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3
《我国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分析》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民生性财政支出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深入分析我国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并探讨其内在机制及政策建议。
二、我国民生性财政支出的现状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不断加大民生性财政支出力度。
这些支出主要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住房等方面的投入。
通过这些支出的增加,政府旨在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
三、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一)教育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
我国政府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在教育资源获取上的差距。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教育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
因此,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对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二)医疗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医疗保障是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重要手段。
我国政府通过增加医疗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医疗水平,有助于减轻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然而,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城乡居民在获取医疗服务上仍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加大医疗投入,特别是提高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水平,对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积极作用。
(三)其他民生性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除了教育、医疗外,其他民生性支出如社会保障、就业、住房等也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影响。
这些支出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
同时,这些支出的投入方向和政策导向也会对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产生一定影响。
四、政策建议针对我国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 继续加大民生性财政支出力度,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投入,以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缩小收入差距。
我国财政转移性支出的结构分析及其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的影响[摘要]本文首先对我国转移性支出的规模和结构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转移性支出结构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行了影响性实证分析。
得出了以下结论:我国转移性支出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结构上而言,都亟需得到发展改善;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可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但作用并不十分明显;财政补贴支出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较大,但由于我国政策性补贴支出投入力度的不断减小,其作用力被削弱。
[关键词]转移性支出;收入分配;城乡差异1前言公共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用于购买为了执行各种政府职能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政府按照一定的方式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转移给居民、企业和其他受益者时所形成的财政支出。
我国财政转移性支出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税式支出(本文未考虑该项)、债务付息支出等。
其中,税式支出并未在公共财政预算中体现,目前为止并未形成完全科学规范的税式支出制度。
2我国转移性支出发展现状分析2.1转移性支出发展规模及速度分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活动范围及职能的扩大,都要求财政支出绝对额的增加。
从历年数据来看,我国的财政支出绝对总额是持续上升的。
财政支出总量从1978年的1122.09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40212.10亿元,后者是前者的125倍。
我国转移性支出的绝对量也由1978年的30.05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7482.91亿元,增长了581倍还多。
一般而言,一国若转移性支出所占比例较大,则表明财政支出目标可能更加倾向于平等这一价值取向。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落后,大量财政资金投向一些国家公共基礎设施建设等,转移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份额要远远低于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从图1可知,转移性支出的变动轨迹从1978年开始经过一段曲折上升后,至1985年达到最大值41.89%,之后进入到一段曲折下降后,在1994年到了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22.01%,然后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增长期,持续到1998年回升至36.99%,在经过一段平稳期之后开始持续下降,一直到2006年至今这一比重稳定在12%左右。
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摘要:财政支出是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福利而进行的支出活动。
城乡收入差距是指城市和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异。
本文旨在研究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政策对于缩小收入差距的实际效果。
1. 引言城乡收入差距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财政支出作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潜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能力。
从公平与效率的角度来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2. 财政支出对农村收入的影响2.1 教育支出教育被视为提高个人技能和素质的重要途径,对农村居民的收入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农村教育资源和改善教育设施,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2.2 医疗支出财政支出用于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可降低农村居民因疾病导致的贫困风险,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健康属于人类基本权益,在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其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的提升。
2.3 基础设施建设支出财政支出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电力、通信等,可以降低农村交通和通讯成本,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产品的流通。
这将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商机和工作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3. 财政支出对城市收入的影响3.1 教育支出教育对城市居民的收入也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城市教育资源和改善教育质量,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从而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和薪资水平。
3.2 社会保障支出财政支出用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可提供社会安全网,降低城市居民因风险而导致的收入下降风险。
这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安全感。
3.3 基础设施建设支出财政支出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通信、水利等,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和工作效率。
更好的基础设施将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商业机会和就业机会,从而增加他们的收入水平。
财政支出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作者:闫洁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4年第10期摘要: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进行,市场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主体。
既定的市场竞争机制造成初次分配的格局很难被改变,调节居民收入差距还必须依靠二次分配来实现。
本文采用1980-2012年的财政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两个角度实证分析财政支出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本文发现:我国财政支出对于扩大收入差距有正效应,但是我国财政转移性支出对于收入差距有抑制作用,同时由于1994年的财税体制改革造成1995年发生突变,在1995年之前我国财政转移性支出还是有利于收入差距的缩小,但在1995年之后却变成了促进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本文研究成果的创新之处。
关键词:财政支出收入差距基尼系数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迅速增加,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由市场机制决定的初次分配的格局很难改变,收入差距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来实现(张万强,2009)。
而收入再分配的手段主要有两个,即征收个人所得税和财政支出调节。
但是在我国,由于个人税收在财政收入的比重较低,征管漏洞很多,同时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的对象多是工资性收入,对其他收入很难征税,所以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十分有限(陈焱,2012)显然,调节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主要应通过收入在分配中的财政支出这一手段。
因此,在我国财政支出是否对缩小收入差距有积极作用就成为一个具有非常重要现实意义的命题。
纵观已有的研究,对我国转移性支出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
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方认为增加财政支出可以起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另一方认为增加财政支出可以起到扩大了收入分配差距。
寇铁军、金双华(2002)、张惠玲(2007)与郑凌凌等(2010)采用不同的实证方法,分析发现财政支出与收入分配差距的负相关关系,并指出财政支出具有减小基尼系数的作用。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通过对中国2007-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教育、农林水务和社会保障类财政支出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财政医疗支出则扩大了中西部收入差距。
因此,通过财政手段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一方面不断加大对教育、农林水务、社会保障类支出规模,另一方面应将医疗支出方向更多倾向农村。
标签:支出结构;收入差距;省级面板数据doi:10.19311/ki.1672 3198.2016.22.0551 引言与文献综述自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经济活力不断被激发,经济总量规模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成果的分配不均的趋势也越来越显著。
测度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城乡收入比例同比也从2.57提高到2007年的3.33,2013年下降到3.03。
“基尼系数”已经连续多年处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以上。
2014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469,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已属于较高水平。
考虑到部分群体存在的隐性收入和财产收入,中国的基尼系数应该还会更高。
贫富差距过大已成为我国一大社会问题,必须予以重视,否则不仅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还会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研究政府该如何通过财政手段调整社会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个人禀赋或者自然条件等因素,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是难以避免的。
财政是政府调节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
旧福利经济学派认为:社会福利不仅与收入总额有关,还取决于其分配是否平等。
即要最大化社会福利,在追求收入增长的同时还应注重公平分配。
凯恩斯在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当社会收入分配过于悬殊,会抑制社会的总需求,原因在于少部分富人掌握大部分社会财富,而他们的消费倾向较低。
因此,为刺激社会总需求,保障经济持续增长,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来调控社会财富分配。
国内许多学者也对中国的财政支出和收入分配做了相关的研究,他们大多已经通过实证论证了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能有效调节居民收入分配。
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效应研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据着我国人口的相当比例。
然而,由于历史、区域和政策等原因,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距。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行支农政策,通过财政支出来改善农民的收入状况。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
首先,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村地区的经济相对较为落后,农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财政支农支出可以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建设、农村教育和医疗等领域,有助于提高农村生产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例如,通过农田水利建设,可以增加农田灌溉面积,提高农作物产量,进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其次,财政支农支出可以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
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较为落后,农民的收入水平远低于城市居民。
财政支农支出可以通过提高农民收入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例如,通过提供农村就业机会,加大农村产业扶持力度,可以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减少城乡收入差距。
同时,财政支农支出也可以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的生活差距。
然而,财政支农支出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财政支农支出的效率可能不高。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相对较为落后,农民的素质和技能相对较低,可能导致财政支农支出的效果不佳。
其次,财政支农支出可能存在着腐败和浪费的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的管理相对滞后,一些财政支农资金可能会被滥用,或者被不法分子侵吞。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财政支农支出的监管,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和透明度。
总之,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有着积极的影响效应。
财政支农支出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然而,财政支农支出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如效率不高和腐败浪费等。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财政支农支出的管理和监管,以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实现更好的效果。
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提升,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效应研究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城乡差距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在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地区的财政支出。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
中国的财政支出主要包括直接投入农业和农村地区、农业补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
这些支出的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通过提供补贴和资金支持,政府鼓励农民增加农业投入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从而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财政支出对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财政支出可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如农田灌溉系统和农村公路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从而促进农民增加农业投入并增加农产品产量。
财政支出可以提供农业补贴和资金支持,帮助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和改善生产条件。
这些补贴和支持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销售收入,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财政支出还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政府可以鼓励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并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并非完全正面。
一方面,财政支出对农业的投入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财政支出也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一些地方政府倾向于将财政支出用于城市建设和发展,而忽视农村地区的发展需求,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一些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市场不发达等原因,农产品销售困难,财政支出难以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效应研究引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区差异,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存在,并且难以消除。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国政府一直将财政支农作为重要政策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
一、财政支农政策的背景和意义1. 财政支农的背景中国农村经济长期以来受到农民收入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的制约,与城市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了一系列财政支农政策,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2. 财政支农的意义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改善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民转移就业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通过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可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均衡。
2. 财政支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财政支农政策可以引导农民将土地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向农村非农经济领域转移。
通过投入支持农村产业升级、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产品加工等,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
3. 财政支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财政支农政策可以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如农村道路、水利设施、农村电网等。
这些设施的改善,可以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
4. 财政支农对农民素质的提高财政支农政策可以用于提高农村教育和卫生条件。
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可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劳动力技能水平,从而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
三、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影响效应1. 正面影响财政支农支出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这有利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增进社会和谐稳定。
2. 负面影响财政支农支出可能存在资源浪费和政府财政负担加重的问题。
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管和管理,这些支出可能会被滥用或浪费,导致财政资源浪费。
财政支出对缩小我国城乡差距的影响提要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政府提出的一项十分重大的战略决策。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社会存在着很多不和谐因素,收入差距、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没有变小,反而越来越大。
财政支出在差距的形成中是不是也有一定的责任呢?怎样才能让农民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呢?一、我国城乡差距的表现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差距也在逐步扩大。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1979~1985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率先推行,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78年的2.57:1缩小为1985年的1.8:1;1986~1994年随着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城市居民收入明显增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扩大,1994年升到2.86:1,超过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1995年以后由于农产品涨价,农民收入增多,城乡差距缩小。
但1997年后城乡差距再次连年明显扩大,2001为2.9:1,2002年为3.11:1,2003年进一步扩大到3.23:1,2004年在国家采取多种惠农措施的情况下,城乡差距才维持在3.21:1,如果把城市居民收入中的非货币因素,如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种社会福利考虑在内,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能更高。
(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不断扩大。
由于收入差距带来的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也不断扩大。
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来看,1978年城镇居民是农村居民的 2.9倍,到1985年这一比例缩小到2.3倍,随后呈逐步扩大之势,1994年扩大到3.5倍,1999年达到3.53倍,高于改革初期1978年的水平,2000~2001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达3.6倍。
严格来说,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具有不可比性。
只要城镇居民个人愿意,他的可支配收入完全可以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但对于农民来说,他的人均纯收入必须扣除下一年的生产性支出,大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左右,除此之外的收入才可能是他用于消费的部分。
现代商贸工业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徐鹏程(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摘要:通过对中国2007 —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教育、农林水务和社会保障类财政支出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财政医疗支出则扩大了中西部收入差距。
因此,通过财政手段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一方面不断加大对教育、农林水务、社会保障类支出规模,另一方面应将医疗支出方向更多倾向农村。
关键词:支出结构;收入差距;省级面板数据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9311/ki. 1672-3198. 2016. 22. 0551引言与文献综述自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经济活力不断被激发,经济总纛规模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经济 发展成果的分配不均的趋势也越来越显箸9测度城乡 收入分配差距的城乡收入比例同比也从2. 57提高到 2007年的3.33,2013年下降到3.03。
“基尼系数”B经连续多年处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以上。
2014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 469,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已属于较高水乎。
考虑到部分群体存在的隐性收入和财 产收入,中国的基尼系数应该还会更高。
贫富差距过大已成为我国一大社会问题,必须予以重视,否则不仅 影响我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研究政府该如何通过财政手段调整社会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个人禀赋或者自然条件等因素,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是难以避免的《财政是政 府调节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
旧福利经济学派认为:社会福利不仅与收入总额有关,还取决于其分配是 否平等a即要最大化社会福利,在追求收入增长的同时还应注重公平分配。
凯恩斯在其代表作《就业、利息 和货币通论》中指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当社会 收入分配过于悬殊,会抑制社会的总需求,原因在于少 部分富人掌握大部分社会财富,而他们的消费倾向较低。
因此,为刺激社会总需求,保障经济持续增长,政 府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来调控社会财富分配。
国内许多学者也对中国的财政支出和收入分配做 了相关的研究,他们大多已经通过实证论证了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能有效调节居民收入分配。
寇铁军,金 双华(2002)将财政支出分为福利支出和非福利支出,其中影响社会公平的为福利支出,并通过实证发现,财 政福利支出和基尼系数有着显著的负相关。
说明财政 福利支出是显著改善了社会公平。
然后,进一步分析公共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对收入分配的作用,结果 表明,这两类财政支出都能降低收入分配差距。
孙文 祥、张志超(2004)的研究发现,地方财政支出效应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而中央财政支出效座则表现为改善社会公平,从结构看,文教、科学、卫生类财政支出能同 时达到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两个目标。
2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本文利用省级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由于 我国在2007年对财政收支科目进行了调整,2007年后 的部分财政支出项目内容和统计口径有所变动,与 2007年前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因此我们选取的数据 为2007年至2013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为消除异 方差,本文对所有数据取对数。
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以下面板数据模型:lnuri,t=bi十b2lnedui,t十b3lnseci,i t十b4lnmedi,t十b5lnargi,t+叫十 vt+e!,t在上述回归方程中,i和t分别表示第i个省份和 第t(t=2009,2008……2013)年,被解释变量u r表示城 乡收入差距,用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之比得出。
对于解释变量,本文选用 了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和支农支出 作为体现我國财政支出结构的指标。
在下文的分析过 程中,分别以edu,sec,m ed和arg来表ZK各项财政支出,我们研究的重点是通过面板模型分析各项财政支出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得出的系数为正则说明该项财政支出会扩大差距,系数为负则表示该项支出能抑制收入差距扩大,应继续加大这项财政支出的规模。
3估计结果和实证分析对于面板検型估计方法是米用固定效应还是随机 效应,需要通过Hausman检验确定应该选取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
根据上述设定的模型,运用 stata对相关数据进行回归,考虑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別较大,地区政府的政策选择存在差异,我们分 别对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四个样本进行估计,得到结 果如表1所ZK。
作者简介:徐鹏程(1990 —),男,湖北黄冈人,广西大学商学院财政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与公共资源管理。
现代商贸工业丨2016年第22期 J 115 ►政策与商法研究表1支出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解释变量全国东部中部西部lnedu—0.081*®—0.146*^—Q. 〇7严-Q. 069**(-1. 28)(—4 〇6)( — 2. 91)(— 2. 27) L.Insec-0. 031*0. 0450. 020—0. 024(-1. 68)(—1. 8)0.44(— 0.94) lnmed Q. 047**-0. 0340. 080絲*0. 100**(-2. 22)(-1. 02)(2.76)(-2. 37) L,lliarg-0. 042**0, 043 *—0. 099—-0. 118***(-2. 3)(-1.7)(-3. 75)(-3. 02) _cons1, 721***1.551— 1. 493—(—E4. 5)(17.31)(12,36)(23.8S) R— sq:within0. 74060. 73440. 77480.8294F-S tat111. 35131.06143,13248, 91Prob>F0000Hausmali17. 36 2. 720. 094, 21 Prob>chi20.00160. 60550.99910.3788采川投:塑形式fe re fe 注:分别表示通过1%、5%、10%的显著性水平。
从四个模型的拟合优度R2值来看,整体拟合效果 不错。
且均通过了 F检验6我们根据Hausman检验 来判断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根 据Hausman检验结果,对全国数据的估计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其余样本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估计。
对实证 结果的具体分析如下。
3.1 教育支出从表1可以看出,2007 —2013年期间,无论在全国 地区还是东、中、西部地区,教育支出都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其系数均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
这主要 得益于近年来,我国的财政支出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且重点向农村地区倾斜,如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 生提供营养补助,向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提供改造资金,免掉农村地区学生和部分城市贫困家庭学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费。
这些政策改善了农村教育质量,提高农村居民教育程度,使其有更高的就业能力,获得更好收入。
另方面,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招收大量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教师,鼓励大学坐会农村创业,使大量优秀人才向农村流动,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比东、中、西部的结果,可以看出东部教育支出对缩小城乡收 入差距的影响远高于中西部地区教育支出对缩小城乡 收人差距的影响,这也说明中西部地区城乡教育的差距较东部大。
3.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从全国地区来看,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结果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但分地区看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都不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这反映了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严重偏向 城市的局面仍没有显著改变。
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 度的建设严童滞后于城市,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在2007年前后才开始,且其保障水平 偏低s与城市保障水平差距较大s因此,我国社会保障 支出存在过于偏向城市的现象,使得其不能发挥缩小4 116 I现代商贸工业丨2016年第22期城乡差距的作用。
3.3 医疗支出就全国总体而言,医疗支出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示了我国城乡医疗服务差別较大。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的医疗支出显著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东、西部地区的医疗支出则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发展较为均衡,城乡医疗水 平差距较小,而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医疗资源贫乏,医疗服务水平较低,使得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无法接受较好的医疗保障,导致其与城市地区在人力资本积累上的差距越来越大,进而扩大收入差距。
3.4 支农支出从全国数据的实证结果来看,支农支出对于改善收入分配起到积极作用。
分地区看,对中西部的支农支出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果更为明显,这得益 于党中央近些年来始终将“三农”问题放在政府工作的 首要地位,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水利工程的投入,并对农民生产工作进行补贴,减免农产品屮产销售等环节的税收,对于提高农民收入起到重要作用s而 东部地区的支农支出反而扩大了城乡差距,这主要因 为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相当部分的农村居民已退出农业生产,进人工业领域,成为产业工人,因此支农 支出无法作用到这部分人。
同时,由于东部农村设施建设已较为完善,部分支农资金使用被用作其他用途,因此,东部地区的支农支出并未起到缩小城乡差距的作用。
4政策建议财政政策是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针对 上文的实证结果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以继续改善城乡差距。
第一,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
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应从起点、过程、结果三个阶段的公平来考 虑。
而我国农村教育发展长期落后于城市。
因此,在 教育上对农村倾斜,使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享有相同水平的教育能够让他们在起点上享有公平,对于缩小 城乡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农村的教育发展水平 较低,对农村教育投入的边际收益更大,同时能提高农 村居民未来的就业能力,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具有积极意义9第二,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由于之前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大部分农民在养老、医疗和 就业等方面只能依靠自己。
例如在医疗方面,农村居 民收入本就低于城市居民,而由于城市居民能享受完善的医疗保险,其在医疗上的费用反而会低于农村居民,这显而易见会增大城乡收人差距。
因此,必须加大 农村社会保障类财政支出,尽快建立完善的农村保障体系9第扩大医疗支出规模,并使医疗支出较农村倾斜,改善农村医疗卫生发展严重滞后的现状,提高农村 医生队伍的业务水平财政医疗支出不仅是|种福利性现代商贸工业還训■■iW T i h h n i i r n a i o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探究谢洪江(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财政局,山东烟台264670)摘要:我国自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经济发展逐渐适应了这种体制,稳定而健康的发展,为我国的财政做出了巨大的奉献,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养老难、看病难、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等等开始层出不穷,探究其根源,大多是因为我国财税制度还不够完善,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