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葫芦丝艺术的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1
当代葫芦丝音乐创作发展的文化背景摘要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社会交往不断扩大使得大型国家级文化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葫芦丝与柔软,如丝般柔滑的声音像是旋律感动了无数人心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和爱护,葫芦丝从民间文化艺术到城市文化艺术,从国内迅速蔓延到国外。
目前,更强调学者探索仪器本身葫芦丝演奏技巧,但在葫芦丝音乐创作研究,成果并不丰富,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实践。
关键字:葫芦丝音乐创作发展目录当代葫芦丝音乐创作发展的文化背景 (1)摘要 (1)目录 (2)引言 0一、理论概述 0(一)葫芦丝 0(二)葫芦丝音乐 0二、当代葫芦丝音乐创作发展的现状 (1)(一)古调音乐 (1)(二)流行音乐 (1)(三)民谣音乐 (2)(四)改编曲 (2)三、当代葫芦丝音乐创作发展的文化背景 (3)(一)学校教育 (3)(二)国际化 (3)(三)旅游发展 (4)参考文献 (5)引言葫芦丝是流行于中缅两国傣族、德昂族中的一种传统民族乐器。
过去傣族、德昂族男孩到十四、五岁时就要学吹葫芦摊,因为谈恋爱时,男方就是用葫芦摊倾吐自己对姑娘的爱慕之情。
傣族民间有“目掌革,目宾字”(意为“小懂吹奏乐”,小是小伙子,)的说法。
在傣族看来,吹奏葫芦摊小仅是长大成年的标志,而且也是傣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征之一。
近几年,葫芦摊那勾魂摄魄的奇妙声音,引发了一股席卷全国的狂潮,天南海北的人们,都把会吹葫芦摊当作一种时尚、一种自豪;各种文艺晚会上,一当出现演奏葫芦摊的节目,总会给人们的心灵深处带来一股南国边睡清凉的风。
作为民族乐器,能够迅速进入中国主流文化,葫芦丝是唯一的。
一、理论概述(一)葫芦丝葫芦丝,又称“葫芦箫”,从云南德宏州梁河傣,阿昌和德昂等民族地区,是一个传统的云南少数民族簧片乐器。
葫芦丝主要由主管,芦苇,带管,葫芦四个部分。
主管:旋律管,具有多个按音孔,簧片:声乐部分;连接管:辅助发音管;葫芦:葫芦漏斗效应,通过提升机的空气和附着在管内的头部。
浅谈民族乐器葫芦丝的沿革历程作者:秦艺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10期摘要:近年来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十分看重,其中,在沿革我国传统“民族民间乐器”的道路上,有许多成功的案例,这期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葫芦丝”了。
本文对“葫芦丝”的沿革从文化、历史、制作以及作品等多个角度出发,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其目的是为其他的“民族乐器”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民族乐器;葫芦丝;沿袭;改革1 葫芦丝的文化葫芦丝起源于2000多年以前的西汉时期,现在的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的石寨山曾挖掘出演奏葫芦丝的青铜塑像。
“葫芦丝”在傣语里面原被叫做“筚郎木叨”。
是流行于云南地区的佤、傣、布朗、德昂、阿昌等少数民族中间的一种十分有趣的民族乐器,在分类上,属于“簧管类气鸣乐器”。
2 葫芦丝的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前,葫芦丝仅仅是流传在其发源地,其发展环境蔽塞、交流停滞、制作方式的落后,都使得葫芦丝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由著名音乐家林之音于1954 年上半年带队云南省歌舞团音乐小组至德宏州,才在音乐采风中发现葫芦丝,并将其带回昆明。
至此,葫芦丝才正式走出其发源地。
渐渐地葫芦丝真正走进大众视野的时间,是上世纪走向舞台,迈出国门。
这让葫芦丝进入到了广大的作曲家、演奏家、乐器改革家们的眼中。
之后,全国各地正式成立了“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并举办“葫芦丝邀请赛”。
这种类型的邀请赛和文化节越来愈多,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是繁荣了葫芦丝演奏事业。
3 葫芦丝的制作葫芦丝的构造主要有三大部分组成,即葫芦、竹管和簧片。
具体如下图所示:图1 葫芦丝的构造古早之时,葫芦丝的一直是以纯手工的方式进行加工制作,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对葫芦丝日益增加的需求以及现代机械的进步,逐渐演变成现代的机械生产为主,手工辅助的形式。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两种方式对于葫芦丝的生产加工,有着不同但同样重要的作用,并且到今天,在葫芦丝的生产制作中,依然沿袭了这两种生产方式。
谈葫芦丝走进课堂的意义与作用1.葫芦丝的起源。
葫芦丝又名“葫芦萧”,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之一。
葫芦丝历史悠久,它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是云南傣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的乐器,具有浓郁的地方少数民俗色彩。
从历史角度出发,每一种乐器的产生与发展都以其他乐器为基础,葫芦丝也不例外。
葫芦丝是由“葫芦笙”演变而来,因为能够演奏出天籁般的声音,人们又称之为“葫芦萧”。
葫芦丝当前构造仍保持了古代乐器的特征。
2.葫芦丝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风格。
纵观中国古代艺术文化,可以看到其深受老子的道家思想影响,追求清虚淡远的境界,这是我国传统古典音乐具备的一大特征。
葫芦丝的音色、气质正好与之相吻合,通过聆听葫芦丝美妙的声音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中国千百年来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同时也能体会到浓郁的少数民族艺术风格。
葫芦丝在傣族社会中有着独特的含义。
傣族人民认为:竹子是男性的象征,而葫芦是女性的象征,葫芦丝将竹子与葫芦这两种材质紧密地结合起来,象征着“夫妻相爱,家庭和睦”的深层含义。
当前葫芦丝已经不再是傣族人们特有的乐器,已经被广大中小学引入校园、引入音乐课堂。
3.葫芦丝的特点。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葫芦丝经过长期的发展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特点,具体来说葫芦丝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强烈的抒情性。
葫芦丝经常被用于山歌等民间乐曲的演奏之中,演奏出的乐曲动听、流畅,并且演奏曲目中的长音通常较多,和声变化相对丰富,乐声优美柔和,能够较好地表达出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它将人们的情感与音乐融为一体,黑格尔说过“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葫芦丝就做到了这点。
葫芦丝音乐既表达了傣族少男少女的爱慕思念之情,也演奏出了最为细腻的抒情音乐。
二是演奏的即兴性。
葫芦丝的演奏把具有客观性的乐谱转化为具有主观性的优美动听的旋律,让欣赏者获得艺术的享受,它的即兴性就是随着表演的开始而开始的。
二、葫芦丝走进课堂的意义与作用中国传统乐器众多,有二胡、琵琶、古筝,为什么要选择葫芦丝这种乐器走入中小学的音乐课堂呢?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葫芦丝是一种易教、易学的乐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介绍葫芦丝的课件(附件版)葫芦丝的课件介绍一、引言葫芦丝,又称葫芦箫,是我国传统的民族吹管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起源于我国云南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葫芦丝音色优美、悠扬,演奏技巧丰富,既适合独奏,也适合合奏。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葫芦丝,我们特此制作了这份课件,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和学习葫芦丝。
二、葫芦丝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葫芦丝起源于云南省,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云南省的许多地方,如西双版纳、德宏等地,葫芦丝被广泛使用。
当地的少数民族将葫芦作为生活用品,制作成各种容器。
后来,人们发现将葫芦掏空并加上簧片,可以吹奏出美妙的音乐,于是葫芦丝逐渐发展成为一件独特的民族乐器。
2.发展葫芦丝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在古代,葫芦丝主要用于民间祭祀、庆祝丰收等场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葫芦丝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了表达情感、传递友谊的媒介。
如今,葫芦丝已经成为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走向了世界,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三、葫芦丝的结构与制作1.结构葫芦丝由三部分组成:吹嘴、音管和共鸣腔。
吹嘴是葫芦丝的发声部分,通常由硬木或牛角制成。
音管是葫芦丝的音阶部分,由多个音孔组成。
共鸣腔是葫芦丝的共鸣部分,通常由葫芦制成。
2.制作葫芦丝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材、制作吹嘴、制作音管、制作共鸣腔、组装和调试等环节。
制作吹嘴时,要选用硬木或牛角等材质,经过精细加工,使其光滑、美观。
制作音管时,要选用合适的竹子,经过掏空、打磨等工序,形成音孔。
制作共鸣腔时,要选用成熟的葫芦,经过掏空、晾晒等工序,形成共鸣腔。
将吹嘴、音管和共鸣腔组装在一起,进行调试,使葫芦丝发音准确、音色优美。
四、葫芦丝的演奏技巧1.呼吸呼吸是葫芦丝演奏的基础。
演奏者需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使气息平稳、均匀。
一般来说,葫芦丝演奏采用腹式呼吸,即通过腹部的起伏来控制气息的进出。
2.指法指法是葫芦丝演奏的关键。
演奏者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指法,如单音、双音、滑音、颤音等。
葫芦丝的研制与改良林永忠葫芦丝又名葫芦萧,是云南傣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的吹奏乐器,傣语称“哔莨叨”,属簧管类乐器,其音色优美、细腻、柔和,富于民族特色、外型独特,深受各界人士喜爱,其发源的具体年代无法考证,数百年来在云南少数民族中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在民间流传的传统葫芦丝结构基本上由三根竹管与一个天然葫芦组成,三根竹管呈对称排列,中间为主管,两边为附管,簧片多以竹簧为主,葫芦与竹管之间用蜂腊密封。
由于竹簧的耐用性及稳定性较差,很难适应舞台演出的需要,从发扬和发展民族乐器的角度出发,大约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云南的音乐工作者首先对葫芦丝的制作特别是簧片上作了重大改进,改用铜簧代替竹簧,大大提高了乐器的稳定性。
由于蜂腊粘接不稳固,容易漏气,随后改用乳胶等稳定性、密封性较好的材料粘接。
三根竹管则用丝线缠绕的方法连接和固定,附管不开孔,而采用软塞塞住附管底孔,需要时再打开塞子。
葫芦丝的结构则一直沿用古老传统。
随着民族音乐的普及和发展,葫芦丝这种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乐器以它独特的音色魅力越来越受到全国广大民众的喜爱,葫芦丝的普及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大家对葫芦丝的认识也随之加深,要求越来越高,传统葫芦丝存在的缺陷也就逐渐显现出来,比如音域较窄,表现力不够丰富,簧片娇嫩易损坏,拆装和维修比较困难,易受温度湿度影响导致音准不够稳定等等。
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缺陷就成为了民族管乐界以及广大乐器爱好者关注的焦点,如何使葫芦丝成为一种即能适应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地域、气候等条件,又能使葫芦丝成为一件真正意义上的、独具魅力的中国乐器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呢?这无疑是摆在云南以及全国民族音乐界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
目前,云南省民族管乐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各地的音乐工作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改良尝试,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葫芦丝的艺术表现力,这无疑为葫芦丝的普及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也受到国内众多专家改良尝试的影响,积极地参与了葫芦丝的改良设计与制作,在总结前辈们乐器改良的基础上做了许多设想和尝试,将现有的多种改良技术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设计出了一种操作简单、低成本的新型多功能葫芦丝。
1 葫芦丝的起源和发展我们大家可能都曾经见过葫芦丝或者听过葫芦丝的演奏。
那么它是一种什么乐器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同学们一定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那就让我们去进行了解和研究吧!认识葫芦丝请同学们通过书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去了解有关葫芦丝的知识。
葫芦丝 巴乌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不同种类的葫芦丝,观察一下它们都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下面让我们赶快进入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了解葫芦丝的起源大家知道葫芦丝是怎样产生的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下面图画中的的人物是哪个民族的?搜集葫芦丝乐曲我们大家平时通过媒体多了解一下关于葫芦丝的知识,统计一下我们都是听过什么葫芦丝曲子,然后把它记下来吧!葫芦丝的起源葫芦丝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 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彩芦丝又称葫芦箫,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
因为它吹出的颤音有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轻柔,所以又叫"葫芦丝"。
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善舞。
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用竹筒制作的土火箭),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宴,都可以听到动人的歌声。
葫芦箫是很有特色的乐器,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
它由一个完整的葫芦,3根竹管和平枚金属簧片组成,通体长约30厘米。
在葫芦的柄端,插一竹管为吹口,整个葫芦做气箱,葫芦底部插进3根粗细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芦中的竹管部分,镶有一枚铜质或银质簧片。
中间的竹管最粗,上面开着7个(正6背1)音孔 ,可吹出由g~g'一个八度的旋律音,称为主管。
两旁的副管,上面只设簧片,不开音孔,只能发出与主管共鸣的和音,通常是较细的竹管发a 音,最细的发e'音。
吹奏葫芦箫时,吹口朝上,含在嘴的一侧,箫身竖立,用左右手指按放音孔,右手在上,用拇指按背孔,食,中和无名指按正面上方3孔,左手按其余3孔,气流同时输入3个管口而发音。
葫芦丝花儿香快板讲解
摘要:
1.葫芦丝花儿香快板的简介
2.葫芦丝花儿香快板的起源
3.葫芦丝花儿香快板的特点
4.葫芦丝花儿香快板的技巧与演奏方法
5.葫芦丝花儿香快板在当代的发展与应用
正文:
葫芦丝花儿香快板是我国一种传统民间曲艺表演形式,源于我国云南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它以快板节奏和葫芦丝的悠扬旋律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葫芦丝花儿香快板的起源可追溯到清朝,起初是云南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以快板和葫芦丝为主的表现形式。
它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表现民间生活的故事,也有表现历史传说的题材,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葫芦丝花儿香快板的特点在于它将快板的说唱与葫芦丝的演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快板的说唱部分节奏明快、朗朗上口,而葫芦丝的演奏则旋律悠扬、优美动听。
两者相辅相成,使葫芦丝花儿香快板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技巧与演奏方法方面,葫芦丝花儿香快板要求表演者具备一定的快板说唱技巧和葫芦丝演奏技巧。
快板说唱要求吐字清晰、节奏准确,而葫芦丝演奏
则要求音色优美、技巧熟练。
此外,表演者还需具备一定的舞台表现力,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沉浸在表演之中。
在当代,葫芦丝花儿香快板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不仅在国内各地广泛传播,还走出国门,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使者。
在各类文艺演出、比赛和活动中,葫芦丝花儿香快板都占据着一席之地,为人们带来欢乐与感动。
总之,葫芦丝花儿香快板作为我国一种传统民间曲艺表演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表现内容,为人们所喜爱。
葫芦丝的形状1. 葫芦丝的起源葫芦丝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起源于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葫芦丝最早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葫芦丝的形状与当时的葫芦果实外形相似,因此得名。
2. 葫芦丝的外形特点葫芦丝的整体形状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是由葫芦果实和铜制吹嘴组成。
以下是葫芦丝的一些常见外形特点:2.1 一节葫芦丝一节葫芦丝是最基本的形状,它由一个葫芦果实和一个铜制吹嘴组成。
整体呈直线状,长度约为20至30厘米。
一节葫芦丝通常有6个音孔,可以演奏出充满古朴、悠扬的音色。
2.2 二节葫芦丝二节葫芦丝是在一节葫芦丝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葫芦果实和一个铜制连接管。
整体呈”B”字形,长度约为30至40厘米。
二节葫芦丝通常有8个音孔,在音域上比一节葫芦丝更加宽广,音色更丰富。
2.3 三节葫芦丝三节葫芦丝是在二节葫芦丝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葫芦果实和一个铜制连接管。
整体呈”Z”字形,长度约为40至50厘米。
三节葫芦丝通常有10个音孔,音域更宽广,音色更加多样化。
3. 葫芦丝的演奏技巧葫芦丝是一种吹奏乐器,演奏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葫芦丝演奏技巧:3.1 吹奏姿势演奏葫芦丝时,需要正确的吹奏姿势。
通常,演奏者将葫芦丝的吹嘴放在嘴唇间,用唇膜发音。
同时,需要用手指控制音孔的开合,以产生不同音高的音符。
3.2 指法技巧葫芦丝的指法与其他管乐器有一定的区别。
演奏者需要熟练掌握葫芦丝的音孔位置和指法技巧,准确地按下音孔,以演奏出正确的音符。
通常,指法技巧包括单指按孔、多指按孔、滑音等。
3.3 呼吸控制演奏葫芦丝需要合理控制呼吸,以保证音符的持续和音色的丰富。
演奏者需要通过鼻子和嘴巴的呼吸配合,以获取足够的气息,同时灵活运用舌头和喉咙的协调吐音技巧。
3.4 表情表达葫芦丝是一种能够表达情感的乐器,演奏者可以通过细腻的表情表达来丰富音乐演奏的效果。
包括微笑、闭目凝思、注视远方等,都可以配合演奏动作呈现出更加生动的艺术形象。
江南风格葫芦丝作品的研究江南风格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类型,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音乐韵味。
其中葫芦丝作品的代表性作品极为丰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有的民间音乐魅力,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欣赏价值。
本文将详细探讨江南风格葫芦丝作品的创作风格、演奏技巧和传播情况,以期更深入地了解其音乐文化价值。
一、创作风格江南风格的葫芦丝作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流畅自然。
江南葫芦丝旋律富有变化,音符吐纳自如,表现了江南水乡的柔美和恬静。
其次,雍容华贵。
作品的编排严谨,结构完整,多采用局部即替旋律编配,注重句型呼应,音乐形式简洁明快,具有江南特有的温婉、靓丽、妩媚的风格。
此外,江南风格的葫芦丝作品还注重情感表现。
作曲家在创作中,往往潜心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感受人生的苦乐,从而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和强烈感染力的作品。
二、演奏技巧葫芦丝不同于其它音乐器,具有一定的演奏技巧和特殊的演奏习惯。
江南葫芦丝的演奏遵循“主管调子,从管作画”的原则,即以主管吹响调子为基础,辅以从管做画。
在演奏技巧上,葫芦丝以长笛为基础,在不能做到的吹气连奏方面通过加装葫芦和丝弦来满足,可以说是在长笛的技巧扩充上的一种有意识的尝试。
在演奏技巧上,还需注意做好气息的控制与呼吸吐纳的运用,属于一种低开高收的演奏风格。
三、传播情况江南风格的葫芦丝作品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演变,在现如今已有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演奏家和作品集。
以葫芦丝艺术大师吴玲珑为例,她的演奏技巧和表演风格都极具江南特色,以葫芦丝演绎经典通俗曲目,同时也不断挖掘民间文化及其内在艺术成分。
吴玲珑等人既在创作上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也融入了现代审美方面的因素,做到了古今相融的轻重配比。
此外,江南风格葫芦丝作品的传播还得益于现代传媒的发展,例如,一些新闻媒体和音乐电视节目上,对江南葫芦丝艺术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也有不少音乐专业学府和艺术机构专门开设有关江南葫芦丝的相关课程和研究项目。
综上所述,江南风格的葫芦丝作品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音乐魅力,具有一定的学习和欣赏价值。
葫芦丝演奏特点如下是有关葫芦丝演奏的特点:一.葫芦丝的由来葫芦丝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来的。
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
其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与古箫一样,可用于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
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来的箫、笛非常相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激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丝进行了不断的改革。
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个音。
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丝。
其中的六孔葫芦丝,可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
二.葫芦丝的构造1、葫芦丝主要由主管、簧片、附管、葫芦四大部份构成:主管:旋律管,开有多个按音孔。
傣族旧式主管上开有六个按音孔(前五后一),适合吹奏傣族民歌小调。
现今流行的被称之为传统葫芦丝的主管是从旧式主管改良过来,上面开有七个按音孔(前六后一),可发九个全孔音及八个半孔音(或组合孔音),主管背面下方还有一个出音孔和两个穿绳孔。
2、簧片:发声部件,安装在竹管一端。
簧舌形状为等腰三角形和梯形两种,材料以铜质为主。
附管:辅助(和声)发音管。
常见的为一附管发一单(长)音,高音附管发与主管第五孔音相协和的音;低音附管发主管第一孔音或主管第三孔音相协和的音。
附管和主管和谐的配合可以使音乐更具活力,附管的开关方式有活塞式,梅花扣式,推拉杠式及小指控制式(小指按孔葫芦丝)。
附管关闭时不发音,打开时附管发音。
3、葫芦:葫芦起漏斗作用,气流通过葫芦传递到主管和附管里面。
葫芦品种繁多,全国各地均有种植,形状以亚葫芦为佳。
4、卡子:主要作用是起到葫芦丝构造上的稳定,使附管与主管牢牢捆在一起。
5、主管尾塞:它起到的作用是使低音区的发音更加圆润。
6、拆卸功能托:主要作用是起到葫芦与竹管有机的结合,竹管牢牢的插入葫芦内,密封、不漏气。
由于此托的使用,竹管可以不用粘死在葫芦上,起到随时拆卸的作用,方便专业人士及对葫芦丝簧片发音原理有一定了解的爱好者,必要时对簧片进行调整。
16
黄河之声 2019年第15期 总第540期◎ 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
李 超
(昆明艺术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
葫芦丝艺术是种独特的音乐演奏形式,其演奏方法、研究技巧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具有生活的民族文化内
涵,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占据一席之地。为此,本文将针对葫芦丝艺术的发展与进步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
葫芦丝;艺术;发展
浅析葫芦丝艺术的发展
葫芦丝是我国云南地区的簧管类吹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族、
布朗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由葫芦笙演变
而来,至今为止依然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
一、葫芦丝艺术的特征
葫芦丝艺术是一种以葫芦丝音乐为标志所形成的一种音乐艺
术。当人们提及葫芦丝艺术时,脑海中首先联想到的就是葫芦丝音
乐,通过将葫芦丝文化与葫芦丝音乐巧妙的融合到一起,形成一种
独特的葫芦丝艺术形态。葫芦丝艺术起初以主群文化为主体,同时
兼具地域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葫芦丝音乐不断渗入多种文
化元素,使葫芦丝的艺术特征日益深化。现如今,葫芦丝音乐尚且
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源于葫芦丝的音域相对比较狭窄,是一种具
有一定残缺性的音乐文化艺术,其发展过程相对比较局限,呈现一
种边缘化、草根化发展趋势。
葫芦丝艺术主要由葫芦丝文化与葫芦丝音乐组成。就葫芦丝文
化而言,葫芦丝艺术主要是指戏剧、艺术、电影、教育等;就葫芦
丝音乐而言,葫芦丝艺术主要是指借助葫芦丝这一乐器开展声乐演
奏活动,即音乐作品制作与音乐作品演奏。因此,葫芦丝文化与葫
芦丝音乐之间不仅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还具备一定的个性差异。
二、葫芦丝艺术的风格
葫芦丝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创作曲目的多样化,
演奏技巧的创新化。
(一)创作曲目的多样化
自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被推上大众舞台后,葫芦丝音乐才闯入
人们的视线,被广大人民群众带上“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的标签。
葫芦丝主要以演奏云南民歌小调为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
葫芦丝音乐创作的发展与进步,导致葫芦丝艺术难以在大范围内推
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葫芦丝音
乐逐步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重视,不少音乐爱好者纷纷投入到葫
芦丝乐器、曲目的创作活动中,为葫芦丝艺术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使葫芦丝艺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近年来,葫芦丝音乐艺术作
品呈现井喷式增长,完全打破原有的地域限制,同其他地方音乐、
流行音乐的融合到一起,使不同音乐艺术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
融,不断产生大量风格迥异的葫芦丝艺术作品。
(二)演奏技巧的创新化
在新时期发展的背景下,葫芦丝演奏技法不断更新,使葫芦丝
艺术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葫芦丝艺术的发展与推动提供无限
动力。葫芦丝艺术的创作热潮的开启,在短暂的时间大量葫芦丝艺
术作品面世,随之而来的就是葫芦丝技巧学习热潮以及葫芦丝艺术
演奏热潮,在无形中带动葫芦丝艺术的改革与创新。不少葫芦丝演
奏者纷纷投入到葫芦丝艺术演奏技巧的研究活动中,通过对葫芦丝
研究技法进行分析与探究,了解葫芦丝的演奏特征,结合现代化手
段改良葫芦丝制作工艺,将传统演奏技巧为基础,研究出多种新的
演奏技巧,并将其广泛运用到葫芦丝教学与研究活动中,有效推动
葫芦丝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三、葫芦丝艺术的传承
葫芦丝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在历史发展的长
河中,其传承工作十分重要,需要由专业的葫芦丝艺术演奏者、创
作者开展葫芦丝艺术的传承工作。历经多代葫芦丝演奏者的不懈努
力,葫芦丝艺术从民间传统形式的“口传心授”教学模式逐步演变
成为“学院化”教学模式,使葫芦丝艺术传承工作具有一定的科学
性与系统性,为葫芦丝艺术的传承工作带来诸多便利。不少葫芦丝
教育家的实践研究总结出《葫芦丝学习教程》,为葫芦丝教学工作提
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为从事葫芦丝教学工作的教师提供诸多参考
意见,切实保证葫芦丝的教学质量,由浅入深的对学生进行讲解,
使学生能够对葫芦丝演奏技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理解。
四、葫芦丝艺术的发展
在今后的发展中,想要使葫芦丝艺术能够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
间以及发展前景,需要坚持“改革创新”原则,将创新作为葫芦丝
艺术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从不同视角出发,对葫芦丝文化、葫芦丝
音乐进行全面整合、深入剖析,将其他文化元素与葫芦丝文化结合
到一起,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有效弥补葫芦
丝艺术在演奏过程所存在的弊端,使葫芦丝艺术能够全面发展。
从宏观视角来看,发展葫芦丝艺术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到
一起,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融合,使葫芦丝艺术具有较
强的理论性、科学性与艺术性。开展葫芦丝艺术传播活动时,需要
分别从公益视角与商业视角出发,在实施公益普及工作的同时加强
商业运作,使葫芦丝艺术不仅具备公益性,还能够具备较强的商业
性,达到公益、商业并重的发展效果,切实有效的提升葫芦丝艺术
在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从音乐创作视角来
看,发展葫芦丝艺术不仅需要提升葫芦丝的艺术价值,还需要提升
葫芦丝的娱乐价值,使更多的人能够从葫芦丝艺术中获取享受与快
乐,让更多的人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葫芦丝制作以及葫芦丝演奏
活动中。从人才培养视角来看,葫芦丝艺术的传教者不仅需要具备
高超的演奏水平,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文化素养,树立终身学习
理念,不断学习新的葫芦丝演奏技巧,对葫芦丝艺术有一个全面深
刻的理解与认识,将传授演奏技巧、讲解作品内涵做为出发点,使
学生能够灵活掌握葫芦丝演奏技巧,了解葫芦丝艺术作品的演奏价
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葫芦丝艺术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形式,更是
一种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在少数民族音乐表演中占据重要地位。
从未来发展视角来看,葫芦丝艺术想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需要
在后期发展进程中不断对葫芦丝进行改良,运用科学的手段与办法
对传统葫芦丝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规避与整合,切实有效提升葫芦
丝表演过程的稳定性以及表现能力的丰富性。■
[参考文献]
[1] 潘晓东.葫芦丝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性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
学,2018.
[2] 郭蕾.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开展葫芦丝器乐教学的实践研究[J].黄河之
声,2017,22:52.
[3] 阎丽.建构“和乐益智”的葫芦丝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华夏教
师,2017,08:10-11.