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敲》PPT课件2
- 格式:pptx
- 大小:592.45 KB
- 文档页数:8
2019-2020年一年级下册第5课《是谁在敲》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自然呼吸,不耸肩,养成良好习惯,注意咬字、吐字清晰准确,做到有表情唱歌。
2、欣赏优秀儿童歌曲,初步感受活泼、雄壮、优美抒情等不同歌曲和乐器。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和演唱了解美国儿歌的音乐风格特点及特点。
教学过程:1、学习歌曲: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首歌曲《是谁在敲》。
播放《是谁在敲》录音范唱带,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2、让学生自己在歌曲中运用强记号和弱记号,并能自己演唱。
师:下面老师请同学们为这首歌曲标上力度记号,看看你们小组的同学是怎样合作学习的。
发歌单老师下去辅导。
师:有哪位同学上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成果?你想把“f”记号标在第几小节?你想把“p”记号标在第几小节?师:让我们根据刚才这位同学标的记号来唱一遍歌曲。
多请几组。
师:你觉得哪组的方法比较好?我们两种不同的方法来演唱。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要求全组学生共同讨论。
学生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时,可相互激励、互相启发,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表现出“社会促进作用”或结伴效应。
使学生能正确地掌握运用“f”和“p”到演唱歌曲中。
)3、再次播放《小蘑菇》师:让我们和小蘑菇一起跳舞吧。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课件把小蘑菇活泼、可爱的形象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出来,学生的表现欲也极强,都跟着音乐跳起来,用动作表现了音乐的强和弱。
)4、课外任务:回家后将所学的歌曲《是谁在敲》唱给爸爸妈妈听。
附送:2019-2020年一年级下册第5课《是谁在敲》教案2教学目的:1、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感受美国儿歌基本风格。
2、能够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是谁在敲》。
教学重难点:体验、感受儿歌魅力,了解音乐风格。
教具学具:钢琴、录音机、电视机、VCD机、多媒体课件、电子琴、竖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是谁在敲”片断。
二、学唱歌曲:学习歌曲。
1、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首歌曲《是谁在敲》。
(花城版)一年级上册《是谁在敲》教案(表格式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是谁在敲》是一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通过讲述小动物们猜测谁在敲树干的过程,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的声音和动物的特点。
本文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喜欢听故事,善于通过图片和声音来感受和理解事物。
但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吸引他们。
此外,学生对动物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听懂、会说、会读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和事物名称,理解故事情节,能够简单描述故事内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图片和声音,观察和描述动物的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自然界的美好,培养他们对动物的喜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听懂、会说、会读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和事物名称,理解故事情节,能够简单描述故事内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图片和声音,观察和描述动物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理解故事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声音,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故事情节、角色图片和声音的PPT,方便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故事。
2.教学卡片:准备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和事物名称的卡片,用于学生学习和巩固。
3.教学奖品:准备一些小奖品,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故事开头的声音,引导学生猜测是谁在敲树干。
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故事情节和角色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故事内容。
歌曲《是谁在敲》-花城粤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教案背景介绍
《是谁在敲》是一首韩国流行歌曲,由韩国歌手河辰榮演唱,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而在中国广为流行的版本则是由华语歌手萧敬腾演唱的《谁在敲门》。
本教案所使用的是花城粤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的版本。
教学目标
1.分辨歌曲中的旋律和节奏;
2.掌握歌曲的基本唱法;
3.开展基础节奏和音乐欣赏能力;
4.增强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
歌曲欣赏
学生们将听取《是谁在敲》这首歌曲,贯彻萃取特定音符或是节奏变化的动听之处。
老师可追问学生的听觉经验,趋于引导学生更加熟练地捕捉到旋律和节奏的变化。
歌曲练习
•逐分教唱歌词
•练习小结,加强调音,掌握每个音符的正确发声位置,以至长句的旋律
•重复练习完整歌词,强调音乐情感表达
节奏练习
•教学音乐节奏的基础知识
•大树歌曲节奏部分,启蒙基础节奏训练
教学方法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法
•团队协作表演,其中将孩子们分为两大队,并分配顺序,让小组协作完成表演任务,最后由老师担任评审。
示范展示
老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示范表演唱歌,以及模范节奏指导,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正确的旋律、节奏上进行练习。
练习游戏
•教学节奏知识时,启发学生感受不同速度的音乐,将音乐进行比较,以及体验音乐所带来的情感效果;
•小组分配,模拟音乐队伍;
结论
通俗易懂的教学内容及形式,能够让每个年级的学生都能够学习应用,提高音乐表达能力,促进团队协作,更好地感受音乐所带来的喜悦。
湘艺版音乐一年级下册《(唱一唱)是谁在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唱一唱是谁在敲》是湘艺版音乐一年级下册的一首歌曲。
歌曲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描述了小动物们敲击不同乐器的情景,让学生在唱歌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乐趣。
歌曲节奏简单,旋律明快,适合一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通过唱歌、跳舞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喜爱。
但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对节奏、音符等概念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唱一唱是谁在敲》的歌词和旋律。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素养。
3.引导学生感受不同乐器敲击的声音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歌曲中的节奏和音高。
2.重点:歌曲《唱一唱是谁在敲》的歌词和旋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2.游戏教学法:运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3.分组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唱歌、打击乐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歌曲歌词、图片、动画等元素的课件。
2.乐器:准备各种打击乐器,如鼓、锣、木鱼等。
3.教学资源:收集与歌曲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首生动有趣的动物歌曲,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课堂。
然后向学生介绍今天要学习的歌曲《唱一唱是谁在敲》。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课件,让学生看图谱认识歌曲中的小动物。
同时,教师演唱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小动物,跟着歌曲节奏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和动作。
学生在分组活动中,熟悉歌曲节奏和歌词。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上台,用手势表示歌曲中的节奏。
其他学生跟随手势,一起拍手唱歌曲。
(花城版)音乐一年级上册《歌曲《是谁在敲》教案一. 教材分析《是谁在敲》是一首富有想象力和趣味性的儿童歌曲,选自花城版音乐一年级上册。
歌曲以简单生动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描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歌词中出现了多种动物的形象,使孩子们在唱歌的过程中,能够认知各种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音乐教育,他们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的音乐基础相对较弱,但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记忆力。
在歌唱方面,学生们的音准和节奏感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他们的歌唱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歌曲《是谁在敲》,并能用正确的音准和节奏演唱。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3.通过歌曲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歌唱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完成音乐活动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音准和节奏。
2.歌词的理解和记忆。
3.学会用正确的情感和表情演唱歌曲。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
2.游戏教学法:通过音乐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3.分组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演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歌曲《是谁在敲》的课件,包括歌词、图片、动画等。
2.教学乐器:钢琴、打击乐器等。
3.教学场地:宽敞的教室,有利于学生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是谁在敲》的动画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有趣的故事情境。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歌曲《是谁在敲》,展示歌词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歌曲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音准和节奏。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演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动作错误。
5.拓展(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音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歌曲《是谁在敲》的旋律和歌词。
《是谁在敲》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是谁在敲》;2、能大胆地,有表情地独唱或与同学一起演唱,并能背唱1—2首儿歌。
教学重难点:1、体验、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了解音乐风格。
教学过程:一、学习歌曲:《是谁在敲》。
1、《是谁在敲》是美国儿歌,歌词是:是谁轻轻敲着窗子?是谁嗵嗵在敲门?妈妈轻轻敲着窗子,弟弟嗵嗵在敲门。
2、播放《是谁在敲》的音乐,让孩子们感受轻快活泼的氛围。
3、跟着音乐学习歌曲。
二、引导孩子们了解强记号f和弱记号p。
(师):小朋友们都知道,狮子的叫声与猫的叫声相比,谁的声音强?谁的声音弱?(生):狮子的声音是强的,猫的声音是弱的。
(师):回答得真好!我们都知道,音有强弱之分,这种强弱如果要用音乐表现出来,你们想一想该怎么办呢?(生):我们可以做一个“记号”(有一个学生举手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用记号来表示)。
这种用来表示强弱的记号叫做“力度记号”。
强用“f”来表示,弱用“p”来表示。
(师):如果你是一个作曲家,你怎样选择力度记号来表现你要写的事物的形象呢?(生):天空中的老鹰是“f”,小鸟是“p”。
(生):狼是“f”,小羊是“p”(学生想到了《狼和羊》)。
(生):大海是“f”,小溪是“p”。
(生):爸爸是“f”,妈妈是“p”(大家哈哈地笑了)。
(生):……感受:在学生踊跃的回答中,我看见了他们一张张兴奋的小脸蛋,在他们你争我抢的回答声中,我不仅深深地感受到他们不仅理解了力度记号的含义与作用,更是通过自己的想象在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并掌握音乐。
在教法上,避免了用简单与重复死记硬背的方法让他们来强记这两个抽象记号,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提问,引发学习的兴趣,变枯燥的学习为有趣的谈话游戏,这样既自觉地掌握了知识而且印象会非常深刻。
何乐而不为呢?三、知识拓展。
1、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中的强弱。
2、播放《小蘑菇》舞蹈其中的音乐片断,学生听。
歌曲《是谁在敲》-花城粤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够听懂歌曲《是谁在敲》的旋律和歌词。
2. 能够正确地跟唱歌曲《是谁在敲》。
3. 能够了解各种乐器和歌曲之间的联系。
准备工作
1. 制作歌曲《是谁在敲》的PPT课件。
2. 准备好宣传乐器的PPT课件和乐器模型等教具。
3. 在教室内准备好乐器。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教师播放一段钢琴曲,让学生知道钢琴这种乐器。
正文环节
1. 教师让学生听歌曲《是谁在敲》,并展示PPT课件中的歌曲。
2. 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解歌曲的歌词和旋律,让学生理解歌曲的含义。
3. 教师向学生介绍五线谱和简谱等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旋律。
4. 教师让学生跟唱歌曲,注意节奏和音准。
5. 教师展示PPT课件中的宣传乐器,让学生了解各种乐器和歌曲之间的联系。
6. 教师展示PPT课件中的乐器模型等教具,让学生了解各种乐器的形态和特
点。
7. 教师让学生在教室内接触乐器,让学生了解各种乐器的声音和使用方法。
结束环节
1. 教师回顾今天所学内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2.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复习歌曲和乐器相关知识。
3. 教师感谢学生的参与和合作,结束今天的教学。
教后评价
1. 学生对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学生能够正确地跟唱歌曲《是谁在敲》。
3. 学生了解了各种乐器和歌曲之间的联系。
4. 学生了解了各种乐器的形态和特点。
5. 学生在教室内接触乐器,对乐器的声音和使用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参考资料
无
(花城版)音乐一上第10课歌曲《是谁在敲》教案一. 教材分析《是谁在敲》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英语歌曲,歌词简单易懂,旋律朗朗上口。
歌曲通过描述小动物敲门的情景,引导孩子们学习动物的名字和特点。
本歌曲选自花城版音乐教材,适用于小学低年级学生。
二. 学情分析1.学生年龄特点: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动物充满兴趣。
2.学生英语水平:学生已掌握基本的英语字母和单词,但发音和听力仍有待提高。
3.学生心理特点:学生喜欢唱歌、跳舞,对音乐课程感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歌曲《是谁在敲》,并能流畅地演唱。
2.引导学生掌握歌曲中的动物名字和特点。
3.提高学生的英语发音和听力能力。
4.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歌曲《是谁在敲》,掌握歌曲中的动物名字和特点。
2.难点: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音标和发音,如“knock”、“cat”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动物敲门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英语单词和歌曲。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如回答问题、模仿动物动作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游戏教学法:运用游戏环节,如捉迷藏、动物分类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英语和歌曲。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动物图片、歌词和动作指导的课件。
2.教学道具:准备动物头饰、敲门道具等。
3.教学音频:准备歌曲《是谁在敲》的音频文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是谁在敲》,引导学生跟着音乐节奏拍手。
结束后,询问学生是否喜欢这首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件,呈现歌曲中的动物图片和单词,如“cat”、“dog”等。
引导学生跟读单词,并解释动物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发音和唱腔。
随后,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叫声。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游戏环节,如捉迷藏、动物分类等,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单词和歌曲。
《是谁在敲》教学案例《是谁在敲》是一首描写孩子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好奇心的儿童诗歌,通过描绘一个孩子在一片寂静的山林中听到并发现“敲”的声音,探索了孩子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探究精神。
下面是《是谁在敲》的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孩子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及探究精神,培养其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悟。
2.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3.培养孩子们的听力与阅读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自由讨论)教师简单介绍《是谁在敲》这首诗,让孩子们自由表达对自然、生命等等的看法和感悟。
2.热身活动老师播放一些山林中动物和自然界的声音,并由孩子们猜测声音来源,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3.全课阅读整个班级齐诵《是谁在敲》,让孩子们感受其中的韵律和节奏。
4.小组讨论将孩子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这首诗歌背后所表达的意思,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等等。
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写出他们自己的版本。
5.现场演出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表演出他们自己的版本。
表演过后,让其他孩子们发表一些评论和想法。
6.小结让孩子们自己总结这次研究的主题和重点,并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三、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以鼓励孩子们表达和创造为重点,通过学习一首诗歌,孩子们能够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好,也能够通过想象和创造,探究出一些新的、意想不到的事情。
教师不必对孩子的想象进行太多的限制,应该充分鼓励孩子们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关注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同时,也可以通过讲解一些科学知识,来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大自然的作用和意义,以及探索未知事物的重要性。
是谁在敲课后反思小学作文一《是谁在敲》今天晚上,我一个人在家写作业。
突然,传来一阵“咚咚咚”的敲门声。
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是谁在敲呢?我紧张地走到门边,大声问:“谁呀?”可是门外没有人回答。
我的心跳得更快了,脑子里闪过各种奇怪的想法。
会不会是坏人?会不会是鬼?我不敢开门,赶紧跑回房间,拿起电话给妈妈打了过去。
妈妈安慰我说:“别害怕,可能是邻居家的小朋友在恶作剧。
”听了妈妈的话,我稍微安心了一点。
过了一会儿,敲门声没有了。
我壮着胆子打开门看了看,外面一个人也没有。
这到底是谁在敲呀?真是太奇怪了!作文二《是谁在敲》放学回家,我正在房间里看漫画书,突然听到一阵轻轻的敲门声。
“是谁在敲?”我心里嘀咕着。
我放下书,走到门边,轻声问:“谁呀?”只听见一个小小的声音说:“是我,你的好朋友小明。
”我打开门,小明笑嘻嘻地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个玩具飞机。
“我来找你一起玩飞机啦!”小明说。
原来,是好朋友来找我玩呀,我高兴极了,和小明一起在院子里开心地玩了起来。
作文三《是谁在敲》周末的早上,阳光照进我的房间,我还在睡梦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我吵醒了。
“是谁在敲呀?”我揉着眼睛,不情愿地从床上爬起来。
走到门口,打开门一看,原来是快递员叔叔。
“小朋友,这是你家的快递,请签收。
”叔叔笑着说。
我接过快递,连忙说谢谢。
原来是妈妈给我买的新书包到啦!作文四《是谁在敲》晚上,爸爸妈妈出去散步了,我在家里看电视。
突然,传来一阵响亮的敲门声。
“是谁在敲?”我有点害怕地问道。
这时,门外传来了熟悉的声音:“宝贝,是爸爸妈妈回来了。
”我打开门,一下子扑进了妈妈的怀里。
原来,是爸爸妈妈回来啦,我的心终于踏实了。
作文五《是谁在敲》一天下午,我正在书房画画。
“咚咚咚”,一阵敲门声传来。
我停下手中的笔,心里想:“是谁在敲?”我走到门口,透过猫眼往外看,原来是隔壁的奶奶。
奶奶说:“孩子,我做了一些饼干,给你送点过来。
”我打开门,接过奶奶手中的饼干,心里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