的人及带来的文化交流

走过丝绸之路的人及带来的文化交流
走过丝绸之路的人及带来的文化交流

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人及丝路上的文化交流

摘要:两千多年前,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承载着中国古代经济的繁盛和绚丽多彩的文化交流。事件,有时间,有地点,更少不了的是穿行在其中人及他们所经历的故事,所带给中国王朝的外来文化。丝绸之路中的文化交流是当时唯一的、广泛的文化碰撞与融合。在广袤的亚欧大陆上,开扩出一条金色的路,绵延于世。

关键词:丝绸之路张骞玄奘文化交流

一、丝绸之路综述

19世纪80年代,一德国地理学家为绵亘在亚欧大陆上的这条交通大道命名为“丝绸之路”,主要用来称呼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交通道或商道;由于古代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产品即是丝绸,故以“丝绸”命名之。当然,亚欧大陆上各地的居民经由这些通道所展开的活动,远远不止丝绸贸易,也不仅仅限于经济活动,而是涉及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故“丝绸”实际上只是一个代称而已。

一般而言,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而在我国,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大陆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把丝绸之路分三段:第一段是从洛阳或者长安到敦煌;第二段是从敦煌到撒马尔罕;第三段是从撒马尔罕到地中海。这其实不是简单的一条路,而是一种交通的渠道,包括东西方之间的许多条道路。它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

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

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东渡,西天取经的玄奘,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路有关。他们进出入黄沙滚滚的大漠,历经几载,几经辗转才能返回故乡。有屈辱,有荣誉,更值得后人铭记的是他们曾在大漠中无法想象的经历。

二、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人

(一)张骞二次出使西域

虽然丝绸从先秦时期就开始西传了,但作为中西方大规模文化和经济交往象征的“丝绸之路”却是源于汉代张骞的出使西域。西汉初年,由于匈奴征服统一了西域的一些小国,称霸西域,不仅对汉王朝形成威胁,而且将西去的道路堵死。汉武帝决定派使臣出使大月氏(音:大肉支。春秋时驻牧河西、秦汉时被匈奴驱逐到今新疆西部及阿富汗地区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约大月氏联合夹击匈奴,打通西去的道路。派出的使节就是后来大名鼎鼎流芳百世的外交家、探险家张骞。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由于来回途中两次被匈奴扣押,历时十三年才逃回长安,虽然他的出使任务没有完成,但却积累了丰富的西域地理资料,并给汉武帝带回了西域诸国的新消息,使汉武帝原本联合大月氏打败匈奴的初衷改变为打通西域通道、扩大政治影响、加强商贸交往的外交策略。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抵达乌孙(今伊犁河上游地区),他的副使一直到达身毒(今印度北部)、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和安息(今伊朗北部)等国。由于张骞沿途馈赠给在当时只有麻布和兽皮可穿的西域君主以华贵轻薄的丝绸织物,使得这些国家对古老的东方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商人使者纷至沓来,中国和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往大大加强,并促进了沿途各地的经济繁荣。由于这条西去之路是因为丝绸而名噪天下,并且丝绸的身价在当时的西域的确可与黄金媲美,因此这条贯穿中西方的文化、贸易大道就被称为“丝绸之路”。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等国交往的大门,构建了汉与西方国家友好交往的桥梁,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对整个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不仅开拓了汉与西方诸国贸

易的“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使者;同时,也通过他的外交实践,第一次张扬起国与国之间平等、诚信交往的外交理念,为中国汉代繁荣昌盛和后世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骞在回国后的第二年去世。他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地区的联系。当时的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后来,这条出玉门关,经天山南北路,越过葱岭,到达中亚或者更远地方的通道,成了千古传颂的丝绸之路。

(二)玄奘西天取经

自西汉以来,到了唐朝的时候因对佛教的理解越来越深,各个教派也出现了一些不一致的地方,所以玄奘决定去印度学习,带回佛经自己翻译。到印度他学习梵语,学习佛法,造诣很高,印度的老师都认为他是所有的学生里最好的,就给了他一个讲坛,让他宣讲,18天没有人能把他辩倒。

从印度回来以后,玄奘受到了唐太宗的重视,让他做一个相当于今天的副部长的职位。但是他请辞了,他说我去西域18年带回来这么多的经文,只有我会梵文,如果我不翻译的话别人不会翻译,后来唐太宗给他建立一个藏经的地方。他自己除了翻译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创立了法相宗。

玄奘去过很多地方,花了5年的时间游历印度,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他回来后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在里面记述了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等许多情况,这本书对唐朝在西域的扩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本书对后来的印度也有很大影响。印度后来有的历史湮没了,反倒从《大唐西域记》里找回很多当时的资料。19世纪印度是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英国考古专家根据《大唐西域记》,找到了著名佛寺那烂陀寺的遗址,还有释迦牟尼的遗物等。根据玄奘的记述,找到孔雀王朝阿育王的遗迹。所以玄奘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也是很大的,在印度的国会里专门有描绘玄奘西行的画像。

三、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一)中国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影响

1.丝绸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据考古,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最早的丝织品。在这条横贯东西方的交通大动脉上,丝绸是中国当时对外的大宗产品之一,已成为当时东方强盛文明的象征。

2.茶叶和瓷器

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就包括茶叶,随后,传播到西亚及欧洲各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茶叶和瓷器,经由丝绸之路远销国外,是当时商贸的重要出口产品。

3.造纸术

纸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在造纸术传入该地域之前,印度的佛经写在树叶上,欧洲人当时将羊皮做纸称做羊皮纸。随着丝绸之路,纸制品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传播。

4.印刷术

印刷术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北宋时毕升的发展完善,最后生成活字印刷。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印刷术也是沿着丝路逐渐西传的技术之一,它有新疆经波斯、埃及传入欧洲。印刷术的西传,加速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它为文艺复兴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二)传入的西方文明对汉地的影响

1.佛教的传入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早在西汉末年就已传入中国。据推测,佛教是由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到新疆克孜尔,再到甘肃敦煌,然后传入中国内地。丝绸之路沿线留存下来的佛教石窟,如莫高窟很多都融入了东西方的艺术风格,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2.西方食物的传入

由西域传入中原的如哈密瓜、葡萄、核桃、胡萝卜、菠菜、马铃薯、石榴等为人们的餐桌提供了丰富的佳肴,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久远的发展也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中。

结语:曾经想过,在有生之年,重走一趟丝绸之路,重温那些古人经过的地方,探寻那些有着深深奥秘的文化遗址。耳际伴着声声的驼铃,寻找在大漠中经过的足迹。感受在遥远的两千年前行走在横贯亚欧大陆的这条大道上的深远和辽阔,领悟那些刚走出国门的使者的惊奇和欣喜。这条绵延在两千年称赞声中的商贸、外交大道,会一直传承下去。

(完整版)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当代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历史意义现实价值 正文: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的文化价值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古今历史文化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两次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 2.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理解设置西域都护的重要意义。 3.识读《丝绸之路线路图》,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培养识读历史地 4.图的基本技能,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历史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2.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展示带来的实物。 师:同学们可知道这些东西都产自哪儿吗?(生:西域) 师:很好,那它们是通过什么路来到中原的呢(生:丝绸之路) 师总结:很好,绵延数千里的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见证。那么,同学们肯定想知道丝绸之路到底是如何开通,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又和丝绸之路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一层神秘的面纱——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讲授新课 看看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提示) 一、我们首先来完成自主学部分,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怎么样拉! 提醒:1、张骞的骞子的写法 2、大肉氏——读音 过渡:虽然昔日繁华的丝绸治理已不复存在,但它留下了太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地方,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穿越到汉朝去重游丝绸之路吧。 一、重游丝路 1.陆上丝绸之路。 问:这条沟通欧亚大陆的路为什么叫丝绸之路?(课本62页小字)学生打答 过度:原来如此,现在我也想运一批丝绸到欧洲去,谁来告诉我应该怎么走?(说路线)课件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见课本第二目),并演示 教师:为来让同学们记住这条路快速记忆30秒,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展示记忆成果)2.海上丝绸之路 课件出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 教师讲述: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海上丝绸之路。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阳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浅析丝绸之路

浅析丝绸之路 摘要: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的起止点和文化的传播,浅析丝路在人类文明史上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丝绸之路;历史意义 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 一丝绸之路的由来 丝绸之路这个备受国际学术界关注的词汇并不是20世纪才出现的,它早在19 世纪就出现了,而且开始出现也不是英文而是德文。它是由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来的。德语叫“Seidenstraβe”,英语翻译为“Silk Road”。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术语不是偶然的,因为德语民族素有以主要货物命名“商贸之路”。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丝绸之路”因此得名。 二丝绸之路的起止点 [杨镰说:“大宛是丝绸之路或西域的起止点。”又说:“与大宛对应的、中原的丝绸古道起止点,一般认为是西安或洛阳。”但他认为应该是南阳,理由是“在中原的地名中,有另外一个‘宛’与之对应”。而南阳的别称就是“宛”。按照杨镰这个说法,丝绸之路的一端从西安或者洛阳延伸到了南阳,另一端却只到大宛、也就是现在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就终止了。此说大谬,而且有语病。一条路有起止点,“西域”是一个区域,何来起止点?实际上丝绸之路到中亚远未终止,大宛只是那条路上众多的中转站之一,把它看作丝绸之路的起止点是没有道理的。仅仅因为南阳别称“宛”,就把它看作与大宛对应的丝绸之路另一个起止点,自然也很荒唐。](戴问天2010)丝绸到达中亚以后,除一部分南下运往今天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及一部分销往西亚和非洲东北部外,大部分都继续西行,销往欧洲,其主要路线有南北两条。南边一条经波斯到地中海东岸的黎凡特,即现在的黎巴嫩、叙利亚一带,再通过海路运到罗马,在这个过程中得“地利”而垄断了中转贸易的波斯商人获利极丰。另一条路线先运抵黑海北岸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刻赤,再穿黑海,经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进入地中海,最后也到达罗马。只有在强大繁荣的罗马才能找到足够的市场,大宛、黎凡特和刻赤,作为消费市交流场远不能和罗马相比,它们都是丝绸之路上的中转站。 三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在政治方面,张骞通西域后,这一地区的地方政权相继遣使跟汉通好,汉也派使者互访,但由于匈奴不断骚扰、丝路沿线强盗横行,出于安全和加强对边陲控制的考虑,汉宣帝神爵二年( 公元前60 年) ,西汉在西域设置了直辖机构——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各项事务,这进一步加强了西汉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也增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自此,今新疆广阔地区直接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在政治上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丝路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遍布丝路两侧的大小绿洲城郭,

丝绸之路的起源(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书名:丝绸之路的起源(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书号:ISBN978-7-311-04662-0 定价94.00元 作者简介: 石云涛,男,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 师。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中国古代文学 和中西交通史。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讲 析》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内容简介: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主要收入的是1978年以来我国内陆欧亚诸方向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同时选择了部分国际欧亚学的经典名著,涉及区内众多民族、多种文化类别的语言、文字、风俗、宗教、生产和生活方式等内容及其相互影响,在研究方法和资料构建上独显欧亚视野的优势和特色。 该套丛书的出版宗旨是:使读者能够在欧亚这一视野下系统、全面地品读历史,审视文化传统的发生、发展和变迁,认识我们的历史文化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推动我国的民族史、宗教史、边疆史、断代史乃至中华文化传统等现代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进步。 系统出版这些成果,对于指导我们国家的发展实践和构建稳定的发展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其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对于我国的民族史、宗教史、边疆史、各断代史乃至中华文化传统等现代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启发和推动作用,也将意义深远。 通常意义上的丝绸之路,指东起渭水流域,向中国内地延伸的贯通欧亚大陆的古代交通道路。有时随着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特别是都城的迁移,丝绸之路的东端会改变为其他地方,比如东汉时洛阳,就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这条道路绵亘数千里,两千多年间是中西交通的大动脉,它不仅是贸易路,也是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道路,对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作用。本书探讨了丝绸之路经历的创辟和开拓两个阶段,始终把中外交通的开辟和文化交流的开展与 “人”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上编讲述汉代以前丝绸之路的创辟,下编讲述汉代

2021高考语文一轮习题:阅读突破 第一章 专题三 单文精练二 丝绸之路文明(含解析)

单文精练二丝绸之路文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亚欧大陆的文明之路。这条道路在空间上的地理坐标是复杂的,可以是陆地、海洋,也可以是大漠、草原;关于起始端点的表述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可以是两个不同的大陆,也可以是同一个大陆的东亚、南亚、中亚或西亚,或是具体的国家。从时间上看,在张骞开通西域这一标志性的节点之前,丝绸之路上的欧亚文明交汇已然存在,而且这种不同种族、地域之间的文明对话,似乎是一条永恒的时光之河,历经数千年延续至今而奔流不息。按照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的观点,“从文化—历史的观点看,这是连接地球上存在过的各民族和各大陆的最重要的纽带”。 丝绸之路文明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拥有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政治、经济、文化在不同层面发挥着主导、引领的作用,因此,这一文明具有深厚的内涵。它可以体现为举足轻重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如汉朝开通西域与对匈奴的战争、大唐对突厥的战争。它也可以视为早期“全球化”的经贸之路,丝绸把中国农民的桑蚕养殖、丝绸生产与中亚、西亚商人的物流运输等以市场的形式链接起来,现代自由主义的经济方式在这条经济带上起到了主导作用。与政治、经济活动相比,丝绸之路的文化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发展具有更重要的价值。如佛教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扎根开花完成了异域宗教思想的首次中国化。唐初唐太宗明确提出要把源自西域的燕乐,与汉民族的传统雅乐一并纳入宫廷音乐,朝野莫不为之风靡。在唐王朝的广阔疆域里,这种多样性、包容性的国家文化政策的实施,把中华文明推向了新的境界。 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国文化地理空间不停滞的运动和延展。黑格尔曾经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等角度提出,中华文明是一种相对封闭、静止、缺少变化的文明形态,这一观点似乎是简单或偏颇的。从丝绸之路的研究看,中华文明在运动形态和内在规律上都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如果把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作为一座分水岭,之前是中国本土文明的内在碰撞与交融,华夏与夷狄戎蛮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了民族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融合。之后,中华文明的历史演化进程由于外来新的文化元素的加入而变得更加活跃和精彩。丝绸之

丝绸之路论文2

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丝 路 论 文 指导老师:唐小兵 学生姓名:李晓静 专业:经济新闻学 学号: 2 0 1 1 1 0 4 0 6 6 班级:新闻 2 0 0 9 -(1)班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是为我国西部发展奠定了基础。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我国当代西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明经济意义

路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变迁

陆上丝绸之路是原来将亚欧大陆连接的一条历史要道,它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和公元1世纪之间,直至15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道路本由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古罗马帝国。起初它是没有命名的,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时,大家就接受了这个称呼。 (上图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总图) 丝绸之路的兴起: 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于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在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曰趋频繁。 丝绸之路的繁盛: 丝绸之路在唐代进入了鼎盛时期,在丝绸之路东段,大漠南北与西域各国,修了很多支线通丝绸之路。大食、东罗马帝国也不断派使节到长安与中国相通。敦煌、阳关、玉门这些地方,成了当时“陆地上的海市”。唐朝贞观年间,中国僧侣游历印度的东道,并详细记载了从河西,经青海,由西藏进入尼泊尔的具体路线。玄奘就是其中的一位,从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宜穈、麦,有粳稻,出蒲萄、石榴,多梨、柰、桃、杏。土产黄金、铜、铁、铅、锡。气序和,风俗质。文字取则印度,粗有改变。管弦伎乐,特善诸国。服饰锦褐,断发巾帽。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这就可以展现出丝绸之路的诸国 经济繁盛的大概了。 丝绸之路的没落: 海运的兴起,曾经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在宋代以后逐渐没落。由于西域的风沙化,导致当地的特产不再丰富,饥荒也变得逐渐的频繁起来,再加上战乱等多种因素导致丝绸之路从此不复存在。 本文资料节选自知乎,百度知道,百度百科 丝绸之路图片 玄 奘西行图:东 京国立 博 物 馆 藏 大唐西域记 玄奘著

丝绸之路的意义

《丝绸之路的意义》 总结归纳精选(1): 丝绸之路的好处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用心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就应很好地加以利用。 总结归纳精选(2): 丝绸之路的好处 商品交流 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 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礼貌象征。丝绸不仅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由于西传至君士坦丁堡的丝绸和瓷器价格奇高,令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乃至东亚是一个物产丰盈的富裕地区。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献。这种珍重的商品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当青金石流传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为佛教七宝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远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取。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 、香料、饰品首饰。 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技术西传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刚经》就发现于敦煌。造纸术以前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这种技术似乎只有东亚及南亚部分国家才有发达的造纸工业。随著丝绸之路的开辟,纸制品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人们已在在楼兰遗迹的考古发现了2世纪的古纸。而中亚地区虽然也是用纸,但没有发现造纸工业 的证据。很多人认为造纸术的西传为欧洲及中亚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而最初这场变革却是残酷的:唐朝与新兴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亚的势力摩擦不断。在对中亚政治格局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怛罗斯战役中,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西域地区沙漠密布,各国的繁荣与水往往是脱不开关联的。天山与昆仑山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补给水源之一。然而收集这些雪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后积聚在山脚的水很短时刻就会被蒸发或渗入地下。自汉朝派遣军队囤积在西域发展农业时,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被同样需要水源的军人使用在西域,并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早先西域地区坎儿井技术究竟是由中国还是波斯传入西域一向事件有争议的问题。但是井渠技术和穿井法被证实是用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3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西游记视频展示)。刚才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二、丝绸之路的开辟 【问题】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汉,张骞) 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幻灯)。他告别当时的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录像)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线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请看地图。 三、丝绸之路的线路 (幻灯)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请找到丝路的起点。 【问题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长安) 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当时汉朝的都城,就像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的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组成商队,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之后分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出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西域、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南路从阳关出发(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经过西域、中亚,到达罗马和阿拉伯国家,再到欧洲;南路的另一路则是到达印度。《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走的就是南道中的这条道路。

《丝绸之路》读书笔记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即刻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热烈响应。这不仅是现实的需要,更是文化的吸引。 丝绸之路这个以和平、繁荣为内涵的历史概念与中国未来全球化发展的关系,中国在丝绸之路中占有什么位置,都可以在刘迎胜教授的新书《丝绸之路》中找到答案。 丝绸之路起源于各人类文明中心之间的相互吸引。这是《丝绸之路》一书开宗明义的一句话。四大文明古国即古代中国、印度、巴比伦和埃及,散布于亚、非大陆,地理位置的排列,决定了古代文明中心之间的交流主要是东西人类文化之间的交流。这是丝绸之路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不同文明的人们征服巨山大川,克服天然的、地理的巨大障碍,建立了联系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如同丝绸的璀璨斑斓一样,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史上光彩夺目,绚烂辉煌。 丝绸是华夏祖先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这种源于农耕文明的丝织物,由于其轻软、耐用的特性,对于欧亚大陆上的游牧民族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这是丝绸西传的物理特性。随着我们祖先丝织技术的进步,丝绸象征着华美、尊贵、富有,中世纪欧亚大陆乃至欧洲的贵族对丝绸产生迷恋甚至膜拜,这是丝绸西传的文化特性。丝绸因其物质的、文化的特性,成为沟通东西文明的纽带和媒介。东西方之间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之间,以丝绸为介质,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横贯数万里的地理区间内,相互进行着交通往来和文明交融。时至今日,生活在这个世界相当多的人们仍然享受着丝路文明带来的福荫。 既然丝绸之路是联系、沟通东西方的通道,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就会走自己最适合的通道,因而丝绸之路犹如沟通东西文明的血管,有很多条,但主要的也就是两条大动脉:陆路和海路,也就是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由此构成本书的两个组成部分,上篇为草原丝绸之路,下篇为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书是刘迎胜关于丝绸之路学术研究和科学考察的成果,由此构成本书最突出的特色。作者早年师从蒙元史大家韩儒林先生,通晓十几种语言,包括欧亚大陆的古代语言,在蒙元史、中外关系史、内陆亚洲及中国伊斯兰文化研究领域,取得了国际学界公认的学术成就。这本书作为学术大家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和科学考察的结晶,其权威性、前沿性在丝绸之路主题图书中独树一帜。书中,作者实地考察与文献记录相结合的论述随处可见,有着很强的现场感,更不用说订正传说中以讹传讹的谬误了。无论是草原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元素无处不在,中国始终是丝路的主角,中国古代文献的记录是最为丰富的,成于中国知名学者的著作也最具参考价值。 丝绸之路是不同文明相互吸引的产物,从古至今,丝绸之路一直衔接着中国梦与世界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古老的丝绸之路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中华文明必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文化价值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文化价值 摘要: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贫通道,千百年过后,她依然是中国人民和中亚、西亚、东南亚以及欧洲、非洲、美洲等地区人民往来的历史见证。这种以经济为中心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不仅丰富了丝路沿线各个民族、国家的物质生活,还汁社会结构和文化进步产生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化意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中国古丝道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西至地中海东岸,在中国境内经过陕西、宵海、宁夏、甘肃、新疆等省,这条通往西方国际的丝路凿空史前将沿途的各个国家联系起来,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丰富了沿途各个国家的物质、文化生活,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一、丝绷之路在历史上的物质文化意义 (一)丝绸的外传。 据考古发现,在中亚、西亚地区都有丝绸出土,可以证明早在公元5世纪丝绸已经越过帕米尔高原传入印度和波斯。西汉以后,丝绸开始成为这条贸易之路上的大宗商品。丝绸作为一种生活品或艺术品为西方社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首先,丝绸的传播推动了东南亚地

区一些民族文明程度的进步。此时,东南亚各国还出现了诸如绢画、刺绣、绢扇等以丝绸为原材料的精美工艺品……可见,丝绸对外的广泛传播极大丰富和美化了海外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文明的进步[1]。其次,中国丝绸的外传促进了部分地区和国家纺织业的发展。据西方学者推断:中国的养蚕技术应该是四、五世纪时传人西方的。世界上能从事养蚕的国家有四五十个,而他们最初的家蚕饲养技术或多或少都得益于中国,而且许多国家纺织业所需的生丝主要来源于中国。再次,丝绸的外传,促进了我国丝织业和民族工业的发展。我国丝绸在海外的广泛传播使丝绸成为风靡世界的消费品,极大地刺激了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和繁荣,并为后来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以及民族工业的勃兴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中国的食品、香料、药材以及部分器物传向西方。 据记载:“元狩元年,博望侯张赛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邓竹、杖。”汉朝初通西域,中国即有丝绸、漆器和铁器等输出;唐朝时,瓷器成为丝路上重要的输出物产;宋元时期,瓷器外销十分多,同时茶叶也成为重要的输出品。此外,如黄连、肉桂、生姜、土伏菩等药品,以及无患子、桑树、马鞍、铜合金等,在不同时期以各种途径西传。瓷器在当时也是中国重要的输出品,从现存的阿拉伯文献中可以发现许多关于中国瓷器的记载,东南亚、印度、中亚、非洲等地都有中国瓷器的踪影。还有一种重要的箱出品就是茶叶[2]。北宋时,茶叶成为政府的专卖产品。中国茶叶传到西方,主要是通过北方草原民族。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中国与西方来往加深,茶叶大量出口,饮茶也成为西

路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变迁

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变迁 陆上丝绸之路是原来将亚欧大陆连接的一条历史要道,它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和公元1世纪之间,直至15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道路本由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古罗马帝国。起初它是没有命名的,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时,大家就接受了这个称呼。 (上图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总图) 丝绸之路的兴起: 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 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 138年,张骞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于途中 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设法 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 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 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在张 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 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 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曰趋频繁。 丝绸之路的繁盛: 丝绸之路在唐代进入了鼎盛时期,在丝绸之路 东段,大漠南北与西域各国,修了很多支线通丝绸 之路。大食、东罗马帝国也不断派使节到长安与中 国相通。敦煌、阳关、玉门这些地方,成了当时“陆 地上的海市”。唐朝贞观年间,中国僧侣游历印度 的东道,并详细记载了从河西,经青海,由西藏进 入尼泊尔的具体路线。玄奘就是其中的一位,从玄 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宜穈、麦,有粳稻, 出蒲萄、石榴,多梨、柰、桃、杏。土产黄金、 铜、玄奘西行图: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丝绸之路与经济发展

丝绸之路与经济发展 摘要: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在历史上,以丝绸为代表的丰饶的中华物产,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艺术民俗等等,曾经沿着这条大道通过精明的阿拉伯商人不断地流传到了中亚、西亚乃至更远的欧洲。 商人们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丝绸、贵重金属、玉器以及其他商品的贸易;艺人和工匠们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启发下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外交使节通过丝绸之路寻求政治联盟和传播宗教信仰。 从汉朝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唐朝阿拉伯使节抵达长安,中阿建交开始,直到如今,许多个世纪以来,丝绸之路对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丝绸之路曾经的的衰败原因令人深思,而它在现代的复苏则让人振奋。在新时代的契机下,中国与中亚其他国家关系在商贸、文化、政治方面展开广泛的交流合作,巩固与发展了紧密团结的友好关系,也带动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丝绸之路在新时期焕发蓬勃生机!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发展 “丝绸之路”这个词汇它早在19 世纪就出现了,而且开始出现也不是英文而是德文。它是由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来的。德语叫“Seidenstraβe”,英语翻译为“Silk Road”。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术语不是偶然的,因为德语民族素有以主要货物命名“商贸之路”。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丝绸之路”因此得名。在本篇论文中将从经济文化等相关方面介绍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形成 1.1 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起源 早在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中国商人就已经出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购买产自现新疆地区的和田玉石,同时出售海贝等沿海特产,同中亚地区进行小规模贸易往来。紧接着,良种马及其他适合长距离运输的动物(比如耐旱耐劳的单峰驼)等开始不断被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与旅游课程论文: 人们所使用,使得大规模的贸易文化交流成为可能。另外,欧亚大陆的腹地,在古代中国被统称西域的地区,当时还是广阔的草原和肥沃的土地,这样一来商队、旅队可以在补给方便的基础上进行持久而路途遥远的旅行。 在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经存在了相当规模的对外贸易交流,中国人一度用胡人来统称包括阿拉伯人在内的西域人,随着公元前5世纪左右河西走廊的开辟,中国对西方的商贸交流开始扩大,西域地区出现了龟兹、安息等国家。而当时的欧洲国家开始用“赛里斯”(Seres,源自希腊语言“丝”,从汉语“丝”的音转化的“Ser”。)来称呼东方的神秘国度---中国。这种小规模的贸易交流说明,早在汉朝以前东西方之间通过西域各国已有经过各种方式进行持续长时间的贸易往来。 1.2丝绸之路形成的政治条件

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丝绸之路上,也流传着许多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佳话和传说。 说到丝绸之路,人们自然首先会想到中国丝绸的西传。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丝绸就已经大量转运到了西方世界。在古代罗马,丝绸制的服装成为当时贵族们的高雅时髦装束。因为来自遥远的东方,所以造价昂贵,罗马为了进口丝绸,流失了大量黄金。我们今天在雅典卫城巴台农神庙的女神像身上,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收藏的酒神巴克科斯的女祭司像上,都可以看到希腊罗马时代的人们所穿着的丝绸服装,轻柔飘逸,露体动人。丝绸服装的追求已经到了奢侈浪费和伤风败俗的地步,使得罗马元老院多次下令,禁止穿用丝织服装,但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物质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中国奉献给西方世界以精美实用的丝绸,欧亚各国人民也同样回报了各种中国的需求品。 我们今天所常见的一些植物,并非都是中国的土产,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批带有“胡”字的植物,如胡桃、胡瓜、胡葱、胡荽、胡椒、胡桐泪、胡罗卜等等,十有八九是来自西方。而且,古代文献中往往把这些植物的移植中国,归功于第一位中西交通的美好使者——张骞。实际上,现在可以确指为张骞带回来的物产,只有苜蓿和葡萄,前者原产伊朗高原西北的米底亚(Media),后者是西亚和埃及最早人工栽培的一种植物。 汉初以来,西来的不仅仅有植物,还有罗马的玻璃器、西域的乐舞、杂技,到了东汉末年,史书记载:“灵帝(167-189年在位)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续汉书五行志》) 从魏晋到隋唐,随着属于伊朗文化系统的粟特人的大批迁入中国,西亚、中亚的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等等,大量传入中国。 在物质文化交流的同时,自古而来,通过丝绸之路的精神文化交流也在不断地进行。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早在西汉末年就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已经深入民心,并且由中国的高僧创立了中国化的宗派。特别是沿着丝绸之路留存下来的佛教石窟,著名的如龟兹的克孜尔、吐鲁番柏孜克里克、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武威天梯山、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等,这些石窟大多融会了东西方的艺术风格,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它们连成一串宝珠,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产。 从魏晋到隋唐,西亚的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也先后传入中国,都产生过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对而言,在宋元之前,中国思想的西传远远不如她所接受的那样多,但中国物产和技术的西传却是难以统计的,造纸、印刷、漆器、瓷器、火药、指南针等等的西传,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直到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到来,才将中国思想文化大规模地介绍到西方,同时也开启了西方近代文明进入中国的时代。 丝绸之路的道路漫长而久远,而且无始无终。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也曾经是被战争铁蹄践踏过的道路。今天,人们已经忘却昔日曾经有过的苦难,而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连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对于中国人民来讲,今天的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奋进之路,是通向二十一世纪的光明之路。

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教师在对话中点拨: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走进中国之路

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走进中国之路 2015年04月20日09:40:13 来源:人民政协报作者:刘庆柱 □演讲人:刘庆柱 ■演讲人简介: 刘庆柱先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历史学部主任、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先后参加并主持秦都咸阳遗址、西汉十一陵、关中唐十八陵、秦汉栎阳城遗址、西汉杜陵陵园遗址、汉长安城遗址、秦阿房宫遗址等考古勘探、发掘。已出版专著十多部,发表论文逾300篇。 ■编者按: “一带一路”,描绘着新时代丝绸之路的美好图景。历史悠悠,回望古代丝绸之路,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好似一座历史文化宝库,需要不断去认识研究。在刘庆柱先生的讲述中,通过多年来新疆等地区的考古发现和成果,丝绸之路灿烂的历史风貌得以清晰展示出来。 ■精彩阅读: □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官方鉴于西域36国希望与西汉王朝加强友好关系的愿望,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一条“政治之路”、“外交之路”、“和合之路”。

□中古时代及其以后,随着欧亚大陆丝绸之路的衰落,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了其最为繁盛时代。唐、宋、元时代,尤其是宋元时代,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作用。 □当丝绸之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时,强调的是“丝绸之路起点———长安”,也就是说“丝绸之路”首先是从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长安走向世界,其次是世界走向中国。 丝绸之路认知前言: 以“丝绸”命名古代世界的“道路”———“丝绸之路”,是早在19世纪后半叶,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也就是现在一般所说的“沙漠(或称“绿洲”)丝绸之路”,除了“沙漠丝绸之路”之外,现在还有“草原丝绸之路”、“西南(或称“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 现在简单介绍这四条丝绸之路,首先是“沙漠丝绸之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丝绸之路。它开始于西汉时代,兴盛于汉唐时代,2014年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现在笼统地说,丝绸之路自陕西西安经甘肃、新疆,出境后经中亚、西亚至南欧意大利威尼斯,东西直线距离7000公里,而在中国境内就长达4000公里。 第二是“草原丝绸之路”,这是一条中国古代与中亚、西亚、欧洲及东北亚的文化交流之路,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草原丝绸之路是欧亚草原人们因其“逐水草”生业活动特点而形成,在其早期主要是一条“文化交流”与“传播”之路。如西亚地中海的小麦、牛羊、车辆、金属冶铸等东传至东亚;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早在公元前三千纪末就西进至新疆哈密一带。中晚期的草原丝绸之路民间商贸活动越来越多,相应的文化交流(包括宗教传播等)也大量增加,如内蒙古、宁夏、山西、河北、辽宁等地贵族墓葬中考古发现的波斯萨珊朝银币、拜占庭金币、金冠饰、鎏金银器(有萨珊、粟特、突厥银器)等,罗马、萨珊和伊斯兰玻璃器等。 第三是“西南丝绸之路”,这是一条中国古代与南亚、西亚的商贸之路,但是这种商贸

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影响 实际上,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方和西方国家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道路的一个代名词。 从秦汉时期开通海上丝绸之路之后的两千多年中,这一通道一直是连接东西的交通要道,也是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往的重要渠道。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海洋贸易的主要通道。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中国产品历来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东西方贸易,其进出口商品结构因时而变。唐代以前,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丝绸和黄金。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珠玑、翠羽、犀角、象牙、玳瑁、琉璃、玻璃、玛瑙及各种宝石等奢侈品。唐代以后,陶瓷受到海外市场青睐,成为丝绸之外另一种主要的输出商品。明末,茶叶传入欧洲,成为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进口商品除了传统的南洋诸地土特产外,增加了西洋货物如毛织品、棉织品、钟表、香水、皮毛、金属等。东西方各国正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等渠道进行经贸交往,丰富彼此间的经济生活,分享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 其次,“海上丝路”还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如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字艺术、宗教信仰、礼仪服饰等向韩日的传播,主要就是通过“东方海上丝路”实现的。而高丽乐、天竺乐也是通过“海上丝路”进入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更是通过“陆海丝路”得到广泛传播。同样,西方文化特别是宗教也是通过“海陆丝路”影响着中国的。隋唐时期,日本通过“东方海上丝路”向唐正式派出19次每次约400人的遣唐使团来华学习、交流;新罗国与唐朝的关系更为密切,据统计,新罗国以各种名义向唐派出使节126次,唐向新罗国派使节34次。明代郑和从西洋返回时,许多国家都派使者甚至皇帝本人,乘郑和宝船并带来特产珍奇,返程时又带回更多的“礼物”。他们与我国保持了长期友好联系和贸易往来。 总之,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沿线各国在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商贸之路”,也是各国文明交流的“文化交流之路”,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的共同繁荣与发展,符合沿线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 1/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